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小班幼兒游戲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29 15:41: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班幼兒游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小班幼兒游戲

篇(1)

在幼兒教育領域,游戲一直是一個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問題。人們在談論學前兒童的教育問題時,總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兒的游戲問題。游戲與幼兒教育的這種特殊關系,是幼兒教育區別于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顯著標志。所以從古至今,一直有很多學者在探討游戲的作用,關注著幼兒游戲的發展。

前蘇聯杰出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是前蘇聯心理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是社會歷史學派的創始人。在其一生中,維果茨基留下了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給現代心理學注入了大量血液。而在維果茨基的心理學著作中,幼兒園教學中的游戲理論,卻給學前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帶來了許多啟示和經驗。在這里,我將淺談一下小班幼兒游戲教學理論。

一、幼兒游戲的起源認識

19世紀中期之后,游戲開始真正成為理論研究的對象,各心理學家開始研究游戲,探討游戲的本質。許多心理學家從文化歷史發展的角度來探討兒童的游戲問題,他強調兒童心理發展的高級機能是人類物質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文化歷史的產物;強調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兒童游戲出現的誘因是:當兒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超出兒童實際能力的、不能立即實現的愿望時,游戲就發生了。3歲前兒童的典型行為方式是想要一件東西就必須立即得到,這種愿望不可能延遲滿足,否則兒童就會大發脾氣。3歲后,出現的愿望和需要不能立即得到滿足,此愿望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渴望立即滿足的愿望變成一種情感誘因,使不能得到滿足的愿望以一種想象的、虛幻的方式實現,即把一個東西遷移到另一個東西上,以一種簡縮的方式再現真實的生活情境,游戲就為愿望的滿足應運而生了。維果茨基認為游戲是社會性實踐活動,兒童看到周圍成人的活動,就把它模仿遷移到游戲中,強調游戲的社會性情感誘因。兒童在游戲中產生的情感,根源于他與成人的關系。

二、小班幼兒游戲的發展價值

幼兒游戲是否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要看游戲是否與幼兒的發展和需要相吻合。幼兒游戲是符合兒童需要的一種“教學”活動,但幼兒的內心有自身的“教學大綱”,只有二者相吻合的時候,這種活動才成為可能。他認為游戲對兒童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

第一,游戲能促進小班幼兒思維的發展。游戲使思維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使幼兒學會了不僅按照對物體和情境的直接知覺和當時影響去行動,而且能根據情境的意義去行動。游戲幫助小班幼兒把詞作為一個符號來掌握,在游戲中幼兒能根據物體和動作的意義去行動。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做不到,而只能用真實的物體作出真實的動作。正因為游戲與現實這種矛盾現象的存在,使游戲成為幼兒早期完全受情境束縛的知覺與完全擺脫了現實情境束縛的思維之間的中介,小班幼兒通過想象來行動。

第二,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思想,認為游戲在幼兒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游戲創造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通過成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達到的另一種水平。在游戲中,幼兒從中了解很多表現在未來將變成他真實的行動和道德的基本層次。在虛構游戲中遵循規則,幼兒比較能夠了解社會的模式形態與期望,并且努力表現出與之相符合的行為。維果茨基由此提出:受到特殊的鼓勵去進行集體性游戲的兒童,在解決闡明社會關系和社會角色的規則等社會問題時會變得更為熟練,尤其是當此社會問題的解決要依靠在社會行為的控制中使用語言時,效果更是如此。幼兒在游戲中憑借語言的功能,以角色為中介,了解、學習和掌握基本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兒童心理發展的最重要變化,都首先在游戲活動中表現出來,游戲活動是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更是小班幼兒學習的主導活動。

三、游戲規則對小班幼兒的制約

小班幼兒游戲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規則,象征性游戲包含了行為規則,幼兒必須遵循,才能成功地進行游戲的情節。從早期到中期兒童游戲發展的軌跡,發現最明顯的改變便是逐漸增加對規則的強調。維果茨基認為,當游戲的想象部分逐漸消失了以后,規則占了游戲的最重要部分,但是每一個游戲都有規則,都以隱密方式包含想象的成分,而且兩種游戲因素都保留在發展的過程中,而在學齡前階段的后期出現的游戲,幾乎都是以規則為主的活動。因此,維果茨基強調指出,任何游戲只要有想象的情境,都有規則的存在。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在完全沒有規則的想象情境中行動的。在游戲中,小班幼兒把自己的愿望和一個想象中的自己聯系起來, 即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該角色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則聯系起來, 心甘情愿地服從于來自現實生活的規則,并放棄直接的沖動。”因此游戲有助于幼兒意志行為的發展,小班幼兒最大的自制力產生于游戲之中,從各種不同的游戲來制約幼兒的行為發展。

四、對小班幼兒教學中的特點

篇(2)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幼兒園基本活動,幼兒能從游戲中認識周圍生活,培養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動手動腦能力。幼兒教育中所謂社會性指與人交往,融入社會所需特點、品質。它是和平相處、解決矛盾、和睦相處的技巧和策略及使用或掌握公共資源的能力。社會性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意愿進行的一種游戲,也是幼兒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形式。

一、問題提示

日常生活中人們會用幼兒的儀態和禮貌評價幼兒的社會行為,對小班幼兒來說很少會關注自己的儀態或外貌問題,如何評判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狀況?幼兒園中我們通過創設社會性游戲評判孩子的發展水平。教師可以通過社會性游戲,觀察和發現幼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怎樣與他人交往互動。

娃娃家是幼兒園最常見的社會性游戲,在小班布置讓幼兒感覺溫暖、安全的娃娃家環境,給予幼兒家庭生活體驗,幼兒通過游戲體驗家庭的溫暖,減輕分離焦慮,同時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完善人際交往。觀察幼兒自主游戲時娃娃家中若干幼兒的游戲情況,評價班級中部分幼兒社會性游戲發展情況。

