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7 09:40: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肌肉康復訓練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743.3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11)07-0811-03
神經阻滯劑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A) 治療肌痙攣效果明顯。本研究旨在探索BTX-A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下肢肌肉痙攣的應用與療效,試圖尋找出一種能減輕踝關節跖屈內翻、足下垂痙攣步態,改善腦卒中后步行能力的有效綜合治療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患者選自2008年1月―2010年9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康復醫學科住院患者。納入標準:符合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1];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伴痙攣,排除其他合并肌張力障礙的疾病;病情進入恢復期,病程2個月~7個月;在扶持下或助行器輔助下有一定的步行能力;患者伴足下垂和足內翻而影響行走;下肢踝跖屈肌群肌張力改良Ashworth>3級,關節無明顯攣縮,以往無肉毒毒素注射史,或服用巴氯芬但效果不佳者。剔除標準:擬注射肢體既往有手術治療、神經阻滯劑治療痙攣;有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等嚴重并發癥;正應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等治療者;神經肌肉接頭傳遞障礙疾病;有發熱、急性傳染病者;有較嚴重失語或認知障礙,不能理解治療師指令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康復訓練組)和對照組(肉毒毒素組),各20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藥品和儀器 衡力BTX-A干粉制劑,每支含BTX-A 100 U。制劑在-20 ℃~-5 ℃的溫度下避光保存,生理鹽水稀釋為100 U/mL濃度使用。采用江蘇蘇云公司生產SY-708A外周神經電刺激器及絕緣針。一次性神經阻滯絕緣注射針,針體表面噴有絕緣材料,只有針尖斜面暴露,型號為70 mm,經環氧乙烷氣體消毒處理。其他用品包括:表面電極、導線、電極片。
1.3 注射方法 評估及藥物注射由同一人完成。每個患者每次選擇3~5塊肌肉,每塊肌肉總的注射劑量為(30~150)U。一般劑量不超過400 U。
操作方法,定位:選定下肢踝跖屈肌群肌張力靶肌肉(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后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把刺激器的陰極電極固定于對側肢體表面。用表面電極在靶肌肉的體表投影區尋找,并且不斷調節電流強度直至找到用最小刺激電流引起肌肉最大收縮的位置,即為阻滯點。阻滯:根據表面電極選定的點常規消毒皮膚,將絕緣針從選定點進針,調節進針的深度,應用體內模式,當用最小電流引起肌肉最大收縮時先回抽,確保針尖在血管外后推注肉毒毒素。每點注射容量<0.4 mL,劑量<50 U。
1.4 注射后康復訓練、矯形支具 肉毒毒素注射后24 h~48 h開始康復訓練8周。以Bobath法、PNF技術、運動再學習為主的運動功能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痙攣肌群和其拮抗肌群的交替直流電刺激);下肢肌力訓練;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2次/日,每次15 min~20 min,每周6次。牽伸訓練及牽伸性夾板或矯形器;步態訓練: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擺動、踏步、屈膝、伸髖等練習;患側下肢平衡訓練;平衡杠內行走;向前行走、轉身;側方行走、轉身;交叉步行走;上下樓梯等。患者行走時,同時穿戴矯形支具對抗痙攣。上述每次訓練40 min,每天訓練2次。
1.5 觀察指標
1.5.1 改良Ashworth評分(MAS) 肌張力分級標準采用改良Ashworth測定法,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周、1月、2月小腿踝跖屈肌群肌張力[2]。
1.5.2 簡化Fugl-Meyer(FMA)運動功能 評估下肢運動功能,共有17項,各項最高分為2分,滿分為34分。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2月運動功能。
1.5.3 步行能力 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2月10 m步行所需時間,以秒表記錄。以及采用限時步行功能檢查法,即分別評定患者6 min內步行距離。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檢驗前數據進行正態和方差齊性檢驗。采用配對t檢驗及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 果
2.1 肌張力 治療后同組內1周、1月、2月肌張力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
表2 兩組患者肌張力MAS評分比較(x±s)
2.2 運動功能 兩組治療后2月運動功能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
2.3 步行能力 兩組治療后2月步行能力均較治療前顯改善(P
表3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步行能力比較(x±s)
3 討 論
腦卒中后痙攣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其發病后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能否恢復步行功能是評價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之一[3]。處于恢復期的腦卒中患者,偏癱患者下肢常見痙攣姿勢是髖內收、膝關節伸直、踝跖屈內翻。其中踝關節跖屈內翻對患者步行影響很大,可以導致足接地異常、足趾拖曳、站立相時間縮短、步幅減少。
目前,緩解痙攣的手段很多,其中神經阻滯術較受青睞。用于神經阻滯的藥物以A型肉毒毒素最為流行,其具有解痙見效快、選擇性強、副反應小等優點。肉毒毒素的藥理作用在19世紀末被發現[4]。從厭氧肉毒桿菌中提煉,其中A型作用最強,由一重鏈和一輕鏈組成。重鏈具有與周圍膽堿能神經高度選擇性的結合位點,使該毒素進入突觸,輕鏈具有神經元內作用,阻斷乙酰膽堿的鈣離子介導性釋放。BTX-A注射后在局部肌肉彌散,迅速與神經肌接頭的膽堿能突觸前受體結合,神經終板逐步發生變性死亡,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從而緩解肌肉痙攣。在運動點注射小劑量(1 U)肉毒素后即可產生直徑為15 mm~30 mm的擴散度[5]。肉毒毒素起效時間包括了毒素在靶肌肉內的彌散及進入突觸前膜發揮作用的時間。BTX-A 注射后一般在72 h內發揮作用,在(1~2)月時達到最佳療效。Doellgast等[6]研究表明,小肌肉在注射BTX-A后24 h發揮作用,大肌肉需3 d~5 d才使肌肉松弛。此可能與毒素在肌肉內彌散過程需要時間,和神經肌肉接頭乙酰膽堿自動釋放有一個過程有關,非即刻發生作用。本次研究中,86%患者在注射后3 d~5 d痙攣即得到緩解。少數患者在24 h或5 d~7 d發揮作用。BTX-A緩解痙攣的作用不是永久的,其對乙酰膽堿釋放的阻滯作用可持續三四個月,當運動神經末梢旁生新芽,形成新的運動終板,并取代死亡的神經終板時,又會重新出現肌痙攣狀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Bhakta等[7]研究顯示,幼鼠與成年大鼠特定肌肉運動終板數目是一樣的,和肌肉發育的大小無關,僅與分布的密度、區域略有差異。即當所注射的肉毒毒素劑量可以全部占有某塊肌肉神經肌肉接頭時,即使再增加肉毒毒素劑量也無大的作用效果。美國產肉毒毒素BOTOX每人每次最大劑量為400 U,英國產肉毒毒素Dysport每人每次最大劑量為1 500 U,國內肉毒毒素A的最大劑量每人每次500 U[8]。
注射針頭距離神經肌肉接頭最密集區域的距離將影響其擴散范圍,越接近神經肌肉接頭密集區,被攝取的肉毒毒素增加,向外擴散的肉毒毒素就相對減少,效果就越明顯[9]。在電刺激引導下進行運動點注射能增加肉毒素的合理分布,從而提高療效[10]。
