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化學與藥物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7 11:09: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與藥物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化學與藥物論文

篇(1)

上海光源是我國設計建造的第一臺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其性能位居國際前列,也是我國迄今建成并運行的規模最大和用戶最多的大科學裝置與多學科研究平臺。它坐落在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猶如巨大的“超級X光機”,為科學家們照亮“看不見”的微觀世界。

走進上海光源內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碩大的圓形裝置,裝置外側分布著一個個用戶實驗站。上海光源的核心裝備儲存環是一臺環形加速器,能量為3.5GeV的電子束以接近光的速度在其周長為432米的真空管道中飛行,電子束在彎轉磁鐵和特殊插入件磁鐵中拐彎或扭擺運動并放射出高強度電磁波。這些電磁波被“條分縷析”成從紅外到硬X射線等不同波長的、高品質的同步輻射光,并高效地傳送到實驗站的樣品上。這些光可以看得到細胞的結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材料的空間結構及電子結構與磁結構等等。它的亮度是常規X光機的上百億倍,可使人們能夠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細致觀察物質的微觀世界。

作為國家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在科學界和工業界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可用于生命科學等多學科的前沿基礎研究,以及微電子、醫藥、石等高技術的開發研究。

開放共享,聚焦國家科學目標

篇(2)

2007年,我國中成藥進出口貿易達到3億美元,但出口和進口各為1.5億美元。作為擁有幾千年中藥文化的大國,相對于中藥材的大量出口,我國中成藥的凈出口居然為零,實在令人驚愕。我國中藥產品難以走出國門的原因眾多,專家學者提出的應對策略也多種多樣,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中藥文化傳播在中藥產品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西藥文化差異概述

中藥產品國際化過程是一種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不同國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多數受其本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人境而問禁,人國而問俗,人門而問諱。”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中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之前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中西藥是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

首先,我們現在服用的中藥,無論是中成藥還是醫生開的湯劑,絕大部分都是復方,一種中藥往往含有千百個化學成分,而一個化學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這些因素合起來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若以單一化學成分來說明某一中藥的功效,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十分困難。而西藥則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對于藥物的有效成分要求一清二楚。因此,中藥趨向于經驗治病,而西藥則更注重相關數據和實驗的支持。

其次,中醫藥從整體上看問題,重宏觀,重歸納,辯證論治。這主要表現在中藥“標本兼治”上。中藥文化中的治病不僅僅只是消除病癥,更多時候重視的是人體的整體調理和平衡,如果陰陽、五行等方面失去了平衡的話就會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產生。相對于中藥來說,西藥則著手于消除眼見和實在發生病變的人體部位的疾病,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轉移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藥善于“治標”,因為只是治標,因此西藥的療程相對中藥來說比較快。

再次,從哲學體系上說,中醫藥奉行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樸素辯證唯物論,而西醫藥則是機械唯物論。如果說西醫西藥是西方人長期以來的哲學和實踐的技術產物的話,那么,中醫中藥則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傳統人學的對外仿生思維和實踐的技術產物。

最后,中醫藥講究藥食同源,而西醫藥學則將藥食截然分開。中醫藥學認為人體不平衡即為病,而西醫藥僅承認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的改變才是病。中藥用以調理人體平衡,而西藥用于改變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已經明確中西藥各自蘊含的文化,那么中藥文化究竟有何優勢呢?

一是深厚的歷史背景。中藥從起源到如今,有著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背景。從夏商西周形成雛形,到秦漢、隋唐,兩宋、明清達到發展,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且并未曾中斷。這樣的醫藥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罕見的。中國傳統醫藥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藥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營養,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

二是中醫以整體恒動觀為指導,把“人”、“病”、“癥”統一起來;把生物、心理、社會統一起來,這一思想帶有方向性意義。近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出中醫整體恒動觀的科學實質,認為中醫學含有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動態性等原則。

二、中西藥文化差異及文化傳播對中藥產品國際化的影響

為何中藥在國外屢遇紅燈?除了中藥本身存在標準缺乏而導致魚龍混雜問題外,近年來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對中藥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沖突,對中藥產品國際化影響很大。

