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環境設計導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5 10:2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設計導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設計導論論文

篇(1)

1.1街道空間領域感問題

在曾丹的碩士論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設計策略研究”中寫到“空間需要邊界來圍合形成,邊界越少或越薄弱,空間的限定感就越弱,人們對空間的認同感和控制力也就越差”。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布局大多數屬于行列式布局空間,空間的邊界圍合僅僅靠街道兩側的住宅和底層商鋪進行限定,具有較弱的圍合感和較低的歸屬感。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空間尺度過小使該地區居民無法在空間內進行自由的活動和交流,居民處于一種局促、緊張的氛圍之下,弱化了居民的交往深度,使居民在空間中覺得無所適從,毫無領域感可言,喪失了空間的活力,使其逐漸變成一種負面的交往空間。

1.2街道自然監視問題

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中的街道環境欠缺監視管理,會使得空間缺少自然監視。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中所形成的建筑與街道之間的視覺空間狹小,視線單一、刻板且沒有靈活性,容易產生視線的死角,犯罪分子在此時容易去實施犯罪行為,使空間成為易于犯罪的場所。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的建筑形體由于功能布置和基地環境等因素,本身也會形成遮擋,使得視線不足,形成空間盲區??臻g無法受到足夠的視線監視,犯罪主體會利用這樣的空間使得該區域成為危險區域。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上沒有行人和機動車的隔離設施,人車混雜是常態,街道尺度擁擠而混亂的狀況使得行人、司機沒有足夠的視域空間,極易形成視覺空間的盲區。街道的通達性過高,交叉口過少,路線中道路暢通,犯罪分子利用機動車作為逃跑工具,毫無阻礙,案發幾乎沒有自然監視。

1.3環境意象感知程度問題

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兩側的違章搭建、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侵占了街道空間,進一步加劇了交通擁擠,也往往是人們發生矛盾沖突的導火索。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周邊環境意象較差,如:街道巷口垃圾成堆,缺少管理和維護;建筑形象較為平庸,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街道上存在著擺攤的現象導致產生環境意象較差。街道兩旁的綠化帶、臨街建筑與其他設施等影響了空間的通透性,阻礙了公眾的監管視線,也為犯罪人隱藏行跡、接近目標乃至案后逃匿提供了條件。夜晚時商住混合區中的居民對街道的熟悉仍會導致人們防控意識的淡薄,光環境的惡化疊加了空間盲區的負面效應。街道上防范路燈設備過少區域防范能力及監視能力弱,存在防衛安全隱患。

2長春市商住混合區街道周邊防衛安全環境設計對策

2.1增強空間領域性的設計對策

街道與建筑物或者其他空間的交界處容易出現防衛安全隱患,街道的防衛設計應通過設置樹木、花池或通過地面不同的鋪裝來作為公共空間和半公共空間的空間過渡手段改變街道無歸屬狀態,強化沿街居民對街道的空間領域感,街道空間領域感的形成可以在住宅樓前面空間依靠非完全隔斷的邊界方式設置半公共半私密空間,實現從住宅到街道的空間過渡。街道空間邊界的限定圍合一般通過兩種方式:實體的限定和心理的暗示。實體的限定,可以通過圍欄、樹木、花池、座椅等形式限定圍合,形成的是一種物理的空間邊界;心理的暗示,可以采用景觀綠化的變化、地面材質的區別、地勢起伏的變化等形成圍合感,通過視覺感受的不同形成心理邊界。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與建筑為行列式布局,可以在住宅樓的入口處種植低矮的綠籬,強化空間實體邊界的圍合,再通過不同材質的鋪地和道路區分開,形成心理邊界的圍合。

2.2提升自然監視的設計對策

視線的通透性對街道上人們的自然監視是有重要的影響,干線道路率越高犯罪密度就越大,對于犯罪分子來講,可以接近犯罪客體的道路和逃走的道路越多越好;犯罪密度與小道路率的關系剛好相反,小道路率越高犯罪率就越低,通行性較高的柵格型道路路網結構的犯罪率較高。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路網密度較大的步行街可以作為全路段步行街,人車分流,增加街上行人對其他人的自然監視,在路上設置休息設施,增加人們在街道上駐足的時間,以提升街道的可防衛性。街道綠化要注意不宜用遮擋視線的做行道樹,避免形成的綠化環境阻礙四周住宅內居民視線,有礙自然監視。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街道不應有隨意穿行,減少不必要街道的穿插冗余,這樣可使犯罪主體在行動的過程中無所遁形。商住混合區中街道環境的破敗形象會給潛在犯罪分子傳達此地治安狀況不佳的信號,從而鼓勵犯罪活動的實施,這是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破窗理論所支持的觀點。對于建筑形象有設計要保證創造一種場合感,能夠使人們對環境形象有認同感,由于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沿街建筑已建成,建筑外觀的改造手段有限,所以對建筑外墻裝飾畫做一種軟裝手段,這樣對建筑本身的影響較小,并且具有經濟性、文化性、高效性等特點。長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區內植物雜亂,缺乏管理,應對形象不佳的、長勢不好的并且對住戶窗戶造成遮擋的植物進行修剪或移除,形成有人關注及維護的環境意象,同時保證視線的通透。垃圾桶的位置也比較明顯,容易給人造成臟亂差的環境意象。建議將垃圾桶設置于比較隱蔽的位置,并通過景觀手段予以遮擋,而產生的各類垃圾應該及時清理,同時保證垃圾桶附近的環境衛生。街道環境還有其他的防衛安全設計策略,例如良好的光照環境,照明度低的地方給潛在犯罪分子實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條件,與此同時降低了被害人對即將發生的犯罪行為的發現和抵抗的能力。光亮也會誘使人監視街道,良好的照明的價值在于能提升街道上的人的心理安全感,當然“有人監視”是街道防衛安全的充分必要條件。

篇(2)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5)01 ― 0142 ― 02

高校環境文化是指學校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和所特有的文化氛圍。高校環境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直觀的把一所學校的形象、特色、和文化氛圍展示給大學人及社會,而且還能夠折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學術氛圍及長期積淀的優良校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置身其中的大學人,并向社會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傳遞正能量。這些影響主要表現在校園環境文化對師生員工的熏陶內化與隱性教育,約束與激勵及輻射影響社會等方面。因此,深入探究高校校園環境文化的育人及社會導向功能,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一、校園環境的熏陶內化與隱性教育功能

1.校園環境文化的陶冶功能

我國古代就有孟母擇鄰三遷的典故,孟子“近來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流傳千古,意為說明周圍環境對人影響的重要性。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學校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它是在一定的環境內進行的。在學校中,環境也可以說是無聲的教育者。環境是思想、觀念、文化的物質與精神載體,校園環境文化的陶冶功能,在于它創設了一種與其觀念體系相應的優美和諧的環境系統。而這種環境對于生活于其中的每個大學人都起著陶冶情操和規范行為的作用。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可以使人感受到環境給人帶來的溫馨快樂,還可以使師生員工 受到啟發和感染,激發自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主動自覺地塑造完善自己,從而使價值取向、人格品質、思想情操得到進一步提升。

2.校園環境文化的內化功能

內化是一種心理過程。人的認知結構系統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有著自我調節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學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在于其自身需要而產生內在發展的動力,能夠促進人格精神在大學生心中的自覺吸收轉化,養成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他們主動發展的能力,這種態度一旦形成便是持久的,并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因而,通過環境把學生由外部獲得的道德、知識、智力等因素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是實施自主發展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的物質環境通常扮演一定的教育理念的代言者,精致典雅的校園建筑,自然質樸的生態環境,激勵人心的校訓,精美雋永的?;眨瑹崃冶挤诺男F?,催人奮進的標語等等,無一不彰顯著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而優美寧靜的學習環境,豐富多彩的校園櫥窗,先進多樣的教學設施,又無一不體現著進步科學的校園文化。這些校園物質文化內容,在校園中代代傳承,用無聲的力量震撼著每一個大學人,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精神內化作用。這種作用衍生的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其育人功能遠遠勝過簡單的說教。由此可見,校園環境文化內化育人的功能是持久的人格教育素材。

3.校園環境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

前蘇聯著名作家、政論家瑪克西姆?高爾基曾說過:“賞心悅目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奮發圖強的氣氛,可以催人奮進?!边@足以說明,環境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傳統因素、道德風尚具有強烈的教育功能。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立體的,全方位的,這種影響處處存在,無時不刻,但它讓人的感受似乎不知不覺,是一種潛隱性教育。而這種影響教育又不是讓受教育者被動接受而是促使身臨其境者主動而有選擇的接受,讓受教育者愉悅的接受。環境文化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首先作用于大學培養的人才身上,通過人與物的溝通與感悟,從而產生教育作用,使教育的核心精神通過具象的物質反射力凝聚成為內心的精神訴求。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漫溢著特定高尚的、高雅的精神文化內涵,無聲的發揮著育人的作用。

二、校園環境文化的約束與激勵功能

1.校園環境文化的約束功能

校園環境對大學人的影響約束不同于管理制度,它不是強制性的,它是一種無處不在、完全自主自愿的自我教育行為,默默地發揮其育人功能。大學環境文化還與其母體――大學文化一樣,具有規范行為和塑造人格等多種功能?,F代大學理念下,大學教育的內涵由智力范疇拓展到非智力領域。大學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培養和塑造大學人健全的人格品質。校園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這種健康向上具有超前意識的文化環境都無聲的影響著每一位大學人。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可以說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質,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形載體。工作、學習、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大學人,既會享受到環境的愉悅又會從中受到無形的規范與約束。從精神文化層面上,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能夠使身在其中的大學人心理和行為受到規范和制約,培育其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和諧相處的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環境文化是學校的隱性制度,約束其成員共同遵循并維護。環境會形成一種成強烈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彰顯著行為、是非標準,進而對每個人的行為予以規范和約束。環境文化是無聲的命令,一旦形成就會促使每一個成員按照學校的要求規范自己,及時調整個人思想行為,符合集體的規范要求,并與全體成員保持步調一致。這種約束功能彌補了強硬的制度約束、單純的硬性管理帶來的某種不足及缺陷。

