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7: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哲學碩士畢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碩士畢業論文的封面由論文題目、指導教師、學科門類、專業名稱/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顏色等部分組成,其中:
(1)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字數不應超過26個漢字,可以分兩行排列,及中英文對照。
(2)指導教師
填寫論文作者的指導教師。沒有經過學校相關規定批準的合作指導教師,是不允許在論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導教師人數不超過2人。
(3)學科門類:論文編寫者的專業所屬的學科門類,例如工學、文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管理學等。
(4)專業名稱/研究方向:必須與論文作者的專業目錄表和培養方案書一致。
(5)日期:畢業論文的完成時間。
(6)封面顏色:論文的封面顏色可由各個專業自行擬定,每個專業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以示區別。
2.獨創聲明及授權說明
獨創性聲明及授權說明頁附于論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導教師本人簽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碩士論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兩部分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為500-1000字。內容包括本論文的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結論。摘要應本著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或創新點,語言精煉,言簡意賅。摘要應當具自我解釋性,在不閱讀論文全文的前提下,讀者就能夠獲取論文所闡述的主要論點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與中外摘要對應,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對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對中文摘要的簡單翻譯,英文摘要頁置于中文摘要頁之后。
在論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標明本論文的關鍵詞(3-5個)。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便于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關鍵詞間用逗號分隔,最后1個詞后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符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盡量以《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作為依據。
4.目錄
目錄一般列至二級標題,即列出到三級目錄。目錄的內容必須與正文標題及各個章節的標題一致。目錄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需要另起1頁排在摘要頁之后,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1、1.1.2、2、2.1等數字依次標出,一二級目錄用小四宋體,三級目錄用5號宋體,數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 new roman格式。
5.插圖及表格
論文中如果涉及到較多的圖、表,可以給出一個清單,附于目錄頁之后。圖表的清單應有序號、圖表名稱和頁碼。
6.正文
論文正文的字數一般至少3萬,它是文章的主體,分為標題、文字敘述、圖表、公式和數據等部分,文章組織形式可結合學科實際的要求和研究課題的特點而定。
7.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在研究本課題的過程中,對某一著作或者論文的整體參考與引用。
8.附錄
1.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質和學術價值決定了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學位論文通常指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為了獲取學位資格,向學校或其它學術機構提交的學術研究論文。它是學位申請者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科學研究的總結,是具有一定獨創性的一次文獻。論文的選題一般都是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所探討的問題相對專一,對問題的闡述詳細、系統且不乏新穎的學術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專業的前沿領域和重要問題。因此,學位論文與普通科研論文相比,具有文獻分析面廣、數據與圖表量大、理論分析充分且深刻、參考文獻大等特點。基于以上原因,學位論文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是進行學術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獻資源[1][2]。
根據檔案法和有關規定,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制定了《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已經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學校應當對紙質檔案材料和電子檔案材料同步歸檔。其中教學類文件材料的歸檔按原國家教委、國家檔案局的《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的相關規定執行。在《高等學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范圍》中,第十條為優秀的、典型的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評審意見。第十一條為研究生及碩士、博士學位獲得者的名冊、學位論文及有關審批文件。因此,電子檔案材料的歸檔是必須的。
1.2山西師范大學的快速發展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山西師范大學創建于1958年,前身是晉南師范專科學校,1964年升格為山西師范學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為山西師范大學,1999年山西省職業師范專科學校和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并入,至今已經走過了50年的風雨歷程。
隨著該校博士點的申請成功,該校已經具備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學位授予資格,未來還會迎來更好、更快的發展。學生人數的增加,學科的發展必然要求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進一步完善。
2.校圖書館學位論文的收藏、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圖書樓310室是博碩論文庫,從中可以獲取紙質版和電子版的碩士論文資料。其中電子版的碩士論文是從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為Word格式。而歷年的學士論文資料只能從各學院獲得。
第二,學位論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僅占用內存空間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該校要求碩士畢業生在離校前必須將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學位論文直接提交給校研究生處存檔。其中電子版的論文資料采用文件夾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審核力度不夠,因此提交的電子版論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很多學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別存放在多個Word文檔中,給電子論文的管理和電子論文的入庫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學士論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第四,校圖書館自建資源中提供了一個VF開發的博碩論文摘要查詢系統,但它只提供了簡單的論文摘要查詢功能,沒有實現論文全文在線閱讀、論文提交和論文下載等功能,這樣的系統不利于學位論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圖書館數字化文獻資源中提供CNKI系列數據庫(清華同方),但是CNKI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沒有山西師范大學的論文資料。
第六,碩博論文庫設在逸夫圖書樓,屬于新教學樓,很多學生不了解情況,此閱覽室參閱人員相對較少,因此,本校學位論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強學位論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議
3.1加強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統一學位論文組織形式。在對原規范進行合理的完善和補充后,出臺一份新的、細化的論文組織形式規范文件,并具體落實到各學院。畢業生在論文答辯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確的學位論文電子版,并且要求相關人員審核電子版格式正確后學生方可畢業離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內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應該要求各學院相關人員進行Word格式轉pdf格式的技能學習。經過這樣的嚴格要求,相信一兩年之后的學位論文都將以pdf格式提交,減輕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量。
第三,對論文答辯為優的學士論文進行歸檔。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較強的專業,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以開發軟件系統作為論文的支撐,除提交電子版的學位論文外,還需同步將另外兩份文檔提交。一是將所開發軟件系統打包后提交;其次為一份日志文檔,將系統使用說明做簡要介紹。
第五,圖書館采用一些措施加強宣傳,積極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學位論文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撰寫等工作。
第六,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整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基于山西師范大學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3.2.1開發檢索系統益處
首先,學校本科生在大三階段要選擇畢業論文指導老師和畢業論文題目進行學士論文的設計、開發和撰寫,很多學生在選擇導師和選擇論文題目時存在很多疑惑。開發一個學位論文檢索系統能夠讓他們很快查詢和了解相關導師的研究方向,盡快鎖定自己的論文方向。
其次,碩士研究生在入學后,需要和學院溝通選擇自己的導師并開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對各導師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內容了解不足,所以檢索系統的開發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檢索系統的開發讓導師的指導作品和學生的學位論文公開化,論文的公開化是一種內在的激勵機制,必然帶來本校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因此,為了實現該校畢業論文,特別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再利用,設計和開發一個基于山西師范大學,功能完備的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3.2.2檢索系統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學位論文檢索系統是一個集注冊登錄、論文提交、論文檢索、論文統計、論文評價、后臺管理為一體的系統,其中論文檢索為核心模塊。
第二,論文提交模塊包括論文電子表單的提交和論文全文的上傳。
第三,系統應該設有審核機制,相關人員可以直接進入后臺對已經上交的論文信息進行審核。
第四,論文檢索模塊應具備初級檢索和高級檢索功能,并具備兩種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確匹配。
第五,學生登陸系統后可在線查看論文全文并免費提供全文下載功能。
第六,系統需收錄山西師范大學1994年至今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2500余篇。
第七,論文表中的字段分為:基礎檢索字段、排序輔助字段、審核字段、上傳字段、圖書館收錄字段,其中論文編號是主鍵,學生學號是外鍵。基礎檢索字段還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導師姓名、導師單位、學位級別(碩士或博士)、學位類別(全日制或教育碩士)、論文類型(應用型或基礎型)、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學科專業備注、學位授予年度、中文題名、英文題名、中文副題名、英文副題名、中文關鍵詞、英文關鍵詞、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學位論文管理中學位論文檢索算法。傳統的基于查詢項匹配的檢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過多,且查全率、查準率不高,用戶篩選不方便等問題[4]。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一種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已應用于山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檢索系統。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對論文題名(caption)、關鍵詞(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詞器對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戶輸入的檢索詞進行分詞處理。在分詞處理的基礎上實現檢索和排序。
相關度檢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擇學科門類。教育部公布的十二個學科門類分別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學科門類下設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由于用戶一般會選擇相同或者相近的專業進行查詢,因此學科門類的選擇和限制能夠很好地解決“一詞多義”問題。
第二步,采用“檢索項+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查詢技術,并去除重復項,得到檢索結果集。論文的關鍵詞一般為四到六個,能有效地表征論文的主題。但是由于用戶提取關鍵詞的能力參差不齊,所以關鍵詞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組合能夠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計算相關度,并按照相關度的大小,對檢索結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優先級別為一,keywords優先級別為二,abstract優先級別為三。優先級別相同的論文則計算檢索詞的詞頻,詞頻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則能夠很好地提高查準率。
新算法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準率方面有較大改進,用于學位論文檢索的效果明顯,且實用性很強、易于工程實現,基本滿足了高校學位論文檢索的需求。隨著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進,開發和使用校本系統必將是一種趨勢。
相信隨著學校對學位論文管理的重視和學位論文檢索系統的使用,該校學位論文的利用率會很快提高,并且一定會帶來學位論文質量的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金春華.我國數字化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現狀與建議,省略.
