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1 04:19: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嘔血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4(a)-120-02
Research on nursing care strategy of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LIU Feilan, NIE Hongying, YUAN Sanyun, HU Li, LIU Haixia
Central Hospital of Loudi City, Hu′nan Province, Loudi 4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 variety of methods and strategies in the care of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Methods: 182 patients with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were analyzed on nursing, therapy and prognosis. Results: 1 case was dead because of 2 times hemorrhage, 1 case was dead because the family asked for give up the treatment, 3 cases were transfered to the superior hospital according to families opinions, the other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 rescued and leaved hospital. The careful nurs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fficacy and prognosis. Conclusion: Observing closely, taking urgent measure in a timely manner,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nursing care and symptomatic care, Ensuring the blood volume, and the proper use of three-balloon catheter to stop bleeding a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care, It coul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Care strategy; Research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病變引起的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損害和胃癌[1]。一般表現為嘔血、黑便,若血容量急劇減少,可引起失血性休克,病情嚴重者,如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2]。因此對患者實施有效地救治與采取周密的護理方法及策略均非常重要。2007年6月~2010年6月,筆者臨床護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2例,現將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2例。男124例,女58例;年齡12~85歲,平均49歲;消化性潰瘍8例,急性胃黏膜病變37例,肝硬化32例,消化系腫瘤16例,膽道出血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黑便癥狀,其中136例伴有休克表現。
1.2 臨床觀察
細致的病情觀察,可以為醫生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以便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處理措施,對提高搶救成功率、療效有著重要的作用。
1.2.1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血容量減少所出現的周圍循環衰竭的臨床表現包括心率、血壓、呼吸、尿量及神志的改變等是估計出血量及出血情況最有價值的標準。所以應對患者的血壓、心率等做動態觀察;如果患者由平臥位改為坐位時出現血壓下降(下降幅度>15~20 mm 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10次/min),提示血容量明顯不足,如收縮壓120次/min,伴有面色蒼白、四肢濕冷、煩躁不安或意識不清,提示已進入休克狀態,表明出血量大[2]。
1.2.2 觀察嘔血、便血性質和量嘔血和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表現。消化道出血>60 ml可出現黑便,呈柏油樣,有腥臭。如出血量大,血液在腸內推進快,糞便可呈暗紅甚至鮮紅色,酷似下消化道出血。胃內儲積血量在250~300 ml可引起嘔血,嘔血多為棕褐色呈咖啡渣樣,如出血量大,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即嘔出,則為鮮紅色或有血塊。
1.2.3 觀察出入水量尿量是反映腎血液灌注情況的有用指標。尿少通常是早期休克和休克復蘇不完全的表現,對消化道出血疑有或已有休克表現者,應觀察每小時尿量并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
1.2.4 觀察有無再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經常反復,出血控制后仍應密切觀察有無再出血:如反復嘔血或黑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嘔血轉為鮮紅色,黑便變成暗紅色,伴有腸鳴音亢進,血壓、脈搏不穩定皆提示再出血。過去有多次大量出血史、本次出血量大、24 h內反復大量出血、出血原因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有原發性高血壓或明顯動脈硬化者,再出血的可能性大,更應提高警惕,密切觀察。
1.3 護理措施
1.3.1 緊急措施大出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并將下肢抬高30°,以保證大腦供血。保持呼吸道通暢,嘔吐時將頭偏向一側,以防止窒息。迅速建立可靠的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并及時予以氧氣吸入,予以心電監護儀監測。
1.3.2 一般護理輕癥患者臥床休息,重癥患者絕對臥床,注意保暖,協助翻身;嚴重嘔血或明顯出血時,嚴格禁食,出血停止24~48 h后給予少量流質易消化飲食,病情穩定后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禁煙、酒、濃茶和咖啡;嘔血后,做好口腔護理,及時清除嘔血等污物,保持皮膚及床鋪清潔、干燥。
1.3.3 心理護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易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而加重出血,尤其反復出血、大出血患者更易對治療喪失信心,所以加強心理護理特別重要。醫務人員從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認真、耐心科學的解釋、溝通,果斷的決策,沉著、冷靜、熟練的操作,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穩定患者情緒,消除患者緊張及恐懼心理,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1.3.4 氣囊壓迫止血的護理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時因患者痛苦大,并發癥多,目前已不推薦作為首選止血措施,但藥物不能控制出血時仍可作為暫時止血方法,以贏得時間去準備其它更有效的治療措施。使用前,應針對患者的心理情況,做好耐心解釋,以取得配合,插管前檢查有無漏氣,插管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神志,插管后注氣時先胃囊(壓力50~70 mm Hg)、后食道囊(壓力35~45 mm Hg),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準確記錄置管時間,以免壓迫過久(持續壓迫不應超過24 h)導致黏膜壞死。
1.3.5 健康指導①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醫學知識,學會識別早期出血征象及掌握應急措施。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減少身體活動,并暫禁食,告知禁食的重要性[3]。②講解需要執行的治療措施和輔助檢查的目的、作用、意義、注意事項等,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③指導患者保持樂觀、穩定情緒,合理安排生活,并戒煙戒酒。④告訴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并定期復查。
2 結果
本組182例患者,除1例突發2次大出血死亡,1例家屬主動放棄搶救,3例應家屬要求,轉送上級醫院外(在糾正休克并確保血容量的情況下護送至上級醫院),其它患者均搶救成功,臨床康復出院。由此可見,周密的護理方法與策略明顯提高了療效及預后。
3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內科急癥,尤其大出血時,患者病情急、變化快,嚴重者可危及生命[4-5]。處理的重點是早期識別再出血及高危因素,加強監護,迅速補充血容量及抗休克治療[6]。臨床工作中,只要密切觀察病情,盡早識別再出血,迅速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予以周密、耐心、細致的護理,配合及時、積極的搶救、治療措施,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83.