2.校園環境的激勵功能

在知識的傳承過程中,高校培養人才強調啟發性思維。在知識的創新過程中,啟發性的思維起著首要的作用。高校校園的建筑布局,環境的綠化、美化,人文景觀的設置,思想教育娛樂設施等物質環境,在與師生無聲的交流中,既給人以感悟,更給人以思考。它讓受教育者在不斷地思考中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高校的精神文化環境更是令人開闊視野、創新思維、催人奮進,同時更具有緊迫感。大學環境文化為大學人提供了文化享受與文化創造的廣闊空間,提供了文化活動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動設施。環境文化氛圍中的種種誘因激發大學人產生并維持積極的行為動機,調動大學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校成員保持高昂的情緒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成為激勵大學人勤奮學習工作、勇于拼搏競爭的強大精神動力,成為大學文化育人中的主要價值因素,這正是環境文化激勵功能的體現。

三、校園環境文化的社會導向功能

1.校園環境文化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社會導向功能。原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曾說過:“大學是社會之光”。對整個社會而言,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是整個社會文化環境系統中最富有精神魅力的最活躍的因素。學校既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與社會密不可分,但他又相對獨立自成體系,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以社會文化為基礎,汲取社會文化的營養,在各個方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時,它在高校形成了某種穩定的結構和個性后,作為一種高層次有活力的文化形態,能通過先進的思想與先進的科技文化活動、高雅的文化生活及人才輸出等因素,對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示范、引導與改造作用。使自己的力量源源不斷地輻射或滲入社會機體的各個領域。形成一種對外滲透性,從而成為不斷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

2.校園環境文化對社會文化的引領

校園環境文化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與社會文化大環境緊密相連,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同時,它又以完整的、獨具自身特色的文化體系影響社會?!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文化傳播,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睘榇?, 我們要把大學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放在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深刻考量。隨著科技進步及社會發展,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更加廣泛,為社會發展服務以鮮明的成為學校煥發生命活力的源泉。高校不但在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知識傳承等方面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大學文化在社會文化中也發揮著積極的導向引領作用,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時代文化特色,把握時代文化脈搏,引領時代文化潮流,不斷引領社會文化朝著更加高遠的方向發展。隨著大學職能的進一步演變和發展,現代大學已不僅僅是國家最高教育機構,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空前的文化魅力逐漸成為社會文化中最具影響力、向心力的要素,進而全面承擔起引領社會文化發展、促進社會文化創新的重任。

〔參 考 文 獻〕

〔1〕馮剛,柯文進.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篇(3)

二、“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中實戰性學科競賽的作用和意義

學科競賽是環境設計專業“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實施的重要載體和途徑,特別是通過建立以實戰性學科競賽為切入點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可以對原本單一、固化的教學活動產生多方面重大且深遠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從學生的角度看,實戰性學科競賽除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科學檢測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果、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構架體系,實現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其中主要包括知識轉化能力、實踐操作能力、溝通協作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創業就業能力等幾個方面,使學生真正做到由學生向設計師蛻變,成為懂知識、有素質、具技能的專業人才。其次,從教師的角度看,實戰性學科競賽除了可以加強教師與其他兄弟院校之間的聯系、了解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改進現有的課程內容、打破傳統的實踐訓練方法、調整固有的教學計劃、提高專業教學的實效性之外,還可以進一步調動教學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進而不斷加快自我提升,實現自我價值。再次,從學校的角度看,實戰性學科競賽除了可以推動學校完善教學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實踐教學新平臺、強化校企合作力度之外,還可以進一步凝練學校辦學特色,彰顯專業優勢,樹立一流教育品牌。最后,從企業的角度看,實戰性學科競賽除了可以提供嶄新的合作途徑和廣闊的研發平臺、給予必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儲備之外,還可以進一步為企業塑造良好社會形象,提升社會影響力,并借以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

三、“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中實戰性學科競賽的推進目標

目標是出發點,同樣也是落腳點。在環境設計專業“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下的實戰性學科競賽推進過程中,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任務目標,只有這些階段性目標串聯為一體,才能真正體現出實戰性學科競賽在環境設計專業“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中的無限價值,發揮出其對人才培養及專業發展的巨大作用,具體階段性目標內容如下:目標一: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速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有機轉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專業能力。目標二: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轉變教師的傳統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促使教師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修正學習評價方式,不斷自我充實和完善,深刻把握行業發展和市場動向,并通過獎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目標三: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拉近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強調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雙向介入,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以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專業的實踐環境、切實的技術支持、豐富的資金幫助、科學的評價標準和廣闊的就業市場為導向,最大程度上發揮企業在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目標四: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將參賽的成功經驗推廣至環境設計專業的各門課程教學之中,并在此基礎上合理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建立更為全面、科學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扎實理論和技能,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提供保障。目標五: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環境藝術設計創作作品質量,高質完成學科競賽創作任務,并力爭獲得競賽項目獎項,借以提升學生對專業和自我能力的認同感,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自信心。目標六:通過實戰性的學科競賽進一步將學生的設計創作成果加以轉化,在行業市場中進行檢測、推廣和應用,努力實現設計創作成果的商業價值,真正體現出產教研的一體化。

四、“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中實戰性學科競賽的實踐環節

環境設計專業“實戰導入式”教學模式中,實戰性學科競賽的實踐環節具有一定連續性,且較為復雜,每一個環節相互依存,共同構成整個實踐教學體系,從根本上保證學科競賽目標的有效落實。

(一)賽前的動員組織和準備

多渠道廣泛搜集和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在確定參加某一賽事后,教師要對賽事進行宣講,具體分析賽事的主辦機構、參賽規則和參賽要求,并著重指出學科競賽對學生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膳c企業協同制訂參賽計劃,明確職責分工,并結合具體賽事為學生提供多個社會實際案例項目選題,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能力和專長進行選擇,學校和企業雙方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完成前期的準備工作。

(二)參賽選題項目設計創作

學生在學校和企業雙方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對參賽選題項目現場進行深入調研,客觀了解項目概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實戰設計創作,其中包括草圖繪制、初步方案圖繪制、最終方案圖繪制等。雙方指導教師要進行不定期的設計創作方案檢查,通過每一次和學生的交流、研討,及時了解他們當前創作的進度,發現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技術上的難點等,不斷引導學生對設計創作方案進行調整、修改、完善和豐富。

(三)參賽設計創作方案論證

待學生完成參賽設計創作方案后,學校和企業雙方教師有必要組織學生進行方案論證,包括藝術性論證、審美性論證、實用性論證和應用性論證等幾個方面。學生不但要對設計創作作品進行自我陳述,還要結合指導教師現場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通過這一環節的開展進一步促使學生查找參賽設計創作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以創作出較為優秀的參賽設計創作作品。

篇(4)

1 使用后評價POE簡介

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紀60年代從環境心理學領域發展起來的一種針對建筑環境的研究,英文縮寫POE。是指建筑物或環境建成若干時間后,研究者用規范化、系統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對建筑或環境某方面的評價信息,并通過科學分析了解使用者對目標環境的評判。

POE的研究重點和應用方法是相似的。使用者是其評價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建筑性能是POE的重要概念,它構成評價所需要的參照系統。

2 我國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的研究狀況

目前,POE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發展成熟,許多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發展出一系列的評價理論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國外POE研究的發展已有學者進行過總結,筆者則要對國內的POE研究情況作一番梳理。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專家學者利用學術交流及翻譯著作等方式,陸續從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引入環境心理學等理論,使用后評價也隨著環境心理學一起進入我國學者的研究視野,對建成環境的評價研究由此初步展開,但在實踐上還處于不自覺的理論吸收階段。20世紀90年代后,更多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涉足此領域,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982年常懷生先生在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介紹建筑環境心理學,首先在國內傳播建成環境評價理論。他1984年翻譯出版了《環境心理學》一書,其書中介紹了日本的建成環境評價實踐。1992年起,常先生著手進行了住宅、醫院和辦公室等建筑類型的使用后評價。他的評價實踐偏重于研究人與微觀環境的心理互動關系。他還于1999年出版了《室內環境設計與心理學》一書,書中較系統地介紹了使用后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楊公俠教授也是國內較早涉及環境評價的學者之一,他在理論推廣和實踐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結合視覺理論進行了許多建成環境的評價研究,他于1981年將研究成果編著成《視覺與視覺環境》一書出版。之后,他發表《環境心理學的理論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點介紹了英國學者坎特(D.canter)的“目標場所評價理論”和“塊面語句法”。他還通過指導研究生及參與環境評價實踐、結合上海地方情況做了一定范圍的評價應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上海居住環境評價》一文中。

華南理工大學的吳碩賢先生于1990一1993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對4城市17個居住區進行生活與環境質量使用后評價。以人群的主觀評價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環境綜合評價的科學架構。在實踐探索的同時,吳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評價理論的推廣,1998年,吳先生《提倡建筑師進行使用后調查》一文收錄在《建筑百家言》一書中,文中強調了我國建筑界開展使用后評價的重要性。2009年發表《建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評價》一文,介紹了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使用后評價的發展簡史以及使用后評價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國內建筑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同時,吳先生還招收博士生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系統研究。

莊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劃導論》一書,他在書中系統介紹了日本住宅空間的評價方法,并結合建筑策劃理論研究,系統地發展了以“語義差異法”為中心的建成環境評價方法,強調利用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評價現狀環境實態、收集建筑策劃基礎信息的重要性。另外,莊生先還指導研究生在碩士論文中討論建筑策劃與使用后評價之間的關系,提出使用后評價為建筑策劃中的預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和評價方法借鑒。

胡正凡和林玉蓮先生于2000年出版《環境心理學》一書。他們在“環境——行為”理論研究基礎上,利用認知地圖對校園環境和風景區質量做了評價研究。該書還介紹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特點。

北京大學的俞孔堅先生以生態和人文精神對景觀評價方法進行了研究,偏重于景觀美學、偏好及敏感度評價等方面。他的使用后評價研究對象主要是城市公園等景觀環境,在他指導下,其研究生對具體公園進行使用后評價實踐,并將實踐總結整理成碩士學位論文。

