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7 15:44: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環保方面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迅猛發展,各個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區域環境審計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區域環境審計對推進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引導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文獻,對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進行闡述,并回顧相關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為推動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提供參考。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及其研究現狀
(一)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
依據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審計的相關理論,本文提出了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基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制度,審計部門以區域環境承載能力為導向,結合環境污染問題和環境治理的區域特征,通過檢查區域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執行情況,分析環保資金的收繳與管理使用情況,評價區域環境績效,最終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報告,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此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環境保護政策制度,解決環境治理問題,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二)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的研究現狀
1.湖泊流域環境審計。浙江省審計學會課題組(2004)對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綜合治理問題進行環境審計調查研究,并從審計機構體制、環境信息披露與環境會計等多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黃溶冰等(2010)依據復雜適應系統相關理論,探索了適合我國太湖流域水污染審計的治理模式。伍金條等(2010)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切入點,認為應對國家政策的執行情況、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項目、專項資金等方面加強環境審計力度。宋莎莎等(2010)對滇池水污染治理的環境審計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
2.江河流域環境審計。嚴飛(2004)對江蘇淮河流域的環境信息系統建設情況和污染源的控制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審前調查,發現區域體制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導致環境保護政策未能有效執行,認為應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進行資金、項目、污染源治理等多方面環境審計。李芳(2011)在對渭河流域水污染的特點以及工程績效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渭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績效審計模式。廈門市審計學會課題組(2013)結合地方審計部門的實際情況,提出應以環境政策評價為目標、以環保項目與環保資金為基礎、以環保法規執行為重點,有效開展九龍江流域環境審計。
3.理論體系方面的環境審計。楊肅昌等(2013)對區域環境審計進行文獻綜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應把握區域經濟發展政策與產業發展動態,以區域環境承載力為導向,聯系環境問題與治理的區域特征,拓寬研究領域并創新研究方法等建議。審計署駐重慶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2013)提出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并從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闡述區域環境審計的總體目標與思路。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從研究視角來看,大部分文獻是基于審計領域進行研究,對于區域經濟、環境管理領域的研究偏少;從研究內容來看,我國區域環境審計大多以合規性審計為主,對環境績效審計與環境責任審計的研究較少;從研究方法來看,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所占的比重較大,對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管理學等理論運用較少。總體而言,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主要集中于擴大研究視角、完善研究內容以及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面,并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
二、區域環境審計的內容
(一)區域環境“免疫力”審計
1.總體承載能力。區域環境“免疫力”是指某一區域內環境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承受能力,例如大氣、水、動植物等都有各自的承受能力限度,環境污染超過最大限度,這一生態平衡就會遭受破壞。近年來,我國關于重要流域水污染的防治規劃,其根本依據就是相關重要流域所能承載污染的最大限度。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是確立一個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限制條件,也是建立區域環境審計目標和評價標準的重要依據,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當地環保部門取得區域環境的最大承載能力。具體來說,審計人員應對區域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確定區域內的主要環境問題,進而探尋區域環境承載能力所適合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環境污染評價標準,制定相應的環境信息披露政策制度。
2.當前環境污染狀況。審計人員可以通過上級監管部門的檢查結果,以及專業監測部門所收集的數據獲知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狀況。根據區域環境的總體承載能力,判斷該區域內環境污染是否超標,檢查區域內各個企業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是否在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標準的限度范圍內。
(二)區域環境管理審計
1.環境保護政策的有效性。某一區域內的環境保護政策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區域環境質量的高低,審計人員應通過一系列的程序與方法對環境保護政策的總體目標、具體措施、評價指標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相關建議。
2.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審計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有效的部門協調機制;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建設項目是否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區域內重污染行業落實環境保護政策的情況。
3.環境保護的規劃情況。對環境保護規劃的戰略目標、具體內容及其指標體系的制定情況進行總體評價;審查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過程與結果;區域內重污染企業的環境會計制度與環境保護規劃是否充分有效。
(三)區域環保資金審計
1.環保資金的收繳情況。主要審查排污費、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等環保資金的征收是否及時、足額,有無應征未征、違規減免的情況;分析收繳核算的真實性、合規性,以及環保資金增減變動的原因。
2.環保資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包括:評價資金管理使用的經濟性、有效性;監管部門是否及時、足額撥付環保資金,有無弄虛作假,以及挪用、貪污等問題;資金使用是否符合國家規定,投向是否符合產業發展戰略,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有無因管理不善、決策失誤、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等原因造成環保資金浪費等問題。
(四)區域環境績效審計
區域環境審計的關鍵是基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區域特征,對區域內環境保護狀況與環境治理進行環境績效審計,從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審計部門應從動態與靜態兩個層面,分析區域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未來的影響。建立合理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對區域環境保護進行有效評價,分析區域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現狀、未來發展趨勢,最終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報告,提出區域環境保護的相關建議,以促進區域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三、推進區域環境審計的相關建議
(一)深化區域環境審計的理論體系研究
我國區域環境審計研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深化研究相關理論體系。區域環境審計的理論體系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理論基礎,包括區域生態經濟學、環境治理學、政府公共管理理論、受托環保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是正確認識區域環境審計、形成區域環境審計基本理論的前提;二是基本理論,包括區域環境審計的涵義、本質特征、目標、內容以及報告等方面,是創新區域環境審計制度、正確指導區域環境審計實踐的理論基礎(李璐等,2012)。此外,要加快制定操作性強的區域環境審計細則、執業標準和評價指標,解決好怎么審、審什么、怎么衡量等實際問題,使區域環境審計更加制度化、規范化。
(二)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區域性特征
當前,我國已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據不同區域的環境承載能力、現已開發程度和未來發展潛力等因素,統籌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建設,逐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國土開發格局,這為深化區域環境審計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與指導。同時,由于各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現狀存在較大差異,環境治理問題也呈現出區域性差異。因此,區域環境審計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產業結構特征、環境質量現狀與環境治理問題的區域性特征,制定出區域環境審計的差異化審計策略。
(三)加強區域環境審計跨部門的組織協調
區域環境審計的難點在于其區域性、專業性與協同性。因此,審計人員應當注重聯合審計機制,借助當地環保部門、水利部門和農業部門的專業條件,了解區域環境質量狀況。應當制定跨部門、多領域合作的環境審計法律制度,由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構建聯合環境審計主體,加強部門間的組織協調力度,推動區域環境審計跨部門的組織協調與統籌安排,促進經驗交流與信息共享,積極有效的開展環境審計。
(四)組建區域環境審計專業隊伍