二、案例

來園后的自主游戲時間,小G很快選擇了娃娃家區域,插好卡片后她和清清、軒軒在娃娃家忙開了。小G拿著一個藍色圓柱小玩具撐在娃娃的身旁,側身坐在床邊,把梳妝臺拉近了身側。清清左手用籮筐裝好一個水壺,右手拿著一個杯子,彎腰湊近身體問:“你要吃什么?”小G抬頭“菠蘿菠蘿蜜”,說著眼睛瞟了一下在旁邊玩的其他小朋友。清清轉過身去小灶臺擺弄她的工具,小G嘴里開始念著:“菠蘿菠蘿蜜,菠蘿菠蘿蜜?!辈㈤_始搖頭晃腦地唱起來,雙手拿著積木晃動著身體唱了2遍,看了一下清清,并輕輕瞄了一下老師。接著她停了下來看著旁邊的軒軒左手拿著小碗,右手拿著一把刀和一個小平底鍋繞了過來,一邊敲擊著一邊唱:“嘿喲嘿,嘿呦嘿,燒呀燒飯了?!比缓筠D過身繼續唱著:“菠蘿菠蘿蜜,菠蘿菠蘿蜜?!避庈幵谛≡钆_的左側擠開了清清,清清向后退了2步,小G只能往小床的右側挪動了一下。嘴里繼續咕噥著她的歌,這時聽到有小朋友來的聲音,抬頭側向左邊看了一下門口,又回身向右看了一下清清的灶臺。軒軒已經做好了飯,拿著他的平底鍋和鏟子,右手搶過清清手里的小碗,清清和他拉扯了一下說:你不給我們的廚師。軒軒一用力還是將碗拿走了并回身放到了小床上。清清很委屈地轉身看了老師一眼繼續回身拿灶臺上的工具。小G坐在床邊把軒軒放餐具邊上的小熊拿起說:“要不它睡覺吧?!闭酒鹕碚f著:“睡吧!”轉身跪在小床上掀開小被子把它并排放在小床最右邊,并蓋好了被子。這時軒軒拿著小碗也擠到了小床邊看了一下娃娃,小G輕輕退下小床說:“你是她的爸爸,我是她的媽媽?!避庈幓厣頊蕚湫碌氖澄铮也跟著一起蹲在食物框邊上看著,軒軒用小碗裝了一個香蕉和一條魚,小G拿起框子里的煎雞蛋和雞蛋說著:“我來燒。”將雞蛋拿到灶臺上分別放進2個杯子,左右搖晃著最后倒了出來。軒軒也找到了食物在灶臺上燒著,小G看了一下他說:“這是我們的控制臺,這是我們的控制臺。”左手輕輕搭在灶臺上看著軒軒做飯。“爸爸”小G大叫了一聲,停了一下咕噥了一聲“老―老公”,聲音小了些,軒軒沒有答應,只是從右手邊繞過她將菜端到了小床邊。小G看著軒軒的動作,中間抬頭看了我一眼,走到床邊趴下看軒軒喂娃娃,嘴里說著:“多吃菜營養高!”聲音很高。清清也端了飯菜走了過來,蹲在他們中間一起。小G笑著說:“謝謝清清,謝謝清清!”

三、案例分析

《綱要》指出幼兒在3~4歲期間在社會領域中人際交往之目標是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戲,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本事件中小G已經能實現此目標。娃娃家是孩子們常玩的一種社會性游戲,做飯、喂娃娃是他們樂此不疲的活動形式。經過觀察可以發現游戲中軒軒更多的是在同一個區域進行平行游戲,小G始終在游戲中扮演角色。開始時和清清玩做飯,“喜歡吃什么”,并利用搖頭晃腦的歌唱形式表達了出來。當兩個人的游戲受到干擾時(軒軒搶了小碗),清清表示抗議,小G用更積極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沖突,她給軒軒安排了一個角色,“我來當媽媽,你來當爸爸”,軒軒也接受了安排,小G成功用她的策略使游戲繼續了下去。接下來分配做飯的過程中她主動要求做雞蛋,可以看出她扮演做飯角色時已經有所經驗。開始使用“爸爸”這個稱呼大聲叫軒軒,后來停頓轉用小聲的“老公”稱呼表明她對家庭成員中同一人不同稱謂已有所認識,并能適當轉換,不過并沒有得到同伴的回應。在最后的喂娃娃過程中,清清再次加入游戲,小G表示很歡迎,繼續這個游戲。從始至終小G都能用積極的方式在游戲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四、案例反思

對于進入小班的幼兒來說,他們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比較艱難的進程。起初,幼兒完全自我中心,源于嬰兒階段本能,進入幼兒園后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個體,要開始學會如何和同伴相處。幼兒在最初的階段往往會出現焦慮、緊張,和其他幼兒發生沖突如抓人、咬人等不適應癥狀,如何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開始學習如何與同伴相處一直是小班初老師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教育形式,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能從游戲中認識周圍生活,培養獨立性、積極性、創造性和動手動腦能力。幼兒從剛入園的擺弄、操作玩具,初步模仿到進入中班漸漸加深對角色的理解,并進行初步合作,再到大班時在游戲行為中產生假想替代行為,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幼兒社會性游戲發展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及時了解幼兒社會性游戲發展水平,并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幼兒更好地與同伴交往。

1.讓幼兒與教師一起觀察和討論

將游戲拍成視頻和幼兒一起觀看并討論。如“你喜歡在娃娃家玩什么游戲”?“你是怎么玩的(具體玩法)”?幫助一些不會玩的幼兒提供借鑒經驗。如果和幼兒觀看視頻時出現攻擊,教師可以和大家討論這種行為會導致什么結果,一般來說大多數幼兒都不會喜歡具有攻擊的同伴的,可以給有這種行為的幼兒一些警醒。

2.教會一些游戲策略

當別人玩的過程中,如果有幼兒想要參與,需要一定的介入策略,如詢問,在旁玩相似的平行游戲,直接“闖入”。不同介入方式往往會影響游戲進程或者中斷游戲。同樣游戲過程中如果出現影響游戲的因素,如何用積極有效的方式解決,可以是協商、妥協,也可以是轉移注意力等。教師可以在平時的談話、集體活動或者個別指導中示范或者教授相應積極策略,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社會性游戲,這就是幼兒學習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過程。

篇(3)

小班幼兒好動、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緒變化快,注意力易轉移,興趣短暫。而一個好的音樂游戲的開展,能讓幼兒在理解游戲內容的基礎上,在表現簡單的游戲內容和情節的過程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從而享受到音樂游戲帶來的愉悅情緒,還能提高幼兒參與音樂游戲的興趣,如組織幼兒開展“老貓睡覺醒不了”這個音樂游戲,令我印象深刻?!袄县埶X醒不了”是個比較傳統的音樂游戲,同時是一個深受幼兒喜愛的音樂游戲,主要是歌詞朗朗上口,情節生動有趣,在游戲中由老師扮演老貓,聲音變粗,腳步變慢,當唱到“找個地方躲躲好,媽媽就來找”這段時,幼兒激動不已,而后手忙腳亂地往桌子底下鉆(或者躲在小椅子后面),然后個個屏住呼吸,全然不覺屁股、小腳全露在外頭,只把眼睛閉起來。我往往是忍住了笑,一個一個去拍,最后張開雙臂問一句:“沒找到的小貓在哪里?”這時就會聽到桌子、椅子一片稀里嘩啦的聲音,孩子們從四面八方鉆出來拱到我的懷里,小眼睛因為興奮而放著光,大聲地喊:“媽媽!媽媽!我在這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音樂游戲,能給孩子們帶來這么大的快樂,我真的有種喜悅的滿足,心里是甜甜的。這時,游戲給了孩子最大的快樂體驗,老師所做的就是扮演他們眼中真正的“貓媽媽”,用歌聲和形體動作告訴他們該做什么,讓孩子們身臨其境,享受躲在桌子底下和椅子后面的刺激及最后跳出來的興奮,當時那種快樂是無法用文字形容的,只能用心體驗,我想:這就是音樂游戲的魅力所在,也是老師的愿望。

