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48: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項目實施情況回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鎮主要對項目區進行了水利、農業、林業、科技四大工程改造。
1、水利設施建設。(1)新建灌溉泵站29座310千瓦,排澇站2座40.5千瓦,總投資157.74萬元。(2)新建襯砌渠道66.91公里;埋設地下渠道2.87公里;總投資440.87萬元。水利措施合計投資為633.15萬元。
2、農業措施。(1)新建機耕道路35.4公里,機耕橋5座,總投資529.99萬元。(2)良種倉庫400平方米,良種曬場300平方米,總投資25.94萬元。農業措施合計投資為563.32萬元。
3、林業措施。營造防護林150畝,總投資20萬元。
4、科技推廣。(1)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期,受訓人數200人次,投資3.0萬元。(2)建立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兩個①在金明村建立400畝優質糧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面積2012畝,形成了良種引進、品試推廣一體化,投資25萬元。②在茜墩村建立百果園生態農業觀光園,核心區面積達到150畝,輻射區面積達300畝,總投資29萬元。科技推廣合計投資57萬元。
5、其它項目支出86.44萬元,其中勘測設計費48.4萬元,監理費19.98萬元,管理費用6.05萬元,工程管護費12.1萬元。
金明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工程改造中低產田項目:水利、農業、科技、林業措施等軟硬件工程建設實際總投資136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1210萬元,村自籌資金150萬元。
二、項目取得的基本經驗
1、及早謀劃 破除瓶頸。農綜開發看似簡單,“上邊給錢、下邊干活”,其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若不能提前預知準備,屆時將會措手不及,甚至會引起連鎖反應,貽誤整個示范工程的進展,造成工作上的被動。因此,在工程實施之前,我鎮農綜開發相關領導、技術人員和村干部一起專題討論研究,羅列了一系列在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并制定了相應的對策,譬如各項水利設施選址放樣,窨井壘好又毀壞的問題,路溝挖好又被埋問題。這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碰到相應的問題,就能做到胸中有數,忙而不亂,使工程順利進行。
2、統籌安排 提高效率。農綜開發具有自身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如植樹往往要在春季完成。田間施工要在秋后水稻收割之后開工。我鎮在金明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在統籌安排全年工作的同時,特別注重春季和秋后的兩個突擊施工戰役,做到了全力以赴,搶抓時機,攻堅克難,科學調度,現場指揮,突擊實干,有序建設。
3、上通下達 共克難關。當我們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問題時,及時將問題報告給有關責任人,再認真研究,解決困難。有一次,村里負責監督工程的一位老干部,發現修筑的渠道質量有問題,不符合要求時,及時向村主任反應了該情況,村主任又向鎮相關工作人員匯報,通過層層上報后,第二天,負責農業的陳鎮長和縣農綜辦領導,一起來到金明村實地查看,現場督查,指出不足,當場責令解決。同時,再次明確合同要求,曉明利害,指出施工問題的癥結,提出新的科學的建設方法和施工標準。
4、完善制度 嚴格管理。金明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從申報、評估、審批到實施,嚴格執行了申報、立項、項目管理責任制、工程質量監督監測制和重點工程招投標制,確保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質量的不斷提高。
農業綜合開發實行“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資機制。我鎮把配套資金納入了財政預算。項目區村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使資金投入有可靠的來源保障,按時足額配套好項目自籌資金。在資金管理方面,實行了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和縣級報帳制、項目資金管理使用審計制,杜絕了資金的擠占挪用,保證了專款專用,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
三、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項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1、項目規劃前瞻性不夠。由于項目前期規劃工作受到時間緊,任務重,人手少,面積廣等客觀因素限制,加上相關人員受業務能力、專業水平等主觀因素的制約,致使整個高標準示范項目中的個別子項目在工程設計的規格尺寸上與項目區實地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從而無法發揮設施應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標準示范項目效益的發揮。2、項目區在建設過程中,部分農民對農綜開發建設的優越性認識不充分,其中,部分水利工程專用了一定農田,極個別農戶提出不合理的補償要求,難免給項目建設來一定困難,拖延了工程建設進度。3、建后管護較差。項目建成后,項目區內群眾和干部對管護認識不夠,且缺乏較嚴格的管護制度和管護措施。例如:春季打造好的路樹框架,到冬季已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壞,有的路面被毀、有的路溝被填、有的樹木被折、被拔等現象。4、林業措施完成率不高。由于今春天氣反復無常,雨水較多,拖延了工程進度,導致錯過綠化植樹季節。
四、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一些建議
1、重視建后管護,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第一,要通過宣傳,增強群眾管護意識。項目建成后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重點宣傳建設的成效,項目區與非項目區的區別以及項目建成前后的效益對比,用事實增強群眾的管護意識,在項目區形成一個愛護工程的良好社會氛圍,發動群眾參與項目管理。第二,將項目的建后管護納入縣、鎮、村三級部門的日常工作。落實一定的管護資金,形成嚴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對各項目區管護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做到獎優罰劣。第三,建議盡快制定農業綜合開發的管理工作條例,明確項目運行管護條款。對于破壞項目設施的行為依法嚴肅進行追究查處;對項目監管不力的,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Thinking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Zhao Hui
(TianJin Land Reclamation&Expropriation Affairs Centre TianJin 300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ignificant effec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high-standardbasic farmland. However, many problems were initia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ianjin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mai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work.
