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3 07:00: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流浪畫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塵仆仆來到柳湖小筑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中午,“驚蟄”前一日,杭州最美麗季節的前奏,這從柳湖小筑門口的花海就可窺見一般,招牌黑板旁春天特有的植物毛地黃的花朵正開得妖嬈,就算你不是旅客,也可以去1樓的咖啡館和3樓的露臺感受西湖邊的文藝氣息,滿室的鮮花配上溫暖的顏色,適合發呆一下午。
一路循跡來到3樓露臺,小筑女主人雪梨正在招待遠方的朋友,春光下是陽光般的笑容,笑容下是秀色可餐的美味――番茄、檸檬點綴下的鱈魚、培根、軟骨下的各種蔬菜被激出一股香濃的黃油口感,牛肉、羊排肉嫩汁美……這些全是雪梨自己研發的獨特口味,鑒于雪梨夫婦二人好客的性格,這些佳肴總是不停被熱情的雪莉拿來招待慕名前來的朋友們。
露臺邊是一排蒼勁的梧桐樹干,正悄悄冒出綠芽,可以想見,春末夏初將是如何的遮天蔽日,在遮陽傘的配合下,清風徐徐,亦是避暑好去處。一抬眼,就是西子湖畔,翠嫩翠嫩的柳樹,初見“柳浪聞鶯”的妖嬈姿態。另一側,是一座老船木,被愛花的雪梨設計成了一座大花盆,各種五顏六色的太陽花被種植在里面,向陽而生,渴望生命。
當然,如果遇到小筑主人不在家,也不必覺得氣餒,可以徑直來到大堂點餐,白天吧臺有各種餐點,早上更有各國做法的西式早餐組合,廚師來自于五星級酒店,口感絕對經得起考驗。而1樓Inlake小筑咖啡雖然是對外開放的,但住客出示房卡可以享受85折優惠。比起露臺的開放,這里更私密,每一個座位都有木制桌椅搭配大捧大捧鮮花,充滿了色彩感,望著優哉游哉在西湖邊散步的游客,你是他們的風景,他們也是你的風景。
打造,成為停駐的理由
來杭州旅行的人,選旅店的標準無非幾樣。第一在景區附近,離西湖越近越好。其次要交通方便又鬧中取靜,設計感、親切感兼具,最好價位平易。要滿足“閱盡千帆”的旅客們的這些要求,著實不容易。
位于著名的南山路上的柳湖小筑,地段和位置都相當好。旅舍背靠南山路上的中國美院,一派濃濃中國風。美院被綠色爬山虎爬滿外墻,非常養眼。美院附近是一條酒吧街,文藝氣氛也很不錯。
隨著小筑名聲做響,雪梨發現,很多人出游并不僅僅因為一個城市的風景,也可以是因為一個城市的旅舍。換言之,旅舍也能成為一個城市的風景。
柳湖小筑并不是雪梨夫婦的第一家旅舍,早年和朋友開的第一家青年旅舍“景上南山”也在南山路上,后機緣巧合得到下了綠楊路上的房子,開始打造他們心目中的“柳湖小筑”。小筑完全是夫婦二人親力親為,男主“硬件”,女主“軟件”,考慮到杭州包容并蓄的特性,可以喚起西湖與時俱進的特性,丈夫憑著多年的經驗,把小筑粉刷成了明黃色,襯托在綠意盎然的西湖景色下毫不突兀,反而添了幾分靈動與溫馨。而妻子愛花護花的性格,讓小筑四季都“淪陷”在了花海里。
柳湖小筑的回廊環繞著美麗的花園,經過小筑主人的細心打理,四季花開不斷。從三層俯瞰樓下木椅、綠植和池水,一片花海。隨著季節,池水會時滿時淺,給建筑帶來了幾分靈性。即使是不下雨的時候,池子裸地干涸在那,但隨著鵝卵石搭建的“回”字型池壁,也富有中國味。
細節,客房春意溢心田
就連客房里,也被各種綠植和鮮花包圍著。窗外是小巷,西湖邊的小鳥很活潑,偶爾會停住在窗臺上,春意不經意地就傾瀉了進來。電源插孔分布各處,位置也很人性化,能看的出來小筑主人注重細節的性格。
柳湖小筑雖然是青旅,但設施幾乎是酒店和青旅的結合。擺設似酒店,但木質的家具風格,又體現了杭州的人文氣息。床單是酒店式的白色標準,枕頭有兩個,一個棉質的,一個羽絨的,被子也是羽絨的,舒適周到。
旅舍臨街的房間可以看得到湖景,但如果入住了另一面看不到湖水的房間,也不要緊。沿著樓梯爬到樓頂上,就是觀景天臺,安置了桌椅座位,還有一間自助洗衣室兼廚房。住客隨時都可以來到露臺,眺望日出日落,西湖邊如畫的景色,怎能讓人不喜歡這個城市,心情從每天醒來都是無限美好。
離開時,看到露臺墻角上種滿了爬山虎,綠芽已經弱弱地爬上攀繩,也許,下一次來到,可以看到黃色墻壁上爬滿了郁郁蔥蔥的綠色藤蔓,讓整座建更“鮮”“活”了起來。
地址:杭州市南山路綠楊路5號
房間:24間客房,其中包括了18個床位、11個大床標準間和10個雙床標準間。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主人露西還沒有出來,jack想露西肯定是不要我了。然后,他就耷拉著腦袋,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Jack其實猜錯了,露西正在拼命地找他呢!
