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8 22:16: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工作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抓好國家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會同廬山區玻纖基地參加科技部對基地建設整改工作答辯,與廬山區有關部門商榷擬在廬山生態工業園掛牌**國家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申報國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與省科技廳、科技部進行工作溝通匯報。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請共青城市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積極為園區打造科技創新平臺,指導共青城市園區4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組織推薦金淞電器公司申報了省工業支撐科技計劃項目。籌劃向省科技廳申報武寧節能燈產業基地,對武寧節能燈產業基地進行了調研。
推薦江西制氧機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申報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其中:制氧機有限公司、諾貝爾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動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蓮鋼質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通過了公示,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取得進展。
(二)以申報科技項目為重點,深入開展綜合計劃工作
一是培育創新型企業工作取得進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電子、朝陽機械、山水光電等5家科技型企業經過市科技局的積極培育,已通過省工信委、省科技廳、省國資委、省總工會四家認定的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使我市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12家。
三是積極進行國家級項目實施監理。會同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印發關于印發《市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及其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監督檢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電、奧盛、綠野食品等三家企業分別承擔的多業務接入平臺MSAP、高性能預應力鍍鋅鋼絲的研發以及野生堅果剝殼機的研制與產業化三個國家級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計劃的驗收工作;完成山水光電、仙客來、泛美亞、富通化工4家企業承擔的的20xx年度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監理驗收工作。
我局黨政非常重視科技工作,將科技工作納入全局工作重點,并成立有局科技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任組長,副局長和紀檢組長任副組長,局相關股室和直屬單位負責人為成員,并確定了具體工作人員和經費保障。局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都由領導小組組長親自抓,領導小組定期召開科技工作會議,制定工作計劃,研究、討論系統科技工作發展。
二、科技人才工作
我局積極主動地配合縣經濟信息化和科技局,開展人才示范工作,按要求完成了示范任務;積極組織單位人才參加各級、各類重點業務培訓學習,努力加創新人才培養速度,2013年共組織50余次各類學習;積極選拔、引進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實鄉鎮、村班子隊伍建設,為基層服務,并積極為聯系鄉鎮提供科技人才、信息、項目等方面的資料,為鄉鎮的經濟發展做好服務工作。
三、重大科技工程項目
一年來,我局主動配合縣上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項目在我縣的實施,為項目開展提供便利條件,為上級部門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提供了有效保障,我局積極挖掘、組織并推薦科技項目申報縣級及以上重點科技計劃。
四、科技示范推廣
我局積極指導、幫助聯系鄉鎮建立科技示范點,為聯系鄉鎮提供技術信息,為會提供家禽飼養信息、養鴿信息等,并指導村民應用科學養殖技術,發展家庭經濟。同時,我局積極引導、扶持行業內企業進行技術轉型。
五、科技宣傳與科普工作
我局非常重視科技宣傳與推廣工作,把“三下鄉”工作列為全年工作重點來抓,召開專門會議研究、討論三下鄉活動方案和具體安排實施。在做好文化工作三下鄉的同時,我局積極配合、協調科技局做好了集中宣傳活動,印發各類科普宣傳資料,并以簡報形式對每次三下鄉活動進行了報道。按要求做好了各類統計資料的總結的報送工作。
六、知識產權工作
我局把知識產權工作納入了單位重要議事日程,局黨政經常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制定知識產權相關工作。積極組織人員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宣傳活動,組織系統內廣大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知識產權法,并在行業內廣泛開展知識產權宣傳,派人員參加知識產權工作培訓并順利通過考試。局市場股和稽查隊配合相關單位,建立了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積極組織開展知識產權聯合執法,同時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內企業加以扶持,加大服務,幫助企業完善內部知識產權制度,協助企業制定和實施知識產權戰略。
七、一抓一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科技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組織實施好區科持發展規劃和鎮科技發展規劃。積極爭取項目,爭取上級部門的項目資金投入。
2、抓好葡萄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工作,把發展優質釀酒葡萄產業放在我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著重在提高產品質量,在科技含量上下功夫。積極向農民傳授葡萄施肥、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宣傳動員農村經紀人參與葡萄銷售,切實解決葡萄賣難問題。