同濟大學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經是國內從事建筑和城市空間與行為關系研究的重要學者之一。在碩士論文《場所評價理論和實踐》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紹了國外基于環境心理學的評價理淪、使用后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并通過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環境評價模型。在博士論文中,他運用環境行為理論和方法對上海市中心區的廣場與步行街進行分析與用后評價,系統揭示了人與開敞空間交互作用的影響因素。

朱小雷是吳碩賢先生的學生,在吳先生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文中他系統總結了自己讀博時期參與評價實踐,在對比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結構——人文”的主觀評價方法體系。該論文于2005年整理為《建筑環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一書出版,對國內的建成環境評價產生在很大的影響。

為了了解近幾年國內對使用后評價的研究情況,筆者通過“讀秀學術搜索”以“使用后評價”作為關鍵詞進行了搜索,并將搜索到的學術論文進行了分類整理:

從數量上看,總體研究趨勢是上升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對“使用后評價”感興趣;從研究機構的分布情況看,使用后評價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吳碩賢先生為核心的華南理工大學。從權威雜志的發表情況看,《建筑學報》作為學界學術方向的領軍期刊,2008年后就沒有再刊登相關論文,《建筑師》《世界建筑》《城市規劃》等其它學界權威期刊從沒刊登過相關論文。這說明盡管有吳碩賢這樣的學者在呼吁關注使用后評價的研究,但建筑學術界對此并沒有顯示出足夠的熱情。

3 我國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的研究特點

結合上面的討論,我國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的研究特點可以歸納成以下幾點:

(1)對建成環境進行使用后評價的研究仍處于理論探索階段,研究內容偏重于對國外理論體系的推介,以及對評價理論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沒有受到普遍重視。學術上,引領學術界研究方向的權威學術期刊,對使用后評價的關注度不高,國外大量的評價實踐研究著作也沒有翻譯引進;實踐上,主要是個別研究機構或研究者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進行評價,少有由政府和學術組織發起的持續性評價研究實踐,而且市場也缺少對評價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評價結果沒能有效地促進設計水平。評價對象雖然從居住區、幼兒園、宿舍、老人院擴展到城市街道、公園、廣場等,但由于社會觀念和發展的限制,評價研究同設計實踐脫節,評價未能從根本上提升設計品質。

(4)具體評價方法的理論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大多數實踐中使用的評價方法引用了

社會學、環境心理學等學科中的研究方法,還沒有建立起符合國情的、本學科的、實用的評價方法體系,這也是在業內推廣使用后評價的重要障礙之一。

參考文獻

篇(5)

研究當今各種城市環境景觀形態設計失敗的原因,多為設計脫離了人類作為環境的主人的行為感受和需求,或為忽略了當地環境的生態規律。21世紀的社會要求我們更加關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滿足“人”的欲求,而是從人的需求出發,創造符合生態發展規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環境科學”(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門以人類聚居(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這為景觀設計帶來了指導方法,使得對環境的理解更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環境學發展原則

依據吳良鏞院士所著的《人居環境科學導論》,我們可以得知人居環境的概念及其構成。引用其書中觀點,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而人居環境科學就是圍繞地區的開發、城鄉發展及諸多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科群,它是聯貫一切與人類居住環境的形成與發展有關的,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新的學科體系,研究對象即是人居環境。

1、人居環境的框架及原則

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類居住”的需要為目的。就內容而言,人居環境包括五大系統: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其中,“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是兩個基本系統,“居住系統”與“支撐系統”則是人工創造與建設的結果。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和諧與矛盾共生,人類必須面對現實,與自然和平共處,保護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決矛盾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

在任何一個聚居環境中,這五個系統都綜合的存在著,五大系統也各有基礎科學的內涵。在人居環境科學研究中,建筑師、規劃師和一切參與人居環境建設的科學工作者都要自覺的選擇若干系統進行交叉組合。另一個方面,根據中國存在的實際問題和人居環境研究的實際情況,也可將人居環境科學范圍簡化為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建筑等五大層次。

對于人居環境的建設大概有幾個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態的意識;與經濟良性互動;發展科技;重視發展整體利益;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等。

2、人居環境學的系統性

人居環境學是涉及人居環境的有關科學。與“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學”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總的來說,它們都以環境為研究對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圍、內容、與側重點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涉及的是具體的科學技術問題,全球變暖、臭氧空洞的產生等,而人居環境科學關心的則不僅是如何把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人類聚居形態,對五大系統的各個層次的人工與自然環境的相關內容均應引入到規劃中去,用以提高環境質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圍。

從人居環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學科核心和學科體系,就人居環境的物質建設、規劃實際來說,則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規劃三位一體,構成人居環境科學的大系統中的主導專業。依據我國的情況,當前大規模建設實踐需要面向21世紀的建筑發展,宜將這三者融貫綜合的進行規劃設計與研究。

人居環境科學是一個學科群,人居環境科學是發展的,永遠處于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其融合與發展離不開運用多種相關學科的成果,特別要借各自相鄰學科的滲透和展擴,來創造性的解決繁雜的實踐中的問題。因此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龐大的系統科學,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區域等的人居環境科學,也應當被視為一種關于整體與整體性的科學,目標就是獲得整體的協調發展。若能將此系統的設計原則貫徹在景觀設計上,也同樣將具有高瞻遠矚的發展潛力。

二、景觀設計原則

景觀設計雖然是建立在環境藝術設計概念之上的設計門類,但它所蘊涵的內容卻涉及到美、建筑、園林和城市規劃四個方面。景觀設計最通俗的解釋就是美化環境景色,可以說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間的視覺形象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設計。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環境系統設計,它的環境系統是以園林設計所涵蓋的內容為基礎,設計概念是以城市規劃設計總攬全局的思維方法為主導,其設計系統是以美術與建筑專業的構成要素為主體。

同樣是一門兼具多學科知識的交叉學科,建立在人居環境學的系統框架之內,景觀設計同樣需要貫徹整體的系統思維,以面對21世紀下,對環境的綜合發展要求。在第20屆建筑師大會上,吳良鏞院士在《世紀之交展望建筑學未來》的報告中指出:廣義的建筑應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規劃的融合。他所謂的地景,即景觀設計,用景觀設計的手段來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是必然趨勢,而景觀設計也就成為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1、景觀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景觀設計要做到“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原則,就要求設計者必須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工作習慣、生理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目前我國許多居住區內園林綠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這一點。比如:有的樓盤用綠地做隔離帶,卻忽視了人們生活的方便,兩分鐘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幾分鐘,導致許多人直接從綠化帶穿過,破壞了綠化;有的居住區綠化設計沒有把殘疾人的行為考慮進去,給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有的居住區沒有為老人和幼兒開辟專用活動場地;有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粗糙,沒能真正、準確地創造人們所需環境。

根據奧斯卡紐曼所作的人們行為活動與城市形體環境關系的研究,認為人的各種行為活動要有相應的領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間、半私密性空間、半公共空間及公共空間構成的空間體系設想。運用在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中,就是要按照人們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動內容,適當地進行區域的劃分,以適應不同年齡層、不同興趣群和不同文化層的人們開展社交和活動的需要,既要有綜合的集中空間,又要有適合集體和個人的分散性活動空間,空間類型盡可能豐富,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調查表明,當前居住區的綠地空間,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動特點是以我國特有的各種健身功、舞、拳、劍等群體活動和小范圍的交往、談心等活動為主,為滿足這些需求,應有針對性地以山、水、綠籬、樹叢或建筑小品進行隔離,形成相對獨立且視線干擾小的綠地空間。

2、景觀設計的生態持續性原則

人居環境學是以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綜合構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綜合構成。人們的生活與人工環境之密切不難理解,但與自然環境的密切性卻往往受到忽視。1872年美國建立的黃石公園,第一次公開確認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顧后果的把自然環境僅僅用于經濟開發,因為風景也是一種社會文化資源,也是一種生態資源。被稱為上個世紀最后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芒福德,進一步指出:如果環境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我們的審美觀念就不會只停留在一些風景名勝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應該同等對待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還必須強調綠色空間不僅是為了游憩和觀賞,更重要的是為了人作為自然的一貫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從生態學的角度把人類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強調生物的總體和環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構成了一個實體,所有的需要都從這個人居環境取得,因此,不能只著眼于它的各個部分建設,還要達到整體的完滿,既達到作為“生物的人”在這個生物圈內存在的條件的滿足,又達到作為“社會的人”在社會文化環境中需要的條件的滿足。因此,人工建設必然以人居環境的和諧作為前提和目的,園林景觀設計實踐同樣不例外。

新時代的園林景觀設計, 賦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時, 傳統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中國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卓越的園林文化遺產是現代風景園林師的寶貴財富,其中蘊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園

林生態美學和再現地域景觀的手法, 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借鑒, 并融會貫通于實踐之中。

三、結語

21世紀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全球性的生態意識覺醒,并開始進入積極行動的時代。人居環境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發生聯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環境建設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相聯系和作用的一種形式,理想的人居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或如古語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現代的景觀設計應積極為居民創造舒適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間及私密性空間,以及符合各年齡層居民行為特點的景觀環境活動空間,加強居民與綠地的聯系,調動居民參與景觀環境設計與管理的積極性。在發揮景觀環境、景觀功能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滿足居民進行社會性活動的需要,保持和發展其地域文化傳統,共同營造人居環境的和諧美好。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關于人居環境科學.城市發展研究.1996 (1) 1.