Jack走著走著,遇到了一只貓,名叫,告訴Jack,他也是跟主人走丟的了,沒辦法,只好來流浪的一只小貓。Jack覺得,一定會是他的知心朋友,便和她成為了好朋友。
忽然,一只大狼狗跑了出來,可把他們兩個嚇了一跳,但大狼狗微笑著說:“別怕,我是來幫你們的,你們和主人走丟了?那就來我這里住一陣吧!”他們倆聽了,高興極了!便說:“謝謝你,大狼狗。”大狼狗聽了,不好意思的說:“不客氣啦!我也是第一次招待客人哦。”大家這時都笑了,笑得很溫暖……
在隨后的幾天里,和、Jack在大狼狗的帶領下,知道了野外的一些知識,還知道了野外怎樣生存。
有一天,Jack說:“我的主人找不到我,一定很著急,我該怎樣辦,才能找到我的主人呢?”他們商議一番后,決定到游樂園的門口,看看Jack的主人在不在那里。
在大狼狗的帶領下,和Jack就到了游樂園門口,果然露西——Jack的主人就在那兒!露西和Jack又到了一起!他們親吻著、擁抱著……
可是,大狼狗和卻哭了。因為,他們再也見不到Jack了。
露西見了,說:“別哭了,我看你們難舍難分,干脆你們也別走了,和Jack住在一起吧!”動物們聽了,又蹦又跳,高興極了!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主人露西還沒有出來,jack想露西肯定是不要我了。然后,他就耷拉著腦袋,開始了流浪的旅程……
Jack其實猜錯了,露西正在拼命地找他呢!
Jack走著走著,遇到了一只貓,名叫,告訴Jack,他也是跟主人走丟的了,沒辦法,只好來流浪的一只小貓。Jack覺得,一定會是他的知心朋友,便和她成為了好朋友。
忽然,一只大狼狗跑了出來,可把他們兩個嚇了一跳,但大狼狗微笑著說:“別怕,我是來幫你們的,你們和主人走丟了?那就來我這里住一陣吧!”他們倆聽了,高興極了!便說:“謝謝你,大狼狗。”大狼狗聽了,不好意思的說:“不客氣啦!我也是第一次招待客人哦。”大家這時都笑了,笑得很溫暖……
在隨后的幾天里,和、Jack在大狼狗的帶領下,知道了野外的一些知識,還知道了野外怎樣生存。
有一天,Jack說:“我的主人找不到我,一定很著急,我該怎樣辦,才能找到我的主人呢?”他們商議一番后,決定到游樂園的門口,看看Jack的主人在不在那里。
在大狼狗的帶領下,和Jack就到了游樂園門口,果然露西——Jack的主人就在那兒!露西和Jack又到了一起!他們親吻著、擁抱著……
“麗娜,告訴你,我可不是作家——我使用的語言是色彩、明暗與線條。我手握畫筆時,可不是對周圍世界進行簡單描繪,不是對著樹畫樹,對著花瓶畫花瓶,對著書架畫書架……那根本不是作畫。正如一位作家不能只如實地描述自己的生活一樣,我需要與這個世界溝通,了解它的喜怒哀樂。我知道它是活著的,是有感情的,可為什么它對我愛理不理呢?”
