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5 14:18:3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環保意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調查對象:我校所有的學生。
三、調查的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來調查我校的學生,共調查的人數為525人。
三、調查地點和時間:在我校的圖書館前、飯堂前、學生宿舍等等場地開展調查活動。2010年6月6號下午4點半至6點鐘。
正文:為了了解我校大學生對環保意識的深淺,從而提高我校學生的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環保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保的自覺性[1]。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環保意識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未來的環境狀況[2]。通過對某高校的環保意識現狀調查,明確該校大學生環保意識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對策,增強大學生環保意識。
一、 對象和方法
以某高校檢驗學院大一到大三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02份,回收376份,有效問卷372份,有效回收率為92.54%。自編“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問卷”。問卷包含三方面:第一,環境保護認知,主要涉及簡單的有關環保知識和環保知識獲取途徑;第二,環境保護態度與對環保工作看法;第三,環保行為傾向。問卷通過預調查,并經過多次修改后發放問卷進行調查。采用自填式方法進行問卷的發放和回收。并對獲取的數據資料雙人錄入,校對后進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卡方檢驗等統計學分析。
二、 結 果
(一) 一般人口學特征
372名研究對象中,男性131人,占35.2%;女性241人,占64.8%。大一學生共131人,占36.0%;大二學生共123人,占33.1%;大三學生共118人,占30.9%。來自城市的學生共168人,占45.2%;來自鄉鎮的學生共77人,占20.7%;來自農村的學生共127人,占34.1%。見表1。
(二)環保認知現狀
對于“世界環境日”和“地球一小時”活動這兩道問題,372名研究對象中,具體知道是哪一天的僅29人,占7.8%;表示了解的有319人,占85.7%;完全不知道的共24人,占6.5%。對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物的認知見表2。
在大學生環保知識獲取途徑這一問題的調查上,372名研究對象中,選擇從網絡、電視獲取的有290人,占78.0%;選擇從報紙、書刊獲取的有196人,占52.7%;選擇從課堂、講座獲取的有128人,占34.4%;而從社會、學校宣傳活動獲取的有153人,占41.1%;選擇其他獲取途徑的有46人,占35.7%。對于環保問題在大學生中推廣的問題中,選擇宣傳手冊的共146人,占39.2%;選擇展板、報紙的共194人,占52.2%;選擇講座開設選修課共243人,占65.3%;選擇辯論賽的共155人,占41.7%;選擇其他推廣方式的有47人,占12.6%。
(三)環保態度現狀
在372名研究對象中,對于學校在環保工作上的不足這一問題,指出環保組織少,環保宣傳力度不夠的有257人,占69.1%;認為環保活動少,環保宣傳意義不大的有256人,占68.8%;指出老師課堂教育不夠的有104人,占28.0%;指出學校設備不足或不合理的有127人,占34.1%;指出其他問題的有40人,占10.8%。在對校園環境保護方面需要改善這一問題,372名研究對象中選擇綠化的有132人,占35.5%;選擇噪音的有160人,占43.0%;選擇學生素質的有262人,占70.4%;選擇宣傳力度的有197人,占53.0%;選擇環保教育的有179人,占48.1%。在372名研究對象中,認為我國環保立法執法工作很好,很滿意的共63人,占16.9%;認為不好,需要改善的共239人,占64.3%;表示不了解的共70人,占18.8%。
(四) 環保行為傾向現狀
372名研究對象,對于校園中普遍存在的踩踏草坪、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浪費電源、一次性物品使用過度、浪費水資源等校園環境問題的看法見表3。
三、討論
(一)大學生環保知識獲取途徑分析
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認為自己掌握的環保知識一般,學生獲取知識的自覺程度不高。大學生獲取環保知識的獲取途徑78.0%的人首選是網絡和電視,選擇紙質媒介如報紙、書刊的也有52.7%,而環保知識獲取途徑來自校內外的宣傳活動和課堂、講座等其他方式的人數相對較少。這說明,大學生獲取環保知識的途徑單一且零散,環保知識的獲取大部分來自于一些類似網絡、書刊等大眾媒介,而來自校園、社會的比較系統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較少。對于環保知識的推廣,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是開設選修課的方式,其次是展板報紙宣傳手冊等常見的宣傳方式和富有趣味性的辯論賽形式等。不難看出,大學生也期望環保知識的宣傳走進課堂,能通過更加系統的方式獲取環保知識,且希望環保知識的宣傳能以顯而易見并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現在校園中,這對于開展環保知識的宣傳工作有啟發性意義。
(二)大學生對待環保的態度分析
在當前環保問題相當嚴峻的形勢下,46.0%的大學生認為環保問題刻不容緩且覺得環保應從我做起并需加強環保的立法執法工作,但53.5%的人將環保工作從社會和政府分割,甚至認為環保工作與我無關或認為環保問題并非刻不容緩,卻仍選擇環保問題應從我做起和應加強環保立法執法工作,觀點曖昧,態度模糊,甚至仍有0.5%的人覺得環保問題與己無關。這表明大學生在對于環境保護這一問題上,態度有偏差,數目可觀的大學生能認清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并正確理解環保與個人及政府的關系,但仍有過半數的人不夠重視且不能正視當今環境形勢,這可能與長期以來大學生所受的有關環保教育少、環保知識深度不夠有關。
學校在環保方面的工作有許多不足,并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對環保知識的需求,很多方面還有改進空間。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學校的環保組織少、宣傳力度不夠以及組織的環保活動少、宣傳內容不新穎,還有一部分人指出老師的課堂教育不夠即校園的設備存在問題等。從調查中得出,學校急需改進的問題,最突出的是學生素質這一主體因素,其次是環保教育和宣傳力度等客觀方面,還有綠化和噪音的問題也需要改善。可見大學生對于在高校獲取環保知識是有一定的渴求的。大學校園是大學生獲得知識,完善自我的地方,學校的教育會對在校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3]。
(三)大學生環保行為傾向分析
校園環境問題仍不容忽視。踩踏草坪、過度使用一次性物品、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浪費電源、浪費水資源等校園常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這與學生素質、校園環保意識宣傳甚至校園環保制度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大學生環保意識低、學校環保工作不夠到位的集中體現。大學生在生活中對于垃圾處理時的行為比較環保,但并不徹底,仍需進一步加強教育。環境保護需要政府與公眾的共同努力,既要靠政府的約束也需要來自群眾的監督和參與。本研究中,大學生在發現污染現象時的處理方式除去部分人以電話舉報及找有關部門反映外,64.0%的大學生選擇因身單力薄而放棄參與,還有10.2%表示無所謂。這不僅體現了大學生環保意識中存在的問題,也反射出,我國在環保工作上的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對來自企業的污染,個別政府人員不作為的現象影響了大學生環保積極性。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3)11-0067-01
21世紀以來,人類的生產力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也更加嚴峻。2013年1月14日,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聯合一份名為《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提出,盡管中國政府竭盡全力在解決環境問題,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十個城市之中,仍有七個位于中國。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不僅僅是城市的環境問題嚴重,水資源的污染問題,水土流失問題,資源短缺問題等都在影響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進一步發展。改善環境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需要我們一代代不懈的努力。大學生作為當代國家建設者的主力軍,其在各個方面發揮的作用比其他群體強大很多,對社會群體的環保意識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帶動力。讓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已經刻不容緩。
