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3 06:21:54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三輪車夫閱讀答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外婆住院了,要探望。雖是陰雨天,但想到古人的“臥冰求鯉”就鐵下心要去了。
小雨是最煩人的,沒有暴風驟雨的摧毀力,但趕路的行人不知不覺就不成人形了。過路的人雖有雨具,但多只是擺設,雨水還是會一個勁兒地往衣服里頭鉆,一路下來,渾身就濕漉漉的,這是坐在“別摸我”里所感受不到的。下雨對他們來說是一場滑稽劇,看車窗外各種稀里嘩啦的狼狽樣子。今天我騎著電驢子,算是劇中的一角兒,“劈波斬浪”般駛向目的地,穿著如同擺設的雨衣。
下雨天最賣命的便是三輪車夫了,我想他們大概是這劇的主角,同其他拼命趕路的人不同,行人匆匆趕路回家后也許有一聲妻子的問候,一塊干毛巾,一杯熱奶。而車夫拼命拉客,是因為下雨天生意多,他們多拉一位,或許可以解決他們一家的生活問題。他們當中有些連雨披都沒來得及穿就趕生意,雨水也是輕松地淋透了他們,他們似乎充當了天與地之間的介質,雨水從天而降,順著他們流到了地上,他們更像是引流的玻璃棒。那些暫時沒拉到客的,集中在路邊等,雖然穿著雨披,但身上是濕透了,不知是雨水浸濕的,還是汗水浸濕的。我想兩者都有。在馬路邊等的三輪車夫們像是一尊尊雕塑,雨水肆無忌憚地沿著雕塑往下流,他們忘記了語言的交流,生怕分秒中錯過了拉客的機會。在這塊只有雨在動的畫面中,我穿了過去,我只是過客,而他們卻依然要等很久。這些如同雨做成的人,估計也不喜歡這糟糕的天氣,不過想到下雨天可以多拉一些客,家里的生活會好一些,便不再在乎吃苦和壞天氣。寧可天氣差點,讓自己的生意好些,我想這是“心憂炭賤愿天寒”所傳達出的意思吧!沒有想到一千年后仍有現(xiàn)實意義,我也反思過歷史的車輪是否轉過。這些與雨幾乎融在一起的人,我想稱之為“雨人”。
那些坐在三輪車里的人衣著整潔,極小心地蜷在車里,生怕衣服被半滴雨淋到,他們時不時地探出腦袋觀察雨勢,這樣的動作也是極細微的,也是怕漏進冰冷的雨。他們是很少注意車夫的,就算是極短暫的一瞥,目光也是冰冷的,如同他們眼中的雨一樣,或許比雨更刺骨。
人到底是有情感的動物,可裸的雨簾下除了耐心的雨人又剩下多少溫情呢,不大的雨露出了點端倪。難怪有人常說,“窮人往往殘忍,而富人常常溫柔。”這里的窮富當然不是指物質上的。
我很快到達目的地,下車,因為受足了小雨的折磨,便匆匆上樓了,這才覺得有了一塊干爽地可以落腳。小心打理一下便進去了。
探視完病重的外婆,外面仍下著雨,不禁暗恨該死的天氣。
下雨天,正常人心里也會有拖沓的難受,更不用說是病人,不過外婆病情還算穩(wěn)定,這算是今天唯一可以慰藉人心的事了。下樓便往外跑,這才想起匆忙間來的時候忘了把雨披罩在車上,座凳都淋濕了。雨還是下的,雨披又潮又冷,穿上以后先是一陣涼意,隨后便渾身濕透了,這也證明了我前面的說辭。倒不如不穿,穿上反而濕得更快了。
腳下石板鋪成的路面有些松動,腳稍一用力水便從其中滲了出來;青草也夾在石頭縫里,可早已被踩踏得不成樣子了,它們很容易與污泥拌在一起。這時我無心管它,只是又感到鞋濕了,腳趾泡在水里。急忙開了車鎖,四顧無人,想必下雨天也不會有人亂溜達、躲貓貓或者是打醬油。對車座上的水也是無可奈何,想象著即將坐上去的冰冷,心都涼了。反正渾身濕透了,心情也無奈地開朗起來。要調轉車頭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斜前方有個穿著雨披的人,正緩緩地從板凳上站起來,雨披內還隱約還看得見黃褂子。他是收車費的,他也是雨人了,我想他也渾身濕透了,若不是剛才乍一看見他,還真的沒感到他的存在,他就是那樣與雨結合在一起,然后向我走來。由于下雨,透過眼鏡有些看不清楚,不過我還挺佩服那個貌似老頭并向我緩緩走來的人,五毛錢的車費值得他等那么久,而且是在如此惡劣的天氣條件下。