麗娜翻了個身,抬起前爪揉了揉細長的眼睛,繼續睡覺。
“麗娜,我知道這一切……”畫家接著自言自語,“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失去了創作靈感。一個藝術家多么需要靈感呀!靈感,就像在清晨,你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聽到悅耳的鳥鳴,卻無法收藏;又像你聽到輕輕的敲門聲卻不敢開門,因為你害怕門后其實空無一人,或許那個人故意躲在暗處窺視你,或許那只是風在惡作劇……”
麗娜伸了一個懶腰,終于醒了。
麗娜是只毛色雪白的貓,是這位窮困潦倒的畫家從一個奇怪的地方撿來的。
去年冬天,畫家在離家不遠的一家小酒館喝酒。當他跌跌撞撞地從小酒館里走出來時,天已經全黑了,紛紛揚揚的雪花從空中飄落,四周變成了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
畫家興奮得像個小孩子一樣在雪地里奔跑,越跑越快。因為剛喝完酒,他的意識有點兒模糊不清,他跑著跑著竟迷路了。大學畢業后,他已經獨自在這座城市生活了近兩年,對這里的每條街都十分熟悉,可現在他卻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
他停下腳步,酒也醒了大半。
環顧四周之后,他覺得自己在做夢,不然路上的行人怎么都奇形怪狀的呢?即將與他擦肩而過的是一個瘦高個兒,穿著休閑運動裝,當那“人”離他愈近,借著雪地反光,他看出來那竟然是只毛臉猴子;從對面走過來的這位呢,長得白白胖胖的,西裝筆挺,還打著領帶,可他馬上認出來這是位豬先生;跟在豬先生身后的這位,身材魁梧,全身黑衣,還戴著墨鏡,看起來酷酷的,他仔細一瞧,大吃一驚——那竟是只大黑熊……
他嚇得眼前一黑,“咕咚”一聲躺倒在地。他不過是想裝死,沒想到一頭撞到一截枯木上,當真昏了過去。不知過了多久,他醒過來,身體快凍僵了,幸好胸口還暖烘烘的。他勉強伸出僵直的手,一點點兒探過去,最后觸到一個毛茸茸的小東西—— 一只貓。他這才明白過來,正是因為這只貓,他才沒被完全凍僵,而這只貓到他身邊來大概也是為取暖吧!
他忽然產生一種想與它相依為命的感覺,盡管他馬上看出來,這不過是只沒人要的臟兮兮的流浪貓。
天亮了,當太陽從灰色云層后面露出臉來,那個奇怪的世界便消失了。
畫家抬頭望望天,又瞧瞧四周,終于明白過來,原來他一直躺在酒館旁邊的一條偏僻小巷里。腳邊的流浪貓仍在酣睡,他不敢相信昨夜的經歷是真的。
出于同情與感激,畫家把流浪貓帶回了住處,麗娜是他給它取的名字。
了解了畫家的這段奇遇之后,若麗娜忽然開口說話,你也不會覺得奇怪了吧?它本就來自于那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喂!請你別再打攪我午睡了好不好?”
“午……午睡?天……天馬上要黑了呀!”畫家結結巴巴,幾乎說不出話,他沒想到麗娜竟會開口說話,還是只嗓子啞啞的公貓。
畫家剛帶回麗娜時,他的日子還算好過,養只貓不成問題。所以,盡管它整日懶洋洋的,畫家仍對它寵愛有加。它從不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不吃耗子,只吃畫家喜歡吃的食物,比如魚、米飯、番茄、吐司……它還喜歡喝畫家喝的咖啡。畫家對此并不覺得奇怪,倒覺得這只貓挺有趣的。他大概認為,身為一個畫家,養的貓也應該與眾不同吧!
“你以前為什么不說話?”畫家撓撓一頭雞窩似的頭發,不解地問。
“因為以前我沒必要說話呀,笨蛋!”麗娜簡直對他不屑一顧。
“什么?我是笨蛋?”畫家指著自己的鼻子,快氣暈了,“麗娜,你知道這一年來是誰在養著你嗎?你知道,一個畫家沒了靈感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就意味著我將畫不出作品來出售。沒人買我的作品,我們就得從這座房子里搬出去,若真搬出去了,別說吃魚,我們以后連飯也吃不上了……嗚嗚……”畫家說到傷心處,幾乎放聲痛哭。
在這以前,畫家夢想著有朝一日賣出所有作品,掙一大筆錢,然后去法國巴黎看畫展,去百老匯聽歌劇,到世界各地旅游……對了,他還要在郊外買一棟大別墅——別墅得帶有一個花園、兩個大游泳池,剛好適合他邀請各方朋友前來,開一場別開生面的PARTY(派對)……
可是,他現在手上的錢恐怕連生計也難以維持,朝夕相處了這么久的麗娜還對他冷嘲熱諷,怪不得他如此傷心絕望呢!
“好了,你不就是想掙錢嗎?其實挺簡單的,你接著畫不就成了?你隨便畫畫都能掙到錢的。”麗娜臉上仍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你說得倒簡單,你以為畫畫那么容易啊?!”畫家氣得提高了音量。
“我有辦法,不過,你必須照我說的辦。”麗娜一字一頓地說。
“你有辦法?”畫家有點兒不大相信。
“等我!”麗娜說完,敏捷地轉身跳進窗外黑沉沉的夜里。
一個小時過去了。
兩個小時過去了。
三個小時過去了。
……
時間漫長得不可思議。
麗娜到底去了哪兒?去做什么?會不會迷路?
提到迷路,畫家又想起一年前的那次奇遇。
“這孩子,怎么這個樣子不是喜歡葫蘆就是喜歡繪畫。老是喜歡一些沒用的玩意兒,將來能有出息嗎?”