[2]趙嘉朱.中國學位論文管理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4.
(一)作品的搜集、整理和校注
蒙古族漢文創作研究方面目錄整理工作起步較早。1980年至1981間朱永邦先生搜集整理出了《元明清以來蒙古族漢文著作作家簡介》,連載于《內蒙古社會科學》,收錄了58位作家,作了簡單的生平簡介,并附以著作名。后又有翟勝健刊于《民族文藝論叢》(現已不多見,無法考證收錄作家的具體數字)的目錄。兩位學者的目錄搜集為后來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1984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蒙古族漢文詩選》(王叔磐、孫玉溱)選注了86位蒙古族作家的330多首漢文詩,這本選注是至今為止收錄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比較全面,且選注作品比較多的詩選集,為后來學者研究提供了較好的文本資料。此外,有些學者把蒙古族漢文創作譯為蒙古文,付之以刊刻。丹碧和星漢編著的《漢蒙合璧古代蒙古族漢文詩詞選》(2002年8月)用蒙漢合璧的形式蒙譯了49位作家的108首詩歌,博、博彥在《清代蒙古族漢文詩選》(1999年)里蒙譯了45位蒙古族詩人的160首詩歌。這兩本書為廣大的蒙古族學者認識和研究蒙古族漢文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媒介。《古代少數民族詩詞曲家研究》只收錄了蒙古族漢文詩人阿魯威和夢麟。古代蒙古族漢文詩人中有詩集留存下來的很多,但都是未校注的線裝本,現見于世面的校注本只有三本。孫玉溱主編出版了《那遜蘭保詩集三種》(1991年),張凌霄校注了倭仁的《倭文端公遺書》11卷,題為《倭仁選注》(1992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池萬興校注了和瑛《西藏賦》(2013年齊魯出版社)。而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第一次被編入文學史是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的事情,1989年榮、蘇赫等人主編的《蒙古族文學史》收錄了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被冷落的文學遺產才在文學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以上學者所搜集、整理和校注的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作品為我們探索,研究文本內涵提供了既便利又有價值的資料。
(二)作家生平的考證
對于古代作家、作品的考證工作是既艱巨又考研耐力的工作,但對于漸行漸遠的古代文學作品和作家不去做考證的話我們的文學評論研究就會面臨有失準確、嚴謹的學術問題,為此對于迎難而上,孜孜不倦的前輩們感到由衷的敬仰。在古代蒙古族漢文作品和作家的考證中對于單個作家、作品的零星考證較為多見,而對于整個群體的考證存在很大的空白。白、特木爾巴根老師編著的《古代蒙古族作家漢文創作考》是迄今為止較為全面考證古代蒙古族漢文作家、作品的著作。著作中寫到“我們已整理出170余人的創作目錄,其中刻有詩文集的作家已逾80余名。這又是一筆極為可觀的文學遺產”①該著作從元代蒙古族帝王的漢文創作考略,出身貴胄世家之作家考略,科第出身之作家考略,明代蒙古族作家考略,博明生平事跡考,翰宛名流夢麟、法式善、錫縝考略,邊疆重臣松筠、和瑛、三多考略,八旗蒙古作家考略等部分,對元明清三朝主要的蒙古族漢文作家、作品做了詳細的考證,并附有現存古代蒙古作家漢文創作及見錄,主要作家傳記資料擷要,古代蒙古族作家漢文創作研究論著要目等,這些考證、記載不僅為我們這些后輩們研究古代蒙古族漢文作家、作品提供了準確、可靠的資料,而且還引導著年輕的學者們用嚴謹的態度探究學術問題。細查作品、作家的考證史不難發現在眾多作家的族屬問題上爭論最多的莫過于元代作家薩都剌,對薩都剌的族屬大致有蒙古族,色目人,回族,漢族等不同觀點,目前尚無定論。現聊舉一二例,僅供其作為參考。云峰老師1995年在《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上發表“元代杰出的蒙古族詩人薩都剌”,認為薩都剌為蒙古族。房建昌在《江漢論壇》(1983-02-10)發表“薩都剌為阿拉伯人”的論文,認為薩都剌為阿拉伯人。周雙利《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12-31)發表“略論薩都剌的家世與族屬”的論文,認為薩都剌為色目人。劉守剛在《中國民族》(1988-08-28)發表的“薩都剌的族籍”一文,認為薩都剌的祖籍為回族。對于薩都剌的祖籍問題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近50年的時間里,學者們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公開發表的論文100余篇。此外,因清代蒙古族漢文作家博明的生平資料未見與官載書,故對博明的生平也有零星的考證研究。如:王荔《文學界》2012年6月上刊登的“清代蒙古族詩人博明研究述評”。白、特木爾巴根老師著的《古代蒙古族作家漢文創作考》里旁征博引更為準確 、明了地論證了博明的生平,履歷。除外有些學者對蒙古族漢文作家的家族成員開始研究和考證。如:米彥青在《內蒙古大學學報》(2011年3月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了“清代中期蒙古族家族文學與文學家族”,賈熟村在《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6月)刊登的“晚清社會的倭仁家族”等。除外,對于其他的作家的生平,履歷也有零星考證和論述。對于作家生平的考證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探究作家作品內涵和理解時代文學的全貌。
(三)對作品的解讀和評價
對古代蒙古族漢文作品解讀和評價成果較為可觀,對于單個作家或者單篇作品的系統研究也偶有可見。就作品研究現狀看,對清代蒙古族作家的漢文創作探索和研究的較多。如:法式善,和瑛,那遜蘭保。西北師范大學的2009級中國古代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王娟娟的碩士畢業論文“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依據法式善現存三千余首詩作,分類介紹法式善詩歌的題材意蘊,同時解讀詩歌作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法式善詩歌的總體風格,以及含蓄蘊藉、富有禪味,運用孤清幽寂,高潔脫俗等意象組合的藝術特色。對于清代蒙古族漢文作家法式善的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中央民族大學2004級碩士李前進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論法式善《梧門詩話》美學觀”,針對法式善詩學主張和觀點做了詳細的闡述。除外還有新疆師范大學2007級碩士研究生黃建光的碩士畢業論文“《梧門詩話》詩學思想研究”等等。對和瑛的創作來講,《西藏賦》系統研究的較多。內蒙古民族大學2003級碩士烏日罕的研究生論文“清代西藏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評《西藏賦》”,從《西藏賦》內容,文體特征和文學、社會價值等多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西藏民族學院2006級碩士孫福海碩士畢業論文“衛藏方志 雪域奇葩”也較詳細地評析了和瑛《西藏賦》。對清代蒙古族女詩人那遜蘭保的創作研究主要圍繞著《蕓香館遺詩》展開的。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玉霞2005年6月編寫的碩士畢業論文“那遜蘭保和她的《蕓香館遺詩》”首先,援用可靠的歷史文獻考證了那遜蘭保的生年,世系。之后就《蕓香館遺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并據以總結概括那遜蘭保的詩論。最后援據《蕓香館遺詩》及相關的文獻資料,論述了那遜蘭保的生活觀。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李曉濤2006年6月述寫的畢業論文“清代蒙古族詩人延清及其《庚子都門紀事詩》”對《庚子都門紀事詩》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思想內容作了較為詳盡的闡釋。除外對元代蒙古族漢文詩人秦不花、伯顏,清代蒙古族作家夢麟、博明,倭仁,松筠創作也有很多零星解讀和研究,在此不一一舉例評述了。
二、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研究存在的問題
1.對作品的選注、校注存在很大的空白。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是蒙古族文學的寶貴遺產,也是中國各民族文化、文學交流的見證,蒙古族漢文作家群體龐大,留存下來的作品相當可觀,據白、特木爾巴根老師的統計,“從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到清朝末年,操用漢文進行創作的蒙古族作家共計179名。其中元代42名,有詩集者5名。明代7名,有詩集者6名。清代130名,有詩集者75名。”②由此可見,光有詩集者就有86名,對作品的研究空間很大。但是想要研究作家、作品的話對作品的解讀是首要的,沒有進行原文解讀的話研究只會成為空談,因此對作品的搜集、整理和校注顯得尤為重要。元明清文學離我們漸行漸遠,有些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只收藏在國家圖書館或者各高校圖書館或者在民間,世面上很少看到此類文學的流傳,現能找的校注本只有三種,一是倭仁集注,二是那遜蘭保詩集三種,三是《西藏賦》校注。其他作家的個別作品選注只散見于各類作品選中。這無疑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2.從蒙漢文化交流的視角,對“漢文化對蒙古族漢文創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多,對蒙古族漢文作品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的幾乎沒有。很多蒙古族學者認為非本民族語言創作的作品中根本不存在民族文化特征,也不值得去探討,或者避而不談,或者持否定態度,而漢文學研究者大多從蒙古族作者吸收中原文化視角去解讀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中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心理研究一直被擱淺。對于此榮、蘇赫老師這樣說過:“蒙古族文人的漢文創作,由于采用非本民族語言文字,加之有的作家遠離故土,甚或生長于漢地,作品從內容到形式與本土的傳統文學相比,民族特色較為淡薄。但淡薄不等于沒有,更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沒有”,③可見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中是存在蒙古族民族文化特征的。白、特木爾巴根老師在《古代蒙古族作家漢文創作考》中對此問題也表述過自己的觀點,“事實上,在元明清三代蒙古族作家群中產生了許多人情陳達、世事洞曉、造詣深厚、創作豐富的作家。盡管他們使用的是漢語言文字,然而民族文化心理、時代意識與個體情緒交織凝結在他們的創作中,渾然而為一體,構成蒙古族作家漢文創作特有的文化品性。舍棄文化品性的深層探討,漢文創作研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④顯而易見,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中民族文化特征是融合于作品之中的,解讀和研究民族文化特征不僅要對作品本身有足夠的理解,而且對蒙古族文化特征、蒙古族生活習俗、蒙古族心理特征有足夠的認識和深入的掌握才能完成此項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意義的重估
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是蒙古族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清一代蒙古族漢文創作數量甚至超過了同一時期的用蒙古文創作的作品。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研究任何一位作家或者作品都應將放在社會歷史背景下來考察,探究其作品的深層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朝代的更迭,社會的動蕩,自身社會地位的變遷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作者的內心和創作。如:和瑛歷任西藏幫辦大臣,駐藏八年之久,熟知了西藏的一草一木,并時刻抱著保衛邊疆和平的使命感創作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唯一一部以賦這種文體描寫西藏的巨著《西藏賦》。那遜蘭保親歷兩次,在她的作品中我們能體察到她的丈夫、哥哥參戰離別時的悲痛心理。延清深陷危城,親眼目睹了庚子過程后創作了《庚子都門紀事詩》。可見其作者的創作受環境影響之深。我們在研究古代蒙古族 漢文創作時不該孤立地研究其作品和作家,而是應該把它們放在當時廣闊的社會歷史環境下研究,在此基礎上探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和揭示的歷史發展規律。另一方面,古代蒙古漢文創作的搜集、整理和校注仍處在停滯階段,很多作者的作品仍沉睡在古籍堆里,此項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可利用文獻學的方法,將目錄、版本搜集整理后進行校勘和校注,為研究者提供準確、有力的資料。從研究視角上來說,不應單從文學的角度,或者從文學交流的角度去研究,也應從從民族學、民族審美心理學、民族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對蒙古族漢文創作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前50年間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注重了蒙漢文學交流的角度去分析漢文化對蒙古族作家的影響,如果用跨學科的視角對蒙古族漢文創作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探討,具體分析和闡釋蒙古族漢文創作中蒙古民族心理的體現的話,能夠深化蒙古族漢文創作的研究深度和廣度。
