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2-07 14:38: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平衡的概念及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學信息鏈
[分類號]G350
信息生態理論已經成為國際上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領域,目前的主要構成是以信息生態系統為核心的信息生態學學科體系和理論框架的研究。作為一個發展尚不成熟,體系尚未形成的新興研究領域,應對其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加以把握。
1 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內容
自Davenport 1997年首先正式提出了信息生態的概念以來,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學者從各自學科的角度對涉及信息生態系統和信息生態學的相關問題開展了研究。信息管理領域對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應建立在信息科學和生態學的學科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因子、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傳遞以及系統的合理構建和優化等問題。
目前信息管理領域對信息生態理論的研究比較零散,包括基本的信息生態觀、信息生態系統構建、信息生態位、信息生態因子、信息生態鏈、企業信息生態、信息生態失調等概念及其內涵的探究。在研究信息生態理論時,要避免與自然生態簡單和機械的類比。自然生態雖然也受到人類越來越多的人為干預,但自我調節能力仍是主要方面,而信息生態系統是人為的系統,人的行為是主要方面。因而對自然生態系統思維方法、規律、觀點的運用必須立足于“信息”這一領域。
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人、信息環境組成,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信息環境的范疇比較廣泛,既包括與人類信息活動有關的一切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環境。信息基礎設施、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和信息政策與法規等是信息環境的顯性構成部分,特定歷史環境下人們的知識結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生產經驗等是信息環境的隱性構成部分。
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為信息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空間廣闊,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拓展和深化研究:
信息生態學的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在研究信息生態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產生過程和背景的基礎上,以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為內核,進一步厘清信息生態學基本概念、特征,深入探討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問題。
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機理。目前學術界對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已基本達成共識,即信息、人、信息環境。需要進一步研究各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關系,進而探究信息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及其形成條件、構建機理、構建模式等問題。
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信息生態失衡的核心原因分析、和諧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因素都需要通過運行機制的剖析來破解,為此要對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的運作規律和過程進行研究,探究信息流和能量流在信息鏈中流轉的規律和方式,得出運行機制。
信息生態觀指導下的信息組織模式與策略研究。通過對信息鏈的分析以及信息鏈節點觸發信息生態失衡的認識,對信息組織方法、原則、策略進行新的探索,以促進各種信息群落的生態平衡為目的,研究信息組織生態模式,探討信息組織生態模式的功能、成功條件和實施策略。
信息生態系統下知識管理的模式與策略研究。基于知識管理及信息生態系統的理論,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知識化的特點以及信息生態系統下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的內容及過程。
信息生態觀指導下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從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探討信息生態系統在企業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作用,以企業信息群落為核心,研究信息生態系統下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以及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可持續發展的信息環境的策略和模式。
構建和諧信息生態系統的戰略與對策研究。研究實現信息生態系統平衡、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措施等。
信息生態系統的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影響因素、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等問題。
要大力推進實證研究。可結合某地區信息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其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在具體生態系統下的信息組織、知識管理和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和策略。
2 信息生態理論研究方法
從宏觀上,要運用系統論、信息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論等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從中觀上,要運用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這四大信息生態理論基本觀念來指導研究工作。從微觀上,要運用情報科學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應用問題。要靈活利用系統動力學模型、生態仿真模型、模糊評價模型等手段,強化實證研究方法,避免出現脫離實際的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演繹。
系統觀、平衡觀、人本觀和互動觀是指導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的核心觀念。
必須運用系統的觀點分析信息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形成機理和運行機制。這是因為信息生態是由人、信息資源和信息環境中各種要素和資源共同構成的整體關系。信息生態中各個不同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強大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性,它們的變化都是系統性的,一個生態要素所發生的變化會影響到整個信息生態系統。
信息生態理論得以發展受到生態平衡觀的很大啟示。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目前在信息生態系統中,信息生態失衡狀況嚴重,信息生產者的無序生產導致有序化信息傳播的困難,造成信息供給和信息消費需求嚴重失調,信息分解環節極為薄弱,垃圾信息不能及時徹底刪除。為了促進這種失衡狀態達到新的平衡態,要探尋信息生產、信息傳遞、信息消費和信息分解四個環節的運動規律,使系統中各種要素的數量比例、運行模式、功能結構、資源配置和能量交換等都可以處于相對
穩定的狀態。信息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復功能,但由于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人工系統,所以人類的積極干預是使信息生態系統在失衡――平衡之間變化的主導力量。
一個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必然存在積極的互動關系。信息生態系統是一種開放的生態系統,它自身的各種要素之間,各子系統之間也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彼此磁吸、互相依存的共生共進關系。系統要素之間的互動是促使信息生態系統在平衡態和不平衡態之間變化的主要力量,也是促使信息流在信息鏈中快速流轉,帶動能量流動的主要方式。要構建和諧的信息生態系統,必須以互動觀為指導思想。
在社會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曾一度強調技術的作用而忽視人本身。人們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資源,同時也通過信息技術的進步提高獲取、利用和管理信息資源的能力,促進信息環境的改善。信息活動的真正主體是“人”,要加強對人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教育,提高信息的接收率和整個生態系統的質量。信息生態是圍繞著人而形成和展開的,其生成、演變的狀況既是由人引起的,也反過來建構人,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信息存在狀況。維護信息生態平衡的最終目的是人在系統中受益最大化。
3 信息生態理論對信息管理實踐的啟示
