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3 09:14: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有關中西文化差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英美文學是英美語言被英美民眾藝術化使用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對英美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和了解的一個窗口。英語作為一種具有強烈表達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學中,被用來表達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風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過對英美兩國文化載體語言差異、歷史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產生了更為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起著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學評論概述
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文學作品是文學評論的對象,對某一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評價屬于狹義的文學評論,而廣義的文學評論則是對所有和文學有關的思想、人物、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文學評論建立在文學作品分析的基礎之上,文學評論高于文學分析,分析是具體的,而評論則是廣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學評論屬于文學評論中的一類,它是一種運用文學理論現象對英美文學進行研究、探討的實踐活動,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學的發展規律、指導英美文學的創造。英美文學評論其對象是英語文學作品,其目的是通過對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表現形式、思想內容、創作風格等進行分析、議論,借此來提升英美文學愛好者的欣賞和閱讀的水平,正確接收文學作品所傳遞出的信息。同樣英美文學評論也有別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學作品分析比較重視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屬性進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學評論則重視對文學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文學藝術表現和外在表現進行思考評論。
2.英美文學評論中的文化差異
人類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的差異,文學作品是一種借助語言表達展現文化內涵的方式,英美文學作品多以詩歌、戲劇的方式出現,它不僅代表了作者的思緒,更體現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區別,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生活習慣,導致英美文學之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差異。
2.1歷史傳統的差異。在美國文學評論中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在激進的同時還表現出了其具有的獨創性。這主要是受以下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美國沒有像英國一樣帶有較沉重的文化歷史包袱。其次,美國為了爭取獨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圍,這使得美國文學評論在發展上可以沒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國的文學評論中,很多作者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都是保持著一種較激進的態度,有的甚至還表現出了獨具一格的人本主義的創新觀點。然而,英國的人本主義是相對神權主義和禁欲主義的。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化歷史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在英國文學評論之中,對于人本主義的觀點還是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文明、文化的發展進步,在英國文學評論中這種人本主義觀點,逐漸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質疑。
如動植物詞匯、顏色詞匯、地名詞匯、數字習語等通過對比分析英漢部分詞匯的文化內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人重理性和邏輯思維,漢民族重悟性和辯證思維,通過讓學生了解這種思維習慣上的文化差異。體會其對語言表達方式的影響 進而學習英語語法,減少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在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英語思維模式學習英語 排除母語文化和母語思維的干擾,按西方人的觀念和思維進行有效的交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廣泛收集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如各類報刊,文摘 雜志等,通過大量的閱讀 學生可以開闊眼界,有助于在深層次上對異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師可以借助此幻燈片,娛樂電影等,增加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
2.英語教學應注意中西方文化差異比較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交際能力不但包括對語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對語言使用社會規則的了解和熟識 ,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 注意對比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要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不但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且在交際規則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學英語的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 風俗習慣 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 教師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們與西方的交往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很多文化方面的沖突,直接影響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極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措施
2.1 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在我國目前的教學體系
外語教學多半只在課堂上進行,教師起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學生就不可能學會語言的實際運用,也無法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切實認識到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及教學的具體步驟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2.2 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一直以來
一、實施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意義
依據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和目標,英語教學應側重于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從文化交流的層面,著力培養學生英語與母語符號系統的對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語教學在培養一種外語運用能力,文化對接與交流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知道,文化的差異并非僅是單詞和習語內涵的差異,更重要的是目的語和母語國家間“由于社會制度和歷史發展的不同在社會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異和由此導致的行為的差異”[2]。綜合的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以充分體現語言和文化的內在聯系,并從本質上實現兩種語言更廣泛的交流。
從跨文化交流意識和文化對比角度來看,我們所從事的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對外來文化的傳授,而是要實現外來文化與母語文化的成功對接和融合。但從現行的多數英語教材看,無論是國內編寫的權威教材,還是國外引進的原版教材都以傳輸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只滿足了學生了解西方社會文化的需求,卻未能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全部需求[3]。多數教材僅側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傳遞,而缺少有關中國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沒有設計相應板塊讓學生進行中西文化的專項比較。
課堂講授沒有對比和文化接近度,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很難實現對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難對所學的語言產生較強的關注度;從人才培養目標看,也無法實現英語與母語文化的對接和融合,更不能實現英語教學對跨文化交流意識和素質的培養。應該說,文化講解融入語言教學,可以將抽象的語言學習形象化,進而激發語言學習者的積極性和熱情。所以,為科學體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把課堂教學講活、講出效果,我們可使用文化對比教學法。既要發掘英語教材所蘊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辦法增加中國文化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文化現象的比較。如此,既可借助英語所承載文化的相近度實現英語學習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語學習中傳授漢語文化,實現語言本身的融合與交流,進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意識和熱情。
二、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
文化對比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就是要依托語言工具的傳授,改變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視中國文化的課堂教學困境,抓住文化的對接和融合點,實施英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交流與對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準文化對比點,形成語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首先要科學依托教學文本材料,善于發掘語言所蘊含的中西文化的對接點,形成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語言所蘊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發學生外語學習興趣的關鍵,也是提升語言教學效果的關鍵。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講述的一對母女在有關交友、愛好、穿著打扮等方面的代溝問題,就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文化對接點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為將語言學習的過程形象化,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深入思考的熱情,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引導他們利用互聯網、報紙、雜志等途徑,廣泛收集有關對比點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的信息。
