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7 17:56: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學中有很多知識僅用嘴說是說不清的,而用多媒體展示就一清二楚。我在上課前喜歡制作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講到作物病蟲害時,很多病害、蟲害通過口頭講授很抽象,學生很難了解其基本特征,如果利用課件展示蟲害、病害等相關特征和危害作物的癥狀表現,則使學生很容易接受。然后,學生通過田間觀察,能清楚地辨別出哪些是病蟲的危害,從而能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能讓很難用語言表達的問題、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問題在輕松愉快中接受,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把理論知識實際化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學生接受新知識理解新知識。例如,在講解“無氧呼吸”一課時,如果單單講無氧呼吸的定義,這樣會讓學生很難理解并且不易記牢。我們要借助實例來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無氧呼吸。如,我們在跑步的時候會感覺到腰酸背痛。這是為什么呢?正是因為我們跑步的時候出現氧氣供應不足,這個時候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的無氧呼吸,在無氧呼吸的情況下組織里產生乳酸,所以會使人感到腰酸背痛。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實例。例如,泡菜、制酒、乳酸發酵等等。最后我們結合實例去學習什么是無氧呼吸的定義會變得非常簡單。
(三)用故事引領主題
調節課堂氣氛最常見的方法是講故事,因為學生對故事都非常感興趣,通過故事的講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帶著飽滿的學習情緒進入課堂。例如,在講解關于遺傳知識一課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這是為什么呢?好多人都想不通這件事情。這位女明星是為了讓他們的后代更加聰明和漂亮,擁有愛因斯坦的智慧和女明星的美貌。然后我問學生這位女明星的愿望會實現嗎?這個時候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一下子被帶動了起來,學生紛紛議論起來。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大大地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率
一、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功能對等理論是美國語言學家和翻譯家尤金?奈達在1964年出版的《翻譯科學初探》中提出來的,他提出了“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兩個翻譯概念。
奈達的對等功能強調的是相對意義的對等,翻譯的本質還是對文本信息內涵的傳遞,通過相對的對等,可以避免翻譯過程中一些過分關注原文而造成譯文難以理解的缺陷。
二、農學類論文界定及其特點
(一)農學專業的定義
農學專業是研究作物生產發育規律、產量形成規律、品質形成規律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并采取恰當的農業技術措施,實現作物的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專業。
(二)農學類論文英譯的文本特色
與其他英語類型相比,農學類翻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客觀性、精準性、簡明性。
1. 客觀簡明的闡述。
要尊重原文的客觀性,譯文要盡量準確地傳達原文的客觀觀點,符合所涉及的科學技術及其科學領域的專業行文表達;譯者必須要全面理解原文的表述內容,包括原文詞匯、語法、邏輯關系和科學相關內容的理解。
2. 言簡意賅的措辭。
科技英語中頻頻出現大量的專業術語,其詞意比較穩定和單一,在表達上需要簡練的措辭;譯文要簡短精練,一目了然,文理通順,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譯文簡潔明晰,應是專業英語翻譯的理想呈現。
三、常見錯誤類別
本文從《中國農業科學》期刊庫中隨機抽取了20篇農學類期刊論文,從功能對等理論的視角對該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英譯分析,發現概論論文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錯誤。
(一)標題的翻譯
論文的標題是整篇文章的濃縮和縮影,根據論文的標題,讀者能直接知曉論文大旨。本研究顯示這些篇論文標題的英譯存在以下問題。
1. 選詞錯誤。
農學類論文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客觀性以及科學性,在選擇用詞上要求作者區分出普通詞和專業詞,尤其是英譯成英文標題的對應表述。其中,容易忽略的還有縮寫的規范性錯誤,對于專有名詞的慣用拼寫,還要考慮“同拼異指”的現象,即同一縮寫對應指代兩個不同的專業用語。
例1:原文:轉抗蟲基因棉花和玉米花粉對家蠶生長發育影響的評價。
譯文:Evaluation of Impact of Pollen Grains of BT,BT/CPTI Transgenic Cotton and BT Corn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ori Linnaeus.
分析:該論文標題英譯的結構是合理的,其中對于專有名詞的英譯采用的是專業術語直接表述的形式,對于相關專業讀者的理解是沒有偏差的。這也突出了農學類論文專業性、科學性的特征。
2. 句式結構錯誤。
標題通常以短語或短語詞組的形式擬定,多采用并列結構和偏正結構的形式。并列結構即闡述并列關系,偏正結構通常采用中心詞前置、中心詞后置等。由于中英表達的思維慣式的差異,在標題英譯的過程中,需要{整對應語序,達到表達意義上的對應。作者應根據原論文的側重點來選擇相對應的標題組成結構。
例2:原文:非洲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響應與適應研究進展。
譯文:Climate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 Review of Impacts and Adaptations.
分析:該論文的中文標題結構是偏正結構,即農業產量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但英譯標題采用的是并列關系,即非洲的氣候變化和農業產量,缺失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效應。在英譯這類標題時,應將研究的類型前置,以偏正結構或包含結構采用后置說明的表達形式。
3. 曲解原義。
標題英譯過程中,容易出現曲解原義、詞不達意的問題。逐詞逐句英譯,刻板英譯是造成這一錯誤的主要原因。只根據中文標題的字面意義,并未對論文的深意進行深層理解、分析,雖字、詞、句英譯都一一對應,但表達意義相差甚遠。
例3:原文: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肥料問題。
譯文:Fertilizer us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分析:不難看出,該標題的英譯和原標題所表述的研究側重點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作者未找準該論文的研究問題中心,理解有偏差,以致譯文中并未體現出“保障”之義,使得讀者在讀題時容易產生誤解,有曲解原義之嫌。
(二)關鍵詞的翻譯
關鍵詞是論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文章的檢索。根據關鍵詞能夠更直接、更精準地檢索,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實效性和精準性。在選取關鍵詞時,應少而精,精而準。本研究發現論文的關鍵詞翻譯存在用詞不當、書寫格式不規范兩個典型問題。
1. 用詞不當。
關鍵詞的個數直接限制了用詞的精準度和規范性。這里所指的精準性是其概括性以及實效性,簡而言之,少而精,精而準。關鍵詞應多用實詞,以名詞或名詞詞組為主,少用動詞或動賓結構。
例4:原文:土壤功能性狀。
譯文:soil functionalities.