審計部門開展區域環境審計最需要解決的是專業人才缺乏問題。擁有一支專業化程度高,勝任能力強的審計隊伍是至關重要的。環境污染問題的成因復雜、跨領域性導致區域環境審計涉及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問題。審計部門可以借區域環境審計的契機,吸引環境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生態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專業培訓,培養出審計部門自己的專家人才;同時,審計部門可以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審計人員在環境管理學、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學習,提升區域環境審計的技術性、專業性與綜合性。此外,可以設置環境審計的外部專家機制,形成區域環境審計的專家隊伍,提高區域環境審計的效率和效果。J
1、市民對目前環境質量狀況滿意度評價。調查顯示,3/4的被調查者對我區目前的環境質量狀況感到滿意或基本滿意,滿意率達到76.72,但也有18.3的市民對環境質量現狀表示不滿意,還有4.99的人表示很不滿意。
2、市民對生態區建設的了解情況。通過不斷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組織開展生態區建設宣傳周、創建生態街道、創建“綠色社區”、環保知識家庭競賽等主題活動,使生態區建設逐漸深入民心。從調查結果看,有64.32的市民對我區正在開展的生態區建設活動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20.54的市民表示聽說過,但具體情況不太了解,有15.15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3、市民對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評價。在“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當前環保宣傳力度”兩個問題上,市民的滿意率分別為76.76和65.47,市民普遍對政府在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但也有7.16的市民提出當前政府在環保宣傳工作方面脫離實際,存在嚴重的形式主義。
二、市民對我區環境污染狀況的評價
1、大氣污染——老百姓最頭疼的問題。在被問及“目前我區污染較重的問題有哪些?(按污染程度依次選擇)”時,53.74的市民認為大氣污染是各類污染源中的“第一殺手”,次選比例也達到15.63。其中機動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污染最為嚴重,分別占大氣污染的48.71和30.3,道路揚塵、飯店油煙等也是市民反映較多的問題,仙林社區一些居民對無證攤販的煤煙污染表示強烈不滿,要求環保、城管等部門進一步加強監管力度。
2、工業廢水和白色污染——影響城市環境兩大公害。市民反映的其他污染較重的問題依次是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首選比例分別為18.5、17.84、9.91,少數市民還特別提到了琉璃幕墻的光污染問題。調查顯示,市民認為最嚴重的水污染是工業廢水,比重高達54.3,其次是河道源頭污染,占32.17,家庭排放污水及其他占13.52。在固體廢棄物污染中,有47.58的市民認為最嚴重的是塑料包裝、容器的泛濫,28.02的市民認為是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及時處理,還有22.38的市民認為是廢舊電池、電瓶未能有效回收。
3、噪聲污染——市民關注的焦點。由于環保、行政執法等部門采取夜間噪聲監測,控制施工建筑噪音,加大降噪材料投入等有效措
施,市民在此次調查中普遍反映“這兩年耳根清靜了許多”,所以有53.47的市民將噪音放在各類污染中的最后一位,但其受關注程度卻
大大超出預期想象。(見下圖)
三、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保護環境需要政府的決策行動,更多的是需要全民的參與。此次調查發現,我區開展的打造“綠色城區”活動,擴大了環保聲勢,宣傳了環保知識,市民環保意識得到明顯增強。
有49.8的市民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兩者間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37.89的市民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關鍵是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還有8.79的市民則認為要以經濟建設為先。
有59.67的市民表示愿意參加義務環境監督管理和相關的聯席會、聽證會,希望通過這些形式維護老百姓的合法權益,顯示了很強的社會參與意識,其中高學歷人群參與熱情尤為強烈。有27.03的市民表示無所謂,還有13.31的市民不愿意參加。
有67.16的市民明確表示若提供機會則愿意植樹,綠化意識普遍較好。但由于現實中真正的機會不多,市民希望有關部門包括相關社會團體能夠多提供機會,以調動公眾的綠化積極性。
有45.36的市民在餐館就餐時會使用餐館的消毒餐具,同時讓我們驚喜的是有32.7的市民愿意就餐時自己攜帶餐具,有21.94的市民選擇使用一次性木筷。一些小餐館由于顧客量小,從成本考慮而放棄使用多次消毒餐具,加上堅決拒絕一次性木筷的顧客并不多,造成了“店家購買,顧客使用”的惡性循環。
有67.86的市民完全支持對出租車、公交車進行“油改氣手術”,希望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有8.88的市民持不支持態度,認為只要維持現狀即可,一則因為“油改氣手術”費用太高,二則如果配套改革跟不上,比如加氣站不足,很容易造成交通癱瘓。
四、市民的期望及意見建議
本次調查 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收集到許多有關生態區建設以及環境保護方面的建議、意見,這些意見建議飽含了廣大市民對我區的深切熱愛之情,也表達出對“綠色城市、居住天堂”的追求與向往。
1、最希望居住的社區是花園式社區。調查顯示,40.54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區創建成花園式社區。35.76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區創建成安靜社區,其中以朝暉街道塘南、華聯社區,長慶街道吳牙社區以及天水街道環北新村社區呼聲最為強烈。16.84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區創建成油煙達標社區,其中武林街道的中北、仙林社區支持率最高。6.86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區創建成無違章建筑社區,潮鳴街道東河社區和朝暉街道虹園社區的居民對此反映相對較多。
2、最感興趣的活動是社區綠地保護行動。在被問及“您認為我區的環保工作還需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努力?”時,市民對“城市綠化”、“污染防治”、“環保投入”、“嚴格執法”等選項的點擊率都比較高,分別占53.31、50.62、49.38、46.07。在眾多環保宣傳教育活動中,有46.28的市民選擇了與人居環境密切相關社區綠地保護行動,45.87的市民鐘愛于生態考察,42.56的市民希望參觀污水、垃圾的處理過程,41.74的市民則對垃圾分類回收活動很感興趣。
3、調查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見、建議。
(1)長慶街道吳牙社區居民提出,①住宅小區的污水及路面破損后造成的積水對環境造成影響,低洼處要填平。②居民住宅區生活垃圾處理還有盲點、死角,社區要作為衛生的重要問題來抓。③對城市污水管理出口進行清查,嚴防污水流入住宅區造成污染。④實行環保責任制,做好垃圾分裝和廢舊電池回收(特別是電瓶車的電瓶應定期實行回收)。⑤要求解決小區汽車廢氣污染問題。⑥加強環保執法力度,開展環保志愿活動,加強生態區建設的科普知識宣傳,持之以恒,在中小學開展生態建設知識教育,從娃娃抓起。
(2)朝暉街道虹園社區居民提出,運河兩岸的環境整治需要長效管理。
(3)朝暉街道華聯社區居民提出,要在充分分析生態系統的支撐能力及瓶頸的基礎上,編制一份能充分體現城區特色,探索創新,規劃理念領先,操作性強的生態區建設規劃。以景觀生態建設為突破口,提升城市品位。建設生態型的中央商務區,堅持以人為本,營造人文生態環境。
(4)朝暉街道塘南社區居民提出,可以學一學東南亞的做法,以法律為后盾,用強制措施保證自然人、法人的行為符合環保要求,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脫離這個前提說環保等于空話一句。
(5)天水街道燈芯巷社區居民提出,①應控制玻璃幕墻,減少光污染。②加強執法力度,馬路上經常能看到冒黑煙的助動車、公交車,尾氣污染厲害。
(6)天水街道環北新村社區居民提出,①目前電瓶車已大量投入使用,而一年后的廢電瓶回收再利用卻沒有跟上,希望早日有地方可回收利用。②加大宣傳力度,使每一個市民都能提高環保意識,政府要多創造必要條件(如植樹、綠化),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③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投入較少,如果環保基礎設施長期跟不上,要從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是不可能的。
文 郭鴻鵬 劉春霞
日益嚴峻的農業生態環境成為我國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由于信息不對稱、產權界定困難等原因,以政府強制力為基礎的“命令一控制”治理方案和基于所有權的市場環境主義方案都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尷尬局面。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把注意力轉移到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生態環境自主治理模式中,其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組織載體的自治模式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盡管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成長,但專注于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農村環保合作社數量極少,且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荷蘭農村環保合作社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中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成為荷蘭農民參與農業環境政策制定的橋梁,重塑了當地農場、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的雙贏。其實踐經驗為我國農村環保合作社的發展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補償支付:環保合作社的政策依據
荷蘭政府為了保護農場草地鳥類和草地植物物種而建立了一種特殊的農業環境方案——與環境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充分調動了農場周圍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規劃的積極性。該方案主要依據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的結果對其進行相應的補償支付,即保護物種越稀缺,產出水平越高,農民得到的補償支付也就越高;相反,如果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的農民在六年內未達到合同規定的目標,其相應的補償支付將會減少30%。農民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補貼項目具有嚴格的要求,比如,申請范圍至少覆蓋100公頃土地。荷蘭農民平均農場規模大約為18公頃,因此,申請此項目的農民大多選擇和鄰近者聯合提交申請。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對荷蘭農民并不陌生,該方案最初應用于荷蘭礦物系統環境管理中,即通過分配農民污染配額及未使用配額交易制度,根據每個農場污染水平賦予市場價值。與可交易配額制相比,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應用于農場生物物種的保護存在一些潛在困難。荷蘭農業部仍把該方案融合于環境管理政策中,部分原因是農村環保合作社發揮的關鍵作用。
首先,農村環保合作社在組織社員聯合申請和協調社員活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環保合作社通過影響和改變農民的態度,提供明確可信的選擇信息,詳細解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條款,幫助社員聯合申請農業環境管理規劃,克服了個人申請中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以此提高了農業環境管理規劃中農民的參與率,并且一定程度上給未參與者施加了壓力。其次,除了聯合申請活動,農村環保合作社在幫助社員接收和重新分配補償支付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荷蘭政府引入了農業環境管理中的組織補貼支付,該補償支付由環保合作社直接接收,且該支付項目中包含了環保合作社的管理成本,從而保障了支付信息公開透明。同時,為了支持組織發展,環保合作社還可以得到額外的補貼。為了保障補償支付在參與農民之間的重新分配公平進行,環保合作社建立了內部重新分配系統比例池,根據參與農民簽訂的環境管理合同,環境管理輸出結果較大的農民將獲得較高比例的支付資金池。另外,參與農民如果未完成合同規定的環境管理目標,其補償支付將會減少。因此,農民非常注重對環境管理結果的實時監控。環保合作社通過直接參與或邀請感興趣的群體參與的方式幫助合作社成員進行監測。為了保障監測結果的準確性,荷蘭環保監測機構每年以5%的比例從聯合申請合同中隨機抽查。
農業部:環保合作社的政府支持