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所致的痙攣是主動肌和拮抗肌失衡。肌內注射BTX-A后,使得靶肌肉松弛,痙攣的緩解使改變患者異常運動模式成為可能。BTX-A注射只是整體康復治療的輔助部分,康復治療的目的是使患者獲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康復訓練可引起被訓練部位在腦皮質中的代表區擴大,使傳導興奮沖動的神經回路傳遞效率明顯提高,促進新的神經通路及正常運動模式建立[11]。本研究發現,單純抗痙攣治療降低肌痙攣后,患者的肌力并未立即得到提高,這與國內的報道相符合[12]。治療組同時強化運動訓練,如電刺激治療(痙攣肌群和其拮抗肌群) 。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訓練,加強下肢肌群肌力[13]。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步態訓練還能提高患者踝、膝、髖關節的穩定性與協調性,提高步行能力。本研究康復訓練組在注射后24 h~48 h即開始進行康復訓練,在痙攣的緩解、運動功能的提高以及步態的改善方面,療效均明顯優于單純注射肉毒毒素組。
BTX-A一般不通過血腦屏障,不會導致全身及中樞神經系統毒副反應。本研究中40例患者均無全身不良反應。3例訴注射部位疼痛。5例患者表現注射肢體無力,但這種副反應,未經治療均消失,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局部使用毒素劑量過大。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1.
[2] Wade DT.Measurement 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62.
[3] 謝光柏,姜洪福.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23(2):102.
[4] Michael PB.Botulinum toxin and spasticity[J].Neurol Neumsurg Psychiatry,2000,69:143-149.
[5] Borodic GE,Ferrante R,Pearce LB,et al.Histologic assessment of dose related diffusion and muscie fiber response after therapeutic botulinum atoxin injections[J].Mov Disord,1994,9(1):31-39.
[6] Doellgast GL,Brown JE,Koufman JA,et al.Sensitive assay for measurement of antibodies to clostridium botulinum neurotoxins A,B,and E:Use of hapten labeled antibody elution to isolate specific complexes[J].J Clin Microbiol,1997,35(3):578-583.
[7] Bhakta BB,Cozens JA,Chamberlain MA,et al.Impact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on disability and carer burden due to arm spasticity after stroke:A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0,69(2):217-221.
[8] 魏英玲,藺勇,劉世文.A型肉毒毒素在腦卒中肌痙攣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4,30(5):659-661.
[9] Kinnett D.Botuhnum toxin A injections in children:Technique and dosing issues[J].Am J Phys Med Rehabil,2004,83(10 Suppl):S59-S64.
[10] Childers MK.The importance of electromyographic guidance and elecirical stimulation for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2003,14(4):781-792.
[11] Diserens K,Perret N,Chatelain S,et al.The effect of repetitive amlcycling on post stroke spasticity and motor control:Repetitive and cycling and spasticity[J].J Neurol Sei,2007,253:18-24.
[12] 方定華,朱鏞連,王瑞華.腦血管病康復期的抗痙攣藥物治療[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雜志,1996,1(1):28.
[13] Suhivan K,Klassen T,Mulroy bined task specific tr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effects on locomotor recovery post-stroke:A case study[J].J Neurol Phys Ther,2006,30:130-141.
三、根據力量訓練的生理規律和原則,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運動延遲性肌肉酸痛癥狀。因此盡快地消除或減輕酸痛癥狀,保證日常訓練計劃順利地實施成為廣大教練員和運動員關注的焦點。目前延遲性肌肉酸痛損傷的確切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幾種比較有說服力的學說是:產生DOMS的生理機制原因,多是因為肌肉高強度的收縮運動,造成過度牽拉使肌細胞膜損傷;再加上運動過程中本身氧自由基的產生增多和體內抗氧化物質的消耗減少,使細胞膜的滲透性增加、Ca2+轉運能力下降、線粒體功能異常,引起肌肉超微結構的變化。伴隨肌肉工作能力的降低,對運動訓練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DOMS的生理產生機制,為了減輕DOMS癥狀,縮短恢復時間,近年來,一些維生素作為非酶類抗氧化劑成為研究的熱點。它們是維生素E,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清除體內因過氧化而產生的自由基,維持細胞膜的完整,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以減輕DOMS癥狀,縮短恢復時間。
維生素E可以阻斷自由基在生物膜上發生的脂質過氧化鏈反應;特異地保護生物膜磷脂和血漿脂蛋白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Burton et al.1983),使其不被氧化成為脂褐素,可以維持細胞膜的完整,維持功能正常。補充VE后可減少氧自由基損傷。當VE缺乏時,運動能力降低。有研究資料表明,每天給運動員1200-2000IU的VE以增加其抗過氧化能力。
維生素C作為抗氧化劑,它可以直接清除過氧化物、羥化物和脂質過氧化氫自由基,還可以再生維生素E-自由基為還原狀態。
經常有人問我,我小腿骨折了,現在正在打石膏階段,做哪些康復訓練能夠加快我小腿恢復的速度?骨折需要打石膏,是因為骨產生裂隙或是徹底斷裂,需要有固定,這樣骨才能愈合。康復訓練是不能影響骨愈合的速度的,相反,在這個階段做受傷部位的康復訓練,只會影響骨愈合的速度。
那么,我們為什么需要一再強調受傷后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健康的肌纖維或肌腱,纖維間的排列是成直線并行排列的。這樣的排列方式最有利于發揮肌肉的功效,即肌肉收縮最為有力。受傷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我們的肌肉和肌腱已經基本恢復了。但是,如果這時我們取一個肌細胞,我們會發現變化的存在:在原本平行直的排列中出現了一堆胡亂排列的組織。這是我們身體組織為了修補受傷組織,會產生新的細胞纖維,這些纖維的排列并不是直線有序的排列,而是胡亂的排列。我們可以想象下,這樣勢必會影響肌肉的收縮能力。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受傷后在打了石膏后,或是適用護具固定后,感覺肌肉和關節能力大大減弱的原因,而其實這時候,受傷的組織其實已經恢復了。這也是很多受傷后的健身愛好者處于的階段。
舞蹈訓練中動作不同,學習時機不同,損傷產生的部位也不盡相同,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椎關節、腰骶關節、胯根、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而且損傷的類型包括:軟組織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骨組織損傷;神經組織損傷等等。產生原因:1.舞蹈訓練準備活動練習缺乏針對性。2.缺少運動訓練后的拉伸練習。3.肌肉、韌帶的柔韌性不佳導致的運動損傷。4.動作技術錯誤。5.運動性疲勞所致。“蠻子”、“云里”是舞蹈專業學生必學的翻騰技術動作,學生在學習空翻技術動作時,由于維持膝關節穩定的肌肉力量不平衡,常會出現膝關節十字韌帶拉傷和髕骨滑脫。其原因是穩固膝關節的肌肉、韌帶的能力差,維持膝關節肌力平衡被破壞,導致膝關節出現運動損傷。“倒踢紫金冠”技術含有伸髖動作,伸髖幅度由于受髂股韌帶的限制,只能達到32°—35°,為了增加伸髖的幅度,可以加強臀大肌、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伸髖肌力的訓練;拉伸髂股韌帶,增加柔韌性可以達到良好的動作效果,但是由于髖關節處的髂股韌帶的柔韌性不夠,以及髂腰肌、股四頭肌的長度不夠,在做“倒踢紫金冠”動作時,由于主動伸髖的幅度小于被動伸髖的幅度,突然用力時往往出現髂股韌帶損傷,同時由于下肢后伸的幅度不夠,常常是由骨盆的前傾代為補償,此時不單純是髖關節的活動,還有脊柱腰骶椎的椎骨參與運動,增加了腰椎以及腰骶關節的生理負荷,也會出現運動損傷。這兩個案例說明關節穩定性差以及肌肉伸展性、韌帶柔韌性差是導致損傷的原因,雖然這些運動損傷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如果建立一套安全的教學程序,可以給予我們一個更為可靠的安全保障,將會大大降低損傷的幾率,這是我們從教人員應該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質。