他靠近了我,從雨披中伸出了只手,只不過不是直接要車費,手中還有一塊干布,幫我擦干了座凳,是時我似乎明白他穿雨衣的原因:他渾身都是潮的,就那塊布是干的。車費還是要給的,把錢遞過去,他很慢地拿出錢袋,錢袋是被塑料紙包裹的,大概那很重要。手在干布上蹭了蹭,小心地找給我錢,手本來是濕的,粗糙地擦干后又顯出不和諧的皸裂的痕跡,這可能是歲月和雨天留下的。找完錢他就又坐回去了,繼續(xù)和雨融在了一起,做他的“雨人”,盡心盡責的人。或許匆匆過客沒有幾個記得他的,或許沒有幾個正眼看過他,他只是活在世界的一隅,任憑刮風下雨,微弱地閃耀的光芒,我想那塊干抹布可以證明。
我曾想象過,這個世界如果少了雨會怎么樣。我曾經有過很多答案:莊稼枯死,百姓顆粒無收;情侶的約會場景中少了雨中漫步;少年們會像等待初戀般等待下雨;從此雨像稀罕物一樣為人所津津樂道……如今我明白,世界中存在雨也就是要讓我們倍加珍惜身邊的事物,自己衣食無憂的生活,別人默默無聞的勞動。
行筆至此,我也不再憎恨雨,雨也不是那個罩著世人肝腸寸斷的惡魔。世間有大美,而雨就是那個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更感謝雨中為人民服務的“雨人”,他們穿梭在雨中,和雨融在一起,只出現(xiàn)于人們需要的地方,而“雨人”的生存正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方面,我們要懷著感恩的心去看待這一切,去對待事物,另一方面,“雨人”們方便了我們,為我們奉獻了許多,但他們自身呢?僅僅是些許零錢就足夠了嗎?我想這是個悖謬。
生活像一段隧道,在隧道中有些人看到了光明,拼命地跑;有些人沒看到光明,盲目地跑;有些人為了光明,瘋狂地跑。我想雨人便屬于后兩者,而且是在雨中跑、在雨中狂奔。
――謹以此篇獻給為我們、為城市做過點點滴滴的“雨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已逐漸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課前,教師精心設置《預習單》,引導學生充分自學,對文本形成初步體驗;教師則根據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此選擇教學內容,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但是,在一些語文課堂中,老師仍無意識地、不自覺地重復著學生已“學會”的內容,閱讀教學處于“淺層”狀態(tài),造成了教學的低效。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此種現(xiàn)象尤其突出。那么,文學作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怎樣“后教”,才能讓閱讀教學走向“深刻”呢?我認為,語文老師應該挖掘語言的深度、拓展解讀的廣度、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教文學作品,這樣,才能讓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從“淺近”走向“深刻”!
一、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
先看一位同事的《老王》教學的片段:
師:作者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三輪車夫老王的?
生(眾):愧怍。
師:你們是從哪里讀出來的?
生(眾):文章最后一句話。
師:看來大家預習很認真。那么,作者怎么會對一個三輪車夫感到愧怍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探個究竟。你認為最后一句話中“幸運的人”指誰?“不幸的人”又指誰?