二、從游戲規則入手,讓幼兒更好地享受音樂游戲的樂趣

規則游戲的規則是外顯的,是約定俗成的,或是由成人事先擬定好的。每個游戲都有一個規則,它規定了游戲動作的方法。規則在游戲中起著組織游戲者參加活動和充當評價游戲行為標準的作用,約束與調整幼兒游戲行為及其相互關系。規則游戲的規則包括:角色行為規則、內容與玩法規則、競賽性規則等。游戲的規則是游戲的本質特征,是幼兒順利進行游戲活動,獲得游戲性體驗的前提,必須嚴格遵守。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戲的規則,才能開展游戲,實現幼兒自身在各方面的可能發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在游戲中,沉浸于游戲的情境和秩序中,才能夠對游戲有觸及心靈深處的感知、感覺,才能有心靈的“震顫”。從而實現游戲的審美追求,創造游戲自身的美,展示游戲自身的魅力。

游戲的規則制定不能由成人包辦,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讓幼兒獲得充分的自由和充分被尊重的感覺,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由幼兒自己制定、理解的游戲規則才更容易為他們所理解和超越,讓游戲真正成為幼兒生活、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樂游戲“網小魚”是大家熟悉、幼兒喜歡的一個游戲,有一次,我在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游戲《網小魚》時,“小魚們”由于怕被“漁網”捕到,在游戲進行過程中,大多數“小魚”總是盯著“漁網”,“漁網”剛拉好手準備去捕“小魚”時,“小魚們”就已經逃回了“家”,結果漁網一條魚也沒捕到。這時,趙明偉就大叫起來:“老師老師,音樂沒有結束他們就全跑了。”楊軒也跑過來對我說:“他們都是膽小鬼。”被他們兩個人這么一說,“小魚兒”都低下了頭,有點不好意思,為了增強幼兒的游戲規則意識,我鼓勵道:“才不是呢,我相信他們都是聰明勇敢的小魚,不是膽小鬼,你們說對不對?”“對”,“小魚們”響亮地答道。于是我們重新開始游戲,幼兒都能在音樂結束之后快速跑回家,再也沒有膽小鬼了。孩子們在音樂游戲中,既遵守了規則,又享受到了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情緒體驗。

三、創設合適的游戲情境,培養幼兒參與音樂游戲的興趣

小班幼兒剛剛入園,進入與家庭生活完全不同的幼兒園集體生活,幼兒園老師組織的豐富多彩的游戲能很好地起到逐漸激發幼兒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同伴的情感的作用。因此音樂游戲是最佳選擇。音樂游戲本身是生動形象的,能起到吸引幼兒注意力的作用,如果老師再結合班中幼兒實際創設合適的游戲情境,則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組織幼兒玩音樂游戲《袋鼠》時,我是這樣做的:

1.活動前我選擇并錄制了兩段特點鮮明的音樂,一段音樂活潑輕快,另一段音樂緩慢低沉,并根據兩段音樂的特點設計了幼兒喜歡的可愛的動物形象(袋鼠寶寶和袋鼠媽媽)、兇惡的大灰狼形象及勇敢的獵人形象,配以有趣的游戲情節(大灰狼想抓袋鼠吃,袋鼠趕緊躲起來,最后獵人打死了大灰狼)。

篇(4)

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通過模仿、想象,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范的主要對象是教師、成人、伙伴等;強調游戲中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角色游戲的過程是創造性想象的過程。

二、角色游戲的影響因素

1.環境布置對幼兒角色游戲的影響

吉歐教育認為,環境是“一個可以支持社會互動、探索與學習的容器”。游戲環境不僅包括空間、場地布置,還包括各種游戲材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大多是無意注意,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他們隨意性較強,同時對周圍成人活動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匱乏的。幼兒思維的直覺行動性很強,他們的活動離不開具體的事物,他們在游戲活動中離不開具體的游戲材料,離不開周圍具體環境的刺激。對他們來說,游戲中具有組織能力的因素是各種各樣的材料和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兒看到好玩的游戲材料和同伴游戲或者老師的示范,都會激起他們玩游戲的欲望,這些都能幫助他們展開特定的想象。同時這一年齡段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靈活性較差,在使用物品進行游戲時“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強,使得他們在模仿同伴的游戲時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戲材料。老師在幫助學生開展游戲時,要注意提供各種形象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并且保證充足的數量,以免因引起爭搶,引發他們開展游戲的愿望。在小班,為了避免幼兒爭搶玩具,在一個時期內提供的玩具和游戲材料在種類上可適當少一些,物體的數量應多一點。教師應善于觀察幼兒,多布置一些幼兒感興趣的,并且貼近幼兒生活的游戲環境,使幼兒置身于相對真實的社會情境之中,激發幼兒的游戲動機。在角色游戲中制作爸爸、媽媽、醫生的頭飾,區分角色,激發幼兒興趣。

2.教師對幼兒角色游戲的影響

游戲中,由于小班幼兒的社會經驗較少,表現能力不強,且小班幼兒喜歡平行游戲。因此,他們較難玩好角色游戲。教師應當成為幼兒游戲中的引導者,引導幼兒參與游戲,明確角色分工和游戲規則;教師應該是幼兒游戲的玩伴,和幼兒一起游戲;要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空間,讓幼兒能夠在游戲中自由想象、玩耍、交往。教師應該是幼兒游戲的引導者,在出現糾紛的時候,適時介入游戲,引導幼兒解決游戲中的問題。小班幼兒剛開始不太會玩游戲,他們在娃娃家中只會把娃娃抱來抱去,小客人們不知道去哪里,老板們在店里也無所事事。這時老師可去“娃娃家”當客人,“篤篤”敲門,引導幼兒招待客人,讓娃娃家的姐姐買吃的,媽媽做飯等。在菜場,做客人排隊買菜、問老板什么菜好吃?多少錢一斤?提醒幼兒能在各個區域游戲進行游戲,不要亂跑,避免摔倒。

三、指導方法

⒈參與式介入法:參與式介入是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介入幼兒的游戲中,一般可以采用平行式介入發和交叉時介入法。比如:老師以小客人的身份一同參與游戲,引導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如何招待小客人。

2.平行式介入法:教師在幼兒附近,和幼兒參與相同的游戲,利用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節玩游戲,目的在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引起幼兒的模仿欲望,教師起著暗示指導的作用。

3.交叉式介入法:教師以角色的身份參與游戲,以游戲情節需要的動作、語言指導幼兒游戲的發展。當幼兒處于主動地位時,教師則扮演配角,根據幼兒的游戲行為作出反應。

四、如何有效指導

教師需要先觀察幼兒的游戲,只有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才能給予適時正確的指導。

首先,先把握好介入游戲的時機,根據觀察需要而定,我們必須先進行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判斷是否要介入游戲,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發展并且拓展游戲。反之,我們不仔細觀察游戲,匆忙打斷游戲,就會破壞孩子們的游戲,導致游戲的破裂。