信息生態理論提供了一種觀察、分析和處理組織內和組織間信息產生、組織和利用的方法論,可以和已有的信息管理理論和工具很好地結合,進而豐富信息管理的理論和方法,指導信息管理實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ecological return to become the urgent request of people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villag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design concept of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an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6.3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住宅和人居環境是人們生活起居的主要場所,也是城市和區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綠色生態住宅,它不僅要滿足居住者安全性、耐久性、舒適性的需求,而且更注重營造健康、衛生、和諧、文明的居住環境與人文環境。這是人類居住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住宅建設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對于提高我國住宅建設中的節能、節水、節地、治污的總體水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高度統一,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生態小區的概念
目前,國際上對生態住宅小區的定義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和遵循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來進行設計、組織住宅建筑室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質因素、無污染、生態平穩的建筑居住環。所謂的生態小區,主要有三個要素,即以人為本、健康舒適、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
2、生態小區的特點
生態小區與傳統小區相比有本質的不同,首先要協調發展。生態小區內營造自然與人共生的人居環境,將自然融于小區,小區環境融于自然,使人們回歸到富有人情味、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的理想居住環境。生態小區不僅要營造優美的環境,還要達到環境、人、建筑、自然的和諧,使社會、經濟、環境三者整體協調。其次,生態小區的綠地率(包括景區和水面) 須達5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應在28m2以上。采用自然排水系統,盡量減少混凝土覆蓋面積,強調建筑基地的滲水保水能力及透水性能。小區生態化也不是某一方面的生態化,而是實現整體上的生態文明。再次,要經濟環保。應用綠色消費科技和綠色生產科技,實現節能、節地、節水、低污染,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應用風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采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節約能源。在小區建筑與景觀設計中導入雨水利用或凈水系統的設計,在小區內實行資源的低消耗、環境的輕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生態景觀設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以水資源的利用為例,可將低洼地帶設計成連通水系,既形成了重要的景觀小品,又形成了生態的排水澆灌系統。雨季時存積雨水作為澆灌用水,并通過嚴格的水源保護措施保護自然系統,恢復土壤和地下水的滲透、凈化和儲存功能。應提倡以高效率滴灌系統將合理的水量直接送入植物根部的方法進行灌溉,對草坪、灌木和喬木應該分別使用不同的供水方式,并避免在干旱期內施肥或剪枝,以減少植物對水的需求。
3、生態小區建設面臨的問題
3.1資源能源緊缺,浪費現象嚴重
當前我國的建筑95%左右是高能耗建筑,單位建筑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倍~3倍。此外,我國是僅有的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其生產消費量占世界的1/3以上。高能耗的建筑和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已嚴重影響到了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和居住小區的建設。與此同時,我國城市用地規模過度膨脹,用地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土地長期處于低效利用狀態,閑置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3.2認識不到位,曲解生態小區概念
在部分開發商的心目中,小區的綠化、美化就等同于綠色生態,而沒有充分考慮小區的自然、環保、健康、舒適和效率的實質內涵。顯然這是一種誤導,環境生態小區不僅僅是美化、綠化環境問題,它涉及到大環境、能源、生態的概念,其涵蓋面是較為廣泛的。所以,要盡快制定環境生態小區的技術指導原則,這對于指導開發企業的活動、明確環境生態小區的概念和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3沒有真正體現人、自然與構筑物的和諧統一
很多小區建設還普遍存在景觀生態系統內外的不一致,即小區外部是原真、本地化自然景觀,而小區內部則是統一的洋式景觀;建筑單體的設計也多崇尚異域風情,忽略了本土文化特色,缺乏與周邊環境的相互融合,沒能真正體現人、自然與構筑物的和諧統一。
4、生態小區建設的措施
4.1以人為本,改善居住環境
人性化的設計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是建筑設計者們努力的方向。例如在道路流線的安排上,盡量利用融合設計,使道路成為景觀的一部分,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均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宜人的使用空間。只有將人們物質層面的安全健康問題和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問題結合起來解決,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本,體現出個性化與人性化的有機統一。
4.2做好規劃設計,避免盲目開發
在城市生態小區的建設中,各項工程的實施均需要全面的規劃,開發建設中充分利用該城市的自然資源和條件,使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和諧。要因地制宜、合理選址,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開發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就勢造景,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并做出有利當地生態平衡的規劃,絕不能照搬,否則生態小區建設的良好初衷反會帶來破壞該地區原有生態環境的后果。
4.3提高生態意識,推進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做好科學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從根本上改變全民對生態小區建設的認識,讓老百姓認識到自己在自然中所處的地位和應負的責任,以及環境保護必須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其次,應充分發揮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大力動員公眾積極參與到保護生態、營造健康社區的活動和建設中來,穩步推進生態小區的建設與發展。
4.4引入新思想,構筑綠色生態環境
沿環路布置集中公共綠地,供居民休閑活動,注意以休閑活動的綠地為主,只設少量觀賞綠地,追求立體空間綠化。小區入口處放置大片高差4m多的斜坡綠地,兼顧人車分流的上下兩個空間;中水站、垃圾站、消防站坡頂的檐口高度接近小區自然地平,坡頂上以硬塑綠地格子板植草皮,構成幾片小景點;選擇能凈化空氣及吸音的樹種植。
5、結束語
總之,生態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歡迎和重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在做小區景觀設計時要因地因勢因時,充分慮到我們的生存環境的協調關系,在景觀設計中綜合的進行環境和生態分析,努力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空間。
以中新天津生態城主題文化公園為例,生態元素體現在設計的各個方面。從大的方面理念中“生態雅”。布局中的“生態保護區”、“生態科研教育區”、“生態文化展示區”。從小的方面園區內的環保交通工具,公園的環保照明系統中的體現。 生態園林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的體現。不可忽視的生態理念將在園林的作品中有所體現。今后園林內容會更新穎,形式會更多樣,只有充分適應這種特點,才會不斷地創造自我,更新自我。這就是歷史和現實給予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園林;生態;具體;發展
1.緒論
人們的生活理念亦發生著深刻變化。盡管人們選擇了城市生活,但人們并不情愿生活在遠離新鮮空氣、遠離綠草碧波、遠離閑適平靜的環境中。
近世年來,園林綠化與生態學聯系更加緊密。世界生態科學在飛速發展。經過我國園林工作者多年來在探索有關園林系統理論方面的努力,對園林綠化與生態科學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入,建立“生態園林”的時機已經成熟。
本文首先給出生態公園的概念和科學含義,指出人類生存現狀及當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渴望,然后以天津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為例,分別從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照明幾個方面論述生態元素在公園中的具體體現。指出生態因素在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性。闡述生態園林的概念及科學涵義,預測園林最終要回歸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高境界。
但也同時指出生態園林之路漫長而遙遠,需要新時代的造園者提高技術水平將園林事業發揚光大。
2.生態園林概念
曾幾何時,人們過分注重于發展自身的能力,使今天的人們可以移山填海,卻難為自己找到一個舒適怡人的棲息之所。當人們帶著對自然的一知半解,以先進的手段豪情滿懷地去征服自然時卻對于目的發生了困惑。
綠色的植物星星點點的點綴在人們的曬臺和城市的小空地上,等待著人們滋養。有人說“它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應該養好它們”。事情并不這么簡單,它們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父母。人是自然的驕子,無時無刻不在編織自己綠色的夢幻。自然哺育了人類,當人們離開它的時候也未忘記自己的搖籃,人們必須學會與其共存共有,才能學會生存。