Key words: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land consolidation
1引言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中明確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是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指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為目標,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在農村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及重大工程建設區域、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農田整備區等開展的土地整治活動。2012年3月29日,國土資源部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再建成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到2020年力爭建成8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舉措,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耕地保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資源保護、落實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舉措,是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的重要職責,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2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分配天津市“十二五”期間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規模224萬畝,國土資源部下達天津市2012年60萬畝、2013年48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天津市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土地整治任務,全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等級,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取得了明顯成效。2012年度天津市共完成59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67萬畝,圓滿完成年度任務。2013年度設立了53個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面積約52萬畝,均完成項目設計工作,項目實施穩步推進。
3 主要做法
3.1 完善制度建設
為適應土地整治工作形勢需要,在國家以及天津市相關政策文件的基礎上,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轉發市國土房管局擬定的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國土房管局下發《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方案及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基礎調查技術方案的通知》、《關于規范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實施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變更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關于印發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辦法文件,進一步就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工作方案、基礎調查技術標準、實施管理以及規劃設計和驗收環節等方面作出明確的規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政策制度依據。
3.2 加強組織保障
為切實保障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順利開展,天津市建立“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為主體、國土搭臺、部門參與、統籌規劃、整合資金”的工作機制,以確保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各區縣分別設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各區縣主要領導任組長,國土、財政、農業、水務、項目轄區內鄉鎮政府等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各負其責、各盡其職,著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3.3 強化公眾參與
一是在項目申報階段,充分征求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意見,并要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字蓋章的土地整治項目征求意見書為項目立項的要件之一。二是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規劃設計方案應充分征求意見,確保項目規劃設計符合當地實際。三是在項目實施階段,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依據土地整治規劃開展農民自行開發土地整治項目;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單項工程可由項目所在地村民承擔。四是項目建設全程,由當地鄉鎮政府、村委會以及村民代表實行多方監督,村民意見為項目竣工驗收的重要依據。五是項目建成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農戶作為管護承擔單位和管護責任人,進行日常管護工作,確保后期管護工作落實到位。
3.4 嚴格制度執行
為保證項目實施的規范運行,嚴格按照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要求,執行項目“五制”,即法人責任制、公告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監理制。土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防護林網等單項工程,凡是需要招投標的,一律按規定進行公開招投標。建設過程中,一是聘請專業監理單位和項目區農民對工程實施全程監理;二是強化工程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工程造價有預算,材料進場有檢驗,關鍵部位有鑒證,工程進展有日志,確保建設工程各個環節規范運行。
4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思考
4.1 資金缺乏動力不足
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普遍缺乏資金,只有少數項目可以爭取到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其余項目均為自籌資金項目。由于缺乏資金支持造成各區縣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積極性不高,推動工作阻力較大。且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撥付程序繁瑣,撥付進度與工程進度不匹配,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4.2 從業隊伍素質有待加強
近幾年隨著土地整治工作的發展,天津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均設立了土地整治專門機構,但人員存在著缺乏系統性在崗培訓,對土地整治行業了解不精的問題。依據相關規定,土地整治專門機構承擔著全市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審查、竣工預驗收等技術性工作,對人員土地整治專業技術知識要求較高,從業隊伍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
4.3 參建單位水平參差不齊
從目前工作上看,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涉及的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監管,僅對于規劃設計單位需要具備天津土地學會頒發的土地規劃乙級以上證書,其他各類參建單位均未進行準入管理,對其完成的質量成果更是缺乏有效評價,從而影響了項目建設的成果質量。
5.有關建議
5.1 理順資金渠道
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對新增費的使用范圍、預算管理等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天津市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資金渠道不暢通,從財政部門申請專項資金比較困難。建議國家出臺具體新增費使用程序規定,明確新增費由各省土地開發整理專門機構安排項目和管理,增加地方的可操作性;進一步擴大新增費的支出使用范圍,使用新增費實施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新增耕地也可用于耕地占補平衡。
5.2 進一步健全文件標準
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需求,國家先后出臺了《全國土地整治規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土地開發整理預算定額標準》以及《規劃設計編制規范》等一系列文件標準,建議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土地整治行業的工程招投標、監理方面的標準,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整治工作標準,規范和指導土地整治特別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5.3 加強土地整治專業隊伍建設
結合不斷出臺的標準、規范,建議廣泛開展針對土地整治基層管理人員和中介機構從業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整體水平和業務能力;積極與部土地整治中心、高校以及研究機構建立合作,加強與其他省市的溝通交流,學習好做法、新觀念,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團隊合作意識強的服務隊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5.4開展對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
建議一方面借鑒其他行業部門的經驗,建立土地整治行業資質管理體系,出臺對招投標機構、勘測、規劃設計、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的考核評價辦法,形成參見單位準入退出機制;另一方面借鑒其他省市做法,成立專門的土地整治協會,負責機構資質和從業人員資格監管,優化土地整治行業隊伍,確保土地整治市場秩序。
參考文獻
[1]國土資源部關于實施《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55號.2012.3.27
[2]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加快編制和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12]63號.2012.4.6
一、前期工作(8分,自評8分)。
1、任務分解(2分,自評2分)