[2]趙春麗.淺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內科護理及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18):575-576.
[3]于桂紅,王叢杰.消化道出血的護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4):15-16.
[4]虞建英,寧霞,謝勻菊,等.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應用進展[J].當代護士,2006,6(6):9-10.
觀察出血情況
觀察出血原因:上消化道出血必須嚴格密切的觀察,才能鑒別出血來自何種原因,是嘔血還是咯血,因為嘔血和咯血為臟器病變,所表現的不同癥狀,病因不同,治療措施和原則不同,首先必須掌握和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出血前后的表現,并觀察嘔吐物性質和內容物,也可通過輔助檢查來鑒別。嘔血患者多有胃潰瘍或肝硬化病史,出血前有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出血呈暗紅或咖啡色,酸性(大量出血后可呈堿性)同時注意觀察假性消化道出血,如口腔、鼻炎部出血,當出血被吞咽后可能嘔吐,或從大便排出,也可出現嘔血或黑便,這種嘔血一般不含有食物殘渣,也不形成凝塊,如遇有單純的黑便而潛血實驗陰性或弱陰性的患者,應了解是否服用過生物堿,鐵劑及血類食品。
觀察出血的量及部位:一般有嘔血者多較單純黑便者出血量大,嘔血呈鮮紅色暗紅色,血塊較呈咖啡色量大,排暗紅色血便,較排柏油樣便者血量大,而排柏油樣便者較排黑便出血量大,另外腸鳴音及腹脹明顯者,表示出血量較大,從出血部位來看在幽門以上者多有嘔血,幽門以下者易導致血便。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內并引起惡心,嘔吐,則全部血液均由下排出而見黑便[1]。如出血量大,雖然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下,血液也可反至而引起惡心,出現嘔吐,因此,嘔血和黑便的出現除與出血部位有關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血量的多少,因此對出血的顏色,性質,出血量,部位及腸鳴音活躍程度,均要詳細觀察。
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患者不良心理可以加重出血,患者對自己病情估計不定,加重思想負擔,嚴重影響病情轉歸。應針對患者的這些負面情緒進行解釋性心理治療,關心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講明良好心態的重要性,講解疾病知識,鼓勵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并及時向患者傳遞治療效果,使患者消除心理緊張,并配合松弛療法和生活指導。尊重患者,對重患者應該隱瞞病情及不使用刺激性語言,否則容易引起患者思想負擔。絕對臥床休息,盡量減少患者體力消耗,合理安排飲食。用良好的態度恰當的語言有針對性進行解釋和安慰,針對不同性格,年齡患者給予不同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建立康復信念,促使其自覺進行配合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自我監測,自我保健的科學護理管理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向患者解釋現代醫學,科學技術新發展新成果及治愈病例。收集信息,語言交流,從而對患者起到安撫,慰藉藥物起不到的治療作用[3]。
治療護理:只要確定有嘔血和黑便,都應該視為緊急情況,應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血時呼入引起窒息。臨床表現有低血容量休克時,應立即吸氧,出血期間應囑其禁食,積極補充血容量,立即建立靜脈通道,交叉配血,必要時輸入全血,留置導尿觀察每小時尿量,密切觀察血壓,脈率,結合尿量的觀察和中心靜脈壓的監測,可作為補液,輸血速度和量較可靠的指標。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如血壓下降,脈壓縮小,脈搏弱而塊則提示休克。患者出現頭暈,眼花,乏力,皮膚濕冷,精神煩躁不安等表現,應立即報告醫生。注意每日體溫變化,多數患者出現低熱現象。近年來各種止血方法和現代醫學技術科學技術不斷改進。約80%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經非手術療法達到止血和治愈目的[2]。
生活護理:患者長時間臥床,給予必要的生活協助,禁食期間要注意補充營養,對少量出血的患者,可選用無刺激性流食。輸液量要詳細記錄,注意各種導管通暢情況。做好各種導管清潔護理工作。皮膚受壓處要給予按摩,防止褥瘡發生,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色素沉著及肢端溫度變化,每日做好口腔護理防止并發癥發生。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護理觀察
上消化道出血在內科急癥中較為常見,患者病情一般較重,護理人員除積極主動配合醫生作好各項搶救止血措施外,還應密切觀察,精心護理,以保證患者早日恢復健康。
1 對出血的觀察
1.1 觀察出血原因 鑒別嘔血及咯血:嘔血與咯血為不同系統病變所引起不同癥狀,病因不同,治療原則也有差異,首先應了解患者的病史,出血前有上腹不適、病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出血后可有黑便,血液中常伴有食物殘渣及胃液,血液中呈暗紅色或咖啡色,呈酸性(大量出血可呈喊性),觀察必須細致,認真記錄嚴格交班。
1.2 觀察出血部位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空腸出血。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者多有嘔血伴黑便,幽門以下者易致黑便,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內并未引起惡心、嘔吐,則全部血液由下排出,而競見黑便,如出血量大,則出血大則出血在幽門以下,血液也可返留致胃而引惡心、嘔吐,所以嘔血和黑便的出現與出血部位有關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出血量的多少,黑便者可無嘔血,而嘔血者多伴有黑便,無嘔血而僅見大理鮮紅色血便者常提示為下消化道出血。
1.3 觀察全身癥狀 估計出血量,全身癥狀常因出血量多少和速度快慢而異,若出血緩慢出血量在300ml以內者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微頭暈、乏力,若出血量在400ml以上時,可出現眩暈、眼花蒼白、心悸、口渴等,如出現煩躁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脈速、血壓下降、暈厥等休克征象,時提示其出血量在1000~1500ml以上,大多數患者在出血前上腹病痛加劇,出血后疼痛緩解或消失,如出血后疼痛不止或加劇出血未停或有再度出血的可能。
1.4 觀察生命體片變化 估計出血量和休克程度,上消化道出血可導致休克,然而生命體征是循環血溶量顯著的指標,血壓下降的程度標志著休克的深度,從生命體征的改變中可估計患者的失血量,如果患者的脈搏每分鐘比原來的快20次,收縮壓低于12kPa,并述口渴、惡心、頭暈,估計急性失血約1000ml,如患者脈搏細速,收縮壓繼續下降,且畏寒、皮膚發冷、煩躁不安、估計患者失血約2000ml,為病理性嚴重的征兆。