對于父親的嘀咕他從來都不敢頂嘴,清兵衛老是用沉默來回應父親的嘮叨,依舊癡迷于繪畫。他學會了躲避,等到父母睡覺時才偷偷拿出藏在床下的畫板出來繪畫或欣賞繪畫作品。
在課堂上,清兵衛偶爾會走神,為此常常鬧出一些笑話。有一天清晨清兵衛正沉迷于欣賞《馬到功成》繪畫作品,被老師無意間問道:“這篇文章的主人公家境如何?”“八匹”
這時,全班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怒氣沖沖的老師讓他孤零零地站在角落里,他不敢對視老師只好低著頭往下看。這時清兵衛看到由一群螞蟻構成的繪畫作品,沉迷中的他突然說道:“多么美的畫啊!”恰巧被正在上課的老師聽到了,本來就生氣了的老師現在更生氣了。在這個學期清兵衛已經不止一次犯這樣的錯誤了,為此清兵衛不得不退學。父親也覺得他有這樣的兒子使他感到丟臉。父親也讓清兵衛滾蛋了,清兵衛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他只好自更其力,在街上擺起畫攤。他的畫并不昂貴只賣一文錢一張,即使這樣也很少人買。直到一年后,一位畫家路過這里才改變了的命運。經過是這樣的:
這位畫家非常欣賞清兵衛的畫,畫家得知他是流浪漢時收養了他。畫家經常與清兵衛出去寫生,經過他的不懈努力終于成為一名杰出的畫家。
畫家把祖國描繪得七彩斑斕,讓侵略者不再瞧不起我們,所以我想成為一位畫家。
我想成為一位作家:
作家把祖國團結的力量寫進書里,讓侵略者害怕,所以我想成為一位作家。
我想成為一位科學家:
科學家把許多外國人無法破解的奧秘,成功地破解了,讓外國人不再輕蔑我們,所以我想成為一位科學家。
我想成為一位考古學家:
考古學家經過不斷的長期努力,發現了世界四大奇跡之一——兵馬俑。讓外國人對我們刮目相看,所以我想成為一位考古學家。
我想成為一位醫生:
醫生救治了許多即將死亡的人們,一個一個給救活了,讓外國人不再譏笑我們,所以我想成為一位醫生。
我的夢想還有許多……
在頒獎儀式上,評委會主席阿薩爾?艾佩利坦率地說,這次評選對評委會成員來說是一次很大的考驗,特別是在《針尖》和《馬蒂斯》的取舍問題上,大家爭執很久才達成共識。《針尖》寫得頗具匠心,作者借助87歲的主人公來展現自己對存在和死亡這一永恒話題的理解,堪與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媲美。評委奧列格?扎伊翁奇科夫斯基解釋道,無論是在行文表達還是主題創意上,《馬蒂斯》都試圖向文學界展現一種新的視角,而這種嘗試正是文學界所需要的,也是應得到鼓勵的。評委奧列霞?尼古拉耶娃也很贊賞《馬蒂斯》,她認為,從這部作品可以看出,與伊利切夫斯基耐心細致的創作相比,文壇上很多人只是在“生產作品”。奧列霞?尼古拉耶娃還補充道,除《馬蒂斯》之外,其他五部作品都只是有著長篇小說篇幅的短篇、中篇或隨筆,這也不符合布克獎頒給長篇小說作者的規定。
小說《馬蒂斯》講述的是俄羅斯人科羅廖夫的故事:通過他的人生遭遇,勾畫出社會的變換動蕩與時代的風云際會,也反映出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的苦悶以及對真理不懈的探求。小說主人公列昂尼德?科羅廖夫出生于1972年,現年35歲。他從小就對自然界感興趣,上學后偏好數學、物理且成績優秀。但動蕩的時局攪亂了他大學畢業后的人生規劃,他對社會悲觀失望而不知所措。最后,他隨波逐流,選擇了出國留學。回國后,他仍找不到以前那種對自然科學的熱情,于是放棄專業研究,開始為生計奔忙。他和同學一起走私電腦,辦補習班,還嘗試過車間監工、夜間保安、海報張貼員、保險推銷員等職務。七年后,他找到了一份像樣的工作――負責從莫斯科往日用品匱乏的西西伯利亞運貨銷售。然而老板吉季斯吝嗇刻薄,他無息借錢給科羅廖夫買房子,條件是戶主寫他們兩個人的名字。
漸漸地,科羅廖夫厭倦了擁擠的人群和忙碌的工作。他將自己關在屋里,耐心細致地用鉛筆、折尺等畫下生活場景。社會的陰暗,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人們對日常生活的恐懼、無奈都一一躍然紙上。為了逃離這種壓抑的“冰冷陰暗”,他決定去流浪,去尋找自己心目中溫暖幸福的生活。做出決定的那天夜里,他夢到了自己喜歡的畫家馬蒂斯和一個用鳥籠圍起來的明亮的立方體。這個暖色調的夢更堅定了他去流浪的決心,為他指明了流浪的方向。在莫斯科,科羅廖夫的流浪雖然自由自在,卻很艱辛。冬天,他只能找廢棄的地下室躲避寒冷,無意中發現了與現行地鐵并行的2號秘密線路,因而結識了許多流浪漢,并由此描繪出蕓蕓眾生相,勾畫出各種社會圖景。在地下,他的腦海中常浮現出馬蒂斯和他的繪畫,他終于決心回到地面,直面現實生活。不幸的是,他剛露出地面,就遭到警察毒打而喪失嗅覺……當科羅廖夫回到自家門前,發現老板吉季斯已經霸占了他的家。流浪者瓦佳和娜佳幫他賣掉汽車、電腦和被扔到過道里的東西,三人離開“讓他生虱子”的莫斯科,朝著太陽向南流浪……