根據省農業農村廳下達XXX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皖農建設〔2019〕154號),按照農田建設管理辦法,在專家評審基礎上,我區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庫,并將年度建設任務具體落實到項目,并按時上報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共6個項目,任務4萬畝,計劃投資6110萬元,其中財政投資6070,自籌40萬元。
2、項目審批及備份(4分,自評4分)
市局在完成了項目評審和現場審批后,下達了各個項目的設計批復;按照批復內容,我區編報了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省農業農村廳下達了實施計劃批復(皖農建設〔2020〕104號);我區同步在國家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填報備份。
3、項目儲備(2分,自評2分)
根據項目規劃,我區印發了《關于做好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選項入庫工作的通知》(裕農〔2019〕143號)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項目庫,項目庫總規模7.05萬畝,計劃總投資10675萬元,滿足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需求。
二、建設進度與質量(35分,自評35分)。
1、建設面積及工程(20分,自評20分)
我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萬畝按計劃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通過第三方檢測,各項工程建設質量達到設計標準,質量合格,效益發揮明顯。2020年6個項目10月初全部進場開工,開工率100%,項目進展順利,施工進度較快,區組織了項目督促和第三方質量跟蹤檢測,工程質量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組織了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會分別觀摩了我區江家店鎮龍門、分路口鎮楊集和分路口鎮新河項目區,其中省廳孔少林局長親臨分路口新河項目區指導工作。
2、年度任務完成比例(10分,自評10分)
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包括江家店鎮龍門、永興,分路口鎮楊集、新溝以及徐集棠樹等8個項目,于7月初完成市級驗收。2020年,我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6個,建設高標準農田4萬畝(含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35萬畝)。在省廳下達計劃批復后,我區開展項目招投標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個項目,總計10個標段的招標,并在9月底全部進場施工,當年立項且當年開工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年度任務的100%,目前,各工程項目建設進度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3、耕地質量提升(5分,自評5分)
為切實加強耕地保護,提高耕地質量,我區制定了《XXX2020年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與等級調查評價工作實施方案》,在高標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初步設計中針對性地采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措施來加以改善和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通過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層厚度、和質地;通過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項目區排水,調節土壤酸堿度,提高了項目區耕地灌溉保證率。項目實施后,耕地質量穩步提升,根據第三方調查評價報告,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了農業產業發展,耕地質量等級由建設前的3.22提升至3.17,項目區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了0.05。
三、資金投入(25分,自評25分)。
1、財政資金(23分,自評23分)
我區2020年農田建設區級配套資金為2439.1萬元(其中高標準農田575萬元,最后一公里1864.1萬元),實際到位4311.175萬元,占應配套資金176.8%萬元。在資金管理上,我區實行區級財政報賬,國庫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項目審計后報賬進度在92%。
2、社會資本(2分,自評2分)
2020年XXX順河鎮華順牧草合作社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計劃投資210萬元,其中華順牧草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通過項目扶持,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1000畝,支持華好奶牛養殖飼料基地建設。目前,合作社自籌資金40萬元已足額匯繳到區財政賬戶。
四、竣工驗收和上圖入庫(12分,自評12分)。
1、竣工驗收(6分,自評6分)
根據省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驗收規程,我區按時對2019年度8個高標項目進行了區級自驗,綜合驗收評價合格。
2、上圖入庫(4分,自評4分)
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要求,我區在申報項目時主動與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聯系,做好項目申報前置把關,2019、2020年項目均符合上圖入庫條件。其次,2019和2020年項目在建設中和竣工驗收后也在全國農田建設監管平臺上圖入庫,建設面積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評2分)
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我區做好四個結合工作創新試點,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組印發了《XXX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創新試點工作方案》。在建設2019年高標項目完工后,根據區自然資源管理部門以及項目鎮村上報,其中江家店鎮龍門、永興,羅集鄉云水和分路口鎮楊集村通過填埋廢棄塘壩、溝堰及老莊基還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積342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面積占項目區的比例0.86%,上述項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辦理。此外,我區在江家店龍門、永興和羅集云水3個項目中,整合實施了自然資源部門土地復墾項目,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備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復新增耕地面積約8.7公頃。
五、建設管護和制度建設(10分,自評10分)。
1、落實管護資金(7分,自評7分)
2019年高標準項目,我區在初步設計中落實工程管護經費60.43萬元。區財政預算每年安排190萬元,專項用于全區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
2、制定管護制度(3分,自評3分)
為加強建成工程的管護,長遠發揮工程效益,我區制定了農田建設管護辦法,工程管護制度和長效管護機制。在項目建成后,區主管部門將完工項目工程移交項目鄉鎮,由項目鄉鎮、項目村負責管理并訂立管護責任書。
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按照全產業鏈、集成式開發的總體要求,推動土地治理和產業化發展兩類項目有機結合,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主,同步進行相應的產業建設,形成“高標準農田+新型經營方式+配套產業”的項目組合一體化建設模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形成農村新業態,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示范引領我省現代農業發展。
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大力推進創新投融資模式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試點。鼓勵和引導國有農場、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申請銀行貸款建設高標準農田,農業綜合開發予以貼息或按比例補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主要目標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實現集中連片,發揮規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完善田間基礎設施,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五是建立保護和補償機制,促進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持續利用。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整備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重點區域,以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基本農田整理重點縣。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區域、自然保護區、退耕還林區、退耕還草區、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庫水面等區域,則禁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規范》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項工程。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現每個耕作田塊直接臨渠(管)、臨溝、臨路,保證每個耕作區與農村居民點相連。
【中圖分類號】F205: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2)10-0435-02
一、什么是高標準基本農田
