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善于思考的分論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3-05-31 15:02:01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善于思考的分論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zhì),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善于思考的分論點

篇(1)

尊重學生,關(guān)愛學生。就需要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方式等,然后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樹立健全、完善的人格。人格尊嚴是平等的。作為班主任,要努力做到能像一個真正的朋友一樣,欣賞學生,學會傾聽學生意見,接納他們的感受,包容他們的缺點,分享他們的喜悅。被尊重是學生內(nèi)心的需要,是學生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礎(chǔ)。”工作中你會發(fā)現(xiàn):當一個學生在被你認同、尊重后,他可能會有驚人的潛力和爆發(fā)力。

1.1 以語言引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風趣、幽默、抑揚頓挫、通俗易懂條理清晰的教學語言,能大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常使用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教學,巧妙的引用學生所熟悉的事例,恰當?shù)刈鞅容^,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加法和減法時,常結(jié)合本班一件有趣的事編成應(yīng)用題用作教學,或用一個小故事去編成應(yīng)用題給學生解答。這樣生動、有趣,又通俗易懂,使學生在笑聲中解答問題掌握知識。

1.2 以情引趣

在數(shù)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不知不覺地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例如,在教學分類時,在講臺上擺出汽水、筆盒、玩具汽車、鋼筆、皮球等物品,由亂七八糟讓學生感知,使學生明白分類的重要性,然后進行分類,看誰分的快分的準確。通過游戲,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shù)學,激發(fā)學好數(shù)學的欲望。

1.3 以實物直觀演示引趣

小學生認識事物主要是直接感知的,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演示,不僅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如:我在教學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時候。就是通過直觀的物體讓學生去摸去猜直觀感受認識,或者從黑板上畫出平面圖形,讓孩子蒙著眼睛去摸。從摸到摸不到去感受平面和立體圖形的的區(qū)別等。

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目的。

2 新知探究中,提供機會,使學生“善問” ,使學生在思維中提問,在提問中思維

2.1 提供閱讀教材機會,使學生在“重點”處“問”

每堂數(shù)學課都有它的重點,學習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學生能否圍繞重點展開思維,數(shù)學教材的知識是靜態(tài)的,但是蘊含著豐富的動態(tài)內(nèi)涵。學生若能透過平凡數(shù)學字眼在重點處質(zhì)疑,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既加深了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又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和問題意識。

案例三:教學“認識角”一課時,結(jié)合新課的導入板書出課題后,親切地問學生:小朋友,你們看到課題想知道什么呀?學生思考片刻后說:“角是什么樣的?”、“角有名稱嗎?”、“角有大小嗎?”、“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實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等活動,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興趣高漲,學習積極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學習內(nèi)容,也培養(yǎng)了他們提問的能力。

2.2 提供小組討論機會,使學生在“難點”處“問”

由于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思維發(fā)展水平以及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不同,在學習過程中會形成學習上的難點,如不注意突破,勢必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也不利于思維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師應(yīng)針對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質(zhì)疑,組織學生討論來突破難點,發(fā)展其思維。

案例四: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中有一道練習是判斷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如何判斷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就是這道題的難點,所以我采取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當學生對折到平行四邊形時,

怎么對折都不會完全重合,學生開始反思:“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呢?”對折的兩邊形狀完全一樣,但是不會重合呀?學生如此

一問,頓時把難點給化解了,原來“完全一樣”和“完全重合”是兩

個不一樣的概念。

3 知識應(yīng)用中,精心設(shè)計,使學生“會問”

教學中,教師選擇學生身邊的有趣的,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事情,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3.1 精心設(shè)計開放題,使學生在“異”中“問”

課后設(shè)置開放題,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層地思考所學知識,有利于擴大學生思維空間,把機械模仿轉(zhuǎn)化為探索創(chuàng)造,開放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潛能。

這樣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應(yīng)用所學知識,提出不同的問題,不斷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2 精心設(shè)計實踐題,使學生在“用”中“問”