3、通過現場技術指導,印發技術資料等方式為農戶提供防治技術,搞好科技推廣示范。舉辦板栗綜合管理技術現場培訓2期,培訓160人次;通過2期科技趕場發放技術資料600多份;舉辦烤煙田間管理、烘烤、分級扎把技術培訓4期,培訓600人次;糧食蔬菜病蟲害培訓2期,培訓240人次;沼氣安全管理培訓1期,培訓350人次;共培訓1350人次。在迤沙拉村和白拉古村舉辦新型農民培訓班,共培訓90人。
4、根據我鎮土壤、氣候等特點,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引進鮮棗、嫁接西瓜分別在村迤計廠中村、五組和迤沙拉村三棵樹組示范種植;引進韓國山香朝天椒在迤沙拉種植;積極引導農戶擴大魔芋、楊梅種植面積,搞好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建設,提高農民收入。
5、發揮本鎮優勢,發展二線蔬菜種植,主張糧菜輪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推行無公害蔬菜生產。調整小春種植結構,縮減小麥種植面積,擴種豌豆、胡豆及早春蔬菜,促進農民增收。
6、抓好板栗、葡萄的品牌打造和產品包裝。
二、積極抓好“鄉通工程”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示范工程項目建設
,全鎮共有238戶農戶參加培訓,780戶農戶了解了科技信息網絡的基本功能、用途、績效等。利用網絡共信息4075條,通過網絡下載技術信息900條,(其中通過市科技信息網信息303條,下載技術信息300條),網絡點擊次數達到四千多人次。云南、、廣州、市、區等地客商通過網絡了解商品供求信息后,先后有八百多人次到考察、觀光、開發、從事買賣。共實現葡萄銷售464.392噸,產值97.674萬元;實現板粟銷售1000噸,產值589.032萬元;實現楊梅銷售5.425噸,產值10.85萬元;實現辣椒銷售100噸,產值30萬元;實現葡萄酒銷售100噸,產值500萬元;其中魔芋等農副產品300噸,產值500萬元。全鎮共實現網絡交易額1727.556萬元。通過網絡交易的農戶人均增收350元。“鄉通工程”在提高鎮在市內外知名度的同時,為鎮農業發展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為政府及時各種咨詢信息提供了宣傳平臺,徹底解決了鎮農產品賣難的問題.
根據省聯社綜合業務系統建設方案,我市農村信用社上線工作計劃在下半年完成,按照省聯社計算機中心工作安排,我市信息中心必須在6月10日前完成與省中心的互聯工作。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我們部門制定了專項的工作計劃,合理分工,提前完成了省中心的工作部署。
首先,部門技術人員共同協作,以“節約資源、符合標準”為原則,制定了信息中心網絡設備改造方案。
⑴、購置兩臺CISCO3550交換機,做到網絡線路的雙機熱備。
⑵、購置CISCO3662路由模塊,做到主線路(電信光纖)的聯結。
為了增強全民的科技意識,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我鎮一是采取廣播講座,二是用農政通等形式對群眾進行科技宣傳、科技培訓,三是采取開現場大會,四是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科技趕場等形式,大力宣傳科技法律法規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同時,結合本鎮一些項目建設來抓產業結構調整和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特色產業的實施來帶動新技術的發展,把大量先進實用農業生產技術傳授到千家萬戶,如:貴妃棗無公害標準化、避雨式栽培技術,金花梨輸果套袋、薄殼核桃的豐產技術,海椒無公害技術、優質水稻、旱育秧、拋秧、地膜花生等特色產業的節本增效高產栽培技術,以及花生地膜覆蓋小廂壟作高產栽培技術、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和農藥、化肥科學施用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據統計,今年我鎮共舉辦培訓班22期,發放科技資料20000余份、各類科技書1000本,舉辦科技趕場5次,廣播講座24次,辦黑板報10期,受訓達3563人次,培訓科技人員12人,培訓專業技術人員437人。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試驗示范
(一)為增強科普效果,發揮示范效益,鎮科委、科協除在鎮上召開集中培訓外,還深入村、組、農戶家中開展技術培訓,不但在本鎮開展培訓,還組織外出參觀學習,注重理論學習與現場示范相結合,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二)在鎮政府各部門的配合下,主要抓了7個示范片面積982畝。其中分別是(旱育秧示范片、地膜花生示范片,核桃示范片,辣椒示范片,貴妃棗示范片,優質稻示范片、榨菜示范片)。今年新增科技示范戶36戶,共651戶;推廣新品種13個,引進新品種8個,引進新技術2項(寶峰山棗子科技協會、晨明生物有限公司);新發展10000只以上的養雞大戶16戶,養豬大戶3戶。通過試驗、示范,總結了經驗,促進了新品種的推廣和新技術的發展,同時調動了群眾科技種田的積極性,為他們增收奠定了基礎,為我鎮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三、以項目為依托,帶動新技術、新品種的發展
我鎮結合寶峰山棗子專業合作社的項目建設和太三核桃專業合作社的項目建設以及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很抓特色產業的發展,根據項目實施的進展情況,大力探索新的科技發展思路。
結合我鎮企業招商引資引進的新項目和晨明生物引進的新技術,狠抓新技術的推廣和落實。以項目為依托,繼續抓好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為把特色產業住大住強,鎮科技部門經常請縣果樹專家陳德順、和市上一些專家來為老百姓傳授果樹新技術。同時很抓各村的科普示范基地建設,新落實科普宣傳員5人。充分發揮科普示范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按照上級科委、科協的要求,積極尋求和申報好的項目,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為我鎮經濟建設和群眾增收致富作貢獻。
四、加強網絡建設,強化服務載體
(一)充分利用農業專家系統和三農書屋為廣大群眾搞好農業生產技術、貴妃棗、薄殼核桃及其它特色產業技術咨詢,今年還組織果樹專業大戶參加了網上農業知識竟答活動,還讓他們學習了一些電腦知識,這有利于提高種植大戶的科技意識。
(二)積極為群眾在網上尋找致富項目,農產品銷售信息,下載相關技術資料,解決好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凝難問題,經常在網站上查看新信息、新技術,為老百姓傳遞最新知識及農產品價格信息。
五、積極完成上級和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各項工作
(一)嚴格按照上級文件要求,積極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按時報送信息及資料。