1.5 體溫的觀察 上消化道出血時,體溫可不升,一般出血后24h內休克控制后可能有低熱或中度熱,體溫一般不超過39℃持續數日或一周內,其發生原因可能是出血后分解產物的吸收、血溶量減少,貧血或循環衰竭等因素有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體溫調節中樞不穩定而致發熱,若體溫超過39℃,應考慮出血后誘發感染,如持續不退,或退熱后又上升者,應考慮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1.6 根據中醫辯證觀察病情
中醫認為嘔血多肝郁火旺,沖激胃絡有關,在觀察病情中,一是要從嘔吐物、糞便的色澤、數量、腹脹程度,腸鳴音活躍情況來估計出血量;二是望神色,凡面色蒼白,表情談漠,或煩躁不安者,往往出血嚴重,“心主血脈”凡脈數而芤,或沉細欲絕者,都是大出血或休克的先兆。
2 護理要點
2.1 心理護理 中醫認為“肝藏血”、“脾統血”思考傷脾,郁怒傷肝,由于情志所傷可致肝不藏血,脾不統血,而使嘔血黑便加重,因此要關心安慰患者,介紹疾病的轉歸,使其樹立戰勝的信心,必要時酌情給予鎮靜劑。
2.2 飲食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在飲食護理方面尤為重要點,對憂怒傷肝而有急性大量嘔血黑便者應禁食,對一般脾虛型患者可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流質飲食,當患者出血停止后,及時給予少量流質飲食,避免因胃饑餓性收縮導致再次出血,嚴禁患者飲食不按醫囑進食。
2.3 配合治療中的護理 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深入發展,對上消化道的治療增加了不少新措施,我們熟悉了解這些治療措施的應用方法和護理,使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287-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腺、膽道或胃空腸吻合術的空腸等病變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嚴重并發癥,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衰竭,如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1]。臨床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做好護理工作,是促進疾病好轉、延長出血周期、減少出血次數的重要措施之一。現將我科從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以來收治的196例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與分析,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6例,其中男125例,女71例,年齡18~85歲,肝硬化104例,急性胃黏膜病變22例,消化性潰瘍50例,消化系腫瘤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癥狀。
1.2治療要點 (1)一般搶救措施 (2)補充血容量 (3)止血措施 (4)手術治療
1.3結果 本組治愈134例,好轉38例,自動出院10例,手術8例,病情惡化及死亡6例。
2 護理措施
2.1休息與: 大出血時病人應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并將下肢略抬高,以保證腦部供血。嘔吐時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
2.2 立即建立兩條靜脈通道,配合醫生迅速準確地實施輸血、輸液、各種止血治療及用藥等搶救措施,并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輸液開始宜快,必要時測定中心靜脈壓作為調整輸液量和速度的依據。
2.3 飲食護理:出血活動期禁食,由消化性潰瘍引起者,出血停止6小時可遵醫囑進食少量冷流質,以后漸改為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半流質、軟食,少量多餐,最后改為正常飲食。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病人,止血后1---2天漸進高熱量好、高維生素流質,限制鈉和蛋白質攝入,避免粗糙、堅硬、刺激性食物,且應細嚼慢咽,防止損傷曲張靜脈而再次出血。
2.4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大出血時每30分鐘至1小時測量生命體征一次,必要時行心電監護。如病人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出冷汗、脈搏快而弱、四肢冷等休克癥狀時,應立即通知醫師,并按休克常規護理,準備好一切急需的器械和藥物,做好床邊及書面交班。
2.5 觀察嘔血、便血的性質和量:消化道出血>50ml可出現黑便,呈柏油樣,有腥臭。大量出血,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可出現嘔血,幽門以下則表現為黑便,反復嘔血或黑便次數多而稀薄,提示有繼續出血。
2.6 準確記錄24小時出入量,疑有休克時留置導尿管,測每小時尿量,保持尿量大于30ml/h。
2.7 定期復查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計數,以了解貧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監測血尿素氮及血清電解質的變化。
2.8對癥護理 發紺者應給予吸氧,休克者注意保暖,精神緊張者給予安定藥,肝病者禁用巴比妥類及嗎啡。
2.9 如為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時,可在上腹部放置冰袋或冰凍生理鹽水胃內沖洗,胃內注入血管收縮劑。
2.10 如為肝硬化合并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應用三腔二囊管,冰鹽水沖洗后壓迫止血。
2.11 防止褥瘡的護理:每2-4小時翻身一次,定時用50%酒精按摩受壓部位。
2.12 做好口腔護理:及時清潔口腔,以防口腔炎的發生,對神志不清者應吸出存積血液,以防窒息及吸入性肺炎。
2.13做好心理護理:及時解除病人精神緊張及恐懼心理,病人嘔吐的血液及污染的被褥應及時換洗,避免發生不良刺激。
2.14 健康教育
2.14.1向患者及家屬宣教有關疾病的病因、誘因以及預防、治療和護理知識,以減少再度出血的危險。
2.14.2注意飲食衛生和飲食規律,進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饑或者暴飲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或過冷、過熱、產氣多的食物、飲料等,應戒煙、戒酒。
2.14.3 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樂觀情緒,避免長期精神緊張,過度勞累,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2.14.4 教會病人及家屬識別早期出血征象及應急措施:出現嘔血或黑便時立即臥床休息,保持安靜,減少身體活動,嘔吐時取側臥位以免誤吸,立即送醫院治療,慢性病者應定期門診復查。