生1:“幸運的人”指作者夫婦,“不幸的人”指老王。
師:為什么說老王是不幸者?請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學生生速讀課文)
生2:老王眼睛不好,一只瞎的,一只到晚上就看不清,乘客不愿坐他的車。老王沒有什么親人,有一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兒都沒有出息。
師:你是說,當車夫的老王眼睛有毛病,影響生意,而且又無依無靠。
生3:老王的居住條件極差,住在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的塌敗的小屋里。
師:同學們預習得很到位,值得表揚。那么,這樣一個不幸的人,他的身上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呢?
學生(紛紛):老實、善良、知恩圖報……
師: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呢?
學生:……
聽完這節(jié)散文閱讀課,聽課的同事都認為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流暢、高效,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如此。但課后細細琢磨一下,卻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老師幾乎沒有教什么。如果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提高閱讀能力,只能是學生自學的結果,而非教師的功勞。學生只是“在閱讀”卻沒有“深入語言深處去學閱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蕩然無存。
同樣是對老王“不幸”的感知,下面這個閱讀教學片段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師:下面請看大屏幕,想一想,你會怎么讀,為什么這樣讀?
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學生試讀)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讀讀第一句。(學生朗讀)
師:你好像忽略了“哥哥”和“侄兒”后面的逗號了。現(xiàn)在你把這兩個逗號“復原”上,再朗讀一遍。(學生再讀)
師:兩次朗讀感覺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逗號,感覺強調了“死了”和“沒出息”,從而更能突出他沒有什么親人。
師:你的感覺不錯。逗號在一般情況下會使兩邊的意思都得到加強。下面我們采用另外一種方法再來體會體會這句話。假如你是老王,我是楊絳,我問你答,我們把這句話還原成一段對話。
楊:老王,你家里有什么親人啊?
王:有個哥哥。
楊:那不錯啊,哥倆有個照應。
王:死了。
楊:哦,那還有其他親人嗎?
王:有兩個侄兒。
楊:兩個侄兒怎么樣,能幫你嗎?
王:沒出息。
楊:那還有其他親人嗎?
王:沒有了。
師:好,通過這個對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個哥哥,讓人心一熱;死了,心一冷。有兩個侄兒,又讓人心一暖;沒出息,讓人心一下子涼了半截。兩個逗號,讓語句蘊含的情感有了起伏。
師:其他同學還有什么感受?
生:“此外就沒什么親人”這句話在前面兩句的鋪墊下,感情變得很深厚,更突出了老王的孤苦。
師:好,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學生再讀,效果很好)①
對比以上兩個教學片段,我們清晰地發(fā)現(xiàn):前者,學生仍停留在初讀狀態(tài),對文字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一個淺層次上;后者,從語言的表達形式入手,經過引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程度明顯有所深化。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②錢夢龍先生指出:“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離不開學習者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而中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實踐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③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之上,語文教師要于學生淺讀之處、疑難之處、誤讀之處,文本精妙之處、空白之處、矛盾之處,帶領學生進入文本語言深處學會咬文嚼字,從“言語的表達”中“會意”,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在學閱讀”。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這才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所在,這才會讓閱讀教學告別“淺近”走進“深刻”。阿爾卑斯山谷的一條公路邊豎立著一個標語牌:慢慢走,欣賞啊!今天,我想借用這句話用在文學作品的語言學習上:“慢慢走,欣賞啊!”