眾所周知,數(shù)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兒童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是智力的源泉,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知識應(yīng)用中必須精心設(shè)計一些實踐題,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身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如果準備到文具店買作業(yè)本,買本子時思考那些問題,(1)每本的單價是多少?(2)我身邊的錢夠買幾個本子?(3)應(yīng)找回多少錢?買本子是每個學生都有的生活經(jīng)歷,學生將生活問題轉(zhuǎn)化為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了數(shù)學應(yīng)用能力。”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學生從小就要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世界。

當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心靈互相溝通,和課堂產(chǎn)生共鳴。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真正規(guī)律。

篇(2)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2-0080-04

作者簡介:劉潔(1988―),女,甘肅蘭州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大學》《中庸》自宋代起便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一起被宋儒稱作“四書”,成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這一儒家道傳體系的有力證據(jù)。近年,對于《大學》的思想研究較多,但針對其文學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嘗試對其文學特色進行分析。

首先,有必要對《大學》的作者問題進行簡要討論。《大學》被看作是曾子學派的作品,始于朱熹,“及周之衰,賢圣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后世。若《曲禮》《少儀》《內(nèi)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guī)模之大,而內(nèi)有以盡其節(jié)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于是作為傳義,以發(fā)其意”。[1] (P.1 )“右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1] (P.4 )清代,學者們對《大學》作于曾子提出了質(zhì)疑,如戴震①、陳確②等。隨著1993年郭店楚簡的出土,學者們結(jié)合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對《大學》的作者問題提出了新的看法。李學勤先生認為,“朱子說《大學》系曾子所作,絕非無因”[2] (P.47 )。梁濤提出,不僅曾子的孝道觀念及“忠恕”思想與《大學》篇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而且從學術(shù)傳承的角度來看,《大學》與曾子也有關(guān)系,且《大學》與《中庸》在思想方面具有承接關(guān)系,《大學》出自曾子或者其弟子的可能性很大。③據(jù)此,學者們認為《大學》出自曾子或其后學之手,是可信的。

陳桐生先生的《從出土文獻看七十子后學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一文以曾子的散文作為中國說理散文成熟的標志。④而《大學》作為曾子的代表作品,極具文學特色。

一、出彩的說理技巧

《大學》作為說理散文,其出彩的說理技巧令人稱贊,具體體現(xiàn)于以下三點:

(一)邏輯推理的嫻熟運用。邏輯性是說理散文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

《大學》作者善于運用邏輯推理增強其說理性,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⑤

只有知道自己想要的目標,才能確定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才能夠心靜,心靜了才能神安,神安了才能慎重思考,慎重思考后才能處事得宜。這種句子即是邏輯中的連鎖推理結(jié)構(gòu)。“知止”是“定”的條件,而“定”是“靜”的條件,以此類推。換句話說,即前一推論的結(jié)果是后一推論的條件。再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一整段的敘述以“欲明明德于天下”為起點,以“天下平”為終點。從某種角度說這兩者是一樣的意義,所謂君子“欲明明德于天下”,即是將光明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以實現(xiàn)天下太平。作者在這里靈活運用了連鎖推理結(jié)構(gòu)。首先以最終目標“明明德”為開端,尋因探源,最終找到了要達成“明明德”的根本,即“格物”。然后以“格物”為條件,運用連鎖推理結(jié)構(gòu),最終推到“天下平”。這種說理方式相較平鋪直敘更為形象生動,在反復循環(huán)的節(jié)奏中悄無聲息地將論點凸顯出來,進而讓人明白,想要達到“明明德”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須以“格物”為根基,一步步達成。

邏輯推理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理性,使得說理對象更容易接受道理,同時也增強了文章的氣勢,這是曾子學派說理散文的亮點之一。

(二)條理清晰,論證嚴密

《大學》之所以能被后人概括出“三綱八目”之說,源于它說理條理清晰、論證嚴密的特點。開篇,作者即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為總綱領(lǐng),繼而論述確定這一綱領(lǐng)的意義所在。然后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作為達成“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具體步驟,以循環(huán)說理的方式論述了這八點。

另外,“觀點―論證―結(jié)論”式的說理方式也使得文章緊湊,條理明晰,如: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觀點),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論證)此謂修身在正其心。(結(jié)論)