(二)按照鎮黨委政府的要求,今年還經常到組上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為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新興產業攻關培育取得新突破
一是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5大新興產業,組織開展了氫能、特種纖維、辦公自動化耗材等55項重大技術攻關及產業化。實施關鍵技術攻關項目30項(全年目標25項),自主創新重大成果轉化項目36項(全年目標25項)。其中,718所“核電站消氫測氫及放射性物質排放過濾設備產業化”等4項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項目,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五大產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二是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建設。編制《智能感知系統及部件(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以718所和漢光重工為龍頭,以科技資源帶動各種生產要素和創新資源集聚,圍繞智能感知裝備及核心部件和五大重點應用行業領域,培育關聯密切的60家中小企業,爭取國家、省項目36項,資金2000多萬元。三是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推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重點建設先進裝備制造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以及新材料、高端標準件、天然植物提取物、現代煤化工和新型白色家電5個省市級創新型產業集群,打造“1+5”產業創新型產業發展格局。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得到新提升
一是通過開展全市中小企業科技幫扶行動。累計幫扶企業500多家,征集企業技術需求700余項,組織企業申報各類科技項目150余項,舉辦科技政策培訓班15次,培訓企業骨干1000余人次,幫助企業申請專利700余項,發放《科技政策簡明手冊》3000多份,企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二是重點扶持發展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知名品牌的創新型試點企業。在抓好硅谷等2家國家級和新興鑄管、金獅棉機、晨光生物、光導重工等5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的基礎上,今年重點培育市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0家。漢光重工被認定為全省首批創新型企業。三是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數量創歷年新高,總數達58家,硅谷化工被認定為“2012年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同時,重點培育推薦新興能源裝備等高新技術上市后備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5%。
創新平臺建設再上新臺階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工程大學和華裕公司聯合建設的禽病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個通過省級認定,正式納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序列。學院的“有機小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銀河軸承的“軋機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家先后通過市級認定。至此,我市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重點實驗室)達到8家,市級達到25家。二是科技孵化平臺建設。市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物聯網研究院、航天九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我市啟動共建智能感知裝產業化研究院。重點支持經濟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叢臺區、武安創業中心建設。加強以生產力促進中心為龍頭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中心獲得了質量管理體系ISO9001:2008認證證書,正在積極爭創國家級生產力示范中心,注冊成立市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成立科苑孵化器,為培育孵化中小型科技企業,加快推進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化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一個孵化平臺。三是技術交易平臺建設。以科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科技服務業發展。今年在科技部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完成網上合同登記314項,比去年增加一倍,成交額達2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1.45億元,均比去年翻兩翻。四是科普基地建設。科普基地已成為我市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陣地,進一步促進了科普活動常態化發展。鄴城博物館、廣平縣藝峰高效農業科普基地、工程大學國防教育科普基地等3家科普基地通過省級認定,至此,我市省級科普基地發展到6家,市級科普基地達到20家。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實現新跨越