其次,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指導方式。教師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時,不要過于急躁地介入游戲的游戲,必須選擇適當的指導方式參與介入到幼兒的游戲中。無論是采用平行介入游戲還是交叉介入游戲或者是垂直的干預指導幼兒游戲,教師都應該仔細觀察,根據實際游戲情境采取相應的指導方式。

最后,實施有效的指導策略,教師可以通過參與、材料指引和言語引導等策略指導幼兒的游戲。同時要把握游戲問題的關鍵所在,對癥下藥,不可以影響游戲的過程。

篇(5)

在玩色游戲中孩子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與玩色游戲的材料互動,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孩子的雙手得到鍛煉和發展并形成一定的美術技能。我們應運用不同的材料、運用不同的玩色技能幫助孩子進行美術活動,習得各種繪畫活動中相應的技巧。

一、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激發孩子的參與興趣

玩色游戲是手、眼、腦并用的一種實際操作活動,單一的游戲材料往往會使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而多樣的工具和材料卻能有效地刺激孩子們的操作欲望,讓他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根據不同的玩色游戲,我們可以提供多種不同的材料,比如:棉簽、印章、噴壺、滾筒、蔬菜、毛線、紙團、樹葉等,再和多種鮮艷的顏料進行互動,如:讓幼兒拿印章或筆帽、蔬菜,蘸色蓋印在紙上;可以讓幼兒用手指或手掌直接蘸無毒顏料。在紙上印出不同色彩的指紋或掌??;也可以教幼兒將顏色滴在紙上,用嘴或小管吹出各種自然的紋理;還可教幼兒使用棉簽進行簡單的涂染……孩子們在玩色游戲中盡情發揮,充分感受美術活動的快樂。

二、創設故事情境貫穿始終,提高孩子的游戲情緒

小班孩子的注意力較易分散,單一地講解示范并不適合,因此,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對孩子們的繪畫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說:“兒童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獲得心理上的發展。”如在玩色游戲《柳樹姐姐梳頭》中,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春天到了,柳樹姑娘的頭發越來越密、越來越長,微風吹過,好多都打結打在了一起,柳樹姑娘著急地哭了起來,請你們幫助她理順頭發,重新變成美美的柳樹姑娘吧……有趣的故事情境,能使幼兒對活動產生積極的情緒,主動地進行繪畫。

環境同樣能對孩子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幫助孩子在活動中更為投入,如在美術活動《粉刷匠》中,營造出一面潔白的墻壁,孩子們便刷得很高興?!洞禾斓臉洹返膱鼍白尯⒆痈杏X就在一片樹林中,具有真實感,活動中還設計了水油分離現象的花朵和小草,加強了整個活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這些活動環境的創設也同樣貼近了孩子們的童心,讓孩子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

三、提供自主創作表達的機會,發揮孩子的想象力

“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和創造”就是給孩子自由選擇表達內容的方式。讓孩子可以大膽地進行想象和創作、無拘無束地表達童心童趣。如活動《可愛的小雞》中,幼兒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材料和表達方式。有的孩子用蠟筆畫了一片綠綠的草地,一只只小雞在草叢中散步;有的采用手指畫,用顏料點畫出一群可愛的小雞;有的用黑色蠟光紙撕成一只只可愛的小雞,然后組成一幅漂亮的小雞玩耍圖……多樣的創作形式,豐富的作品內容,充分發揮了幼兒想象力。

同時,尊重幼兒作品、“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是培養幼兒創造性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人說“你說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變成怎樣的人”,我們要找到每幅作品的閃光點,并進行表揚、肯定,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不要輕易說哪幅畫畫得不好,這種做法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在評價時,語言還要有針對性,不能含糊籠統。例如:“你蛋糕的顏色真漂亮,有藍色、綠色、紅色、黃色。”“你真細心,你畫的圓都是封閉的,真棒!”“你畫的星星亮亮的、掛滿了整個天空,真漂亮!”“你很耐心,畫的迎春花開滿了枝頭!”除了教師評價,在每次作品完成后,我還會把全班的作品一張一張貼出來,讓孩子們互相欣賞、交流,有時還讓孩子給大家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和怎樣畫的。每次,孩子們都會興致勃勃地講述自己的構思。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異想天開,我都會給予肯定,并和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總而言之,玩色游戲是小班孩子非常愿意接受的快樂教育,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教師教得津津有味,孩子學得樂此不彼。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孩子們的玩色活動肯定會開展得有聲有色。

參考文獻:

[1]孔起英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 [M].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2]浙江省《幼兒園課程指導》編寫委員會 .托班教育活動設計 [M].浙江新時代出版社 .2001.

 

[3]李蔚宜 .幼兒繪畫教育活動設計 [M].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篇(6)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藝術活動需激發幼兒感受美、欣賞美,進而主動地表現美,具有審美情感的萌芽。繪畫是幼兒表現美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一支筆一張紙在幼兒手里能出現千變萬化的世界。但掌握一定繪畫技能是幼兒順利地進行美術表現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幼兒藝術表現的必要前提。小班幼兒正處于繪畫的第一個階段――涂鴉期,也就是說他們喜歡畫,但缺乏目的性和表現力。他們生活經驗缺乏,表現手段、方法、水平較低,繪畫技能匱乏。然而繪畫技能是要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形成的動力定型,我們能讓小班的孩子進行反復枯燥的臨摹、涂色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如何克服小班幼兒繪畫技能匱乏這一問題呢?

我們嘗試從幼兒出發,以幼兒為中心,提高幼兒的繪畫技能,為幼兒能盡情地揮灑心中的美做準備。下面以兩個活動對比為例具體展開,從活動方案的確定、反復試教、反復修改、直至教學應用、教學水平、理論水平顯著提升。