這種段落內(nèi)部的安排方式,使得文章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清晰,一目了然。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如“先治其國”及“陳其意者”等段落。這些段落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以分論點組成總論點的方式,使得整篇文章一氣呵成。

(三)淺近貼切的例子與比喻

舉例子一直是說理文章的慣用手法。《大學》中所舉例子的特點是淺近貼切,作者仿佛信手拈來,并不十分刻意。談到“修身”,就舉人際交往中的例子,“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這種情況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遇到的,誰也不會對與自己關(guān)系淡薄的人情誼深厚,而對與自己情誼深厚的人關(guān)系淡薄。這個例子很簡單地把修身之道的重要性講明。談到“誠意”,就舉小人的例子:“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將小人的窘態(tài)與掩耳盜鈴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也使本段的論點“誠意”更加凸出,在輕松詼諧的語境中達到說理的目的。

比喻的運用在《大學》中也是極為出彩的。如“富潤屋,德潤身”,就像財富能夠裝飾屋子一樣,道德也能潤飾人身。再如:“《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天下沒有哪個女子是先學會養(yǎng)育嬰兒,然后才去嫁人的。以此作喻,說明愛心是天生的,國君應(yīng)當像愛嬰兒一樣愛人民。這些比喻既生動,又淺顯,老夫老嫗也能理解,瞬時增強了文章的親和力,讓受眾更易接受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

二、較強的散文節(jié)奏性

“文學作品語言的句法組織的獨特性,一方面決定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總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決定于思想構(gòu)思的上下文和形象性。文學作品的語言結(jié)構(gòu)幫助作家最全面地簡潔地表達思想內(nèi)容,有力地影響讀者,使讀者對所描寫的事物得到清晰明了的了解。”[3] (P.97 )《大學》的作者深諳此道,運用修辭手法與變化多端的句法組織使文章既有節(jié)奏性,同時達到突出主題思想的效果。

(一)對偶

對偶,講求字數(shù)相等,句式相似。如:

1.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3.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4.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

《大學》中這種正反對比的對偶運用,在形式上符合中國人對稱美的審美習慣。在內(nèi)容上,也使得文章對比鮮明,有抑有揚。

(二)排比

排比的運用增強了句式的變化,追求變化中的統(tǒng)一。《大學》作者善于運用排比來增強文章的氣勢,又不同于后世的詞藻堆砌,真實自然,毫無匠氣。如:

1.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也,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2.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3.人之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排比的使用,“使文章有如長江大浪,浪頭一個接著一個,造成渾浩流轉(zhuǎn)、滔滔不絕的壯觀。”[4] (P.34 )

(三)錯落有致的句式安排

《大學》不僅具體的句子花樣繁多,在整體的句式安排上更顯現(xiàn)出錯落有致的美感。長短句交錯使用,間或用排比、對偶加以修辭,使得文章有“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之美。如: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五言排比)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四言對偶)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相似句式)《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如果只是單一地運用一種句式,那行文自然是平淡無奇的,《大學》也不會有這樣高低起伏的韻律性了。

(四)虛詞的巧妙運用

南宋陳在《文則》中說:“文有助詞,猶禮之有儐,樂之有相也。禮無儐則不行,樂無相則不諧,文無助詞則不順。”[5] (P.9 )這里所言的助詞,即可理解為虛詞。虛詞可起到舒緩語氣,增強文章流暢性的作用。如: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這一段中,虛詞“矣”“也”的反復使用,使文章語言自然流暢,既修飾了文句,又使文章更朗朗上口,語言情韻并美,賦予文章生活氣息。類似虛詞的運用在《大學》中還有很多,不備舉。

三、匠心獨到的引用結(jié)構(gòu)