所謂環保意識既包括人們對環境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和認知程度,同時也表現在人們為保護環境二不斷調整自身經濟活動和社會行為,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身相互關系的實踐活動的自覺性。環保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的培養和實踐才能。[1]大學生的環保意識的培養主要通過平時學習生活中的環保知識的接受以及環保信息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的。大學生學習生活中接受的環保知識包括平時不經意間瀏覽的和學校刻意安排傳授的。校園當中存在大量的破壞環境的行為,如:隨手亂丟手帕紙、煙頭、塑料袋等生活垃圾,隨意踐踏草坪,離開教室不關燈和吊扇等。以上不文明的行為對我們的校園環境造成破壞,顯示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有待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不僅是自身修養能夠決定的,還需要學習環境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大學生在我國已經占到人口總數的3%左右,其對環保責任的認識對我國的環保政策的建立和實施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2]。通過此次調查發現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對其環保意識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大學生生活中接觸的知識環境也會對其環保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調查基于安徽某高校各個專業的學生。用于統計分析學生所學專業對其環保意識存在的影響。本次對該校隨機抽取的一部分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大學生環保意識問卷調查,一方面是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強弱程度,是否具有良好的環保習,是否具有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環保意識和環保習慣。另一方面,調查問卷也是對大學生很好的一種提醒形式,通過提醒喚醒大學生心中對環保本有的責任心,引導其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調查結果顯示:
1.總體上來看,大學生的環保意識整體水平較高。例如,對"自認為環保意識如何?"近40%的同學認為很強。而對于其中的"是否關心環保方面的問題?"93.52%的同學關心或比較關心。而當看到水流不止或房間燈沒關時,有88.27%的同學會立即關掉;而認為與自己無關的同學僅占2.38%。而在"認為個人在環保過程中作用"中,過80%的同學們認為會起到非常大或比較大的作用。在"是否對破壞環境問題表示反感"中,95.84%的同學會非常反感或一般反感。對"禁塑令"的態度問題,有55.26%的同學非常贊同,37.01%的同學會覺得支持但不方便,僅有3.62%的同學反對;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54.86%的同學認為人應順應自然謀求幸福,32.99%的同學認為人應利用自然,不過仍有2.6%的同學認為人應征服自然。在"科技能解決所有環境問題"中,55.54%的同學認為不太同意。由以上可見,多數同學的環保意識較強,但仍有少部分同學環保意識較低,有待學習和改善。
2.從所學專業與環保有關學院和其他學院的對比上來看,相差不多,與環保專業有關的學院學生的環保意識略高于其他專業的同學。在環保意識一題中,統計的結果相差不大;在見水流燈開是否立刻關上一題中,與環保專業有關的學院的92%要略高于其他學院的88%。而在對環境破壞是否反感一題中,與環保專業有關的學院的63.52%要高于其他學院的55.82%。在人與自然關系一題中,與環保專業有關學院有57.32%的同學認為應順應自然,與其他院的55%接近。整體分析發現,所學專業與環保有關學生的環保意識要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3.從學環境專業與同個學院內其他非環境專業對比中看,環境專業的環保意識明顯高于其他專業。具體來看,在環保意識一題中,環境學生38.75%認為很強,略高于學院整體的34.26%,但在個人在環保中起到作用大小一題中,認為非常大的資環有39. 74%,遠高于其他專業的29.72%;同樣的,在對污染環境行為是否反感一題中,67.95%的環境同學認為非常反感,遠遠高于其他專業的55.82%。同時,在關于"禁塑令"看法一題中,環境的非常贊同的53.75%也是高于其他專業的46.15%。
二、結語
環境專業同學的環保意識、對環保的關注程度要略強于其他專業,可見平時的專業導論概論的學習是有一定影響的;同時,與環境專業同學院的學生的整體環保意識、環保關注度略高于其他學院的同學,可以認為是在與環境專業同學的交往中的互相影響起到了些許積極作用。但是調查中發現一個普遍性問題,當代大學生在環保實踐方面做得不足,沒用把自己的環保意識充分利用到平日的生活當中。今后,對于大學生教育的知識指導實踐方面還有待加強,讓專業知識指導實際行動也是當代教育需要提升的地方。校方也需要組織更多關于環保意識和環保責任感培養的集體活動或者講座。把國家建設主力軍的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養成社會環境保護責任感,對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形成擁有巨大的意義。
黨的十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在霧霾天氣、水污染等直接威脅人類生存環境的今天,培養和增強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踐行低碳生活方式顯得尤其緊迫。為此,我們采用電子郵件、微信、QQ等網方式對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低碳環保意識和行為的調查。調查了解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及行為現狀,分析探尋地方高校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地方高校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及行為現狀
(一)大學生對低碳環保具有一定的認知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面對氣溫變暖,霧霾天氣增多,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是怎樣的呢?本次調查中,74.5%左右的大學生認為氣候和環境問題是政府和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對自己沒有直接影響,但有18%的大學生認為與自身密切相關。和胡玉東等2010的調查相比,對自己影響不大的減少0.5%,與自身關系密切的提高了3%,說明現在大學生對低碳環保的關注度有所提高。
大學生要踐行低碳環保行為,必須具有低碳環保意識,充分認識低碳環保行為對建設美麗家園的重要意義,了解如何實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由低碳經濟、碳生產率和碳關稅三個核心術語組成,而低碳環保則是指“低碳環保生活,即人們在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污染,減緩生態惡化。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全世界都十分關注溫室氣體的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筍般傳播開來,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暖引起的對地球的擔憂,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類要建設美麗家園,實現社會經濟良性循環,建設綠色GDP,必須養成低碳環保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減少碳排放,即施行低碳經濟,低碳生活。
(二)大學生對低碳環保的實踐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大學生是低碳環保的生力軍,校園生活應該倡導低碳環保理念。在本次調查中,有77.1%的同學不能自覺踐行低碳理念。85.1%左右的學生認為低碳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綠色的生活方式。由于低碳生活是近幾年才提出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很多學生不太了解,有的不適應。在調查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浪費食物,頻繁使用塑料袋,鋪張浪費,隨手亂扔垃圾,長明燈置之不理,水龍頭不及時關閉等現象。在調查中,有近80%的學生承認,他們會把看過的雜志、報紙隨便扔進垃圾桶,對紙張的使用也僅僅限于一次甚至不少空白作業紙白白浪費,所以,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低碳環保教育。
二、地方高校培養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的幾點設想
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大學生在校人數2468.1萬。高等院校是以教育為主的教育機構和文化傳播場所,圍繞節能減排的任務目標和低碳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求,我國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功能和優勢,借鑒世界著名高校低碳建設的有益經驗,找準對接點和切入點,開展技術合作,實施低碳教育,開展低碳研究,健全低碳設施,強化低碳管理,完善低碳制度,營造低碳文化,倡導低碳生活,以此推動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高校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低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設低碳環保的校園文化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而環境育人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營造低碳環保和諧校園氛圍。首先,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提高師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室、走廊、學生宿舍張貼醒目的低碳環保宣傳標語;在宣傳欄中展示低碳環保知識和行為的圖片;在校刊校報中加強低碳環保宣傳。其次,加強校園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環境承載能力,如進行充分美化、綠化,多栽樹,多種草,把低碳環保意識融入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中去。第三,校園中加強節能技術的運用,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如校園建設中盡量使用太陽能燈、節水閥門、低耗能設備等節能產品。