首先,中藥和中醫一樣,都有著極其濃厚的中國傳統特色和深厚文化,如中醫中就有經絡和穴道,而中藥中就有著“毒藥非毒,只要用法用量合理”等說法。這些都是用現代西方科學無法解釋的問題。因為東西方文化不同,中藥文化中就蘊含有一定程度的東方宗教文化,多少帶有點神秘色彩,但西方文化則注重實證,以可見得到的東西和實驗為準。比如經絡、穴道、毒藥能人藥等等,用西方藥學觀點而言,是根本看不見也行不通的。因此從一開始,西方人就帶著“巫醫巫藥”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藥,多數外國人認為中醫藥是一種很玄妙并不能用科學解釋的東西。

其次,中西藥質量標準之間的分歧是中藥進人國際市場障礙之一。西方的藥品標準都是針對西藥的,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發生作用的機理是怎樣的,都要求有清楚的數據顯示,這是因為西藥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證、重視實驗和數據。但這些要求對中藥來說卻很難實現,我國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中醫藥方法,主要靠控制品種來源、產地、生長年期、采收加工、炮制、貯存以及外觀和一些簡單理化鑒定對中藥材進行質量評估。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同國家因其醫藥文化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藥物質量標準,我國中藥產品因為達不到標準而被拒之門外的事情屢見不鮮。

最后,中西藥文化的差異在解說藥物成分方面也造成了不利影響。西藥受西藥文化注重實證與分析的影響,講究藥物有效成分,對于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一定要有準確的數據說明或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來證明,這些在西藥說明書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而中藥講究的是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和藥物的炮制,一種中藥往往含有千百個化學成分,而一個化學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這些因素合起來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若以單一化學成分來說明某一中藥的功效,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顯然是不合理的,大多數中藥的藥性、功效及藥理作用,并不能以單體化學成分所代表。如廣東著名的地道藥何首烏,生何首烏本身含有蕙釀類成分,長期濫服確實對肝腎功能有一定損傷,但我國通過選用其塊根,用黑豆汁反復燉蒸,經過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為“制首烏”,能補腎固肝、益精烏須,是一種滋補良藥。但這些很難向外國消費者說清楚,并得到他們的認同。

從中藥產品出口的角度看,得不到消費者認同的中藥產品很難走出國門,因此中西藥文化差異帶給中藥對外貿易的影響是極為嚴重的。

在了解文化差異對中藥產品國際化影響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探討文化傳播的積極作用:

廣東中藥出口的一大特點是出口市場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國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2007年上半年對上述4個國家和地區合計出口5787.8萬美元,占廣東中藥出口總值的85.8%;其中,對香港出口4139.2萬美元,增長34.3%,占出口總值的61.3%。為什么廣東中藥出口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香港等地區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東南亞各國和香港受我國中藥文化影響較深,尤其是香港與廣東一衣帶水,文化同源。香港民眾對中藥的認知與接受程度絲毫不比廣東人差。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醫藥文化與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漢藥在這些國家深受歡迎。

由此可見,中藥文化對中藥產品的對外貿易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接受了中藥文化,那么就等同于接受了中藥產品,這樣中藥產品進人該國家便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對外貿易是跨越文化、種族、國界的經濟活動,各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由需求決定的,需求是受文化背景制約的。對于中藥這一特殊商品來說,因其蘊含著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內涵,因此在讓國外消費者接受中藥之前,首先要讓他們接受中藥文化。換句話說,實現中藥產品國際化,中藥文化首先要國際化。這就需要跨越文化障礙,加強中藥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只有通過文化傳播,不斷地增進文化認同,促進相互理解,才能消除文化差異帶給中藥產品國際化的消極影響。