荷蘭農業部并沒有直接參與農村環保合作社的微觀管理。正是由于缺乏中央政府機構的直接參與,才使得荷蘭農村環保合作社遵循不同的發展軌跡。農業部為環保合作社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用于合作社初期籌建和開展活動,并承認合作社的管理地位。此外,為了保障農村環保合作社在政府環境政策委員會中的話語權,農業部協助環保合作社成立了一個中間保護組織——荷蘭鄉村生態協會(Natuurli jk PlattelandNeder land,NPN),并給予財政支持。NPN通過介紹需要環境合作社參與的農業環保創新方案提高環保合作社地位,賦予環保合作社聯合申請優先權。環保合作社提出了農業環境政策改革方面的諸多意見,推動了農村發展和農業環境保護,提高了農民參與農業環境管理的積極性,這些積極效應推動了農業部對環保合作社的進一步支持。一方面,合作社參與農業環境管理行政成本較低,從而節約了農業部參與環境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農業部支持發展環保合作社可以更積極有效地傳達農業環境政策,進而影響農民參與環境管理行為。
環保合作社代替農業部角色成為農業環境政策的推行者,為合作社成員提供建議,建立信息獲取渠道,重新定義農民在農業環境管理中的角色,為改善農業環境出謀劃策。農業部為環保合作社發展提供資源支持,成立服務支持部門NPN,吸收合作社實踐經驗,并將其用于農業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中。農業部賦予合作社更多的環保任務和環保政策建議權,展示出其對環保合作社的高度信任。
多個參與主體:環保合作社合作伙伴
當前,環保合作社在荷蘭農業環境保護領域享有重要的話語權和組織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離不開合作社社員的知識和實際能力,同時也與其他參與主體的積極響應密切相關。這些參與主體主要包括傳統農業利益組織、農業企業、自然環境機構以及科研院校。
最初,傳統農業利益組織在響應環保合作社提議方面是猶豫的,它們擔心自己的農業地位遭到威脅。同時,環保合作社也擔心被卷入專門提高農業生產力為主的行為模式中。然而事實上,環保合作社直接受益于傳統農業利益組織已經建立的溝通渠道;而傳統農業組織的利益實現與環保合作社鼓勵農民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傳統農業組織樂意把這項環保任務交給環保合作社,并建立密切合作關系。農業企業不僅為環保合作社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知識服務,這些信息有助于環境友好型農產品準確找到合適市場。農業的再定位對農業企業無疑很重要,如服務于農業的牲畜飼料制造商已經認識到農業未來規劃的重要性,并對從事這項活動的環保合作社提供資助。事實上,環保合作社已經收到約20家農業企業的資金支持。合作社與環境管理機構的關系因地而異,但尋求與環境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目的是一樣的。以德皮爾環保合作社(Milieu CooperatieDe Peel,MCP)為例,多年來,當地農民與地方環境機構的關系充滿了矛盾。MCP實施的與農業生產有關的自然環境保護政策得到了農業部的認可和支持,從而迫使當地環境機構必須沿著環保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計劃,由以前的矛盾關系轉為合作關系。大學和其他科研機構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為環保合作社提供可靠的專業意見,比如,在制定農業環境規劃方面,瓦格寧根大學與多個環保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
環境和經濟雙贏:環保合作社的運營結果
農村環保合作社參與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實現了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既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減輕了政府監管成本。以伊斯特瑪蘭斯協會(VerenigingEastermar’s Lansdouwe, VEL)和阿赫特卡斯佩倫農業自然和景觀管理協會(Vereniging AgrarischNatuur en LandschapbeheerAchtkarspelen,VANLA)合作社為例,與環境效益有關的兩項主要活動是“環境記錄”和“自然追蹤”。“環境記錄”涉及一系列合作社社員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的活動,主要包括農業外部投入減少和內部資源有效利用策略。“自然追蹤”項目主要包括合作社社員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景觀管理方面的活動。“環境記錄”項目顯示,與地區平均水平相比,VEL和VANLA合作社社員土地氮流失處于較低水平,表明環保合作社可以有效管理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并與當地生態承載力相適應。“自然追蹤”項目顯示,當地自然景觀管理項目參與率明顯提高,保護邊界明顯延伸。當前,在保護農場草地鳥類和草地植物物種項目中,農場社員把保護邊界延伸到了270公頃,事實上,達到80公頃的保護規模就可得到相應的補償支付。毫無疑問,環保合作社已對農業生態環境管理項目的范圍和質量產生了積極影響。
交易成本低和額外收益是農民加入環保合作社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荷蘭政府為了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給予環境保護質量較好的合作社社員貸款利率優惠政策,同時該政策也鼓勵了非合作社社員的積極加入。此外,環保合作社的組織機構便于社員采取新的農村發展方案,從而實現新的農業收入,這方面在自然景觀管理方案中最為明顯。VEL和VANLA合作社社員,關于自然景觀管理的補償支付平均為5500歐元。有些合作社社員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和農業旅游項目增加收入。另外,合作社幫助社員簡化項目操作中不必要的程序,減少社員了解官方環境規劃方面的支出,降低了交易成本。與一般政策框架相比,基于農民和政府信任關系組建的環保合作社還減少了政府監控成本。環保合作社聯合其他參與主體制定的適用于本地區的低外部投入方案,既減輕了環境負荷,又增加了農業收入。研究表明,相關成本減少約為每公頃135歐元,一個30公頃的農場意味著每年額外收益達4000歐元。
對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啟示
我國農村環境治理中存在著“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因此,不能將單一的政府或者市場視為治理農村環境的靈丹妙藥,需要特殊力量或者制度來解決。隨著奧斯特羅姆自治理論與制度分析框架的出現,不少學者紛紛提出需要實行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地治理農村環境問題。荷蘭的農村環保合作社正是這樣一種農業環境自治組織,它的成功經驗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村環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我國要積極借鑒荷蘭成功經驗,從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調動農村環保合作社解決農村內源性污染的積極性。
實施補償激勵措施調動環保合作社積極性
隨著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斷深入,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環境問題,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但未能調動農民的環保積極性,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補償激勵措施。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分布廣、來源分散的特點決定了實施污染治理補償措施的困難。因此,我國要借鑒荷蘭補償支付經驗,實施與環境管理產出相關的補償支付方案,調動農民的環保積極性。以環保合作社為監管主體,對實施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行為和環境管理輸出結果較大的合作社成員給予補償獎勵;對未完成合同規定的環境管理目標的成員,減少其補償支付。環保合作社要積極幫助社員聯合申請環保項目,設立補償支付重新分配比例池,確保重新分配公平合理。此外,對于合作社中環境保護質量較好的社員給予貸款利率優惠政策,鼓勵非合作社農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
轉變政府環保角色發揮環保合作社主要作用
一直以來,在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實踐中較多地強調了政府的主體作用,實施的是“自上而下”的環保政策,盡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環保效果甚微。以農作物秸稈燃燒為例,每年秋收季節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秸稈燃燒問題,派遣基層人員駐村蹲點,但仍然避免不了秸稈燃燒的局面。因此,政府要轉變“一手抓”的環保角色,借鑒荷蘭經驗,賦予合作社更多的環保任務和環保政策建議權,充分發揮環保合作社的主體作用,為環保合作社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并保障農村環保合作社在政府環境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此外,政府環保部門應以一定的比例對環保合作社的環保效果進行抽樣檢測,避免農村環保監管“真空”出現。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1-012-02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作為國家首都,北京市著眼于構建“和諧宜居”之都,全面推進“綠色北京”戰略,通過加強污染源頭防控、控制生產型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揚塵污染、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及促進垃圾源頭減量、對垃圾進行分類管理、提高垃圾資源化水平、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治污防污,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氣潔的生態環境。門頭溝區作為素有“綠色生態氧吧”之稱的京西重要生態屏障,是北京市重點發展的5個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并居于首位。按照區委區政府部署,未來五年,門頭溝區將全力打造“和諧宜居濱水山城,全域景區化百里畫廊”。要實現目標,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必須加大區域內環境整治力度,完善污染防治制度體系建設。
一、加大環保考核力度,嚴肅問責追責
環境污染控制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民生問題,各級政府和組織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對于門頭溝區來講,也要立足區域定位和污染源分布及防控情況,完善實施《門頭溝區生態損害及環境污染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完善環境保護區、鎮(街)、村三級責任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和責任內容,強化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理念和意識。要健全和完善《門頭溝區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工作考核驗收辦法》,逐步加大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環境保護相關指標的權重,將其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管理監督的重要依據。要通過采取掛牌督辦、約談、區域限批、“一票否決”及表彰獎勵等措施加大獎懲力度。對考核優秀的鎮(街)、村或相關的單位,給予表彰或物質獎勵,每年設立一定數量的環保示范鎮、示范村、示范戶、示范企業、示范園區等,發揮典型引領和激勵作用。
二、加強人員設施建設,提高環保監察和監測能力
一流的專業設施和一流的專業隊伍,是打造一流的生態環境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設備設施的陳舊、人員隊伍的短缺和不專業,成為很多地區應對環境事件時的制約因素。因此,加強環保專業人員隊伍建設和設施設備等條件建設,刻不容緩。對于門頭溝區來講,要按照環境監察和監測標準化建設標準,進一步加大環境污染監察、監測設施設備條件建設,強化交通、取證、通訊、辦公和信息化等必備的執法裝備配置,購置先進的環境監測儀器,全面提升環境監察和監測機構的工作能力和標準化建設水平。要擴大環境監察、監測人員編制數量,大力補充專業監察人員,加大路檢路查、入戶抽查、路檢夜查、進京路口檢查等的監察力度。同時加強監察業務培訓,提高隊伍執法水平。要完善區、鎮(街)、村三級監察、監測機制,點面結合、重心下移,依托現有城市網格化監管平臺,加強鎮街環保隊伍建設,在鄉鎮(街)一級設立環保所,完善機構設置和崗位職責,落實2~3名人員編制,賦予一定的執法權。每個村設置1~2名環境污染監察員、監測員(網格環保監督員),配置相應監察、監測設備,適當給予一定財物補貼,調動積極性;區、鎮(街)統籌,通過專門培訓、警示教育等方式加強專業技能的教育培訓。
三、打造政、企、學、研合作平臺,強化環保人才和科技支撐