為體現學習的重點,我們要求學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將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代溝問題進行初步對比和思考,進而用英語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結論和看法。父母與子女的代溝是他們較為感興趣的話題,而且也愿意主動進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對比與思考,無形中誘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英語學習的角度看,由于我們要求學生必須用英語表述思考的結果,所以,學生會優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學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鮮活、地道、富含時代特征的英語詞匯,并能及時完成一些英語詞匯與中文詞匯第一時間的對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斷臍帶,喻“開始獨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親的圍裙帶上,喻“開始獨立”),to leave the nest(離巢,喻“走上獨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鮮英語詞匯自然對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兩種語言在文化對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實現學生對所涉兩種語言詞匯的興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學生從漢語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語的學習,自然有助于他們的英語口語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2.依據語言對比點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討論語言文化差異點
語言學習效果的鞏固,文化對比引導不可忽視,接下來,就要圍繞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文化相近度,進行深入比較和討論。在課堂上,教師基于第一階段的初步比較,進一步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如討論、問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對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與子女關系處理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選擇兩個學習小組作為問題回答者,分別回答其余小組同學有關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如果小組成員無法回答,則由提問小組的同學給出答案。
回答問題的小組通常情況下,需要充分準備相關的材料;而提問問題的小組也要有備而來,不能隨意提問自己都不知道的問題。在提問環節中,有關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問題就會被學生提出來,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問題的回答和討論中,學生會逐步明確,中西方父母在對待子女成長問題上的差異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會更容易關注到下面兩位異國女性的對話: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們國家,子女年紀輕輕就離開父母。在我看來,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驚的是,許多父母竟要子女離開家庭。我不明白為何在你們國家,子女與父母互不相愛。)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們國家,父母不讓子女獨立,在子女結婚之前,父母一直守護著他們,這樣子女怎能學會生活呢?)
通過對話討論和文化比較,學生大致就能從文化的層面上理解這兩句話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過此環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度會被“逼出來”,知識和信息量也會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文化對比的討論和交流,可將收集到的知識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
3.挖掘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引導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意識
在學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后,緊接著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產生文化差異的深層次原因。其實這一階段和第二階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時候是交織在一起的。在第二階段中問題的提問和回答中,我們發現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這種差異會啟發所有的同學對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從而使答案更加客觀。就父母與子女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逐漸認識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壯成長,不同的是處理方式。
當然,在對比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選擇地加以吸取利用,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對母語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師要教育學生通過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中西文化對比,認識中西文化各自的優勢,主動充當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這一階段不僅給學生創設了能使思維發散的課堂氛圍和張揚個性的空間,而且,可促使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得以升華,更深層次地正確了解西方文化的內涵,同時客觀深入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對比教學法可促使學生圍繞文化對比點積極查找整理相關資料,并能在課堂上以各種形式將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現給大家,以此來對比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差異。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查詞典、上網等方式展開文化背景知識的搜索,有助于其學到更多地道、鮮活的英語詞匯,以文化的蘊含提升語言學習的形象化和動態性。而且,圍繞文化相近度展開的討論和分析,既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聽力、英語表達能力,又能在教師的帶動下客觀、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產生差異的根源。同時,文化對比教學法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英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文化性、貼近生活等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綜上,我們應該明白,文化對比教學法就是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只傳授英美語言知識、忽視中國文化對接與輸出的困境,而轉向以文化對比為教學特色,側重培養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對中西文化的比較、鑒賞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對比教學法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對課程的參與性作為課程評估的重要參數,同時,補上缺失的中國文化因素,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對比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當然,文化對比教學法的正確運用和推廣,更需要教師樹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觀,注意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平衡,特別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得體地借助英語表達輸出母語文化,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光.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管理存在問題分析.教學與管理,2009(2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網址]http://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說過“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實,兩者不可分。”因此,語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英語所表達的英語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習慣、行為模式、風俗民情等必然貫穿于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而當下中國的英語教育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究其原因,這與當下的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不無關系。那么,英語教材中是否應該編排中國文化的內容呢?本文試圖從《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跨文化交際理論、文化認同和遷移理論這幾個方面具體分析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語教材中關于母語文化編排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加入目的語文化教學對于外語的學習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忽視了中華文化的滲透,導致我們只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然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大學畢業通過了四、六級考試甚至英語專業畢業后,仍不知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譯,在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時茫然失措。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文化了解足,無法用恰當的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楊華妮(2013)就曾指出現當下多數教材以灌輸英美文化為主,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太少這一現實。現行的英語教材,從中小學英語教材至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材,無一例外地出現了中華文化內容缺失或過少的現象。因此,鑒于這一現實,需要加強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滲透,增加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
(二)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上的缺位
杜秀蓮(2012)通過對大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調查發現,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接近1/3的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認同度非常低,認為傳統文化對中國發展并無益處。與此同時,馮卉(2015)通過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文化認同的調查發現中國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文化認同上更傾向于歐美國家。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仍存在著認識上的缺失。