一是重大農業創新項目順利實施。擔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計劃1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計劃1項,國家星火計劃2項,大名、館陶、曲周等5個縣承擔國家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項,列入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計劃2項。曲周縣農業科技園區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有力地支持了我市現代農業的發展。二是全市“噸糧市”建設。今年是我市三年建成“噸糧市”收官之年,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通過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強糧食增產綜合技術集成示范,創新“噸糧市”科技服務模式,全市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推廣率、農業科技服務進村入戶率均達到98%以上。經專家實收測產,主體麥田畝產達到550公斤以上,玉米高產攻關田畝產達到812.6公斤,刷新了我省夏玉米高產紀錄。三是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工作取得新進展。今年又有棉花新品種邯102、邯6402和玉米新品種源玉13分別通過省審。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56項。“高產抗蟲國審棉花品種邯7860繁殖與示范”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成原種生產基地3個,總面積3000畝,每年可生產原種20-30萬公斤。四是加強山區農業綜合開發。今年把太行山星火產業帶示范基地和特色產業科技園區建設作為山區開發的突破口和重點,啟動了市山區基地園區建設工程。培育建設了核桃等星火產業帶示范基地14個,設施蔬菜特色產業科技園區15個,授掛匾牌。建立綠色谷子種植基地10265畝,國家優質谷子基地小米品質全部達到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五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市級農村科技服務遠程教育培訓工程+縣級科技特派員基地和星火科技12396+鄉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站+村級專家科技小院四級農村科技服務網絡的作用,農村科技服務遠程教育講座分12個專題共舉辦10期,回答農民短信提問200多個問題,受訓農民130多萬人次,為廣大農民提供“零距離”科技指導和培訓。
社會民生科技實現新進展
一是現代服務業共技術支撐平臺建設得到加強。重點圍繞現代物流業,支持神龍物流、安能軟件、民騰計算機等開發多式聯運、區域物流信息服務、全程供應鏈第三方物流服務平臺等技術研發11項。支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深海文化傳播公司、磁縣文化創意產業等共性技術平臺的建設,深海公司獲國家動漫企業認定。二是科技支撐醫療衛生。重點圍繞醫藥、醫療等領域,精心組織重大科技項目,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力度,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工程大學附屬醫院承擔的“市消化內科規劃建設與研究”、民騰計算機技術承擔的“區域數字醫療工程軟件技術研發”,億隆食品承擔的“麥胚復合營養粉抗缺氧功能研究機器在遠航食品中的應用研究”等8個項目列入省、市科技重點項目。同時,市第一醫院就“生物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NK細胞)治療在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與日本藏前內科醫院開展合作。組建區域性醫療衛生信息化服務平臺,為新醫改各項內容的穩步落實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同時,為全市居民創建優質就醫軟環境。三是在武安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磁縣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重點推薦人口與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及其他社會事業等民生科技領域關鍵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發揮科技進步在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讓更多的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武安新峰水泥進入省第一批省“兩型”企業(范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試點示,重點培育曲周賽博板業等15家為“兩型”后備企業,為我市工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山友中藥材專業合作社打造的國家星火產業帶中藥材種植基地得到省廳的重點支持,有效地推進“冀南太行藥谷”建設。武安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順利通過中期評估。
開放合作拓寬新領域
一是深化市校合作。以上海鑫寶煤化能源集團和磁縣煤化工園區為依托,聯合國內高校,正式簽約啟動北方煤化工科研中試基地建設,有效破解了我市煤化工產業發展中產品數量少,深加工不足,產業鏈條短等關鍵技術難題,提升煤化工產業競爭力。新型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HDS9403GGY型智能危險化學品運輸車,中船重工七一八所研制的ZDQ-600/1.8型水電解制氫設備等十大“首臺首套”智能化裝備自主創新產品集中下線,是引導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成果,對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二是人才院士工作站建設。新建成新興鑄管、鋼諾、硅谷和永不分梨酒業4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到目前我市建立省級院士工作站11個,來我市幫助企業開展科技交流合作的院士15人,開展科技合作項目6項,進行技術指導8次,舉辦學術講座9次,對我市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起到了促進和引領作用。三是組織參加了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百家院所校走進合作懇談會、香港投洽會等各類科技招商活動,共引進科技成果200項,簽約重點項目12項,技術合作及交易資金6億元。四是拓展國家合作領域。積極支持瑞馳公司與俄羅斯、博克萊與西班牙、隆生隆與法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億隆風電項目列入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創科電子承擔的“串聯蓄電池電壓在線均衡與容量預估技術聯合研發”、晨光生物承擔的“辣椒及其提取物中合成染料的分析與控制技術聯合研發”2項列入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
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邁出新步伐
2004年,全市科技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求真務實,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