(一)引《詩》

《詩經(jīng)》在春秋時期影響廣泛,備受重視,故而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之教也”[6] (P.1368 )在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孔子也說:“不學《詩》,無以言”,[7] (P.176) 更對他的弟子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7] (P.183 )由此可見孔門對《詩》教的重視程度。曾子學派在《大學》中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大學》并不算長的篇幅內(nèi)引用《詩經(jīng)》共計12次。《詩經(jīng)》在《大學》中主要是作為論據(jù),作者之所以多次引用,是因為《詩經(jīng)》無論是在外交場合還是朝廷事務(wù)中都被屢次征引,通過引《詩》,可以增加文章的哲理性與權(quán)威性,增強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更易被讀者接受。

此外,《大學》引《詩》后,大都附以闡釋性的文句,將所引詩句與本文論點進行結(jié)合。如:“《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矣。”這首《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主題是對奴役人民的師尹進行諷刺,又借以指責不愛惜民眾的天子。作者就此總結(jié)出,擁有國家大權(quán)的人,不可以不謹慎,不行正道則會招致天下人的誅殺。“《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詩經(jīng)?文王之什?文王》是對周文王功績的歌頌,《大學》篇對此的闡釋是得到民眾則得到國家,擁有天命;失掉民眾,則會失掉國家。這種引用加闡釋的方法,使所引之文與原作渾然一體,毫無牽強附會之感。

(二)引《書》

“《尚書》記言文是中國說理散文的開端,這些歷史記言文有一個外在的敘事框架,它們已經(jīng)具備論點、論據(jù)、論證這些論說文的基本要素,有些記言文主題集中,條理清晰。”[8] (P.2 )《尚書》的這些特點對七十子后學(包括曾子學派)的散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⑥,其中最鮮明的特點是,《大學》7次引用《尚書》。《尚書》在《大學》中的作用與《詩經(jīng)》一樣,基本上是作為論據(jù)被使用。《尚書》的引用增加了《大學》的文采與說理性,使論證更有理有據(jù)。如:“《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像愛嬰兒一樣愛人民。作者強調(diào)以民為本,用《尚書》中的“如保赤子”四字,惟妙惟肖地闡釋了論證主題。再如:“《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枝;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尚書》中的這一段話本就是精彩的論據(jù),以兩種行為的對比,映襯出主題。這里的引用,不僅是多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例證,由于出自尚書,更增添了權(quán)威性。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大學》已體現(xiàn)出中國說理散文成熟的初級形態(tài),在說理技巧、散文節(jié)奏性及引經(jīng)據(jù)典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僅在儒家思想傳承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先秦散文發(fā)展史上更具有特殊地位。

注釋:

①參見洪榜.戴震全集[M].合肥:黃山書社,1995:4.

②參見陳確.陳確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552.

③參見梁濤.郭店楚簡與思孟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4.

④參見陳桐生.從出土文獻看七十子后學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J].文學遺產(chǎn),2005,(6).

⑤本文所引《大學》原文均出自李學勤主編的《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一書,不再一一注出。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⑥參見陳桐生.七十子后學散文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90.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李學勤.從簡帛佚藉《五行》談到《大學》[J].孔子研究,1998,(3).

[3]依?薩?畢達可夫.文藝學引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4]譚家健.先秦散文藝術(shù)新探[M].濟南:齊魯書社,2007.

[5]陳.王利器點校.文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篇(3)

作文評改是作文講評課的前奏。但作文評改的方式很多,可以教師獨批獨改,可以面批面改,可以學生自批自改,可以學生互批互改……哪種批改方式更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葉圣陶先生說:“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shù),得到深切體會:徒勞無功。”對此,筆者也有深切的體會。往往是滿紙紅批,收效甚微。事后大有“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的悲涼感。經(jīng)過多次的教學探索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讓學生互改作文能極大地提高他們作文的積極性,效果較好。思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互改作文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種特別強烈的需要就是好奇心的滿足。為了讓他們保持好奇心,教師在組織學生互改作文時,可以采取抽簽的辦法。每次互改都抽簽換人,這樣批改的同學就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作文,每次又都換一位同學批改,看到不同的同學對自己作文寫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不僅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出寫作的興趣。