所謂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就是在我國當前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適合于農村集中連片和生態良好,高豐收,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與當地經營方式相配套的基本農田。開展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必須要以國家的政策為導向,以規劃作為積極的引導,因地制宜,統籌兼顧,進行個別化整治。在建設的過程中,還要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生態環境與農業的數量和質量并重,并積極發揮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尊重農民的意愿,切合實際,聚合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入,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容主要有灌溉與排水、農田防護土地平整、田問道路與生態環境保持等5項工程。具體組織形式是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牽頭、企業競爭介入、相關部門配合,然后通過農民積極參與,老落實共同的責任。同時在“十二五”時期,國家又提出建成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任務,這個任務非常艱巨,面臨在大家面前的挑戰也十分嚴峻,所以,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正好有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大地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祖祖輩輩得以安居樂業的家園。她為人類創造了豐富的文化財富和精神文明財富,也提供了無限的資源。現代農業要發展,首先就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繼續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切實做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又不以犧牲后代的利益為代價。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們共同關注的問題。面對糧食短缺,我們應該著眼于實際,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然后來建設我國的高標準基本農田。耕地作為糧食補充的重要途徑,其肩負的作用是不可輕視。可以說,基本農田的建設計幾乎是耕地中的精華,也是保證我國糧食供應的安全底線,它承擔著我國全部的糧食生產任務。但是,當前,由于我國可耕地的面積本來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些土地利用形態破碎、零亂,使得我們可作為耕地的土地利用效率低規劃中也提出,建設有利于項目區農民耕作技術及農業科技水平提高,該規劃設計項目區通過實施河道治理、排灌工程、土地平整、興建機耕道及生產便道工程,可使當地群眾受益,項目規劃設計實施后將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這對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和諧社會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當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管理現狀
新時期,我國積極推進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規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基本實現了由田、路、水、林等綜合整治,幾乎有2億多畝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成,其中糧食平均畝產提高10%-20%,生產成本也相對普遍降低10%-1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目前正在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企業或者個體,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算重建輕管。基本農田建成后,很少認真研究過如何進行科學化管理,出現的直接問題便是不到兩年左右,水渠出現裂縫,當然更沒有人來進行維修;還有極少數農村,把高壓線上的線就偷走了,水泵也不敢放在井里。可以看出當地有些人的素質極低,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如果在后期不進行管理,群眾根本得不到實惠。要想使項目成為“民心工程”,唯一的途徑便是加大農田建設項目,做好后期的項目實施管理工作。
四、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對策
1 提高管理的思想認識
據有關數據顯示,要經過1.2萬年到4萬年時間才能形成良好的土質,但是如果想隨意破壞還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所以,對于每個農民朋友而言,提高加強項目實施管理思想認識是十分有必要的。國家制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指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后,必須要進行科學管理,不然,花費的大量金錢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灰燼。加強績效評價制度,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項目實施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加強和提高項目實施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因為只有在懂得管理技能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才能做好科學、規范的管理,也才能在項目實施管理工作中運用農業新技術設備,新服務手段,來實現農業的穩產高收。而且,國家政府部門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項目建設管理工作,也先后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性文件,特別在今年以“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宣傳主題,其目的就是增強全社會的國家法律意識,進一步增強民眾對土地的節約,促進科學發展,在建設已有的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項目實施管理中,要提高項目實施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讓化過的錢不要白化,切實把管理做徹底做下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2 加強法律監督,推動節約集約用地
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以法律約束是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問題的當務之事。尤其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多,城鄉二元化趨勢的明顯加劇,大片優質的耕地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所代替。面對這個現實問題,只有加強法律監督的力度,才能有效推動節約集約用地。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建立耕地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基本農田四級管護網絡,完善土地管理綜合監管平臺,形成查辦、監督等一體的法律體系。突出動態巡查,強化執法監察,嚴肅政紀法綱,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耕地特別是占用基本農田的行為。不斷提高土地基本國策的意識,切實推動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確保“建成一塊、保護一塊”,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在改善耕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科學安排建設預留區,強化土地調控管理和用途管制,嚴防寬打窄用、多圈少用、違規冒用等問題發生。積極引導新上項目和規模較小項目首先使用存量土地、閑置土地以及利用效率較低的土地,突出保障工業經濟、城市建設、民生事業等重大項目用地,不斷促進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3 搭建基本農田項目建設的新平臺
面對用地需求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現實壓力,積極探求與時俱進的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實施管理措施,搭建實現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實施管理保護工作平臺,項目承擔單位在基本農田的地塊處,設立公示牌、村保護標志牌、田塊標志牌等,按照有關規定,做好項目公告,利用各種媒體開展項目實施宣傳工作,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并在沿主要道路兩邊的基本農田地塊埋設基本農田區界址樁,以此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總量的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4 加強基礎建設的管理,提升隊伍素質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土地整治改革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2]。國家高度重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工作并頒布一系列相關文件,充分體現了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設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相關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促進農田在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仍能產出高質量的糧食[3]。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體地區是如何因地制宜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通過土地整治的措施使農田達到集中連片、高量高質、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等要求,體現了運用現代化經營方式和技術的新型基本農田,是保證糧食與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保證糧食高產量和優質量的前提,同時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糧食不可預計的損害起到較強的抵御作用,為農田的安全形成一個“保護網” [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學手段。廣東省因地勢、天氣原因每年出現洪澇災害次數較多,造成廣東省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為此,多次針對水土流失問題開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水、村、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改進交通、水利、環保等設施,主要目標是保護農田建設,能有效抵抗災害所帶來的影響,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創建新型農業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先決條件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實行農田責任制,將農田承包給個體。這種經營方式是土地利用結構較為零散,阻礙了農田規模的壯大。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應該利用現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進程,建設集中連片的農田模式。
2 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2.1 廣東省建設區劃定形式
2.1.1 劃定原則