(二)建設具有低碳環保理念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師的低碳環保理念參差不齊。調查結果顯示,僅有50%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獲得過低碳環保知識,有不足37%的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能積極滲透低碳環保意識,這些學科限于化學、生物和英語相關的課程。所以,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低碳環保意識培養,應在高校教師中養成低碳環保氛圍,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課程內容改革,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學檢查中定期進行低碳環保方面專項檢查,使所有高校教師形成合力,不論是輔導員還是專業課教師都積極主動地在教學管理中滲透低碳環保知識,宣傳低碳環保理念。
(三)建立環保的學生社團
在學校中成立大學生低碳環保社團,積極開展低碳環保宣傳推動,讓低碳生活進教室進宿舍,充分發揮大學生環保社團在推廣低碳環保意識中的重要作用。據統計,目前我國非政府環保組織約有2700余個,其中大學生社團占了絕大多數,成為環保公益活動的生力軍。
依托大學生低碳環保社團廣泛開展大學生低碳環保教育活動,如開設環保選修課及開展低碳環保講座,組織低碳環保知識競賽,演講活動;評選低碳環保先進宿舍;到環保部門進行實地調研等。這些活動必將有利促進大學生低碳環保知識儲備,形成低碳意識,為踐行低碳環保理念打下堅實基礎。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遇到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調查中,99%的大學生認為政府、高校、社區、學校、媒體都應為低碳環保做出應有的努力。低碳生活貫穿于我們的日食住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為節能減排貢獻一分力量。中國的成果人人共享,美麗中國的建設人人有責,建設美麗中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低碳環保行為做起。
參考文獻
[1]陳小娜.淺析如何提高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J].才知,2013.9(16)
[2]胡玉東,瞿丹丹.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現狀及對策調查報告[J]中國電力教育,2010年06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03
蕾切爾?卡遜六十年代所撰寫的《The Silent Spring》(《寂靜的春天》),首次給人類對破壞環境所造成的惡果敲響了警鐘,該書獲得當年度的普利策文學獎。美國盛行的諺語:Earth is not a gift from our parents,it is a loan from our children(地球并非父母所賜,而是子孫所貸)和Man is a child of his environment(環境是人類之母)以及近些年來流行全球的環保詞匯,如Environmentally friendly/Go gre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友好、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熱詞進一步喚起了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并推助保護環境行為。
由于我國前段時間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惡果和弊端日益彰顯,We will never develop our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sacrificing our environment(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從目前大學英語所選擇的教學內容上來看,加大全新的人文性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厚重的文章,如:I like animals.How can colleges go green on campus等等,凸顯了厚重環保意識、優化環保行為的人文性質,讓環保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動物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環境內容指自然環境中的水、空氣、陽光、動物、植物、垃圾、能源、聲音等地球上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態。但資料表明,目前物種消失加劇,生態失衡,珍稀動物將有滅絕的危險,原因就在于人類的破環。人類應該充分認識到: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2 植物與環境的關系
推動地球和生物界的發展和進化:植物不僅推動了地球的發展,也推動了生物界的發展,而整個動物界都直接或間接依靠植物才獲得生存。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動所利用的能量最終來自太陽的光能。促進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自然界中有各種物質循環,綠色植物和非綠色植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人類行為與環境的關系
人類必須正確認識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遠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inexhaustible)。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在世界環境日舉行的有獎征稿活動,認真查閱、收集各類資料,進行社會調查,撰寫有關環境治理設想方面的文章;參加學校組織的環保講座,積極參預環保知識問答調查活動。積極動員身邊的人一起來依法保護和建設人類共有且僅有的家園,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綠色環保理念 創業意向 實證研究
一、引言
在我國,環保已成為國家發展最薄弱的環節之一。資源與能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污染的嚴重性等明顯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這個宏觀背景之下,我國企業實行綠色管理也愈加重要。本研究以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從學生個人基本情況、綠色環保理念、創業意向和社會環境四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綠色環保理念與創業意向的關聯。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后備力量,他們的意識必會影響將來整個社會的發展。由有環保意識的管理者所領導的企業也必定會重視企業的綠色文化,其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必然貫穿于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對企業、社會、生態都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問卷整體采用Likert五分量表的模式,問卷由受訪者基本信息和調查正文組成。基本信息主要涉及年級、性別、所學專業等八個方面。問卷正文劃分為綠色環保理念、創業意向、外部支持三大部分。
本研究依據的數據來自于對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本科學生問卷調查所得一手數據,發放問卷總計500份,其中北京林業大學350份,中國農業大學150份。問卷收回率達97%,有效問卷收回率達86.6%。由于本研究意在突出綠色環保理念的程度,所以未對學校的不同區別分析。
三、數據分析
3.1 綠色環保理念
這一部分包含四個維度:受訪者對于綠色理念在企業中地位的態度;綠色管理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企業、管理者與社會責任的關系;大學生對綠色理念的認識程度和環保意識付諸于行動的力度。綜合分析,環保理念均分為4.02,可以看出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有較高的環保意識。
3.2 創業意向
第二部分包含四個維度:是否有創業的冒險精神;對于盈利的態度;大學生對于創業所需要的技術與能力是否了解;創業是否符合受訪者的價值觀;受訪者對于所在學校教育環境與創業的關系的認識。綜合分析,均分為2.88。調查對象的創業意向并不高。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不同進行比較,有以兩個主要差異:男生的創業意向程度遠高于女生;。理工科學生的創業意向最高,其次是經管類,最后是文科、農學類。
3.3 外部支持
在問卷的第三部分中,調查了與創業相關的三個主要外部因素,分別是社會文化、銀行政策和學校教育,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國家政策的影響。本部分整體均分為3.42。
3.4綠色環保理念與創業意向
在調查的433人中,綠色環保理念得分平均為4.02,而創業意向平均得分為2.88,差異顯著。總體來看,本研究的調查對象在綠色環保方面是比較突出的,有著強烈的環保意識,也較為清晰的了解綠色與企業的聯系。而整體上創業意愿不足,對創業的了解也不夠。下面分析各維度的影響關系:
(1)大學生對綠色理念的認識程度和環保意識付諸于行動的力度
這一部分中,受訪者差異較明顯,有環保行動并深入了解綠色理念的學生的分數遠高于其他,但人數較少。而由于不了解的學生占了多數,導致中低分段較為突出。這一部分對于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是比較顯著的。
(2)綠色環保理念與創業價值觀
由于綠色環保理念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點,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正是企業戰略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將這兩部分數據單獨進行分析。