評論家認為,小說《馬蒂斯》充分反映出作者對生活觀察細致的功底。他把科羅廖夫的眼睛當作一臺“顯微鏡”,透過它把個人內心世界及社會底層深處的每個角落都放大給我們看。而這些正是我們常人所忽視或不愿面對的真實存在。灰暗和悲劇性似乎是小說的基調,伊利切夫斯基也承認,當寫到一半的時候,他以為科羅廖夫最后會死。但在閱讀《馬蒂斯》時,總能讓人感到一種明亮和希望同在:科羅廖夫喜歡的畫家馬蒂斯和他色彩絢麗的作品不時閃耀在灰暗的現實星空中;瓦佳喜歡的行吟詩人弗拉基米爾?維索斯基和“俄羅斯貓王”維克多?崔的音樂也不時沖破現實生活的沉悶;癡呆寡言的娜佳所樂意打交道的動物們、大自然以及她期待的嫁衣上的玻璃珠子也都透露出生活的希望。
張樂平,是中國當代最杰出的漫畫家之一。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誕生于1935年。最早三毛漫畫作品,刊登在1935年7月28日的《晨報》《副刊》《圖畫晨報》上。少年兒童出版社,頁數有261頁。
《三毛流浪記》所描述的三毛流浪在街頭喜怒哀樂,悲歡離和的故事,介紹三毛的悲慘生活來間接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陰暗一面。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新鮮的空氣,燦爛的陽光以外,更需要的冷靜的思考,以及心靈的感動和震撼,三毛已經永遠地沉淀在無數人成長的記憶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里,三毛依然會帶給我們許多寶貴的東西,讓我們體驗苦難和不幸,也學會同情,學會關懷和珍愛。
(來源:文章屋網 )
1947年初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樂平先生在一個里弄口,發現有三個凍得瑟瑟發抖的流浪兒,單薄的衣衫擋不住凜冽的北風,身上披著幾片破麻袋,圍著一個剛熄火不久的烤山薯的爐子,用嘴吹火取暖。樂平先生駐足默視很久,心里十分痛楚,當時他自己也實在無力幫助他們,只得黯然離去。當他第二天一早再經過那里弄口時,三個流浪兒已凍死了兩個,另一個骨瘦如柴的也凍得只剩下一絲微弱的氣息了,一輛收尸車正要把尸體運走……
這幕場景使一向熱愛兒童的張樂平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憾。他要用手中的筆,畫出這些流浪兒的悲慘命運,向這個不合理的社會提出控訴。就這樣,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活起來了。從1947年6月15日開始,《三毛流浪記》開始在上海《大公報?現代兒童》上連載。一個鮮活真實的流浪兒,沒有用一個文字,全用線條表現出來,他那心地善良、嫉惡如仇、樂觀自信、機智伶俐的性格被刻畫得活靈活現,讓讀者感到可親可愛。我就是在《大公報》上認識這位三毛的。
而“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卻早在1938年就在金華見過面。爆發后,樂平先生便在上海參加抗戰,組織了抗日漫畫宣傳隊,擔任副隊長。他于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帶隊到東南抗戰前哨的金華從事抗日宣傳,在金華舉辦畫展。一天,我到金華八詠門外紫巖路一號《刀與筆》社另一畫家萬思(姚思銓)處玩,有幸見到這位“三毛之父”,這時《三毛流浪記》尚未面世。我那時只是個喜愛文藝的孩子,而樂平先生已是聲名很大的青年漫畫家了。他是我崇拜的對象,給我留下了一個十分美好的印象,深深地鐫刻在心中。而我在他眼中只不過是個十三四歲不諳世事的小孩,想來不會留下任何記憶的。當我在廬山會議期間第二次見到他,談及這段往事時,他感到有點驚訝。他談了許多在金華時的人和事,例如萬思、金逢孫、《刀和筆》、《浙江潮》、八詠樓、紫巖路……這些深深留在他的記憶里的金華。
在少兒讀物“廬山會議”即將結束的前夜,我又到上海代表團下榻的招待所看望上海兒童文學界的朋友,正好碰上他們向張樂平先生求畫三毛。當時圍在他身后看他作畫的人不少,我也是在“三毛”的教育影響下成長的,當然也急切地希望能得到一幅“三毛”,看到他一連畫了四五幅,先后被與他有深交的文藝界朋友喜滋滋地領去了,我才鼓起勇氣說:
“張先生,請給我也畫一幅,可以嗎?”