廣東省針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劃分原則是以國家土地資源部頒發的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文件為方向,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將劃定原則劃分為:集中連片、將農田進行集中化管理;重點整治土地潛力較大、取得效益較為明顯的區域;將國家及各地區基本農田示范區作為參考標準與之相銜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為前提進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1.2 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開展相關專家咨詢交流會。其主要內容是將廣東省的糧食生產能力、財政支持力度、基本農田的連片性、土地開發價值4個因素作為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考慮范圍,并合理劃分了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體比重。農田連片性占重點建設區劃分指標體系的40%,財力支持占25%,糧食生產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潛力占20%(潛力因子分為潛力一級、潛力二級、潛力三級跟別對應的量化標準是100、80、60)。
2.1.2.1 連片性
連片性農田進行集中管理,是我國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方面。該研究以廣東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為參考,結合縣域行政界線與相鄰基本農田融合起來[8]。在融合的過程中要進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將帶有公共邊的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再將空間距離100m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圖斑進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過程的前后都要仔細核對面積、圖斑個數等相關數據,保持數據正常化。
2.1.2.2 糧食生產能力
高產量、優質量的糧食出產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要求。因而,將地區糧食的生產能力考慮到劃定重點建設區重點范疇內。廣東省于2009年將其中的40個縣(市、區)評為糧食大縣。
2.1.2.3 財政支持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資源,依靠現代化農業技術來發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資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慮并結合廣東省近幾年對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潛力
確定耕地整治潛力級別可以直接引用廣東省頒布的整治規劃文件中的結果數據。
2.2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現狀對土地利用的調查信息為基礎,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結果對其進行評估、核實;要對基本農田保護片邊界進行綜合確定并將其編號、記錄,提取農田保護片的地類圖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據農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農田質量相對應的等級信息,并按照規定錄入基本農田圖斑屬性與基本農田保護片;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并落實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達到基本農田的劃定成果。通過對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舉措的具體分析,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對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有著深遠的影響。
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應注意的要點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質特點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因素直接關系到高標準基本農田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廣東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帶與北方的平原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定要進行地質條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這些基本情況之后,才能更加順利的開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等這些條件的觀察和分析,是為農田施工建設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的途徑。在施工前,相關設計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現場,做好規劃。要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勘察結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總之,在高基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礎條件的分析和研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應該充分結合項目的施工特點,嚴格按照施工標準要求開展工作。
3.2 農田建設要積極對接其他的基礎設施
農田建設與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水利工程建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農田建設項目和水利工程建設的最終目標都是為農業生產和發展服務。在農田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地方擁有的水利工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盡量避免對其造成不良的擾動和影響。在高基準水利建設和土地整治過程中,將“最后一公里”的任務落實到位,取得最為理想的成績。
3.3 注重施工工程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農田建設施工質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質量控制中,應該做好工程驗收以及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與項目以及立項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調動全體管理以及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實施同步的監督與管理,將施工方與監理方的質量檢驗資料分類建檔進行管理。對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工程變更問題進行嚴格的審核。工程變更一定要堅持以工程質量為中心,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進行工程變更。質量控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在實踐中,一定要注重各種細節的管理,及時進行備報案等整理工作,將工程內業管理和外業管理相結合,確保工程質量的總體達標。
參考文獻
[1] 沈明,蘇少青,陳飛香.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
[2] 沈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7).
[3] 鄧建中,周惠紅.基本農田保護分布圖的編繪及標志牌的制作――以廣州市花都區為例[J].地礦測繪,2012,28(3).
[4] 張滿紅.廣東省基本農田保護工作20年回顧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
[5] 吳曼喬.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制作的技術質量實現[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剛.GIS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F33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非生命學科與新興學科科研發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盧龍縣為例,在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實質和內涵基礎上,構建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模型,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合理的分區,旨在為有序引導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使工程設計更有針對性,編制更適合實際的工程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縣域耕地等別。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
盧龍縣地處河北省東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區,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總面積955.82 km2。依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確定的2011年盧龍縣基本農田控制面積為37 297.04 hm2,基本農田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9.02%,占農用地面積的51.43%。盧龍縣是全國116個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近年來基本農田整理項目規模8 474.80 hm2,占基本農田總規模的22.72%。通過整理,區域內基礎設置得到極大完善,基本農田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2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的數據包括盧龍縣2011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和耕地質量等級補充完善成果,盧龍縣DEM高程數據、地形圖、土壤圖、基本農田劃定外業調查數據,盧龍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2011年經濟統計年鑒、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和農開辦農業水利項目等資料。
1.3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