三、我國中藥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及問題

1.我國中藥文化的傳播現狀

從古自今,我國的中藥文化傳播一直沒有停止過,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第一,我國各級政府積極參與中藥文化的傳播活動。比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科技部2006年7月17日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該計劃包括6項優先領域和重點內容,其中的第五項內容是“推進中醫藥知識的傳播”。2006年1月,廣東省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中醫藥強省”,2006年3月制定了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其中第五項任務是“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這為廣東省的中藥文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中藥文化傳播中學術機構和團體(包括大學)的作用明顯。比如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宣傳中醫藥特色與優勢,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廣州中醫藥大學多次派專家參加東南亞地區的亞細安中醫藥大會,并于1989年發起成立了穗臺港澳中醫中藥界聯誼會,是把廣州、澳門、香港、臺灣的中醫藥界人聯系起來的學術團體。

第三,中藥文化傳播的主渠道是書籍、刊物、媒體。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編成的《本草綱目》1596年首次刊行,17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存最早的中醫藥期刊,是民國11年(1920年)由廣東贊育醫社出版的《贊育月刊》。1955年創刊的《中國中藥雜志》則是我國現存創刊最早的中藥學術性刊物,該刊物與其它學術期刊在傳播現代中藥學術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吨袊嗅t藥報》等報刊、《時珍國醫國藥》等網站則實時傳播現代中藥文化的最新進展和變化。

第四,中藥企業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我國眾多的中藥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無論是產品廣告的國際宣傳、還是國內外企業的合資合作,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中藥文化在國際間的傳播。企業內部的文化建設也有利于中藥文化的有效傳播,比如廣州的“陳李濟藥廠中藥歷史博物館”和廣州白云山和黃中藥公司的“神農草堂”等等。

第五,中藥文化傳播中的中外民間交流源遠流長。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和香港的醫藥文化與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中藥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很受歡迎。

2.我國中藥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中藥文化傳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發展我國中藥產業問題上,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的討論大多從中藥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標準上做文章,或從綠色貿易壁壘人手,還有的是從中藥產品的現代化、國際化角度討論問題。但唯獨中藥文化傳播問題鮮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草草帶過,沒有深人的研究。

第二,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欠缺中西藥文化的結合。中藥是我國的國粹,中國人相信中藥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國消費者、尤其是西方消費者很難接受中藥,因為他們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在中西藥文化中尋找共同點,或合理地彌合它們的差異。一味地對外宣傳中藥的優勢和西藥的劣勢,只會使國外消費者對中藥更加反感。

第三,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中藥品牌。產品的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品牌不僅包含產品的質量和服務,還包括產品的文化內涵,好的中藥品牌會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的中藥老字號必須重視塑造強有力的產品品牌,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藥文化傳播氛圍,加速我國中藥產品的國際化進程。

第四,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標準障礙。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西方國家要求對中藥的藥理藥性有精確和可信度高的藥理藥性報告,而目前我國大多數中藥企業達不到這一要求。目前我國中藥包含植物、動物、礦物等多種成分,企業很難提交精確的藥檢報告通過歐美等國的審核,進而導致中藥不能作為藥品進人國際市場并合法銷售。

四、推進中藥文化傳播、加快中藥產品國際化的十大措施

1.

提高對中藥文化傳播、中藥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是推進中藥文化傳播的首要措施。目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等等都沒有認識到中藥文化傳播對中藥產品國際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說中藥產品國際化需要軟硬兩種條件的話,那么中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就是中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軟條件,缺少這一條件支撐的硬條件本身(如產品質量、成分確定、療效穩定、產品成本等等)很難有所作為。

2.發揮中藥自身優勢,強化中藥文化建設,擴大中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藥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除了治病之外,還能起到保健和養生的功效,這與國際上刮起的草藥保健熱不謀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機遇強化中藥文化建設呢?我們應該以中藥文化為載體,結合中藥的特點和優勢,挖掘中藥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培育國際知名中藥品牌,不斷地傳播和演繹中藥文化,為中藥產品國際化鋪路搭橋。

3.組織中藥和語言學科領域的專家聯合攻關,消除中藥文化傳播的語言障礙。語言是彼此溝通的橋梁,中藥有很多專業名詞如陰陽平衡、歸經等等較難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闡釋中藥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對此,可以組織中醫藥專家學者統一進行整理、編寫,然后再讓研究外文的專家們來翻譯,英譯名的選擇應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強調規范、通俗,適合西方思維習慣,以便于交流。