環境污染治理不僅是環保部門一家的事情,既要加強區域內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與合作,包括環保部門與氣象部門、規劃部門、住建部門、公安部門、安監部門等,聯防聯控,形成聯動新機制;也要注重與區域系統外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協同合作,打造政、企、學、研合作平臺,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環境保護中的優勢。基于此,建議由政府主導、統籌,主動與涉及環境污染具體領域防治、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及專業的在京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聯合組建環保類研究所、實驗室、研究院等實驗平臺,有針對性加強對門頭溝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的理論與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促進不斷創新環保工作機制、模式、技術和手段。例如,2015年北京農學院蔣林樹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成套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應用》,主要研究的是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獲得了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此類技術可以通過區、校合作予以引進和應用。要通過打造政、企、學、研合作平臺,有利于定期邀請合作單位的專家進區、進鎮、進村指導和開展培訓;也可以在重點鎮、重點村建立關于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每年開展1~2次青年教師和學生專業實習實踐,充分發揮青年教師和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能,也有利于區里招聘和引進專門人才。要通過打造政、企、學、研合作平臺,嘗試在重點鎮、重點村、重點片區探索建立專家“一對一”的環境污染防治指導幫扶機制。
四、發揮“互聯網+”優勢,提升環保信息數字化水平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互聯網+”不僅指互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的完美結合,也意味著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的結合。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發展,“互聯網+環保”成為當前潮流產業之一。基于此,建議門頭溝區依托北京比較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優勢,努力打造“互聯網+環保”平臺。通過不斷推出小的應用和服務,積累龐大的用戶群,最終實現利用互聯網的理念、思維、方法推動建立線上線下互動,上下左右聯動的環保全員宣傳和參與機制,增強環保體驗性、互動性,使得區域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方式更加多元、自主和開放,實現“影響一個、帶動一批”的擴大效應。依托“互聯網+環保”平臺,助力環保執法,通過開通環保微信、微博舉報,為群眾提供了便捷的環保投訴渠道,促使環保執法力度越來越大。通過“互聯網+環保”平臺,還可以充分發揮環保管理信息化建設優勢,將重復的、固化的流程提煉出來,使人為流程數字化,從而提高效率;也可以促進環境信息資源共享,建立集污染源數據、空間地理數據、環境質量數據、電子政務數據及環境相關資源數據于一體的環境資源中心,提升環境數據資源利用率,充分發揮其在環保業務中的作用。例如,廣東柯內特環境科技公司與IBM公司合作,聯合打造“互聯網+環保”,利用IBM的物聯網、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技術,構建了環保產業的物聯網、涉污企業數據模型與移動互聯平臺;通過大數據模型實現了政府與企業環保預警、主動排查、智能監管等功能。當然,“互聯網+”在環保和生態領域應用的博大空間,還有待于我們去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五、立足區域特征,發揮農合組織在環保中的重要作用
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門頭溝總面積1448.9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98.5%,是典型的小城市、大郊區、純山區的區域特征,189個行政村分布較為分散,農村生活垃圾處置較困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率低、運行率低。如何把一家一戶的農民集中起來,增強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調動其在環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基于此,建議門頭溝區持續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人才、科技、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的扶持,做大做強一批典型合作社、示范社,涉及農村污染防控治理、生態建設的相關財政項目,優先安排具備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要積極引導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擴大有機、綠色和無公害食品的種植。積極應用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實施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貼;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整規模化養殖產業發展,通過合作、并購、收購等方式縮減散戶養殖比例,鼓勵養殖專業戶、散養戶向集約飼養方式轉變,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統一收集和處理污染物,統一做好污水、糞便的收集、貯存和處理工作,減輕和避免對農村水環境的污染;生態旅游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分類分步地建立污水處理設施。要針對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指導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聯合生產的方式將村民(社員)土地進行集中使用、集中管理,增強預防土壤污染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購置和配備土壤檢測、土壤修復等相關技術儀器設備,提升土壤分析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六、注重環保輿論和生態文化建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環保宣傳的目的,在于普及全民環保知識、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更有效地調動民眾參與、踐行環保積極性。要充分發揮區、鎮(街)兩級宣傳部門的輿論優勢,注重前期輿論營造。建議成立由區領導任組長的環保宣傳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全區環保宣傳工作,有針對性地制定環保宣傳工作規劃。要建立環境污染防治區、鎮(街)、村三級宣傳體系,每個村可設置1~2名專兼職結合的環保宣傳員,大學生村官兼任村環保宣傳員,發揮其知識和文化優勢,強化環保工作的宣傳教育。要充分運用微信、微博等各種現代媒介,以及民眾日常生活關注和喜聞樂見的有獎問答、知識競賽以及春節掛歷、特色撲克牌、條幅標語等載體,加大對典型案例以及環境污染防控知識的宣傳報道,充分發揮民間輿論監督優勢。要健全完善環保聽證、社會公示、環境、環境舉報、市民檢查團、環保義務監督員和“12369”環保熱線等制度,鼓勵社會各界依法有序監督環保工作。
生態文化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融合現代文明成果與時代精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文化載體。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生態文化必將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于此,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環保和生態文化教育和推廣、環保與生態文化重點工程、環保與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普及環保與生態環境教育,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建立環保與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區域內大中小學生開展實習、夏令營活動,進行環保和生態知識和道德教育。在全區鄉鎮(街)一級,每個鄉鎮(街)建設1個環保與生態文化活動中心。發揮好門頭溝區221個村居文化室平臺作用,重點做好農村、農民環保與生態環境教育,制作環保與生態全民教育讀本,確定和推出一批環保與生態文化名鎮、名村、名戶、名園。要依托區域特色產品和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定期舉辦特色鮮明的主題文化節會,諸如永定河文化節、玫瑰文化節、山茶文化節、櫻桃文化節、戒臺寺丁香文化節和山茶文化節、舉人文化節、古村落文化節,寓綠色、環保、生態于文化節中,打造生態文化特色品牌。要加強區域內企業環保與生態文化建設,積極推廣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引導企業按照PDCA(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行動)產品質量持續改善循環模式建立環境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有效地開展污染預防。樹立一批模范環保與生態企業,從企業形象策劃、產品開發、商標設計、廣告等商務活動中體現企業環保和生態理念。加強對企業環保與生態文化的教育培訓,把環保與生態行為準則納入員工考核指標體系,作為企業獎懲依據。
參考文獻:
[1] 樊宏宇,陳均紅.首都環境污染違法犯罪現狀分析及打擊整治對策.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16(4)
[2] 劉超.管制、互動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
[3] 何明輝.治理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的五大舉措.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4)
[4] 楊學聰.北京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經濟日報,2015.12.2
[5] 江澤慧.弘揚生態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人民日報,2013.1.11
2環保措施落實過程存在的資金保障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電工程立項審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來說水利項目立項實行審批制,水電項目實行核準制,水利項目審查環節相對更多一些。本節以國家審查的大型水利項目為例重點討論環境保護措施落實過程的資金保障機制。盡管水利部門從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方面,為環境保護措施設計與實施建立了較完善的基本保障體系。但是,較突出的問題是環境保護投資難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2.1技術因素對環境保護投資估算的影響
2.1.1工程設計深度不夠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各階段環境保護設計深度均要求與主體工程設計深度一致,但一般設計深度與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現在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階段和初步設計階段深淺不一。
(1)項目建議書階段。項目建議書階段設計深度不夠主要表現為,這一階段僅編制環境影響篇章,沒有獨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不開展環境現狀的實際調查。因此,環境影響篇章中環境保護目標不明確、環境保護措施針對性差,甚至漏項。在這一階段,設計人員往往類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總投資比例計列環保投資。現狀情況是項目建議書階段的投資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階段的環保投資。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提高本階段的設計水平;在項目建議書階段開展環境現狀調查,基本明確環境保護目標;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初擬環境保護措施。
(2)可行性研究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基本滿足可行性研究階段深度要求,但環境影響評價人員不掌握投資估算的編制方法,也不能正確估算環保投資。因此環境影響評價人員采用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的環保投資,這樣即便環保措施合適,投資不一定合理,同樣會在審查或評估時被取消或大幅核減。