我第一次進圓明園畫家村,已是20世紀90年代初酷熱難耐的夏天。那時,畫家西村在經歷了前一二年國內外傳媒的輪番“爆炒”和來來往往買畫賣畫的陣陣喧囂之后,正漸漸安靜下來。
在這個北面緊鄰圓明園遺址,東起福緣門新村,西至騷子營、西大地,南到北京大學附近的掛甲屯、婁斗橋及蔚秀園不大的地面上,居住著幾十位流浪北京的藝術家。因此,那時有人將這里與法國巴黎的楓丹白露和美國紐約的蘇荷區相提并論,認為這里將誕生由年輕一代中國畫家組成的新畫派,圓明園畫家村也有可能成為中國現代多元藝術的中心……
離去的“村民”
我記得當時我的運氣不錯,頭次進村,就在畫家祁志龍的小院里,撞上了回村訪友的畫家村老村民――方力鈞。赤膊,光頭,除了一條肥大的棉布短褲、一雙舊拖鞋之外,周身毫無遮蔽的方力鈞,對我們欠身點點頭,又靠回到竹躺椅上,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讓人聯想起他的畫。
方力鈞和祁志龍都是村里最成功的畫家。方力鈞被國外新聞界稱做“中國當代‘玩世’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畫中的人物,無論男女老幼,常常和他一樣,是光頭,而且顯得“平庸”而“無聊”,使人隱隱覺出藏在世俗溫情背后的愚鈍、可悲,和畫家本人玩世不恭的情緒。
1993年,方力鈞同另外一些中國藝術家參加威尼斯藝術展,因作品中不動聲色的幽默聲名鵲起。在圓明園畫家村點上爐子還看得見哈氣的農舍里,那些畫就的作品被買走、收藏。幾個月前,方力鈞搬出了西村,在位于北京東部的遠郊區通縣買下一座大大的農家院落,將一間百多平米的房子改建成畫室。
方力鈞的朋友祁志龍則靠他畫的“政治波普”成就了―番事業。這位前中央美院教員辭職后來到畫家村,以他的“紅色系列”受到海外藝術界人士的廣泛重視。香港畫展之后,一位德國著名藝術品經紀人自愿充當他的,祁志龍本人不久后也成為北京卡塞爾丹藝術咨詢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盡管他至今仍攜妻帶子,身居西村,但已經在通縣買下一片農田,準備蓋建新房。為此,方力鈞把老祁戲稱做畫家村里的“地主”。
“怎么不在這邊呆了?”我問方。
“唔,這邊現在太亂,沒從前那種清靜了。”方力鈞低聲慢語,全然沒有功成名就的做派。他話不多,偶爾說一兩句,便又會陷進沉默,藏住自己。
方是最早來這里的畫家之一。1989午他從中央美院畢業之后,便在圓明園附近的村子里,租到一處農民房住下,冬天生爐子,夏日揮扇,遠遠逃開大都市的喧鬧,依傍昔日皇家園林的古老廢墟,圖的是一份有利創作的安祥和重歸自然的靈感。那時,他還只是“村子里的畫家”。
隨著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畫家的相繼遷入,這里變成了“畫家們的村子”。來這兒的多半是畢業不服從分配或者工作做得好好的突然辭職的那種人,他們喜歡在大多數男孩理“寸頭”的時候蓄長發,而等到大家都長發披肩形如藝術家時便剃個光頭;他們喜歡神聊暢飲、深夜不寐,而大白天睡到中午時分還長臥不起;他們缺乏平穩安逸的甜味而充滿躁動不安和無奈的作品常常令人吃驚。
當時慕名而來入住畫家村,現在已成就為著名策展人的楊衛說:“圓明園藝術家喜歡酒,給外界留下一種放蕩不羈的印象。其實,圓明園藝術家的生活遠沒有外界所渲染的那么浪漫,當時我們不僅要面對社會的巨大阻力,而且還不時地要承擔交不上房租、吃不上飯的日常壓力。”
對如今已是京城著名策展人的舒陽而言,他的生活卻因為對圓明園畫家村的一次訪問而改變。“1995年,我還在西安美院學習時,到北京造訪了圓明園畫家村。那時在傳媒關于圓明園畫家村的報道中,圓明園畫家村堪稱藝術的圣地,到那里造訪,確實有些朝圣的意味。那時生活在圓明園畫家村的藝術家,很多也是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顯然那時的圓明園畫家村很像是想象中的藝術烏托邦,只是在若干年后我才從一些親歷者口中得知那里的實際狀況。這次造訪的經驗以及和北京朋友們的交流,使我在畢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從西安出走。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在為當年的出走沾沾自喜,圓明園畫家村因此成為我內心永駐的一頁。”