嘗試與發現

第一次活動 我們首先明確繪畫活動的目標,精心設計了教案,認真準備了教具。開始導入時,我們設計提問:“小貓最愛吃什么?”幼兒回答:“魚?!痹賳枺骸澳切∝堄檬裁崔k法捉魚呢?”幼兒便嚷嚷開了:“用釣竿、鉤子……”“還有什么辦法嗎?”教師繼續啟發,希望孩子們回答“魚網捕魚”。但是,孩子們沒有喊出老師想要的答案,教師只得將魚網教具展示出來,“這是魚網,可以一次捕到很多小魚,為什么……”正當教師想對魚網的作用加以深入時,一個孩子快速鉆到了我手中的魚網下面,還用探詢的目光瞄了教師一眼,教師靈機一動說:“這條調皮的小魚被我給網住了”,可不等教師話音落下一個、兩個、三個……不一會兒十幾孩子鉆到了魚網下,“呵呵,我也被網住了!嘻嘻嘻!”孩子們樂在其中,而教師卻束手無策。不可否認教師充分發揮了她本身的教學機智。經過教師的示范,“先畫橫線再畫豎線,橫豎線要交叉疊在一起”幼兒開始作畫,每位幼兒分別在一張印有許多魚的鉛畫紙上,用油畫棒畫魚網,“比比,誰網到的魚多、誰織的網又大又密”,教師還在不斷提示評價,“趙老師,我畫好了”聲音來自平時能力較強的許濤,教師過去看才發現,他只將網畫在一條魚的身上。不一會兒,“我也畫好了,我也畫好”的聲音此起彼伏,有只畫豎線的,有只畫橫線的,還有倒是畫了交叉的橫豎線,但這網已破爛?;顒硬]有激發幼兒對畫網線的興趣,教師評價乏善可陳,無法喚起幼兒共鳴,幼兒以完成任務為目的。

活動的反思與探索 首先,得益于幼兒的啟發。孩子愛玩,游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孩子們鉆到魚網底下”細細反思這個行為,使筆者深受啟發,既然孩子樂意鉆魚網,那是否可以設計捕魚的游戲來再現情景――“魚網捕魚”呢?讓幼兒有形象直觀的體驗,突破魚網為何能捕魚的認知難點。讓孩子們真實地體驗到,橫線豎線交叉織成的網能捕魚,網織得越大捕到的魚就越多。其次,得益于良師的指點。繪畫活動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根本目的,激發幼兒的個性和創造力,不一定從技能開始,不一定按教師的目標、要求進行;從幼兒原有的經驗認知出發,從幼兒技能水平出發,從幼兒的意愿、需要出發,讓幼兒畫畫成為一種游戲、一種獲得快樂的藝術活動,讓孩子既能獲得愉快的體驗,又能得到技能的發展,才是成功的活動。再次,得益于教師同行的建議:有些老師提議作品紙張再大點,有利于線條的延伸,更能讓孩子們放開手腳;有些老師提議可以運用不同的作畫工具和作畫方法,孩子們早已對經常使用的彩色筆油畫棒失去興趣,提供一些新鮮的作畫工具或許更能吸引幼兒,讓幼兒能更專注地參與繪畫活動,考慮到幼兒的能力差異,教師的評價指導必須有層次性。

第二次活動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經過反復試教修改,我們又精心組織了一次活動。教師選擇用簡潔的導入方式:“小貓最愛吃什么?我們去小河邊找找有沒有魚?!保ò咨U畫紙做成一條小河,并用白油畫棒畫上各種魚蝦――由每人一張改為全體幼兒一整幅) “咦!怎么沒有呢?”“我們來試試”,教師輕輕拿起蘸了藍色水粉的刷子一刷?!靶◆~有了,小魚有了!”孩子們興奮得拍起手來。孩子們也興奮地動起手來,“我找到魚了”“我找到小蝦了”“這里還有一個大貝殼”……“我們找到了這么多的小魚,小魚怎么游?”音樂響起《小魚游》,孩子們隨著節奏擺動身體,在教師帶領下朝一個方向游,正當他們玩得不亦樂乎,教師忽然拿起旁邊的魚網一下網住了好幾個幼兒。這時,教師再出示魚網,問:“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高高舉起的小手有很多,“這是抓魚用的,是網”。有些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喊出來了。與第一次活動同樣的問題,卻得到截然不同的反響。雖然,孩子們已經知道了魚網,但通過教師的總結概括“它叫魚網,由一條條橫線和一條條的豎線交叉織成的”,提升了孩子的認識經驗。最后,教師在示范畫網時,又結合兒歌“橫線、橫線排一排,豎線、豎線排一排,織成魚網大又密,網住魚兒多又多”進行示范,一個個小腦袋看得可仔細了。孩子們紛紛拿起棉簽、油畫棒、彩色筆,在小河里幫小貓網魚。

研究與反思

兩次活動的比較,深刻地反映出:一切以幼兒為中心的重要性?!耙匀藶楸尽钡乃枷胧恰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的一個突出特征,我們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可這又不得不依賴于繪畫技能、知識經驗等積累,還必須要避免技能技巧片面化和標準化的偏向。經過反復實踐和研究,我們嘗試以游戲情境,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繪畫技能的興趣;運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進行不同技能的練習;以情境化的評價方式,支持和優化技能的練習,顛覆反復枯燥的繪畫技能練習,讓小班幼兒輕松掌握繪畫技能,為順利進行美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尊重幼兒的意愿:以游戲情境,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繪畫技能的興趣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在他們眼里,幾乎一切活動都是游戲。皮亞杰說兒童“具有一個可以利用的活動領域,在這領域中他的動機并非為了適應現實,恰恰相反,卻使現實被他同化”,游戲就構成了兒童的這個活動領域。小班幼兒認識和表達事物時會受到情緒情感的影響,他們樂于表現和模仿自己感興趣的事。而游戲是幼兒最樂于接受的形式,所以我們嘗試用游戲貫穿整個活動,來感染幼兒。在試教時,孩子們對魚網這一新鮮事物敏感、好奇,導致“孩子們偷鉆到魚網底下”的這一幕,這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強烈的游戲愿望。于是在研討活動中我順應幼兒的意愿,融入了“小魚游”,的游戲,讓幼兒貼近魚網,通過游戲獲得網魚的體驗,讓幼兒輕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導。運用游戲貫穿整個活動,來感染幼兒,從幫小貓找魚(刷色)――引出魚網(游戲捕魚)――幼兒作畫(捕魚)一直都在游戲、在玩,孩子們沒有機械地畫網格,只想著我要幫小貓多抓魚,也沒想橫豎線要怎樣才能畫直畫長畫密,只知道要幫小貓多抓幾條魚。讓幼兒愉悅、新奇的體驗、活動中自覺的學習、成長。

滿足幼兒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材料、方法、形式,進行不同技能的練習。點、線和涂色是進行美術表現的最基本元素。美國美術教育學家羅恩菲爾德把兒童繪畫發展分為六個時期,小班幼兒正處于第一個時期――涂鴉期(基于肌肉運動的最早的圖畫,隨后成為心理活動的表征;各種各樣的涂鴉包括無序亂圖、縱向亂圖和畫圈;這個時期的后期,兒童可為自己的涂鴉命名),幼兒喜歡到處隨意自由涂畫,無目的性。幼兒喜歡到處隨意自由涂畫,他們羨慕老師手中的刷子和粉筆,他們想嘗試各種能繪出圖案和色彩的工具。在第一次試教里,教師提供的油畫棒,孩子幾乎每天接觸早已厭煩,他們便隨畫了橫線或豎線就沒有興趣再畫了,他們渴望更多更新的材料和工具。而我卻一心只想著自己的教案、自己的目標,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在最后一次執教時,筆者選擇了孩子新奇的軟毛刷涂色,在“捕魚”活動中到小河里找魚,利用白油畫棒在白鉛畫紙上的色隱性事先畫好魚蝦蟹等,“怎么沒有魚?”設置懸念,再讓幼兒用軟毛刷涂色,“我找到小魚了,我找到了蝦……”幼兒的興奮溢于言表,為整個畫面涂上了底色的同時完成了軟毛刷涂色的技能練習。同時,一改往日進行繪畫時一人一張紙的作風,以整條小河為作畫紙集體作畫,讓幼兒有更大發揮空間。讓幼兒進行反復練習(抓完這邊再抓其他的)卻仍興致勃勃,也可以更直接親近地與同伴進行交流,充分體驗集體作畫的樂趣。我們準備了棉簽棒、油畫棒、彩色筆等作為繪畫工作,適合不同水平層次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對多種工具繪畫的需要。