3 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125-01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中常見且嚴重的疾病,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胰腺、膽囊等病變,以及胃空腸吻合術空腸上段病變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血便等,并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的急性周圍循環障礙,病情危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做好此類患者的護理,是促進疾病好轉,延長出血周期,減少出血次數的重要措施之一。
1 臨床觀察
動態觀察出血量和出血量的估計,主要根據血容量減少以及周圍循環衰竭的表現特點、血壓、脈搏動態觀察及對輸血、輸液、止血療效的反應來判斷。判斷出血的程度:
1.1 輕度出血: 成人失血量
1.2 中度出血: 成人失血量在500~1000ml之間,失血量占全身總量的20%,患者感覺頭暈、口渴、心煩、尿少。收縮壓降至2kpa(90mmHg),脈搏100次/分。血紅蛋白量在100g/L左右,估計出血量在500ml左右。
1.3 重度出血: 成人出血量在于1500ml以上,收縮壓在8~10.7kpa(70mmHg),心率120次/分,血紅蛋白低于70g/L,患者精神恍惚、心悸、四肢厥冷、無尿,估計出血量在1000ml左右。
2 病情觀察
2.1 觀察生命體征: 對血壓的觀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小。對脈搏的觀察:脈搏的改變是觀察休克的主要標志,休克早期脈搏加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對體溫的觀察:失血者體溫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糾正后可有低熱或中度熱,持續數日或數周。
2.2 觀察嘔血、便血性質和量:
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現黑便,呈柏油樣,有腥臭味;出血量多,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出現暗紅色和鮮紅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可出現嘔血,幽門以下則表現為黑便,反復嘔血或黑便次數多而稀薄,提示有繼續出血。
2.3 觀察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環狀況及腎血流情況,所以應觀察24小時出入液量。
2.4 觀察意識、四肢情況:
出血量在5%以下五明顯癥狀,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現眩暈、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現是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癥狀。
2.5 觀察有無再出血癥狀: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經常反復,出血控制后仍應觀察有否再出血,如患者反復嘔血、黑便,顏色由黯黑轉為暗紅,甚至嘔吐物轉為鮮紅色,血壓、脈搏不穩定皆提示再出血。
3 護理
3.1 及時補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搶救治療時開始低速要快,但也要避免因過多、過快輸液、輸血引起肺水腫或誘發再出血,從而加重病情。
3.2 加強基礎護理:
護理:出血期間絕對臥床休息,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血而引起窒息;飲食護理:嚴重嘔血或明顯出血時應嚴格禁食,24小時后如不繼續出血,可給少量溫熱流質易消化的飲食,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避免進食粗超、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時要禁煙、酒、濃茶和咖啡;口腔護理:每次嘔血后,及時做好口腔護理,減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引起惡心、嘔吐,同時增加患者舒適感;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嘔血、便血后及時清理用物。
3.3 心理護理:
醫護人員應該用從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認真的答疑,果斷的決策,沉著、冷靜、熟練的操作,可給患者以安全感,能夠解除患者精神緊張及恐懼心理,有益于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建立和進一步治療的配合。
3.4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護理:
插管前檢查有無漏氣,插管過程中必須觀察患者面色、意識。插管后要保持胃氣囊壓力為50~70mmHg,食管壓力為35~45mmHg,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置管24小時后宜放出氣囊氣體,以免壓迫過久可能導致黏膜壞死。
3.5 對癥護理:
發紺者應吸氧,休克者應注意保暖,精神緊張者給予安定,肝病者禁用巴比妥類、吩噻嗪類及嗎啡。
3.6 用藥指導:
【關鍵詞】:上消化道出血搶救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大多為中等動脈出血,不易自止,主要表現為嘔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衰竭等,如不積極搶救和及時處理可危及生命。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3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8例,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8例,男68例,女30例,年齡20~69歲,平均50歲,胃、十二指腸潰瘍41例,肝硬化20例,應激性潰瘍或急性糜爛性胃炎28例,胃癌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和休克癥狀。
2搶救處理
1、在實施搶救時,護士必須保持頭腦清醒,動作敏捷、熟練,盡最大的努力為為挽救患者的生命爭分奪秒。一般急救措施 (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若出現休克,則應采取休克或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2)立即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給予止血藥物,并遵醫囑抽取交叉配血,做好輸血的準備。(3)給以鼻導管吸氧,以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4)禁食,觀察24小時出入量及生命體征,精神等變化,觀察嘔血及糞便量、顏色、性狀等。