四、科技管理改革扎實推進。科技計劃改革方面,用市場經濟手段整合科技資源,對重大科技項目在全國和全省范圍內進行招投標。一是整合全國科技資源,做大做強高新技術企業。通過廣泛調研,專家論證,選擇列入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范圍的山東魯能泰山電力設備有限公司、泰安泰山復合材料工業園投資有限公司的兩個項目,面向全國進行招標,解決企業新產品開發中的關鍵技術,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把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二是整合全省科技資源,做大做強有機蔬菜產業。我們選擇了產業鏈條上有機蔬菜主栽品種選育及繁育、有機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新型有機肥料研制、有機蔬菜產業化體系建設等四個關鍵環節作為課題,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招標。從產業鏈條上的關鍵技術出發進行招投標,做大優勢農業產業,這在全國尚屬首次。科技進步獎評審方面,推出新舉措,實行了“專家評項目,社會評專家”的評審做法。一是遴選高層次評委,保證了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參與評審的40位專家全部來自省屬高校和科研單位,具有正高級職稱、大部分是博士生導師,是我市有史以來層次最高的評審委員會。二是加強紀檢監督和社會監督,保證了評審工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對經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確定的擬授獎項目和人員,以及評審專家,在新聞媒體予以公布,廣泛接受社會監督。這些做法,在社會上產生和很大影響,受到一致好評,并得到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五、農村與社會發展科技工作取得新進展。按照全市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目標,重點加大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開發,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取得了新突破,泰山22號、23號 兩個品種分別通過了省級、國家級審定,累計推廣面積500萬畝。以先進育種技術為手段,圍繞做好優質小麥、奶牛、蔬菜、干鮮果、優良綠化苗木、道地中藥材等實施了農業良種產業化開發工程。以農業科研開發為支撐,進一步加大了優質標準化農產品關鍵技術的集成,示范推廣了一批先進的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建立了一批蔬菜、果品、畜產品科技示范基地。積極推進東平縣省級科技特派員示范工程的實施,東平縣通過選派科技人員到企業、農村開展技術服務、成果推廣,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了“雙贏”。重點培植了以乳產品、創新藥物、有機食品、蔬菜種苗生產、果品加工為主的山東亞奧特乳業、山東中圣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企業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立足于市場化、規模化和標準化,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和自我發展能力,加大了對省級泰山苗木花卉特色科技園和山東寧陽蔬菜制種特色科技園的扶持力度,提高了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完善了市場經營機制,全年綜合經濟效益分別達到8200萬元、2500萬元,為全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示范樣板。以資源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人的重大疾病高發區綜合治理為重點,實施了泰山自然文化遺產、東平湖、大汶河水資源的綜合保護和治理,通過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和示范應用,全面提升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水平,促進了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全市科技工作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科技發展形勢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特別是在運用市場經濟手段整合科技資源、做大做強高新技術企業方面需要繼續深化,在落實國家、省、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方面應加大力度。二是科技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亟待加強。三是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四是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小,發展壓力大。從全省情況看,濟南、青島、淄博、煙臺、威海五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80%以上,我市雖然發展較快,在全省列第8位左右,但僅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3%左右。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對這些問題和不足,應認真研究,并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一)認真做好迎接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工作。
為做好此次迎考工作,我局代縣府辦起草了《關于做好迎接全國縣市科技進步考核工作的通知》,并對部門進行了職責任務的分解。此次考核工作具體業務由縣科技局牽頭,其它相關部門全力協作,通過調動各方面力量,落實工作目標任務,齊抓共管。按照上級要求,目前已完成了申報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二)認真開展項目調研、儲備和申報工作。
為確保項目申報的數量和質量,今年元月上旬,我局就下發了《關于申報2013年度省、市、縣科技計劃項目的通知》。年初,我局又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到相關鄉鎮和部門開展項目調研,共完成項目儲備50余項,共篩選推薦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項目1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2項、市級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0項,現正在評審和爭取中。
(三)強化科普宣傳,提高群眾科普意識。