分析:該原文關鍵詞由三個名詞構成,分別是“土壤”“功能”“性狀”,作者缺失了“性狀”的翻譯。在農學類論文關鍵詞中,絕大多數是專有名詞,而“功能性狀”這一詞,在農學類英文詞匯表述中有“functional traits”專業名詞。因此,對于專業名詞,要選取相對應的慣用詞匯,以免造成讀者的陌生化。
2. 書寫格式。
關鍵詞的英譯書寫格式,應按順序與原中文關鍵詞一一對應,且各英文關鍵詞用分號隔開,除最后一個關鍵詞后無需注標點符號;英文關鍵詞須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或名詞詞組各實詞均大寫首字母,關鍵詞中出現的介詞、連詞等虛詞不大寫首字母。
例5:原文:水稻;高產;株型;栽培;技術。
英譯:rice; high yield; plant typ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分析:該篇論文的關鍵詞英譯,首字母均沒有大寫,不符合論文的書寫格式。
(三)摘要的翻譯
論文摘要是對正文內容的高度概括,它應該簡潔明了,含義明確,表達清楚,不僅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原文的主要內容,而且也為科技情報人員編制摘要型索引提供依據。本次研究發現了以下摘要音譯錯誤。
1. 時態錯誤。
摘要部分的英譯,通常以現在時和過去時為主,少用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等。農學類論文音譯時,應該注重各時態的表現功能。
例6:原文:【目的】建立一種……的高精度非線性多維時間序列預測方法。【方法】耦合支持向量機回歸(SVR)和帶受控項的自回歸模型(CAR),……【結果】3個農業科學實例驗證表明,……【結論】SVR―CAR是一種……序列分析方法,……有廣泛應用前景。
譯文:[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ove1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pproach ... [Method] Integrated 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CAR)into support vector machine regression(SVR), ... [Resul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agricultural sample set showed that ... [Conclusion] As a novel nonlinear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analysis approach integrated CAR into SVR,... SVR-CAR,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prediction area of agriculture,ecology an d economics.
分析:該論文摘要部分,采取的是分點闡述的方式,清晰明了,分為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個方面,并且在闡述目的和結論部分時用一般時,闡述方法和研究結果部分用過去時。條理清晰,表達時態與方式正確無誤,為正確的論文摘要撰寫范例。
2. 語法結構錯誤。
中英兩種語言本身就具有其語法、句法結構,因此在摘要英譯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例如,中英文中的主謂賓位置大w相同,除開起強調作用的偏正、倒裝結構,而定狀補的句法結構則大相徑庭。為了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實意,需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
例7:原文:提高氣候變化對非洲作物產量影響的理解,揭示非洲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是及時、正確和有效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
譯文:We need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Africa, and to know the responses of climate change to African agriculture. These are critical key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for agriculture in time.
分析:該句摘要的英譯在翻譯表述上沒有問題,但沒有考慮中英兩種語言表達的習慣差異。漢語表達上,習慣把關鍵詞、關鍵點后置,而英文中則習慣中心詞前置。因此,在英譯摘要的過程中要適當地調整句式結構,以適應英文表述習慣。
四、結束語
本文對相對典型的20篇農學類論文的標題、關鍵詞和摘要進行了相對應的錯誤分析,并總結歸納出了農學類論文英譯中常見的錯誤類型,結合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對其論文的英譯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提高農學類論文漢譯英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一、前言
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農業史上曾被稱作是“老農時代”。這是因為在這一時期,中村直三、奈良專二和林遠里等老農在日本農業改良方面非常活躍。明治初年政府開始推行的勸農政策(西洋式大農業經營的引進)以失敗告終,傳統農法的改良得到提倡,這給他們的活躍提供了舞臺。船津傳次也是活躍于這個時代的老農之一,但他的經歷卻極為特殊。
1832(天保3)年11月1日,船津傳次平出生于上野國勢多郡原之鄉(現群馬縣勢多郡富士見村原之鄉)。在父親為村內農民子弟開辦的寺子屋[1]接受了“閱讀、書寫、珠算”等基礎教育,接著又在藍澤蓼園開辦的私塾學習了漢籍的素讀和俳諧[2]等。后來,他在思想上受到了來自中國古典著述和日本書籍的影響。1849(嘉永2)年開始學習和算,3年后得到關流的真傳。和算的學習誘使傳次平進入了合理性思維的世界。1857(安政4)年父親去世,他繼承了家業。父親開辦的寺子屋也由他接管,用于近鄉村民子弟的教育。1858(安政5)年被選為名主服務了3年,1867(慶應3)年再次當選名主,1879年(明治)兼任鄉里的總管和勸農官。[4][5]
船津家里的耕地面積(1867年)是水田1反9畝,旱地8反7畝[6][7],在村子里屬于中等規模。傳次平很早就從事農業,接受父親嚴格的指導。他在農業改良上非常熱心,動了很多腦筋,進行了很多發明。例如在養蠶上發明了桑田簾伏法,在稻作上研究過水田土地改良的“底破法”。作為老農,他漸漸在附近鄉里出了名。
1877(明治10)年,被內務卿大久保利通作為人才發現了的船津傳次平來到了首都,成為內務省的科員。第二年3月,開始在駒場農業學校工作,負責本國農場的管理與本國農事的講義。在這里船津與外國教師交流,向酒匂常明和橫井時敬等日后成為日本代表性農學家的學生們教授稻作和養蠶。[8][9]
1885(明治18)年8月,船津擔任甲部普通農事巡回教師。翌年3月,正式調動到農商省農務局樹藝課,為推動日本農業改良而在各地巡回作講演和指導。1893(明治26)年擔任西原農事試驗場的技手[10],三年后升任技師[11]。作為民間出身者,他的晉升是個特例。1898(明治31)年3月,以罹病為由辭職,同年6月15日去世,享年66歲。[12]
正如上面所述,老農船津傳次平的經歷是非常獨特的。老農中的許多人是在野度過其一生的。與此相對,船津被發現后則步入仕途。另外,拘泥于傳統農法而排斥西洋農學的老農很多,而他對西洋農學則持友好的態度。他站在了傳統農法和西洋農學的結合點上。
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二。一是考察日本近代農學形成過程中,老農船津傳次平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一是考察老農船津傳次平對西洋農學持什么樣的態度。
二、駒場農業學校與船津傳次平
致力于實現日本農業現代化的明治政府,作為施政的一環,1872(明治5)年10月在內藤新宿設置試驗場。1887(明治10)年1月,在這里開設農事修學場,2月開始授課。該校于當年12月遷移到駒場,成立駒場農業學校。1886(明治19)年與東京山林學校合并成立東京農林學校,1890(明治23)年演變為帝國大學農科大學,是現在東京大學農學部的前身。[13]