1.3.1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生態位適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維超體積”生態位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指作物的現實資源位與其最適生態位之間的貼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對其生境條件的適宜程度[1,2]。運用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可以認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必須以各種資源條件為支撐和基礎,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多維的資源條件空間[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所需的各種資源因子構成最適資源生態位空間,耕地的現實資源構成對應的現實資源生態位空間。二者之間的匹配關系,反映了區域耕地現狀資源條件對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適宜性程度[4]。當現實資源位完全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顯示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現實資源位完全不能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需要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可見生態位適宜度能夠反映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資源需求與現狀資源生態因子之間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2]。通常情況下,作物對資源環境的要求可分為如下3類:
對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必須滿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豐富越好,如土壤有機質含量,計算公式為:
xi= 0 si
對于負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標因子資源的現狀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計算公式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對于最適值在某一區間,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好的指標因子,如路網密度,計算公式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為第i種資源的生態位適宜度指數,Si為資源現狀的測度,Di為對資源要求測度,Dimin為資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為資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為資源的理想要求值,Ri為資源的保證率。
1.3.2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定義,即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農田。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農田基礎設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村生態景觀,提高糧食生產保障能力,促進高標準農田持續利用的系統工程。本研究在考慮盧龍縣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結合實地調研與咨詢專家的基礎上,遵循評價指標的選取原則,從自然稟賦、基礎設施與施工條件和立地條件3方面選取12個指標因子,構建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相結合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表1)。
1.3.3評價指標分值計算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取值范圍和量綱往往不一致,難以直接進行比較分析,所以要將各評價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性質、不同度量的評價指標具有可比性[5]。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鑒農用地分等體系中的賦值標準,采用經驗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評價指標分級賦值標準。根據因素指標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將評價指標分為閾值型因子和數值型因子。對于閾值型指標按照表2進行分級打分,對于數值型指標,可按相關公式計算[6-8]。
1.3.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評價根據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通常由隸屬度最小的因子決定,當某些因素在數量或質量上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影響接近某一臨界值時,就成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綜合生態位適宜度評價模型[式(4)]行指標量化分布的空間疊加,得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綜合生態位適宜度,采用自然斷點法,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適宜性指數;xi為某一評價單元指標的生態位適宜度值,wsi為第項指標的權重,n為指標個數。
2結果與分析
盧龍縣基本保護區內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過上述評價可劃分為基本具備、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設潛力類型區。即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稍加改造區(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區(Ⅲ)。由圖1可知:
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區(Ⅰ) 面積為11 306.24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9.23%。該區域屬于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地區,主要分布在盧龍縣南部的平原地區和縣城北部潘莊鎮、劉家營鄉、燕河營鎮和陳官屯鄉的平原地區。近期建設的區域面積較大,該地區的基礎條件較好,建設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較高,只需進行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區(Ⅱ)面積為6 468.57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鄉、雙望鎮、印莊鄉和潘莊鎮,分布與近期建設區相鄰,反映其建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以及連片推進性,該地區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稍加改造區域。區域內灌溉排水設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農田質量有待提高,應針對該地區基本農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進行項目設計與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區(Ⅲ)面積為1 1047.43 hm2,占區域內耕地總面積的38.33%。主要分布在盧龍縣的北部、西南部和東部半丘陵地區,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全面整治的地區。該地區基本農田坡度影響較大,同時基本農田的自然稟賦較差,基礎設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損等嚴重的情況,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連片性以及區位條件都較差,施工難度較大且所需資金較多,因此為高標準基本農田遠期建設區域。該區域的基本農田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工程應以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同時加強基本農田的質量。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內涵出發,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生態位適宜度模型,以GIS技術為支撐,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研究,將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分為3大潛力區。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呈現明顯的空間聚集特性,由平原區向丘陵區、半山區依次過渡分布,結果表明生態位適宜度模型能夠有效劃分盧龍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適宜度的空間差異性。
本研究指標權重確定采用的是專家打分法,主觀性較大,可能造成評價結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確定一個客觀評價系統需要進一步研究。科學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區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側重于耕地的自然屬性因素,實際工作中還應考慮社會經濟條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參考文獻:
[1] 聶艷,喻婧,崔燦. 基于GIS和生態位適宜度模型的園地適宜性評價――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鵬,趙同謙,張安錄,等. 基于生態位適宜度的耕地可持續利用評價[J]. 生態學報,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楊永俠.基于GIS的耕地連片性分析方法與系統實現[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觀格局指標對不同景觀格局的反應[J].生態學報,2004,24(l):123-134.
[5] 錢輝,張大亮. 基于生態位的企業演化機理探析[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6(2):20-26.
[6] 張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來蘭州市人口密度空間演變及其形成機制[J]. 地理科學,2013,33(1):36-44.
[7] 馮銳,吳克寧,王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2-2228-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2.009