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不僅在蒙古族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這些蒙古族作家獨具民族特色的漢文創作為中國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用蒙古“民族氣質的眼睛”④去描述和解讀了元明清時期的社會概貌,是其他民族文學所不能代替的。并且有些作者的創作水平已達到和漢族文人比肩的程度,如:蒙古族雜劇家楊景顯的18部雜劇《西游記》對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西游記》提供了藍本。清代蒙古族作家法式善、夢麟、和瑛等人的作品思想、藝術水平已達到當時時代的高度。深入研究蒙古族漢文創作是探索蒙古族文學發展規律和蒙漢文學交流發展規律的需要,對于研究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形成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迄今為止國內少數學者對古代蒙古族漢文創作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但這遠遠構不成體系。從文獻的搜集、整理、校注到文本的系統研究,若能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多視角,多層側研究和闡釋的話,能夠拓展蒙古族漢文創作研究的傳統視野,在更深更廣的層次上去發現蒙古族漢文創作的社會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為推到蒙古族文學發展做出貢獻。
——————————
注 釋:
①②④白、特木爾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漢文創作考[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3,170,20.
③榮、蘇赫.蒙古族文學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631.
④別林斯基.1841年的俄國文學.別林斯基論文學.新文藝出版社,1958.78.
參考文獻:
〔1〕嘎爾迪.蒙古文化專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這里轉發20XX級XX同學的論文致謝,寫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達的感情卻是真摯的,當然博主也沒有她說的那么好,“那只是一個傳說”。蘇醒同學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碩士畢業生,2006年由我校初陽學院保送成為我的門徒。蘇醒同學讀研期間品學兼優,多才多藝,深受師生愛戴,學位論文“基于歷史發生原理的新課程高中概率教學研究”獲2008年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現供職于浙江一所黨校。
致謝
此刻的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昨天還烈日當空高溫30度,今天卻溫度驟降,天色大變。來金華六年,早已習慣了這反復多變的氣候,也習慣了許多原來的不良習慣。然而至今卻仍沒有養成輕松地表達自己情感的習慣,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視電腦屏幕上那簡簡單單的“致謝”二字良久,卻始終沒有鍵下一個字。我己經能夠深切體味魯迅“說不出話來”的境地,只不過他是被太多的憤懣壓抑胸口,而我卻是因太多的謝意感動而哽咽。
感謝我的恩師——張維忠教授。清楚地記得二年前的那個秋天,一個電話,五分鐘考慮時間,我做下了有生以來最有意義的抉擇,放棄區域經濟的保研機會,選擇了數學課程與教學論。于是,我得以有機會投在張老師門下,開始走上了一條饒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學術之路。張老師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數語卻總能醍醐灌頂,用無聲的行動來展示治學為人的五彩哲學,他用嚴謹治學扎實研究的實踐來詮釋靛青般深厚的學術態度,用火紅熱情的赤誠之心來教育我們待人接物之道,用黃色雛菊般溫暖關愛的教學方式讓給予我們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藍天般廣褒寬容的胸襟來提點我們如何笑面生活,正視挫敗,用青春活力積極樂觀的綠色生活來告訴我們快樂其實可以隨時隨地。張老師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從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覺醒,從彼時的搜腸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為這四萬余字的畢業論文點擊保存,是張老師引領著我一路成長。在我為前途擔憂迷茫,為論文焦灼困頓時,又是張老師一次次無私給予慈父般的關愛——讓我挺過了那些難關。在這短短的兩年間,我曾在心里無數次的默念謝謝,但是今天,在面對著這從選題伊始到最終定稿都飽浸張老師無數心血的四萬余字時,卻發現這簡單二字已經無法負荷內心那無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對張老師最為真切的回報。
感謝傅克昌老師,您的風趣樂觀、豁達睿智常深深地感染著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滿童真的笑容總會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裝嫩起來,真的很慶幸三年前能成為您指導的實隊的隊長,使我能夠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學習。
感謝楊光偉老師,您的認真細致、嚴謹執著讓我看到了一個學者對于學術的無限熱愛,您所作的研究更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震撼,為我們開闊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感謝徐元根老師,您那豐富的人生閱歷,低調的處事原則都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指導。
感謝蔡鐵權老師,您那深厚的專業素養使我們這些晚輩為自己的淺薄而汗顏,您那嚴謹的教學態度以及對白己近苛刻的學習要求都讓我們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學經歷,執著的治學精神更讓我們對您崇敬不己,雖然在師大不過短短六年,卻有幸二度聆聽您教授的課程,大一的《科學史導論》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謝溫州二中的謝樹光老師對問卷的指導與建議,感謝溫州第二中學、溫州中學以及溫州第十一中學師生,是他們的積極配合才使得本論文的實證部分得以順利地進行。
關鍵詞:咨詢企業 人力資本 知識型企業 價值轉化
導讀:通過對咨詢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碩士畢業論文范文人力資源論文本文就人力資本的組成特點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力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1、咨詢企業人力資本的組成及特點
整個咨詢企業的人力資本具備了以下的幾個特點:.咨詢企業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很高。咨詢企業,如國際著名的戰略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麥肯錫等,在錄用新人時最基本的條件是具備著名高等院校的學歷,其公司內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比例幾乎是100%[l]。麥肯錫所雇的員工中幾乎一半具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許多人擁有哲學博士學位(Ph.D.)、醫學博士學位(M.D.)和法學博士學位(J.D.)[z〕。國內的咨詢機構不少來自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轉制和政府部門的分離,其中典型代表為賽迪顧問有限公司、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和九略管理顧問公司。在賽迪顧問有限公司中擔任顧問和分析員的員工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so%以上。.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咨詢人員的主要資本。
一般咨詢企業的咨詢人員等級和對應的工作年限。咨詢人員的隱性知識是其區 別于其它咨 詢人員的標識。r1bbin(1998)指出,真正能夠將一個公司區別于其競爭者的是員工的知識閉。對于咨詢公司而言,其所擁有的知識大多是存在于咨詢人員頭腦中的隱性知識。每個咨詢公司對其咨詢業務流程都有相應的規定,雖然會有所差異,但基本都具有前期可行性分析,立項并調研,提出解決方案,實施解決方案,監督與培訓這幾個咨詢模塊。咨詢人員在承擔咨詢項目過程中,是按照相應的流程并根據公司案例庫中已有的解決方案為其客戶提供咨詢。從這一角度而言,咨詢人員的工作似乎是程式化的,無法區分的。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咨詢人員在接到客戶請求后,如何從不同的客戶背景中找出問題的實質,并與已有的解決方案相匹配,以及在解決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如何使其順暢地運行,這些則主要依賴于咨詢人員隱性知識的運用,而這往往是項目得以出色完成的關鍵因素。
企業內的知識共享是咨詢人員獲取知識和經驗的主要途徑之一。咨詢人員能否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主要依賴于其所擁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這兩種知識的獲取途徑除咨詢人員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之外,最有效和快捷的方法就是共享企業內的已有知識和經驗。
由于咨詢人員所具備的知識大多數是難以用文字、圖形等編碼的隱性知識,因此要通過組織內的人事調配與不同員工間的合作來身臨其境地學習其他員工的隱性知識,促進隱性知識在員工之間的傳遞。咨詢企業內除專職咨詢人員外,還有一批靈活機動的外聘兼職咨詢人員。這些兼職咨詢人員通常是某一領域或專業的權威和專家,當咨詢公司的客戶所需解決的問題無法根據先前的經驗得以解決,并且本企業內的咨詢人員也無法解決此問題時,這些兼職咨詢專家就擔負起解決此問題的任務。
2、咨詢企業人力資本與其它智力資本的關系咨詢企業與其它知識型企業一樣,除人力資本外,也包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這兩類智力資本。在咨詢企業中,結構資本是指其企業文化、企業戰略、組織結構、服務流程、信息系統架構、知識產權等資本,其中企業文化、服務流程、知識產權相對更為重要。咨詢企業的客戶資本主要包括企業信譽、固定咨詢客戶、客戶渠道等。咨詢企業的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之間的關系具備以下特征:
人力資本是咨詢企業的核心資本。在咨詢企業中,結構資本是人力資本創造企業價值的輔助工具,一切服務于人力資本的活動;而客戶資本則是通過人力資本的勞動來得以實現和鞏固的。
在這種企業文化氛圍中,使員工認識到共享其隱性知識不僅是提高為客戶解決間題的質量和速度,而且也是提高個人能力的快捷有效的途徑。相應的激勵機制也是推動人力資本知識共享的方法之一。激勵機制并不是對共享效率的評價,而是對共享行為的一種認可,只有這樣才能使員工輕松地公開其隱性知識,使知識共享最大化。
客戶資本對人力資本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由于咨詢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是通過咨詢人員這一人力資本來實現的,即咨詢人員根據客戶的特定要求而向其提供定制服務。咨詢人員所擁有的知識大多數是難以共享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又因其載體(即咨詢人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務形式。
本論文由特約提供,提供畢業論文,論文格式,論文格式范文,留學生論文,商務報告相關資料搜索的高端。次越深,覆蓋面越廣,客戶對咨詢人員的依賴性就越高,客戶的忠誠度就越高。因此,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咨詢人員是發展和保持客戶的基本條件。
3、咨詢企業人力資本的價值轉化活動咨詢企業的價值是通過人力資本的活動來實現的,這種人力資本的價值轉化活動可根據咨詢人員所提供的服務內容分為兩種主要的形式:根據已有案例經驗提供服務的價值轉化活動和創新的價值轉化活動。