2.1 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木植物被因地制宜的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最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的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
2.2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害氣體,衰減噪音,調節生態平衡;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共效益,提高保健修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3.生態理念在公園中的具體體現
生態理念在具體公園建設中已有充分體現。中新天津生態城文化主題公園如圖1-1,位于令人和矚目的天津濱海新區內,規劃建設面積30平方公里。位于天津港以北,其中漢沽區20平方公里,塘沽區10平方公里。東臨濱海新區中央大道,西至薊運河,南接薊運河,北至津漢快速路,交通便利。天津生態城不僅是宜居的生態之城,更是實現生態經濟的創新之城。
從中心生態城與城市的關系以及規劃基地具有稟賦資源來看,本項目的定位將是一個充滿活力、市民喜愛的,當地民俗文化展示、休閑、旅游觀光、森林保護、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多功能公共活動的生態性文化主題公園;在此處能讓人們遠離喧囂,感受綠色,保護綠色,親近生態,回歸自然。
3.1 理念中的“生態”
設計理念以詩經“風、雅、頌”文化抽生出——“民俗風”、“生態雅”、“和諧頌”作為本案的設計主題。以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作為文化暗線,以綠色植物群落景觀做為主線,形成一軸、五區、三主題的景觀格局。
1 水生植物的概念及特點
水生植物就是生長在淡水中的植物,它們或漂浮于水面,或植根于水體深處的泥土之中。有時水生植物也包括在沼澤中生產的植物。它們分別廣,數量多,在江河湖泊等各種淡水體系中都有蹤跡。一般分為以下4類:一是挺水植物。它們的根生長在泥土之中,大部分有莖、葉,莖和葉一般直挺挺地露出水面生長。常見的有蘆葦、菖蒲等。二是浮葉植物。植物葉片一般比水面略高或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比如菱、芡等植物。三是沉水植物。顧名思義,該種水生植物全部沉入水下。因此,它們的葉片呈狹長狀或者絲狀,通氣組織尤為發達。像金魚藻、苦草都是沉水植物。最后一種是漂浮植物。該種水生植物直接漂浮在水面上,沒有將根植于泥土之中,因此,它不固定,可跟著水流漂移。代表有槐葉萍、滿江紅等。
2 我國水質污染的現狀
2.1 工業污染是重要源頭之一
我國部分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漠視對環境的破壞行為,直接將生產出來的工業廢水排入河流中。這些污水未經過任何處理,其中所包含的重金屬元素或有毒物質直接進入水體,對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影響人民的生活。比如像造紙、冶金、化工、印染、釀酒、采礦等行業產生的工業廢水較多、較嚴重。另外,也可通過間接形式污染水體。比如,大氣污染形成酸雨,間接將污染物質排入水中。
2.2 生活污水
現在,居民產生的生活污水占廢水排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率卻嚴重偏低。全國各地生活污水污染程度的不同,使它們對當地水質中生物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這兩項指標都不相同。
2.3 農業生產產生的水污染
農業污染主要包括使用化肥、農藥等進行農業生產時,這些化學元素進入地表,通過下雨等流入河流或進入地下水體,造成水體的污染。另外禽畜養殖業的興起,隨之產生的禽畜廢棄物也逐漸增多。現在,禽畜糞便的利用率僅有30%~50%。其余的基本未經任何處理,直接進行堆放或任意排放。這樣,極易造成當地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污染水體。
3 水生植物改善水質的功能
3.1 吸收、降解氮磷元素
水生植物生長在水中,一般根系都比較發達,便于固定、吸收水中的營養。有的通過根系攝取、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如鳳眼蓮依靠根系吸收萘等元素,對凈化含萘的污染水體有很好的凈化作用。有的沉水植物則不通過根系,直接在水里吸收、分解這些營養元素。像狐尾藻是沉水植物之一,它可以吸收TNT,即三硝基甲苯,對降解水中的TNT意義重大。
3.2 沉降、吸附有害元素,起到過濾水質的作用
水生植物一般根系發達,與水體接觸的范圍和面積都很大,這就形成一個天然的過濾層。在水流較慢的時候,它們的莖葉能夠將一些懸浮雜質和重金屬顆粒阻隔,使其沉降。與此同時,它們又利用根、莖、葉進行吸收,在表面進行離子交換等過程。
3.3 水生植物的富集污染物作用
一般水生植物會吸收污染物,作為營養物質。那么,將其固定在體內或集中到泥土里面,都可以有效減少水中的各種污染物質。比如像鳳眼蓮能夠吸收重金屬,對受到重金屬污染的水質有很好的凈化功能。
3.4 有利于生態平衡的作用
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水生植物也是一樣。它們不僅能凈化水體,還把產生的氧氣以及大氣中的氧氣通過輸送,擴散到水中。這樣,根系利用釋放出來的氧氣來對根系四周吸附物和沉降物進行氧化分解處理。另外,在水體底部和水生植物的根系土壤周邊形成了多個喜氧和厭氧兩種類型的小區。這樣,形成微生物群落,對進一步凈化水質創造了有利條件。
現在,我國也在積極探索水生植物對水體凈化、維持生態平衡的有效途徑。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積極摸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北京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的人工濕地系統就是通過選用特定的水生植物,形成錯落有致、功效強大的凈水系統,實現了對水質的凈化和對濕地植物資源的有效利用。從而實現了“綠色奧運”的目標,也達到了保護生態環境作用。
總的來說,積極探索利用水生植物實現對水體的凈化、恢復是一項有利于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工程。
Abstrac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garden, ecological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城市園林的生態景觀,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景觀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設計。景觀設計師需要在思想中樹立生態的觀念,從而在對城市綠地系統的景觀設計中,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另外,對已建成的綠地要做生態效益評價,提供城市綠化生態效益方面的基礎控制數據,為政府行業管理部門提供對生態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理論依據。
1 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a.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b.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衰減噪聲,調節生態平衡;c.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它的主要功能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三個方面。
2 對城市園林景觀進行生態設計的原因
2.1對城市園林景觀進行生態設計的意義
環境是與人們聯系最緊密的系統之一,對城市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能充分利用環境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導環境空間,調節平衡小氣候,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其次,這將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促進人們更加重視生態性,在環保和美學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會效益。一定規模的景觀環境還能成為常住或遷徙途中鳥類的棲息地,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另外,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可減少殺蟲劑和除草劑等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蓄水度,降低城市綠地的日常維護成本。
2.2園林景觀進行生態設計的原則
2.2.1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
2.2.2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
2.2.3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和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這些都是園林綠化工作中必須注意的。
2.2.4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物種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們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因此,在城市綠化中應盡量多造針闊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純林。
3 城市景觀進行生態設計的方法
3.1保持自然系統的完整性
在對自然景觀的整體設計中,應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以整體的和諧為宗旨,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才能實現生態設計的完整性。調查研究原有環境是進行園林景觀設計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景觀的規劃設計,必須建立在對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對原有環境的調查,包括對自然環境的調查和對周圍居民情況的調查,都是做好一個園林景觀設計的前提條件.