可以看出,隨著創業價值觀分數的增高,其中所包含的綠色環保理念的高分數段人數也在增加,尤其是3.5-4分段,較前一個區段有大幅度的人數升高。低檔分數段人數在不斷降低。
(3)基本信息分類比較分析
將男生的調查數據中綠色環保理念與創業意向分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創業意向上高分的人數和有較高的綠色環保理念的人數較為接近,男生普遍部分在3分以上,低分人數較少。且高分區段中,創業意向的人數與綠色環保理念的人數并沒有固定的高低區分。
由于在專業方面,不同的專業會接觸不同的本科教學內容,接受不同的知識,并且由于學生發展方向不同等,這些共同導致了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差異。結果顯示,在創業意向的分數段上,理工類和經管類較高,均有分數在3以上。在整體變化趨勢方面,均呈現遞增上漲。農學類的分段是在3分左右,在此處分數大幅增加后基本沒有較明顯的變化。文學類在所有區段上沒有顯著特點,分數較為平緩。
四、結 論
根據調查數據整理分析顯示,大學生個體的綠色環保理念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其創業意向。影響因素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
4.1 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理念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是最為重要的價值觀之一。由于可持續發展涉及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必然能將綠色環保理念與企業的戰略發展結合起來,也就是當今新興的綠色管理。有強烈的綠色環保理念的學生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越發重視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而創業是最大限度實現管理者效用的途徑,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幫助作用,因此提高了這一部分的大學生創業比例。
4.2 職業發展方向
這一部分是由大學生專業所體現的。根據前面的數據分析,理工類、經管類學生綠色環保理念對于創業意向的影響是較為明顯的。這一部分學生綠色環保意識越強烈,創業意向分數增長趨勢越明顯。理工類學生創業比例最大,而經管類學生對于綠色管理有較多的了解,使得能將個體的綠色環保理念、可持續發展定位與企業發展相聯系。
4.3 性格因素影響
第一部分的數據顯示,盡管大學生綠色環保意識十分強烈,但個體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貢獻的程度沒有與之相匹配。也就是說,將想法、意識付諸于實踐的行動力并不高。將這一部分數據分類研究后發現,同樣的情況發生在第三部分。“如果學校為自主創業的在校生提供彈性學制方案,我會嘗試”一題的分數與體現受訪者個人價值觀與創業間關系的題分數有差異。這表明了學生的個體因素既會影響綠色環保理念的調查結果,也會影響對創業意向的分析。缺乏行動力的學生即使有較高的可持續發展認知,但對于其創業意向的實踐也不會起到與之相符合的推動作用。另外在創業意向方面,有影響的還有和個人價值觀及性格特點相關的冒險精神。創業行為會給大學生職業生涯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個體是風險規避的,其選擇創業作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可能性就低。
五、改進措施與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可以使得更多的有綠色理念的學生能積極投入到創業中,將可持續發展與企業相結合,使企業與社會環境共同進步。
5.1高校提高重視程度
各高校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幫助力度。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創業教育應做到普及化和規范化
創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改變現在本科生很少接觸創業知識的現狀。并且應開展正規的創業相關課程,減少創業講座的比例,提高大學生在創業方面的知識水平,從而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
(2)與可持續發展相鏈接
將大學生突出的綠色環保理念表現出來,將其與創業相關聯,使得創業教育不僅僅是提供創業的基本知識。這樣可以通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同時提升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3)創業教育因材施教
不同性別、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創業教育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男生創業傾向性大,應側重于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的培養;不同專業應提供不同程度的創業教育;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應有與之相適合的創業教育規劃等。
5.2社會支持
國家和社會應給予應有的幫助。針對綠色環保理念的重要意義,社會可以對在科技等領域為可持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學生創業企業給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加強綠色技術領域的發展。國家可以針對大學生創業和生態建設兩個共同的熱點問題提出有幫助的政策,政府可以提出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激勵的獎項和獎勵等。
參考文獻:
[1]姜榮國.創業導論-創業意識與企業家精神.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大學生生態文明的實踐報告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201x年 x 月 1 日,運用問卷的形式對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 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不記名問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 120 份, 回收問卷 117 份, 其中有效問卷 117 份, 回收率 97.5%, 問卷容量為 117。
(二)調查問題分析
1. 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學人為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十分擔憂,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學經 常關注生態環境„„偶爾關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認為環保與大學生有關但只 有百分之十左右對身邊的人進行環保宣傳,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環保意識但很少能夠去考
慮去付出行動, 幾乎所有人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覺得一般或不滿意但只有極少數人拒絕 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認為地球一小時有意義,認為環境保護作用很大,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行動性差。
2. 80%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 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 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81%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 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 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60%同學對當今世界生態資源環境狀況十分 擔憂,可見他們對環境十分關心。
三、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對策
1)學校如何建設生態文明,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
1:學校切實加強宣傳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和懲罰措施。
4:學校以身作則,決策要符合生態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礎設施的數目。
6:積極參加生態環保活動。
大學生生態的文明實踐報告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
x月x日,運用問卷的形式對陽光大學生網,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不記名問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數量真實可靠的原始數據。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17份,其中有效問卷117份,回收率97.5%,問卷容量為117。
2、調查問題分析
1、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同學人為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十分擔憂,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學經常關注生態環境。