駒場農業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士族子弟,一點農業經驗也沒有。教師全是英國人,對日本農業也是毫無了解,只是教授以英國農業為主的講義。關于日本學生首先必須要學習的稻作,他們不能教授任何東西。接替英國教師的德國教師也是一樣。酒匂常明和橫井時敬等所學到的稻作知識是由船津傳次平傳授的。[14]酒匂從該校畢業后,仍極大地得到船津的幫助,常常農業上有什么疑問就去請教船津。他是“在實業上將老農船津傳次平”作為“師友”來仰賴的。[15]
1887(明治20)年10月,東京農林學校教授酒匂常明出版了《改良日本米作法》。這是由日本農學家撰寫的最早的農業書籍。翌年1月再版。酒匂在其自序中向船津傳次平表達了謝意,他說:“我希望此書能得到社會的好評。只所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通過經詢他的意見,聽他的話,自己變得有實力了。”[16]晚年,酒匂表明,在撰著《改良日本米作法》時,船津掌握的經驗知識給了他很大的幫助。[17][18]
關于稻作技術,如果把明治10年代的船津傳次平的學說和酒匂常明的《改良日本米作法》(明治20)年中的學說按不同技術分別進行比較的話,就會發現正如酒匂自己所認為的那樣,《改良日本米作法》利用了許多船津的知識。即使說是完全照搬了船津所講解的知識,也不算過分。只是在施肥技術方面,施肥方法自身雖然非常酷似,但在從分析化學的角度來說明肥料這一點上,是與船津大相徑庭的。在酒匂的說明中,“氮”、“磷酸”、“碳酸鉀”等專業用語頻出,釆用的是從其成分來說明各種肥料有效性的方法。這是從德國教師OscarKellner和MaxFesca教授學習到的方法。[19]
三、西洋農學與船津傳次平
船津傳次平的自然觀在日本人中是非常特異的。它是這樣一種自然觀,比起把自然看成是與人和諧的這種東洋式的自然觀來說,它更是大大接近于將自然看成是可以克服的對象的這種西洋自然觀。《中庸》中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樣有名的文言。“率性”一般訓為“性にしたがう”,但江戶中期的思想家太宰春臺訓為“性にひきいる”,船津接受太宰的觀點,更獨自將“性にひきいる”解釋成“將動植物的品性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轉化”,認為人類理當將自然改造得更合適。[20]這與老農林遠里(1831~1906)等主張絕對地看待自然,農業也必須順從“天理”的觀點正相反。[21]
具有西洋自然觀的船津在駒場農業學校可以融洽地同英國教師、德國教師,還有學生交流。他不僅教他們日本農業,反過來也不忘記向他們學習。受影響最大的是對肥料的看法。他正確地掌握了日本傳統肥料所具有的性質。通過經驗他了解到了什么時候施什么肥料葉片就會茂盛,或果實就會豐碩。但是,那些肥料中的什么成分是有效的,他不知道。可以明快地解荅這種疑問的是西洋傳來的分析化學。他在駒場農業學校工作時汲取了那方面的知識。明治20年代,他在地方的講演中能夠傳達分析化學的知識了。例如在1888年舉行的講演中,他向農民解釋說:氮“富于使莖葉茂盛的養分”,磷“富于組織莖家的養分”,碳酸鉀多含組織根莖力表皮的養分。[22]1895(明治28)年在新瀉縣進行的演講中說:“作物施用有機物多的肥料則葉莖長得茂盛,(中略)這是因為它們是多含氮的肥料”。另外,船津在講演中又是引用在駒場農業學校和東京農林學校進行的實驗結果,又是使用“遺傳”、“細菌”等專業術語。[23]但是,他自身沒有做過與分析化學和遺傳有關的實驗。也許不如說是不會做。這些實驗已經遠遠地超出了他的能力。如果說到他做過的實驗,僅限于像種籾選種法的比較試驗(鹽水選與水選)這類簡單的實驗。[24]
四、結語
老農船津次平通過向農學家傳授經驗性知識而在日本近代農學的形成過程中做出了貢獻。同時,他也通過駒場農業學校時代的外國教師同僚和該校畢業的農學家而學到了西洋農學的知識。在講演等說明農業技術時使用了那種知識的一部分。
但是,即使是對西洋農學懷有好感的船津,也強烈反對在日本導入西洋式的大農業經營。他認為在日本這樣土地狹小又不規則的地方導入西洋式的大農具是不可能的,而且,粗放型的經營也不可能生產出養活日本人口的足夠食糧。他主張唯有集約式的小農經營才是最適合的。[25][26]
如果詳細地分析一下大量留下來的講演記錄,就會知道他對西洋農學的見識與他對農業技術的改良并沒有什么聯系。[27]西洋農學只停留在是一種知識上,沒有變成技術改良的方法。他所論述的農業技術是由經驗的積累而形成的。西洋農學只不過是扮演了說明那種技術的角色。他最重視經驗,反過來說,也強烈地批判“學者的論述”。[28]在堅持依據自身經驗這一點上,也許可以說他是典型的老農。(譯者:韓健平)
注釋
[1]“寺子屋”是一種私塾——譯者注。
[2]“素讀”指不去理解意思只照字面朗讀。“俳諧”指俳句——譯者注。
[3]“名主”江戶時代作為村和鎮子里的頭頭處理政務的人——譯者注。
[4]上野教育會『船津傳次平翁傳,1907年,國立國會図書館所蔵
[5]「船津傳次平翁傳、年代不明、船津傳洋平家所蔵
[6]“反”和“畝”是土地面積單位。“1反”是,300歩,約9·917公畝。“1畝”是30歩,約1公畝——譯者注。
[7]岡光夫:『日本農業技術史,ミネル書房,1988,303頁。
[8]『船津傳次平翁傳
[9]『船津傳次平翁傳
[10]“技手”是技師手下的技術員——譯者注。
[11]「船津傳次平自筆履歷書,年代不明,船津傳洋平家所蔵
[12]『船津傳次平翁傳
[13]安藤円秀:『農學事始め,東京大學出版社,1964,267~283頁。
[14]飯沼二郎:『農業革命の研究,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5年,641~776頁。
[15]酒匂常明:『改良米作法,再版,有鄰堂,1888年,國立公文書所蔵
[16]同上
[17]『船津伝次平翁伝
[18]「船津伝次平翁伝
[19]內田和義「農學者酒匂常明と老農船津傳次平」『2001年度日本農業經濟學會文集,2001。
酒匂1888(明治21)年出版科學肥料書『日本肥料全書(有鄰堂),1894年出版了全面改寫的增訂版。
[20]船津講述過下面一段話。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將“率”字訓為“シタガウ”,這是朱子學一方的觀點。在太宰學一方那里,寫作“率者將也”,讀成“ヒキイル”。我贊同將“性”讀成“ヒキイル”的觀點。當訓成順從性的時候,就變成說也要順從動植物的性。(中略)訓成“率イル”,即是說使動植物的品性變得有利于人類。(『普通農事改良講話筆記,新田見太忠太編集兼發行,1896年,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蔵)
[21]內田和義:『老農の富國論,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91年,57~101頁。
[22]『農工商臨時雜報,第十二回,京都府勸業課,1888年,國立公文書館所蔵
[23]『普通農事改良講話筆記
[24]『巡回教師農話筆記,長野縣農商課,1889年,國立公文書館所蔵
[25]『日本農業技術史,306~308頁。
[26]船津傳次平訂:『稲作小言,秀明堂,1892年。
[27]「農學者酒匂常明と老農船津傳次平」
[28]例如,船津在下面這段話中這樣來反對學者的學說。近來青年學者的學說中有這樣的觀點:品質差等的東西收成高,優等的東西收成少,這是植物界的一般通則。這是錯誤的觀點。品質優等,收成也高的東西很多。至于差等的東西是不少的,可以播種柿子和梅子的核來看看。不僅收成少品質下等,而且樹的生長也不好。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可成上品者里選育出收成高的東西。
Acceptance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in19thCenturyJapan
InCaseofFunatsuDenjibei,SkilledFarmer
AbstractAlthoughFunatsuDenjibeihadbeentrainedasafarmer,heworked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herehemanagedthefarmandlecturedstudentson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AlloftheotherteachersattheKomabaAgriculturalSchoolwereforeignersandlecturedtostudentson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FunatsuDenjibeikeptcompanywithforeignteachers,andthereforehewasatthejunctionpointofWesternagriculturalscienceandtraditionalagriculturaltechniques.