2、積極補充血容量需在短時間內建立2條以上的靜脈通道,保持靜脈通暢,及時地補液補血。應觀察患者的尿量,輸液速度要根據血壓和中心靜脈壓的關系酌情調節,應避免因輸液速度過快,引起肺水腫從而加重病情,尤應注意老年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3、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如是肝硬化門脈高壓致食管靜脈破裂引起的出血,患者除應用止血藥治療外,必要時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插管時應向患者解釋置放氣囊導管是搶救生命的緊急措施,以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爭取時間,配合醫生盡快插管成功,以起到止血的作用,配合應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能更好的起到止血效果。
3加強觀察監測以下指標
1、生命體征,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如有異常,心跳加快,血壓下降,呼吸困難,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隨時監測。
2、觀察皮膚和甲床色澤,肢體溫暖或者濕冷,靜脈充盈情況。
3、準確記錄出入量,懷疑有休克留置尿管測每小時尿量,應保持>30ML/小時
4、注意觀察嘔吐物,大便的性質、顏色、量、次數等,并做好記錄。
6、定期復查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計數、大便潛血試驗,以了解貧血情況,判斷出血是否停止。
4護理
1、護理:出血期間絕對臥床休息,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血引起窒息;注意保暖,床上大小便,防止暈倒、摔傷及因活動而加大出血。飲食護理:嚴重嘔血或明顯出血時,必須禁食,病情穩定后,指導患者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流質飲食,避免進食粗糙、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即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給予搶救處理
2、心理護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突然嘔血及便血,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而加重出血,所以特別要加強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做到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關心體貼患者。由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積極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以達到其自身的最佳身心狀態,其必要條件是護士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互患關系,解除患者精神緊張及恐懼的心理狀態,有益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和進一步治療的配合
3、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護理:對需使用三腔二囊管的患者,使用前應針對患者的心理情況,做耐心的解釋工作,以取得配合。插管后要保持胃氣囊壓力為50 mmHg~70 mmHg,食管氣囊壓力為35 mmHg~45 mmHg,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置管24 h后宜放出氣囊氣體,以免壓迫過久可能導致黏膜壞死,鑒于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壓迫作為首選止血措施
4、健康指導: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關醫學知識,學會識別早期出血征象及應急措施,出現嘔血或黑便時應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定,減少身體活動,應暫禁食,并告知禁食的重要性,保持情緒樂觀,開朗,戒煙,戒酒,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
5 討論
1、 搶救嘔血病人時,要嚴密注意呼吸道情況,堵塞呼吸道,防窒息;
2、安慰病人,并及時清理血跡,污物,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
3、對老年患者輸液和輸血速度不宜過快,過多,以防出現肺水腫,及時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4、做好飲食指導,出血期禁食,絕對臥床,指導病人床上大小便,講解絕對臥床和禁食的必要性。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屬于屈氏韌帶上面的消化道出血,主要有胃、食管、十二指腸、胰腺、膽道等部位,此段部位的病變和空腸病變容易導致急性出血,是患者比較常見的臨床急性病發癥,屬于上消化道疾病發生的重癥并發癥,特別是大出血,臨床表現主要有嘔血、便血以及周圍循環衰竭等,如果沒有進行合適的處理工作容易危及生命[1]。現選取我院16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合理的觀察和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男性101例,女性59例,年齡分部在36-75歲,其中有80例食管胃底血管靜脈曲張破裂導致出血的患者,20例急性胃黏膜發生病變的患者,46例消化道潰瘍型出血,14例發生消化道腫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嘔血、黑便和休克等臨床癥狀。嘔血發病機理主要為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發生破裂導致出血、消化性潰瘍引發出血、急性胃黏膜病變引發出血。黑便主要的原因為發生機械性損傷、發生血管病變及腫瘤等。
1.2 方法 進行細致的臨床觀察,主要觀察項目有血壓、脈搏、體溫,嘔血、黑便,血色素和白細胞,精神狀態,末梢血管循環,病情變化,并快速按癥止血。護理方法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加強三腔二囊管的護理,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飲食護理工作。
2 結果
通過及時的觀察和正確的護理工作,80例患者治愈,60例好轉,10例進行外科手術,7例沒有治愈,3例發生死亡。
3 討論
3.1 觀察項目
3.1.1 生命體征觀察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要及時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如觀察血壓,主要是因為消化道大出血很容易因失血而發生休克,血容量降低,臨床主要表現就是血壓發生急劇性下降、脈壓差降低;觀察脈搏:主要是在此癥狀重脈搏改變較為明顯,發生休克早期患者脈搏增快,晚期時脈搏減弱而且速度慢;觀察體溫:患者發生失血是體溫通常會降低,如患者體溫大于38.5℃時,要注意其是否在出血后發生感染。
3.1.2 觀察嘔血和黑便 嘔血和黑便屬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癥狀,通常上消化道大出血都會伴有黑便,發生出血的位置不同,主要臨床表現也會有不同。幽門以上部位發生出血通常會伴有嘔血。