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多元解讀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用在文學作品閱讀上最為恰當。文學作品的語言是一種描述性語言,往往有“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朦朧意蘊。魏明倫說:“文學是狡黠的情人,話不說透,讓你自己猜測,她用遮掩來突出,用省略來增添”。④換句話說,一個文學作品,總是有很多空白和未定性,讀者無法一目了然地把握其全部內涵,“無論你怎樣去探測它,都是探不到底的”。⑤但由于學生年齡、時代、經歷的差異,他們在自學階段對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平面的、膚淺的,主要表現(xiàn)在:人物形象概括偏平化,作品主題理解單一化。因此,語文教師的“后教”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告別“淺近閱讀”進入“深度閱讀”,“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⑥
比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在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上,幾乎所有的學生在自學時都將把目光集中在菲利普夫婦身上,認為這篇文章批判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金錢勝于親情”。學生的自我解讀無疑是準確的,但學生卻忽略了文章標題的作用。既然認為菲利普夫婦是文章的主人公,但為什么標題卻是《我的叔叔于勒》?如果僅以學生的已有感悟作為教學內容,顯然又將是“淺近的”、“無效的”閱讀教學。因此,我在教學中,將“培養(yǎng)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能力”作為能力目標,以“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深層閱讀”,引導學生多元解讀文本主題。于勒去美洲前,揮霍家產,占用家產,良心泯滅,痛苦被逐;到美洲后,賺了點錢,希望賠償,人性回歸,渴望親情;船上相遇時,窮困卑微,接受現(xiàn)實,自食其力,內心平靜。從菲利普夫婦的身上,我們看到金錢使人異化:嫌貧愛富、拋棄親情;從于勒的身上,我們又看到金錢令人性回歸:希望賠償、渴望親情。可是人性回歸后的于勒最終結局是什么呢?小說給出了答案:窮困潦倒,不知所終。于勒的最終湮滅,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面對人性回歸的光芒,現(xiàn)實社會卻給予了其最沉痛的打擊。小說借此“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深度失望,對人的價值的懷疑,對人生的悲觀”⑦。
三、喚醒學生探究文本的文化價值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有這樣的概括: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⑧換句話說:語言文字不只是一種工具,而且還承載著人類的思想和文化。此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⑨在實驗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只作為“課程目標”提出,而在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列為“課程目標”,而且也列為“課程內容”。這就告訴我們“文化選擇”也是塊“教學內容”,同時新課標對“教學內容的文化選擇”作了確定——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汲取外來文化精華,理解當代多元文化。這就提醒我們閱讀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要擺脫“平庸”走向“深刻”,語文教師還要樹立語文教學的文化觀,用文化的視野教語文。在閱讀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yǎng),還要注意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然而,很可惜,對于文學作品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文化價值,我們的語文老師在備課時淺嘗輒止。而于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化只是在《社會》學科上,幾乎沒有于文學作品中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先學后教”中的“學”中是極其缺乏文化意識的。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要走向“深刻”,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價值,喚醒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語文老師既是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文化傳播者。教學《散步》,用“孝”演變過程切入,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教學《最后一課》,要讓學生明白:語言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失去了語言,文化也就隨之逝去;教學《偉大的悲劇》、《登上地球之巔》,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探討中西方“英雄觀”的區(qū)別。在初中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儒家文化”、“貶謫文化”“隱者文化”,對于這些作品,語文老師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進行聯(lián)系、歸納、發(fā)現(xiàn)異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意識,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當然,于文學作品中傳播文化,不能光靠教師的“告知”,而要引導學生“感知”。即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的內部,探究文本的文化價值。比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當討論到“面對秦王這樣的厲害角色,唐雎憑什么能不辱使命”時,引導學生去關注唐雎話中所提及的三位“布衣之士”: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把三位“布衣之士”形象的悲壯重放作為課堂焦點,引導學生探究典故中鮮為人知的“士文化”,進而指導學生在“士文化”中理解、體會唐雎的“不怕犧牲、敢于抗爭、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布衣精神”。
文學作品的“先學后教”,怎么“后教”才能讓教學走向“深刻”呢?這當然要由學生的具體學情來具體決定。但是不管怎樣,“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多元解讀”、“喚醒學生探究文本的文化價值”,語文教師在備課和“后教”中都不應忽視。
【注釋】
① 袁慶國.《老王》教學實錄,《中學語文教學》,2011年第6期.
②⑥⑧⑨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③ 錢夢龍. 訓練——語文教學的基本形式,《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④ 魏明倫. 文學與自我,《科學與文化》,1997年05期.