據筆者了解,學生出現損傷解決的常規辦法是找醫生去治療、休息然后達到恢復。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達到了病理上的恢復,在恢復期間其運動能力也會同時下降,沒有達到其功能性的康復,出現運動損傷只接受醫生治療僅僅解決了治病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解決實際的機能水平,更沒有達到恢復其運動功能的效果。借助運動訓練學、運動醫學和功能康復學的方法與手段,與專項訓練緊密結合,通過評估技能技術和體能水平,尋找舞蹈運動損傷的機制、規律。采用個性化的體能康復訓練方法,結合技能監控的手段,預防已損傷部位不在復發,恢復舞者的機體功能和體能水平,達到整體系統化的恢復和提升專項運動能力的目的。對于一個舞者來說好的“運動體能”和“傷后的康復治療”,是延長其舞蹈壽命的基礎環節,所以說良好的體能基礎是提高舞者運動水平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防止運動損傷的可靠保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體能訓練與預防損傷相結合。總結起來講“康復治療”有幾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掌握舞者機體損傷的病理學變化;其二,通過物理療法幫助改善局部狀況,使受傷的部位在一段時間內沒有疼痛;其三,做好損傷部位的局部保護;其四,找出運動損傷的病因;最后,做好傷后的運動康復訓練。在康復上大家有一個不太了解的地方,看起來康復是一個治療工作,實際上在所有的康復工作里運動療法占主導地位,即在運動創傷的不同時期,有針對性地實施康復訓練計劃,其主要內容包括:肌肉訓練、關節活動訓練、負荷訓練、平衡訓練、耐力訓練和競技能力恢復訓練等,而且在治療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動靜結合”的訓練思想,這也是治療的核心問題,把運動康復訓練上升到運動損傷后期的主導地位,促進肌肉、關節、韌帶的功能性恢復和健強,以提高整個機體的健康水平。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98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 病死病殘率極高。因此, 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促進患者康復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對45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采用綜合康復訓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5年9月在本院康復科治療的90例腦卒中伴肢體偏癱患者, 均為首發腦卒中患者, 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 并經顱腦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57例, 女33例;年齡37~82歲, 平均年齡(65.8±10.5 )歲;病程1~15 d, 平均病程(5.3±1.2) d;腦梗死54例, 腦出血36例;左偏癱36例、右偏癱54例。納入標準:腦卒中并伴有偏癱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8分;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7分、NIHSS評分
1. 2 治療方法 常規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方法治療, 綜合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綜合康復訓練, 具體措施如下。
1. 2. 1 早期康復訓練 患者在發病后15 d內, 病情穩定后即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連續治療1個月。①音樂療法:音樂對康復具有促進作用, 播放患者喜愛且舒緩的音樂[2]。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1~2 期的康復訓練, 如每2小時轉換1次;關節活動2次/d, 20~30 min/次, 活動度由小到大, 以不痛為宜;進行四肢被動或主動運動操, 2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第2周開始, 鼓勵患者進行床上肢體活動及輔助主動運動, 健、患側翻身練習, 逐漸下床行平衡運動訓練、進行自主運動訓練。②生活能力訓練:根據ADL 中的訓練項目進行訓練。③心理治療:與患者交流≥30 min/d, 了解其心理存在的問題, 并針對性進行心理安慰。
1. 2. 2 中期康復訓練 待病情穩定1個月后, 進行為期4周的康復訓練, 包括:①音樂治療:播放音樂同時進行Brunnstrom 3~5 期的康復訓練。包括平衡運動訓練 、促通技術選擇訓練 、橋式練習 、腕關節背伸等, 適當增加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訓練、步行前的重心移動訓練, 關節活動進行3次/d, 15~30 min/次, 以不疲勞為宜。②坐位訓練:患者取坐位, 床頭搖高 30°, 若承受時間> 30 min, 則將床頭搖高 10°再訓練;直至床頭搖高90°。隨后逐漸進行訓練床邊健側與患側起坐練習、床邊坐位平衡訓練等。肌肉弛緩期強調正確姿位, 主要進行主動和被動的健、患側翻身及側臥起坐訓練;痙攣期采用抗痙攣手法及非痙攣肌肌力練習。③心理治療:與早期康復訓練相同。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NIHSS、ADL (BI指數)及SAS和SDS評分變化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兩組干預前NIHSS、ADL(BI指數)、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其病死率和致殘率極高。近期, 雖然由于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 其病死率有所降低, 但仍有許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減輕其不良心理反應, 改善其生存質量, 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主要目標。
腦卒中發生早期即進行康復訓練, 可增強正常腦細胞代償功能, 促進損傷腦細胞重構或再生, 保護神經細胞。且早期肢體活動, 可增加相應皮層腦血流灌注量, 改善梗死灶周圍血氧供應, 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3]。另外肢體肌肉等訓練可有效減輕或防止肌肉萎縮[4]。中期康復訓練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腦卒中康復治療的目的減輕或矯正各類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綜合干預組NIHSS評分、ADL (BI指數)、SAS、SDS評分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由于多數腦卒中患者伴有焦慮、憂郁、煩躁情緒, 特別是老年患者, 害怕病后因失去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被親人遺棄, 情緒極不穩定, 非常希望得到家人陪伴和關心。本研究綜合干預組患者在康復訓練中配以舒緩的音樂和心理治療, 舒緩了患者的焦慮、緊張的情緒, 減輕或消除了肌肉痙攣;同時使患者愿意接受長期的康復訓練治療。
綜上所述, 綜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肢體偏癱, 能有效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故能較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艷, 李攀, 張淼, 等.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及其相關因素的橫斷面研究.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 2013, 6(7): 32-33.