今年,我縣科技之春科普活動月以“科技服務農村發展”為主題,在全縣開展了科技趕場、送科技下鄉、科普進社區、科普進校園等項活動,參與此次活動的單位四十余個,通過發放科技資料,開展技術咨詢、展示展板、照片掛圖等宣傳方式,向群眾廣泛宣傳科技知識,提高群眾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此次宣傳活動共散發各種科技知識宣傳資料、書籍4萬余份(冊),群眾直接參與農村科技、衛生、計生、防邪、法律等咨詢人數14000余人次,現場解難釋疑1500余人次,贈送計生藥具、農藥、種子價值10000余元,舉辦科技科普專欄、墻報40余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群眾受教育面達90%以上。
知識產權宣傳周期間,組織了10多個部門開展了集中宣傳活動,開展知識產權執法檢查16次,出動執法人員161人次,檢查印刷企業、書刊經營網點、音像制品等商業場所44個,查處知識產權違法案件3件,封存銷毀侵權商品60395件,發放知識產權宣傳資料11500份,舉辦知識產權座談會2場,舉辦知識產權培訓1次,接待咨詢群眾3100人次,懸掛標語11條幅。
科技活動周期間,各鄉鎮、各部門共組織科技小分隊19個,深入鄉村和社區開展科技宣傳2500余人次,舉辦各類科技培訓10余場,培訓2萬余人次,發放各類科技宣傳資料1萬份,義務科技咨詢2000人次,義診義詢500人次,發放各類藥品(具)價值5000余元,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科技專題節目2期。
(四)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重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支持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逐步推動企業向創新型企業轉變。
我縣凱斯特醫藥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電子級金剛烷生產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開發》項目,該項目利用石油加工企業的附產物碳五(c5)、溶劑油、催化劑、氫氣等原料經過高溫高壓的裂聚反應、還原反應,在自主研發的特制催化劑nr50的作用下經裂解反應,在沉降分層時加入能很好地去除金屬離子的分子篩載體合金催化劑,再經過并蒸餾精制、造粒等復雜的化學、物理過程反應制得高品質的三環癸烷產品,即金剛烷。該項目實施后年產值將達2000萬元,年創利稅500萬元。
北方川安化工有限公司自主創新技術《某型無人機火箭助推器的研制》,公司利用多年生產火箭發動機裝藥的基礎,逐步擴展了自身的技術領域。該裝置是為某型號無人機配套的助推裝置,該裝置利用火箭發動機提供的動力,將無人機投送到一定的高度后,再啟動無人機本身的動力裝置,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不需要機場就能使無人機正常起飛,極大地提高了無人機的戰場適應能力,具有裝置簡單,可靠性高,可與車載系統相結合,具有轉場靈活,使用方便,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無人機的作用等特點。本項目實施后,能夠為無人機提供可靠的起飛裝置,為國家在偏遠地區進行全天候的監視巡邏、靈活使用提供了條件,最大限度的發揮無人機的效能,保證起飛速度達到40m/s.。
(五)大力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宣傳和保護,積極推動知識產權保護。
大力開展《專利法》、《省專利保護條例》、《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同時,結合省、市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組織開展了專利執法檢查16次。共檢查商業場所44個,查處知識產權違法案件3件,封存銷毀侵權商品60395件。同時,為提高企業業主專利申報知識和業務能力。4月22日,組織了縣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縣規模以上企業、部分事業單位等60余人開展了知識產權業務知識培訓會,培訓黨政領導干部25人次,培訓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6人次,展示專利產品6件。上半年專利申請量15件,其中授權專利數6件。
(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完成各項任務。
1.組織開展了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省委、省政府“十項規定”和縣委、縣政府“八項規定”的學習教育,增強了職工的廉潔自律意識,切實改變了機關工作作風,提高了工作效率。
2.組織開展了“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美麗繁榮和諧”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單位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開展了學習討論,進一步增強了干部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3.積極組織職工開展了“抗震救災”募捐活動、計生“三結合”幫扶活動、扶貧解困民生工程和定點幫扶工作,切實為民分擾解難。
二、存在的不足
1.企業業主科技創新意識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術含量的企業和產品太少,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不強。
2.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政策措施難以落實到位,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發揮不突出。
3.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強,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科技進步考核資料的篡寫、上報和迎檢工作,力爭繼續保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
2.加強與上級科技主管部門的溝通和聯系,力求獲得更多的政策優惠和項目扶持,推動科技創新與示范。
(一)以科技創新為目標,以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為目的,提高科研立項水平和成果應用效益。