演講我的消費觀1紅茶綠茶、可樂雪碧、奶茶山泉……如今,各種各樣的飲料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們口感豐富、方便攜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然而,事情總有兩面性,且不說飲用飲料對人體是否有益,但從它們的價格來說,就足以令人咋舌。
一瓶可樂3元,一瓶奶茶4元,就連一瓶礦泉水也要2元,如果自己燒水,或自己榨果汁,所需的成本恐怕最少會降低50%吧,而且自己動手還會更健康。那么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人群為什么要放棄自己動手的機會選擇買飲料呢?理由自然是五花八門:飲料好喝、不想帶水、不想動手、不想被人家說太老土……這些理由歸納起來無非是懶惰、圖方便、不差錢、在乎味覺感官享受而忽略營養(yǎng)與健康。
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則報道,說的是一所學校的老師讓孩子們在紙上列出他們想買的禮物,條件是不超過20元。然而孩子們的答案卻出乎意料,他們都列出了長長一串清單,有個小女孩甚至在清單上寫出想要一個平板電腦和一套芭比娃娃的愿望。這些孩子從小衣食無憂,有的還是富二代,他們動輒消費幾百、數(shù)千,甚至上萬,從小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長大,導致他們的消費觀念和理財意識薄弱,缺乏商品正確的價值概念,更不明白賺錢的艱辛。
當然,并非所有孩子都有足夠的錢去花銷,但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們都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只是一瓶小小的飲料,若能讓孩子高興,買給他們就是了。
于是,父母們的驕縱和溺愛加重了孩子們消費觀的偏差和相互攀比的心理。
見微知著,從買一瓶小小的飲料可以看出一種消費觀。俗話說“由儉如奢易了,由奢入儉難”,勤儉節(jié)約歷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從一瓶飲料開始,樹立節(jié)儉、健康、實用、不攀比的消費觀。
演講我的消費觀2中國人崇尚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習慣于存款消費。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則主張超前消費,習慣于貸款去享受生活。
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中國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遇,談起了各自在人間的一生。美國老太太到銀行貸款買房,住了30年,最后貸款也還清了,并享受了一輩子的快樂生活。中國老太太在年輕時,他母親去世了,為他留下了剛買的房子,讓她享受了30年;最后,她也為自己的女兒留下了一套新房。
聽完了這個故事,我們應該能夠大概了解中美消費觀念里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倫理和社會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美國老太太貸款住上了新房,舒舒服服地生活了一輩子;中國老太太也有自己的新房住,也能享受人生,不過住的是她母親的房子。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美國人是自己享受生活,自己管自己,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而中國人崇尚的“前人載樹,后人乘涼”,非常關心自己下一代的幸福生活。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從古自今,美國人相信上帝,認為他會給每個人賜福,所以美國人崇尚公平,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不要想有別人的幫助;而中國人尊住祖,認為是祖先給子孫賜福,是祖先在保佑著你,所以中國人崇尚倫理親情。
中西消費觀念的差異,取決于各自不同的倫理親情于價值觀念。隨著文化更加廣泛、更加頻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接觸與碰撞,中西方也會多向的、多層次的互動和吸納對方的優(yōu)秀文化,中國人在子女留下財富的同時,也會接受貸款消費,而美國人也會更加注重倫理親情。
演講我的消費觀3消費,是為了滿足需求。在如今的中國市場,所有的消費者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怎樣消費是最實惠最理性的。但我想若是一心巴望著商品打折,倒不如明確自己所要的是否真的非買不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往往消費過度的人是欲望心強的人,他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受自己的欲望心所擺弄。
在每天的放學之際,卻是我最頭疼的時候,分明不寬的路擠滿了私人汽車,每一個人都得有耐心等待下去,就算再急也是做無用功,過一個紅綠燈卻要動用數(shù)十分鐘,因而排起了一條極其現(xiàn)代化的長龍,而在這條“長龍”中卻沒有一輛巴士。這些人爭先恐后地買汽車,卻忽視了近在眼前的公交站臺,他們寧肯花十幾萬買一輛汽車,卻不肯投一兩枚硬幣,這又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不知他們是為了面子,還是真為方便,那么依我看若是為方便或許有些不值,如大家都選擇去乘公交車,就不會這么擁擠、堵車。