(3)初步設計階段。本階段環保工程選址大部分落實不了,無法進行工程布置,設計方案空泛。初步設計階段環保設計仍停留在可研階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資與實際情況相差較大。概算投資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階段估算投資的情況較多,這就不能將可研階段漏計的投資找補回來,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設計階段進一步落實環保投資的作用。工程設計深度不夠,導致環境保護措施空泛,投資誤差大。設計深度不夠的問題直接影響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到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
2.1.2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編制體系不完善
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編制的依據是《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編制規程》(SL359-2006),規程劃分的環境保護費用包括工程措施費、非工程措施費、獨立費用、預備費、建設期融資利息,但是沒有相應的概算定額,使得投資編制人員仍然不能很好地應用這一規程。此外,無論是水利水電設計院的環境保護設計人員,還是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單位的專業人員,大部分人缺乏概預算方面的專門知識,不熟悉投資概估算的編制方法。也正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環境保護投資估算過程中常常采用類比方法,類比其他工程的環境保護措施,進而得到相應的環保投資概估算。但是水利水電工程的環境影響具有因工程建設位置不同,環境影響也不同的特點,類比的環保措施和投資往往與實際存在較大差異。另外,還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按主體工程總投資的比例估算環境保護投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拍腦袋”性質,更加不切合實際。由于環保投資編制中存在的這些技術問題,在工程管理部門評估及批復時,很容易誤導評估及批復人員,認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資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減或砍掉,進而導致環境保護措施無法完全落實。另外,過魚設施和分層取水的投資通常列入主體工程投資中容易被忽視而不利于落實。
2.2管理部門審批對環境保護投資的影響
根據我國的管理體制,水利部門承擔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管理與審查工作;環保部負責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批復和環境保護設施的監督管理;而發改委負責環境保護措施設計評估與投資的批復。這種管理體制意味著經水利管理部門審查認定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投資,包括可行性研究階段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復的環境保護措施,都要經過發改委的批復。在三部門的審查中,不同的審查部門聘請不同的專家,不同專家對環境保護措施的認識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審查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門預審后,環保部審查時認為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還不夠,而發改委審查時又認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來不同部門審查的部分工程環境保護措施和投資變化情況,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門審查對環境保護投資有一定的影響,投資的變化反映了不同部門管理職責的差異。這種不同部門審查影響環保投資的現象是由我國管理體制所決定,也是必然和客觀存在的。
3環保措施落實的保障機制
3.1制定完善的標準體系,加強環保投資編制人員的培訓
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編制規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SL492),《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建議書編制規程》、《水利水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和《水利水電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編制規程》經修訂后也即將。但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概算定額,盡快完善概估算編制體系,將SL359規程納入概預算范疇,首先讓各部門都認同該規定。三階段編制規程是規范各階段設計深度的標準,建議盡快實施。同時要加強環保投資編制人員的培訓,使得專業人員了解和掌握這些標準和規范。針對目前環境保護設計深度普遍達不到相應階段的技術要求,重點培訓環保設計人員在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三階段的環境保護部分內容和深度。通過培訓讓工程設計人員提高環保意識,了解項目建議書階段環境影響篇章重要性,明確環境保護目標和開展環境現狀調查的必要性。對于從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人員和環保設計人員,還應宣貫水利水電工程設計規程規范主要內容和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投資概估算編制,重點培訓環保投資項目劃分、費用組成、基礎單價和工程單價及獨立費用編制方法等。鑒于部分從事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人員不屬于水利水電行業,環境保護投資編制的培訓可委托水利工程環境專業委員會組織實施。要提高設計質量,水利工程設計單位還需加強環境保護設計質量管理,嚴格按照各設計階段的深度進行設計,準確計算工程量和投資,為環境保護措施與投資批復提供依據。
3.2過魚與分層取水設施投資
從主體工程中分離投資較大的魚道及分層取水設施從主體工程投資中分離出來,列為環保投資,有利于其投資的批復。首先,魚道及分層取水設施作為環境保護措施按規定其投資應該納入環保投資,這樣做也可提升環境保護的重視度;其次,對于主體工程而言,魚道及分層取水設施為小規模措施,隱藏在龐大的主體工程中,在進行投資審查時,容易被忽視而被砍去。
3.3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保障措施的落實
鑒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環境保護多部門分管制度,水利部、環保部、發改委在加強本部門的職責外,需要建立溝通機制,相互信任,共同促進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發改委在評估與批復過程中充分吸納水利與環保部門的意見,保障環境保護措施與投資的批復和落實,使水利水電工程以最小的環境和生態代價而健康發展。
4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1)在提倡環境保護、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形勢下,建設魚道、魚類增殖放流站,分層取水等環保措施,已成為閘、壩等攔河水利水電工程環境保護的必備措施。
1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智慧環保通過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各項環境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分析和處理,有助于環境數據的研發使用,能強化對環境的管理。智慧環保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的運用,有助于不斷的完善環保相關管理制度,有助于節省能源、資源,促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
2智慧環保對于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生產所造成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更加的突出,環境保護的壓力更大,需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要推動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傳統的以人工為主的環保防控治理體系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環保監管的需求,需要相關的政府部門不斷的創新環保防控、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政府部門也逐漸的將其運用到環境管理當中,構建城市智慧環保系統[1]。
2.1有助于強化生態城市建設
智慧環保通過科學的運用物聯網技術、GIS技術等手段,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環境監測的數據和信息,然后利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收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處理,深入的挖掘各類環境保護數據信息的價值,通過利用虛擬化等技術進行模型化分析,促使對環境污染狀況、環境質量狀況、環境變化趨勢、影響環境的潛在因素和潛在威脅等有更加全面的、準確地了解,從而為環境保護決策和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促使采用的環保措施更加的合理。而且,還可以在環境危機發生之前,對各種傳感器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實時監測環境變化趨勢,對有可能出現的環境危機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降低環境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此外,在環境危機發生后,智慧環保可以更快的分析造成環境危機的原因、危機的現狀、發展趨勢,方便及時的、快速的處理好環境危機事件。
2.2對城市生態狀況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
一方面,科研部門利用智慧環保可以更加全面地、更加系統化地、動態地、及時地獲取所需要的第一手相關數據和信息,為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全面的、準確地數據依據。通過利用智慧環保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由于信息收集過程受到的限制條件和主觀因素等的影響相對比較小,能確保收集到的信息更加的準確,能有效的減少調查結果偏差。另一方面,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的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各種模型分析和預測環境發展的趨勢,能更加科學的預測生態環境變化的趨勢,方便制定合理的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管理。
2.3更好地為人們的生活服務
城市的生態環境狀況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減少環境的污染,提高環境的整體質量,有助于確保民眾的健康。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更高。民眾通過利用智慧環保云平臺、官方網站、環保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可以更方便的了解環保方面的信息和資訊,了解城市生態建設的情況。民眾也可以反饋身邊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問題,表達自身的需求,提供科學合理的對策和建議等,共同參與到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增強環保意識、節能減排的意識等[2]。
2.4更好地為生態產業發展服務
智慧環保可以為生態園區的建設、生態產業發展的相關調查和研究活動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觀的數據信息,科學合理的構建生態建設的模型,并不斷的修正、不斷的完善相關的信息數據。通過真實的、直觀的模擬現實情景,對生態產業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分析其是否科學合理、分析其可行性等。通過不斷的調整,通過合理的利用智慧環保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實現各項數據資源的共享,促使生態產業園區內的各產業更加合理的配合、更加的協調,進而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增加生態工業園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3更好的發揮智慧環保對生態城市建設的促進作用的措施
3.1智慧環保的建設要有高定位