篇(7)

一、自主評價游戲,分享游戲體驗

游戲中的交流與分享,具有推動游戲情節的發展,推進幼兒與幼兒間的關系,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幼兒的語言能力等多方面的功用。游戲結束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體驗,但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夠完善,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說說自己在游戲中的心情,結合在游戲中的觀察發現,引導幼兒講述在哪里玩游戲、與誰玩游戲、怎么玩游戲等,幫助幼兒梳理游戲環節,分享游戲中的體驗,積累游戲經驗。

比如,小言在教師引導下講述“超市”游戲的經過。

師:“小言,今天你們在超市里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小言:“小雯來買東西了?!?/p>

師:“那你是怎么做的?”

小言:“小雯買了一個香蕉和一棵白菜,一共兩元錢,可是她給了我五元錢,所以我找給她三元錢?!?/p>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告訴我們:游戲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小班幼兒具有初步的數量意識,但是對數量的多少并不很明確,在以往的游戲中都是付錢后直接走人。小言曾在跟隨家長購物時經歷了“找錢”的過程,所以他把自己的經驗運用到了游蛑小K淙皇欠淺<蚨痰母肚買東西的游戲環節,卻體現了幼兒交往能力、數學知識的積累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在購物游戲中,幼兒逐漸習得并加深了數的概念,豐富了游戲過程,增加了互動交流的機會。

二、自主商討問題,積累游戲經驗

教師把評價游戲的權利讓給孩子,讓孩子討論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能夠更好地獲取大家的關注,形成共同解決的氛圍,并在討論中得到新的經驗與認知,形成新的游戲內容或是主題。

小閏來到了“超市”,他對服務員小寧說:“我要去娃娃家做客,我想買一束鮮花。”

小寧回答他:“我們這里沒有鮮花?!?/p>

小閏:“可是去娃娃家做客一定要買一束鮮花的,你們這里沒有,那可怎么辦呢?”

在游戲評價環節,小閏把他遇到的困惑提了出來,并請大家幫忙想辦法解決。幼兒們紛紛幫小閏出主意。

小A:“那你就不要買鮮花了,你可以買其他東西的。”

小B:“你可以請超市的服務員幫你做一束鮮花?!?/p>

小B的回答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孩子們對做鮮花需要哪些材料、鮮花有哪些品種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生成了一個新的游戲區域――“鮮花店”。

教師應善于捕捉幼兒游戲中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和分享,引導幼兒自主討論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增添游戲樂趣,為幼兒提供表現和發展的機會,同時也使幼兒間有更多雙向交流、平行學習的機會,在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加游戲經驗。

三、自主創新游戲,提升游戲能力

維果茨基說過:“游戲創造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在游戲中,幼兒的表現總是超過他的實際年齡,高于他日常的行為表現?!蓖ㄟ^游戲評價,教師把幼兒在游戲中的創新之舉分享給大家,把幼兒的個別經驗很好地轉變為幼兒的集體經驗,促進幼兒的共同發展和成長。

小班幼兒自我意識強烈,缺乏與同伴合作的意識,游戲組織能力較差,特別是表演區的活動,很多時候都需要借助教師的指導開展游戲。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幼兒在家很喜歡模仿老師給小朋友們上課的樣子,帶著家長唱歌,給家長講故事等等。所以,我們把“表演區”改為“幼兒園”,由幼兒扮演小老師給小朋友們上課,大膽放手讓幼兒自由表演,大膽表現。

小軒是“幼兒園”的小老師,他正帶著大家在唱《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頭頂上……”小朋友們一邊唱,一邊做著小手爬的動作。

忽然,小軒看到了旁邊的小動物頭飾,他拿出一個小兔頭飾,戴到自己頭上?!拔覀冊僖黄饋沓缎⊥锰钒?。跳呀跳呀跳呀跳,一跳跳到頭頂上……”小軒用手指模仿著小兔跳的動作,帶著大家邊唱邊表演。

“好了,現在我請小涵當小老師。”小軒摘下自己的頭飾,戴到小涵的頭上。

篇(8)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3-0120-02

游戲活動是幼兒在園的基本活動,游戲活動是教師了解幼兒的最重要的途徑。小小班幼兒年齡小、活潑好動、情感外露,存在明顯的個性。通過對幼兒游戲行為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教師能有效地把握幼兒的興趣需要、認知水平、個性特點及能力差異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有助于兒童發展與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適宜活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一、細心觀察,客觀記錄幼兒游戲行為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也伴隨著幼兒的成長。通過細心觀察幼兒游戲,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班上“不同”幼兒的情況。幼兒教師可以根據觀察的目的及游戲活動的特征,靈活地選擇觀察方法,并注意利用表格、文字、圖示、影像等多種記錄方式來記錄自己對幼兒的觀察。教師尤其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語言、表情、動作細節,潛心做一個幼兒行為的觀察者。

在游戲活動中,有時我會運用“掃描觀察法”對幼兒依次輪流進行觀察,以便大概地了解全班幼兒的情況;有時我會采用定點觀察法對“特定幼兒”進行觀察,如總是單獨游戲的幼兒、明顯有破壞性和攻擊性表現的幼兒以及一個不能忍受極小挫折的幼兒等。例如,筆者對班上一名“不同”的幼兒的觀察記錄如下:“班上有個可愛的小男孩,他好動,語言豐富,有個“愛打人”小毛病改不掉。每天在戶外游戲時,我觀察到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遵守老師提出的要求和規則游戲,只有他總是不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喜歡惹惹這人,碰碰那個人,影響別的小朋友游戲,游戲的時候有很多的小朋友來告狀?!?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們該怎么辦呢?筆者認為首先更加詳盡細心地觀察這個孩子的行為表現,進而分析造成他這些行為表現的原因。也許有的是因為緊張、恐懼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或許潛意識中為自己不受傷害,內心很自然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又或者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原因等。我們可以把平日觀察到的情況和分析出的原因,在離園接待時和他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找到了真正的原因。而后和家長合作,針對性通過言語指導、行為示范等多種方式,真正改變該幼兒的行為。