篇(6)

學校位于駐馬店市經濟開發區,交通極為便利,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連通東西。占地2460畝,校舍面積55.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區、體育活動區、師生生活區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已經形成了集數字化、信息化、園林化、生態化于一體的現代大學園區,是河南省高校數字化校園示范學校。教學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53億元,圖書館藏書256萬冊。設有15個教學院系,5個公共教學部,51個本科專業招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萬多人。師資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285人,博士碩士687余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優秀專家、省級骨干教師等專業技術拔尖人才67人,從國內外大學和科研院所聘請68名兼職教授,從行業企業聘請兼職教師180名。依托學科專業,建有26項、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和18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學校秉承“厚德、博學、篤行、自強”的校訓,牢固樹立“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學科交融、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和“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后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強力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專業集群、項目帶動、開放合作”五大發展戰略,以“合作、發展、共贏”為宗旨,組建“黃淮學院合作發展聯盟”,與國內181家大中型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深度合作,通過“開放式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國際化合作牽手世界知名高?!保c英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13所知名大學和臺灣地區4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近3年,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軟件設計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中獲省級以上獎勵475項,其中獎項85項,5個學生社團被命名為優秀團隊,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河南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學校獲得“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行風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中原經濟區建設服務高?!?、“河南發展(成長)最快的院?!薄ⅰ昂幽细叩冉逃|量社會滿意院?!薄ⅰ昂幽鲜〈髮W生創業教育示范?!?、“值得推薦的20張河南教育名片”等榮譽稱號 。

2015年藝術類本科招生專業介紹

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方向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學與文化素養,敬業愛崗,德、智、體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較寬,素質高、能力強,有一定創新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觀念,能夠從事專業藝術設計與管理工作,具有較高藝術修養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數碼影像、圖形設計、版式設計(一)、招貼設計、標志設計、版式設計(二)、廣告策劃、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專業設計機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廣告設計、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書籍裝禎設計、印刷品設計、網頁設計等各類高級人才。

環境設計(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掌握藝術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藝術與技術創新能力,熟悉設計程序和相關法律,了解中外藝術設計的發展動態,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造型基礎、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制圖與透視、技法表現、室內設計原理、人機工程學、景觀規劃設計原理、設計與工程管理、現代設計史、設計概論等。

就業方向:為新聞出版、各大建筑設計院、環境規劃局、室內外裝飾設計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提供從事建筑設計、房產策劃、城市環境規劃、展覽會場設計、室內設計及教學、科研等工作的各類高級人才。

美術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順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才培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美術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全新觀念和較高審美情趣,具備美術教育、研究、應用能力的,能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造型基礎、色彩、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裝飾基礎、裝飾雕塑、材料工藝等。

就業方向:在中、小學校以及相關部門從事美術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報刊、宣傳媒體等從事美編、美術設計工作。

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熟悉動畫設計、制作與傳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動畫設計、制作與應用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外籍教師和動畫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律、原畫設計、角色造型、場景設計、動畫視聽語言、動畫分鏡頭設計、數字合成、數字特效、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動畫公司、影視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動畫設計、動畫制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動畫應用、動畫推廣等工作。

動畫(游戲美術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藝術修養、扎實美術基礎、熟悉游戲開發的基本流程和要求,熟練掌握游戲動畫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系統掌握電腦游戲、手機游戲和次時代游戲風格的動畫設計和制作方法,具有初步的游戲設計、制作和開發管理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外籍教師和游戲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在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游戲概論、原畫設計、游戲道具與場景設計、角色設計、三維動畫、特效制作、游戲美術創作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各類游戲公司、網絡公司、數字娛樂提供商等企業從事游戲策劃、游戲開發、游戲設計、游戲美工和游戲制作等工作。

動畫(動漫文學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系統地掌握動漫文學、影視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創作技能,具有較好的傳統文化素養、文學藝術修養和較強的視覺思維想象能力,具備一定的動漫創意能力、劇本創作能力、動漫制作能力和動畫導演能力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我校是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人才(動漫文學方向)培養基地。外籍教師和行業專家參與專業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修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動畫劇本創作能力和導演能力,注重培養學生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

核心課程:中外文學史、視聽語言、動漫文學概論、動漫文學鑒賞、動漫文學創作、動畫劇本創作、二維動畫創作、三維動畫創作、影視編導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動漫公司、游戲公司、廣告公司、影視公司、動漫雜志編輯部等從事動畫創意與策劃、劇本創作與導演、動漫設計與制作等工作。

動畫(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現代動畫設計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旨在培養了解國際動畫行業的業務流程和發展趨勢,掌握國際主流影視動畫創作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具備較強動畫項目設計與制作能力的應用型動畫人才。

本專業為特色專業,由我校和英國考文垂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考文垂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考文垂大學學習1-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考文垂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動畫概論、動畫運動規律、原畫設計、角色設計、場景設計、分鏡頭設計、后期制作、特效制作、動畫創作、開發插畫概念(Developing Illustration Concepts)、插畫實踐(Illustration Practice)、動畫和基于時間基礎的插畫(Animation and Time-Based Illustration)、設計創新計劃 (Creative Planning in Design)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國內外動畫公司、影視制作公司、廣告公司、游戲公司等從事動畫創作、影視特效、后期合成、虛擬空間表現、游戲美術制作等工作。

美術學(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現代美術學及相關文化創意產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的美術學專業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了解當代美術的創作現狀和市場管理,具備美術研究、美術評論、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核心課程:素描、中國畫基礎、造型設計基礎、油畫基礎、傳統繪畫技巧,美學原理(Aesthetics)、攝影(Photography)、西方藝術史(History of Western Art)、美術學研究(Fine Art Studies I)、藝術欣賞(Art Appreciation)、美術學概(Introduction of Fine Art)、視覺基礎(Basic Visual)、版畫復制(Printmaking)、雕塑(Sculpture)、制陶(Ceramics)、材料方法(Materials and Technique)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新聞出版、美術館、畫廊、博物館、網絡媒體等從事美術評論、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當代視覺文化策劃與管理工作。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方向 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和開放的設計思維意識,掌握相關設計軟件和基本的管理知識,熟悉材料和加工工藝,具備較強產品造型能力和設計實現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 現代設計史、工業設計概論、造型基礎、視覺心理學、制圖與規范、產品設計表現技法、產品設計基礎、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設計、材料工藝、專業項目實踐、用戶研究方法、人機工程學、陳設品設計、家具設計、展示設計、設計戰略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能在企事業單位,專門設計部門、教學科研單位從事以產品創新為重點的設計、管理、科研或教學工作,也能從事與產品設計相關的視覺傳達設計、信息設計、環境設施設計或展示設計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掌握廣播電視編導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夠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和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由我校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引進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符合條件,經個人申請,學生赴英國合作大學學習2年,可同時取得我校和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的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戲劇藝術概論、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媒體研究(Studying Media)、電影研究(Studying Film )、媒體制作(Media Production Workshop )、電視制作(Television Production)、媒體粉絲學(Media Fandom)、短劇形象設計(Imagining The Short)、兒童與媒體(Children And The Media )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公司、傳媒公司、文化宣傳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策劃、節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后期制作、剪輯等工作。

音樂表演(中外合作辦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扎實音樂表演專業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具有較強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較高審美情趣,了解當代藝術市場管理,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音樂評論、音樂創作、藝術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國際化、應用型人才。

本專業是中外合作辦學本科項目,項目學生由黃淮學院與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共同培養,核心課程由外國專家授課,英國阿伯瑞斯特維斯大學承認學生在我校取得的學分,學生可以赴英國合作大學對接連讀。

核心課程:聲樂表演,鋼琴表演,舞蹈編導,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基本樂理,和聲與多聲部演唱(Harmany And Counterpoint),表演分析(Analysing Performance),合唱表演(Ensemble Performance),獨唱表演(Solo Performance)戲劇管理,經營與市場研究(Thearte Management,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ing),音樂及其理解(Music And Its Contests),音樂作曲(Instrumental Composition),表演寫作(Performance Composition),演唱角色研究(The Singing Actor)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主要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現代園林行業發展及市場需求,掌握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的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在城市建設、園林、林業和花卉等企事業相關領域從事風景區、公園、城鎮各類園林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核心課程:藝術設計、園林設計、觀賞植物學、園林設計基礎(包括形態構成與表現技法)、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植物種植設計、計算機輔助園林設計、園林建筑設計。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在城建、園林、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城市綠地系統、各類公園、風景區、庭院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園林綠化、景觀了設計企業、房產開發公司、建筑行業類企業、園林監理類、市政工程類、旅游規劃等部門工作。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工作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也為該專業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需求,掌握環境設計學科的基礎理論、相關學科領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獲得環境設計專業訓練,具備環境設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核心課程:建筑及環境設計基礎、造型基礎、構成、制圖、建筑設計、建筑構造、力學與結構、人機工程學、中外建筑史、環境設計、現代景觀設計學、軟件基礎、中外工藝美術史、建筑裝飾材料、場地設計、現代建筑設計理論與分析。

就業方向:能在設計院所、環境設計機構、房地產公司從事公共建筑空間環境設計、居住空間環境設計、城市景觀環境設計與社區環境設計,在高等院校從事環境設計或教學、研究工作。

音樂學(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音樂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初步對音樂進行理論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館站、中小學、社會音樂團體、科研單位和出版、廣播影視部門從事教學、研究、編輯、評論等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并為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基本樂理、視唱練耳、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中國民族音樂、外國民族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和聲、音樂教學法、聲樂基礎、鋼琴基礎、中外樂器、歌曲編配與彈唱、音樂論文寫作、合唱指揮、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語言基礎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大、中、小學從事音樂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也適合在政府職能部門、公共事業單位從事文藝宣傳、群眾文化等與音樂有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中小學從事音樂表演、文藝晚會編導及教學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并為本專業的進一步深造打下基礎。

核心課程:聲樂基礎、鋼琴基礎、聲樂表演、鋼琴演奏、舞蹈、舞蹈編導、中外樂器、鋼琴即興伴奏、表演與臺詞、合唱指揮、小樂隊編配、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應用和聲、中國音樂簡史、西方音樂簡史、文藝晚會編導、舞臺表演藝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適應到專業文藝團體、藝術學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的部門、機構從事音樂表演、編導及教學等工作。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的政治水平和專業素質,良好的文化與藝術修養,系統的廣播電視理論基礎和扎實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技能,具有一定創新創意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采用學校和媒體合作培養的模式。

核心課程:廣播電視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視聽語言、廣播電視節目編導、廣播電視節目策劃、攝影攝像藝術、電視編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紀錄片創作等。