1.1材料
試驗用劍麻(Agavesisalana)幼苗均為龍舌蘭H.11648品種吸芽,大小為(0.35±0.05)kg,2012年8月中旬于廣西山圩農場高產劍麻園采集。供試土壤為沙壤土,有機質含量9.20g/kg,pH4.7,堿解氮24.77mg/kg,速效磷11.18mg/kg,速效鉀42.04mg/kg。市售黑色環保塑料袋及盆口徑為23cm,高30cm的塑料盆。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46%),過磷酸鈣(含P2O516%),氯化鉀(含K2O60%),均為市售化肥。
1.2方法
1.2.1測定項目與方法
試驗于海南儋州市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植所基地大棚進行。選取長勢正常一致的劍麻幼苗進行盆栽試驗。每盆裝土5kg,每盆1株。2012年8月31日種下,每隔10d澆1次水,每次200mL。以當地生產施磷水平為中磷水平,設置不施磷、低磷、中磷、高磷4個處理,4次重復,分別施用過磷酸鈣(以P2O5計)0、0.16、0.21、0.26g。氮鉀肥施用量一致,每盆施用尿素(以N計)0.45g,氯化鉀(以K2O計)0.70g。2012年10月15日,于盆中挖兩小溝,將過磷酸鈣、尿素和氯化鉀一次性施入,覆土,施肥后正常管理。試驗期間觀察記錄劍麻植株的生長情況,于2013年6月13日采集植株,測量地上部以及根系相關指標:株鮮重、株干重、葉片數、株高、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葉片厚度以及根數、根長、根粗、根鮮重,根干重,并測定劍麻植株地上部和根系N、P、K含量。測定方法[9]:樣品經過H2SO4-H2O2消化后,N用奈氏比色法測定,P用鉬銻抗比色法,K用火焰光度法。
1.2.2養分吸收、利用效率的表示方法
有關肥料效率的計算公式如下[10-11]:植株磷素積累量=冠含磷量×冠干重+根含磷量×根干重;磷肥回收率=(施磷處理植株磷素積累量-不施磷處理植株磷素積累量)/施磷量×100%;磷肥農學利用率=(施磷處理鮮葉產量-不施磷處理鮮葉產量)/施磷量×100%;磷肥偏生產力=施磷處理鮮葉產量/施磷量;磷肥生理利用率=(施磷處理鮮葉產量-不施磷處理鮮葉產量)/(施磷處理植株磷素積累量-不施磷處理植株磷素積累量)×100%;
1.3數據統計與分析
采用Excel2003、SAS9.0軟件統計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并作顯著性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磷水平對劍麻生物學性狀的影響
從表1可見,施磷處理劍麻株高、葉片長度和葉片厚度都顯著高于不施磷處理,但施磷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根粗則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顯著減小,但低磷和中磷處理差異不顯著,高磷處理根粗顯著小于不施磷對照。而不同處理葉片數、葉片寬度、根條數和最長根差異不顯著,其中,葉片寬度和根數在中、高磷條件下呈增加趨勢,低磷處理P1最長根最大。除根粗外,施磷處理各項指標平均都高于對照,其中,葉片厚度、葉片長度和最長根增加較明顯。可見,在幼苗期,磷對劍麻株高、葉片長度、葉片厚度和根粗影響較明顯,而對劍麻葉片數、葉片寬度、根條數影響不大。施磷處理平均株高、葉片長度、葉片厚度和最長根增加較明顯,分別比不施磷處理P0增加8.8%、12.3%、27.07%、10.8%,而施磷處理根粗平均比不施磷處理P0減小20.97%。
2.2不同磷水平對劍麻生物量的影響
生物量是衡量植物生產力的重要指標,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密切相關,植物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大小表明了光合產物分配的多少[12]。從表2可見,施磷處理劍麻地上部鮮重和干重都比不施磷處理高,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其中地上部鮮重中磷處理P2最大,為644.7g,比處理P0增加39.6%,顯著高于處理P0,而低磷處理P1和高磷處理P3與處理P0差異不顯著。地上部干重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根鮮重高磷處理P3最大,低磷處理P1最小,而根干重中磷P2處理最大,高磷處理P3次之,低磷處理P1和處理P0相差不大,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施磷處理劍麻平均地上部鮮重、地上部干重、根鮮重和根干重分別比不施磷處理增加27.1%、28.10%、2.7%和9.19%。不同處理劍麻地上部水量、根含水量和根冠比差異不明顯。可見,施用磷肥可提高劍麻地上部生物量,中磷處理P2施肥水平條件下,劍麻地上部生物量最大,而高磷水平處理P3劍麻地上部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本試驗條件下,不同磷水平處理對劍麻地上部含水量、根含水量和根冠比影響不大。
2.3不同磷水平對劍麻磷肥利用效率的影響
肥料回收率反映了作物對施入土壤中肥料養分的回收效率,反映作物對化肥養分的吸收狀況。而肥料農學利用率是指單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作物經濟產量,評價肥料增產效應較為準確的指標。偏生產力是指單位投入的肥料氮所能生產的作物產量。生理利用率則指作物地上部每吸收單位肥料中養分所獲得經濟產量的增加量,說明植物體內養分的利用效率[11]。從表3可見,劍麻磷肥回收率和農學利用率中磷處理P2最大,分別為10.53%、871.59kg/kg,從低磷水平到中磷水平呈增加趨勢。但高磷處理P3磷肥回收率和農學利用率比處理P2小,說明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劍麻磷肥回收率和農學利用率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劍麻偏生產力則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遞減趨勢,生理利用率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說明在中磷水平條件下,肥料中磷素的回收效率最高,對磷肥的吸收利用效果最佳。中磷水平條件下,單位投入的磷肥對劍麻的增產效果最好,是生產中的最佳施磷水平。
2.4不同磷水平對劍麻地上部和根系養分含量的影響
養分含量測定結果表明,不同磷水平對劍麻地上部和根系養分含量有一定影響(表4)。施磷處理劍麻地上部和根系全磷含量都比不施磷處理P0高。其中,處理P1地上部含磷量最大,顯著高于處理P0,處理P2次之。但除處理P1外,其余施磷處理與不施磷處理P0差異不顯著,施磷處理間差異也不顯著。根系含磷量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處理P3最大。但除處理P3外,其余施磷處理與不施磷處理P0差異也不顯著,施磷處理間差異也不顯著。施磷處理地上部全氮含量都大于不施磷處理P0,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趨勢。但除處理P3外,其余施磷處理與不施磷處理P0差異不顯著,施磷處理間差異也不顯著。而根系含氮量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地上部含鉀量各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而根系含鉀量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趨勢。施磷處理劍麻地上部平均全氮、全磷含量比不施磷處理分別增加26.41%、35.40%,而根全磷、全鉀含量分別增加70.00%、67.00%,根全氮含量則減小3.76%。
2.5不同磷水平對劍麻N、P、K素積累量的影響
不同磷水平對劍麻磷素積累量有一定影響。劍麻植株地上部氮素積累量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系吸氮量變化不明顯。高磷水平處理P3整株氮素積累量為834.95mg/株,比不施磷處理P0增加51.66%。而地上部磷素積累量總體上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根系吸磷量則隨著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趨勢。整株磷素積累量中磷水平處理P2最大,為73.46mg/株,比處理P0增加40.69%。地上部鉀素積累量呈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而根系吸鉀量變化不明顯。其中,處理P2鉀素積累量最大,為1422.35mg/株,比處理P0增加14.30%(見圖1~3)。
2.6不同磷水平對劍麻N、P、K平衡的影響
養分間的比值反映了各營養元素的養分平衡狀況,是營養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11]。由圖4可見,隨著施磷水平增加,劍麻地上部養分比例K/P呈下降趨勢,由不施磷處理P0的25.21下降到高磷水平P3的21.06。而N/K呈升高趨勢,由不施磷處理P0的0.41升高到高磷水平P3的0.56,但增加幅度較小。N/P中磷處理P1最小,為8.71,高磷處理P3最大,為11.84,施磷處理總體上隨著磷水平的增加呈升高趨勢。可見,磷營養元素的缺乏,劍麻植株的氮磷和鉀磷營養平衡也隨之變化。
3討論與結論
3.1不同磷水平對劍麻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本試驗參考劍麻生產用肥量,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對劍麻生長的影響。從試驗結果可見,施用磷肥后,劍麻株高、葉片長度和葉片厚度等農藝性狀指標有所提高,生物量增加,增產效果明顯。其中,中磷處理P2地上部鮮重比不施磷處理P0增加39.6%。但磷肥并非施用越多越好,過多的磷反而對劍麻生長產生抑制作用。本試驗中,高磷水平條件下劍麻葉片長度、葉片寬度和葉片厚度與中磷水平條件下差異不大,而高磷水平下劍麻冠鮮重和冠干重反而比中磷水平下少,這與李海霞等[12]、沈乂暢等[13]、齊敏興等[14]在研究紅松幼苗、醉魚草、紫花苜蓿的結果一致。一般來說,礦質養分的供應除了影響植物生物量的大小,還與生物量的分配有關,礦質養分受限時,光合物質的分配有利于地下生長[15]。尤其是作物根系形態、主根長度、根毛密度和側根數量與植物對土壤磷的利用效率密切相關,磷脅迫下,植物通過增加根冠比、增加根毛的長度、密度和側根的數量等來提高對土壤中磷的吸收能力[16]。但本試驗中,不施磷處理P0根鮮重和根干重并沒有明顯增大,反而稍低于施磷處理,不同磷水平處理根冠比差異不明顯,說明低磷水平條件對劍麻根系也有不利影響,這與樊衛國等[17]在紐荷爾臍橙幼樹上的研究結果一致。葉片數量是劍麻產量構成的重要指標,但本試驗周期內,不同處理劍麻長葉量差異不明顯,而影響劍麻長葉量的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外,不同處理劍麻葉寬、最長根長、根數等差異也不明顯。可見,本試驗不同施磷水平條件下劍麻各項生物學性狀指標和生物量總體上差異不明顯,可能與以下三方面因素有關:(1)試驗設置肥料梯度相差不夠大,導致不同處理劍麻生長差異不明顯,各項農藝性狀指標沒有達到差異顯著水平;(2)劍麻為多年生經濟作物,生命周期達6~7a,割葉生產期為4~5[18],本試驗周期相對較短,肥料效應還未能完全體現,造成不同處理某些試驗指標差異不顯著;(3)試驗用劍麻幼苗雖已經挑選,但仍無法達到完全一致,隨機選取種植后,各處理劍麻幼苗長勢和重量已經有所差異,這對試驗結果及結果分析造成較大誤差。
3.2不同磷水平對劍麻養分含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響