我省的國土資源機構設置有與各省市不一樣的特點,國土環境資源一體,地礦、地勘等部門相對獨立。我們在開展科技項目研究工作時,根據其機構設置的特點,采用項目研究的立項選項和指導性工作相對集中,具體項目研究相對分散獨立的方式進行。這些年,我們組織發動各相關單位科技工作人員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工作,開展并完成了“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在海南生態省建設中的應用研究”、“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海南省樂東縣抱倫及金礦普查評價”、“國土環境資源系統辦公自動化信息化系統研究”、“海南島1:50萬地質環境調查研究”、“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海南)”等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在海南生態省建設中的應用研究”是我省生態省建設指導大綱性項目研究,在充分考察分析我省生態現狀的基礎上,采用科學的分析和推斷,提出了我省生態省建設的一些指標體系,設定了我省生態省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各階段發展目標,為指導我省生態省建設、加強生態資源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作用。該項目在*年被海南省科技廳評為本年度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海南省樂東縣抱倫及金礦普查評價”課題研究按照“區劃、區調、物化探、科研、礦產勘查”五統一的原則,采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探礦工程以及電子探針、同位素測定、流體包裹體測定等多種科研方法、手段,開展綜合找礦。項目采用了國內高新技術,利用地質—物化探綜合找礦技術,取得尋找隱伏金礦的重大突破,該金礦床為“九五”期間以來國內最大的富金礦床,并把勘查任務與研究及成果轉化有機結合,在海南首次發現了國內罕見的鉍—碲—金礦物組合的超大型規模的金礦床。項目的研究成果與國內同類技術相比,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抱倫金礦從進入普查和研究工作不到二年的時間,就順利進入開發階段,從*年累計黃金生產產值為2.50億元,社會經濟效益顯著。該項目在*年被國土資源部評為科學技術成果獎一等獎。
“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辦公自動化信息化系統研究”以省國土環境資源廳的業務管理為核心,采用計算機編程設計業務工作流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整合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空間資源信息,實現了基于工作流的結構化審批及海量數據的有效組織和高速存取,保證了信息集成化管理和動態更新,系統的圖文一體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辦事效率,簡化了辦事程序,為我省國土環境資源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
組織開展了《海南島1:50萬地質環境調查》、《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海南)》等地質調查項目研究,為地質災害防治和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在科研管理方面,我們著重在科技研究項目的選題立項上做文章,積極推進科研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如何強化科技研究項目的集成度和針對性,加強科技資源的整合,提升項目研究成果的水平和成果應用的綜合效益,是我們科技研究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科技項目申報和立項過程中,我們針對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一些工作的難點、熱點問題,根據我省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結合省科技部門制定的海南省重點科技項目計劃,對我系統的科研項目進行提煉和精選,確定出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優先考慮的科研項目,進行重點的扶持,使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得到順利的開展。近幾年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研項目,在課題立項的數量和研究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科研工作的進展,與科研經費的投入多少是分不開的。由于我省財政經費長年緊缺,對科技的資金投入不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積極與省科技廳、省科協、省財政廳等單位加強勾通和聯系,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增加科技研究項目的可操作性,擴大科學研究項目成果的推廣和應用。這幾年,在我廳的積極協調和努力下,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研經費投入得到不斷的攀升,*年,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研經費就達到了716萬元,較好的解決了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
(三)抓好日常科技工作的開展,大力推動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科技管理事業的發展。
在日常科技研究工作中,我們按照國土資源部下發的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省的實際,在缺乏科技資金投入的情況下,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科技管理部門克服困難,創造條件,采用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的辦事原則,確定了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技工作重點。貫徹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和項目立項研究并重,大型、花時間長、耗資金多的項目緩上,著重項目研究成果應用和推廣,使這幾年來的科技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制定年度科技發展計劃,通過科技成果登記、科技成果獎勵等措施,肯定系統有關部門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科技工作成績,激勵科技工作人員從事科技研究的積極性。積極向國土資源部推薦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青年骨干,使我省科技人才得到有效的鍛煉和培養,增強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從事國土環境資源科技工作的信心。
每年我們都與省教育廳和省科技管理部門緊密配合,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對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成果舉行展覽,對較為突出的科技創新成果進行表彰,極大的調動了青少年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使更多的青少年朋友加入到科技創新活動中。這些年,我省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展出的科技創新成果多樣,豐碩。