就業方向:在地方廣播電視系統、宣傳和文化部門,以及其他媒體單位從事策劃、編導、攝錄、制作及新聞采編、影視創作、廣告創作、信息傳播等方面工作。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培養具備新聞播音、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人才為目標。本專業的特色是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不僅重視對學生播音和主持能力的培養,還培養學生采訪、拍攝、編輯、制作等多種能力。

核心課程:播音與主持藝術導論、普通話語音、播音發聲、播音創作基礎、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節目播音主持、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語言學概論、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

就業方向: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新聞網等新興媒體行業從事播音與主持、新聞報道、節目主持、采訪拍攝、編輯制作工作;在傳媒公司從事商業策劃、禮儀主持、拍攝制作等工作;在平面媒體從事采訪、寫作、編輯、策劃等工作。

招生計劃

我校2015年本科藝術類擬面向全國部分省、市招收新生1960人。其中包括美術類、音樂類、編導類、播音主持類等共17個專業及方向,面向河南及省外的山東、河北、山西、甘肅、江蘇、湖南等省市招生計劃如下表:

專業名稱

學制

招生計劃

招生省份

美術學

4

150

河南、山東、山西、甘肅、江蘇、河北等省份招生1460人

視覺傳達設計

4

150

環境設計

4

150

動畫(游戲美術、動畫設計與制作、動漫文學)

4

240

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

4

100

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

4

150

動畫(合作辦學)

4

120

美術學(合作辦學)

4

100

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 合作辦學)

4

100

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

4

120

音樂表演(合作辦學)

4

80

廣播電視編導

4

200

河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北、湖南招生320人

播音與主持藝術

4

120

音樂表演

4

100

河南、山東、河北、甘肅、湖南招生180人

音樂學

4

80

注:我校將在??己蟾鶕魇 ⑹凶砸眳^的生源情況做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詳情屆時請參閱本省、市招生辦公布的我校藝術類招生計劃。

考試內容和錄取原則

美術類專業:(滿分200分)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動漫文學)、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專業。

一、考試科目為:素描(人物默寫)、色彩(靜物默寫),共計2 門。

二、考試時間分別為180 分鐘。 畫具考生自備。

音樂類專業(滿分12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3-5分鐘,滿分120分。

二、考試的內容及分數分配

1、聲樂、舞蹈、器樂(三項任選一項),滿分100分。

2、第二技能(副項)或才藝展示,滿分20分。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面試,滿分200分。

二、考試內容與要求

1、自備文學作品朗讀,滿分50分,2分鐘。

2、指定新聞稿件播報,滿分50分,2分鐘。

3、模擬主持,滿分50分,2分鐘。

4、即興評述;滿分50分,現場抽取材料或話題,根據要求,進行完整口語表達,3分鐘以內。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滿分200分)

一、考試形式:筆試,滿分20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二、考試內容與分值

1、文藝常識:50分。

2、命題編寫故事:50分。

3、影片分析(提供視頻作品):100分。

結果公布

我校向合格考生簽發《黃淮學院藝術專業考試成績單》,同時,將應試考生專業成績報送考生所在省高招主管部門,并在黃淮學院網站公布(huanghuai.edu.cn)考試成績及各省合格線。

填報志愿

專業成績合格,獲得我?!端囆g專業考試成績通知單》的考生,在普通高校文化考試報名時間內到戶口所在地的招生辦公室報名,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參加美術類校考的考生可根據專業分與高考文化成績參照錄取原則綜合考慮同時兼報美術學專業、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游戲美術)專業、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專業、動畫(動漫文學)專業、環境設計(建筑藝術設計方向)、環境設計(城市園林藝術設計方向)專業。由于我校多年來藝術類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考我校的考生,熱忱歡迎藝術類考生填報我校第一志愿。

學費標準

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學、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美術學、動畫(動畫設計與制作)、動畫(游戲美術)、動畫(動漫文學):5700元/生·年;

動畫(合作辦學)、美術學(合作辦學)、美術學(產品造型設計合作辦學)、廣播電視編導(合作辦學)、音樂表演(合作辦學):13000元/生·年。

錄取原則

文化分達到各省份(直轄市、自治區)本科最低控制分數線,并獲得我校專業合格證的考生,高考后根據文化分和專業分參照以下錄取原則報考專業志愿:

篇(7)

多年來,大連大學在先進大學文化的引領下,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理念,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良校風,堅持“面向未來,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貢獻求支持、求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醫學、管理11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現有25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20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多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余人,外國留學生、成人教育學院學生5000余人,設有附屬中山醫院、附屬新華醫院2所三甲醫院。

大連大學始終把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放在首位,努力積聚豐厚的人才資本。學?,F有教職工4500余人,專任教師10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1人(含2所附屬醫院),其占專任教師比例數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正高職人員393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等30余人。學校被市政府確定為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

大連大學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利用多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與整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構建了以學科競賽為核心的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體系,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取得了獲節能減排競賽連續兩屆全國特等獎、“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創業計劃大賽全國二等獎等標志性成績,還在數學建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力學競賽、ERP競賽等、以及外語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藝術類賽事中獲得多項獎,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文章與作品數量逐年上升,以學生為第一發明人而被授權的專利達數十項。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示范中心、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等7個基地;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培養基地7個,省級示范性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重點支持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精品類課程20門,是省微電子通信與IT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省級教學成果50項,啟動校級教改課題425項,建有270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

學校注重塑造先進的大學精神,積極樹立現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導求實的文化理念,建設了一批以素質教育博物館和紀念園為標志的文化載體。

大連大學有7個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高水平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8個學科獲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學科計劃”和“特色突出計劃”;已建成先進設計與智能計算機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通信網絡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等22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來,學校承擔一批國家863和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其中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5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0余項;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5項,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學??傉嫉孛娣e12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3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2.1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60萬余冊。由綜合體育館、中心體育館、網球館、游泳館等組成的體育場館面積達2.07萬平方米,體育設施達到國際比賽標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田徑隊的訓練基地。

大連大學注重吸引國外智力,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筑波大學、中央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金澤大學,美國特洛伊州立大學,韓國中南大學院、群山大學、昌原大學校、鮮文大學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外國專家與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學校也組團或派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及學術交流。

目前,大連大學已經進入了“調結構、建特色、上層次”、努力創建全國一流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的新的發展階段。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能力為重點,以人才隊伍建設和大學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特色建設和內涵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凝練學科方向,轉變發展模式,立足大連,服務遼寧,面向全國,培養“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爭實現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規模適度、質量優異、結構合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部分學科居于省內地位、綜合實力處于國內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

音樂學院

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專業結構日益合理,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音樂教育、舞蹈、管弦、鋼琴、聲樂、文藝編導、音樂理論7個系,共有40余個專業方向,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現有在校生805人,教職工79人,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師20余人。近年來涌現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學院在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在、省級大賽中獲獎項40余次,大連大學青年交響樂團連續兩年在法國、美國、加拿大交響樂比賽中獲金獎;聲樂專業在第一、第二屆、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聲樂展演賽中榮獲金獎5項;合唱團應澳門政府,澳門文化局邀請參加第25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團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獲表演銅獎;青年教師在國際鋼琴、聲樂比賽中獲獎7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普通高校音樂聯盟主辦的“神州唱響”全國高校聲樂展演連續四屆在我校舉行,中國音協黨組書記徐沛東、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金鐵霖、馬秋華等親臨比賽現場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校師生獲得教師組、學生組多項金獎。

學院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幾年來先后邀請了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任教和舉辦音樂會。多位教師應邀出訪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德國、奧地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和舉辦音樂會。學院與德國福特旺根藝術大學、美國加州斯坦尼勞斯音樂學院、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日本作陽大學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音樂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擁有現代教育觀念,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既有扎實的音樂實踐技能,又具有適應中小學教學能力的音樂教育專門人才,以及能夠勝任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文化機關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教育學、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民族民間音樂、合唱重唱、合唱指揮、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聲樂、鋼琴、即興伴奏、心理學、當代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音樂表演專業

西洋管弦、民族器樂、鍵盤演奏、聲樂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的音樂表演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能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藝術研究單位和文化機關、出版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基礎、民族民間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音樂欣賞、表演主科、樂隊合奏、合唱等。

文藝編導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創作、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文化部門、傳媒公司及群眾藝術團體等部門從事節目策劃、編導、節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廣播電視學概論、傳播學、導演基礎、表演、新聞學、采訪學、色彩學與構圖、電視攝影藝術、電視畫面編輯、照明藝術、編導創作實踐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舞蹈編導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現代舞蹈意識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編導能力和教學能力,能適應社會多種藝術工作崗位、能教學、能表演、能編導的高素質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舞蹈編導、樂理視唱、舞蹈作品賞析、藝術概論、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訓、中國古典舞基訓、現代舞及編舞技法、民族民間舞、教學劇目、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學法及舞蹈編導理論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大連大學2014年音樂類專業招生計劃一覽表(擬定)

文藝編導類別招生地域為黑龍江、江西、湖南。

以上擬招人數根據實際報考情況進行調整,專業設置與招生計劃等相關細節請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為準?!∶佬g學院

美術學院是1996年由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和大連大學工學院工藝美術系合并而成,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美術學、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擁有美術學、設計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民族民間美術、美術史論、油畫實踐與教育、中國畫實踐與教育、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服裝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八個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在校生800人,教職員工72人,其中專業教師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講師2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的12人,其中院長石峰為大連市美術家協會主席?,F有教學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個集專業教學、創作設計、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學科、高層次的學院。學院設有基礎部、理論教研室、服裝藝術設計教研室、環境藝術設計教研室、裝潢藝術設計教研室、新媒體設計教研室、辦公室七個教學與行政部門;設有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指導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個美術寫生、教育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基地,為鍛煉學生實踐技能提供了條件。學院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技能、拓方向”的辦學理念,在本科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凝練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在教學中,學院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題、工程、項目等社會實踐活動,并通過模擬課題形式,確定課題的市場定位、技術的可行性與藝術設計的需求點,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親身投入藝術設計的全過程,為其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學院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旨在加強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院依托各類工作室進行拓展教學,先后建立了中國畫工作室、繪畫語言實踐工作室、版畫工作室、壁光陶藝工作室、雕龍工作室、服裝CAD工作室、裝飾藝術工作室、“方式”藝術設計工作室、新視覺藝術工作室等,專業老師結合美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大賽進行專業拓展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院啟動了“學術沙龍”和名師講壇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來講學,帶來了學術領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學院組建多個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專業拓展教育,現有DV協會、攝影協會、服飾協會、漫畫協會、吉他協會、書法協會、模特協會等學生社團,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提高了綜合素質。