三、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語課程標準》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的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方面”共同構成,同時將文化意識劃分為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和意識與能力。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在起始階段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所了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較高階段,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視野,可以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根據英語教學課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兩部分。語言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傳達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語這個工具傳達中國思想與文化,讓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使得英語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例如民族地區的學生,他們和漢族學生有所不同,他們有著自己的母語與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設計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與習俗,能夠更貼近這些學生,關注到學習者的個性和不同,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如何將自己的文化與英語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相結合起來。三是強調學習過程,注重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語言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溝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文化差異不是僅僅通過學習就能獲得。對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深化我們對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識,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四是優化評價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即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的語境中,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溝通與交流,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否則,很可能就會造成交流中的尷尬情形或誤解。因此,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應該納入評價內容之中。最后,豐富學習資源,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將母語文化編入英語教材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學習語言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來增加自己語言學習的方式與資源。
(二)跨文化交際理論
目前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現在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其實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輸入與本民族文化重構的過程。張蓓(200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目的特別強調服務與國內工作環境下的英語交流。而現行的多數英語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無法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幫助學生找出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教師可以更好地開展文化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交際行為背后的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異同,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時通過西方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中華文化,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從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體地位,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的學習,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傳播和介紹中國文化已經成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三)文化認同
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不斷滲入,西方節日文化備受國人喜愛,某些西方的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被年輕人所接受。杜秀蓮(201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認同現狀的調查,發現盡管大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比較認同,但是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同時得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學嚴重缺失的結論。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這一問題,對于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質要求。如果一味地學習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勢必導致學習者形成不正確、不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因此,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四)遷移理論
隨著國際社會交往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文化習俗的差異,中國人與英美人在進行諸如問候、介紹、致謝、打電話、語言困難、常見標志和說明等功能交際時會不一樣。因此。單純學習語言知識而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是無法很好地進行交際的。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應包括社會文化能力.于是文化因素教學應成為學校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流的能力。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將語言與文化同步傳授給學生.找出影響語言有效傳遞的文化因素融于教學中。它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不僅學到應掌握的知識.而且從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異,豐富英語內涵.同時也是培養和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必經途徑。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使用該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而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就要了解該語言所載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學習者對日常交際用語的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在英語教學中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語言和文化
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歷來都是人類學者、語言學家、民族學家、社會學家等關注的焦點。美國語言學家薩比爾(Sapir認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他認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表達方式”;社會語言學家Hudson和Goodenough認為:語言在絕大多數方面。蘊涵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方面……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歧義誤解的現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如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通常會用Youareflatteringme(“過獎)來應酬.這往往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
詞匯的文化含義:語言學習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知識的積累過程。語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語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約.同時.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在各個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的詞匯。掌握好這些詞匯.不僅使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習俗,更好地使用該語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綱所指出的: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好英語,擴大他們的視野,還有助于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因為.人類所持有的語言既有個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漢語中“龍”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中國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dragon”卻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tierceperson)、。狡詐、虛偽的人”Ishyortreacherousperson).theolddragon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還有一常用詞dog,英漢對它的理覦差別也很大,在漢語中.“狗”往往為貶義詞,如:落水狗、癲皮狗、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在英語中.。dog”卻可表示褒義詞,如:Loveme,lovemydog.Youarea luckydog.Every dog has hisday.Asfaithfulasadog.反映了英美人與狗的密切關系。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像dog,dragon這些詞的讀音、詞義,還要教給學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場合。以及這些詞語的文化含義。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掌握語言所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
語言的得體性: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最本質的功能。人們在交際時.話語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語句.雙方參與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和不同的場合下得體使用上下文連貫的話語。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甚至令人誤解.傷了感情。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1.”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再如關于“吃飯”,“你吃飯了嗎?”這在漢語中使用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已超過。吃飯”本身,有時作為一個打招呼用語,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Hi!”但在英語中“Haveyouhaveeatenyet?”這句話的內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youhadyourlunch?”時。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而回答“Thankyou,itisverykindofyou.“決不會回答。Yes/No”。因為在英美國家問別人吃過飯了沒有。通常是間接地想邀請別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異性朋友。還有,中國人同桌吃飯.先吃完者離席時常說:。慢用,慢用”,這是十分得體的情景性語言。但如對同桌的英美人說:Eatslowly,eatslowly.他會莫名其妙,甚至認為你暗示他貪吃而大為惱火。禁忌語:在西方國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人們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認為是大禍臨頭的象征,會給人們帶來災難。臼常生活中.人們都竭力回避“十三”這個數字。如門牌號、旅館房間號、座位號、餐桌號等很少有“十三號的。再比如.有一段對話,一中國學生問一外國老婦人:Howoldareyou?老婦人并沒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說:Ah,it’ssecret.原來.英美人都很重視privacy(隱私、秘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對于個人隱私問題應回避,否則。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誤解。詢問這些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不禮貌的語言行為。諸如:婚姻、年齡、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屬個人隱私。所以,應避免直接提這些personalquestions:What‘Syourname?H0woldareyou?