早在兩千多年前,圣賢孔子就曾論述:“奢而不孫,寧儉;與其不孫也,寧固”即是說,在“奢侈”與“節(jié)儉”兩者的抉擇中,孔子傾向于“節(jié)儉”,反對奢侈浮華的生活方式,主張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方式。堅持適度消費、理性消費觀念,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一個民族要富強,離不開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勤儉節(jié)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決不能貪圖享受,堅持科學、理性消費,繼承和發(fā)揚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民族文化傳統(tǒng)。
古往今來,還看今朝我們這些青年朋友,能否擔當?shù)闷饑抑厝危@更需要我們去理性消費。它維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更是人格素養(yǎng)魅力的表現(xiàn)。
演講我的消費觀4在這個用錢為上的社會,我們,這群陽光開朗的青少年,正用我們的青春來換取極富罪惡的金錢。
人力三輪車是我們這里特有的一種交通方式,走在街上,總會看到形形的人們優(yōu)雅地坐在上面,他們中,有興奮新奇的游客,有疲于奔命的中年人,有懶于走路的嬌小姐,然而,更多的還是穿著校服,有說有笑的青少年。一次,我站在某個地點等人,旁邊有好幾輛三輪車,車夫門因為沒有生意,就坐在后座上閑聊,我聽到這樣一番對話:
“唉,現(xiàn)在的小孩子都真有錢,手機里留個我的號碼,要到哪里去,都讓我載著去,一天下來光在我這就花了40多塊!想想我們那時候,就算幾十里路也要用一雙腳走著去,鞋子磨破都會心疼半天。”
“那是的,這些家長不知道怎么想的,我們的很多顧客,都是這些小孩子,說難聽一點,我們還要靠他們吃飯呢。”
……
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過著近乎“奢侈”的生活,當然,這是對于這些三輪車夫來說的。
青少年消費者經常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消費心理:大家都沒有的自己要有,某些人有的自己必須有,大家都有的自己不想有。這是一種典型的標新立異、爭強好勝、表現(xiàn)自我的心理。所以青少年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上還是其他方面,都會花費大量的金錢。青少年的消費是消費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消費,他們的愛好,都是商家謀取利益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息,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老師讓一個班的學生買同一本書,那么這一次大量賣出,會給商家?guī)聿环频睦妫@樣一個班的舉動,其他人,其他班,其他年級,其他學校等等都會紛紛效仿,這樣的話,帶給中國商家的利益就是不可估量的。
青少年消費群體帶給商家的利益如果換成給貧困山區(qū)的同齡人門,那么帶給中國的利處也是不可小覷的,希望大家能注意到這一點。
演講我的消費觀5從前消費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需求,而如今消費更多了一部分為了滿足人的存在需求。在我看來,這種存在需求的消費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存在需求是指人們生活中潛在的或可能的需求是具有彈性空間的,而生存需求則不然,它是剛性的是必要的需求。從表面上看似乎它是說我們浪費了更多的金錢在不必要的消費上,但從本質上而言,它正是消費升級的具體體現(xiàn)。
簡單來想,若是我們還處于原始人時期,那么不用說什么存在消費,連消費都不會存在。這是因為當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積累時,我們根本沒有可消費的資源,只能使“靠天”存活。反觀當今我們的消費不僅是生存層面的還是存在層面的,這恰恰表現(xiàn)出隨著社會發(fā)展,人類科學水平的提升,我們通過人類的智慧與勤勞創(chuàng)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資源積累,我們的富裕程度得到提高,我們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消費。因此我認為如今存在需求的消費并非是一個消極的事物,更應該用一種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它。
存在需求的消費決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豐富,也在于人們需求的多元化以及精神娛樂方面消費的重視化。只有產品而無消費者,那必然是虧本的買賣,無人會去問津。但當存在消費涌現(xiàn)時,那必定是由于這類消費者人群的擴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吃飽穿暖的生存方面,轉變?yōu)椤俺缘煤谩睂用妗H藗儗τ谏钣辛似焚|上的追求,這些看似“浪費”的消費才促使了近代影視、文化、時尚、音樂各領域的崛起。因為正是由于存在需求的消費,人們才逐漸重視到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這才大大豐富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內容。也緣于趨于豐富的日常消費,才催生了現(xiàn)如今第三產業(yè)的火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