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可能會面對烈日炎炎、滿身泥水,因此會有同學對這一行業忘而卻步,特別是現在的一些獨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夠,專業思想不牢,甚至對農業有排斥的心態。這種專業思想不牢固會造成學生對畢業實習與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以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作風來對待。另外,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畢業實習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很好,寫作沒有問題,不需要鍛煉,這些都是誤區。畢業實習的科研工作肯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農學類專業還會需要田間操作,可能會有比較苦、比較累,但要認清正是在這些實踐工作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寫作與平時的散文等寫作存在較大區別,更需要邏輯思維和科學嚴謹的試驗依據,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鍛煉過程的。對于這些要有清楚的認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實習鍛煉效果。
2.客觀上的問題
(1)考研熱給畢業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難題由于就業觀念趨向的變化和大學生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增大的影響,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些同學在大三到大四這段時間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學習沖刺上,爭分奪秒,忽視了畢業實習工作。導致畢業實習投入的精力不夠,花的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2)就業壓力帶來的影響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集中在最后一學期,這半年里是畢業實習的關鍵時期,也是畢業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時期。現在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科類大學生就業壓力尤其突出,而且現在的就業是雙向選擇,都需要一個考察選擇的過程。所以很多同學在四年級就開始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嚴格按照單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一般不會請假。這就使同學沒有時間參加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工作。(3)畢業論文內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都是以做老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很多同學的論的太尖、太深、面太窄,這對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有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本科生同學畢業后是面向基層,或是到企業上班,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內容畢業后用的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個周期,現在的多數同學畢業實習和論文試驗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長的某個階段,不能跨整個生長季節,這使實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對于本科生的畢業實習最好是能經歷整個作物生長周期,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實踐。
二、提升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
專業思想的培養與鞏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學科的發展前景與重要性;二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與意志;三是人生職業規劃的引導;四是教師和班主任隊伍與學生的溝通與談心。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與學生談心時,把“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為談心的重要主題。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大增強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與決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考研同學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總體原則是采取把畢業論文課題內容與考研方向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導師的研究內容與學生考研方向差異較大,可以考慮轉導師,轉到研究內容與考研內容相近的導師。盡量探索一條兩全齊美的辦法。另外,畢業實習對考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參加與考研學科相近內容的畢業實習,可以增加對研領域的深入了解,增強本領域知識的系統性,對考研題目的答題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的考研試題一般為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需要應試同學對學科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對待提前到就業單位上班的問題
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形勢,對于畢業生提前到就業單位邊實習邊進行雙方選擇的問題不能一律禁止,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是要從方法上著手,嘗試在就業單位設立導師,探索一條學校導師與就業單位導師聯合共同指導模式,即要求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與校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擬定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實施。特別是加強就業單位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模式,論文選題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共同聯手來提高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效果與畢業論文質量。
4.鼓勵和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應用性內容研究
選題內容向應用理論或應用技術研究轉型,探索拓寬知識面、增加系統性的選題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實踐應用性不強的的選題內容,提高學生畢業后應對實際工作的能力。在這方面,本研究團隊在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也做了新的嘗試,以應用研究為主,注重設計系統性強、內容涉及面較寬的題目。通過嘗試,感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已把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并把這些想法與創新的方法進行總結集成,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本科生實習中進行新一輪的實踐。另外,考慮到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問題,已嘗試從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開始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期間提前進行畢業論文的內容實施,在第七學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參與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這樣同學在畢業實習中可經歷作物的全生長周期,使實習內容做到系統化。
1、畢業論文教學計劃安排未體現農業生產特點,研究時間不能保證
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農學專業往往論文和實習結合,安排在第6學期和第7學期之間,而其他專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以河南當地農業生產情況為例,小麥一般在10月份種植,來年6月份收割;緊接著是玉米種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產,一年兩熟。而學生的實習被集中在一段時間進行,時間安排上跟不上農事進程,也覆蓋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長期。由于需要集中時間實習,另一方面也導致其他時間的理論學習時間安排很緊湊。在平時,同學們很難抽出足夠的時間參加到老師的實驗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學計劃,難以讓同學們有充分的時間對作物整個生長期進行實習和觀察,更遑論周年的觀察和研究了。由于時間上不能保證,即使有同學愿意提前參加到老師的科研中,以備以后寫畢業論文,也很難保證有足夠的時間承擔實驗任務,所得到的數據質量也不高,畢業論文的質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2、生產、科研與教學脫節,經費缺乏
作為地方院校,農學專業的老師課題申請競爭很激烈,不少老師基本沒有課題經費支撐研究。因此,對于農業生產,往往也離得比較遠。即使有部分老師有些小課題,也只能是小打小鬧,脫離生產。另一方面,學校擴招,教學經費卻并未相應調整。由于對畢業論文的指導,往往是由老師命題作文,出現與生產脫節,炒冷飯的現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題本身缺乏鮮活,也難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3、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存在缺陷,難以起到導向作用