還有在書寫信封地址時.也表現了不同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看問題喜歡從一般到個別.而英美人更注重個別,所以.中國人寫信封地址從大地址到小地址、門牌號、收信人;而英語中則恰恰相反,從小到大,先寫收信人姓名,再寫門牌、地名。可以看出,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著種種深刻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習障礙、交際障礙。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文化意識的滲透應是同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運用這門語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種種體現.我們應該知道要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和把握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碰到的文化差異問題,以便消除在英語交際中的尷尬情景,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三、培養跨文化意識。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
隨著我國的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英語的實際應用功能日益突出.而發揚和傳播本國文化、尊重和接納異國文化也成為國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要超越單純培養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目標.幫助他們跨越文化鴻溝.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和理解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即培養跨文化意識。
要培養跨文化意識,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也同步傳授文化知識。比如:中西節日的異同.飲食文化的差異,日常問候用語等。這樣做的好處是: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同步可以在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時進行。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中國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r(“站住”、“不許動”)而被槍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有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又如:教詞匯professiona時,告訴學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會引起天壤之別的聯想意義:Heisperhapsaboxer.和Shislikelyaprostitute.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在英語教學中.還可以將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如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初交時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J.WARM,where,meal。J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這樣可使學生對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有選擇地觀看一些英美原版電影和錄像片,積極開展學生第二課堂,排演英語節目、舉辦英語晚會。鼓勵學生收聽、收看英語廣播、電視節目、閱讀英美原著和英文報刊雜志等。學生可以從中學到地道、純正的英語了解真實、生動、具體、全面的社會文化。另外.還可以在圣誕節、感恩節等一些西方特有的節日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和禮儀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品味和體驗中西文化在各個方面的異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6-0186-03
當今世界各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了解和學習西方國家文化是必要和必須的。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廣泛,在英語專業的課程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突顯出來了,英語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五大基本技能,也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學習的過程,而是一個文化的吸收和傳播的過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即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反映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片面性,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吸收,而忽視了源語文化的傳播。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通過語言來表現。因此,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了解對象國文化和傳播本國文化的過程。語言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并通過語言來表現文化。古德諾夫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中是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在: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
海姆斯(D.Hymes)于1972年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促使外語教學的目標從“語言能力”擴展到“交際能力”,進而發展成為“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他們所要掌握的不僅僅是一門外語的基本語言知識,而且還要領悟該語言所包含的文化底蘊,這樣才能具備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國現代大學英語專業教育則更應當重視了解西方文化和傳播中國文化,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塑造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語言教學應當涵蓋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即“語言知識教學”、“目的語文化教學”、“本族語文化教學”。只有兼顧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講授,學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一門外語;只有對目的語文化知識與本族語文化知識相比較教學,使學生真正運用英語語言文化的思維方式來闡釋中國文化,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文化的橋梁。
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與當前英語教學的誤區
隨著偉大祖國的日益強大,漢語和中國文化也在不斷地影響英語語言的發展,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英語教學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上個世紀的英語教學側重于將西方文化引進來,而時間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英語教學的一大發展方向則是要運用英語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全世界。從13世紀馬可?波羅的游記開始,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文明古國就一直吸引著西方社會,但長時間的語言不通,使得中國文化出現了“失語現象”。如今90后的學生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中成長起來,他們對西方文化的熟悉程度似乎已經超過了對老祖宗留下來的中國文化的了解,這無疑是過分強調對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而忽略中國文化的輸入造成的。
1.教學目標。教育部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決定了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這些人才應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寬廣的知識面、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能力和較高的素質。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提出,學生應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較扎實的漢語基本功。但在課程設置中,大部分高校偏重西方文化的引入,開設了大批諸如《西方文化入門》、《英美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的課程使學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然而,涉及到漢語及中國文化的課程較少,對于中國文化的英文介紹卻鮮有涉及。這使得許多英語專業的畢業生在對外交流時,無法流暢地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
2.教材。目前高校英語專業使用的大量教材都選自英美原版出版物,教師給學生布置的課后閱讀任務也大多是英語的原版文學作品,其中中國文化含量幾乎空白,在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同時,忘卻了中國文化的英譯,學生無法從教材中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大量的語言材料的輸入才能使學生有較為自然的語言輸出,教材中對中國文化的提及少之又少,學生在真實的跨文化交流的環境中必然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大批學者辛勤地引入西方文化,翻譯西方經典,然而能將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著作很好地介紹給西方的譯者卻屈指可數。
3.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進中,大部分英語專業的高校更愿意引進“海歸”,認為有著海外生活學習經歷的教師更能勝任英語專業的教學任務,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也只局限于課本和西方社會現象,而很少聯系中國文化和當前中國社會,更不注重教授這些內容的英文表達。教師在理解教學方法時也有一定的誤解,教學大綱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跨文化交際的人才,絕不是僅僅從語言角度教文化,單純地引入西方文化,而應是從文化的角度教語言,考慮和兼顧英漢兩種語言及其所代表的兩種文化的相互交流。