智慧環保需要不斷的創新和升級原有的數字環保系統,通過科學合理的利用智慧城市云計算平臺等信息化系統促使全社會參與到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城市生態建設當中,其作為一項綜合性的、長效性的事情開展。智慧環保建設、相關的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數據庫的構建需要與智慧城市建設相一致,要嚴格的依照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標準進行。要強化智慧環保與智慧城市其他的模塊間的信息交流,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利用程度,確保交流和溝通更加的順暢,從而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要努力的構建更加開放的、更加系統的、更加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環保系統,更好地發揮其在城市生態建設當中的促進作用。
3.2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環境管理
智慧環保利用大數據、云計算、GIS等信息技術分析和挖掘生態環境建設的相關信息資源,準確的反應城市生態建設的狀況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促使所制定的生態管理方面的相關政策更加的科學,輔助城市生態建設,不斷的提高環境管理的水平,提高環保的工作效率。在智慧環保系統建設的時候,需要有效的將信息化的建設和傳統的人管理有效的結合,要設立統一的標準進行管理,規范全國范圍內的智慧環保的建設、實施和運營、維護,促使各項資源信息在全國范圍內有效的利用,更好的為城市生態建設服務,更好地完成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生態建設的目標。
3.3強化人才隊伍的建設
中圖分類號 P427.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9-0251-02
自2008年以來,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轎車進入家庭市場使用等多方面原因,人們的活動范圍已經超出了城市中原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載力。具體地講,全國一線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線各省會大城市的石家莊、太原、天津、濟南、南京、杭州等其他一些大城市,自當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常出現霧霾天氣。
霧霾天氣是指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 μm的微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廢氣、建筑揚塵、垃圾焚燒及農作物收獲后秸稈焚燒產生煙灰等,霧霾天氣通常是由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從目前醫學臨床上的診斷來看,霧霾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危害主要是增加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如重金屬等有害顆粒物一旦進入呼吸道并附著在肺泡上,輕則會造成鼻炎等鼻腔疾病,重則會造成肺部硬化等。
從國家和民族整體長遠利益的大局出發,本文在了解和提高對霧霾天氣的認識的基礎上,著重探索研究治理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性及緊迫性,旨在幫助人們認識到霧霾天氣的發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 霧霾天氣概述
1.1 霧和霾的概念與區別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霧霾天氣是指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2.5 μm的顆粒物)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霧霾的源頭是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廢氣、建筑揚塵、垃圾焚燒、農田中的農作物收獲后秸稈焚燒等,霧霾天氣通常是由多種污染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在全國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和霾的區別很大。霾狹義上是指空氣中的灰塵、硫酸(H2SO4)、硝酸(HNO3)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覺障礙叫霾[1]。霾就是灰霾(煙霾)。當水汽凝結加劇、空氣濕度增大時,霾就會轉化為霧。霾與霧的區別在于發生霾時相對濕度不大(空氣相對濕度通常在60%以下),而霧中的相對濕度達到飽和(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霾廣義上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它也能使大氣渾蝕,視野模糊并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覺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
1.2 霧霾天氣形成的氣象條件
霧霾形成的“源頭”包括汽車尾氣、建筑揚塵等,而空氣中的PM2.5顆粒物等則是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于靜態(主要是指無風狀態)的氣象條件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霧霾主要由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NO2、N2O4、N2O5等,下同)和可吸入顆粒物等3項組成,它們與霧氣結合在一起,讓天空瞬間變得陰沉灰暗。顆粒物的英文縮寫為PM,上海監測的是細顆粉物(PM2.5),也就是空氣動力學當量≤2.5 μm的污染物顆粒。這種顆粒本身就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
城市有毒顆粒物的來源,首先是汽車尾氣,使用柴油的機動車是排放細顆粒的“重犯”;其次是使用汽油的小型車(包括轎車),雖然排放的是氣態污染物,比如氮氧化合物等,但碰上霧天很容易轉化為二次顆粒污染物,加重霧霾的發生。
1.3 霧霾天氣的成因
霧與霾從某種角度來分析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出現霧時空氣潮濕,并且相對濕度是飽和的;出現霾時空氣則相對干燥,空氣相對濕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煙粒、鹽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氣中,使有效水平能見度10 km的空氣混蝕的現象。霾的日變化一般不明顯。當氣團無大的變化且空氣團較穩定時,持續出現時間較長,有時甚至可持續10 d以上。由于霧霾、輕霧、沙塵暴、浮塵等天氣現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極微細的塵粒或煙粒等影響致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有時氣象專業人員都難以區分,所以必須結合天氣背景、天空狀況、空氣濕度、顏色、氣味及衛星監測等因素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此外,霧和霾的天氣現象有時可以相互轉換。
2 霧與霾的主要區別
一般相對濕度小于80%時的大氣混蝕,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霾造成的,相對濕度大于90%時的大氣混蝕、視野模糊導致的能見度惡化是霧造成的;相對濕度介于80%~90%時的大氣混蝕,視野模糊導致能見度惡化是霧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較厚,可達1~3 km。霾與霧、云不相同,與晴空區之間無明顯邊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較均勻,而且灰霾粒子的直徑比較小,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徑在1~2 μm,因此肉眼看不到空中飄浮的顆粒物。由于灰塵、硫酸、硝酸等粒子組成的霾,其散射波長較長的光比較多,因而霾看起來呈黃色或橙灰色。
3 霧霾天氣實況
自2008年以來,由于大城市宿住人口的逐年大量增加,再加上轎車進入家庭市場使用等方面的原因,人們的活動范圍超出了大城市中原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交通等多方面的承載力。因而從2010年以來的數年中,自當年的10月中旬至翌年3月,從北方地區的河北石家莊、山西太原、北京、天津、山東濟南直至長江以南的南京、上海 、杭州等城市頻頻出現霧霾天氣。具體地講,全國一線大城市的北京、上海,二線的各省省會大城市的石家莊、太原、天津、濟南、南京、杭州等其他大城市及省會大城市以下中小城市霧霾天氣的發生日趨頻繁。
4 霧霾天氣治理建議
4.1 種植較強吸收SO2的植物
由于綠色植物具有較大的葉面積系數,所以對SO2具有較強的吸收能力。全國范圍內的大中型園林公園內或草坪禾草綠地內空氣中的SO2含量要比非綠化區少10%~50%。懸鈴木、垂柳、銀杏、柳杉、紅豆樹等樹木都有較強的吸收SO2的能力。如柳杉種植3~5年以后,每年能從大氣層吸收SO2 720 kg/hm2。種植紫花苜蓿1年內也可使空氣中的SO2減少10.3 kg/hm2。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如工業技術開發區、園林公園及公路兩側大量種植能夠有效吸收大氣中SO2的植物,以逐年改善生態環境。另外,建議市民逢年過節,尤其在每年的春節期間減少燃放煙花爆竹,并長期在全國各地的省會城市、省會以下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地區堅持落實,可有效避免重大災(火)害事故的發生,同時有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4.2 嚴禁焚燒秸稈
全國各地糧食作物主產區小麥等作物的收獲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即5月11日至6月10日),水稻等作物的收獲季節一般在當年的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止(即10月1日至11月20日)。建議在全國各地糧食作物主產區的地區嚴禁秸稈焚燒,甚少有3個方面的益處:一是秸稈直接還田,相當于給后茬水稻作物增施1次基肥,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改進土壤的理化性質,又可以培育田間有益的天敵昆蟲,抑制害蟲在水稻生育期為害,如卵期寄生性天敵有稻螟赤眼蜂的幼蟲可抑制稻縱卷葉螟的發生與為害[2]。二是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支持旅游航空事業的發展。民用飛機在空中飛行過程中,可以免受地面秸稈焚燒后煙霧的干擾而順利到達目的地。如上海某國際旅行社(公司)在2014年5月下旬組建好一支約有30名市民的旅行團到海南省三亞市進行7 d左右的觀光旅游,于5月24日11:40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登機起飛,在飛行過程中因未受地面煙霧的干擾影響,3 h后于當日15:00順利到達三亞市鳳凰國際機場。三是糧食主產區在此方圓數十千米范圍內可以不受煙霧的干擾影響,綠色植物可以照常進行光合作用,且可以起到保護現有生態環境的作用[3]。
2000年以來,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一系列惠農政策(如糧食補貼制度直接付給種糧戶本人等政策)連續貫徹的前提下,筆者建議糧食作物主產區的各省市政府在地方財政允許的情況下,籌集一定資金向種糧農民傾斜,對其給予補助,促進秸稈焚燒。這樣對國家、社會及種糧農民三者均有好處。
4.3 推廣環保型機動車的使用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投放(推廣)環保型大型公交客車及小轎車進入家庭市場使用。
國家從2010年以來重新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新的治理環保方面的政策法令,并納入全國各地省會城市的考核指標。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即5月1日至10月31日長達184 d的世博會園區的參展時期,上海市政府花大力氣在園區全部采用環保型大型客車(充電式的公交車,即新能源車,下同)作為交通車輛。此舉措有利于減少向大氣中排放有害氣體,在全國范圍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2011年起,一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兩地車輛公交公司率先投放(推廣)環保型大型公交客車,以方便市民的出行。2012年下半年起,北京、上海兩地環保型小轎車進入家庭市場使用。2013年3月,杭州市環保型小轎車也進入了家庭市場使用行列。這對向大氣中停止排放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于2007年下半年開始研究氣象學專業中有關霧霾天氣的發生。從國家和民族整體長遠利益的大局出發,建議針對霧霾天氣的發生,探索研究治理當前生態環境的措施,最重要的是推廣環保型機動車的使用,應放在國家主要的戰略位置來看待和考慮[4]。
5 結語
針對霧霾天氣的發生,治理生態環境的工作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應由國家層面出臺環保方面政策法令或具體措施,如對單位或個人積極種植能有效吸收SO2的植物(樹木)實行物質獎勵制度;對購買環保型小轎車進入家庭市場使用的市民(包括農民),以當地政府對小轎車市場價優惠25%~35%比例來計算。力爭用10~20年時間,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的努力,減少或杜絕霧霾天氣的發生[5-6]。
6 參考文獻
[1] 王潤清.霧霾天氣氣象學定義及預防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7):44.