每年我廳都結合全國和我省科普活動周,圍繞活動主題,積極與省科技廳、省科協、省教育廳等單位一起組織開展學術報告、專題講座、科普展覽、科技成果展,新技術應用成果展和參觀等科普活動,使我們的科技研究成果得到大眾的認知,擴大了我們科技研究項目成果推廣應用的路徑,使科技成果的效益得到更好的顯現。
(四)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科技人才結構趨于合理,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高職稱高學位的人才比例不斷增多。
我廳根據海南省政府提出的“科技興省、科技興瓊”戰略布署,結合我廳科技人才現狀,制定出了系統培養人才的計劃和用人制度,并輔以相關政策積極實施,使人才隊伍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這幾年,我廳根據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工作需要和崗位設置的要求,制定出在職工作人員的定期培訓計劃,大力提高在職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和行政能力,同時,從社會上招聘了一批博士、碩士和大學本科生充實到各個工作崗位,使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技人才結構趨于合理,我們還根據個別崗位的特殊技能需要,派出專人到德國、荷蘭等國進行深造,培養了一些尖端的起帶頭作用的科技人才,為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技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我省今年機構設置發生變化,有些市縣國土環境資源機構要合并重組,人員變化較大,具體的各個層次的人才比例也發生了變化,目前還沒有較為詳細的統計出來,但從總體上來說,我省國土環境資源系統的科技人才隊伍是不斷壯大,高職稱高學位的人才比例是不斷增多的。
一、全面加強市、鄉計劃生育服務站規范化建設
今年以來,全市投資近100萬元,用于改造市、鄉計劃生育服務站。19個鄉鎮服務站有13個站進行了規范化改造,按標準設置科室,對手術室進行了改造和裝修,統一了計生外觀形象和標識,統一了服務人員的著裝。宋埠、中驛、白果等計生服務站成為我市鄉鎮計生服務站的新樣板。市計生站硬化和美化了站前廣場,對大樓進行了必要的裝修,服務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完成了市計生站附樓的規劃設計和預算,下半年將破土動工,增加服務面積300平方米。
二、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進“以錢養事”改革
我市是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市之一。鄉鎮計生站采取“政府主管,以錢養事,全員聘用,推向市場”的做法。服務站人員實行聘任制管理,被聘任技術人員都具有醫學中專以上學歷和相關執業資格,能獨立開展計劃生育技術工作。為了規范各鄉鎮技術服務協議,市計生局在反復征求意義基礎上推薦《鄉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合同書》樣本,確定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明確了計劃生育服務項目及結算標準。19個鄉鎮計生服務站除3個為計生辦和服務站“站辦合一”外,全部簽訂了服務合同。各鄉鎮按季度、按比例結算服務費,有效地調動了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鐵門崗鄉計生服務站四名醫務人員,除政府下撥免費服務經費外,積極開展生殖健康服務,自購電子陰道鏡和B超等設備,2005年總收入達20萬元,今年上半年收入已突破11萬元。
三、開展了計劃生育生殖健康百村服務行動
市政府將“免費為30萬育齡群眾提供生殖健康檢查”作為2006年為群眾辦理的“十件實事”之一,市人口計生局作為具體牽頭承辦的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截止7月20日,市鄉兩級計生服務站共免費檢查188040人,其中:B超128476人、乳透31170人、婦檢28394人,查出各類婦科病88648人,占47%。市人口計生局將任務分解到市計生站和各鄉鎮,其中市計生服務站直接下各鄉鎮服務134個村,服務人數3萬人。2月16日,市人口計生局在龍池橋辦事處陵園村舉行“百村服務”啟動式,拉開了免費為育齡群眾提供生殖健康檢查的序幕。市計生服務站充分利用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帶著B超儀、乳透儀、電子陰道鏡、婦檢床、發電機設備及宣傳資料、宣傳展牌,組織6名醫療工作人員,下到70多個村開展了免費檢查活動。生殖健康服務醫療隊所到之處,深受農村婦女的歡迎。農村很多婦女沒有進行全面的婦科檢查,看到下鄉檢查所帶的設備,看到醫療隊員和藹的服務態度,看到檢查出來的各種婦科疾病,十分信賴計生服務人員,有的村參檢婦女達300多人,稱我們“將婦產科搬到了他的村里”。
四、加大了市直機關三查工作力度
針對職工超生有所抬頭的趨勢,市計生局年初將市直機關“定點三查”作為計劃生育一項重要工作來布置安排,三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在與轄區機關、單位簽訂責任書時將三查作為重要指標。作為承擔市直三查服務的市計生服務站,添置了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系統及陰道鏡、乳腺診斷儀等新設備,為市直女職工三查提供了優質服務。市計生站采取“項目結合、優惠服務”的方式,與各單位簽訂“三查”協議書,將環情、孕情、病情作全面的檢查,并為每個單位和每個參檢婦女建立了“三查”電子檔案,及時為各單位提供有關報表和數據。4月15日,我站請來了武漢蘭丁腫瘤早期檢測中心主任孫小蓉博士來我市為市直機關女干部講座,宣傳宮頸癌早期防治的有關知識。截止6月底,市直機關已有179個單位、5466人來站參加了“三查”,有540多人在站內進行治療,有230多人參加了“蘭丁中心”的宮頸癌早期檢測,查出癌前病變3例,并都作了手術治療。
五、扎實開展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工作
我市成立了由公、檢、法、紀委、計生、衛生、藥監等部門組成的“打擊兩非案件應急分隊”,由市計生局分管副局長為組長。市計生局制定了醫療、計生機構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四項工作制度,即《B超孕檢管理制度》、《終止妊娠管理制度》、《終止妊娠藥品管理制度》及有關報表制度,并以計生、衛生、藥監等部門聯合行文發下。確定了市里四家醫療、計生機構為“引產定點單位”,明確了全市醫療、計生服務機構每月定期向同級計生行政部門報送有關報表的要求。會同衛生部門對市直醫療機構進行專項檢查,并舉辦了一期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業務培訓班,學習政策法規,通報典型案例。今年來,全市查處“兩非”案件8起,收回《生育證》8個,全部為我市孕婦在外地非法鑒定和非法引產,違法、違規醫生移交當地處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