由此可見,“厚此薄彼”是當前英語教學中的一大癥結,在具體的英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問題,使學生了解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不同的價值觀念,而不同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又構建了不同的認知方式,形成彼此不同的交際風格與言語行為模式。在“引進來”的同時也應當考慮“走出去”。從而啟發學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認知,明白彼此交際規范、詞法、句法等方面的不同,這樣有助于幫他們擺脫交際化外語學習中的困境,使學生能真正地運用兩種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從比較教學的角度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當前我國英語專業課程的文化教學中存在著的三大誤區:文化教學與語言知識教學相脫節、文化教學內容中凸顯“文化定式”、文化知識的測試評價體系不健全。這三大誤區均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較,因此,筆者嘗試從比較教學的角度來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1.進行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改善與本土文化結合的英語課程教學設置,使之成為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課程,從而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母語文化失語現象。如果在課堂上便將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互動性地傳遞與積累,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母語文化的意識與興趣,更能夠健全學生的知識解構,同時將本專業的知識與經驗與目的語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本專業的研究和考察。例如,在精讀課上,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在遣詞造句、篇章結構等方面融入漢語文學的相關知識;翻譯系列課程中可以開設《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技巧》之類的課程,或是在翻譯課程中選取一些中國經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在課堂內體會中英語言和文化異同,提高表達的準確性。
2.中國傳統文化導入和滲透。學生通過中西方傳統文化的比較和對比,能更好地理解兩者的異同,克服不同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也能清晰地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夠用英語流利地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例如,在介紹西方傳統節日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檢索資料,用英文介紹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佳節,可以邀請外教在課堂上進行現場提問,幫助學生更準確地傳遞文化信息。這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英語交流,從而減少“高分低能”帶來的“聾學生、啞英語”現象,增進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3.改革和完善文化測評體系。2004年新版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規定,取消快速閱讀,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知識,或者叫作文化常識(General Knowledge)。從考試大綱看,人文知識主要指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和英語國家概況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基本文化知識,三大板塊分別所占的比例大致為:文學30%,語言學30%,史、地及文化知識40%。新大綱對增加的人文知識有說明,要求考生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現狀、文化傳統等;能初步具備英語文學知識;能初步具備英語語言學知識。測試目的為“測試學生對主要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語文學與英語語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此不難看出,新大綱把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了解納入了測評體系,但時至今日,對于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未被納入測評。在這一大綱的指導下,國內開設英語專業的高校紛紛加大了英語文化課程開設的比例,但有關中國本土文化的英文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并未能引起相關高校的重視。若各高校能在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英語專業的人才測評體系中完善對于中國文化英譯的測評,“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將能得到很大的改變。
跨文化能力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直接的體現。中西文化差異是我們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障礙,同時也是關鍵的突破口。只有抓住這個突破口,不斷深入中西文化差異比較教學,不單把西方先進文化引進來,更要把中國經典文化傳出去,從而真正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參考文獻:
[1]Kaplan,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工作小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試行本)[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3]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試行本)[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的本科生是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對象,根據有關學者的調查(鐘華、樊葳葳等,2001),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文化知識和能力較之其語言知識和能力相距較大。這些調查和探討充分顯示出文化教學在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更應注重實踐性,學以致用,即更加重視學生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應適當引入目的語文化,培養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整學生的文化認知結構,為其今后進一步的專業學習和研究打下扎實的人文基礎。
外語的學習,是一個通過比較、通過重新發現來達到語言交流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北大的高一虹教授提出了外語學習的1+1>2的語言學習模式。她認為,語言學習同時又是文化學習,兩種文化的融合會在外語學習者的身上造就一種新的人格。學習第二語言之后,兩種語言的文化不會是互不相容的對立,或是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也不會是兩種文化的簡單相加。如果第二語言真正學到了家,兩種文化必定會相互作用。學習者既能加深和拓寬對于第一種文化的認識。也能夠由于移情作用對第二文化產生深刻的理解。這樣的學習者能夠比只懂得母語文化的人對本民族文化的優點和局限性有更明確的體會。也比不懂第二外語的外國人對第二語言文化有更清楚地感受。這種突出的雙文化意識,使得學習者的創造潛力得以發展。這也反映了語言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語言學習者將會具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知變諳化”的交際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認知還直接規約著語言教學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文化認知要求語言教學對癥下藥去研究教學方式方法。因為外語教學是一個語言教學和文化認知同時并進的過程,這和母語教學中,文化認知是一個先在條件和潛在過程有著本質的不同。正如美國語言學家C.C.弗瑞斯所說:“講授有關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況決不僅僅是全然無關的事情,不能因為時間關系或方便與否決定他的取向,它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為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文化認知的教學目標和原則
Stephen C.Dwnnett認為,教師如果對語言與文化有基本正確的理解的話,他們制定的教學計劃、設計的課程、制定的大綱和編寫的教材,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為了更有效地培養和構建學生的文化認知能力,Ned Seelye從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實踐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勵學生對目的語文化開展文化移情這三個方面考慮,全面系統地提出了開展文化認知教學的7項教學目標:1、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力,認識到人的語言和行為都會受到文化制約;2、幫助學生認識到年齡、性別、社會等級和地域的社會多樣性會影響人的語言和行為方式;3、幫助學生增強意識,了解目的語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傳統行為;4、幫助學生了解目的語文化中詞匯的文化內涵;5、幫助學生提高能力,使之能夠從旁證的角度評價和提煉關于目的語文化的概括語;6、幫助學生提高必要的技巧,使之能夠發現和組織關于目的語文化的材料;7、激發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興趣,并鼓勵他們開展對目的語使用者的文化移情。
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明確文化認知的教學宗旨,還要遵守以下5項教學原則:1、借助所教的語言知識導入文化;2、把認知文化的行為作為每一課的組成部分;3、使學生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社會文化能力;4、使各種程度的學生都獲得跨文化的認知能力,既了解目的語文化,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5、使學生認識到認知文化并不是要改變母語文化的行為,而只是要人察覺和包容影響自己和他人行為的文化因素。
二、認知中西文化的差異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語言在文化中對詞義、習語含義的影響如此帶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細考慮語言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任何文本都無法恰當地加以理解。”他認為,“筆譯和口譯中出現的最嚴重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的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
外語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認知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廣泛地閱讀社會語言學、語用學和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教學中,就課文涉及的詞語所攜帶的文化內涵適時、有效地進行文化認知教學。中英兩種語言的詞義已完全對等的很少。即使表面對應,內涵卻不同。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文化因素。