從國際方面說,不管是《寂靜的春天》公開出版,還是政府的公共政策中出現 “生態環境”這一名詞,但在此之前的環境污染(如倫敦煙霧事件等)已經對社會公眾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但是不管怎樣,生態危機的出現,已經嚴重的影響人民的生活,當然隨之出現的種種跡象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美國社會學者萊斯特•R•布朗(Lester Brown)先生也鄭重地指出:“我們花很多時間為經濟赤字而煩惱,但是威脅我們經濟長遠前景的是生態赤字。經濟赤字是我們彼此之間的借貸,生態赤字卻是我們取自于子孫后代”賈中成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寫作的初衷正是來源于此。當然作為當今經濟增長熱點的旅游業,其生態責任的研究便成為重點。
一、合作博弈的評述
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s)又被稱為聯盟博弈(coalitional games)。其主要是指在博弈中,若協議、承諾或威脅具有完全的約束力且可以強制執行的,合作利益將大于內部成員各自單獨經營時的收益之和,同時對于聯合體內部應存在具有帕累托改進性質的分配規則。也就是說合作博弈是針對結果而言,是把合作視為先驗條件或者前提而對聯盟收益分配的處理,且所有局中人接受與其他局中人甚至競爭對手共同努力爭取更多收益。其大致可分為可傳遞效用博弈(聯盟成員的效用可以疊加)與非傳遞效用博弈(效用不具有編輯支付性質)。合作博弈強調的是團體理(Collective Rationality),強調的是效率(Efficiency)、公正(Fairness)以及公(Equality)。在合作博弈的框架下才會有出現“雙贏”的可能,它通常能獲得較高的效率與效益。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生態責任的國內外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沒有提出生態責任的概念,但是其同樣關注政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其更注重的是生活中的生態問題。但是,綜觀西方發達國家對政府在生態問題方面的責任研究,我們就會發現,他們似乎不太重視基本原理,范疇和科學體系的探討,而比較重視對人類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和所謂的“全球問題”的研究,他們較早的認識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也比中國起步早些。
國內對生態責任的研究并不是很早,謝菊(2007)在論生態責任中提出生態危機已向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巨大挑戰,政府、企業和普通公眾等生態責任主體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生態責任:政府應該倡導正確的生態觀,完善政府生態制度,推進生態和諧的法制建設;企業從綠色消費,綠色生產,和企業間的生態和諧入手來從而達到個體、社會、生態的三贏效果;公眾應尊重并崇尚自然,、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另外通過環境NGO來推進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李外禾(2007)在論政府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責任中提出在政府在經濟社會中作用,進一步深化了有關責任政府的相關理論,為建立新型的政府奠定了理論基礎是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完善和補充。它著重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出發,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定位為“政府調控行為,科技能力建設和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系統復雜工程,深化了可持續發展系統觀的相關理論。李晶(2009)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的的生態責任研究中分析了政府生態責任缺失的原因以及在建設生態文明中政府應具備的責任,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實現生態保護;其次,加強對國民的生態教育,營造生態文化與道德體系,再次,健全政府生態制度;另外,推進生態保護的法制建設;最后,強化生態國際合作,注意保護國家的生態資源不被掠奪,警惕各種掠奪生態資源的形式,防止國家的流失,維護國家的環境權和發掌權。畢鐵居,吳紹琪(2006)在和諧社會與政府生態責任體系的構架中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方面介紹了和諧社會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出了構架制度化的生態責任政府,首先政府樹立新的生態觀念,倡導正確的生態價值觀,矯正錯誤的自然觀念,堅持代內公平、代際公平與自然公平的辨證統一,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辨證統一;其次,建立生態責任政府,完善政府生態責任,,明確資源產權關系,建立廣泛的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等張存良(2007)在和諧社會中政府的生態責任中,提出政府實現領導者生態責任問責制和豐富政府生態責任履行方式等措施馮清(2007)在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政府生態責任研究中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政府、生態責任等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相關理論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又列舉了政府生態責任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我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生態問題及其原因,通過研究分析得出結論,政府生態責任的培育應做好以下工作:加快相應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走生態管理制度化的道路;在實現旅游資源“兩權”分離的基礎上,加強政府監管力度:加大科學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培養生態意識、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抓住時機,大力推進生態旅游等措施宋寶莉.揭r紋.竇玉凱(2007)在企業承擔生態責任: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中,運用企業生態責任戰略地圖模式,分析之處企業承擔生態責任從長期看能夠增加企業價值,并探討了應如何增強企業的生態責任意識賈成中(2009)在企業生態責任的經濟學分析中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的直接執行者――企業的行為是直接影響人與自然關系的關鍵性因素,只有改變企業的行為模式,通過制度性約束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變原來的“經濟人”為“社會人”,再向“生態人”過度,從思想上徹底改變,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并據此得出結論:企業變“經濟人”為“生態人”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活動對自然的一種責任體現。企業承擔生態責任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宏觀層面的政府政策引導將是企業生態責任實現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限制性政策也會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其次,產業政策、區域性政策以及行業協會管理等中觀經濟環境的完善和發展,是政府宏觀政策制度作用于企業微觀行為的“中介”傳遞功能實現的保證;最后,企業自身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是實現企業生態責任的內生決定因素,企業生態化建設是企業生態責任的實現路徑,同時,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綠色選擇等外生變量亦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姚海靜(2006)在企業生態責任的哲學基礎研究中就企業生態責任的哲學基礎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從人性的視角分析企業生態責任的正當性,指出企業本質不是純粹的經濟組織,而是人性實現的場所。人性是企業責任的哲學基礎,人性的生態本質決定了企業必須對自然界承擔道德責任。從四部分來分析企業生態責任的哲學基礎:首先,企業生態責任的提出;其次,從企業本質著手尋求企業生態責任的正當性;再次,從人性異化的角度分析企業生態責任缺失的根源;最后,論述人性限度內的企業生態責任。
(二)博弈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博弈論在中國的發展,研究者運用博弈論來研究旅游現象和問題,博弈的經濟模型的方法也被引人了旅游研究中(以經濟管理和應用數學專業為最多)。由于經濟模型能更為全面、更為便捷的反應研究對象的特性.因此,簡單的博弈經濟模型的在旅游研究上的運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相關博弈模型研究主要以有限博弈和純策略博弈為主(局中人具體明確了一個非隨機性的行動計劃,即選擇一個策略的機率為100%,其它則為0,其中田喜洲、王渤(2003)建立不完全信息條件下旅行社與消費者對產品選擇的博弈模型,運用成本理論和博弈樹(序貫博弈)進行分析得出提高旅游市場效率的最佳策略選擇以及齊子鵬、黃昆(2003)建立旅行社間的價格競爭博弈模型并進行需求分析得出納什均衡策略集合,用以解釋旅行社業發生價格競爭的原因和價格聯盟終遭解體的原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到了2004年以后,博弈模型的建立又向前邁近了一步。2004年以后的研究由有限博弈向重復博弈發展,同時由原來的純策略博弈向混合策略博弈(局中人可以按照一定的概率,隨機地從純策略集合中選擇一種純策略作為實際行動,即選擇一種策略的機率為0.4的條件下,選擇其它策略的機率相加為0.6發展。如:田喜洲(2004)通過建立旅游市場監督人員與旅行社,運用在完全信息條件下靜態博弈分析后,得出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策略,來解決旅游市場效率低的問題而梁藝樺,楊新軍(2005)通過合作博弈與競爭博弈的優劣對比,運用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對旅游企業產品建立模型進行分析。并用合作博弈對旅游企業模型研究,提出單純的合作戰略或競爭戰略已經不能適應日趨復雜的區域旅游活動,合作競爭戰略才是新階段我國區域旅游活動開展的首選策略春宇,黃振方,舒小林(2009)在旅游地利益主體博弈關系變遷的演進論解釋中對現今旅游地利益主體關系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辨析其研究現狀與不足,提出以旅游地演化理論為指導,從時空角度動態審視旅游地利益主體博弈關系的演化過程及其規律性、演示其關系的演化軌跡與邏輯內涵,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旅游地利益主體博弈關系演化理論研究框架,促使旅游地利益博弈達到一種能夠實現自我調節的動態均衡狀態。
三、結論
伴隨著旅游業飛速發展,旅游景區的生態安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研究的重點,生態責任的研究已經成為近幾年的熱點,但是當前對生態責任的研究,基本上歸屬于純理論學科領域,還沒有構架起通向實踐領域、指導生態保護實踐的橋梁,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在實踐過程中,對生態責任的研究只是局限于政府或者企業或者社區居民或者旅游者單個生態責任研究,并沒有就政府,企業,旅游者和社區居民四者之間構建一個和諧的生態體系,對旅游景區的長遠和諧的發展和解決當代民生問題的實踐并沒有搭建一個明晰的生態平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視野中,如何確保生態和諧,如何構建生態和諧的責任體系,政府,企業,旅游者,和社區居民應該承擔哪些生態責任,怎樣實現其責任及其這四者之間的應建立怎樣的合作關系來確保生態和諧等等問題,都是現階段旅游景區所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美]萊斯特•R•布朗.生態經濟――有利于地球的經濟構想.[M]林自新,戢守志譯,東方出版社,2002.p21.】
[2]謝菊.論生態責任.【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7.04.0028】。
[3]李外禾.論政府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責任.[D]重慶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7.04】
[4]李晶. 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的的生態責任研究.【J】農業.農民.農村2009.01043】
[5]畢鐵居,吳紹琪.和諧社會與政府生態責任體系的構架【J】特區經濟2006,0493】