3.1.3 觀察精神意識 上消化道出血量如控制于5%內,沒有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10%以下小于500mL患者通常會因為供血不足引發眩暈、眼花、口渴,如出血量大于0%,會發生早期休克,煩躁淡漠、四肢發冷等。
3.1.4 觀察病情變化 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時病癥容易反復,在出血得到控制后要仔細觀察是不是有其他出血,如用藥72h后沒有再發生出血,血壓、脈搏出血保持穩定則表示止血成功,72h后還會發生出血現象,血壓、脈搏無法平穩,則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如在停藥12h后發生嘔血、黑便的患者則表示再次出血[2]。
3.2 護理措施
3.2.1 一般護理 病情比較嚴重患者需要進行臥床休息,平臥位,頭側偏,呼吸系統保持通暢,避免窒息,抬高下肢,保證腦部供血充足,必要時進行低流量吸氧,室內空氣保持新鮮暢通,衣被保持清潔保暖。嘔血癥狀患者,實施口腔護理,避免發生口腔感染,并進行常規性護理,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3.2.2 心理護理 針對患者不同心理狀態,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關心患者注意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工作,使之保持情緒穩定,做好康復基礎性工作。心理護理一般在是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一定的觀察工作,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通過針對性的措施,保持患者心理的穩定性和健康性,達到治療的水準,有利于治療的效果。進行心理護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互相信任,深入了解評估心理狀態。采取護理措施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增加戰勝疾病信心,實施心理疏導,增加患者認知能力,減少患者緊張情緒,給予及時的心理安慰,避免其過于緊張、恐懼,從而減少治療難度。
3.2.3 飲食護理 診斷患者疾病進行合理化的飲食指導,使之能夠促進止血,保持健康。如患者為消化性潰瘍,可以保持飲食的清淡性,無刺激,流食。如急性大出血需暫時禁食,停止大出血后使用流食,少量多餐[3]。
總之,上消化道大出血如果不進行及時搶救很有可能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要及時進行觀察,有針對性的護理并進行相關治療。通過病情的觀察,有效的綜合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愈效果,防止再次出血,避免并發癥,增加患者治療信心,對治愈疾病有較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臨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消化性潰瘍、胃炎、胃癌、肝硬化所致門靜脈高壓等疾病,其起病急,病情重,死亡高,除積極搶救治療外,護理工作至關重要。現將我護理的102例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102例,男71例,女31例,年齡21~30歲2例,31~40歲5例,41~50歲30例,51~60歲41例,60歲以上24例。治愈96例,死亡4例,自動出院2例。
2臨床觀察
2.1估計失血量 若失血量在5%以下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如頭暈、乏力、心慌。若出血量在5%以上時可出現暈眩、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口渴等。但如果出血速度慢,由于機體的代償作用有時也可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若失血量在20%以上則出現煩躁不安、出冷汗、四肢厥冷、脈搏細速、血壓下降、暈厥等休克癥狀。
2.2辨出血部位 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現黑便,系血紅蛋白的鐵經腸道內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鐵所致。出血量多,血液在腸道停留時間短,可出現暗紅色或鮮紅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門以上可出現嘔血,幽門以下部位可僅表現為黑便。但是,如果出血量較少或出血速度較慢,即使幽門以上的出血一般也無嘔血。幽門以下病變,如十二指腸,如果出血量多,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除黑便以外可伴有嘔血現象[1]。嘔血的性質多為咖啡色渣樣液體,是由于血液經胃酸作用形成亞鐵血凝素所致。但如果出血量多,又未經胃酸充分混合,嘔吐液可成鮮紅色或帶血塊,當胃內出血量達250~300ml時可導致嘔血,反復嘔血或黑便次數多而稀薄,提示有繼續出血,可出現出血性休克。此時,應該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積極配合醫生,迅速采取止血措施。
2.3觀生命體征
2.3.1血壓 消化道大出血可導致休克,為失血性休克。由于血容量不足則出現生命體征的改變。血壓的改變標志著休克的輕重,其主要表現是血壓下降和脈壓差小。如果脈壓差縮小,即使血壓正常或偏高于正常也不能排除有休克的存在,說明患者已進入休克的微循環淤血期,因此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應每15min測一次血壓,以后隨著病情的好轉,逐漸延長測量時間,直到病情穩定。
2.3.2脈搏 脈搏也是觀察休克的重要標志。休克早期血壓下降前脈搏細速,休克晚期脈搏細而慢。除觀察脈率外還應注意脈搏是否有力,如血壓偏低,但脈搏不快而有力,說明循環血流量減少,血容量不足,已發展為失代償期。
2.3.3體溫 休克患者體溫多低于正常或不升,一般休克糾正后,可有低熱和中度熱,一般不超過38.5℃,持續數日或數周,其發生原因是出血后分解產物吸收,血容量減少,貧血后或循環衰竭所致,是體溫調節中樞失調而引起發熱,若體溫超過38.5℃應考慮出血后誘發感染。如體溫持續不退或退熱后又上升應考慮再出血。
2.3.4意識 意識能反映腦組織血液灌注情況。休克早期,神經細胞反映興奮,患者表現煩躁不安,當休克加重,患者出現表情淡漠,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這時應積極采取止血及擴容措施。
2.3.5尿量 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環狀況及腎血流情況,是觀察出血的重要標志。所以,應準確觀察24h出入量,必要時留置導尿管,并做好記錄
3 護理措施
3.1三腔二囊管壓迫術的護理 密切注意三腔二囊管有無滑出,每4h檢查胃囊及食道囊壓力是否正常,食道管放氣一次并松弛牽行。防止壓迫時間過久引起食道胃粘膜缺血、潰瘍,每2h沖洗胃管1次,如有較多新鮮血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詳細記錄三腔二囊管留置期間的病情變化并嚴格交接班。
3.2基礎護理
3.2.1護理 患者出血期間應安置在安靜的病房,絕對臥床休息。嘔血及休克早期給予軀干及下肢抬高30度的臥位,這樣有利于呼吸和靜脈回流。嚴重休克、昏迷時,采取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因嘔血而引起窒息,下肢抬高30度,這樣可以增加腦血流循環量,以減輕腦缺氧。