二、時刻觀察,有效指導幼兒游戲行為

觀察幼兒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獲取幼兒的信息,還在于進一步對觀察信息給予解釋,進而更好地從幼兒出發設計課程,促進幼兒的發展。 教師在游戲活動中要隨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適時地、有針對性地給予幼兒指導,使計劃教育與隨機教育巧妙結合。觀察是提供游戲準備工作的基礎,可使教師了解并提供給幼兒游戲的必要條件,如時間、空間、玩具材料、游戲經驗等,只有通過觀察,教師才能知道幼兒是否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玩、游戲的空間夠不夠、玩具材料恰不恰當、幼兒經驗的豐富程度如何等。薩頓.史密斯提出教師介入幼兒游戲的程序為:首先要觀察并仔細辨別幼兒的興趣與技巧,其次投入參與,最后跳出幼兒游戲,作進一步觀察。在她提出的這個程序里,強調了觀察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幼兒游戲時時刻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做好記錄,為下次游戲的制定提供依據。

例如:在小小班角色游戲《抱娃娃》中,制定的目標是:教會幼兒學會正確抱娃娃的姿勢;體驗游戲的快樂。在游戲開始前我用大部分時間示范、強調讓幼兒學會正確抱娃娃的方法,要求幼兒在抱娃娃時要把娃娃的頭靠在自己的手臂上,另一只手托著娃娃的屁股。幼兒開始游戲后,他們爭先恐后地想來當媽媽爸爸,可是我觀察到他們在抱娃娃的姿勢上總是五花八門,絕大部分的幼兒是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抱布娃娃的,即使我進行了指導,效果并不顯著。強迫孩子們按照成人的要求,他們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嗎?在活動結束后我反思:“首先班上的大多都是兩歲多的孩子,他們受到身體發育的限制,身體的協調能力沒辦法達到成人的要求。其次,兩歲的孩子他們的行為很隨意,無法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他們。最后,我選擇娃娃的體積太大,不適合小小班的孩子來抱。”于是我調整了布娃娃的大小,將大小適宜的布娃娃投放到區角,分區游戲時請幼兒來抱娃娃,我觀察到有的幼兒雙手托著娃娃的身體,左右搖晃,有的幼兒雙手插在布娃娃的腋下抱著娃娃等等。在幼兒游戲時保持時刻的觀察,能幫助教師隨時隨地了解幼兒,從而更加有效地指導幼兒的游戲行為。

三、全面觀察,發展性評價幼兒游戲行為

對幼兒游戲行為的評價必須建立在對游戲的觀察上,只有觀察幼兒游戲的過程,才能對游戲形成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避免教師憑主觀意愿、不切實際地空洞說教。教師要表揚肯定積極的行為,也要注意對游戲活動的質量予以評價鼓勵。在游戲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以指導者角色引導幼兒游戲,同時又以平等身份與幼兒共同討論評價游戲過程與效果。在評價過程中以幼兒評價為主,教師給予指導,突出本次游戲的優點,并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小小班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強,還不能完整、準確講述自己的游戲思路,因此在評價時應注意啟發引導孩子的自我表達。

例如:“在一次搭搭玩玩《小花》的游戲中,我的目標預設是讓幼兒學會插拼合的技能來搭小花。幼兒游戲過程中,我就全面觀察幼兒插拼行為,在觀察中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插拼的技能來搭小花,甚至還有的孩子會用不同的技能搭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小花,小部分的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都能完成目標要求。在游戲結束后,把所有幼兒完成的作品展示在講臺上,先請小朋友上來拿著自己的作品來說一說:“今天是用了什么方法來搭小花的”,也許對于兩歲的孩子來說他們表達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教師還是要提供給孩子這個機會,當孩子們說完教師可以做個補充;最后教師做過總結性的補充,先肯定大部分的幼兒都學會了插拼的方法很棒,特別肯定了一些能憑著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搭出小花的小朋友,然后提出一些不足之處,如在遵守紀律方面,爭搶玩具方面,希望下次游戲時大家能改掉這些小毛病就更棒了。

游戲的主人是幼兒,游戲應該成為幼兒發展的前提,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來進行的。這都需要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進行細心、時刻、全面地觀察幼兒的行為,才能幫助教師有針對地進行指導,幫助教師準確地掌握時間和空間的應用,幫助教師了解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需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適當的指導,避免幼兒游戲中“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觀察幼兒是幼兒教師為幼兒提供適宜性課程的基礎,幼兒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觀察幼兒的意識與能力,為幼兒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篇(9)

1.游戲情節簡單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隨意性。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所以游戲中反映出來的內容簡單,情節單一、零散。如“媽媽”喂娃娃、抱娃娃、給娃娃穿衣或打電話、掃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內容?;蛘呤前职譄?、媽媽燒飯、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戲情節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間缺乏聯系。

2.游戲動作重復而簡單。

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小手肌肉發育不夠完善,喜歡做重復動作。所以小班幼兒在游戲時,多是簡單的重復動作,較少的系列動作是憑興趣操作材料。如反復地做切菜動作、炒菜動作、反復做接水、飲水動作。

3.游戲語言交往較少。

由于小班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幼兒游戲中大多是平行游戲,幼兒獨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無語。一起玩時也是各說各的話,專心于自己的游戲,旁若無人,有時也有一些簡單的對話,但是是圍繞模仿的材料開展的,如:姝彤拿著空飲料瓶說:“喝飲料吧!”偉然接過就喝了一口說:“真好喝”,然后又進行自己的游戲。

4.游戲時缺乏角色意識。

幼兒的角色意缺乏。游戲中的興趣和注意力不穩定,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例如:他當爸爸時,看到媽媽做飯做得特別高興時,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也去跟著做飯??僧斔匆妺寢屌莶枵泻艨腿撕苡腥ぃ头畔率种械牟途咭惨莶枵泻艨腿?。

5.游戲時是依材料而進行的游戲。

由于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特點,小班幼兒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實物或是具體形象的材料。游戲中動作交往多于語言交往。更多依賴玩具進行游戲,滿足于玩具的擺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燒烤店孩子埋頭看燒烤的材料,對來買燒烤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戲指導策略

1.做好開展角色游戲的條件準備

幼兒園角色游戲的條件主要是物理條件,即游戲的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具備了開展角色游戲的條件,就為角色游戲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反應,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角色游戲的主體與廣泛、情節越深入。因此,教師可以滲透情境化的小游戲,注重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支持他們的角色游戲的開展。同時引導家長有意識地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如多帶孩子外出,多接觸事物,多與孩子交流,從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如星期天可以和他們一起去銀行、理發店、商店等地方,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樣工作的。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

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是幼兒深入自主地開展角色游戲的重要保證。教師應根據游戲的難易程度,分配好時間,根據游戲的需要,保證每次都有不少于30分鐘的游戲活動時間,每天都安排一次角色游戲活動,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