[2] 楊楠, 黃娣, 曹翠芳, 等.音樂放松療法在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情緒中的應用究. 河北醫藥, 2011, 33(8):71-72.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5-0122-02
女性的盆底由多層肌肉和筋膜組成,當女性的盆底肌肉組織受到損傷出現病理變化時,盆腔臟器乃至相應器官的生理狀態及功能會發生改變,如盆腔器官脫垂、陰道前后壁膨出、尿失禁、糞失禁、障礙等,該類疾病稱之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據文獻[1]報道,妊娠和分娩是導致盆底肌肉及神經損傷的重要原因,即使選擇剖宮產也無法完全避免盆底肌損傷。吳梓瑛等[2]對3500例產婦調查發現,產后糞失禁和尿失禁的發生率可達到3.06%;產后盡早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此類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3]。目前盆底康復訓練的方法主要有Kegel盆底肌訓練、功能性電刺激、陰道啞鈴、生物反饋等。本研究運用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進行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對女性產后盆底肌收縮力的提高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經產婦知情同意并根據自愿的原則,選擇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產科住院經陰道自然分娩且產后42 d來院復查的、常規婦科檢查無異常、手測盆底肌力3級以下的產后女性50例進行盆底康復訓練治療(手測盆底肌力篩查分級見表1)。其中年齡22~29歲,體重62~77 kg,產前均為單胎足月初產婦,產前無器質性疾病及嚴重妊娠合并癥,所分娩新生兒體重為2520~4125 g;排除產后42 d復查惡露未干凈、陰道及泌尿系感染、嚴重的盆腔疼痛以至于插入電極后陰道或直腸明顯不適者;有安裝心臟起搏器、癡呆、不穩定癲癇發作以及盆腔腫瘤者也不列入本研究。
1.2 訓練方法
根據產婦個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按照盆底康復治療的原則,采用法國PHENIX USB4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進行盆底肌肉訓練,訓練時將神經肌肉刺激治療頭輕輕置入陰道內至電極頸端,先行1~2次的電刺激治療,電刺激頻率一般頻率為8~33 Hz,脈寬為320~740 μs,電流的大小以產婦感覺盆底肌肉有明顯收縮感而無疼痛為標準,作用是刺激盆底肌肉本體感受器、刺激肌肉被動收縮、誘導神經反射、增加血液循環等,然后再按照屏幕顯示的生物反饋壓力波型指導產婦進行盆底肌訓練,先對Ⅰ類肌進行訓練,當Ⅰ類肌達到3級時,再對Ⅱ類肌進行訓練,等Ⅱ類肌也達到3級時,最后做整個盆底肌肉增強訓練,再配合做場景反射等。總共10次一療程,15~25 min/次,每隔2~7 d做一次。整個訓練過程產婦都可以跟著筆者設置的模塊進行盆底肌肉訓練,并將其盆底肌肉活動的信息轉化成壓力曲線反饋給產婦,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訓練,并形成條件反射,從而有效地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縮,并對這種收縮活動進行改進和糾正,逐漸提高盆底肌力,從而有效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1)采用法國PHENIX USB4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檢測并記錄盆底康復訓練治療前及訓練一個療程結束后盆底肌肉肌電檢測結果(肌電檢測盆底肌力見表2),肌電測得會陰肌力≥3級為治療有效。(2)觀察治療過程中產婦有無不適以及出血、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產后42 d的產婦盆底肌肉訓練前和訓練一療程結束后進行盆底肌電檢測得出的盆底肌力比較,結果盆底肌電檢測Ⅰ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肌力均與訓練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女性的盆底肌肉及筋膜吊托著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器官并維持著正常的、排尿、排便等多項生理功能。妊娠時,盆底的神經肌肉及膠原纖維在孕激素的影響下逐漸擴張伸展,發生張力性松弛,并且妊娠時腹部向前、向下突出,使重力軸線向前移,而使腹腔壓力和盆腔臟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宮重量日益增加,使盆底肌肉處于持續受壓中而逐漸松弛,甚至出現肌纖維斷裂,可見妊娠本身對盆底肌損傷有重要影響。分娩時胎頭壓迫、會陰極度伸展、會陰側切、會陰撕裂等均可導致盆底神經、肌肉及筋膜的損傷,使會陰張力下降,盆底肌肉無力,甚至逐漸發展為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FD)。
據文獻[4]報道,產后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可以很好地預防盆底器官脫垂和張力性尿失禁的發生。這可能與產后盆底肌肉康復訓練使盆底肌群有節律地進行主動收縮和放松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鍛煉盆底肌群力量,增強周圍韌帶及筋膜的張力,激發盆底神經纖維的有效運動單位和興奮頻率有關[5]。
電刺激治療是通過放置在陰道內的探頭傳遞不同頻率的脈沖電流,刺激盆底的肌肉和神經,使產婦盆底肌肉、筋膜、組織產生規律性收縮運動,強化盆底肌肉收縮的力量。電刺激還可加速神經軸突再生,促進神經興奮和傳導功能恢復,促進肌纖維代償性增生和終末運動單位增加[6]。謝江南等[7]研究發現,產后早期進行生物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后盆底肌收縮肌力分級和陰道肌電壓升高要明顯優于單純盆底肌訓練組。
生物反饋是通過陰道內的探頭檢測盆底肌肉收縮電信號,并采用模擬的視覺信號反饋給產婦,使產婦確實感覺到或識別到盆底肌肉收縮,從而使產婦并學會如何改變和控制盆底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通過生物反饋和場景反射,學會對盆底Ⅰ類肌和Ⅱ類肌的協調收縮,并形成條件反射,更有利于提高康復治療的療效[8]。
盆底肌肉分為Ⅰ類肌和Ⅱ類肌,其主要功能是維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陰道緊縮度,保證尿道括約肌、直腸括約肌的正常功能。Ⅰ類肌屬于盆腹腔支持系統,功能特點為強直收縮,收縮時間長且持久,不易疲勞;Ⅱ類肌屬于盆腹腔運動系統,功能特點為階段性收縮,快速短暫,易疲勞。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42 d的手測盆底肌力3級以下的產婦,通過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盆底康復訓練1療程結束后,盆底肌電檢測Ⅰ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肌力均較訓練前顯著提高;Ⅰ類肌纖維和Ⅱ類肌纖維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6%(43/50)和92%(46/50)。此與寇金玲等[9]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產后進行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可以顯著增強盆底肌收縮力,改善盆底功能,促進產后盆底器官的功能恢復,提高產后婦女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Wesnes S L,Hunskaar S,Bo K,et al.The effect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mode on incontinence postpartum. A cohort study[J].B J O G,2009,116(5):700-707.
[2]吳梓瑛,李穗芬,張蘊慧.女性產后糞失禁和尿失禁的發生率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5):18-19.