3.2.2口腔護理 每次嘔血后,按常規做好口腔護理,以減少口腔中血腥味,增加患者舒適感,防止口腔感染。
3.2.3飲食護理 合理的飲食能促進止血,并能維持患者的營養需要。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急性大出血伴惡心嘔吐者應禁食。對少量出血無嘔吐,臨床表現無明顯活動出血者,可選用溫涼、清淡、無刺激、易消化、富有營養的流食。尤其是消化性潰瘍更為重要,進食可減少胃的饑餓性收縮運動和中和胃酸,促進潰瘍愈合。出血停止和食欲增加后,可改為半流質、軟食。不食用粗纖維的熟菜、豆類、生拌菜或泡菜以及過酸的食物、水果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患者常可誘發昏迷,食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給予低蛋白飲食,有腹水者,宜低鹽飲食。飲食護理至關重要,飲食不當會加重出血,甚至導致死亡。必須以高度責任心做好疾病與飲食關系的宣教工作。
4 護理體會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消化系統疾病的急癥,如不及時搶救常可危及生命[2]。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診治,及時護理,為患者贏得生存機會。
【關鍵詞】護理干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7【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113-02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和胰管、膽管病變引起的急性出血[1]。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BT1]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材料選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48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15例,女9例,年齡19~78歲,平均(56.28±5.47)歲;以黑便為首發癥狀11例,嘔血8例,嘔血伴黑便5例;胃潰瘍出血7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4例,胃癌出血2例,急性胃黏膜損害出血3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6例,胃手術后吻合口出血2例。觀察組男16例,女8例,年齡20~79歲,平均(56.29±5.62)歲;以黑便為首發癥狀10例,嘔血7例,嘔血伴黑便7例;胃潰瘍出血8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3例,胃癌出血2例,急性胃黏膜損害出血2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7例,胃手術后吻合口出血2例。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臨床癥狀和出血原因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
1.2.1及時補充血容量護理人員應迅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使用林格氏液加乳酸鈉、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漿代用品補充血容量,做好血交叉試驗,根據出血程度準備輸血。
1.2.2心理護理患者大量嘔血時,極易產生恐懼、煩躁和緊張等不良心理,加重出血。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解除患者精神緊張及恐懼心理,冷靜和熟練的護理技術操作,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使其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1.2.3病情觀察護理人員嚴密監測患者的病情和生命體征,是否有腹痛、目眩、頭暈、心悸、胸悶或惡心等早期癥狀,并觀察嘔血、便血量及性質、尿量、神志和四肢情況等。
1.2.4口腔護理護理人員應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協助患者用生理鹽水漱口,避免口腔病原生物生長及繁殖,防止口腔內殘留物及異味誘發再次惡心、嘔吐。
1.2.5飲食護理對于病情較穩定無明顯活動性出血的患者,選用溫涼、清淡和無刺激性流食;對于急性大出血患者,應嚴格禁食,待大出血停止后,改為流食和半流質飲食;對于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患者,在止血1-2d后給予高熱量和高維生素流質飲食,并限制鈉及蛋白質的攝入量。
1.2.6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做好上消化道出血預防工作,注意飲食衛生和作息規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并戒煙酒和酸辣刺激食物,避免服用損傷胃粘膜及肝功能的藥物,注意定期復查,早期治療。
1.3療效評價標準[2]治愈:1周內嘔血或黑便停止,伴隨癥狀顯著改善,大便潛血試驗連續3次陰性;好轉:1周內嘔血或黑便停止,伴隨癥狀好轉,大便潛血試驗(±~+);無效:1周后出血不止,伴隨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4觀察指標比較兩組住院時間和治療總有效率的差異。
1.5統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t檢驗,定性資料比較用卡方檢驗,設檢驗標準P
[BT1]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住院時間為(7.36±2.35)d,短于對照組的(10.47±3.6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3]。從及時補充血容量、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口腔護理、飲食護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給予護理干預措施被證實積極有效[4]。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出血程度及時補充血容量,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嚴密監測病情和生命體征,并給予相應的口腔和飲食護理,防止口腔內殘留物及異味誘發再次惡
心、嘔吐及病情加重,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注意飲食衛生和作息規律,戒煙酒和酸辣刺激食物,并定期復查。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措施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應用效果確切,可有效控制病情,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熊彩娟,張彩英,黃秋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10,8(4):1046-1048.