3.2植物配置生態設計
3.2.1改變觀念,精心設計
這一點對城市綠化建設來說相當重要。分析當前城市綠化的現狀,最大的誤區是為了美觀而種樹,隨處可見在水泥板的包圍中種一棵樹,建一花壇等,給人一種造作的感覺。要走出誤區,就得從根本上改變觀念,將森林引入城市。從設計上把關,拋棄陳舊思路,參考當地的生態特點。而對于設計人員來說,且不可把設計僅僅當成是在圖紙上作畫,更不能只重視“藝術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為了迎合少數人的心理去做違心的設計。
3.2.2合理選擇樹種,努力營造接近自然的生態。
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觀視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設計是環境系統景觀設計的重要環節。對園林景觀進行生態設計,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對景觀功能的處理也能夠互相補充,有利于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環。具體地說,植物的配置設計,從層次上考慮,有喬木、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將這些各種層次上的植物進行搭配設計;從功能上努力營造接近自然的生態,保持環境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果;而在進行精心配置的多層次性還能給整個景觀創造一種自然的美.
3.2.3加強城市綠化設計的規范化管理
長期以來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對綠地的生態效益基本不予考慮,只重視單一的景觀效果。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從設計入手,在提供設計條件時就要對生態效益的設計提出明確的要求。城市綠化生態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園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性和生態適應性。生態功能性包括釋氧、吸收CO2、蒸騰吸熱增濕、滯塵、減菌、減污、涵養水源、防風固堤、保持水土、儲存能量等。生態適應性包括耐陰、抗寒、耐鹽堿、抗污、耐旱澇、抗病蟲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種植物之間的相互適應性等。隨著對自然景觀作用的深入認識,景觀設計也逐漸從純粹的綠化設計過渡到對環境自然系統的設計和改造。在進行城市的景觀設計時,應結合美學,注重突出生態。
4 結語
如何建設生態城市是當前各地十分關心的問題,該文對生態概念及內涵作了詳盡的概述,對現有園林景觀做了具體分析,為生態規劃設計提出了構想。提出:生態園林的建設不僅要有一個科學的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態城市規劃,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態景觀設計。同時,在規劃、設計和實施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參考文獻:
一.綠色生態設計概念及特點
1.綠色生態設計的含義
綠色生態設計是以綠色生態技術作為依據以凈化環境為目的所進行的設計。它要求在設計時必須按環境保護的目的選用合理的原材料、結構和工藝,在制造生產和使用的過程中,不產生環境公害,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回收的材料可用于在生產。
綠色生態設計不是某個職業或科學所持有的,它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廣,包括建筑是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它為我們提供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從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筑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行為。簡單的說,綠色生態設計是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及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綠色生態設計理論是新的設計價值觀的體現,他將設計建立在生態學有機整體的基礎上,用有機整體的觀點觀察分析事物、觀察研究設計對象。要求設計師面對單個的設計對象時,應該將其納入人與物、人與自然的整個系統中來考慮。這一新興的設計觀念改變了以往設計師們僅僅在產品外觀上標新立異的傳統觀念,而自覺地納入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思想中,將設計的重點放在真正維護人類長遠利益和未來發展中。
2.綠色生態設計的特點
(1)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我國的資源國情:資源總量大,資源類型齊,是一個資源大國;但我國人均資源占有少,是一個資源小國;開發利用不合理是實際存在的狀況,從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為止環境形勢相當嚴峻,不容樂觀;保護環境是隨手可做的小事,在建筑設計中要注重對資源的合理使用,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
(2)加長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
現階段許多住宅建筑花費了大量金錢建設但是卻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綠色生態設計有4個階段:修理、精煉、重新設計再思考。日本政府通過綠色生態設計使資源的利用率提高4倍甚至10倍,有效地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態環境的干擾。建筑材料的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為材料的再循環使用或者處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因此,延長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3)遵循了生態平衡規律
生態平衡又稱為“自然平衡”。即指生態系統中,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都保持著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也就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較長期地保存穩定,這種平衡狀態叫做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時,系統中的有機體種類數量大、生物量和生產力也最大。比如一個池塘,水質好,生物茂盛,魚兒歡暢時,處于生態平衡狀態。比如人們使用綠色生態的環保材料,經過可回收利用,既不能影響動植物生長又不危害人類健康。
二.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
1.合理利用綠色植物
將先進電腦控制技術同住宅建筑構造技術相結合,把生態建筑同綠色生態體系移植到住宅建筑內部,從而利用內部植物環境為住宅建筑內部提高一定氣候調節作用,利用植物改變住宅內部生態環境。此外,利用綠化植物,注重人和植物、建筑物同植被的關系,實現各種物體之間的共生共榮,打造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空間環境,建設綠色生態建筑。
2.充分利用太陽能
太陽能是典型的綠色能源,同時也是地球上所有能源的來源。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取代傳統能源,從而降低住宅建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太陽光線設計為從屋頂進入,將反射構件、光線收集等應用到建筑屋頂上,從而提高建筑室內光線環境。太陽光線進入室內,為房間內部提高日照,同時對太陽光進行收集,反射引導進入建筑內部,從而降低室內熱量損失。利用被動采暖設計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冬季寒冷季節的太陽輻射和直射能量,來減少住宅建筑采暖能源消耗;利用遮陽的建筑設計基本原理,減少夏季陽光直射,從而降低室內制冷能源消耗。此外,通過利用光熱、光伏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同現代建筑結合運用,考慮建筑物所處地理位置光照時間規律,結合建筑物朝向因素,充分利用太陽光照環境,從而在為建筑內部提供舒適光線的同時,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3.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設計
綠色生態建筑的主要部分就在于護結構的能耗部分,對于護結構的節能是保證生態建筑節能的重要措施。這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建筑的隔熱保溫作用,對于保溫隔熱材料的選用我們也要多加考慮。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與地勢來選用不同種類的保溫隔熱材料。具體來說,我們常常將保溫能力高的材料用于一些在北方氣候寒冷地區的建筑,這些建筑的結構中我們通常都是采用具有隔熱功能的保溫材料,大大減少了外界的冷空氣對建筑內的影響。同時,國內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引進并采用了很多國外先進的技術,復合墻體就是其中一個較好的突破,建筑師創新性的將保溫材料融入到墻體之中,一方面增強了墻體的承重能力,更在最大限度上讓建筑的保溫效果變得更加明顯。
4.減少空氣的熱交換,降低能量損失。
住宅建筑設計時要保持空氣在建筑中具有適當的密封度,外墻不能自由開啟,內庭要封閉,確保空氣的有序流動。此外,利用地源熱交換系統,將夏季進入建筑的氣體進行冷卻,將冬季進入建筑的空氣進行加熱,利用土壤一年四季具有穩定溫度的特點,冬季作為熱泵供暖熱源,將高于環境溫度的地底熱能供給到建筑室內采暖,在夏季將土壤作為自然空調的冷源,將建筑室內熱能抽取釋放到環境溫度的土壤中,利用土壤環境溫度均衡的特點,減少建筑周圍空氣的熱交換,降低能量損失。同時,還可以對熱量排放進行再利用,通過空調熱回收系統將排出建筑室外的熱空氣進行回收,實現建筑供暖的目的。
三.結束語
綠色生態建筑是未來建筑設計發展的主要方向,在現代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貫徹綠色生態理念,堅持生態建筑設計基本原則,采用合理設計策略,逐步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加大綠色生態技術的使用,促進住宅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毅夫.基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分析與思考[J].中外建筑,2010,(8):150-151.