[2] 毛藝林.霧霾環境對設施農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河南農業科學,2014(7):76-79.
[3] 趙秀娟,蒲維維,孟偉,等.北京地區秋季霧霾天PM2.5污染與氣溶膠光學特征分析[J].環境科學,2013(2):416-423.
對于那些想在高速公路附近建立商業網點、郊外市場和娛樂場所的發展商來講,高速公路的建設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會。但對生態學家來講,卻意味著新的災難的產生,從生態觀點來看,高速公路至少造成以下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1.1自然特征的喪失
高速公路的建設會直接造成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棲息地、地質暴露帶或一個地貌特征的喪失。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這樣會導致一個棲息整體分割為難于交流的兩半,因光照、濕度、溫度和土壤營養成分等生態因子的變化而疊加作用產生的影響,導致生物物種的繁衍和組成成分發生變化,生物數量成倍減少。
1.2水文條件的變化
高速公路的建設會導致所在地區水文條件發生變化,地上、地下水流與數量也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路邊甚至較遠地區的動植物,并會產生水污染和地下水位的變化。
1.3對野生生物的其他影響
根據研究表明:鳥類在高速公路1.6~1.8km范圍內繁殖不興旺;高速公路對哺乳動物(蝙蝠除外)、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不會飛的無脊椎動物來講,是個難于逾越的障礙帶;活動能力大的動植物沿公路走廊帶狀棲息而侵人其它生物群落等等。
2高速公路的環保對策
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環保法規體系已基本形成,環保管理體制已基本建立,而且,高速公路在設計時也都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一系列的環保措施,然而在執行中真正將這些措施落到實處的卻少之又少,加上監管的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路的環保質量。為此,我們認為必須:
2.1將環保設計納人工程總體設計
高速公路工程環境保護應貫徹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治理的原則,將環保設計納人工程的總體設計,并做好各階段的環保設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初步設計階段應擬定環境保護總體設計方案并進行論證;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應根據審定意見作出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通過系統設計開發利用環境,盡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環境質量。
2.2制定與環境相協調的行動計劃
環境不但包括空氣、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和景觀等自然環境,而且還包括人口、住房、生活、生產、社會活動、宗教、犯罪等社會環境。高速公路的建設與運營,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與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包括占地、拆遷房屋、噪聲、廢氣、污水、植物破壞、水土流失、鉛污染、振動、公路兩側人員交流阻礙、動物棲息地破壞與活動阻礙、景觀與文化遺產破壞等等。在公路建設的前期、施工和運營3個階段,都必須制定與環境相協調的行動計劃。
2.2.1建設前期與環境的協調
每一個工程項目,在可行性研究的同時,必須完成全面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EnviromnmentalIm?pactStatement,簡寫為EIS),從項目實施可能對周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生態、水、大氣、噪聲等多方面)的影響出發,篩選出多項具體的重要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從環境影響的角度論證項目的可行性。在公路的設計中,則繼續貫徹EIS所提出的各項環保建議措施,從線路走向選擇到路面路基結構形式設計和施工材料的要求,從道路景觀設計到交通安全保障和道路使用者舒適程度的滿足以及保護生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等等,要在體現出環保的前提下突出設計者的設計理念。
2.2.2建設階段與環境的協調
在深挖高路堤路段路基施工時,要建立獨立的污水排放系統,使防止污染和凈化水源一舉兩得;穿越林區的公路,要在施工地界內勘察每一棵樹上有無野生動物棲息,有則移植,無則才可砍,施工須穿越野生植物繁殖區,必須避免其繁殖季節,在施工區域周圍布設必要的防護措施,避免動物誤闖工地受傷或死亡,此外,在工程設計中應考慮動物穿越公路的動物通道;工程取土,不用熟土,必須利用棄土;采用隧道形式保護景觀,不破壞生態環境;同一斷面車道依據地形錯位設置;設置隔聲墻等等。
2.2.3運營階段與環境的協調
公路通過噪聲敏感區域時,應建設高標準的防噪隔聲墻;監督機動車的廢氣排氣量;以經濟手段鼓勵使用無鉛汽油;制定嚴密的危險品運輸規程;完善交通安全設施,交通標志標線清晰、醒目、齊全,既利于交通暢通,也可有效地降低事故發生率;在水資源、動植物保護區設立醒目的警示標牌等等。
3建立相關的配套政策
3.1嚴格執行汽車廢氣排放標準
強制使用無鉛汽油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德國,無鉛汽油的銷售比例已達95%,并通過采用凈化廢氣的三通調節催化器使]\02、HC和C0對空氣的污染日益減少,今天在歐盟范圍內,所有帶汽油發動機的新汽車都必須使用這種廢氣凈化裝置,方能達到標準廢氣值。
3.2制定持續利用自然的制度
遏制野生動物和植物種類及其生存空間的減退和動植物基因資源的損失。在自然保護方面,主要應保住尚存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地區,如有困難則必須通過自然化措施恢復此類地區,將它們聯成一片并減少有害物質損害的影響;在動植物保護方面,要實施全方位保護品種法,要對全部土地進行承受能力評估,有限開墾,同時在規劃和實施階段時刻不忘保護自然、保留自然。
3.3建立廢料責任制度
借鑒德國制定循環經濟法。所謂循環經濟法就是從清除廢料的路子回歸循環經濟,其目的是有效保護原料資源,其核心是著眼于對產品承擔的肇事者原則,扶持開發廢料少的產品。
4建議
4.1建立公眾的參與制度
要求業主必須在前期工作的規劃、工可、設計等各個環節,廣泛吸收項目所在地區居民、社會團體及其他有關部門、機構的意見和建議。在德國,公眾參與是其特色之一,其法律規定,公眾有權得到其關心項目的EIS,《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必須至少公開公布4周以上,以便了解項目對其生產、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參與討論并提出其合理的要求和建議,沒有公眾的參與,項目不可能得到實施。
4.2建立公路環境保護后評估制度
建議對所有工程項目,在運營后的規定時間內,必須就EIS和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環保措施落實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的后評價,檢查環保工程技術措施的執行情況,以便后續項目繼承發揚有效措施,改進抵消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路的環保質量。
4.3引人生態設計的概念
要從項目的前期工作開始,引人生態設計的概念,重點分析生態環境對該公路項目的忍受程度,作出響應的環境評價,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補償方案’并在招標文件中將環境緩解、補償、替代措施列人其中,以便施工中付諸實施。
重慶市環保局政民互動平臺依托重慶市政府公開信箱平臺,在詳細公布了指南、環境污染問題投訴指南、12369投訴舉報、法規等指南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線上市政府公開信箱、投訴、咨詢建議等網絡窗口,和線下接訪、局長接待等實體窗口聯動,受理了各類咨詢建議、投訴、求助申請、來信來訪等,辦理完成后及時以網上結果反饋、郵件回復、電話、傳真等形式向公眾告知反饋辦理情況,做到了件件有答復,事事有回聲。真正建立起各類案件的線上接收、線下處理和線上反饋機制,實現了對投訴舉報、咨詢建議等各類案件的統一受理、統一分派、統一督辦、統一答復。
集成“雙微”服務,打造永不離線的環保發言人
在網站政民互動建設中積極創新形式,發揮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優勢,將“雙微”功能集成到政民互動平臺中。
建成了全國首個“環保微博廣場”。重慶市環保系統于2011年建立了由市環保局政務微博“重慶環保”和全市40個區縣(自治縣)、經開區環保局政務微博共同組成的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廣場,各單位均在新浪網和騰訊網開通政務微博,建成了“1+40”的環保政務微博群,形成了環保輿論場,在網上集聚正能量,打造“永不離線的重慶環保網絡新聞發言人”。“重慶環保”微博緊密圍繞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充分發揮了政務微博在信息、輿論引導、服務民生、互動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廣場開辦1487天,累計信息7.28萬條,吸引“博粉”261萬。其中重慶市環保局微博及時辦理群眾投訴和咨詢3100余件,網民轉發、評論34萬余次,同網民開展互動交流74萬余次,開展微直播27場,應對突發事件8次。
開通“重慶環保政務微信”,與重慶環保政務微博“雙微合璧”、互為補充,共同打造全方位的環境宣傳互動窗口。截止到今年5月31日,重慶環保政務微信開辦431天,累計信息1700余條,關注網民4400余人,及時辦理群眾投訴和咨詢300余件,信息閱讀量150余萬次,網民轉發30萬余次。通過及時重要環境信息,積極回應網民的環境關切,廣泛開展互動交流,重慶市環保局開通的政務“雙微”已成為公眾網絡問政的新途徑,溝通民意的新橋梁、服務民生的新舉措。
創新服務模式,集人氣近民生
在網站開設在線訪談、視頻報道、網上調查、民意征集等傳統互動欄目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膽創新,以網站、“雙微”為載體,以創設話題、分類傳播等方式,不僅制作了環保網絡直報晚會,還積極開展了微直播、微分享、微競答等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制作了重慶首臺環保網絡直播晚會。在今年六?五世界環境日當天,“點擊六五、環保有法”――2015重慶環保大型多媒體網絡直播晚會在重慶市各大主流網站上首次與市民們見面。晚會時長65分鐘,以生動精彩的環境監管執法案例等方式詮釋了新《環保法》的亮點,以線下網友真人秀方式體驗了12369熱線投訴,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電磁輻射監測、抽煙對環境危害等環保科普常識,此外,還有諸如“孕婦防輻射服管用嗎”等很多市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環保問題都能在晚會中找到答案,受到了廣大市民朋友的好評。