Study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SUN Bo, LI Shu-jie, LIU Ya-nan, MA Xiao-wei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Taking Yanbi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termining the construc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land utilization,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5 aspects,14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ere built. The basic farmland of Yanbian w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area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a little re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ctification,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with high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good, totaling 31 359.67 hm2,distributed in Dunhua and Antu. There we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basic farmland,with an area of 70 093.97 hm2,mainly distributed in some counties and cities such as Dunhua,Antu and Yanji. Basic farmland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in many aspects of land,water,roads,forests and villages,a total area of 197 932.92 hm2,which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t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potenti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Yanbian
在國家將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作為重大舉措的背景下,吉林省在《關于加快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基本農田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類型區域進行劃分[1]。本研究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及區域分布進行深入探討,有助于科學編制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計劃,推進土地整治。
1 研究區域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坐落于吉林省東部,北緯41°59′-44°30′,東經127°27′-131°18′,全州總面積達42 700 km2,約占吉林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延邊州下轄8個縣(市),即延吉市、D們市、敦化市、琿春市、龍井市、和龍市、汪清縣和安圖縣。2014年,全州耕地面積為437 664.31 hm2,其中,基本農田總面積299 386.56 hm2,基本農田保護率達68.41%。
如圖1、圖2所示,從類型結構來看,全州基本農田中,旱地面積最大,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85.37%,水田次之,水澆地及園地、林地面積較小;從地域分布來看,敦化市與汪清縣基本農田面積較大,圖們市基本農田面積最小。
1.2 數據來源
基礎數據包括經濟社會狀況、土地開發利用水平等,主要來源于延邊州統計年鑒、延邊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延邊州各縣市耕地質量等別年度更新成果及國民經濟數據、統計表等;圖件資料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等,通過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相關部門進行調研獲得。本研究評價時點為2014年12月31日。
2 建設潛力綜合評價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以延邊州的全部鄉鎮(共計67個)作為基本評價單元,在整理、核實延邊州2014年土地利用規劃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基本農田保護圖及農用地分等成果圖等圖件的基礎上,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利用空間分析法將以上圖件疊加并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范圍。
2.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就是有選擇地將基本農田劃定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過程[2]。延邊州地貌呈山地、丘陵、盆地三個梯度,以山地、丘陵居多,若僅以坡度作為評價基本農田的因素,則不能完全體現基本農田質量現狀以及各縣市的差異性。因此,為保證基本農田建設潛力評價科學合理,本研究遴選自然地理條件、土地利用情況、糧食生產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區域發展條件作為準則層,同時,評價指標的篩選也嚴格遵循全面原則、可行原則及可比原則[3]。在高標準基本農田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后,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對比各層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值(表1)。
2.3 確定評價指標分值
2.3.1 評價指標的獲取
1)自然地理條件。有機質含量、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利用等別等自然地理條件的數據通過延邊州各縣(市)的農用地分等成果獲得。基于ArcGIS軟件平臺,將農用地分等成果與變更調查數據中的基本農田圖層相交,對每個評價單元賦予所需屬性值,若同一評價單元有多個屬性值,則按照以下公式確定整個評價單元的屬性值。
其中,Si為各評價單元中屬性值為i的全部圖斑面積之和,S為各評價單元的總面積,Xi為屬性i的數值大小。簡言之,本研究按面積比例確定各評價單元屬性值的大小。
2)土地利用情況與基礎設施條件。基本農田保護率、集中連片程度、新增耕地潛力、農村道路比例、森林覆蓋率主要通過土地利用變更數據庫獲得。基于ArcGIS軟件平臺,提取出基本農田、農村道路、林地等圖層,并導出屬性表以獲取所需數據。以延邊州各鄉(鎮)為基本評價單元,選取內陸灘涂、其他草地、鹽堿地、沼澤地、沙地及裸地6種地類數據計算新增耕地潛力的現狀值大小。
3)糧食生產能力與區域發展條件。糧食單產及播種比例、單位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人均耕地面積及農民純收入、農業人口比例等數據通過延邊州統計年鑒獲得。
2.3.2 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 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指標雖全部為正相關指標,但具有多樣性,量綱和數量級都不統一,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得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4]。因此,采用極值標準化對所有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指標值均在0~1范圍內,具體方法如下:
Xij標準=(Xij-Ximin)/(Ximax-Ximin)
式中,Xij標準為標準值,Xij為原始值,Ximin為標準化的最小值,Ximax為標準化的最大值。
2.3.3 算各指標分值 采用綜合評分法計算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條件值。將各單項指標加權求和,對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進行綜合評分,得出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分值,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Pi是區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值,Xij表示第i個鄉(鎮)第j項指標的分值,Wj代表第j項指標的權重值。
3 建設潛力分級
3.1 建設條件分級標準
利用ArcGIS自然斷點法,根據延邊州實際情況和基本農田的評價結果,將全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按綜合分值的大小分為5級(圖3)。Ⅰ級,0.590 0~0.670 0分,分別是敦化市的官地鎮和安圖縣的松江鎮;Ⅱ級,0.510 0~0.58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朝陽川鎮,圖們市的長安鎮,安圖縣的萬寶鎮、兩江鎮、亮兵鎮、永慶鄉,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雁鳴湖鎮、黑石鄉、額穆鎮,汪清縣的羅子溝鎮;Ⅲ級,0.430 0~0.50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依蘭鎮,圖們市的涼水鎮,敦化市的江南鎮、大石頭鎮、大橋鄉、賢儒鎮、翰章鄉、青溝子鄉、紅石鄉,琿春市的敬信鎮、楊泡滿族鄉、哈達門鄉、馬川子鄉,龍井市的德新鄉、老頭溝鎮、東盛涌鎮、白金鄉,汪清縣的大興溝鎮,安圖縣的明月鎮、石門鎮、新合鄉;Ⅳ級,0.350 0~0.42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小營鎮,圖們市的月晴鎮、石峴鎮,敦化市的黃泥河鎮、大蒲柴河鎮、江源鎮、秋梨溝鎮,琿春市的春化鎮,三家子滿族鄉,板石鎮,密江鄉;龍井市的開山屯鎮、三合鎮;和龍市的頭道鎮、東城鎮、西城鎮、龍城鎮;汪清縣的東光鎮、復興鎮、百草溝鎮、春陽鎮、雞冠鄉;Ⅴ級,0.270 0~0.349 9分,分別是延吉市的三道灣鎮,龍井市的智新鎮,琿春市的近海街、英安鎮,和龍市的南坪鎮、八家子鄉、崇善鎮、福洞鎮,汪清縣的天橋嶺鎮、汪清鎮,安圖縣的二道白河鎮。
3.2 劃分建設潛力區域
3.2.1 劃分依據 結合延邊州基本農田現狀和全州已實施的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具體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和需全面整治3種分類標準,分析不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區域分布情況(圖4)。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是指田間設施基本配套,基本不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便可滿足正常生產甚至規模化生產的需要,具備高產、穩產能力,糧食產量可達到當地最高水平的基本農田區域[5-8]。一般來講,當地農用地利用等最高的基本農田區域、水田區域、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及已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或標準良田工程的區域,即為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Ⅰ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
2)稍加整治是指骨干工程設施完備,但田間工程設施存在不足的基本農田區或整備區。該類區域在著力完善田間工程設施,大力開展防護林、農用井、涵管、生產路等相關工程,完成維修改造后才能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要求[9]。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Ⅱ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稍加整治的區域。
3)需全面整治是指需在田、水、路、林、村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的區域,不但要維護好在建的整治項目和社會等多方面投入的土地整治項目,而且要將新安排的項目與農業、水利等方面的項目進行銜接,充分發揮資金的整合作用[10-13]。理論上,經過整治的耕地可全部建設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本研究將基本農田建設條件Ⅲ級、Ⅳ級、Ⅴ級的評價單元確定為全州需全面整治的區域。