[2]時銘,高艷蘋,姜春燕等.淺析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1).
[3]王秀芬,丁新海.關于綠色生態住宅建筑設計的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5):198-198.
一、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是以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為核心,用生態學原理研究植物個體和群落與環境的關系,同時研究以植物群落的發展、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揚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規律的人工生態經濟系統。
人們大多注重生態園林的觀賞性和生態功能性,而對生態園林本身的生態學特征關注不夠,還沒有提出較具體的生態園林建設原則和目標。生態園林有三個方面的內涵: 一是園林的觀賞性,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創造景觀,美化環境;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效應性,充分利用綠色植物,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作用,調節小氣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質,衰減噪音,防風降塵,維護生態平衡;三是具有生態結構的合理性,它應具有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與周圍環境一起組成和諧的統一體。
二、生態園林的特征
1.生態園林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園林構建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一個群落中,物種多樣性不僅反映了群落中物種的豐富程度和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特點與穩定性水平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在一個穩定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資源利用,都趨向于互補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多個物種組成的植物群落,要比單一物種的群落能更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具有更大的穩定性。而城市中由于人為的干擾和隨機因素很多,環境變化的快速多樣,較高的物種多樣性,能使園林植物群落相對于環境及其變化有更好的適應調整能力,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是景觀多樣化和功能多樣化的基礎。
2.生態園林的公共性
生態園林的建設要求在整個城市地域上,包括城區、郊區、近郊區、遠郊區形成一個以綠化植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發揮生態環境的良性效益,向全體居民提供生產、生活需要的綠化使用價值,它的最終產品不同于一般類似水電需計量的對抗性消費品,是綠化的成點、成線、成面、成片、成帶的綠化園林主體。它所產生的凈化空氣、光合作用、調節氣候、降溫保濕、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避災、美化環境、休憩旅游、保護文物等綜合功能,都屬于非對抗性的,因為綠地或綠化帶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具有同時提供使用價值的功能,在供應一個人使用的同時,還能供應其他許多人使用,而且可以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大家共同使用,獲得同樣的使用價值,滿足同樣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3.生態園林的無界性
生態園林從客觀上打破了城市傳統園林構建的狹隘小圈子、小范圍的概念,在范圍上遠遠超過公園、名勝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的傳統觀念,它涉及到社會單位綠化、城市郊區森林、農田林網、桑園茶園和果園等所有能起到調節城市生態環境的綠色植物群落,實行城市大環境一體化綠化建設,實現綠化改善和提高生態環境的戰略目標,形成“點、線、面、網、片”的生態園林體系,逐步走向國土治理,把生態園林建設成為人類大環境系統工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體系。
三、生態園林的規劃要點
1.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的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的主體結構,也是生態園林發揮其生態作用的基礎,通過合理地調節和改變城市園林中植物群落的組成、結構與分布格局,就能形成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良性生態系統“生態園林”。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布局形式和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在追求生態美、人文美、個性美、自然美的前提下,要對植物進行合理布局,做到因地制宜,因需選種,因勢賦形,在植物品種、色澤配置上,必須有內涵和外展的差別。我國許多城市的園林建設已正在逐步走向生態化和自然化,如杭州、蘇州、桂林、石河子、南京等。南京市將森林生態系統引入城市、改善城市環境、豐富生物的多樣性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遵從生態位的原則,搞好植物的配置
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不同的光的生態類型、水的生態類型和土壤的生態類型的植物,進行因地制宜的配置與因勢利導的科學經營。生態位的原則,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的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關系到植物可否正常生長、發育、繁衍、定居和生態園林的興衰與成敗。在生態園林的構建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的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在綠化建設中,可以合理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進行配置,形為一種高大而多層的結構。
3.以鄉土植物、天然植物群落為主,形成多種植物混交、種類豐富的結構層次
現代科技、“工業文明”和城市化臺風把大量野生動植物驅趕到深山老林、荒丘野嶺,或消失得不見蹤跡。找到被趕走的物種,已成為城市園林建設中現代審美情趣的潮流。每個地區的植物種類因長期的進化生存已經很適應當地的氣候,大力發展這些鄉土植物種,本身就發揮了鄉土優勢。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應突出與當地相適應的生態園林景觀,形成喬木大樹,灌木、藤本、草本相結合的多層次的園林綠地。對于純草地來說,立體綠地省工,便于管理,而且經濟效果好。可選用的品種很多,如榕樹、云樹、大葉藤黃、樹菠蘿、樟樹多種、第倫桃、普文楠、毛紫薇、杜英、粉花山扁豆、鐵力木、燈臺樹、山桂花等。然而近期一些城市綠化,追求外來種類,如大王椰子、南洋杉、黃金榕等鋪天蓋地。但是,大量種植的則遮蔭差,生態效益少,價高綠蔭差,難管理,特別不適合作為行道樹。
4.遵循人和自然環境和諧的原則
現代城市生態園林以人類的福利為根本目的,追求實現人、園林植物及其景觀、城市環境三者間的和諧共存,使城市居民、人工設施、歷史民俗文化風情與綠色環境等各個方面達到最理想的配置。
結論:
人類渴望自然,城市呼喚綠色,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建設與發展應該以人為本,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把關心人、尊重人作為城市生態園林的規劃、建設與發展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使人、城市和自然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良好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孔麗輝,崔劍飛.論生態園林城市的沿江風光帶景觀建設[J].北華大學學報,2001