[3]李妍,黃麗,白淑秋,等.Kegel盆底肌鍛煉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2):144-145.
[4]Weidner A C,Baber M D,Visco A G,et al.Pelvic muscle electromyography of levator ani and externalsphincter in nulliparous women and women with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Am J Obstet Gynecol,2000,183(6):1390-1401.
[5]仝選甫,張璞麟.中國康復醫學研究與臨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73-74.
[6]王曉光,裴兆輝.女性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康復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7):575-576.
[7]謝江南,謝姣蓮,彭凌.早期康復訓練聯合電刺激對產后盆底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0):17-19.
1學員運動損傷的基本情況
運動損傷在軍隊院校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軍校本科生長干部學員在校四年期間需要進行軍事基礎素質的多項訓練,其中包括各種軍事體育訓練。不同的軍事體育項目會造成學員不同位置、不同程序的運動損傷,所需要的恢復時間以及復元狀況也不盡相同,運動損傷會影響到學員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學員在進行軍事體育訓練過程中,尤其是400米障礙中,尤其是翻越高墻和跳下高板及跳下壕溝時,最易發生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主要是前、后交叉韌帶及內側副韌帶損傷或者膝關節結締組織損傷。
2水中康復運動的基本原理
運動損傷后不久,人體關節的活動能力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傷的影響。動作的生物力學特征會隨著能力的受損發生變化,技術動作會變形,運動成績也無法達到受損前的水平。借助水對關節活動能力進行恢復,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康復手段與措施。
人體浸入水中,在自然的狀態下可使肌肉松馳,使肌肉的緊張度發生變化,疼痛感下降。人們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壓力、阻力等物理特性,提高肌肉的力量與耐力,增加動作的活動范圍,恢復動作的控制能力、平衡性和協調性,這樣會有力地改善肌體的靈活性,促進受損肌體的恢復。
深水區域的恢復性練習主要是用來針對下肢部位損傷進行機能改善。運動員在深水區域,可借助漂浮工具,頭部離開水面,以保證順暢呼吸,軀干保持正直,用以做好各項專門練習的預備姿勢。
3學員進行水中康復的實踐練習
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使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水中康復訓練的技術方法和要領步驟,接下來我們從各個學員營調查了解,對確實存在膝關節、踝關節損傷的學員進行篩選。門診部外科醫生首先對學員的受損程度進行診斷并記錄,符合水中康復訓練要求的學員進行登記,把此時的身體狀態作為未接受康復訓練前的初始狀態,以便同康復訓練結束時進行對比。
將患此類傷病的學員作為研究對象,人數控制在10~12人,選取損傷類型、受傷時間及年齡等方面均相似的膝關節受傷學員,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接受水中步行康復訓練,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物理康復訓練。觀察學員水中康復訓練對膝關節損傷的康復促進效果。同時,將對患肢肌肉萎縮的預防、肌力的恢復、患肢負重、平衡穩定性也作為研究的問題之一。
設施包括恒溫游泳池,以及物理康復器械。康復訓練中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康復訓練,訓練內容包括被動關節活動練習、肌肉強化練習及站立練習等,每天訓練1次,35min/次,每周練習5次,連續治療30次為1個療程;實驗組學員實行水中步行康復訓練項目。水中步行訓練選用相關儀器,當進行水中步行治療時,首先讓患者浸入水中并站立。步行速度就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節,水面一般與患者腰部或下胸平面保持同一水平。剛開始訓練時,患者步行速度宜慢,對治療時間也不設定硬性要求,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并隨著患者功能的日漸改善,逐步提高步行速度并延長練習時間,直至每天訓練1次,35min/次,每周練習5次,連續治療30次為1個療程。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如患者出現不適則立即停止練習。
3.1實驗方法
(1)水中步行,速度保持每分鐘60米左右。開始可以借助扶手,待熟悉后自行完成。
(2)雙腳水中站立,沒有受傷腿過度到受傷腿單腳水中站立,訓練平衡能力。
(3)增加下肢力量訓練。(臀大肌、肌肉、股內側肌、股四肌)
(4)身體橫向移動練習,達到速度每分鐘60米左右。
(5)利用腳尖在水中行走練習,達到速度保持每分鐘60米左右。
3.2評定方法
4分析與總結
膝關節損傷康復訓練的目的,是恢復患肢負重、行走、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膝關節在人體關節中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也是人體結構最復雜的關節。對膝關節周圍的軟骨、韌帶和肌肉進行鍛煉,可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減少關節的損傷。研究發現增加肌肉肌力在改善關節炎癥、提高關節功能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證明水中運動治療在提高肌肉力量方面與其他方法相比更有效,因為水中運動治療在保證膝關節損傷情況穩定的前提下,通過肌肉力量的增加來提高膝關節的穩定,加快膝關節損傷的康復。
運動損傷在水中運動治療,是目前在很多國家流行的康復手段。水中運動訓練的優勢在于:人體在水中運動,由于水的浮力,可以大大減少關節附近肌肉和韌帶結締組織的負擔和承受力;通過水流對身體的按摩,可以放松人體神經,改善心情,在心理上為損傷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水中訓練沒有沖擊力,可以防止損傷關節的傷情加重;水中康復,可以改善關節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的關節新陳代謝,使炎癥、水腫、積液快速吸收。水中步行是一種有氧運動,膝關節損傷的學員在水中康復,不僅可以鍛煉肌肉、改善膝關節血液循環、促使膝關節炎癥及水腫消失,而且還有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損傷疾病患者的身體協調性和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 R6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4-0081-03
The Effect Observation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LENG Xiu-lan,DONG Yu-nan,RUAN Li-n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81-83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Method:124 women diagnosed for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rom author’s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mild group had 48 cases,moderate group had 44 cases and severe group had 32 cases.All women were performed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for 8 pared the ICI-Q-SF score of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by means of ICI-Q-SF tab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ild group was 83.33%,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oderate was 72.73%,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evere group was 43.75%.The therapy effect of mil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moderate group and severe group(P