其次,利用課文的句子結構、語法現象、修辭、文體等,解釋西方人群的思維方式,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的特點,既是兩種語言組織表達模式上差別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思維習慣差異的體現。漢民族的思維方式以直覺和迂回式為特征,因此,漢語語篇通常是把思想發散出去,再收攏回來,使得其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發展,每個段落大意從不同角度和側面與主題相關,但不直接點題。以開篇為例,漢語語篇往往視需表達的主旨而定,這與中國人的行文習慣不無關系:即說話或寫文章常常從空泛的空間時間人手,從整體到局部,由大至小,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個別。常常在結尾處點題,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而英語語篇則開宗明義,直點主題。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這類中西文化差異的講授,對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另外,就課文的篇章內容所蘊含的文化進行輸入。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級第四單元課文的文本內容涉及非言語交際內容,教師可以借此介紹有關中西非言語交際行為的知識。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語交際行為既有共性,又有獨特性。有時甲文化中的某些無意識的行為,在乙文化中被視作有意識的行為;有時甲文化中的友好行為,在乙文化中卻成了污辱人的行為。所以,不了解非言語行為的文化差異,就可能出現交際障礙,甚至導致嚴重沖突。
三、文化認知教學的實用價值
文化認知教學的實用性原則,即要求實際導入的文化知
識應與所學的語言內容、日常交際密切相關。要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文化認知教學不是憑空介紹一些抽象的思維習慣或文化理論,而是要結合所學的教材和語言知識,結合不同的語境和不同的交際對象來展開教學。教材中課文的內容按文化話題進行大致歸類。比如:西方價值觀論題、婚姻家庭論題、文化適應論題、歧視與禁忌論題、歷史地理論題等。通過較系統地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養成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從更廣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如民俗、宗教、文學、藝術、法律、政治、經濟、少數民族、自然環境等。形成相應的文化視角,并逐漸成為自覺意識,能在口頭和書面交流中正確表達。
其次,要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國家不同的行為方式,體會不同文化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了解他們對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學會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辦法。教師可以通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了解美國人與人交往時的習慣和原則。比如美國人自主意識很強。他們樂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時;而中國人熱情好客,總是盡其所能地接待客人。此外,中國人總是情愿為朋友做事,將之視為交友之道;而美國人卻認為,如果過分熱情幫助朋友做本是他們份內的事,會使朋友誤解為別人在懷疑他們的辦事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具體事例中的文化主題,總結不同國家在交友方面的差異,并鼓勵學生集思廣益,找出解決文化沖突的辦法。
一、引言
文化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已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語言則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層面。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語言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化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二、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語言學家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如下幾個層次:一是對那些被認為是怪異的表面文化現象的認識;二是對那些與母語文化相反而又被認為是不可思議又缺乏理念的顯著文化特征認知;三是通過理性分析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四個層次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領。所謂“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的考慮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將自己“代入”對方的心境,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認識異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三、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特別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上尤為突出。
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
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_(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
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要求教師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導入的文化內容與英語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同時應突出語言的生動性,情景的真實性,材料的生活性,培養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對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給予理解和尊重,從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態。階段性原則是指文化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漸進教育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所學文化內容的本質。交際性原則是指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交際教學法,學生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這樣文化通過語言的交流得到傳遞和溝通,語言通過文化的滲透得到合理的交流發展。滲透性原則強調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不僅是簡單的教學灌輸,而應該在語言的交流、情感的表達中體現出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問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三)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開設英語角、英語沙龍等,舉辦英語文化周,英語文化節,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
(四)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我國的外語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由于受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將幾乎所有焦點都聚集在對語言形式的教學上,外語教育幾乎成為完全脫離社會文化語境的單純語言技能訓練。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及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改革的深入,廣大英語教育者越來越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宏觀政策
教學大綱方面,應該從英語教學的各個層次上,尤其是大學英語教育階段,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組成部分納入英語教學計劃,把出現頻率高的相關詞匯納入大綱詞匯表,這樣可以從宏觀上指導教學人員從各個方面增加有關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分量,從而提高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教材改革方面,當前迫切需要在各類英語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內容。由于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我們的外語教學既要重視西方文化,又要重視本國文化。因此,教材編寫者應根據英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參照英美文化教材編寫體例。這些讀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對照,也可以是全英語;要注意聽、說、讀、些、譯等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應注意將反映中國文化語境的優秀英語文章和譯文納入閱讀類的教材之中;應設置一些以中國文化語境為背景的聽力和口語話題,讓學生多看、多聽、多說涉及中國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語材料,從而提高學習者用目的與表達本國文化的能力,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而且可以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提供豐富的資料,達到交流的目的。此外,還要有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客觀基礎和參照依據。
課程設置方面,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增添有關中國哲學、歷史、宗教、文學藝術及社會習俗等的英語課程意義重大。無論對于英語專業學生或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在增加中國文化課程的同時,可以在現有的課程內容中添加母語文化遺跡文化對比的內容。在原有課程中有意識地選擇中國政治、宗教、民俗、價值觀的文化材料要求學生閱讀、翻譯、適當評價等。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在對學生傳輸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考試改革方面,除了考核英語語言基本功之外,考試中選用的聽力材料、閱讀材料等都可以設置成和中國文化相關。在我國教育體制下, 絕大多數學生都非常重視考試,雖說這并不能說是一個好現象,但我認為這種現象反而可以變成促進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號方法。因此,在我國大學英語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考核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或是把考試中的聽力、閱讀、完形填空材料中的一部分換成英語描述的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對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絕對起著一個推動作用。
二、具體教學策略