[2].龔春,羅宏煒.城市綠化的生態園林意識[J].江西林業科技,2001(04)
[3].馬建武,陳堅,張云等.安寧市園林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實施策略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1
[4].張國文.加速城市園林綠化,發展城市生態園林[J].中國園林,1997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3-017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園林城市的迅猛發展,人們對周圍環境的建設與改造也越來越關心,但如何打造一個真正的生態園林城市,還需要園林專業人員的努力、民眾的配合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實現。為促進園林建設事業的正常發展,打造更切實際的生態園林,筆者結合自身工作,通過不斷調研、學習和參觀,對生態園林相關內容加以總結分析,以期為園林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1 生態園林的概念
生態園林,即遵循生態學規律所建造的植物群落和諧共處的環境系統。其中各種類別的植物形成層次結構多變、功能統一、科學發展的穩定園林體系,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高水平目標,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美好家園的最高體現。但由于當前社會和經濟迅猛發展,城市化已成為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密度增長、高樓林立、交通擁堵、工業發達、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大量污染等使城市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空氣污染、水質惡化、地下水位下降、噪音污染、光化學污染、酸雨、城市熱島效應等種種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及生活。因此,建設生態園林,強化城市綠化,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研究和了解生態園林的含義,如何建設生態園林也已成為廣大園林工作者的必修課。這就需要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者了解生態園林的概念,對建造生態園林進行詳細的規劃并認真開展建設工作,打造美好的城市生態園林。
2 生態園林的功能
生態園林有多種功能,例如有調節人類生活與植物生長的環境氣候、改善生態質量、美化生活環境等作用。園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自然中的太陽能轉化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儲藏在植物體內。植物葉片的蒸騰作用還能調節環境空氣的濕度,改善環境質量,實現良好的生態循環。夏季城市熱島效應顯著,植物葉片能吸收太陽輻射,從而降低溫度,冬季植物又可以降低風速,起到防風的作用。生命力強的植物為城市帶來了生機,也為美化環境增添了色彩[1-2]。
3 生態園林的建設
生態園林的建設需要園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來打造,園林設計者、施工者和養護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建設城市生態園林。
3.1 把生態和諧作為打造生態園林的建設方向
科學規劃園林植物體系的生態和諧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不少城市已經開始進行城鄉一體化整體規劃、公路道路與周邊環境結合規劃、公園游園與住宅區整體規劃,河道與花圃、農作物與自然地形整體規劃等建設[3],使城市與生態綠地不再是不相融的2個方面,而是將自然融于城市,將城市發展于綠地,強調城市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科學布局,注重自然條件與城市功能的共同建設,著眼于人與自然的整體發展,構建和諧城市生態園林。
3.2 以生態位作為建設指導標準,合理布置各類植物
生態園林的打造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植物物種的生態位特點,挑選適宜的植物種類,構建搭配合理、功效完善、各種植物良好共處的綜合群落系統,如喬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等有機結合配置,陽性樹種與陰性樹種、旱生樹種與濕生樹種、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生態位配置,以及游樂場、公司、療養院等場地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綜合群落配置等,有利于各物種之間的互利互補。在特定的化工區,可以栽種夾竹桃,高大喬木下可栽種八角金盤、常春藤等,既能夠充分地利用土地資源,又能夠美化環境,形成優美的綠色景觀。
3.3 根據植物互惠共生的原則,良性調整植物間的關系
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物種互惠共生的特性選擇園林植物搭配,如白蠟與七里香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豆科與根瘤菌共生、香樟與爬山虎共生、樸樹與薜荔共生等。像這樣2種植物共同生存發展,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獲利的形式即稱作互惠共生。在生態園林建設中,園林設計者應考慮多增加這樣的景觀設計,以實現生態平衡,保持原生態,形成立體綠化模式。
3.4 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在園林建造過程中要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生態群落的模式。大千世界本來就是由多元素組成,而且植物世界也同樣是由多種植物組成。強調生態園林的多物種不僅僅是因為大自然中的生物本來就是豐富多樣的,物種的豐富也體現了各物種之間的總體動態平衡性,以及不同的生態條件下不同物種之間共存發展的關系。根據生態學原理,一個相對穩定的群落系統,各個物種在環境資源與生態利用等方面應是互利互補的關系,物種越豐富,種類越復雜,則結構越穩定。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過程中應提倡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避免單一物種或純品種的綠化模式,才更有利于生態園林的建設和打造[4-6]。
4 加強生態園林建設的建議
打造“生態園林”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政府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城市規劃設計中難免會遇到很多阻力與難題。例如公路屬于交通部門,河道屬于水利部門,在生態園林建設中所涉及到的各個部門若各自為政、互不溝通,則必然會給園林建設帶來很大的不便。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整體規劃,共同為城市綠化建設提供便利[7-8]。而市民住宅區、農居住宅區等這些公共綠地的建設又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理解與支持。為更好地打造生態園林,可以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方式來加強綠化宣傳力度,還可以邀請社會各界名人、政府各部門領導、社會團體、群眾志愿者等都來積極參與到城市園林建設的宣傳中來,全民共同努力,為建設美好城市,生態園林而努力奮斗。
5 結語
為把城市園林建設事業發展得更好,早日實現園林城市、宜居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目標,需全民參與,共同攜手,為生態園林建設貢獻力量。
6 參考文獻
[1] 顧磊,李紅彬.城市生態園林建設與環境保護[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26-29.
[2] 鄭云寧.城市中生態園林對環境保護的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28):707-708.