利用“雙微”平臺開展活動集聚人氣。重慶環保政務微信開通之初,便策劃開展了“關注微信,贏取話費”活動;為共同記錄重慶市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情況,啟動了“我眼中的重慶藍”攝影作品征集活動,活動信息吸引網民轉發、評論1萬余次,信息閱讀量達200萬余次;為配合做好新《環保法》實施,啟動了“學好環境保護法,爭做生態文明踐行者――新《環保法》有獎競答”活動,共吸引1.7萬余人參與競答,信息閱讀量達1300萬余次;為共同見證重慶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新變化,運用新媒體加強公眾參與互動,啟動了“發現巴渝美麗鄉村”隨手拍活動,網民轉發評論相關消息7000余次,話題閱讀量達60萬余人次。
主動創設微話題開展微采訪主題宣傳。主動設置“生態文明,美麗重慶”、“重慶紀念‘六?五’世界環境日”、“重慶環保世紀行”等微話題,開展微采訪,累計相關信息4000余條,吸引網民轉發、評論5萬余次,信息閱讀量達2000萬余次。
聯動合作,建立互動“同盟軍”
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暢通溝通協調機制等措施,跨部門、跨領域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建立了環保政民互動工作“同盟軍”,形成了工作合力。
深化與網絡媒體的合作。圍繞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重慶環保“六件大事”和“五大行動”,以及社會關注熱點和網絡輿情熱點,一方面加強與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站等本地權威媒體聯動,多次舉辦環保局長網絡訪談等媒體宣傳活動,做客重慶市政風行風熱線節目“陽光重慶”等,實現了訪談欄目的回顧、直播、預告和環境重點工作、熱點問題信息的良性互動交流,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還在新華網、中新網、鳳凰網、華龍網、大渝網等知名新聞網站同步開設重點工作專題欄目,主動把環保重點信息介紹好、傳播好、闡釋好,讓公眾從多個渠道更好地了解環保相關政策、舉措。
強化與環保NGO和微博大V的合作。通過邀請參加座談、調研、培訓及活動等方式加強與環保NGO和微博大V的溝通。鼓勵、支持其官方和負責人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號,與重慶環保政務微博、微信關注互粉,在傳播官方信息的同時引導其有序參與、監督環境保護。圍繞公眾關切的環保問題,形成了以特聘網評員撰寫評論文章,網絡名人、NGO積極發聲,微博大V傳播支持的多維度回應場,構建起環境宣傳、公眾參與工作統一戰線。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01
改革開放以來,“made in china” 席卷全球的同時,也帶來各種生態環境問題,近年的紫金礦業污染事故便是一例。新時期,隨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兩大戰略的提出,企業舊有的以利潤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必須轉變,新型的企業與自然、企業內人與人相對和諧的新型發展模式必須建立健全。
一、我國企業生態責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企業環境倫理的缺乏
生態倫理就是要增強企業與自然的道德關系,力圖通過反思企業對自然的實踐行為而產生的負面效應,從深層次上來約束企業的環境責任。在當今生態破壞非常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尤為突出的情況下,生態倫理道德的缺失的確是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巨大障礙。因此必須加強企業的生態倫理建設,從生態道德上來規范企業的行為。讓更多的企業家樹立為社會盡責的自覺意識顯得十分重要。紫金礦業重大事故的發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管理者相關生態責任意識不強,吝嗇于在環保領域的投入,堅持低成本但環境破壞風險巨大的氯化鈉黃金提取法,最終造成了此次事故。[1]
(二)政府監督職責的失責
部分地方政府沒有及時轉變發展思路,仍舊以GDP為綱,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當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沖突時,往往選擇環境保護為經濟發展讓路,沒有履行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應盡的職責,甚至授意企業瞞報、謊報、遲報,能捂則捂。紫金礦業重大污染事件中長達九天的瞞報和之中破朔迷離的封口費事件向我們揭示了部分地方政府和當地往往是納稅大戶的污染企業之間的曖昧關系。 [2]
(三)社會監管體系的缺失
當地居民,社會媒體及相關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是企業生態責任方面重要的監督力量。在此次事件中,部分媒體對此次污染事故堅持不懈的關注促進了整個事故的曝光,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一直以來紫金礦業集團的相關污染問題能夠一直隱而不發,也證實了社會監督體系依然不夠完善,監督力度不夠。
二、推進中國企業生態責任建設的若干建議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行為體,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責任主體。新時期,企業能否切實履行起應負的生態責任,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的平穩轉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據此,筆者認為,推進中國企業生態責任建設需要堅持內外因共同作用的哲學觀點。
(一)企業內部
1.加強企業生態環境保護教育
企業應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來大力宣傳和普及環境保護知識,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激發企業員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尤為關鍵的是,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生態環保意識,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以及重視程度在一定意義上直接關系到企業發展的走向。通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教育使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性,從而在整個企業樹立起環保意識,使企業承擔起社會生態責任。
2.推進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化建設
ISO26000除了明確社會責任主體和社會責任概念外,它還明確了一個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對象,履行社會責任的七大原則(擔責、透明度、道德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利益、尊重法律規范、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尊重人權7項原則),履行社會責任的七大核心主題(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并提供了將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的操作指南。
3.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和責任報告制度
一般企業只有較明確的經濟責任指標,而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指標還不熟悉,或者不重視。如何加強對員工參與、員工待遇、生產安全、產品安全、資源利用率、排放等指標的關注,特別是在管理模式上全面融入環保理念,建立清潔生產的環保經濟和節約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并依此制定具體目標,以及績效考核、年報以及與利益相關者保持密切的決策和管理體系,將影響到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擔。
(二)企業外部
1.健全政府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監督機制
法律是企業生態責任監督機制的根本保障,政府作為公眾利益的代表,要從大眾利益出發,通過國家立法和相關行政法規的制定來建立完善的企業生態責任法律法規監督體系。要加大對企業生態環保責任的追究力度,通過政府的權威性和法律的威懾作用來迫使企業治理污染。當前,中國正在加快循環經濟立法進程,立法趨向是加重企業在生產經營全過程中的生態環保責任,以及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2.引導投資者對更具生態責任的企業進行投資
銀行、投資公司等投資者對企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非常重要。隨著相關投資者對企業在境保護領域關注的持續加強,投資者對環保形象好的企業的青睞使承擔生態責任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企業承擔生態責任的主動性和對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
3.重視消費者對于環境聲譽良好產品產生偏好的積極效應
根據相關研究,企業的品牌形象會影響消費者在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商品之間的選擇。企業是否履行生態責任所形成的企業生態責任形象作為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一部分會極大影響消費者的偏好。企業產品最終必須在市場上接受消費者選擇, 消費者的偏好決定企業產品需求, 進而影響企業利潤實現。因此,如果廣大消費者抵制破壞生態環境企業的產品,將迫使企業加大環保領域的投資,促進企業履行生態責任。[3]
4.倡導公眾參與督促企業履行生態責任
一方面,應當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會員義務之中;建立切實有效地企業生態責任評價體系。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主體的第三方,可以根據國家法律,或者代表群眾對企業的污染行為提訟,捍衛公眾的環境權益。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宣傳教育等形式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進而對企業施加影響,促使企業更好地承擔和履行生態責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