4.把握有效時機介入,關注幼兒活動,促進游戲開展。

小班幼兒的角色游戲還是比較弱的,游戲目的性較差,操作時有意注意的穩定性較低。老師要適時適度介入,激發幼兒游戲興趣,促進游戲的開展,讓孩子在愉快的情緒中游戲。

1.1當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確如何進行游戲時(當孩子滿足于隨意擺弄操作材料時)

小班孩子具有隨意性的特點。孩子常常滿足于隨意擺弄材料,雖然充當了角色但并不明確應當如何進行游戲。這時教師可采取直接指導的方法進行介入指導。如一個扮演媽媽的孩子拿著小鏟在鍋里反復做炒菜動作。我便問她:“你是孩子的媽媽嗎?你這媽媽今天要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馬上醒悟過來,知道要做什么。教師這樣的介入指導,幫助小班孩子從模仿動作興趣轉移到對扮演角色的興趣。

1.2當孩子在游戲中,反映內容單調時(當幼兒喜歡游戲又不會游戲時)

小班孩子生活經驗少且剛剛接觸游戲,他們對老師創設的游戲環境非常著迷,可是又不會游戲,在游戲中反映出簡單的內容。這時,他們需要老師具體的指導和幫助。老師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導,幼兒更容易接受。

5.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采取多樣評價,促進游戲水平的提高。

教師應更多關注幼兒游戲過程,多采用積極的縱向評價,創造寬松的評價氛圍,培養小班幼兒游戲活動的積極情感,提高游戲水平。小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較朦朧,往往需要通過別人的眼睛來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來評價自己。因此,對小班幼兒的游戲評價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在游戲結束時,發現問題應立即評價,特別對于小班幼兒,便于他們回憶在活動中的行為,否則很可能當幼兒收拾好游戲材料后,對自己所進行的活動已記不清了。

篇(10)

在課改的大背景下,需重視環境育人,要創設出和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提供給幼兒大量的活動和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自主游戲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發展,通過投放豐富的、適宜的操作材料,激發幼兒探索、思考、想象和創造等優秀品質。

一、環境滿足不同個體的需要,讓幼兒自主選擇

在創設小班幼兒自主游戲過程中,通過創設多主題、多內容的游戲環境來滿足小班幼兒的個體需求,給予他們充足的選擇余地。在開學初期的主題活動中,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我們班創設了“娃娃家”的角色區,適合小班幼兒的主題環境,我把“娃娃家”里設計了漂亮的玄關,安裝了油煙機、熱水器、洗手臺、淋浴噴頭,擺放了可以睡覺的小床,以及好多小娃娃……這些對于小班幼兒來說能在日常生活看到,比較熟悉、親切,容易產生共鳴,幼兒進入這樣的環境就容易被深深地吸引。他們自主選擇不同的角色扮演方式,在生動、具體、直觀的環境中盡情地游戲,快樂地與環境互動著。

二、環境隱去權威至上的尷尬,讓幼兒自我游戲

多環境、多主體的內容能讓小班幼兒更自主游戲。在“香香牛奶棚”中,每天幼兒都會記得去游戲中喝牛奶,讓香蕉媽媽親親、抱抱。有一位幼兒每天都是第一個,他說:“我要讓香蕉媽媽第一個親親我。”有幼兒說:“喝完牛奶我要擦擦嘴,這樣香蕉媽媽就會親我。”幼兒自然而然地模仿、扮演生活中的角色,習得生活技能,再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春天小花園”的主題中,幼兒用自己的小手裝扮著魅力的花園――綠枝條、高梧桐樹葉、精美盆栽,吟唱著兒歌“柳樹娃娃”、歌曲“小燕子”……寬松、和諧、生動的環境充分激發了幼兒游戲的愿望。在自主化的游戲環境中,創設的游戲環境充分隱去了權威至上的尷尬,幼兒在游戲中可以充分展示

自我。

三、環境結合季節、節日,讓幼兒直接體驗

在創設小班幼兒的游戲環境時,我力求游戲環境讓幼兒有直接的體驗。正如陳鶴琴所說的:“環境的布置也通過兒童的大腦和雙手。通過兒童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有最真切的體驗?!?/p>

在“冬天不怕冷”的主題活動中,一場冬雪引起了孩子們的濃厚的興趣。有的說:“下雪天,可以去滑雪。”有的說:“雪白白的可以玩打雪仗了!”有的說:“我看到過滑雪的。”“那你們想不想在我們教室里也開個滑雪場?”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興奮不已。“開個滑雪場需要什么呢?”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的說:“滑雪手上要拿兩根棒。”有的說:“要穿很厚很厚的衣服。”有的說:“腳上還要踩滑雪板?!庇變旱脑捳Z聽起來令人興奮,在他們小小的心里竟藏著那么多秘密。師生一起觀看了“滑雪”的視頻,進一步豐富幼兒這方面的知識經驗。第二天,不少幼兒就從家里帶來了各種替代品。在緊鑼密鼓地準備之后,我們班滑雪場游戲轟轟烈烈地展開了?;﹫龅挠螒蛎刻於嘉簧儆變喝ビ瓮妗?/p>

只要我們讀懂小班幼兒的心理,了解他們的需求,讓小班幼兒有直接的體驗,這樣他們也能在豐富多彩的環境中游戲!

四、環境有一定的可變性

在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中,我們班的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充分利用教室的各個空間來設計幼兒游戲的環境,也在不停地調整著環境布局。陳鶴琴先生說過:“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倘若游戲環境始終保持原狀,不但會使幼兒游戲興趣減弱,更不利于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可愛的小動物”的主題中,我就把幼兒的游戲環境改變了一下。我將教室的一扇門變成了一顆“小動物家的樹”,這棵樹上住著幾個動物,而孩子們要到小動物家去做客時,就必須根據門洞上“魔法妹妹”的提示,給不同的小動物送不同品種、不同數量的禮物。調整過后,我發現這棵奇妙的樹每天都吸引著不少幼兒前去送禮物。通過這樣的調整后,不僅激發了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幼兒細致的觀察力能力。正是由于游戲環境的可變性,才能得到小班幼兒的關注,他們才樂意與這種環境互動!

上一篇: 考研經驗交流會 下一篇: 監理單位匯報材料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灵寿县| 区。| 瑞金市| 革吉县| 汕头市| 镇雄县| 丹棱县| 连州市| 绍兴市| 彰化市| 光山县| 灌南县| 中西区| 丰顺县| 张家口市| 久治县| 弋阳县| 班玛县| 镇赉县| 荔波县| 汤原县| 甘谷县| 福鼎市| 定边县| 吉林省| 灵山县| 中卫市| 德兴市| 正安县| 隆尧县| 修武县| 天柱县| 英吉沙县| 瑞安市| 北碚区| 舟曲县| 鸡东县| 怀化市| 合水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