[2]劉作琴,王靜.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98-99.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236-01
1 臨床資料
本組為我院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6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齡18-80歲,平均57.7歲。胃、十二指腸潰瘍和急性胃黏膜病變30例,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14例,消化道腫瘤10例,食管損傷及食管異物9例,食管賁門黏膜撕裂4,Dieulafoy病1例,膽道出血1例6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嘔血、黑便癥狀,其中9例發生失血性休克。經過積極治療和正確護理,出血停止外科手術9例,治愈67例,1例死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本組68例患者在本院經臨床治療和護理后,治愈67例,治愈率100%,死亡1例。
2 護理措施
2.1 一般護理:患者入院后按常規護理。重者臥床休息,床上大小便,防止暈倒摔傷及因活動而加大出血。出血量大應取休克臥位,嘔血時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準備好一切急救物品及藥物,要做到“三及時”,即發現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生及時,搶救處理及時,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療及處理措施同時加強基礎護理,減少并發癥[2]。
2.2 心理護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發病突然,本組伴有嘔血或黑便,患者以恐懼緊張,可加重出血及病情,故需做好心理護理。應針對患者這一心理特點進行心理撫慰,關心體貼患者,科學的解釋病情,上消化道出血很常見,治療方法很多,出血很快會停止的,給予精神安慰,減輕心理壓力,解除患者恐懼心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讓患者早日康復。
2.3 飲食護理:對于出血量較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包括Dieulafoy病、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患者應注意暫時禁食,避免進一步加重出血或導致誤吸;待出血停止后,對于嘔血或黑便較輕的、有無嘔吐者、考慮無明顯活動出血者,可給予流質飲食,可選用溫涼、營養豐富、易消化、清淡、無刺激性流食。半流質飲食,避免粗糙、堅硬、刺激食物,應少量多餐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出血患者,止血后1-2d即可進高熱量,高維生素流食;避免進食硬食、帶刺食物及粗纖維的蔬菜,避免損傷食道及胃黏膜而再次出血;限制鈉和蛋白質攝入,以避免誘發和加重肝腹水與肝性腦病。
2.4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出血情況: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為急癥,疾病轉變快,護理工作者應在治療過程中盡早識別疾病的走向,嚴密觀察病情、估計出血量的多少,判斷出血是否停止或加重,分秒必爭的進行搶救,并采取各種止血措施;保證動態監視患者的血壓、脈搏,如患者突然出現急性循環衰竭癥狀,血壓突然下降,表示血容量減少至少在20%以上,如半臥位時每分鐘脈搏比平臥時增加30次以上或收縮壓下降10mmHg則表示出血量增大[3]。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數小時內失血過量超過1000ml或循環血容量的20%,臨床表現為嘔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減少,引起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嚴密觀察病情、準確搶救措施、積極有效地配合醫師等做好臨床護理是及時挽救患者生命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臨床表現為血壓下降和脈壓差縮小。同時要注意體溫、尿量、神志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2.5 特殊藥物應用及特殊檢查的護理:如靜脈滴注垂體后葉素時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引起腹痛、心絞痛等。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要積極配合特殊治療措施和特殊的輔助檢查,清楚留置胃管、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急診胃鏡檢要性、內鏡下止血等治療等措施重要性。
2.6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的護理:鑒于近年藥物治療和內鏡治療的進步,目前已不推薦氣囊壓迫作為首選止血措施[4]。需要時可使用傳統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插管前注意檢查氣囊有無漏氣,送管過程中觀察患者面色、意識。插管成功后要保持胃氣囊壓力為50-70mmHg,食管氣囊壓力為35-45mmHg,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量的變化,放管24h后放出氣囊氣體,避免壓迫時間太長導致黏膜壞死,放氣后保留管觀察有無再出血。總之,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變化快、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和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要做好心理疏導,如能及早確診并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認真細致的各種護理工作,可使患者轉危為安。有效的護理配合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另外,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保持冷靜、穩重的心態,有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判斷力、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熟練護理技能及能正確應用護理程序,是挽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生命的關鍵[5]。
參考文獻
[1] 俞見容.上消化道出血出血的護理體會.基層醫藥論壇,2011,1;187-188
[2] 趙淑華.106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6);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