2、偶爾關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認為環保與大學生有關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對身邊的人進行環保宣傳,可見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環保意識但很少能夠去考慮去付出行動,幾乎所有人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覺得一般或不滿意但只有極少數人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認為地球一小時有意義,認為環境保護作用很大,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但行動性差。
3、80%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
4、81%同學會在周圍沒有垃圾桶時,把垃圾留著,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掉,說明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很強的,不過仍有部分同學會選擇在周圍無人時把垃圾丟掉,他們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60%同學對當今世界生態資源環境狀況十分擔憂,可見他們對環境十分關心。
三、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對策
1)學校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1、學校切實加強宣傳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獎勵制度和懲罰措施。
4、學校以身作則,決策要符合生態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礎設施的數目。
2)如何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踐行能力
1、積極參加生態環保活動。
2、養成關注環保知識并向身邊人傳播綠色生活意識的習慣。
3、提高自身環保意識,從小事做起。
4、積極響應有關生態文明宣傳的活動。
5、從自身出發少用一次性餐具。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增長,世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世界各國達成了“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共識。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研究表明,國外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是“自下而上“推動的,即由于多數國民具有較高的環境素質,通過環境運動,建立形式多樣的環保社團,開展聲勢浩大的環保活動,推動各級政府和企業決策者采取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立法等,并主動地實施,最終實現了環境狀況的根本轉變。與此相對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這種適合于發展中國家的模式是由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公眾的自我意識和觀念相對薄弱,所以需要政府去引導。我國的環境保護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型的,這就要求“一定要把培養和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放在環境保護的首要地位”。
一、加強大學生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環保意識是社會進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和保護環境的決定性因素,環保教育具備全民性、終身性、社會性和綜合性的特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和人類社會的未來,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是未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者、管理者和執行者,應該站在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樹立環保意識,做一名維護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環保衛士和對人類生存環境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環境保護志愿者,他們今天的生態意識和環保行為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生態意識的主流和未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和強度。加強大學生環境教育,有“教育一代,影響幾代”之效,只有通過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環境教育,才能達到盡快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研究表明,大學生雖有環境保護意識,但環境保護行為不理想,沒有形成自覺地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放眼校園,一場活動結束后,場地滿眼盡是各類垃圾,旅游地的生態破壞問題等等都與大學生環境保護行為欠佳有關,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就成為必然。
二、進行大學生環境保護教育的途徑
1、進行兩課改革,將生態文明理論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課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是對文明系統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對在當代中國新的理論表現,彰顯了時代特色的當代中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環境意識,是生態時代高校推進大眾化的應有之維。高校應加強研究兩課改革,將生態文明理論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課,通過環保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結合,把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利用兩課陣地,對大學生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使大學生在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
2、與專業課相結合,在專業教育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因為生態環境問題涉及到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中不同專業的學科內容雖有很大差異,但都從不同角度和層次上與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有著內在的聯系,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如生態經濟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人類生態學、民族生態學等等。各專業的教學應緊緊跟上學科的發展,把專業最新的科學介紹給學生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將生態環境保護應用到本學科的教學和實踐中,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和實踐能力。
3、開設選修課,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通過開設環境形勢、生態修護等方面的選修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緊密聯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的現狀,學習到環境保護的技術,從而加強學生環保意識,促進學生環保行為的形成。
4、發揮學生環保社團的作用,加大環保宣傳力度
由于我國的環境保護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型的,這就需要政府、媒體、宣傳部門加大環保宣傳的力度,現實來看,幾乎關于環境污染、環境制度等方面的報道每天都可見諸報端,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環境保護宣傳的社會氛圍,使人們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這種宣傳對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加深學生的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環保社團的作用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許多大學雖然設立了自己的環保組織,但是真正能發揮作用的不多,這就要求學校領導對環保組織給予足夠的重視,指派具有專業背景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加強對環保社團的指導,研究開展環保社團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環保社團作為環境保護教育的第二課堂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促使學生環保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新形勢下,高校應充分意識到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教學改革、宣傳教育、社團活動等途徑,使大學生在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通過對大學生的環境教育形成大學生良好的環保行為,最終實現我國人們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提高。
[1]姚從容,陳魁.環境意識與第三部門[J].理論與現代化,2005(3):20-23.
[2]李天煜.大學生環保社團在培養大學生環境意識中的作用[J].高教論
壇,2008(1):147-150.