3.2.2 劃分結果 將延邊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的分布情況,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的區域、稍加整治區域、需全面整治區域3個類別進行統計,結果如下。
1)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區域。由表2可知,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區域總規模為31 359.67 hm2,主要分布在敦化市的官地鎮,安圖縣的松江鎮。
2)稍加整治區域。由表3可知,延邊州稍加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70 093.97 hm2,主要分布在延吉市的朝陽川鎮,敦化市的沙河沿鎮、黑石鄉,安圖縣的兩江鎮等鄉鎮。
3)需全面整治區域。由表4可知,延邊州需全面整治區域潛力總面積197 932.92 hm2,在全州廣泛分布。
4 結果與分析
1)延邊州的全部基本農田中,基本具備高標準建設條件的共31 359.67 hm2,占全州基本農田總面積的10.48%;稍加整治的共70 093.97 hm2,占23.41%;需全面整治的共197 932.92 hm2,占66.11%(圖5)。由此可見,全州質量較高的基本農田較少,大多數需要進行全面整治。
2)結合指標體系評價結果及建設條件分級圖、建設潛力區域分布圖的潛力級別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延邊州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的基本農田分布在敦化市和安圖縣;需稍加整治的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敦化市、安圖縣和汪清縣,延吉市及圖們市也稍有分布;需全面整治的基本農田分布較廣,基本在全州各鄉(鎮)均有分布。由此可見,敦化市和安圖縣的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高,和龍市基本農田質量較全州其他縣(市)低。
5 小結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除敦化市與安圖縣外,延邊州其他縣(市)的基本農田質量普遍較低,應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整治,即不同潛力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應按照基本具備高標準條件、稍加整治、需全面整治的順序開展建設。再結合各縣市、各鄉鎮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不同情況,從田塊、水利、農田道路、農田防護林等多個方面著手進行土地整治。其中,田塊應因地制宜建設,使其有利于田間機械作業,便于經營管理;水利以疏通、硬化溝渠為主,并配套附屬設施,保證排澇需要,根據各鄉鎮不同的地形條件和耕地類型,選擇不同的排澇方式;根據現有交通設施的具體情況,應著力修整或補充農田機耕道路,完善農田道路體系,使田間道路通達便捷、布局合理;依據延邊州各縣市田、水、路、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農田防護林建設,重點在于將農田防護林的主要林帶配置成網格,形成農田林網化,形成一個既有綜合生態防護功能,又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 濤,廖和平,楊 偉,等.大都市邊緣區高標準基本農田潛力評價及建設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渝北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8(5):109-114.
[2] 楊 偉,謝德體,廖和平,等.基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模式的農用地整治潛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7):219-229.
[3]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4] 郭貝貝,金曉斌,楊緒紅,等.基于農業自然風險綜合評價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劃定方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3):377-386.
[5] 薛 劍,韓 娟,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6]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7] 劉建生,鄖文聚,趙小敏,等.基于差距度與投資度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與應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3):47-53.
[8] 唐秀美,潘瑜春,劉 玉,等.基于四象限法的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布局與模式[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3):238-246,293.
[9]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26-229.
[10] 孔祥斌,靳 京,劉 怡,等.基于農用地利用等別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46-51.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2
所謂的農用地分等指的就是在對農田進行利用耕作的時候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農田進行一系列的劃分,目的就是能夠在相關的農業工作中實現按照不同的地基地質來進行不同的耕作工作。我國的農用地分等的舉措在提供相關的土地使用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做到對我國土地的相關質量、可利用程度以及所能達到的經濟效益進行科學、合理以及準確的判別。
1 關于我國農用地分等
1.1 具體應用
為保證19.7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指標的落實,寧夏編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依托中北部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項目建設14萬hm2,依托“十二五”生態移民土地整治項目建設0.67萬hm2,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程在黃河和清水河流域新建5.07萬hm2,并編制了2012―2015年分年度《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年度方案》。工程涉及5個地級市18個縣(市、區)和6個國有農場,其中2012―2013年度共實施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成1.33萬hm2高標準基本農田。
1.2 具體實施過程
寧夏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堅持節約土地、合理使用的原則,通過采取適當的水利措施、農業措施、田間道路建設措施和林業措施,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科技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總體要求,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程度,推行節水灌溉和其他節本增效技術,解除制約農業生產的關鍵障礙因素,合理布設農田防護林網,增強農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特別是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總目標。按照一定的方法先對寧夏地區的相關土地質量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測量的結果再對土地進行三六九等的劃分之后就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簡單地說,就是根據土地的不同特性在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的時候選取不同的品種,以此來達到農作物高產高質量的目的。
2 應用成效
2.1 耕地質量建設成效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建設完成后,通過土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鹽堿地治理等措施,糧食產量所有提高,項目區內的耕地質量均有所提升,但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顯著。耕地質量提升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對耕地表層的耕作土壤有一定程度的擾動,耕作層土壤養分、生產能力仍需2~3a的恢復,所以目前耕地質量提升程度并不高。
2.2 社會效益
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了項目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吸收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當地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通過土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保證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通過水利工程建設,提高了渠系質量,有效地防止了渠水滲漏,改善了農田排灌條件,改良土壤,減輕土壤鹽漬化;通過農田防護林工程,增強了項目區耕地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了耕地的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同時,耕地的集中連片和機械化率的提高,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減少農作物生產成本及損失。
2.3 經濟效益
通過2012―2013年度寧夏11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共增加了238.39hm2的農田灌溉面積,改良鹽堿地8980.79hm2,栽種各種樹木501961萬株,項目區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渠配套、旱能灌、澇能排”的格局;原有土地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項目區糧食單產平均增加1000kg/667m2,為實現寧夏糧食“十二連增”和現代化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區農民因糧食、蔬菜和經濟作物增收及參與工程建設人均年純收入增加近千元。
2.4 生態效益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土地平整、田間道路建設及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改變灌溉方式、渠道砌護、溝道清淤等水利措施,避免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結和水土流失,減少滲漏損失,節約了水資源;農業用地結構的合理搭配,渠、溝、路、林統一配套規劃和合理布局綠化,提高了項目區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多樣性;提高了項目區內耕地的保水、保濕、保肥、防風防沙、防治土壤鹽漬化、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一定程度的改善了項目區小氣候,起到了防旱固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改善了項目區內的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