4.合理利用傳媒力最傳播中藥文化。在利用各種媒介(圖書、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網絡等)傳播中藥文化時,要注重適度、合理、可信的原則,做好受眾定位、受眾調查和市場預測,了解目標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爭中藥文化進人西方主流社會。比如對名藥、名方、名醫、成功的治療病例進行系列介紹等等。

5.建立、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中醫藥文化信息網,借助網絡技術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中藥文化。傳統文化大多處于封閉狀態而獨立發展起來,與外界文化信息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應該是開放的文化。當今互聯網已成為“第四媒體”。作為開放性的媒體,它使全球成為一個共時性的超越國界的整體,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面對的是整個世界。

6.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門對中藥文化傳播工作要進行總體的策劃、組織和安排。其次,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利用一切機會向各國政府有關機構宣傳介紹我國的中藥管理、生產、中醫考核等各種制度以及各種標準。再次,建立中外政府相關部門定期會話、交流、協商機制。最后,政府還可以成立專項基金,借助國內外的捐助,加速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

7.積極開展中藥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推進中藥文化對外傳播。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共同開發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傳我國中藥傳統理論,普及中藥知識,為中藥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鑒國外藥物研究成功經驗,掌握國際社會對天然藥物的規定和要求及發展變化趨勢,進一步豐富中藥文化的科技含量。

8.聯手港澳,構建中藥文化傳播平臺。廣東、香港、澳門一衣帶水,文化同源。廣東與香港不僅在血緣上、歷史文化上有較深的淵源,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格局,經濟上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為兩地在更深層次上的中藥文化傳播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香港是國際金融、會議、展覽、旅游中心,市場體系健全,法治完善,資訊發達,經濟國際化程度高且熟悉西方文化,為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篇(3)

提起李約瑟,人們就會想到著名的“李約瑟難題”。這位英國科學史權威給世界留下了一個難題:為什么近代科學興起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國?在網上檢索,關于這個難題的資料多達一千多條。

中國的四大發明一直就是國人引以為自豪的風光事。然而,外國人的看法卻不盡然?!半m然17世紀的耶穌會士所傳播的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紀元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們把過多的東西看做是東亞發明的。然而同時卻又存在著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傾向,認為任何一種重要的發明或發現都絕不可能在歐洲以外的任何地方產生……與此相似,在過去幾年當中,有一些談到后來的物理學、工程學和制陶業的某些方面的歷史的論文,也由于與傳說的資料不一致,而被不公平地忽視了。在1950年出版的一部關于技術史的有趣的著作中,(西方的一位)作者則沒有把一些明明是屬于中國人的成就歸功于中國人。例如,關于中國人最先認識到磁極性、發明火藥以及最早制造鑄鐵等等,在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至于(一些)中國科學家本身,也往往忽視了他們自己祖先的貢獻?!保ā独罴s瑟文錄》)這位為中國科技史受到不公正待遇而鳴不平的老外,不是別人,就是自稱為“名譽道家”的李約瑟。他甚至認為,西方的許多科學發明,只是為中國人的發現做了注釋,他以此來“使人們想起過去不幸被人忽視和不被承認的許多東西”。