2.互改作文能找到成就感。互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能發(fā)現(xiàn)一些作者不易察覺的問題,并能給予相應(yīng)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學生對自己作文中的問題,由于思維的定勢,不易發(fā)覺。但喜歡找別人的茬兒是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對他人作文中的缺點,容易發(fā)現(xiàn)。教師組織學生互改作文時可以對他們進行分組,每組由一位作文較好的同學負責,讓小作者自己讀文章,然后,大家充分發(fā)表看法,提出修改意見。整個評改過程,人人都是評價者,個個都是被評者。學生相互啟發(f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并且在交流、討論中同學之間互相幫助,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現(xiàn)自己的才智,從而得到同學的認可。這樣經(jīng)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yīng)該怎樣寫,不應(yīng)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和寫作能力。

組織好學生互改作文可以幫助教師節(jié)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作文講評前,教師只需抽查翻閱學生的批改結(jié)果,在短時間內(nèi)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容易激發(fā)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chuàng)造潛能。有利于教師更加深入探究學生心理,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作文講評的效果。

二步曲:明確目標,一課一得

學生一次作文都可能會暴露出很多問題,從審題立意到思想觀點,從語法修辭到篇章結(jié)構(gòu),不一而足。要講要評的內(nèi)容太多,隨便一個問題都可以說出個子丑寅卯。正因如此,與其樣樣求全,不如一課一得。對于此,不少教師犯了忌。每每作文講評,什么都想講,什么都想“指點”一番,面面俱到,講深講精則時間不夠,泛泛而談則效果不佳。主觀上希望學生能“聞過則改”,下次寫起來能得心應(yīng)手,客觀上卻是一廂情愿、事與愿違。這正如走馬觀花、隔靴搔癢,面是寬了,味是嘗了,事是做了,但卻浮在表面,懸在空中,“品”非所“味”,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收實效。因此作文講評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要一課一得。但作文講評課還有其特殊性,教師不能對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視而不見,不理不睬。因此在確定作文講評課的教學目標前須對學生習作有充分了解。

說:“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作文講評也一樣,如果想要在作文講評課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習作中的問題,講到學生的心坎里去,教師就必須事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閱讀學生習作,掌握學生作文的第一手材料。如這次作文的總體成績?nèi)绾危渴欠襁_到了此次作文的預(yù)設(shè)目的?其中優(yōu)秀的作文有哪幾篇?好在哪里?以前作文寫不好的學生有了哪些進步?對習作中存在的缺點也要分類整理,哪些是共性的問題,哪些是個別存在的問題,哪些問題是講過的,哪些是新出現(xiàn)的問題,都要加以記錄,為講評做好資料準備。在這個基礎(chǔ)上,找準這次作文中主要存在的共性問題,確定作文講評課的教學目標,對于個別問題教師可在課下進行個別輔導。教師如果每次講評能抓住一個具體問題,重拳出擊,深入探討,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每次講評都能使學生有所收獲,銖積寸累,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三步曲:鼓勵為主,激發(fā)興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這告訴我們教學的根本方法在于激勵、鼓舞。因此,在作文評講中教師應(yīng)多些鼓勵,多些肯定,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激情和興趣。每次作文講評課都應(yīng)找出學生的一些優(yōu)點(最好是與課堂教學目標有關(guān)的內(nèi)容)特別是進步之處,給予表揚。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表揚要講方法。

1.表揚要說得具體。激勵教育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并得到應(yīng)用,但如果只說些冠冕堂皇、無關(guān)痛癢的套話,反而令學生生厭。因此在表揚學生時一定要具體。是哪些學生哪些地方寫得好,是一個片段、一個句子、一個題目,還是一個詞語用得較好;是思路清晰、內(nèi)容豐富,還是思想鮮活,教師要說具體詳細。讓他們真真切切地體驗到自己有了進步,清清楚楚地明白是哪些地方進步了。這樣他們才會牢記并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愿意進一步努力。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扣題方法,教師就可以從標題扣題、中心論點扣題、分論點扣題、敘例扣題、結(jié)尾扣題等方面找出一兩處優(yōu)點對學生進行肯定。

2.表揚要照顧全面。得到恰當表揚的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相反,在學習上總是得不到肯定的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學情緒。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教師不能每次作文講評只表揚少數(shù)幾個寫得好的學生,而使其他學生沒有份,要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進步的喜悅。在受到表揚后,學生容易感到興奮,因為他們體會到了自己辛勤勞動的價值。