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論文的監督與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強。對畢業論文的評價,往往對格式、形式過于重視,對成績分布、材料是否齊全較多關注,而對于實習過程監管、論文學術水平的評價等實質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手段。老師們往往因為不忍心影響學生畢業,也存在放水的問題。由于這些原因,畢業論文評價指標體系并未真正起到導向作用。而同學們也往往因此而存僥幸心理,做論文時不好好做,寫論文時東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況。
4、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些同學學習態度松懈,未能認真對待畢業論文工作。認為大四找工作忙,學校不會怎么樣。而學校也因為近年就業壓力大,而存在放松監管的情況。這更助長了學生們學習態度上的松懈。
知識面狹窄,求知欲不足,難以應付綜合性的作業。現有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養成了學生被動受學的習慣。不少學生,在大學四年中,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學習模式,平時很少瀏覽專業期刊,知識面狹窄,對行業缺乏基本的了解。這樣的情況,是很難想象能夠在畢業論文寫作中能夠寫出新意和深度的。
綜合素質不強,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弱。一些同學缺乏基本的分析綜合能力,邏輯思維混亂,語言表達功底差。寫出來的文章,不知所云。語病連篇。大學院系往往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同學們失去了提高的機會。英語過級的強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學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背記英語單詞上面。
二、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要提高畢業論文的教學效果和論文質量,根本還在于學生,畢竟論文是要學生自己寫出來的。而各種制度和教學計劃,都應該圍繞能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何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進行設計和管理。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實現畢業論文教學質量提高。
1、鼓勵緊貼農業生產實際的選題
農學類本科生的培養,主要目的為服務于農業生產。如果學生學習時就脫離實際,畢業后即使參加農業方面的工作,也很難短時期內適應過來。當前不少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后,往往在農資行業工作。這類崗位酒需要扎實的農業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如果在畢業論文選題時,就貼近生產實際,將有利于畢業生的能力培養。
2、根據農業特點,對教學計劃作出相應調整
農業生產周期長,難以重復。因此,在畢業論文工作中,要求在實習實踐,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上作出調整。如劉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實習模式,能夠較好地解決畢業論文時間難保證問題。但是,要實現全程實習教學,必須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較大的調整,嚴格控制學生理論課學習負擔,以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取消專門的實習時間,通過教學時間表的調整,讓學生自由安排時間,達到實習和畢業論文工作的目的。
三、評價指標要作導向性的調整設計
在畢業論文評價指標中,應該減輕對形式審查的重視,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學術價值評價上,同時,應該把是否聯系實際,以及論文工作的過程納入考核的內容。這樣,真正從評價指標的導向上,讓學生和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重視起來,并主動地把畢業論文工作于農業生產實際相聯系。院校各級管理部門應該嚴格把關,真正做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后。這樣,從制度上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四、鼓勵學生盡早參加老師的科研活動
大學生在進校后,應盡早完成專業教育,并在第二學期開始,鼓勵學生參加到教師的科研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科研中,認識農業生產,拓寬視野。學生們只有到具體的生產實際中去體驗,才有可能逐步培養專業興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自己認識到畢業論文將從哪里出來。
二、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因材施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學生中的個別差異,不能把學生看做一個整體,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在知道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思想意識,為學生的學習及發展提供條件。而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學習程度相似的學生歸為一類,根據不同的差異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分層教學。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優先關注,在每次進步時都對學生予以鼓勵,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找到自信,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通過這種方法,對不同特點的學生區別對待,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學生的性格差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通過展開興趣教學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
在小班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具體的教學模式更形象化、信息化。將數學教學中的一些數學圖形、文字、符號形象地展現出來,讓學生在感官上體會到數學學習中的樂趣所在。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興趣教學的模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學習,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一、農學類本科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要性
1.畢業論文研究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測試訓練,是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錘煉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是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的大學生經過幾年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具有了良好的理論知識,也有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實際工作的訓練,缺乏解決問題的膽略和經驗,找不到將基礎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切入點。面對實際問題,感覺很茫然,無從下手。
大學生畢業實習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良好平臺和必經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老師指點、自己調研與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畢業實習包括多個環節,有開題報告、任務計劃書、試驗的設計與試驗操作、試驗結果分析、論文撰寫、論文答辯等。這些內容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成的系統,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檢驗和訓練,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重要作用。
2.畢業論文試驗與論文寫作可培養學生的嚴謹治學態度與作風
科研試驗需要系統嚴謹的設計,試驗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與偏差,這都需要學生以嚴謹的科研態度對待,不得有半點馬虎,這對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做事風格有重要作用。
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千錘百煉,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認識,多一次修改就前進一步。修改培養學生嚴格地認真思考,反復推敲,使論文進一步趨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論文是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學風的需要。
3.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生從學習到工作的一些個過渡時期,是學生的角色轉變、心理轉變的一個過渡時期
畢業論文(設計)是老師指導下的系統工作與鍛煉,是大學生上崗前一次綜合訓練,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及綜合能力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對大學生成長及適應社會需要有著深刻影響。有時候學生剛走上工作,面對實際問題,感覺很茫然,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實踐太少,對生產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懼心理。畢業實習正是學生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是心理逐步轉變的過渡時期,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的神秘感和恐懼心理慢慢消除,增強獨立處理問題的膽略和經驗。