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一位中國科技史研究專家,胚胎生物化學創始人,也是杰出的人文主義者。他長期致力于在中國和西歐間架設橋梁來溝通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他出生在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家庭里,但他卻研究中國的儒家與道家。他認為,同情德謨克里特和伊壁鳩魯的人,一定不會抱怨儒家對一切鬼神懷有反感(作者注:反感二字過矣。孔子于鬼神只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子不語怪力亂神?!保瑫r也會承認儒家的神圣是與世間的道德體系結合在一起的。他也同情道教,雖然道家許多哲學觀點和基督教義嚴重相悖(作者注:道教并不全等于道家),但是道家“以柔克剛”,強調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勝過阿瑞斯(Ares),相信順其自然和自然神秘主義,這一切對李約瑟來說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特別是后來他埋首于研究中國的創造發明時,才認識到道家思想和技藝在自然知識和技術控制發展方面,在許多世紀中曾經起著主導作用。他發現了“為什么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比較落后,但卻能產生出有機的自然觀,而且這種自然觀雖然在不同學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釋,但它卻和近代科學經過機械唯物論統治三個世紀之后被迫采用的自然觀又非常相似”的有趣現象。所以當有人問李約瑟,他把自己主要看做是一名科學家還是一名歷史學家時,他認為自己最合適的稱號應該是“名譽道家”。

為什么李約瑟對道家如此感興趣呢?原來中國古代的許多科技發明與發現并不是什么科學家所為,而是發端于道家或方士的。

“方士”也叫“方術之士”。這類人以擅長“方術”為特點,同好幾類人既有交叉又有區別。如作為“士”,他們同諸子百家有類似處,也是源在民間,因而有別于年代更早或同時在官為職的卜祝巫醫。但同時從“方”的角度,他們又與官方的星歷、醫術專家傳承同類知識,而不同于先秦諸子和兩漢儒林?!胺绞俊焙汀暗朗俊钡年P系也很密切。作為詞匯,“方士”是“有方術之士”,“道士”是“有道之士”即“有道術之士”,這在早期文獻中,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出現了道教之后,“道士”才有了宗教性的含義。

在戰國時期,方士的“方術”包括天文、歷算和占星、氣候以及醫學、服食、等。只是中國的方士比醫藥學家有著過分的奢望,他們總是詭言長生不死、羽化成仙以取悅于當時的統治者們。秦始皇時代的徐福就是一個大方士,據說他后來流落到了日本。漢代初年,興起了煉丹術。方士或道士們主要是以某些礦物為原料,按照設想的配方,放入密閉的器皿中加熱升煉,希圖用人工的方法制取到可令人長生不死的神丹妙藥?!段饔斡洝分袑O大圣所推倒的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即是當年煉丹熱的縮影。自然,這種煉丹活動在目的上必然以失敗而告終,但是方士們卻在煉丹中認真地觀察了化學反應,做了大量的化學試驗,制取到了一系列自然界所不存在的化合物,也人工合成了很多非常純凈的化學試劑。這種活動也喚起了方士們對化學變化的規律進行思考探討,形成了原始的化學思想。

煉丹活動也許是起源于一種原始迷信的鬧劇,它的消亡是必然的,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的煉丹術卻對古代化學和制藥學做出過重大貢獻。煉丹術化學是古代化學的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化學的原始形式。此外,煉丹術中那些有價值的科學成果,那些有著醫療效果的制品為后世的醫藥學家所繼承和發揚光大,并且啟發了醫藥學家對化學的研究,致力于新藥物的合成。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古代很多大煉丹家、方士、道士其實就是早期的醫藥學家,并兼通醫術。如東晉的葛洪,南朝的陶洪景,唐代的孫思邈、孟詵,五代的大明(道號日華子)等都是很有聲望的醫藥學家,又是大名鼎鼎的煉丹家。

李約瑟這位“名譽道家”關心和研究中國科技史乃至飲食文化,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正是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李約瑟在晚年對中國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甚至派助手來中國收集烹飪史料。他也許想弄明白,西方近代的一些發現與發明,為什么很早就出現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了。

中國人很早就吃“粒食”。為了吃“粒食”,我們的先人發明了陶鼎,后來又給陶鼎加上箅子、蓋子成了蒸飯的甑。而就是這種在中國祖祖輩輩相襲,不論大人小孩都會的用汽蒸飯的方法,直到近代,洋人們才將之用于生活。瓦特是英國發明家,是他將原始的蒸汽機做了改革和發明制成了工業用發動機,出現了蒸汽火車,當時已經是18世紀了。烹飪蒸法只是近百年才在法國出現,而我國在古籍《禮記?曲禮》中就已出現了“飯黍毋以箸”。飯在烹飪意義上的專指意還是把谷物放在炊具上蒸熟,如大米飯、小米飯、秫米飯等粒食食物。