[6]張存良.和諧社會中政府的生態責任.[D]中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7]馮清. 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政府生態責任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11】
[8]宋寶莉.揭r紋.竇玉凱.企業承擔生態責任: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J]生態經濟.2006-10-020】
[9]賈成中.企業生態責任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
[10]姚海靜.企業生態責任的哲學基礎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6】
[11]吳長文.營梢觀念的發展與博弈均衡一兼談旅游企業的市場決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3):56一58.
[12]N愛其.旅游市場進人博弈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0.(11):12。一122.
[13]田喜洲,王漸.旅游市場效率及其博弈分析一以旅行社產品為例【J〕.旅游學刊,2003,(6):57一60.】
[14]齊子腸,黃昆.從價格竟爭到價格聯盟:旅行社業存在的一個博弈均衡解〔J].數t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6):112一114.】
[15]【田喜洲.旅游市場監督博弈分析【J】經濟經緯,2004-03-040】
【中圖分類號】G642
一、美國教育碩士形成發展的基本過程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國家之一。19世紀20年代,哈佛學院為取得學士學位并愿意繼續學習的畢業生開設了一些高層次的課程,被認為是美國研究生教育的開端。美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于20世紀初被納入碩士學位教育系統。1908年,哈佛大學授予全美第一個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首開專業碩士學位教育之先河。此后,各種專業碩士相繼出現,豐富發展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20世紀初,許多大學都開始授予教育碩士學位,主要是為培養中小學教師而設立的,攻讀該學位的人數也不少,但仍然缺乏嚴格的標準,以及對培養質量的有效控制和監督。二戰以后,美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提出將碩士學位分為文碩士、理碩士、教育文碩士和教育碩士。前兩者是研究型學位,后兩者為專業性學位。美國大學協會還提出了教育碩士培養的基本要求,包括入學要求,課程學分要求,強調實踐性學習等等。這些要求和標準為當今美國教育碩士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教育碩士的培養模式
2.1 培養目標
在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指與學術性相對應的應用性取向研究生教育,以主要培養各個專門領域的從事實際應用工作的人才為教育目的,畢業生通常可授予相應專業定向和學科領域的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在相應層級的學位之前,通常要冠以特定學科名稱,如教育碩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碩士等。具體說來,美國教育碩士是以培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即具有理論與實踐創新能力的教育領域的教學專家為目標,與學術性碩士相比,它強調掌握更多的直接應用性知識,而不去追求一些原創性研究,這一目標明確指出了本層次專業學位的培養導向,對培養對象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都作出了一定的要求。由于教育碩士是以應用性為取向,畢業后主要從事教育相關工作,因此,它更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僅清楚明確,各具特色,而且都切實結合專業學位人才的特點,培養目標歸結于造就科學研究和應用型的人才,著重強化對學生基礎知識、創新能力、組織管理等能力的培養。
2.2 培養過程
2.2.1 招生入學的標準
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發展比較完善,專業學位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并且享有較高的聲望,其畢業生往往能得到比較好的社會待遇。大部分專業學位每年都有兩次以上的入學考試機會,而入學要求也相應較為嚴格。雖然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入學方式較為靈活,各專業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來做出決定,但是一般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相應的學位。具體又分為具有相應的學科專業背景的學位和非學科專業背景的學位;其次是相應的推薦信,有些院校對推薦人都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教育碩士的推薦信除了一份由教師寫的,還要求參加工作后所在企業或公司老板寫一份;最后是GRE成績單,對母語是非英語的申請者還需要提供雅思考試成績或托福考試成績,且對雅思或托福的考試成績都有相應的要求。美國教育碩士的招生標準往往都要求申請者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這有利于整個培養計劃的開展和進行。可以說美國高校對申請者提出各種高要求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其他材料的審查,提倡對細節的考察,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估。
2.2.2培養方式
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式以保證教育質量為目的實行多元化的培養方案,專業學位培養年限的制定依據不同專業的學習要求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呈現多元化格局。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年限一般為1-3年,不同專業學位的培養年限差別較大、同一專業學位的培養年限也存在著較大的彈性空間。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年限通常為1-2年不等,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兩種,大部分全日制學生都能在1年或1年半內完成學業,非全日制學生需要2-3年時間。在學習時間上,考慮到學生需要兼顧學習和工作,學院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也相當靈活,除了開設全日制(full-time)課程外,還開設業余制(part-time)課程,學生可以選擇晚上或周末的時間進行學習。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美國專業院校有權適當縮短原計劃的培養年限,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以使學生提前畢業、進入工作崗位。
2.2.3課程和教學實施的選擇
美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強調實效性,突出實踐環節,教育學等方面的原理、規律、技術和方法也均被有機地滲透到其他課程中去。學生有一定的自,可以根據各自基礎和知識結構靈活選擇學習內容。在研究生院對課程設置提出總體要求的基礎上,具體課程由研究生在導師或顧問的指導下自行選擇,因此,即使同一專業方向、相同培養計劃的學生,由于興趣和目的的不同,也會在具體課程選擇上有所差別。教育碩士課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20-26個學分的主修科目,包括所有碩士學位申請者必修的核心科目、教學方法的科目以及中小學教師感興趣的專業理論科目;二是6-12個學分的輔修科目,集中在學生以后所任教的科目領域。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尤其注重現代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運用,采用案例教學、研討教學、行動教學等,這些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研討與交流。
2.2.4學位授予
美國教育專業學位的獲得,首先要求學生修完規定的所有課程,
包括完成一定的實踐環節,并取得學分。大部分的教育碩士在修滿規定的學分后,還需要參加綜合水平測試,綜合水平測試的成績是學位授予的重要依據。只有25%左右的大學要求必須有學位論文。測試分為筆試和能力測試,主要考察申請者對所學專業領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否通過測試由本專業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集體評議。沒有通過者,可以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美國教育碩士畢業要求參與科研項目,但對畢業論文不作過多的要求,但是教育博士學位的獲得要求與哲學博士一樣,對課程作業和學位論文都有一定的規范要求和評估標準,但是,教育碩士要靈活得多。
2.3培養條件
2.3.1師資隊伍
優秀的師資隊伍是教育碩士培養的核心和前提。美國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不僅數量充足,而且遴選嚴格、管理規范,不僅要求他們具有豐富的專業背景、來源多樣,而且還要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校外導師的聘任一樣有嚴格的條件和要求。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密切合作,組成由不同專業背景的導師組,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美國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一名學習者可能有多名導師共同指導,導師團隊的人員構成實踐性很明顯,導師必須具備高水平的專業能力,有相關設計和開發經驗及實踐經驗。美國教育碩士培養采取的是“院―系”縱向培養結構和導師集體指導制。學生入學后選擇不同的系,由主要導師負責指導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和論文研究,其他導師指導研究生開展實際問題的研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
2.3.2圖書館與實驗室資源
圖書館藏書資源豐富是一所實力大學的主要標志之一。從美國各高校的圖書館的網站可以發現,各高校及學院都有大量的館藏資料和豐富的專業資料,并配備了高端的網絡檢索系統和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備等,此外,優良的實驗場所和儀器設備,這些都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了堅實良好的支撐條件和保障。在校學生和老師可以盡情享用這些條件進行交流和學習。
2.3.3外部協作
加強外部協作也是美國教育碩士培養的一大特點。導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期間,往往會要求學生參與實地調研考察,這就要求高校與中小學之間,高校之間,以及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密切合作。美國有許多大學和社會研究機構、企事業單位達成了合作協議,這些機構與學校之間對許多資源進行共享,進行資源整合,同時也為學校學生提供個大量的實習、實踐機會。部分學校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來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也有一些學校會提供一些國際課程或實踐,以鼓勵學生走出國門,擴大視野,增長知識。
2.4 培養評價
2.4.1 評價主體
在美國,對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評價,既有嚴格的內部質量評價體系,也有來自外部政府、專業團體以及新聞媒體等社會力量的評價標準。內部評估主要是指專業院校對本校學生的評估,美國專業學院具有專業學位授予權,即通過政府辦學資格審查的專業院校在具有辦學資格的同時就具有了專業學位授予權,專業院校以對學生的質量評估結果為依據決定是否授予其學位。此外,美國社會性評估力量強大,民間性質的教育質量評估機構享有較高權威。如高等教育資格認證委員會,專業資格認證協會是被美國公眾普遍認可的獨立的民間評估機構。
2.4.2評價程序
美國教育碩士評價標準主要參考以學分制、考試制度及學位論文三種為主,各專業院校的質量評價方法多樣,一般包括課程評估、實踐評估和綜合評估。為了保障教育碩士的培養質量,其認證程序包括申請與審核、自我評估、綜合評估和認證結論等四個階段。關于學分制,各高校一般都要求教育碩士必須達到本專業所規定的學期學分,有的還要求做有一定學分規定的設計作業和調研報告等。相比重視測試學生論文寫作水平的學術型學位,教育碩士則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評估,考核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一般不要求撰寫畢業論文。美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內部質量評價與外部質量認證共同構成了美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為保障美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啟示