4.畢業實習可以增強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畢業實習的試驗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個人獨立進行,一般是幾個同學共同協作,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試驗操作、結果分析總結和論文撰寫,在此過程需要很多的溝通與協作,這對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來農學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實習存在的諸多問題
1.主觀上的問題
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可能會面對烈日炎炎、滿身泥水,因此會有同學對這一行業忘而卻步,特別是現在的一些獨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夠,專業思想不牢,甚至對農業有排斥的心態。這種專業思想不牢固會造成學生對畢業實習與論文寫作不夠重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以嚴謹的態度與科學的作風來對待。
另外,有的同學可能認為畢業實習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文學功底很好,寫作沒有問題,不需要鍛煉,這些都是誤區。畢業實習的科研工作肯定會有一定的工作量,農學類專業還會需要田間操作,可能會有比較苦、比較累,但要認清正是在這些實踐工作中得到鍛煉與提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的寫作與平時的散文等寫作存在較大區別,更需要邏輯思維和科學嚴謹的試驗依據,是需要一個系統的鍛煉過程的。對于這些要有清楚的認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實習鍛煉效果。
2.客觀上的問題
(1)考研熱給畢業實習帶來了一定的難題
由于就業觀念趨向的變化和大學生擴招帶來就業壓力增大的影響,報考研究生的同學越來越多,這些同學在大三到大四這段時間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學習沖刺上,爭分奪秒,忽視了畢業實習工作。導致畢業實習投入的精力不夠,花的時間較少,嚴重影響了畢業實習質量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2)就業壓力帶來的影響
本科生的畢業實習多數集中在最后一學期,這半年里是畢業實習的關鍵時期,也是畢業生擇業就業的關鍵時期。現在就業壓力較大,特別是農科類大學生就業壓力尤其突出,而且現在的就業是雙向選擇,都需要一個考察選擇的過程。所以很多同學在四年級就開始到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實習,嚴格按照單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為了更好的展現自己,一般不會請假。這就使同學沒有時間參加畢業論文的試驗研究工作。
(3)畢業論文內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現在的本科生畢業論文都是以做老師的科研課題為主,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很多同學的論的太尖、太深、面太窄,這對于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有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數本科生同學畢業后是面向基層,或是到企業上班,真正從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內容畢業后用的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農業生產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個周期,現在的多數同學畢業實習和論文試驗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長的某個階段,不能跨整個生長季節,這使實習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對于本科生的畢業實習最好是能經歷整個作物生長周期,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實踐。
三、提升農學類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的對策
1.鞏固專業思想,提高對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
專業思想的培養與鞏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一是學科的發展前景與重要性;二是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與意志;三是人生職業規劃的引導;四是教師和班主任隊伍與學生的溝通與談心。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與學生談心時,把“學農愛農、立志務農”的專業思想教育作為談心的重要主題。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大增強學生學農愛農務農的信心與決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處理考研同學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總體原則是采取把畢業論文課題內容與考研方向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導師的研究內容與學生考研方向差異較大,可以考慮轉導師,轉到研究內容與考研內容相近的導師。盡量探索一條兩全齊美的辦法。另外,畢業實習對考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參加與考研學科相近內容的畢業實習,可以增加對研領域的深入了解,增強本領域知識的系統性,對考研題目的答題有一定的幫助,因為現在的考研試題一般為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需要應試同學對學科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對待提前到就業單位上班的問題
針對當前就業壓力大的形勢,對于畢業生提前到就業單位邊實習邊進行雙方選擇的問題不能一律禁止,對待這個問題的原則是要從方法上著手,嘗試在就業單位設立導師,探索一條學校導師與就業單位導師聯合共同指導模式,即要求有就業意向的單位安排一位指導教師,與校方的指導老師共同擬定與工作內容相關的畢業論文題目,由雙方導師共同指導實施。特別是加強就業單位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模式,論文選題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與創新,共同聯手來提高農學類專業畢業生的實習效果與畢業論文質量。
4.鼓勵和加強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應用性內容研究
選題內容向應用理論或應用技術研究轉型,探索拓寬知識面、增加系統性的選題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實踐應用性不強的的選題內容,提高學生畢業后應對實際工作的能力。
在這方面,本研究團隊在學生畢業論文的選題上也做了新的嘗試,以應用研究為主,注重設計系統性強、內容涉及面較寬的題目。通過嘗試,感覺學生在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在已把相關內容進行了總結,并把這些想法與創新的方法進行總結集成,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本科生實習中進行新一輪的實踐。
另外,考慮到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問題,已嘗試從三年級升四年級的暑假期間開始安排學生利用暑假期間提前進行畢業論文的內容實施,在第七學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和周末參與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這樣同學在畢業實習中可經歷作物的全生長周期,使實習內容做到系統化。
5.加強畢業生實習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的評價體系
要做好畢業論文質量的把關,重要的做好畢業論文試驗研究過程的監控與管理,使學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切實學到知識、學到技能、學到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寫好開題報告、任務書、畢業論文等內容以外,增加實習過程的詳細記錄、心得體會(經驗與問題分析),并成立畢業實習督導小組,對畢業實習過程的主要環節進行跟蹤檢查指導。
現在各個院校基本上都有畢業論文的監控與評價體系,但過去的這些評價方法主要是對本科畢業論文的格式、各種材料是否齊全等形式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不利于進一步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本研究小組正在探索一套以學生評價為主的體系,通過學生對整個實習過程的所做所學的效果、畢業論文的發表情況與應用情況、畢業后所學知識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突出實習內容的應用性和學生主體地位,對持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必榮.本科畢業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07,(24).
[2]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9).
[3]藺萬煌,王華,魏寶陽,蘇益.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2).
就近年高考語文而言,聽說能力的考查有明顯的加強的趨勢。一是直接命題考查考生的語音、停頓、重音、歧義、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結合作文試題,考查考生實際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比如廣播稿、演講稿、討論稿、節目主持人發言稿、通知等應用文體和談話語體的寫作及修改。
再就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而言,21世紀的人才必須是思維敏捷,富于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是嫻于辭令、口齒伶俐、善于社會交際的人才,必須是耳聰目明,“聽人說話,能夠了解對方要旨”(葉圣陶語)的人才。