近三年來,學生創新立項達到68項,共有300余人次參加,占學生總數的30%。學生共參加了74項市級以上大賽,獲得354項獎項,其中107項、省級60項、市級187項。93%的在校生參加各類設計大賽,獲獎或入選的學生比例達47%。如在中國建筑協會室內設計分會主辦的“新人杯”青年學生室內設計大賽、中國美術院校在校學生作品年鑒、臺灣金犢獎廣告大賽、靳埭強平面設計獎、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遼寧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大連市高校學生藝術設計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均獲得優異成績。學院與日本東京服飾專門學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大學、韓國東首爾大學等多個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美術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掌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綜合知識,培養能夠在中小學從事美術繪畫教育或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藝術研究所、企業單位、街道辦事處、社會團體、畫廊等行業中進行美術創作的應用型人才。美術學專業能夠適應不同行業對美術類人才的需求,在社會中傳播文化藝術。

培養模式:突出專業方向,通過學分制和導師制等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目的性和靈活性,以培養和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

主要課程:中國畫、油畫、版畫、陶藝、美術史論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中外美術史、藝術美學、技法理論、構圖學、繪畫、攝影、計算機應用、美術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學、書法與篆刻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的服裝綜合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和工藝制作能力及產品營銷能力,能夠跟蹤或領導服裝設計新潮流的服裝設計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在思維方式上,突出現實與抽象的辯證統一;在內容上,立足民族服飾,了解并掌握國際服飾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突出古典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能力上,強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連國際服裝節和各類服裝設計大賽的契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主要課程:中外服裝史、服裝概論、服裝設計、服裝畫技法、服飾材料、服裝工藝學、服裝制作、服裝市場營銷、服裝CAD、服裝造型設計、立體剪裁、現代藝術設計史、服裝企業管理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環境藝術設計創意、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兩方面具有相應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術技法訓練,注重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組合、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個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專業技能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透視學、建筑制圖、室內外效果圖、環境設計與規劃、造型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裝飾材料分析、民間藝術、計算機應用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項目實踐能力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裝潢設計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裝飾設計與平面視覺傳達兩方面從事具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法訓練,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的擇業面,提高其業務技能和競爭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圖形設計基礎、廣告設計、字體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網頁設計、廣告攝影、室內設計、企業形象設計、計算機藝術設計基礎、影視媒體藝術設計、世界現代設計史、書籍裝幀設計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商務溝通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數字與媒體藝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觀念和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具備現代新媒體藝術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門設計單位、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等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影視編輯、動畫設計和多媒體制作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學習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具備能將技術、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思維模式、技術手段以及藝術表現方法的訓練達到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最終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市場和諧相處,并將這種關系轉化為商業藝術設計上的能力,從而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職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

主要課程:角色設計素描、中外藝術設計史、影視美學、計算機圖形設計基礎、計算機影視設計基礎、腳本采編、影像攝制、影視編輯、影視廣告、多媒體制作、計算機動畫設計基礎、視頻動畫等。

專業特色:注重數字媒體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篇(8)

1研究的必要性

在中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保護產業遺產的重要性,并逐漸對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缺乏恰當的方式和方法,產業遺產的保護很難形成規模。因此,中國當今的產業遺產保護僅僅停留在建筑單體的保護上,而并沒能從整個環境上去把握。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很少關注生態環境的變化,要么全部重新更換,要么就置之不理,這使得改造后的區域仍然存在基礎設施配套不合理、污染環境的情況。本文從國外產業遺產地的生態恢復實踐總結經驗,以期可以對我國的產業遺產保護有所啟發。

2國外工業遺產地的生態恢復實例

歐美等發達國家對產業類歷史建筑保護性再利用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此后逐漸發展成為對產業遺產地段的保護,出現了以魯爾工業區和英國伯明翰再生等一系列產業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產業建筑歷史地段保護、改造和再生事業也逐漸引起世界建筑同行的關注。

2.1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

德國魯爾工業區曾經是德國的重工業基地,有無數大型工業企業,生態環境曾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于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產業結構調整,使許多夕陽產業停產,從而嚴重制約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為此,當地政府對這個見證了德國工業發展歷史的工業區進行了生態恢復及再生改造。

2.1.1重建艾美綠色景觀系統。生態系統中的土地、水域、各種各樣生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每一個部分都不能與其他相鄰的土地、水域及各種生物割裂。艾美溪河流域的綠色景觀結構由于在工業化進程中遭破壞而顯得支離破碎。在改造中,重新構建了這一地區的綠色景觀系統,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緊緊圍繞重點地區、重點生態環境問題,統一規劃,保護和改善自然恢復能力,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努力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2.1.2生態治理艾美溪河水系。該地區的工業廢水嚴重污染了原有的自然河道水系,影響了周圍地區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對水系進行了生態治理。

2.1.3興建花園式的工廠。發展綠色產業,使“綠色經濟”在新世紀扮演重要角色,大面積的景觀綠地建設,使綠地覆蓋率都在50%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工廠。

通過對德國工業用地生態恢復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產業遺產地的生態恢復要重視現有生態系統的本底狀況及其演變規律,充分依靠現有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不要強行施加人工措施,一廂情愿地去建設一個不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新系統。

2.2英國伯明翰中心濱水區改造

伯明翰是英國重要工業城市之一,也是英國運河網絡的中心樞紐所在。該市中心濱水區大部分用地曾經被產業類建筑設施所占據,二戰中的轟炸、城市更新、產業調整、河水污染都曾給該地段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周邊房地產業一蹶不振。為使伯明翰中心區重新煥發活力,1984年,伯明翰市政廳宣布將對中心濱水區進行整治改造和再開發。該計劃首先是從濱水河岸邊的拖船纖夫路徑、船閘和水質清污整治開始實施的,連續3a的清污,清除了河里已經持續200多年的污染物,并將水質等級從3提高到1b(僅比最高水質低一級)。其后政府又出資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建設。伯明翰案例的經驗表明,歷史建筑和地段的保護和改造,一定要落實到在城市大環境和背景(如河流疏浚清污、道路改造乃至經濟結構調整等)的層面上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3其他

瑞士溫特圖爾蘇爾澤工業區和蘇黎世工業區改造、美國紐約SOHO區、Gentry公園、日本橫濱MM'21地區、加拿大溫哥華的格蘭維爾島(Granville Island)等都是比較成功的改造實例,它們都強調了廢棄工業設施的生態恢復和再利用,成為引領現代景觀設計思潮的作品。

3來自案例研究和實踐的經驗及方法總結

生態學思想的引入,使產業遺產地段保護的思想和方法發生了重大轉變。保護已不僅僅只停留在建筑的狹小天地,而開始關注更為廣泛的環境設計領域。對場地生態發展過程的尊重、對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對場地自我維持和可持續處理技術的倡導等思想和措施都體現了濃厚的生態理念,這些理念在后工業時代產業遺產保護所謂生態恢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前面討論的案例中,有一些新穎的生態恢復方法和思想值得借鑒,如材料的循環利用、污染的就地處理、生態處理手段和植物景觀設計等。具體來說,產業遺產地段的生態恢復有以下新的途徑。

3.1材料的循環利用

在生態恢復的過程中,應盡量維持場地的景觀特征和生態發展的過程。場地上的物質和能量都應當得到盡可能

地循環利用,那些殘磚瓦礫、工業廢料、礦渣堆、混凝土板、鐵軌等都能成為景觀建造的良好材料,它們的使用,不僅與場地的歷史氛圍十分貼切,而且演繹著一種材料可持續利用的過程。

工業遺產地上材料循環利用的方式:一種是就地取材,使工業廢料成為獨特的景觀設計材料;另一種是對廢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利用后看不到原來廢料的原形。例如,將鋼板熔化后鑄造其他設施,磚或石頭磨碎后當作混凝土骨料,建筑拆后的瓦礫當作場地的填充材料等。

3.2就地處理產業遺產地段的污染

對產業遺產地段污染的處理是生態恢復的重要方面,可以利用植物改善土壤和周圍的環境。例如,在西雅圖煤氣廠公園中,設計師哈格(Richard Haag)并沒有把污染的土壤全部鏟去,而是在土壤中摻進了一些腐殖質和草籽,來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來“吃掉”這些污染物質,從而凈化污染的土壤。在德國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項目之一的杜伊斯堡北風景公園中,設計師拉茨也嘗試利用工業廢渣和污染的土壤,培植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即演示花園,并專門挑選了那些能適應這種特殊生長環境的植物材料。

3.3生態技術的運用

在產業遺產地段污染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將工業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進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補充地下水源,為野生生物創造棲息地和活動廊道。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大微生物的活躍程度,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生態技術還包括利用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的活動來處理污水的技術,通過景觀設計,收集雨水,對其進行處理后循環再利用等技術。

4總結

近幾年,在中國還是出現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實踐經驗。例如,中山歧江公園建造借鑒了環境主義及生態恢復對工業設施及自然的態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上海世博會規劃設計中江南造船廠地段等產業建筑和地段保護再利用研究;常青等完成的數項涉及工業遺產的保護試驗個案;鮑家聲等完成的原南京工藝鋁制品廠多層廠房改造;張永和等完成的北京遠洋藝術中心,以及“798”工廠改造等案例。但在中國已經將產業遺產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今天,能將生態理念在保護中貫徹應用的人仍很缺乏,對于產業遺產的生態恢復往往缺乏重視。因此,針對產業遺產地段特有的生態恢復還缺乏大量的研究和利用。專家和學者中研究如何解決工業帶來的污染問題的很多,但是產業遺產地段的生態恢復這個課題卻很少有人涉及。因此,在這方面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究。不過,必須承認,在產業遺產地段的生態恢復中,僅僅憑借城市歷史保護專業、生態環境學專業的努力是不夠的,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運作的實施可行性等都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5參考文獻

[1] 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錢靜.技術美學的嬗變與工業之后的景觀再生[J].規劃師,2003,19(12):36-39.