【Key words】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ostpartum;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指腹壓突然增加(如咳嗽、打噴嚏、大笑、提重物或上樓梯等)時,尿液不自主的從尿道口流出。25~65歲的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從24%增加到46%[1]。妊娠和分娩是年輕婦女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最常見原因[2]。盆底肌康復鍛煉是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首選方法,本文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8月1日-2012年1月31日來筆者所在醫院常規產檢的初孕婦,足月、單胎順產,胎兒體重2500~4000 g,陰道分娩后確診為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124例,年齡20~41歲,平均(28.3±4.5)歲。納入及排除標準:所有入選者均為陰道分娩后確診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符合2007中國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治療指南中的壓力性尿失禁診斷標準[3]),均經本人同意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堅持進行盆底肌鍛煉;同時排除膀胱陰道瘺患者、非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及影響膀胱功能的疾病患者。分度標準,輕度:患者尿失禁發生頻率為1次/周,且每次尿漏量為幾滴;中度:發生頻率為2~6次/min,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濕底褲;重度:發生頻率≥7次/周,或每次尿漏量足以打濕外褲。根據分度標準將124例患者分為輕度組48例,中度組44例,重度組32例。
1.2 方法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一般健康知識教育并發放資料,集中講解分娩對盆底肌功能的影響,常規會陰護理。指導患者做盆底肌康復鍛煉,患者可根據身體情況選擇臥位、站位及坐位進行鍛煉,20 min/次,3次/d,每次縮緊不少于3 s,然后放松,避免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參與。患者每天來院一次接受盆底鍛煉指導,直到完全掌握即可在家中堅持鍛煉。同時每次排尿時減緩或停頓尿流,鍛煉間斷排尿,在有尿失禁誘發動作前包括彎腰、咳嗽等收縮盆底肌,抑制不穩定的膀胱收縮。同時,訓練模式堅持個體化的原則。鍛煉時間為8周。每周最后一天來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采用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對治療前后ICI-Q-SF評分結果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尿失禁癥狀消失,尿墊試驗陰性;有效:尿失禁次數明顯減少,尿墊試驗連續3次以上陰性;無效:所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治愈+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應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經過8周的鍛煉后,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72.73%、43.75%,輕度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中度組與重度組,治療效果與尿失禁嚴重程度呈負相關,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治療3個月后治療效果比較 例(%)
組別 治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輕度組(n=48) 23(47.91) 17(35.42) 8(16.67) 40(83.33)*
中度組(n=44) 18(40.91) 14(31.82) 12(27.27) 32(72.73)
重度組(n=32) 4(12.50) 10(31.25) 18(56.25) 14(43.75)
*與中度組、重度組比較,P
2.2 治療前后ICI-Q-SF評分
輕度組、中度組和中度組治療后ICI-Q-SF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治療前后ICI-Q-SF評分結果比較 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輕度組(n=48) 13.37±2.23 5.41±2.11*
中度組(n=44) 16.87±2.84 12.01±2.76*
重度組(n=32) 19.45±1.24 15.22±1.98*
*與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上世紀40年代美國婦產科醫生Kegel為解決產婦產后盆腔器官脫垂和盆底肌肉松弛等問題,創造了盆底肌肉康復鍛煉方法,即凱格爾法。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索和完善,目前已經成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用的康復鍛煉方法。本研究將此訓練方法運用于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婦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1 產后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機制
妊娠期孕婦發生一系列生理改變,泌尿生殖系統和盆底肌肉神經解剖學及生理學在胎兒生長、子宮增大和內分泌激素影響下發生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多在產后7~8周恢復至孕前狀態。如產后不能及時修復,日后就可能發生壓力性尿失禁。妊娠期及產后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機制如下:(1)妊娠期因松弛素及重力作用使女性盆底組織松弛、正常解剖移位,導致膀胱頸及尿道下移[4];(2)妊娠期機體免疫力下降,易患泌尿系感染,損傷尿道;(3)分娩期第二產程延長損傷盆底組織,進一步使其松弛甚至部分斷裂;(4)陰道分娩時會陰神經損傷也與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相關[5];(5)一些助產技術的使用,常人為損傷盆底組織。
3.2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婦女盆底肌康復訓練的個體化原則
由于受教育程度、社會及家庭關系、情緒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6],每個產婦對盆底康復訓練的接受、理解能力不盡相同;并且每個孕婦的盆底損傷程度不同,每個人初始的肌肉收縮能力是有差異的,部分孕婦Ⅰ類纖維收縮能力較好,部分產婦Ⅱ類纖維收縮能力較好,有小部分甚至無法識別盆底肌肉收縮。因此,妊娠期及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無法統一治療標準和固定化的訓練模式,必須遵循個體化的治療原則,必須根據每個患者的自身情況及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的效果做及時地調整,制定個體化的訓練模式和方案。