美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為美國社會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教學實踐型人才,它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共同促進了美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美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從嚴格招生入學標準到規范的培養評價機制和認證制度都彰顯其特色,針對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現實狀況和發展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澄清觀念,轉變觀念,提高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比重,同時明確其培養目標,合理規劃專業學位結構與規模;其次,完善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形式,改革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制度,培養方式靈活多樣;再次,打造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擴大高校辦學自,提高辦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加強高校與中小學、企事業和科研部門的合作,為教育碩士培養提供堅強的支撐條件;最后,發展社會性評估機構,健全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森,王振華.中美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2).
[2]傅松濤,王俊景,鄭麗君等.中、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比較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4).
[3]徐今雅,美國教育碩士培養變革的經驗及啟示――從基于課程到基于標準[J].比較教育研究,2008(5).
[4]田莉,李穎,美國專業學位的發展歷程及啟示[J].中國研究生,2007(8):50
1引言
檔案學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的重要責任,同時,檔案學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國檔案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筆者選取了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與政務信息學系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作為中加檔案學高等教育的兩個典型機構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中加在檔案學高等教育方面的異同與優劣,使我國檔案高校明確自身優缺點,進行調整完善,以更好地適應檔案事業發展的需要。
武漢大學檔案學專業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設立的檔案管理特種教席,為我國檔案學教育之濫觴。目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與政務信息學系在教學水平、科研實力、教育層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國檔案學教育的前列,是中國檔案學高等教育的極佳典型。196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創辦了圖書館學院;1981年,圖書館學院與歷史學院合作開始招收檔案專業碩士研究生,開了整個北美地區檔案專業碩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圖書館學院正式更名為“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目前,哥倫比亞大學設置了種類豐富的檔案學研究生培養項目,包括檔案學碩士、檔案學碩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檔案與圖書館學雙碩士、哲學博士(檔案學方向)等,且為檔案工作人員提供進修教育,成為北美地區檔案學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成為ischools聯盟第31位成員,這是唯一一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成員機構,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也是該聯盟的成員之一。因此,二者在檔案專業成立的背景、現實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檔案學高等教育現狀比較
2.1培養層次。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檔案學專業,培養層次分為博士、碩士、本科教育三個層次。2003年,經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批準,武漢大學建立了“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博士后流動站,招收檔案學博士后高級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檔案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利于學生形成扎實的專業功底,同時,也可能由于教學內容較為集中,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范圍相對狹窄。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的檔案學人才培養層次起點較高,從培養碩士研究生開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層次。學院招收所有正規大學任意學科背景的本科畢業生進入檔案專業學習,但學生成績在本科期間至少在“b+”以上,同時,還招收外籍學生,為國外培養檔案人才。
通過比較,我們可發現,兩個學院在培養層次上存在較大差異。我國三個層次的培養模式,其中,以培養本科學生為主體,主要原因是我國各級檔案機構數量眾多,且社會整體檔案意識不斷增強,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檔案學高等教育起點高,且可為國外培養專業人才,與加拿大總體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養目標。武漢大學檔案學專業在不同培養層次其培養目標亦不相同:在本科階段的教育中,要求學生“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種信息機構從事檔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務”,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階段,則要求學生“具有獨立從事研究、敦學或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注重學生“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培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在碩士階段,則主要培養學生“能夠高效地計劃、實施和提升檔案館保存、組織和有效利用社會記錄信息的能力”,注重對檔案從業人員工作技能的培訓;在博士培養階段,主要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能夠從理論和方法論角度豐富檔案專業核心知識,通過研究創新貢獻于信息學領域及其學科的發展”,意在提升檔案學教育的發展水平。
通過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兩國雖然都認為檔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層次才主要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而我國則始終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而,設置了不同的培養層次來貫徹這一專業教育理念。
2.3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反映檔案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指標。為了便于比較,本文選取了兩個學院檔案學碩士課程進行分析,課程設置詳情見下表。
武漢大學根據時展的要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例如,設置了《電子政務原理與應用》、《數字檔案館原理與技術》等課程。學院設置了4個研究方向,包括:檔案學理論與應用;電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檔案管理現代化。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補修課三類,應修學分不少于28學分,學科通開課不少于8—10學分,研究方向必修課不少于4學分(至少2門),其余為選修學分。
自1981年設置檔案學課程以來,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緊密結合本國檔案工作發展的現狀,不斷調整課程的設置。學院要求學生應完成48學分的課程,其中,24分為核心課程,24分為選修課程,以及一些0學分的課程和實踐活動(例如參觀)等,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可以選擇寫畢業論文。在畢業論文的要求上,中加兩國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完成碩士畢業論文并通過答辯,是獲得碩士學位的必要條件,而加拿大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進行選擇是否寫畢業論文。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與情報研究學院檔案學碩士課程設置
通過兩個學院碩士課程的比較,我們還可以發現,兩個學院課程設置,均具有濃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漢大學設置了許多與政務信息相關的課程,而哥倫比亞大學則設置了圖書館學相關課程。
2.4師資隊伍。根據相關統計結果,近年來,我國檔案學專業教師在數量與質量上都有了較大改善:從職稱結構上來看,2000年至2008年,全國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檔案學專業教師數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長約61.5%;從學歷結構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檔案學教師數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長近4倍。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擁有較強的師資隊伍,經調研,目前,檔案系共有教師10名,擁有“正高”、“副高”職稱的教師占整個師資隊伍的80%,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60%。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除了擁有12名檔案專職教師外,還擁有26位兼職教師,共29人擁有蹲士學位,占師資隊伍的76%以上。兼職教師來自當地一些信息機構或大學圖書館、城市檔案館,擁有非常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通過調查,筆者發現,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師資隊伍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師的國籍構成多樣化,分別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多國文化與檔案信息資源的溝通與交流。
3啟示