首先,提升教師自身文化內涵。社會對外語運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英語教師不但承擔者語言教學任務,還承擔者文化傳播的任務。要想在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英語教師不但應有深厚的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在教學中要將這些文化和意識傳授給學生,使其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并服務與語言運用。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素質的高低對于英語教學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強調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敏感性,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和文化修養。
其次,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教學法。英語教學中應把中國文化融入教學,合理配置文化教學內容,找出中西文化差異,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根據課文話題直接利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比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是一個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教師通過適當的形式對比中西文化在這些方面的異同,最終使學生理解交際行為各個層面背后所隱含的中西價值觀的異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會嘗試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語文化,從心理上認可其在目的語文化環境中的合理性,調整自我觀念,達到文化理解。同時學習文化的英語表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且促進有效的國際交流。
再次,進行翻譯技能訓練。除了在教材中通過現有文章和引文反映中國文化外,教學中還要注意把翻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技巧傳授給學生。誠然,具有民族特點的概念的翻譯是漢英互譯的一大難點,有些因為在目標語種缺乏實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稱為是不可譯的,但是中外翻譯界對此已經做出大量的研究并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翻譯的方法和技巧。英語教學可以在翻譯上多投入一點時間,系統地講授翻譯技巧,讓學生在遇見文化事物時能用英語最大限度地傳達出中國文化的神韻和特色,從而弘揚博大精深的母語文化。
最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信息。為了更多地進行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開設一些專題講座,聘請專家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課程教育。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收聽、收看CCTV-9的英語節目;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戲劇表演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三、結語
全球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強勢文化擴張和文化霸權,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壞和文化生態的失衡。在這種形式下,探索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育具有非凡的研究意義。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學英語教育這塊目前教育面最廣、教育時間最長、國家和師生投入最多的陣地對大學生實施中國文化教育。這樣既可以切實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時見.全球化視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時代使命[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 外語學習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語的地位迅速上升。隨著對外交流的日益發展, 我們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對西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讓我們看到, 當代大學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時,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卻到了一種驚人貧乏的程度, 這種缺失現象也必然會影響到他們今后在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因此, 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盡快補上丟掉的一課, 并使他們能夠在交流過程中用英語熟練地應用, 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對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現狀、原因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調查
1. 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于中西方國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種族淵源、歷史變遷、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 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 從總體上看, 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異。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的思想, 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 受基督教影響深遠。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響深遠,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 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礎。
( 2)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異。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是首要的價值觀, 強調個人自由、自我發展和個人進取心。例如, 在英語書面語中, 我字永遠是大寫的, 在個人與家庭關系的認知上, 西方思想強調個人的自強自立與個性開放,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個人對家庭的義務比較淡化。而中國文化則強調群體意識,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會。在中國古代文化中, 自稱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謙詞, 在個人與家庭關系的認知上, 強調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競爭與追求和諧的差異。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西方文化認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國文化則認為, 人與自然是和諧共存的關系。表現在人際關系上, 西方人崇尚競爭; 而中國人講究和睦相處, 以和為貴。
( 4)思維方式差異。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維, 而中國人重形象思維; 英語民族重直線思維, 在表達思想時, 要點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種修飾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當的特點。而漢民族重曲線思維, 習慣從側面說明, 闡述外圍的環境, 最后點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維模式。
( 5)宗教文化差異。英語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獄)等俗語; 而中國的佛教信仰源遠流長, 人們相信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 故有借花獻佛, 平日不燒香, 臨時抱佛腳等習語。
( 6)法制觀念的差異。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 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范, 主張用法制, 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 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中國人認為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 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 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 控制和壓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講究克己復禮。總而言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 而現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的, 從本質上講, 農耕文明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帶有閑淡、隨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業文明, 是一種機械化、大生產、協作性的生產方式, 它的出現, 推動了市場經濟下和商業文明的產生, 帶有明顯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潤為最終目標。
2. 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調查
針對以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 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有關中西文化了解狀況的調查。調查內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音樂、美術、古典書籍和宗教、習俗等方面, 共20道題, 然而調查的結果卻令人不盡滿意, 在價值觀的調查方面, 認為將來成家后打算繼續與父母同住的學生只占所有人數的3%, 這與我國傳統倫理中以家庭為本位的孝道相背離。在音樂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學生人數過半, 而聽過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國民間音樂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在節日習俗方面, 主動參加西方傳統節日的學生占90%, 而主動參加中國傳統節日的學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學生對我國傳統的節日如重陽節的意義一點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學生選擇了喜歡西方的建筑風格而非我國傳統的青磚紅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學生竟然認為基督教為我國傳統的宗教, 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比較青睞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當然, 在古典書籍的閱讀方面, 眾多學生還是比較傾向于閱讀我國的古典書籍而非西方的書籍, 這與我們的語言文化背景有著莫大的關聯。