[3] 董雅文.城市景觀生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4] 夏希納.景觀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5] 許慧,王家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二、水生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園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時也是保持景觀水體生態系統平衡的關鍵因素。
1.豐富園林的景觀效果
水是園林的靈魂,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以其灑脫的姿態、優美的線條、絢麗的色彩點綴水面和堤岸,加強水體的美感。此外,像水蔥修長的莖稈,傘草碧綠的苞片等,都是水生植物園中觀葉的好材料。通過種植野生的水生植物,能使水景野趣橫生。
2.創造園林意境
中國園林中,水景常構成一種獨特的、耐人尋味的意境。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就是立意成功的范例,從全園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紅、香、涼”的意境美,即荷葉的碧,荷花的紅,熏風的香,環境的涼。從欣賞植物景觀形態美到意境美是欣賞水平的升華,不但含意深遂,而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應進一步挖掘、整理水生植物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創造美好的水生植物景觀提供豐富的源泉,如蘇州拙政園的“聽雨軒”創造出了“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的詩情畫意。
3.凈化水體
我國利用水生植物凈化水質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包括靜態條件下單一物種及多種植物配置對污染較嚴重的污水的凈化,以及動態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對污水的處理效果。近30年來大量研究證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中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元素,可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或有抑制有害藻類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營養鹽向水中的再釋放,利于水體的生物平衡等。水生高等植物能有效地凈化富營養化湖水,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也是人工濕地系統發揮凈化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水生植物在園林景觀應用中的不足
1.對優良水生植物品種的開發性研究不足
雖然許多學者對水生植物資源調查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局限于資源的分類分布的研究,而對優良水生植物品種的開發性研究不足,使傳統園林應用的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和許多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的現代水生植物,因缺乏足夠的種源而未能得到廣泛的應用。
2.配置過程中不注意配置平衡
只求短時間的美觀或一味的種植水生植物,不講究藝術景觀設計,太少考慮生態的均衡。有些水生植物配置只求觀賞性,而任意種植,使有些品種迅速繁殖得不到控制,破壞水體生態平衡。
3.水生觀賞植物種植的養護不足
同一種或不同種類水生植物在水體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繁殖,群體數量不斷擴大,而沒有適當的進行控制,勢必造成營養,光照生長空間的爭奪。定期或持續的從濕地系統中收獲成熟的植物,并能妥善處理收獲的植物,是保證污水的養分被有效去除和防止水體二次污染的有效途徑。而一些住宅區的管理人員沒有將植物枯體殘體移出水體,使水生植物的應用沒能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反而造成水體的惡化4.植物生活型概念混亂,種植欠妥
有些植物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在不同的水分環境下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生活型。如竹葉眼子菜、矮慈姑,它是沉水植物,但也可以是濕生植物。然而大部分植物缺乏如此跨度的適應性。由于設計人員對水生植物的生活型不了解,將旱生植物或濕生植物設計種植在深水里,這勢必影響植物的生長和整體景觀。
四、水生植物在園林景觀應用的新思考
園林綠化設計中,水體是構成景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各種風格的園林中,水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園林中各類水體,無論其在園林中是主景、配景或小景,無一不借助水生植物來豐富水體的景觀。水中、水旁園林植物的姿態、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另外,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機物質,并可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因此,水生植物在園林綠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應用于湖、池、噴泉、駁岸、沼澤園、灘涂、水族箱、盆栽等。
1.湖。湖是園林中最常見的水體景觀,有人工湖、自然湖,湖面遼闊,視野寬廣,可在湖中種植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蝦藻等;湖面點綴浮葉植物,如:睡蓮、王蓮等;湖邊大面積種植挺水植物,如:蘆葦、花葉蘆竹、香蒲等,可形成疏影橫斜、暗香浮動、靜雅的景觀。
2.池。池在較小的園林中,水體的形式常以池為主。水生植物可分割水面空間、增加層次,以獲得“小中見大”的效果,同時也可創造寧靜優雅的景觀。可在池中少量配植幾株浮水或浮葉類水生植物,如:大薸、滿江紅、睡蓮、萍蓬草等;若池中養魚,還可種些沉水植物,如:金魚藻、蝦藻等;池邊可選擇旱傘草、紙莎草、花葉蘆竹、海芋、石菖蒲、鳶尾、萱草、魚腥草等多種水生植物交錯配植,使整個水池的意境非常幽靜。
3.泉。由于泉水噴吐跳躍,吸引了人們的視線,是該景點的主題,而泉邊疊石間隙若配植合適的植物加以烘托、陪襯,效果更佳。在植物的選擇上,主要是選用挺水類型植物,如花藺、水蔥、慈菇、小香蒲、長苞香蒲、燕子花、黃菖蒲、萱草、馬蹄草、紙莎草、旱傘草、海芋等都是良好的選材。
4.駁岸。駁岸植物配植很重要,既能使陸地和水融成一體,又對水面空間的景觀起主導作用。可選擇大批宿根、球根類植物,如天南星科的菖蒲、石菖蒲,鳶尾科的黃菖蒲、燕子花,毛茛科的馬蹄草等植物,這類植物還可起到加固駁岸的作用。
5.沼澤園。沼澤園常和水景結合,為水池延伸部分,具有沼澤部分的水景園,可增添很多美麗的沼生植物,并創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觀。挺水植物中的濕生植物是沼澤園的最佳選擇,如:萱草、花菖蒲、澤瀉、沼澤勿忘我、慈菇、海芋、千屈菜、梭魚草、小婆婆納等。
6.水族箱。水族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居家中擺放水族箱,養殖觀賞魚類,若在水族箱中加入一些植物,定可增加野趣,提高水族箱的觀賞性。適合在水族箱中生長的為沉水類型植物,如:金魚藻、蝦藻、苦草等。
中圖分類號:S891文獻標識碼: A