終于,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藝術作品吸引了國內外新聞媒介的紛至沓來,參觀者、買畫者以及畫家們的崇拜者把這片村落變得熙攘起來。再以后,村里的農民設法辦起小賣部、小飯館、臺球室、錄像廳之類的生活服務設施,又裝上電話,甚至還開辦了一家專賣畫具顏料的商店。但是,一批成功了的畫家們卻開始一個接一個地離開這日益喧鬧的村落,繼續流浪,去尋找新的“凈土”。
畫中的自己
盡管畫家村的“星”們紛紛遠遷,但村里人依然不時迎來新近遷入的伙伴。他們當中有些人是因為聽信了在圓明園畫家村賣畫容易的傳言而來,而更多的人來這里卻仍然是為了尋找自己。
22歲的艾莉來自河北,是西村里年紀最輕的畫家。初次見面,我把她錯當成唱歌的小娟。披著一襲長長黑發的她,先是點頭,盯著我“吃吃”地笑,然后得意地叫道:“錯啦!”
艾莉進村的時間并不長,來這里的原因也很簡單。由爺爺帶大的她,17歲時,在經歷了刻骨銘心、卻又沒有結果的初戀之后,離家在外,到處流浪。那男孩也是搞藝術的。她進過職業培訓學校,做過服務員,但―切卻都無法長久,“我受不了那種日子,沒意思,我也畫不成畫。”最后,她終于來到北京。先是獨自一人在城里租屋而居。可因為她太喜歡把大街上撿來的“破爛”掛滿小屋,房東難免不快。“后來,有一天晚上,我碰上畫家村的兩個畫家,聽他們一說,我就來了。我覺得在這兒感覺特好,就住下了。”艾莉把我讓進她那小小暗暗、空空如也的屋子,我們一人一只蒲團,面對面席地而坐。
小屋的墻上掛著她的畫,大多顏色深深的,給人很沉重的感覺。其中一幅的畫面上,暗藍綠色的背景中,是一對相擁而臥的人形,但看不出面貌。
“這是……,你和他?”我試探地問。
她眼睛亮亮地看著我,點點頭。“我的每―幅畫,畫的都是我自己的故事。而且,我只畫自己的故事。”她娓娓道來,語調中帶著幾分憂傷。“他是個特好特好的人,我們呢,也特別相愛,可是……唉,不可能,這都是命。”她從自己的床鋪間翻出一張揉皺了的紙,遞給我,那是一張照片的黑白復印件。照片上,一個梳短發的少女,手拿一只藤筐蓋,笑得很甜。“我l 7歲的時候,就是這樣。”她燃起一枚香煙,邊吸邊聊:“當初,為了拍這張照片,我拿著藤筐蓋到處跑,好多照相館都不肯給我照。”
“后來失戀了,我離開家,離開我爺爺。他傷心極了。我也知道對不起他,可是……我喜―歡―離―開―的―感―覺。”艾莉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對我說。
“現在,我在這里畫我自己的故事。我從來沒學過畫畫,過去特別想學,可一直沒機會。如今,就全憑感覺畫出來。栗(憲庭)老師他們都來看過,他們說我很大膽,敢把自己的過去展現給別人。可也勸我:‘艾莉,你總是這樣可不行。得想開一點,別把自己鎖起來。’可我老也忘不了那些故事。”
“不過,有一點是變好了,在這個村子里,我覺得特別安全,不會受到傷害。我可以自由地做我想做的、有意思的事。”
“你畫這種畫,能賣得出去嗎?”我翻著她畫作的照片,問。
她盯著我,搖搖頭,眼中又閃過―絲憂郁:我也知道,沒什么人要這些東西。特別是最近這段時間,賣畫可難了……也許,為了生計,我還是得找一份工作……想起這些,我就有點兒受不了。”
“可是,總得過活,是不是?”
“其實,我活得簡單極了。住的地方也就是這樣,吃呢?愛吃黃瓜,不吃肉。”
夜幕降臨,我們拉上艾莉和另外兩個畫家去村里的小飯館吃晚飯,幾個畫家很不好意思點要了貴一些的葷菜,一直在旁說“夠了,夠了。”艾莉呢,看著桌上的碗碟,只是不斷地從盛著涼拌黃瓜的盤子里夾菜,然后,把其他菜碟里的黃瓜片也挑出來吃。
合也!分也!