但是, 從整體上來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識的調查結果還是讓人陷入了沉思,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過程中, 學習西方文化知識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卻令人不盡滿意。
二、造成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會功利思潮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我國與世界的接觸也日益的緊密,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 其重要性也日漸凸顯, 社會上流行一種只要擁有嫻熟的英語, 未來的生活充滿陽光0的思潮。因此, 英語專業成為人們競相捧之與羨慕的專業,認為讀了英語專業, 畢業后工作肯定會好找, 有了英語這門硬技術, 就相當于有了打開未來的金鑰匙。這種錯誤的社會功利思潮也逐漸地侵蝕著眾多高校學子, 促成了高校學生只重英語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不良之風。然而, 當前形勢下, 我國正處于全面與世界接軌的轉型期, 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英語自然成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無形中也體現出了英語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學生造成了誤解, 認為只有學好英語才有前途, 學不學我國傳統的文化都無所謂, 即使學好了對將來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2. 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
以英語為載體的西方主流文化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沖擊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 此現象則顯得尤為突出。美國著名學者阿特巴赫指出: 傳統的學術中心變得更加強大, 并且越來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語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以及歐盟中的大國(主要是德國和法國, 某種程度上還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國家的準則、價值觀、語言、科學革命和知識產品主宰、擠壓著其他觀念和實踐。在全面開放的社會環境下, 我國高等英語教育在制度規范、價值觀念、課程標準、教學媒介語諸層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 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論斷。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在當前形勢下, 西方文化的標準、生活方式在無形中對青年學生都產生了一種巨大的影響, 學生接觸英語文化的途徑和機會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標準。許多大學生都只看美劇不看我國本土拍攝的電影, 唯歐美音樂為尊。針對此現象, 我國一些學者發出了當代大學生正經歷著深刻的文化殖民過程的感慨。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臨著國際強勢文化和經濟大潮的沖擊, 如何才能確保其在高校學子內心的地位是個很大的問題。
3. 部分授課教師自身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不夠全面
教師是學生前進的導航儀, 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莫大的作用。目前, 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與專業教師自身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不夠也有著很大的關聯。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還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系統設置, 許多年輕教師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們又作為園丁來教育下一代, 勢必會在潛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識結構融進教學方法中去, 使學生在無形中受到影響。
4. 教育轉型階段學生認識的偏差
在當前形勢下, 我國的教育還處于改革探索的階段,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如何正確處理專業學習和加強文化修養之間的關系還處于一種迷茫狀態。這主要是由兩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從20世紀90 年代末國家確定科教興國戰略以來, 我國的高等教育就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轉型,也給教育者和學生思想上帶來了許多迷茫, 近年來一波又一波關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討論就是一個明顯的論證。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到底學不學中國傳統文化, 為什么要學, 這些疑問在他們腦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確的解答, 進而也促成了學生在認識上產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視。要學好一門西方語言, 學生就需要投入相當大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還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這樣, 他們本來就不多的時間就會顯得更為緊張了, 進而也就造成了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自身傳統文化的修養, 這些弊端在教育轉型期會顯得尤為突出。
三、強化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對策建議
如何在對當代學生的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在教學中, 達到兩種語言間文化的完美結合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使學生在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的同時, 熟悉我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運用英語準確表達, 是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實際中, 我們應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強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修養
所謂師者, 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修養不夠, 他對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就有莫大的影響。學校應該定期考核教師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習, 對不合格的教師給予督促提醒。這樣, 教師日常學習的知識就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 教師在授課期間也會有很多素材對學生進行傳授, 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美與博大精深, 使學生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是相當重要的。
2. 在教學過程中將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對文化的講授方式可以轉變為中外文化綜合講解、有機結合。授課教師可適當地將傳統文化與英美文化或對比, 或結合, 或綜合運用, 這樣讓學生在掌握英語文化的過程中, 通過大腦的加工和對比盡可能多地學習傳統文化。比如, 在講述跟課文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傳統的同時, 可以向學生提問與之相同或相異的中國傳統文化, 如果學生并無了解, 教師可利用這個時機向學生講授傳統文化習俗, 達到雙重效果。由此, 在實際學習中, 他們開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總結, 可以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閱讀方面, 當代大學生由于考試和就業壓力, 大多對英語閱讀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語閱讀之余再閱讀適量的中國傳統文化書籍, 不僅能增強自身傳統文化修養,還有利于在文化對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內涵, 增加就業的籌碼。實際上, 閱讀文化古籍也是一種文化學習, 中華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內涵, 每一字每一句無不滲透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足夠的歷史知識, 還要了解各地的風俗、文化、宗教等, 在無形中加強了自身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掌握。現在許多中國傳統文化書籍都有英譯本或專門的英語介紹書刊, 這為學生進行各種閱讀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在閱讀過程中, 學生還可以掌握大量的關于中西文化術語的翻譯技巧。
除閱讀外, 我國目前有許多優秀國產影片都有英譯版,英語專業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觀看一定數量的英譯國產電影, 如根據一些經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電影等, 主要領會其中蘊藏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和審美觀, 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感性的認識。平時在課堂上也可以以討論或辯論的形式, 由教師指定文化題材, 針對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點進行分析, 讓學生在辯論間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3. 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當代大學生中泛濫的局面, 使學生姓中不姓西。當代大學生由于長期接觸西方語言文化, 在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時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過濾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對我國長期以來的傳統文化持一種漠然或否定的態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節在中國大學校園中可謂盡人皆知, 一到情人節商家就想盡花樣來招攬生意, 街上商店到處可見年輕人慶祝節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國傳統的情人節/ 七夕0的時候, 在年輕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處冷冷清清, 與西方情人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 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傳有很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