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
國際刊號:--
復合影響因子:--
全年訂價:¥ 216.00
國內刊號:--
審稿周期:1個月內
創刊年份:2002年
綜合影響因子:--
《中國詮釋學》創刊于2002年,公開發行的半年刊雜志。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雜志的內容涵蓋廣泛,主要登載西方詮釋學研究、中國詮釋學傳統研究、詮釋方法和詮釋理論等方面的學術論文。這些論文不僅探討經典注疏傳統、解經學傳統,還涉及專題與專書及專科文獻學、中國詮釋學哲學等細分領域。
為了從多角度呈現詮釋學的豐富內涵,設置了多個欄目,其中包括“專論”、“詮釋學總論”、“中西詮釋學比較研究”、“哲學詮釋學”、“中國經典詮釋”、“西方詮釋學”等。雜志還特別關注詮釋學在人文社會科學其他領域的應用,如法學詮釋學與中國律學傳統研究、歷史詮釋學、文學詮釋學等,體現了其跨學科的研究視野。雜志的學術追求不僅體現在對西方詮釋學理論的引入和探討上,更致力于挖掘中國歷史悠久的經典詮釋傳統。通過將中國的經學、訓詁學、考證學、文字學、注釋學等傳統與西方詮釋學理論進行比較和“格義”討論,雜志旨在把中國經典詮釋學說與經驗從一門“地域性的”專門科目提升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學術傳統。這種立足于中國自身傳統,同時借鑒西方理論的研究方法,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學科發展路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
(1)內容正確、準確、專業、完整,強調創新性,注重實踐過程中的發現與創見,避免和回避帶有宣傳性質的純粹經驗介紹,文字精煉,結構嚴謹,數據可靠(重要數據請注明出處)。
(2)文稿標題層次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如一級標題用1……,二級標題用 1. 1……,余類推。通常不超過四級。
(3)文稿引文務須準確,采用順序編碼制,在引文處按論文中引用文獻出現先后阿拉伯數字連續編碼,序號外加方括號。
(4)參考文獻是作者寫作論文時所參考或引用的文獻,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列在正文之后,并在正文對應處右上角用阿拉伯數字標注“[序號]”(上標形式)。
(5)圖中外文字母用斜體,單位符號應為正體。框圖中英文字母用正體。圖中法定計量單位用符號標出,不用單位中的中文名稱。
(6)摘要應以第三人稱撰寫,以介紹論文內容概要為目的.不應有評價性詞語,摘要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等。
(7)來稿時請提供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別、職務職稱、學位及所從事專業等情況,通訊作者必須注明聯系電話和E-mail。
(8)計量單位: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3100—3102軋93)量和單位》的規定正確使用其名稱和符號。
(9)頁下注釋的格式基本與參考文獻格式一致,但需注意的是外文注釋中的作者姓名遵照外國人名的書寫順序。
(10)投寄本刊的稿件自發表之日起,其網絡傳播權即授予本刊。作者如有異議,請在來稿時說明。來稿文責自負,本刊編輯部有權對來稿做一定的修改或刪節。
中國詮釋學是一本由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半年刊,期刊級別為省級期刊,預計審稿周期為1個月內。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山大南路20號,郵編: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