[3]陳 真. 大學生環保意識教育與可持續發展[J].龍巖學院學報, 2007(4):114-117.
[4]譚麗榮,劉志剛.高等院校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6(1):199-204.
[5]朱愛輝,賈竟波.大學生生態意識調查研究—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大學生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0,14,62.
[6] 阿拉坦其其格. 高校環保教育狀況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0(9):49-51.
[7]張 勤,徐海紅. 在推進大眾化中培育大學生的環境意識[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09-112.
[8]格根塔娜,侯彥杰.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國內研究現狀及趨勢[J].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1):73-76.
[9]戴洪厚,畢慧敏,高玉紅.大學環境教育選修課的現狀調查分析及思考[J].成人教育,2010(2):89-90.
[10]王 媛,徐友浩,張宏偉等. 從大學生環境意識看大學環保公共課程的方向[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343-346.
[11]劉艷華. 論大學生生態環保意識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9-71.
在中國經濟獲得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峻,環境保護不僅直接關乎到人們的生活,還影響著經濟發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對社會的知識階層起著決定性的發展方向,其彼此之間的觀念相互影響也相互制約,所以,對于大學生的素質培養要給予特別的重視,要培養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那么一定要讓大學生的具有高度的環保責任感。
一.環境問題、環保意識以及環保行為
(一)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指的是大到全球環境,小到區域環境中,存在對人類生存或發展的負面影響。環境問題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地震、干旱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原生環境問題,還有就是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對于生態系統的破壞以及環境污染的次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又可以分為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等方面遭到的破壞。根據資料顯示,大部分的大學生認為,工業廢水、廢氣的不合理排放造成的水體污染和空氣污染是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二)環境保護意識
環境保護意識是指人們對環境保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種環境保護觀念。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處于一個非平衡狀態,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有限的資源無法達到人類的要求,所以地球環境遭到了并不和善的破壞。所以,人類要加強環保意識,對于環境保護是最基本的要求。環保意識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中逐漸構成的一種環保的傾向,其可以另人的行為自然的產生一種自覺性和目的性,能夠讓個體自動的對環境予以保護,自覺的控制個人的行為,以遵守環境規范與符合道德標準。所以,環境保護意識是環保行為的核心基礎,同時環保行為也會鞏固保護環境的認識。
(三)環保行為
環保行為是提人們在環保意識的無形支配下對于環境保護的一種正確、有利的活動。比如在我們用水時,隨時將水龍頭關緊,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循環使用可再生資源等等都是環保行為。環保行為建立在環保意識之上,環保意識的強烈與薄弱就會呈現出環保行為較多與較少的明顯區別。所以,要想促進環境保護行為,必須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
雖然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環保行為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應該重視對環境問題的分析,努力加大宣傳環境保護的力度,增進環境保護行為,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二.加強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保護行為的對策
在大學生中,絕大部分會比較關心環境問題,并且具有強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會參與到環保行為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習慣。不過,大學對環境與人類發展的關系以及我國環境現狀并沒有一個真正的了解,而且在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不能做出一個正確、合理的處理。目前,我國高校環境教學中對于環境教育還達不到現實的要求。這需要學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進行進一步的加強,探索出合理的教學模式,以便將環境教育在學校中打開全新的局面。此外,社會還應該主不斷進行引導與促進。
(一)重視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其環境保護意識對我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更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學校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平臺,雖然學生所學的科目不一,不過所有的專業知識都是自然、知識與思維的規律反應。從培養素質的角度來說,所以課程的內容,都需要與環境保護相聯系。各校應該著重培養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根據各專業的特征融入環境保護意識。在我國出臺了多條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破壞者要承擔法律責任。一些學校比較看重環保教育,在學校開設了《環境道德》等課程,還有的學校自行創設了示范性環境設施,在日常生活中對大學生進行了養成式的習慣性練習,加大了環保教育的力度,這樣的方式非常好,也說明了學校自身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
(二)開設環境教育選修課
高等院校對于環境教育除了其融入到各個專業的教學中以外,還可以開設一些環境教育的選修課,或者是必修課,這樣學生就可以將從多個方面汲取沒有系統的環境知識在課堂中進行整合和梳理,從而對環境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另外,學校不僅在環境類業開設課程,還可以在其它專業中開設環境類的通修課或者是選修課。大學生可以在系統的教育下,使對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知識得到正確性的引導,并且深入了解環境問題和導致環境問題形成的相關因素,真正意義上認識到節約與循環再利用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讓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
(三)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
學校校園環境文化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對待環境的態度以及觀念,這種影響具有持續性深入性。學校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并且還要重視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例如,開展環境教育宣傳,這樣環境文化無形之中就成為了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這種方法是環境教育的主要手段。學校可以根據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國際上保護環境的一些節日開展組織活動,比如征文、展覽、電影等多種形式,都可以對環境知識進行有效的宣傳;還可以建立環境保護小組等;學校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參與到當地的環境保護活動中,讓大學生親自體驗保護環境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鳳. 公眾參與環保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6:30-35.
[2]范天森,陳昌春,趙巧華. 大學生環保意識和環保行為的現狀與對策[J]. 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6-17+19.