跟蒸法一樣,中國烹飪的炒法,靠的是急火,需要用煤來做燃料。而早在宋代,汴梁就將煤用作炊用燃料。馬可?波羅管它叫做“能燒的石頭”?!凹被稹睙阂蔑L箱,那就是現代鼓風機的前身。“急火”高溫燒出了可口的佳肴,可是很少有人想到這種高溫熱學的創造者竟是煉丹的道士或方士。

“高溫”還造就了中國的瓷器。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陶瓷古國,中國與瓷器在英語中是同一個詞。在陶瓷工藝中,陶土、瓷土的選取與精制,陶瓷的焙燒技藝,各種釉料的選配,釉制燒制的火候與氣氛的掌握以及瑰麗色彩的成色機理(如鈞瓷五彩繽紛的窯變釉,建瓷的兔毫盞、雨點盞等),都是得益于古代方士們對早期化學工藝的貢獻。

除了以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硬件”之外,還有很多“看不見”的“軟件”,這就是被民族的哲世觀、思維方式與審美情趣制約整合著的那種世代相傳的看不見的文化。

中國烹飪的最高境界,公認為是調和。美食家袁枚曾說,蕓豆必須配肉,刀豆則切忌有肉。燒芹菜忌用醬油,燒茄子得多用醬油。再加上廚師掌握火候之妙,其中由之而來的化學變化原理以及量化數據,卻誰也說不清楚。而西餐則是既講營養又講烹飪材料的量化和可操作性。西方的營養學家長于分析,連一根作料香菜都要精確地分析出需用成分幾許,而中國美食家就反詰:總共不就幾毫克嗎?至于小題大作嗎?中西研討會每次都爭得不可開交,一派強調科學,一派強調藝術。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此評論說:“前者(中餐)之所以異于后者(西餐)幾希。前者是把肉、魚、雞、鴨等與蔬菜合烹,而后者則涇渭分明地分開而已。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中國菜好吃,那么你為什么就不能肉菜合烹呢?這連一舉手一投足之勞都用不著,可他們就是不這樣干。文化交流,蓋亦難矣?!彪y在哪里?難就難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那些“說不清,道不明,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軟件”上。

中國飲食最重要的“軟件”當屬味道。味道是什么?有人說味道是舌頭和鼻子的合成感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實際情況卻要復雜得多。僅說對嗅覺的解釋,至今仍為生理學家們所頭疼。2004年,兩位美國科學家就因為發現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氣味就更復雜了,傳統的“五味”加上鮮味,誰也說不清會產生多少味道。筆者在《“五味”與“天人合一”文化》一文中曾經談到過,用舌頭去嘗可以很容易嘗出“酸、甜、苦、辣、咸”或“咸、甜、麻、辣、酸”或者“咸、甜、酸、苦、鮮”這五味來,但這僅是從化學味覺的角度上說的。照此還可以從食品質地的物理味覺角度分析出“脆、嫩、細、酥、軟”這五味來。但是“豐、腴、爽、適、舒”的口感五味則一定要用化學的味覺、物理的味覺,再通過心理感受來一起整合“品嘗”。在這里“品”與“嘗”是一個復雜的審美過程,是不可以截然分開的。

上一篇: 經濟統計學專業論文 下一篇: 我心中的那片綠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盈江县| 山阳县| 文成县| 基隆市| 洛南县| 灌阳县| 怀化市| 石城县| 武川县| 长兴县| 中西区| 罗定市| 德州市| 长垣县| 土默特右旗| 乐清市| 松江区| 特克斯县| 杭锦后旗| 增城市| 华池县| 金门县| 黔江区| 靖远县| 泰州市| 江津市| 长寿区| 当雄县| 延安市| 平谷区| 西乌珠穆沁旗| 舒兰市| 万年县| 新邵县| 射洪县| 潞西市| 芦山县| 秦安县| 衡南县|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