然而,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卻是:由于語文教學的影響,仍然是只重視書面表達能力訓練而忽視口頭語言訓練;有的甚至將教材中有限的聽說專項訓練改為學生課外自學;現行中學教材(尤其是高中部分)雖然有聽說能力的專項訓練,但指導性不強,使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實施,而且沒有科學的系統,更沒有專門的教材;不少教師認識到口語訓練的重要,在教學的實踐中想方設法給學生鍛煉口才和聽力的機會,但畢竟無序;農村中學教學設備的有限又使得有識之士的“教改”實驗只是“空中樓閣”;結果,學生讀了十幾年書,學了十幾年語文(且不說在生活中的學習),大多數聽說能力卻較差,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語調平淡,語速不當,話不成句,表情難看……成了十足的“書呆子”。
由此可見,中學語文聽說教學必須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之中迅速地大面積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二、中學語文聽說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
陷入困境之后,必須走出困境。近十年來,筆者一直在農村中學任教,而且一直與同仁一道努力探討聽說教學改革之路。于此且作一總結以就教于大家。
(一)改進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文教學必須改革,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改進組織形式,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在研讀大量文獻和各種語文教改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校(省屬重點農村中學)實際,學生實際個人(自身)素質的實際,大膽改革教學的組織形式,實行“以小組教學為主,以班級教學和個別輔導為輔”的教學組織形式。具體地說,這種組織方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成立語文學習中心小組。每班4-5人,由有語文特長和語文興趣較濃的同學組成,語文學科代表兼組長。中心小組的主要職能是:①參加教師備課,研究討論教學的難點,分析落實教學重點,具體討論確定教學要點,分析安排訓練的知識能力點和訓練方式;②負責組織指導、督促和考核本班學習小組(見第2點)的語文學習;③編選擬定語文課文練習和單元練習,組織進行單元檢測;④幫助老師批閱修改評析部分作業;⑤在老師的具體指導之下負責講析(或安排組織其他同學講析)部分課文。——總而言之,讓中心小組成為老師的幫手,成為小老師,負責組織、管理具體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
2.成立了語文學習小組,每組4個成員,各小組同學的語文素質大致相當,座位臨近(前后左右同桌,如不是同桌,在語文課和語文活動課時自行調節)。其主要任務是在教師和中心小組的組織引導下完成各項語文學習任務(其中包括課內外的各種形式的語文活動)。
3.組建了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之后,教師主要的職責是:①具體指導語文中心小組的工作,在各種語文學習和語文活動中做好示范(比如示范朗讀,示范備課講課,下水作文等等);②組織中心小組討論制訂單元教學要求和課文學習重點;列出課文和單元教學的知識能力點;③重點指導學生學好最重要的基本篇目;④補充語文中心小組講析課文時遺漏的知識點和未處理好的重點難點,補充與課文或單元有關的重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⑤編制單元練習,組織單元考試;⑥科學評價語文中心小組和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并提示補正方法;⑦負責課文或單元或語文活動的重要的關鍵問題的小結或撰寫相應的專題論文;⑧編印優秀作文集,組織優秀作文稿;⑨指導各種重要的語文活動(如朗誦、征文、創作課本劇,等等);⑩精選印發課外練習并指導課外閱讀。
(二)優化聽說能力訓練的方法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我采用的聽說訓練的主要方式有如下4種:
1.朗讀。這里所說的朗讀主要包括:①早自聲朗讀課文,精彩片斷和要求背誦的篇目;另外每學期補充10篇古詩文,要求背誦。每周三節早自習,每節40分鐘,一學期下來,誦讀時間達40小時,三年初中或高中,誦讀時間達120小時,課文背誦達60多篇;②名篇賞讀,間周一節課(課外活動),主要從《中國青年報》、《雜文報》、《散文》、《全國中學生優秀作文選》等報紙雜志選擇精短時文;③新聞會,間周一次,要求全體同學寫稿投稿(也可從報紙上薦稿,大量采用根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編擬的新聞稿,每天晚上7:00至7:30是全校學生收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中心小組選稿改稿定稿,再安排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用普通話脫稿播送。
2.讀書報告。主要有三種形式:①故事會,每學期2次,在期中考試后進行(因為本校每年春秋兩期分別有音樂之春和藝術節,在中期考試后第3周左右進行,故事會就安排在此間的課外活動之中),主要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名人故事、民間傳說等等;②讀書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講所讀的書籍(以文學名著為主)的基本內容、故事梗概、人物形象;朗誦其中的一兩個精彩片斷;宣讀自己的“文學評論”(實際上是讀書心得,往往既省“評”,又省“感”);③假期見聞報告會,每期開學第一周進行,主要是概述自己假期所見所聞所感,在此基礎上重點敘述二三事。
3.討論論辯。①討論,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討論。其具體方式包括個人鉆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教師(或中心小組)總結發言。②論辯,即組織論辯會,不定期舉行,從課本、影視、生活中去選擇與語文學習相關的重要的思想問題和學術問題進行論辯。要求各學習小組在認真準備材料,充分討論醞釀的基礎上寫出書面發言材料(或提綱),然后采用雙方論爭的形式進行辯論;同時組織好“評委會”進行裁判和評定。
4.講課比賽。
我這里所說的“講課比賽”主要有兩種方式:
①講析課文。每期一周,一般在期中考試之后的第一周進行(因為本校每期期中考試之后有一次運動會,停課2至3天,學生相對較輕松,有比較充分的時間去備課),但必須在開學之初公布教學計劃時就要安排各學習小組具體的授課任務(我的教學計劃和總結往往是先由中心小組討論草稿,然后我定稿打印,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教師一是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好“講課”示范,二是具體指導如何備課、如何確定難點、如何設計練習、如何講課,教給學生“教學”的方法。
②評講試卷。這里所說的“評講試卷”主要是指在語文教學其是語文復習中,讓學習小組在分頭準備認真討論的基礎上對語文試卷進行評講。要求學生必須講清:“試題考的是什么(知識點)——怎樣考的(角度、題型)——怎樣解答(答題技巧)”;必須評準:“試題好不好(難度、信度)——好在何處(科學性)——有何啟示(相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學生評講時出現不足,教師要認真分析,予以補正。
(三)尋找檢測聽說能力的科學方法
我在實際教學中采用的具體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聽寫:從內容上說,包括聽寫詞語、句子、句群、語段;從文體上說,主要是古詩文;從方式上說,可以老師朗讀學生聽寫,也可以是學生互相聽寫。
2.聽話答問:通過同學老師誦讀或播放錄音,要求學生答問。問題不宜設置太多,問題的內容可以是記憶性的,可以是篩選性的,也可以是理解性的。
二、強調課堂互動,提高聽說能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聽說能力比較弱,近幾年高考中英語聽力的比重也逐漸加大,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也要逐漸加強。語言環境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尤其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用英語授課,用英語與學生進行問答,實現英語互動。而有的學生由于性格比較內斂,或者是知識掌握不牢、發音不標準等原因,存在心理障礙,不敢開口說英語。這時教師應當針對這種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利用組織小組討論、同桌對話等方式,把學生個體放到群體中去進行英語說話練習,借助群體的力量來帶動其說英語,在融洽的氣氛逐步培養學生的開口意識,在聆聽他人的同時也學會表達自己,提高英語聽說能力。此外,在新課的導入階段或是早自習時間,教師都應該進行準確的帶讀或聽光盤錄音,讓學生模仿發音、反復練習,以達到語音純正之效;靈活運用教材插圖、教學掛圖或自制的卡片作為對話練習的提示,讓學生“看圖說話”,逐漸脫離“認字說話”,達到口腦同步的效果。
三、開展課外活動,營造英語氛圍
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英語知識應用能力是遠遠不夠,豐富多樣的主題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英語、用英語的興趣,是補充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因此,英語教師要經常組織多種課外活動,營造英語氛圍,讓英語教學回歸生活,實現其英語交際能力的內化。以下主要介紹三種可行性較強的活動:
(一)課前演講
教師在新的單元開始前給學生個人布置任務,讓他們課后通過看書、上網等方式查找資料準備一個3分鐘以內的演講,用以鍛煉他們的整理和表達能力。所演講的話題是與本單元所學知識相關的外國文化,如《GreenWorld》可布置的話題就有各國的環境污染情況、環境治理措施、各國的珍稀動植物,等等。在查找資料準備演講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在鍛煉表達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文化意識和文化敏感性,是學生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角色扮演
任何語言的使用都離不開語境,只有當人處于某種場景之中,交流才會發生。而在交流時,不僅要求言語合乎語法、還要根據談話的對象、場合有所變通,表情和肢體反應也要恰如其分,這對于農村學生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教師主要還是以參與為重,標準可稍微放寬,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編寫對話,并與同桌之間進行角色扮演練習,重點在于鼓勵學生更多地去創造、去使用,能夠在具體角色之和情境之中體驗到英語的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