3.表揚要講語言技巧。表揚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但教師也不能因此對學生的缺點只字不提。這種情況下,教師只需講點語言技巧,換種表達方式就能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如在講學生缺點時可以這樣說,如果能做到什么會更好;或先講缺點再講優(yōu)點,采用先批評后表揚的方式。從人類心理的角度說,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先否定后肯定最容易給人好感;相反,先肯定后否定,給人的感覺最不好。因此教師在點評學生作文時也應(yīng)遵循“欲揚先抑” 這種心理規(guī)律。

四步曲:片段修改,體悟提升

作文講評課,似乎應(yīng)以教師的講和評為主,其實不然,講和評只是教師的“一家之言”,學生是否已經(jīng)掌握教師所講,還需用實踐來檢驗。如果教師還只顧“填鴨式”地講和評,不僅有違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會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作文講評課也應(yīng)該尊重教育的規(guī)律,體現(xiàn)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講評應(yīng)恰到好處,點到為止。教師只要指出問題,點撥方法即可,剩下時間應(yīng)留給學生修改、領(lǐng)悟,教師切莫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魯迅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要想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效提高,就必須教會并督促他們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有目的的修改。這是作文講評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最關(guān)鍵的一步。在實施過程中應(yīng)注意以下兩方面。基于課堂時間的有限性,教師在要求學生對自己作文進行修改時應(yīng)明確修改的重點內(nèi)容,采用片段修改的形式進行。

片段修改,本著化整為零的原則,把課堂講評的重點作為作文修改的重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這樣既能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修改任務(wù),又能對所學內(nèi)容進行及時的鞏固運用,讓學生在體悟中理解、掌握所學技巧,切實提高寫作水平。如:有次對以“得與失”為題的作文進行講評,重點點撥了議論文的敘例扣題技巧。點撥后,要求學生在自己作文中選一段敘例扣題不到位的進行當堂修改。現(xiàn)把其中一位同學的原稿和修改稿摘錄如下:

學生原稿:

失去桑榆,收之東隅,有失總有得。季羨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卻請辭“三項桂冠”,放棄功名利祿,繼續(xù)過著自己簡單的生活。史鐵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蕭瑟寂靜的地壇里,苦苦掙扎思索,但他在失去的同時,領(lǐng)悟了人生的意義,為失意消沉的人們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門。在面對失去的時候,季羨林和史鐵生堅信這只是一個考驗。倘若他們在失去中消沉、墮落,又何談成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需我們相信: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

學生修改后: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失總有得。季羨林,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卻請辭“三項桂冠”,淡泊功名利祿,繼續(xù)過著自己簡單的生活。他失去了桂冠的虛名,卻得到了國人的敬重。史鐵生失去了健康,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蕭瑟寂靜的地壇里,苦苦掙扎思索,卻領(lǐng)悟到了人活著的意義。為失意消沉的人們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需我們相信:得從失中來,有失總有得。

對比其原稿和修改稿,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不但能正確地認清自己文段中的問題,而且能對課堂所學內(nèi)容加以靈活運用,能較快寫出事例與論點關(guān)聯(lián)的句子。因此,教師講評后應(yīng)及時組織學生進行片段修改。這樣,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也能很快找到成就感,更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美]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上一篇: 機電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下一篇: 公司檔案管理
相關(guān)精選
相關(guān)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江市| 库伦旗| 松潘县| 叙永县| 安乡县| 伊金霍洛旗| 承德县| 江口县| 孝义市| 大新县| 仪陇县| 阿拉尔市| 翼城县| 增城市| 教育| 扎兰屯市| 兰溪市| 吉水县| 宝丰县| 普格县| 专栏| 邢台市| 隆尧县| 崇文区| 汽车| 海兴县| 张家口市| 林口县| 陈巴尔虎旗| 九江市| 芜湖县| 莲花县| 沽源县| 平利县| 都匀市| 勐海县| 虞城县| 临泉县| 逊克县| 松桃|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