[3] 錢靜.工業棄置地的生態恢復與景觀再生[J].江蘇建筑,2003(1):29-32.

篇(9)

Abstract: China's huge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ressure, make our country faces a toug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f there is no reasonable planning, the right management idea guidance,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how to urban planning in into the ecological concept, has more and more concern for our country. The paper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of natural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in the use and comfortable requirement how to unity,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factors, such as the design for the depth,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flow and circulation, o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hysical environment for effects on people, and so on,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s to create a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igh quality comfortable space of city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Resource utilization; comfortable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征和生產力的空間載體。無論是世界其他國家還是中國,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鎮集聚區。可以認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區的持續發展,才會有區域的持續發展,國家的持續發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續發展。面對21世紀全球城市時代的形勢,城市問題更成為可持續發展最為關注的主題之一。從19 9 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持續發展已成為聯合國環境與開發署等國際組織共同關注的主題,而城市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焦點之一。

一、 科學的城市規劃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國政府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時十分注重人類住區持續發展問題??沙掷m發展行動中,就有開展城市現代化和城市持續發展研究,為城市現代化和持續發展提供戰略、規劃、設計、管理的理論模式等重要內容。

城市規劃是政府確定城市未來發展目標,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調控非農業經濟社會活動集聚地域內人口規模、土地使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各項開發與建設行為,以及對城市發展進行的綜合協調和具體安排,是依法維護公共利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公共政策。國內外經驗證明,城市能否獲得可持續發展,首先取決于是否有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系統整體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城市規劃一方面強調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質量,包括生態環境質量、城市風貌形象質量、城市文化質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實施將引導城市走向穩定,協調的發展之路,對城市進一步優化生存環境、創造發展條件、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中國國情決定必須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資源不足、一面靠海、區域差異大的特殊國情,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兼備的。

中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挑戰。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國人均資源量不足與消耗量快速增長的矛盾愈來愈突出,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基數的龐大,中國城鎮化水平提高10個百分點,從鄉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規模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提高20個百分點就相當于美國的總人口。中國城鎮化的發展健康與否不僅影響中國,而且影響世界。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和即將發生的城鄉人口轉移和社會變遷的規模在世界上將是空前的。在資源、環境、人口等眾多制約條件下走出一條健康的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道路,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貢獻。

我國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中期階段。我們不僅要研究解決過去幾十年城鎮化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未解決的一些問題,也正好趕上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這既是我國城鎮化能在充分利用國際資本和市場的有利條件下迅速發展、能在新興工業化的較高層次上展開的有利機遇。但同時,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科學技術和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更高。加上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對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國人均資源量不足與消耗量快速增長的矛盾愈來愈突出。

我國城鎮化和城市發展的特殊時代背景使得我國與當年西方發達國家和后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條件都大為不同。國情決定我們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道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發展之路。我們在城鎮化和城市發展中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城市發展模式,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發揮城市規劃綜合調控作用,中國城鎮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結合中國國情,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通過制定和實施城市規劃,促進城鎮化和各級各類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國城市數量和規模增加,城市發展的質量不斷提高。1978年至2004年,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長速度是改革開放前30年城鎮化年均增長速度的3倍多;城鎮人口從1.7億增加到5.4億;全國城市總數由193個增加到661個。在城市數量增加的同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至2003年,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從13個增加到49個,50萬-100萬人的大城市從2 7個增加到 7 8個,2 0萬-5 0萬人的中等城市從5 9個增加到22個,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個數從115個發展到320個。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加大,整體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2004年,全國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88.8%,燃氣普及率81.6%,污水處理率45.7%,人均公共綠地7.4平方米,生活垃圾處理率52.1%,人均住宅面積提高到24.9平方米。

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城市在國民經中的主體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通過大量利用外資和國外市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很快,形成了以上海、京津、穗港深為中心城市的長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鎮密集地區;成為加速國家現代化進程,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技術水平差距的重點區域。城市的反哺作用增強,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在城市規劃等政策調控的作用下,較好地實現了城市的緊湊發展。

適應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城市規劃立足國情,堅持貫徹合理用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嚴格控制城市建設用地標準,實施嚴格的城市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制度。我國逐步形成了包括全國和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鎮)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風景名勝區規劃在內的城鄉規劃體系;城鄉規劃編制方法不斷改進,規劃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觀調控作用不斷加強,法規日益完善,實施保障機制日益健全。規劃加強了對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利用水平,在促進城市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美好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與迅速變化的發展形勢相比,我國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還存在局部地區的片面追求城鎮規模和發展速度。忽視質量的傾向,城市發展中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大拆大建、不注重保護城市歷史文脈和特點等問題還較突出。我國現行城市規劃體系也存在著一些亟待改進的環節。如,由于城市規劃編制時目標不夠完善,在分析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時缺乏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導致了有些城市規劃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由于體制的原因,城市規劃的法制和管理還尚待完善,實施與規劃還有相當距離,城市發展上難以改變以往的盲目擴大規模的外延式的發展模式等。有鑒于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出發,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城市規劃的理論和方法,以城市規劃為首要環節,保證實現城市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看,城鎮化水平超過3%,即進入快速增長期。在新的世紀,中國政府已確立了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推進城鎮化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國剛剛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這是充分體現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目標。

按照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我們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規劃工作,體現其戰略性、全局性、綜合性。

從國家層面來說;要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指導,結合國情,深入研究城鎮化發展客觀規律,對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要進行分類指導,并采取不同的城鎮化政策,努力使城鎮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工業發展水平相適應。要抓緊完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并將其作為引導和調控全國城鎮發展與布局的政策手段,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城鎮化協調發展機制。通過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跨省區重點區域城鎮協調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各地區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要指導地方城市改進城市總體規劃編制的內容和方法,突出應當重點監管的土地、水資源、能源和環境等方面內容,落實公交優先戰略,明確城市空間增長的界線。要完善城鄉規劃管理法制,建立健全規劃督察員制度,強化規劃實施監督,保障國務院批準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

從地方政府來說,應當搞好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維護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省級政府應當允分運用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手段,引導和調控省域內城鎮發展;加強省域內城鎮發展和建設的協調與監督。城市政府應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編制近期建設規劃,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銜接,增強實施城市總體規劃的可操作性;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增強引導和控制城市土地開發和建設的能力。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特別堅持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的創建。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環境容量有限,通過國際市場來獲取能源資源的制約因素較多,量也有限,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道路;著力推進城鎮發展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鎮應當盡可能緊湊發展,搞好城鎮環境治理,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能、節材;關鍵是要做到從城鎮的資源環境條件來謀劃城鎮發展,提高發展質量。

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城市特色。歷史傳統、R妙環境、人文景觀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發展必須在遵循普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確立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塑造城市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格。這也是面對全球化的正確選擇。我國許多城市擁有大量的、極其寶貴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是保留并創造城市特色的基點。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應當處理好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城市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保護之間的關系,高度重視和切實保護好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必須科學制定保護規劃,合理確定保護范圍、內容、重點和方法,認真落實各項保護措施。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深知肩負的重大責任。中國將堅持不懈地努力,通過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城市規劃;創建更美好、更節約、更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 園林 城規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

[2]吳良鏞著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

[3]周曦等著 《生態設計新論》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劉雪 《居住區室外空間環境設計和兼論與注重自然資源利用的關系》北京林業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2003

[5]可持續發展設計網站

篇(10)

在當代英國文壇上,約翰福爾斯以其文學成就矚目于世,其作品《法國中尉的女人》和《收藏家》暢銷不衰?相對于前者而言,國內對《收藏家》的研究甚少,大多數學者研究作品的創作技法,而對女主人公米蘭達個性形象進行的人本主義心理解讀和存在主義解讀大多停留在她軟弱?放縱?貪生怕死,禁錮這樣狹隘的層面?很少有人關注《收藏家》中福爾斯對女性所持的態度?本文試圖從空間和話語的視角著手,以農村為線索重點解讀女主人公米蘭達,意在通過全面把握她的個性形象來探索福爾斯隱射在其中的動機和思想?

一?福爾斯作品和生活中鄉村的蘊意

1926年福爾斯生于距倫敦40英里的小鎮萊昂斯,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與比他小15歲的妹妹之間年齡上的差距致使福爾斯基本上是在孤獨中成長,這也造成了他日后樂于離群索居,尤其是對寧靜的大自然情有獨鐘?

20世紀60年代正逢女性主義第二次,福爾斯也呼應了時代的聲音和氛圍,于1963年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收藏家》,一舉成名?作為一個重視本國傳統的作家,福爾斯最喜歡讀托馬斯哈代的作品,哈代細膩精湛的景物描寫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繼承?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大部分場景在鄉村,薩拉經常會穿過鄉村樹林去壩堤散步?看海,她與查爾斯在樹林中相識,戀愛;《收藏家》中故事發生的地點也在偏僻的農村?女主人公被綁架到人煙稀少的鄉村別墅地下室,陰冷?潮濕?缺乏陽光和新鮮空氣,而且完全與外界隔絕?鄉村的寧靜可以使人得到安寧,但遠離喧嚷的城市,鄉村也渲染了一種邊緣的色彩?正如哈下,大自然絕非僅僅是作為故事背景,它總是和人物的活動交織在一起,福爾斯也將景物,尤其是農村景物與人物的活動結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將女主人公米蘭達塑造成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

二?農村隱射女性空間邊緣

20世紀60年代女性擺脫了“屋子里的天使”的狹隘的角色,不再把家庭看作是最幸福的殿堂,而是廣泛地投入到社

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享有她們爭取來的自由?《收藏家》中米蘭達品學兼優,對生活和藝術有獨到見解,對其充滿熱愛與希望,因此在學業和前途問題上曾與父親意見不一?對于父親期望她從醫的觀點米蘭達堅決反對,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終于有一天她跨入了倫敦萊斯德美術學校的大門?她在學校成績優異,多次參加國外舉辦的藝術活動?在倫敦的大舞臺上,米蘭達發揮自如,盡顯其才?固然此時女性的空間不再局限于閨房,可是米蘭達爭取來的機會和自由能持續下去嗎?