本項研究中,三組病例均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與產婦積極配合、隨時將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向醫務人員反應,醫務人員及時調整適合每個人的訓練方案有關。
3.3 盆底肌康復訓練用于壓力性尿失禁治療的意義
盆底肌康復訓練不僅能夠加固盆底肌肉,還能提高尿道周圍肌肉的括約功效,是壓力性尿失禁的首選的治療方法。盆底肌康復鍛煉的目的是通過對骨盆底橫紋肌進行有意識地反復收縮鍛煉,提升小骨盆內膀肌頸部和近端尿道,使之與腹壓一同作用于膀肌頸部和近端尿道,達到壓迫尿道內腔,防止尿失禁的效果。
國外眾多研究中,妊娠期婦女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對于預防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有較顯著的效果。Sampselle等[7]1998年研究了妊娠期和產后,盆底康復訓練對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效果,證實盆底康復訓練通過增加盆底肌的強度減少壓力性尿失禁在孕35周及產后6周和6個月的發生率。Morkved等[8]的研究,通過用盆底康復訓練對20周以后的初產婦的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認為PFME對增加妊娠期和分娩時盆底肌的強度有效,能阻止SUI的發生。Reilly的研究中,對膀胱頸運動過度、孕齡>20周的初產婦進行PFME能夠產后SUI的發生[9]。
本研究對妊娠期壓力性尿失禁的婦女,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效果顯著;且輕度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中度組與重度組,尿失禁嚴重程度越輕,治療效果越好。國內的研究對于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對患病程度無選擇性[10],本研究中將輕重中度患者分組進行對比研究,顯示盆底康復訓練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治療效果,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3.4 心理指導和生活行為方式干預在盆底肌康復訓練中的重要意義
進行康復鍛煉前,首先應對患者做好解釋工作,以信任、鼓勵、尊重的語言與患者交談,耐心向每個產婦解釋盆底的基本解剖知識和盆底肌康復收縮方法,并運用文字、圖表等進一步說明,讓每個孕婦充分了解盆底肌訓練的機制、方法和意義,使其保持情緒穩定,增強信心與毅力,發揮患者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配合康復鍛煉。本研究進行康復鍛煉前均根據每個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分娩情況給予個體化的解釋工作,讓她們能完全理解盆底肌康復的意義和效果。
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的干預在盆底肌康復訓練中亦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治療咳嗽,避免劇烈運動,飲食多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此外,還可以進行場景反射訓練,就是在咳嗽、噴嚏等腹內壓突然增大時能主動有力的收縮盆底肌肉。
對于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婦女,應特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和護理。(1)注意會護理:有會陰側切者做好切口護理,達到一期愈合;(2)加強基礎護理:縮短留置導尿時間,避免泌尿系感染,出現咳嗽、便秘等情況及時采取措施控制癥狀;(3)盆底肌康復訓練:產后盡早開始訓練,以減少泌尿生殖系統組織損傷,減輕盆底組織負擔,恢復盆底肌肉強度;(4)避免不良生活習慣:禁煙酒及含咖啡因的食物、飲料,因其可改變盆底支持組織強度,且不利于小孩健康[11]。
盆底康復治療中,盆底肌訓練是最常用的手段,有助于增大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張力,提高肌肉對壓力作用的反應性收縮力,從而緩解尿失禁癥。至少有1/3的婦女以為自己學會了縮肛運動,實際上進行了錯誤的收縮,應指導患者將食指和中指放置于陰道內,收縮時,手指周圍感覺到有壓力包繞,即為正確的肌群收縮;也可在排尿時收縮盆底,如尿流在收縮時終止,而放松時繼續排出亦表示為正確的肌群收縮。在收縮盆底肌群的同時要盡量避免其他肌肉,如大腿。背部和腹部肌肉的收縮才能達到最好的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是一種無損傷、簡便、安全、有效的療法。女性壓力性尿治療,還有生物反饋和電刺激療法,但最終都離不開盆底肌康復訓練。但是,盆底肌康復訓練應根據每個產婦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Hunskaar S,Lose G,Sykes D,et al.The prevalence of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J].BJU Int,2004,93(3):324-330.
[2] Burgio K L,Zyczynski H,Locher J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12-month postpartum period[J].Obstet Gynecol,2003,102(6):1291-1298.
[3]那彥群.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Z].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276.
[4]宋巖峰.妊娠分娩與盆底結構損傷[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6(23):478.
[5] Kane D D,Kerns J M,Lin D L,et al.Early structural effects of oestrogen on pudend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e rat[J].BJU Int,2004,93(6):870-878.
[6] Thorp J J,Norton P A,Wall L L,et al.Urinary incontinence in pregnancy and the puerperium:a prospective study[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1(2):266-273.
[7] Sampselle C M,Miller J M,Mims B L,et al.Effect of pelvic muscle exercise on transient incontinence during pregnancy and after birth[J].Obstet Gynecol,1998,91(3):406-412.
[8] Morkved S,Bo K,Schei B,et al.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 to prevent urinary incontinence: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bstet Gynecol,2003,101(2):313-319.
[9] Reilly E T,Freeman R M,Waterfield M R,et al.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stress incontinence in primigravidae with increased bladder neck mobilit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tenatal pelvic floor exercises[J].BJOG,2002,109(1):68-76.