根據浙江省《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和生態環境特點,衢江流域屬于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態區和浙西南山地生態區。該區域是我省重要的江河源頭保護區和以森林為主體的綠色屏障,要嚴格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野生生物棲息地,以自然為主恢復退化的草、灌、林植被或生態系統,科學治理水土流失,積極防治地質災害。
圖1 項目示意圖
衢江航道(衢州段)全長57.5km,從上到下依次規劃建設塔底樞紐、安仁鋪樞紐、紅船豆樞紐以及小溪灘樞紐,四個梯級全部建成后水位將得到全線銜接,可通行500噸級船舶。該航道以發電和航運并舉,兼顧防洪、發電、灌溉、排澇及旅游事業等,達到水資源綜合利用的目的。
在當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發展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內河水運運能大、能耗低、占地少、污染輕等優勢已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識。衢江航道在構建生態型航道,實現護岸結構耐久性與生態型的有機結合,是航道設計和建設的發展方向。
1 生態護岸概念及其內涵
所謂生態護岸,就是綜合考慮“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景觀”各方面的協調,在滿足防洪、排澇等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效應,將河堤由過去的混凝土構筑物改造成適合生物生長的、水體、土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的仿自然狀態的護岸。生態護岸是一個體統,其含義包含兩方面:首先是護岸的水運工程效益,其次是生態效益。顧名思義,通航、行洪、排澇功能是生態護岸的基本屬性,要保證岸坡的穩定性、耐久性,以及防止坡岸的水土流失;其次,生態護岸是個開放式的系統,是介于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生態交錯區,是連接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等溝通和交流的橋梁與紐帶。生態護岸作為水―陸交錯帶的一種類型,一般可以劃分為3個區域:①陸向輻射區,該區域是指沒有被水淹沒,但是受水體影響,土壤水分間隙性飽和的地段,植物以中生或耐水濕的喬木或灌木成分為主,一般喬木是該區域的建群種;②水位變幅區,該區域是指水間隙性淹沒的地段,土壤水分常年處于飽和狀態,植物以耐水、濕生的草本植物、灌木與喬木成分為主,一般灌木或濕生植物為該區域的建群種;③水向輻射區,該區域是指長期被水淹沒的地段,一般水深在2米以內,植物組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部分沉水植物為主,一般以挺水植物為建群種。
生態護岸設計的基本理念是與自然生態相作用和相協調,將生態設計理念引入航道建設中,能保證航道在滿足航運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護水岸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營造自然、和諧的水岸環境,促進內河水運的可持續發展。
2 傳統護岸
傳統護岸工程是遵循用最經濟斷面輸送最大水流量的原則。在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上追求斷面渠化和較小的水力糙率,在使用功能上側重防洪固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河流的自然功能。傳統護岸工程具有防洪、排澇、引水和航運等基本功能。目前,傳統護岸工程結構型式可分為直立式、斜坡式或斜坡式與直立式組合的混合式結構型式。傳統護岸大量使用石塊、鋼筋混凝土等直立式結構,雖然有助于保護岸坡的結構穩定、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防洪排澇,但是卻導致傳統護岸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同時也割裂了水體與土壤的關系,破壞了航道的資源功能和生態功能,同時也破壞了航道的生物鏈,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3本工程護岸設計原則
針對本工程的特點,護岸工程設計考慮以下原則:
⑴根據河岸動力作用和船行波特點進行防護;
⑵結構型式采用生態型、親水性護岸;
⑶與鄰近地區建筑物和環境相協調;
4本工程護岸的布置及結構設計
⑴ 平面布置
航道護岸工程的目的是防止船行波對岸坡沖刷、維護航道的水深、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護農田為出發點。護岸的平面布置必須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既保護岸坡、減少土地損失,又要經濟合理、方便施工,盡量少征地、少拆遷、少筑圍堰。本次設計中護岸平面布置考慮以下原則:
① 根據衢江航道河面寬、邊灘多的特點,對于岸坡距航道中心線大于100m,邊灘發育好,船行波作用影響小的岸段,原則上不建護岸。
② 對河面寬較窄或航道靠近岸邊的岸段,堤岸為自然土坡的岸段新建護岸。
③ 對不同地段因地制宜,采用合適的護岸型式。
⑵ 高程設計
根據船行波影響范圍、護岸的使用情況和《港口及航道護岸工程設計與施工規范》(JTJ300-2000),確定護岸頂高程為高于設計最高通航水位1m,護岸基礎頂標高一般設置在設計最低通航水位以下1.0m,新開挖航道護岸基礎頂標高設置同設計航道底高程。
⑶護岸結構設計
按不同區域航道岸坡防護斷面結構采用雷諾護墊護岸以及混凝土護岸兩種結構形式。雷諾護墊護岸,用經過特殊防腐處理的低碳鋼絲,采用六邊形雙絞合方式編制而成的結構,在內部充填卵礫石,薄片狀斜護岸護底稱為雷諾護岸。這種護岸材料本身是透水的,使得自然界中的水體依然能夠相互交換。適宜自然生物的繁衍棲息,能迅速恢復被工程破壞的環境,同時又可根據河流水流速的分布和組成雷諾護坡卵礫石粒進行抗沖刷計算。使其有足夠的抗沖刷能力保護岸、坡穩定。
雷諾護墊護岸護腳采用金屬網箱,頂面高程放置于設計最低通航水位下1m,防止坡腳沖刷;對原河道岸坡進行坡面平整、回填,坡面采用金屬網墊護面,坡比為1:2,下墊反濾土工布一層,護面頂高出設計最高通航水位1m。金屬網箱及金屬網格內回填粒徑、級配較好的砂礫石(見圖1)。
圖2 雷諾護墊護岸
圖3 混凝土護岸
衢江航道護岸建設長度為48.3Km,其中10Km考慮到汛期洪水的沖刷采用了混凝土護岸,其余均為雷諾護墊護岸。
表1 雷諾護墊護岸造價(1Km)
項目名稱 單位 工程量 單價 合價
砂礫石回填 m3 9856 12.46 122806
生態格網護坡 m3 4020 310 1246200
生態格網網箱 m3 1000 310 310000
砂礫石墊層(厚20) m3 2680 66.17 177336
土工布300g/m2 m2 35574 13.93 495546
細部結構 m3 10567 0.65 6869
小計 2358756
表2 混凝土護岸造價(1Km)
項目名稱 單位 工程量 單價 合價
砂礫石回填 m3 9856 12.46 122806
C20砼大方腳 m3 1000 425 425000
C20砼護坡(厚30cm) m3 4020 490 1969800
砂礫石墊層(厚20) m3 2680 66.17 177336
細部結構 m3 10567 0.65 6869
小計 2701810
比較上述兩種護岸造價,每公里節約34萬元。生態護岸實施長度為38.3公里,衢江生態航道建設節省造價約1300萬元,生態價值更是不可估量。
5 結語
生態護岸是在傳統護岸基礎上的改進,是護岸的基本功能的延伸。它不單純局限于新型環保材料或技術的應用,也同樣重視發掘傳統人工材料和技術的生態功能和改進傳統的護岸方法,在設計或施工中更多地顧及環境及生物的需求。隨著我省“生態省”的建設,生態航道建設應逐步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