就在米蘭達生命如此燦爛的時候,一天晚上她毫無防備地被早有預謀的銀行小職員克萊格綁架到一幢鄉村別墅?別墅距離倫敦要乘一個多小時的汽車,離最近的村子也有三四英里;公路兩旁全是森林,過往車輛和行人極為稀少,幾乎是渺無人煙?遠離熙熙攘攘的鬧市,鄉村不但人煙稀少,而且文化氛圍薄弱,米蘭達在此既不能被賞識,又沒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與外界隔絕和疏遠意味著她要失去自由,要忍受孤獨,面對無助?福爾斯這一環境設計,即從倫敦市到鄉村這一空間上的變化隱射著米蘭達個人空間的邊緣化?

其實,60年代女權運動為女性開拓了一片新天地,但由于主觀上人們固有的傳統父權觀念還沒有真正肅清,女性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女性的角色仍然被視為女兒,妻子,母親,女性的生存空間還是局限在房子里?佛吉尼亞沃爾夫說:身為自由女性的前提是“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此時盡管女人有了一個房間,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還是作為整個房子的附屬物而存在,正如小說中的米蘭達?

米蘭達被囚禁在“沒有陽光,涼颼颼,潮乎乎,散發著一股霉味兒”的地下室里,墻壁“像冬天的濕木頭”?她曾多次要求“放風”,想看看窗外之景,感受陽光,呼吸新鮮空氣,可是都遭到克萊格的拒絕?一個正常的人被限制在狹小的暗無天日的地下室,“門用兩英寸厚的木板做成,里面還釘了鐵皮,足有一噸重,還裝鎖,警報器,焚化爐”,整個房間被設計得天衣無縫,其情形恰似一所監獄?住在這間房子里的人已經被剝奪了人身自由和個人空間?心理學家RSommer認為“個人空間是指圍繞在一個人身體的看不見界限而又不受他人侵犯的一個區域”?米蘭達在這幢別墅里能活動的地方只有地下室,陽臺和樓上房間都是禁區,而且還要受克萊格的干擾,她的任何舉動時時刻刻都被監視著?正如巴特克所言:“女性的空間不是她自己的身體可以認識和自由支配的領域,而是一個囚禁她的封閉的監獄?”米蘭達磨破嘴皮爭取來的去地下室外間散步都必須堵上嘴巴,洗澡必須捆綁雙手,這種無時無處不是束縛?監控的生活對于崇尚自由的米蘭達來說是何等痛苦?

囚禁米蘭達的別墅是過時了的,破舊的古老的房屋,而屋內的裝飾和擺設卻與其格格不入,因此米蘭達砸碎了三只瓷野鴨,“一所這樣古老的房子有它自己的靈魂,你不能用這種東西來裝飾?美化”?女性憎惡男權對其的壓制,她想有自己的主張,意見和行動?她在“天花板很底,且成拱形”的地下室感到壓抑?感到窒息?對于她來說這個地下室就是一個裝鳥的籠子,喪失自由?她多次夢見小鳥想沖出籠子去尋找一方新田地和新生活?顯然禁錮這顆心靈的地下室代表了父權制社會及父權制意識形態對女性的壓迫?

三?女性在空間邊緣中掙扎

塞涅卡有言:順從命運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順從命運的人,命運拖著走?在這里米蘭達沒有支配權,失去了自由,可是她又無時不在想爭取自己的空間?她身處困境,忍受著精神上的折磨,但她卻絕不屈從命運的安排?她千方百計地拯救自己脫離苦海,由于戒備嚴緊,逃離計劃屢試屢敗?行徑卑鄙的克萊格認為“囚犯要忍受的第一個痛苦,便是對監獄外面的事情一無所知”?于是米蘭達不但被剝奪了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且完全被置于與外界傳媒隔絕?不許看報紙,不準聽廣播,克萊格抹殺了所有文化精神的東西,致使米蘭達從物質到精神都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米蘭達處在一個極其險惡的環境,忍受遠離同伴?遠離社會的孤獨感?她熱愛音樂?繪畫,具有藝術氣質和非常敏銳的審美感,而克萊格則只注重物質追求?對愛的理解和頓悟差異如此之大,克萊格強烈的占有欲使他認為愛情僅僅是兩人能呆在一起,“只是因為得到了你,我才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只要你名義上作我的妻子和我在一所房子里就成”?多么荒謬的想法;而米蘭達認為喪失了自由空間不會培育出愛情的火花,“在這個屋子里不可能愛上你,在這兒我不可能愛上任何一個人,永遠不可能”,“愛是兩個人相互屬于對方彼此”?她對男性的霸權給予徹底的否定?

在長達兩個多月的囚禁期間,米蘭達僅僅看見過一次陽光,而且是在一次逃跑時從門鎖插鑰匙的小孔里看見的一點陽光?米蘭達渴望看到陽光,藍天,花草,樹木,田野這些充滿鮮活的自然景色,于是作畫?夢見的全是同樣的內容?米蘭達十月被囚,十二月慘死?福爾斯在環境空間上的精心布置似乎在預示著女主人公的命運?

米蘭達有獨立的思想和獨立的行為,她堅強不屈,境處邊緣還是發出了反抗?抵制的呼聲?“活著,首先要活著”,“生命之可貴,要珍惜要善待”,這是米蘭達生存的信念?為了能拯救自己逃出困境,米蘭達試圖誘惑克萊格,但由于社會禮儀對婦女在手勢?姿勢?表情?動作進行了詳細的形體規范和限制,如果女性稍有對自己的身體不加約束和改造就被視為“放縱的女人”?這也是克萊格以凝視者的身份對米蘭達的評價,也是導致米蘭達死亡的直接原因?一方面她要忍受地下室終日不見陽光,潮濕寒冷的慘境,另一方面在她的生命歷程中出現許多屈辱性場景,包括克萊格罵她為妓,偷拍,強迫拍下流照片喪失尊嚴而陷于深深的痛楚當中,經歷過許多次的不屈斗爭之后,米蘭達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和踐踏,孤立無援而又無藥醫治,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米蘭達被牢牢的束縛在地下室的床上

動彈不得,但她卻在吶喊,在憤慨,在控訴男權體制?

四?女性在話語邊緣中抗爭

米蘭達在地下室教克萊格如何欣賞藝術和文學,而他卻極為反感,因為在他眼里藝術?文學之美根本就是垃圾,真正的美在于米蘭達的外貌?克萊格用凝視者的目光看待女性,他認為女性的角色就是家庭主婦,女性個性就應該溫柔體貼?米蘭達被綁架后表現出泰然自若的神情,這種臨危不懼背后凸顯米蘭達的自信?他害怕這種自信將會駕馭他,所以從囚禁米蘭達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打壓?削減她的自信?雖然他與米蘭達呆在一起的語言不多,但是他的話語具有威懾力,具有權威性,是有效的“語言形式”?克萊格說他自己才是房子的主人,主人就可以對房子里的一切都有支配權,控制權?“我認為我對于她是有某種支配權的,她得按照我的意志行事”這種霸權統治的理念使得他理所應當地認為在沒有得到主人的認可之前,所有的話語都是無效的?因此米蘭達要求寄信,請求為制止原子彈運動捐款,要“放風”?洗澡?上樓等所有的話語都顯得蒼白無力?

生活在話語霸權的世界里,米蘭達沒有束手就擒,而是聰明睿智地抗爭?她在自己的話語得不到認可之際,采取記日記的形式,在日記里對景物生動清晰的描寫,她對無生命的空氣?陽光?花草?樹木的活潑形象的描摹與克萊格僵死的敘述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對父權體制無聲的控訴?“你真像一滴水銀,捏又捏不住,拿又拿不起”,“你總以為除了躲在一所令人窒息的老房子里喝茶之外,一切都是令人作嘔的,你為什么要從生活中掠奪生命之靈呢,為什么要扼殺所有的美呢?”她對克萊格進行挖苦和諷刺,這是對男權中心發出挑戰,直擊男性話語霸權體系?

五?結束語

米蘭達是20世紀60年代女性爭取生存自由的典范,勇于呼喊出不同的聲音,敢于用不屈的聲音對抗父權體制,福爾斯將米蘭達置于邊遠偏僻的鄉村別墅,這一地理空間上的疏遠與隔離致使女性物質空間邊緣化;米蘭達的言行一再遭到否認和排斥又使她置于話語的邊緣?然而米蘭達卻一直不屈地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抗爭?處于雙重邊緣境地,她的語言和思想盡管被無情地排斥在父權中心話語的對立面,而且不斷被打壓?被詆毀?被扭曲?甚至被封鎖,但是她堅持一個信念:要不斷地斗爭,才能爭取到自己自由的生存空間?就像每一個給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思想都有過同樣被“邊緣化”的悲慘遭遇,就像中國的農村迎來了它全面的建設期和發展期,最終將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福爾斯也意在傳達一種思想:若干米蘭達式的女性堅持不懈的抗掙必然會帶來女性話語?個人空間上的革新,進而獲得生存自由?

[參考文獻]

[1]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屡c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上一篇: 納米科技論文 下一篇: 微波通信技術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望奎县| 平山县| 乌拉特中旗| 富源县| 陈巴尔虎旗| 无棣县| 萨嘎县| 大厂| 逊克县| 霍邱县| 原阳县| 岳阳县| 营山县| 东兰县| 陕西省| 屯昌县| 辰溪县| 平塘县| 常宁市| 临清市| 盐城市| 葫芦岛市| 深泽县| 澄迈县| 金华市| 旅游| 沙雅县| 临沧市| 临澧县| 香港| 昭苏县| 水城县| 垦利县| 沙河市| 富顺县| 泗洪县| 囊谦县| 襄樊市| 保定市|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