我國檔案學教育具有多層次的培養模式,有利于系統地培養檔案人才,這是我國的優勢。同時,也存在問題與不足,應進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養目標定位準確化的前提下,分類型培養檔案專業人才。美國檔案工作者協會(“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別開展了對檔案工作者職業發展狀況的調查,并根據得出的結果指導檔案研究生教育和檔案就業工作的開展,使美國的檔案學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為世界范圍內檔案學教育的典范。而我國與加拿大都沒有檔案工作機構為高校檔案學教育進行類似的實際調研,并指導其制定培養目標,這是兩國檔案學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國檔案學高等教育分為本、碩、博三個層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個培養體系的基礎,碩士、博士階段均以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為主。在本科教育階段,教師就應指導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對本科畢業后希望直接從事檔案工作的學生,增加其專業技能性課程的比重,并為學生積極提供實習機會;而對有研究興趣的學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們研究能力的培養,為他們開設基礎研究理論與方法的課程。不可否認,當前,我國檔案學研究生大都處于導師助手的位置,在導師確定的研究課題下,負責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備“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顯然,不符合碩士、博士階段的培養目標,這也是制約檔案學基礎理論發展的瓶頸。
3.2課程設置在堅持特色化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相關學科的內容。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檔案學課程體系中,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體現了濃厚的“檔案”特色,如,設置了《檔案古文書學》、《檔案文獻管理與著錄》等課程。由于其檔案學專業是由圖書館學院與歷史學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課程和培養項目的設置還體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該校檔案與圖書館學雙碩士項目中,要求學生完成檔案、圖書館學兩個學科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適應文檔一體化、圖書與檔案管理一體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為“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8
Investigation of Contrast between Hainan Rural and Urban
Primary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WANG Jiaquan[1], WANG Zhengjun[2]
([1]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00;
[2] Pandan Primary School, Haikou, Hai'nan 571100)
Abstract From the survey of Hainan rural and urban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found pupils and students in rural and the city are similar in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purpose, the attitudes to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cultures, but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rehearsal or review, to spend a day time learning English, family members are not a small gap exists for guida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English. Accordingly,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to cultivate children good study habits, parent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fulfill oversight responsibilities seriously on children, teachers to improve English classroom and innovation i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dvice.
Key words primary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situation survey; contrast
0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英語作為一種使用最廣的國際性的語言之一,它已經為我國廣大人民所接受。海南島從2009年經國務院批準建設國際旅游島以來,到海南旅游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海南省旅游委獲悉,據統計,2011年1~11月海南接待過夜國內外游客2667.84萬人次,同比增長1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92萬人次,同比增長19.1%,預計2011接待國內外游客將突破3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將突破80萬人次(周慧敏,2011)。現在國家提出“一路一帶”發展戰略,海南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管轄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在內大片海域,扼守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要沖和今日國際海上商貿的黃金水道―南海航道。因此海南省政府提出,海南要爭做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鋒(周元、 彭青林,2015)。
以上種種形勢的發展都要求海南的下一代必須將作為國際性語言的英語學好,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和海上絲綢之路服務。學習英語得從小抓起,鑒于此,我們從文獻來了解當前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看他人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從文獻來看,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的研究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方面:第一是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策略的研究,例如王平霞(2015)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進行論述,王沙沙(2013)對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唐英(2008)分析了小學生的興趣結構并提出了培養興趣的策略。第二是根據小學生所處的地域分類調查,例如楊靜(2009)對江蘇常熟農村地區的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進行了調查,趙志霞、 尚粉英(2011)對西北某市的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對策。第三是對小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影響因素的研究,例如胥昭(2014)對影響小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陳瑞興(2013)從家庭方面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影響進行了探討。但是仔細研讀中國知網上的文獻發現,海南對于這方面研究特別少。因此本文將從海南農村和城市小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的對比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議,給教育部門或者一線教師提供參考或借鑒。
1 調研的開展
為了解海南城市和農村的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我們對海口、三亞、文昌、陵水、樂東、儋州、瓊中7個市縣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每個市縣我們隨機1~2所學校,每個學校中選擇3~6年級各一個班的學生來進行調研。我們將市里和縣城里的學校歸為城市學校,將鄉鎮上和自然村里的學校歸為農村學校。從2015年3~5月,我們發出去問卷630份,收回問卷620份,出去無效問卷20份,共600份問卷,其中農村305份,城市295份。我們的調研涉及到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目的、興趣、預習或復習、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態度、家庭成員對孩子英語的指導情況等7個方面。
2 調研情況分析
通過對海南農村和城市小學生的調研,我們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情況。
2.1 調研結果對比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小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目的和對英語文化的態度三個方面,城里的小學生和農村的小學生的區別不明顯,他們的選擇大致相似。例如,學習英語的目的選擇使父母高興、為考試升學、今后使用英語四個選項,城市的孩子和農村的孩子分別為29.1%、25.5%、45.4%和33.8%、20.3%、45.9%,可以說差別不是很明顯,將近一半的小學生在四個選項中選擇了今后使用英語作為他們學習英語的目標,目標定位合理。但是在學習成績、預習或復習、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家庭成員對學生的指導情況等方面,總體上看城市的小學生要優于農村的小學生。例如,城市小學生的英語成績,自己認為好和很好(即成績在80~100分)的學生占到總體學生的47.1%,而農村的小學生則占總體的33.8%,少于城市小學生14.3個百分點;認為自己的成績差學生當中,城市學生占10.2%,農村占20%,農村高出近10個百分點;對英語的復習或預習情況,選擇經常復習或預習的,城里的小學生占總體學生的22.3%,而農村的小學生經常復習或預習的比率占總體的16.4%,少于城市小學生近6個百分點;選擇在做作業時復習或預習英語的,城市的小學生和農村的小學生占總人數的65.8%和57.4%,城市的比率高出農村的8.3個百分點,選擇只完成作業而不復習或預習英語的學生,城市的孩子占總體的11.9%,農村孩子占總體的26.2%,這方面農村小學生高出城市小學生14.3個百分點;除上課之外,學生每天大約花在英語上的時間,選擇在1-2小時或更多時間的,城市學生占52.5%,農村學生占41%,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多出11.5個百分點;選擇課后不學習英語學生,城市占總體學生的7.2%,從村占總體學生的18.7%,這方面農村小學生高出城市小學生11.5個百分點;在獲得家庭成員對小學生的英語指導方面,城里有30.2%小學生能夠獲得很好的指導,有50.8%學生家庭成員基本上可以指導,而農村相對應的只有23%和42%,分別少于城市小學生7.2和8.8個百分點,選擇家庭成員不能指導英語的情況,農村小學生占35%,城市小學生占19%,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多出16個百分點。
2.2 調研結果的原因分析
上面的結果是從問卷中反映的情況,為何農村小學生和城市小學生在學習興趣、對英語文化的態度和學習目的方面都大致相同,而學習成績、預習復習、課后花在英語上的時間、家庭成員對學生英語的輔導情況等相差較大呢?對此,我們又訪談了一小部分農村的小學生和英語教師。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師普遍的觀點如下。
農村孩子的學習自覺性不強,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他們知道英語的學習目的和重要性,但是很多小學生回到家學生就看電視,玩玩具或者跟鄰居的小孩一塊兒玩耍。在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這樣的情況更突出,小孩說漢語的機會都不多,回家就說他們的方言。
家長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以前要到初中才開始學英語,好多農村家長初中都沒有畢業,所以不能指導自己的孩子。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監督和指導不到位。有很多的農村家庭,父母都去城里打工了,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他們對孩子管理很松弛,監督孩子不到位,很多時候除了方言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或者說不好,英語就更加不能夠指導了。在一些農村和鄉鎮結合部,家里情況會好一點,有的家庭也有了電腦,但是在鄉鎮結合部,我們問近15名小學生“一般使用電腦干什么?”小學生回答的大致排序是:第一玩游戲,第二看電影,第三聽歌,第四聊天,第五看他們喜歡的明星,最后才是用來學習英語或者其他科目。