中圖分類號:R7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5-0173-02
為使腦癱患兒可以早日回歸社會,筆者對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的腦癱患兒進行了系統的綜合治療。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選取在2008年10月-2010年10月間于本院診斷為腦癱患兒100例,年齡3~ 6歲。共分為2組,治療組為住院系統治療及指導家庭康復訓練共同完成50例;對照組為指導家庭自行康復訓練50例。平均治療時間均為4個月。所有病例均符合1988年全國小兒腦癱座談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兩組病例的病情相似(P>0.05)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
2.1 運動療法采用以Bobath法為主,結合Rood法,肌肉控制能力訓練[2]等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包括:下肢牽拉,靜態及動態的平衡能力訓練;患側股四頭肌、繩肌漸進抗阻肌力訓練;患側足背伸肌群、軀干肌和臀大肌徒手力量訓練;患側下肢持重訓練;下肢協調性訓練;膝、踝關節控制訓練等。每次1h,每日2次。
2.2按摩上肢癱瘓可以取大椎、肩井、肩、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癱瘓取腎俞、命門、委中、承山、環跳、殷門、足三里、陽陵泉、解溪等穴, 以拿、揉、按、捏、搖、扳手法,疏通經絡、活利氣血、調節陰陽、通利關節, 使筋脈、肌肉得其濡養,松弛局部肌肉,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緩解肌張力目的。每次30min,每日1次。
2.3針灸根據患兒情況,“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上肢可選用肩井、肩、曲池、外關、合谷等;下肢可選用環跳、伏兔、足三里、陽陵泉、解溪、昆侖等。每日1次。
2.4理療選用北京產NMT91多功能神經-肌肉治療儀治療,采用偏癱處方,物理參數為:治療頻率為0.5~5000Hz中低頻,治療波形為方波、正弦波、指數波、梯形波、三角波等。每次治療20min,每日1次。
3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折。P
4結果
本組病例經治療4個月后, 兩組腦癱患兒的治療結果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患側上肢的功能評分,治療組治療前后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
經Ridit分析,療效的優劣順序為治療組、對照組。經R的顯著性檢驗,R= 2.57,P
為了探討兩組治療后患側下肢的療效,筆者采用Fugl-Meyer評定法對坐位伴有聯帶運動活動的膝關節屈曲>90&和踝背屈進行了3級評分,見表3。
經Ridit分析,治療后療效的優劣順序為治療組、對照組。經R的顯著性檢驗,均P
5討論
本文中對照組為家庭自主康復訓練,經過4個月治療后,患兒患側上肢的功能評分雖有提高,但差異并無顯著性(t=1.11,P>0.05)。這可能與家長的個人文化素質、家庭環境等影響有關。而治療組患兒上肢的功能評分提高得非常顯著(t=3.99,P
由此可以看出,住院采用系統的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治療所取得的治療效果要顯著優于家庭自主康復訓練。因此,筆者主張,現階段腦癱患兒應盡早到醫院進行綜合治療為宜。但這并不能抹煞家庭康復訓練在康復治療中的作用。若在醫院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再配合家長的康復訓練,患兒會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慶.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記要[J].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
[2] 徐開壽,麥堅寧,何璐.肌肉控制能力訓練輔以神經生理學療法對偏癱型腦癱兒童站立與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1):58-59.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康復醫學的認知程度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1]。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在對骨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康復護理對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在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2]。為了對康復訓練在骨科護理過程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全面了解,本研究將對我院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所收治的4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12例女性,3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23―76歲,平均年齡為49.5歲。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18例患者為上肢骨折,22例患者為下肢骨折,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手術治療,術后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進行1―9周的康復鍛煉。
1.2 方法
1.2.1被動訓練:此類康復訓練方法對嚴重癱瘓的患者較為適用,它主要是依靠健側肢體或他人來進行被動運動。被動運動過程中,其主要的運動方法有推拿、針灸、理療、按摩、被動活動以及借助機械進行活動等。
1.2.2主動鍛煉:在對骨科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主動鍛煉是其主要的鍛煉方法之一,此種方法主要適用于有活動能力的患者。在對患者進行主動鍛煉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患者多鼓勵、多指導,讓患者進行適當的有利于骨折康復的運動,對患者在康復鍛煉過程中的進步給予適當的鼓勵。
1.2.3助力運動:在對自身力量較弱的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通常需要協助外力,特別是在起床時,必須要有旁人協助。在對此類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外力既可以是他人的力量,而且也可以是運動器或健側肢體。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一定要對患者給予適當的協助、鼓勵以及指導,在使用運動器前,一定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檢查,以此來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
1.2.4肌肉鍛煉的方式:①等張收縮:此類功能鍛煉主要是指肌肉收縮時,保持其張力不變,長度可以適當改變;②等動收縮:此類肌肉鍛煉的方式主要是指讓患者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以穩定的速度盡最大努力來進行收縮。③等長收縮:在確保患者關節不動的前提下,對其肌肉進行舒縮鍛煉,這也是肌肉鍛煉的最初階段,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一定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指導,確保其訓練方法的正確性。
1.2.5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患者出院后一定要確保其情緒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叮囑患者注意保持大小便通暢,對患者的日常飲食給予相應的指導。告知患者在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當患者出現不適的情況時,就必須及時就診,對其在家中訓練的時間以及訓練量進行合理的制定,并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引起高度重視。此外,還必須讓患者在出院后定期到醫院來進行復查。
2 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后,有38例患者的肢體功能完全恢復,2例患者的肢體功能存在輕度障礙,其康復率達到了95%。在術后1―2年的隨訪過程中患者的康復狀況相對較好,且未出現患肢惡化的情況。
3 討論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對骨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康復訓練的質量參差不齊,絕大部分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對骨科疾病的典型病癥以及病理了若指掌,而對于許多輕微癥狀則未引起高度重視[3]。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對康復訓練的相關流程生搬硬套,對于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配合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得骨科患者在術后的康復情況受到嚴重的影響。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在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過程中,醫生以及責任護士一定要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4]。在實際訓練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逐漸增加訓練的難度,且在護理過程中動作一定要輕柔,以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在對患者進行骨科康復訓練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對和藹可親,對患者的病痛給予最大程度的關心,以此來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注意事項、重要性、方法以及原則,讓患者積極主動地來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以及護理工作,采取正確的方法來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為患者的預后奠定良好的基礎。
醫院以及骨科管理人員一定要對康復護理進行準確定位,樹立良好的醫風、醫德,讓醫護人員嚴格落實“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理念,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責任感[5]。利用典型醫療案例來對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護理的重視程度,使骨科康復鍛煉的質量得到不斷的提高。
綜上所述,在對骨折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一定要掌握好動靜結合的護理原則,同時還必須注意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護理,清除不良因素,指導患者進行關節以及肌肉康復的功能鍛煉。由此可見,在對骨科患者進行臨床護理時,康復鍛煉的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在骨科護理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夏玉斌.骨科護理中康復鍛煉的應用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07(24):59-61.
[2] 劉瓊芳.骨科護理中康復鍛煉的應用研究[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