關鍵詞: 低碳經濟;大學生;推廣研究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students;to promote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194-03
1 低碳經濟及校園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其含義在學術界、理論界沒有統一的界定,總體而言,“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旨在通過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污染較少的環境,獲得較多的經濟產出。國內學者一般認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①。
2010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在5省8市開展低碳產業建設試點工作,同年,我國“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成功列入國家首批啟動的“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這意味著我國在建設新能源經濟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對此,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理應響應國家的號召,在校園里實施和推廣低碳新生活。
考慮到大學生在建設“低碳經濟”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其所處環境的特殊性,筆者認為有必要提出一個新概念:校園低碳經濟,即一種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學習、工作、生活三位一體的經濟模式,校園低碳經濟是指在校園中實行低碳經濟的生活模式,教育及引導廣大師生參與到低碳校園建設當中②,做節能環保、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先鋒,營造人文型、生態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校園,促進高等學科教育的發展和高級人才的培養,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2 研究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及方法
2.1 研究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
2.1.1 大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推廣低碳經濟 對于“低碳經濟”這一概念,從被引進到被接收、被采納、再到被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時期,可是當今嚴峻的生態環境明顯表示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來等待它慢慢被接受,現代社會迫切的需要我們盡快地把低碳經濟引入到我們生活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聯系很緊密,并擅長于接受新知識,對于“低碳經濟”這一概念也易于進行深入理解和推廣,雖然低碳經濟具體概念至今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但大學生是社會的精英,他們有著較強的理論知識,有著較高的素質,也有著較強接受最新理念的能力,在校園里推廣低碳經濟,能夠很快的被大學生所吸收,進而向全社會推廣。
2.1.2 大學生是未來實踐低碳經濟的主體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部門的組織推動,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低碳經濟的主體,在他們中推廣低碳經濟更有利于我國新經濟模式的發展。隨著各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在逐年上升,二十一世紀是大學生的時代,他們將擔任著未來社會建設的重任。大學生素質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加強對大學生的低碳經濟理念的教育,把低碳經濟的觀念植入他們的心中,并引導他們把這一理念實踐到現實生活中,這對于建設低碳國度、低碳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
大學生這一新生代力量,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主力軍,他們的低碳經濟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關系了我們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在他們中推廣低碳經濟能更好達到最終目的。
2.1.3 大學生具有很好的帶頭作用 在中國,大學生是知識分子的代表,有著很重要的社會地位,他們被看作是一種標桿和風向標,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如果一個大學生能把低碳經濟相關理念進行深入理解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他可以以自己為中心,對其家人、朋友、同事等身邊的人產生影響,使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乘倍數增長的速度在社會中廣泛推廣。當把這種低碳經濟意識貫徹到實際生活中,這個社會就會在這些大學生的帶領下,走出一條低碳之路。
2.2 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研究方法 《低碳經濟在大學生中推廣問題的研究》是針對于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展開的,主要就低碳經濟在高校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于促進低碳經濟在各高校的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此,項目組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2.2.1 資料收集法 由于項目立足于高校,所以項目組成員深入有代表性的十幾所高校,深入學生群體,對學生于低碳經濟的了解現狀進行調查,對他們的低碳經濟生活的方式進行研究,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分析,找準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原因。項目組成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得到了很多詳細的數據及信息,為其研究做支撐。
2.2.2 文獻法 項目組成員利用圖書館、網絡等各種渠道,廣泛收集和整理中外各種文獻資料,通過閱讀經典書籍,了解相關的理念和作者思想,總括和提煉出了自己的觀點。現階段,低碳經濟在國內的發展主要介于理論到實踐的過渡中,而在國外,低碳經濟相關方面發展更進一步,已經向較成熟的實踐過程邁進,公民意識更加深入和具體。
2.2.3 學生帶動法 在項目實施后期,項目組成員提出了針對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相關措施,為了驗證其可行性,項目組選取了一部分人進行特定培養,讓他們遵循要求開展相關活動,同時讓他們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實踐證明,項目組成員提出的措施能有效達到推廣低碳經濟的目的。
3 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相關問題及原因
項目組成員通過對成都具有代表性的十幾所大學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后,找出了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的三個主要問題,下面就進行具體分析。
3.1 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不足,對低碳經濟還沒能很好的實施 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是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理解低碳經濟的重要前提。根據筆者對成都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的2000多份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和訪談記錄的數據,可分析得知,當代大學生中環保意識很好的只有18%,其中66%的是環保意識一般的,而差的要占到23%,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他們的低碳環保意識決定著我國未來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向,因此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迫在眉睫。
按理說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高等學科教育,同時也能夠及時的接觸到社會信息,他們的環保意識應該比較強。然而從分析結果來看,事實卻并非如此。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總結出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1 學校環保意識教育機制不健全 大學校園由于更側重于高等的素質教育,可能在環保意識教育方面比較欠缺,而大學生由于在校期間相對于初中和高中更加的自由,因此在個人的自律方面會較之高中有所欠缺,環保意識沒能強化于大學生行為意識中。
3.1.2 輿論宣傳機制不健全 低碳環保意識是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如果能夠不斷地受到輿論媒體的宣傳報道的熏陶,那么對于其樹立一種良好的低碳環保意識有著重要作用。輿論的導向力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各高校對低碳經濟的重視程度不高,而同學們的低碳意識也不強烈,校園里也就缺乏了相對健全的輿論宣傳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低碳環保意識的薄弱。
3.2 大學生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充分,不能準確理解其內涵 低碳經濟自見諸于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以來,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模式。能否正確的理解其內涵,對于當代大學生能否正確的踐行與宣傳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當代大學生對于低碳經濟的理解卻并不樂觀,根據調查得知,有59%的同學了解過低碳經濟,但是他們并不掌握其確切含義及行為方式,只是大概知道部分內容,而31%的同學雖然聽說過低碳經濟,但是并不知道其具體是什么意思。只有6%的同學十分了解其內涵。因此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還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讓當代大學生了解低碳經濟的確切含義,進而指導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低碳經濟理念的實踐,讓低碳經濟深入每位大學生的心中。大學生對低碳經濟認識不夠充分,原因在于:
3.2.1 低碳經濟作為新生的經濟模式,還沒能有效地深入人心
低碳經濟一詞是最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新名詞,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模式,其與之前的產業結構有很多不同。習慣了以往的經濟模式,而對于這個新起步的模式的認識的并不充分,導致低碳經濟沒有能夠大眾化,深入人心。
3.2.2 低碳經濟的概念本身不好界定,導致大學生對其認識模糊 低碳經濟,其含義至今在學術界、理論界都還沒有統一的界定。由于這種眾說紛紜的現狀,當代大學生無法準確的把握其概念與含義,或許只有一種是是而非的認識。低碳經濟的這種宏觀性和廣泛性使得大學生對其認識比較模糊。
3.2.3 雖然低碳經濟已經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是其發展并不成熟,大學生對其認識可能只是名詞上的感知,并沒有切實體會到本質 低碳經濟作為新生的經濟模式,雖然最近幾年提出的比較火熱,但是其技術上并不成熟,大學生對其的產業生產模式以及其帶來的產品體會的并不深刻,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也只是在于表面的感知上,并沒有體會其內涵。
3.3 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不小的阻力 前面已經提到,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當代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存在著一些困難,當問及“您認為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生活模式的困難有哪些”時,大家指出了很多不同的阻力,其中19%的同學認為是理念上的差距,48%的同學認為是來自生活習慣上的阻力,33%的同學認為是現實中的制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活習慣和社會經濟中各種不低碳的產業等現實的制約是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最大阻力。因此在以后的推廣中我們要側重于引導同學們改變生活習慣以及消除現實中實踐低碳行為的各種制約因素,同時加強在理念認識上的宣傳教育。
4 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的措施及建議
根據項目組針對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后,項目組提出以下幾點推廣措施及建議:
4.1 實施低碳經濟教育,增強大學生低碳行為意識 所謂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印象,筆者認為大學生的低碳行為意識主要是指以低碳經濟理念為指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大學生頭腦中形成的主觀印象。因此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關鍵是要增強大學生的低碳行為意識。
高校作為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主的教育機構和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社會組織,應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舉辦專題講座是一種增強大學生低碳意識的有效方法,它能夠在短時間內,普及低碳知識,讓大學生形成低碳意識。學校在培養大學生低碳意識時應重點關注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并學習低碳意識,履行低碳行為,使低碳思維模式融入到每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4.2 建設低碳經濟機制,促進大學生低碳學習方式 學習是在校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低碳經濟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動大學生以低碳方式進行學習。
首先,學校可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機制。跟據我們調查,每年高校畢業生離校之際人均將會處理掉200元左右的舊書,而這些舊書當中大部分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對于課程內容變化較小的教材,通過建立二手教材回收再利用機制,在學校圖書館、后勤中心或者教材科等機構設立一個專門的二手教材回收部,以合理價格收購舊教材,并出售給所需同學,這種行為能有效減少大學生教材紙張使用量,同時可大大減少大學生教育費用,更有助于貧困同學完成學業,促進大學生學習低碳,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理念。
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紙張使用量大的問題,高校應加快建設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無紙化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前提,針對校園中的紙張浪費現象,高校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功能③,通過無紙化教學、電子化考試、畢業論文電子化等形式減少紙張使用量,達到低碳機制的貫徹和實施,進而使學習方式向低碳轉變。
4.3 營造低碳經濟環境,激勵大學生低碳生活模式 眾所周知,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甚至有的時候在眾多影響因素里占著主要地位。所謂低碳經濟環境是一個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處處充滿著低碳經濟的多維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們有著良好的低碳意識,有著高素質的低碳行為,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發展大學生低碳經濟將會事半功倍,這種意識熏陶有利于大學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大學生的生活環境主要是校園,要在校園里營造低碳環境,主要是著手于“衣”、“食”、“住”、“行”等相關方面④。在穿衣方面,應提倡選擇棉質、亞麻和絲綢,不僅環保、時尚,而且耐穿,女生盡量少買不必要的衣物。在飲食方面,應提倡大學生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肉類、油炸類食品,這不僅有利于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而且有利于大學生自身健康的發展。在出行方面,應提倡大學生盡量選擇步行或搭乘公交車、地鐵等交通工具,時刻關注汽車尾氣排放指標,以身作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增加自己對低碳的認知⑤。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的,在推行低碳經濟的當今社會,各高校也可以開發一種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模式,從平時生活點點滴滴入手,促進大學生踐行各種低碳行為。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大學生生活模式的多樣化,各高校普遍存在著浪費現象。就拿水資源為例,由于很多高校沒有對大學生實施水費購買機制,因而他們的節約水源的意識并不是很強。針對這一現象,學校可以引進社會上的水費機制,實行按比例收取水費,同時也可以針對用水情況實施獎懲機制,把水源浪費嚴重的寢室予以張貼,形成一種懲罰,并把收集起來的水費用于植樹造林。總之,在大學校園里建立一個良好的低碳生活模式,營造一個低碳經濟環境是行之有效的推廣低碳經濟的方法。
4.4 設立低碳經濟學科,培養低碳經濟專業人才 通過筆者調查得知,加強低碳知識宣傳和低碳文化傳播有助于低碳經濟的開展和普及,政府扮演著“低碳經濟倡導者”這一重要角色,大學生普遍認為在校園中宣傳低碳經濟比政府面向公眾宣傳所取得的效果更加顯著及深入,所以各高校需高度重視低碳經濟在校園內的推廣及相應人才的培養。
針對這一新型經濟模式,學校可開設低碳經濟相關課程,通過課堂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對相關的在校大學生進行低碳經濟知識的培養,讓大學生系統的學習低碳經濟知識,樹立起低碳經濟意識,必要時還可以針對那些對低碳經濟有著較高興趣的人進行專業化培訓,培養低碳經濟的專業人才,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
5 結論
根據以上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是十分必要性的,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生的經濟模式,必然會成為今后全球經濟模式的主導,理應由大學生肩負起其開拓和發展的重任,大學生作為國家棟梁,具有模范帶頭作用,研究如何在大學生中推廣低碳經濟,對于帶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注釋:
①王蕾.低碳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的“低碳生活”[J].職業教育研究,2010,(S1).
②毛學東.高校低碳校園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年Z2期.
③趙彥龍.關于低碳校園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0(9):42.
④黃娟.淺談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踐行低碳生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2):137.
⑤任愛紅.低碳時代的到來與大學生消費觀念引導[J].教育探索,2010(11):29.
參考文獻:
[1]王蕾.低碳經濟背景下大學生的“低碳生活”[J].職業教育研究,2010,(S1).
[2]毛學東.高校低碳校園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0(2).
[3]趙彥龍.關于低碳校園建設的若干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0(9):42.
[4]黃娟.淺談低碳經濟背景下如何踐行低碳生活[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12):137.
[5]任愛紅.低碳時代的到來與大學生消費觀念引導[J].教育探索,2010(11):29.
[6]Tovey, K; Turner, CH.Carbon reduction strategies at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UK[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MUNICIPAL ENGINEER,2006(4).
[7]Ahmed F.UC Berkeley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 Feasibility Study 2006-2007 Final Report[R/OL].2007.sustainability.berkely.edu/calcap/docs/CalCAP%20Report%20FINAL%20200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