對于城里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我們也訪談了部分的英語教師。這些教師尤其是市里或縣城里的重點小學的教師比較自信,他們反映學校里的學生英語成績在市縣里排名還不錯,很多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還比較好,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重視,他們對學生的成績和家庭的指導方面不是很擔心,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家長常常主動向他們請教,有很多的家庭還把孩子送去英語培訓中心加強訓練或者請家庭教師輔導。在市縣的一般小學里,當談到有些學生成績不好時,多數英語教師認為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和監管很重要。他們反映班上成績好的學生都是家長管得比較嚴的孩子,認為家庭對孩子學習的重視程度是影響孩子英語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
3 建議
根據上面農村與城市小學生反映出來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3.1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上面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的英語成績、復習或預習情況、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家庭成員的指導情況等四方面,農村的與城里的學生有不小的差距。從小學英語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中得知,其差距的造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方面是小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回家,不是先忙著做作業,而是忙著看電視、玩玩具、玩游戲等。這就是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的表現。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因為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弱,自我約束的能力不強;另一方面是家長的引導不到位,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寵愛遷就、監管松散。應該從這兩個方面入手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3.2 家長認真地履行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監督責任
農村的很多孩子的父母到城里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這樣的情況很多是由于生計所迫。但是他們應該認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有條件的情況下一定要留一個家長在家里,實在沒有辦法的必須去打工的父母在去城里打工之前要給孩子擬定學習計劃,要求孩子按照學習計劃,在父母和爺爺奶奶監督下學習一段時間,然后父母才去城里打工。這樣爺爺奶奶就能夠按照先前的計劃較好地監督孩子的學習了。同時父母要經常電話聯系孩子和教師,關注孩子的教育進展,發現孩子情況不對時可以在周末抽空回家了解情況并加以矯正。通過教師、孩子、爺爺奶奶和孩子父母的共同努力,孩子的英語學習有望得到提高。
3.3 教師應該提高英語課堂的實效性并創新對學生學習的監管方式
英語的學習在我國屬于外語學習,要通過自然習得的方式去學習英語是很難實現的,因為英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還不多。因此,英語教師提高英語課堂實效性顯得非常重要,課堂教學目標如果能夠當堂課實現,那么將給孩子課后的英語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很多的孩子在課堂沒有好好聽講,回家出現不會讀英語單詞和課文以及不會做家庭作業的情況,這樣其實是教師英語課堂的實效性沒有很好地達成的體現。同時英語教師應該創新對學生的監管,督促他們回家讀英語。例如,學生在英語早讀的時候,英語教師可以進到教室里加強英語的帶讀,加強對班上英語成績差的學生的指導和布置讀書任務的檢查。
3.4 發揮鄰里的人才優勢,共同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一般來說,在農村也好,城里也罷,周圍鄰居里面都會有懂點英語的人。農村有一些的家庭現在有兩個孩子,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之后,鄰居或者自己家庭里年齡大的高年級學生輔導年幼的低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應該是具有可行性的。而現在的問題是,家長沒有將這些資源很好地利用起來,沒有將孩子的學習習慣培養好。很多時候我們見到的情形是鄰里之間大孩子領著小孩子玩游戲、捉迷藏。外出打工的父母如果將兄弟姐妹的學習習慣培養好,把鄰里關系搞好了,自己的孩子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鄰居的孩子也可以幫忙。年齡大的孩子在教年齡小的孩子讀英語的時候,他們自己在英語方面也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本文是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海南小學與幼兒教育研究基地課題“小學差異化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HNSK(ZX)14-17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周慧敏.海南今年接待過夜游客預計突破3000萬人次[A/O].新華網 - /t...2011-12-30.
[2] 周元,彭青林.海南要爭做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先鋒[N].海南日報,2015-03-07.
[3] 楊靜.農村小學英語學習現狀調查研究:基于對常熟市農村小學的調查[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9.
[4] 趙志霞,尚粉英.小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3(18):163.
[5] 王平霞.淺談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與保持[J].學周刊,2015(2):152.
[6] 王沙沙.淺談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2013(12):155.
“中國的一個半”
王澍的父親是一名音樂演奏家,業余時間喜歡做木工。他認為藝術家是難以謀生的,所以要求兒子學習理工科。但王澍選擇了一個和藝術有關的理工科專業,建筑學。
這名世界殿堂級大師當年頗有令狐沖的氣質,恃才傲物,“離經叛道”的事數不勝,老師們對他又愛又恨。有的老師看他的方案,一開始時就警告,“你敢這樣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聽,照做不誤。結果,他拿到了全年級最高分。因為他手上功夫極好,能把一個0分的作業以極高的標準做完。
這還不算,他大二就宣布沒有老師可以教他;大三覺得商業效果圖太假而拒畫,甚至帶著三四個學生去和教授談判。當年建筑系凡有類似的“抗爭”發生,系里第一個就會想到他。王澍曾說,這種反叛精神都源自錢鐘韓校長所訓話的“不要迷信老師”。不過對于這個“刺頭”,東南大學也給予了足夠的寬容,學校取消了必畫商業效果圖的限制,王澍的畫作屢屢被當作“范本”。
在碩士畢業時,王澍的論文答辯全票通過,但是最后卻沒有給他學位,因為論文的題目叫《死屋手記》。“這個學生太狂了!明顯是在影射建筑系和中國的建筑學界。”有人這樣說。到同濟大學讀建筑學博士時,王澍也沒“悔改”。一位老教授說,他曾經讀過王澍的博士畢業論文,18萬字卻只有幾個大標題。“一連串寫下來,沒有論文的條條框框,就像在寫小說一樣,一氣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層次,文字表達也相當到位”。
最廣為流傳的一件事,是他當著導師,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齊康口吐狂言:“如果說中國有現代建筑師,那也只有一個半。半個是你,一個是我!”聽了這話,老先生差點沒當場氣暈。
1990年,王澍完成了獨立設計的第一個建筑項目――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寧設計一個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來的將近10年里,他沒有接任何建筑設計項目。一個老師、同學眼中才華橫溢的怪才,一個學了多年建筑的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有10年時間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時間中國“大興土木”,王澍卻和妻子“隱居”在杭州。他經常和工人們一起在民間做裝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調水泥、壘磚頭。尋找靈感,還有畫建不起來的房子。甚至是看看遠山、曬曬太陽也能過一整天。賺錢只是偶爾打零工賺一筆,同是東南大學畢業的妻子盧文宇的工資養起了夫妻兩人。
讓傳統有生氣地活著
在10年“空白”之后,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王澍變得溫文爾雅,像個古人,喜歡簫管、畫畫、印章、書法,文學和哲學書都精讀了很多,《世說新語》不少都能背出來――“設計圖就像國畫一樣。”
他所設計的建筑,也都有著古典文化的內核。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個主要作品――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吸收蘇州園林的造園思想,如何讓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間而不突出,是他設計這座圖書館的主題。在設計中,這座圖書館將近一半的體積處理成半地下。從北面看,三層的建筑只有兩層。矩形主體建筑既是飄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這個方向是炎熱夏季的主導風向。2004年,王澍憑這個作品榮獲中國建筑藝術獎。
2007年,王澍在杭州建造了由6個26層的高塔組成的大型高層集合公寓。這是個能“家家都長樹”的奇妙建筑,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用200余個兩層樓高的院子疊砌起來,結構如編織竹席,整個連續的立面實際是一座江南城鎮的局部水平切面直接樹立起來。每一戶,無論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個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它獲得了2008年德國全球高層建筑獎提名。
其實,他多項作品中讓人最感興趣的,是對古舊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新校區一期工程。為了發揮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他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讓它們在象山校區的屋頂和墻面上重現新生。16萬平方米的建筑,都是用廢舊材料制作的。
“這幾年,不少古舊建筑被拆除,出現大量磚瓦廢料,我們就有重點地回收舊料、循環利用,中國民間早就有對材料循環利用的可持續建造傳統。”王澍說,“可持續發展是這幾年建筑界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
王澍身上的文人味道很濃,所以和他聊天很愉快。他對弟子們常說的三句話:“在作為一個建筑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體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
在王澍的描繪中,筆者被帶入了他的作品――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意境。大樹下的朗讀,房頂上的散步,田地里的蘿卜開花……他說這一切就像他的童年回憶――荒蕪的戈壁灘上,一群人在一起朗讀普希金的作品,有一種純粹的精神的美好。
不少建筑大師評價他的作品時說道:“看到設計的清新,人性的表達和對材料的尊重。”整個象山校區的建筑,片片鱗瓦,鋪陳櫛比,重重密檐,錯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時,很難想象這些數百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都是從華東各省的拆房現場收集而來的。
“復活那些有尊嚴的材料”
筆者問王澍,你認為建筑在當代中國主要承擔了什么責任?王澍說,過去30年,我們把兩千年才成長起來的城市摧毀了,然后重建。沒有一個城市能逃脫“垃圾建筑”的命運。他曾經看到過一個傳教士在1900年拍的巴黎,也看到過一百年前的杭州俯視照片,真是美得讓人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