畫家村里的男畫家身邊很少沒有女人。畫家的作品里,也常常有一種性暗示。在畫家們看來,女人是他們的靈感,在這種最原始、最簡單的關系里,他們尋找著創作的激情。專門搞裝置藝術的邵振鵬曾經對我說:“性,其實是生命中最根本的東西。搞藝術的人,就是要用自己的作品表現這種根本。”
所以,畫家對女人們,無論是妻子、情人或者朋友,總是挺溫柔的。
所以,盡管有些時候,有些畫家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比較隨便。但他們會說:“那是在尋找。”
所以,盡管畫家們過著清貧無著的生活,還是有不少女孩子來到他們身邊,為他們而著迷,甘愿為他們做飯,與他們共同生活。
所以,圓明園西村的一些畫家在一周喝酒的名目里,專門有兩天是留給女人的:為離婚,和為女朋友。
黑月和莊紅是一對在畫家村里認識、戀愛、結婚,而后又離婚的畫家。身高一米八的黑月有藏族血統,黑黑的卷發,清瘦的臉上帶著幾分野性。然而一旦搭上話,你立刻會感到他其實既溫和又隨意。
黑月1989年從青海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后,只身去海南闖過幾年世界。“錢是賺過不少,可也揮霍得差不多了。”直到有一天,黑月突然感到自己再也離不開藝術,便懷揣剩下的最后100塊錢,來至北京。在他那些已是畫家村村民的朋友的介紹和鼓動下,黑月一頭扎進西村,安頓下來。
然后他就遇見了莊紅。然后他和她就結了婚。
莊紅畢業于北京工藝美術學院。見到她時是一頭短發,臉上透出一股靈秀之氣。她曾經在廣告公司工作,也在外資公司畫過商品畫。1993年3月,莊紅進了村,“終于找到了自我”。
婚后的黑月和莊紅曾經有一個整潔安靜的小院,盡管三間干凈的北房里,幾乎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但兩個人在這個小天地里體味過生命的激情和這份激情誘發的靈感。
分手,離婚,倒沒有了斷他們的友情。黑月和莊紅依然來往,莊紅不時地到黑月那終于變成大雜院的住處串門,即使是黑月不在家的時候。
“那為什么還要分手呢?”我問莊紅。
“也許我太好強了。換成另外任何一個女人,這個婚姻都可能保持下去。我受他人的影響很大,兩個人在―起的時候,我什么事都干不了,而黑月好像不受什么影響,他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多請見《文明》2007年03期
尾聲
1995年夏天,圓明園畫家村作為著名的藝術公共事件消失了。“這一悲劇性的結局卻沒有掩蓋它的歷史光彩。當時,雖然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10年,但中國的文化藝術領域還是處在舊有的體制內。圓明園畫家村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面貌,為人們第一次勾畫了一個當代藝術的自由樂土。對畫家村之外的人們來說,他們看到了一種自由獨立生活的可能性,一種藝術家彰顯個人價值的可能性。”因圓明園畫家村的出現而改變了生活軌跡的舒陽說道。
在圓明園生活過的藝術家在談及那段生活時,幾乎毫無例外地說起那時生活的窘迫,時常面臨饑餓。“如果說有什么變化,一定是好的變化,因為情況已經不能再壞了。”圓明園藝術家劉彥如是評說當時的生活。
“隨著圓明園畫家村在地理版圖上的消失,我們的那些青春故事也被無情的歲月所打散。” 西村故事的策展人楊衛離開圓明園后,以“中國人民很行”成為當代艷俗藝術的代表人物、策展人,現為天津開發區籌建一個大型藝術館而忙碌奔波……
“對于圓明園畫家村,重要的不是藝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那里,我們學會了春天怎么種植希望的花朵,夏天怎么下水撈取肥胖的河瓣,秋天怎么腌制可口的咸菜,冬天怎么生起溫暖的爐火……”村民方力鈞,現居北京通州,自1988年以來,其作品一直受到大批國際知名收藏家和收藏機構的青睞,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一個無法繞過的名字,一位在藝術市場中炙手可熱的藝術家,40出頭的他已被人譽為當代藝術的大師。集眾多光環于一身的方力鈞在眾人的期待下,于2006年10月舉行了自己迄今為止最大的一次個人展覽……
村民楊少斌,成就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代表人物。在他北京通州宋莊小堡最高的位置上那座300平方米屬于自己的畫室中,無奈而幸福地說:為了孩子上學,又住回到了城里。今天晚上還要到瑞典大使館去參加一個為中國當代藝術家舉辦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