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0:31: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康復技術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
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實習學生及其實習單位。實習時間2017年7月10日—2018年4月23日,共計40周10個月左右。被調查的實習學生共129名,其中男生60名,女生69名;被調查的實習單位共22家,其中省外3家,省內19家。2.調查方法問卷調研與實習單位走訪相結合。一是向實習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129份,回收有效問卷1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二是對畢業實習學生人數較多或有影響力的實習單位進行走訪,了解實習單位對實習學生的管理以及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二、調查內容
學生畢業實習單位或崗位的分布情況;學生對康復服務行業的認知和熱愛程度,學生對畢業后工作單位和崗位的意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實習單位和崗位的性質與基本情況,實習單位對學生實習表現的綜合評價,實習單位對校企合作的意見和建議,康復服務行業發展前景及專業人才需求情況等。
三、調查結果
1.實習單位或崗位性質及分布情況
22名學生在省外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實習,占17%;70名學生在省內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實習,占54%;32名學生在省內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實習,占25%;5名學生在省內康復專科醫院實習,占4%。
2.學生對康復服務的認知與熱愛程度
26名學生認為康復服務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畢業后會從事康復服務相關工作,占20%;34名學生認為康復服務機構制度不健全,沒有畢業后從事該行業工作的意愿,占26%;38名學生認為康復服務人員社會地位低,畢業后希望進入醫療機構當醫生,占29%;31名學生認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專科文憑低,希望能夠升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占24%。
3.學生在畢業實習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87名學生認為所學知識與職業能力要求存在差距,占67%;34名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畢業實習崗位對口者不多,專業技能得到鍛煉的機會少,占26%;8名學生認為康復治療儀器與設備操作得多,康復評定技術與康復治療手法學得少,占6%。
4.實習單位對實習學生的整體評價
9家實習單位選擇優秀,占41%;13家實習單位選擇良好,占59%;沒有實習單位選擇一般。從整體情況來看,實習單位對我校學生職業素養評價較高,認為多數學生能夠做到遵守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尊敬師長,團結合作。實習單位也反饋了我校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如勤學好問但專業知識不扎實,踏實肯干但操作技能不嫻熟,實習態度認真但溝通能力不強。也反饋個別學生責任意識不強,組織紀律性不強。這說明我校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標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論、實踐教學與實習管理工作還有待加強。
5.實習單位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在“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哪些方面還需改進”的調查中,2家實習單位認為需要加強中醫基礎知識教學,占9%;3家實習單位認為需要加強西醫基礎知識教學,占14%;8家實習單位認為需要加強臨床疾病知識教學,占36%;5家實習單位認為需要加強中醫康復技能培訓,占23%;4家實習單位認為需要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培養,占18%。關于實習單位對校企合作的意見和建議,7家實習單位提出優化合作結構,深化合作層次,占32%;11家實習單位認為應提前對學生進行培訓,占50%;4家實習單位認為可以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占18%。
6.實習單位對康復服務發展的預測
關于康復服務專業人才需求情況,15家實習單位認為人才緊缺,占68%;7家實習單位認為非常緊缺,占32%。關于康復服務政策環境現狀,9家實習單位認為國家監管力度不夠,康復服務機構制度不健全,占41%;13家實習單位認為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康復服務人員與專業人才不區分,占59%;關于康復服務行業的發展預測,19家實習單位認為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占86%;3家實習單位認為雖有前景但發展潛力不大,占14%。
四、思考與建議
1.畢業實習成效分析
影響學生畢業實習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從主觀方面分析,一是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專業能力不夠強;二是學生實習態度不認真,對專業熱愛不夠。從客觀方面分析,一是高校人才培育目標與實際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距,二是康復治療專業學生畢業實習對口單位或崗位較少。如果學生在為期10個月的畢業實習中能夠得到更多更好的專業實踐鍛煉,就會極大提高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調研發現,大多數實習單位對學生管理規范,帶教老師專業能力強,職業素質高,對實習學生指導精心,并要求嚴格。在實習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專業技能,也提升了職業素養,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也有少數實習單位的帶教老師專業能力雖然強,但對實習學生疏于管理。平時專業指導較少,師生交流互動較少,每周一課流于形式。學生進行儀器設備操作的多,康復技術手法鍛煉的少,實習學生對帶教老師滿意度較低。也有一些實習單位雖然對學生管理嚴格,但因沒有康復專業對口崗位,或帶教老師無康復專業背景,對實習學生專業指導不夠,影響了學生的畢業實習質量,不能達到預期的實習目的。調研還發現,畢業實習成效也與康復服務發展水平相關,而康復服務發展又與經濟狀況、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相關。如廣東省屬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水平較高,健康意識較強,康復服務發展也比較快。我校2015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在廣東省中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和第六醫院進行畢業實習的共有22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都得到很大的提高,達到了預期實習目的。而貴州省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康復服務發展較為緩慢,康復服務機構建設尚不規范,康復治療分工不明、設備不足、技術不精,學生實習對口單位和崗位較少,畢業實習質量有時難以保證。我校2015級有107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在貴州省內20余家綜合性醫院和1家康復專科醫院實習,他們雖學到了很多臨床各科知識和技術,但本專業的職業能力提高有限。
2.優秀實習單位簡介
1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點
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招收應屆初中畢業生,實施五年一貫制培養模式,是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于一體的職業教育模式。該專業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為指導思想,以培養康復治療技術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主要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康復治療技術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熟悉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康復功能評定和康復治療方法,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能夠面向各級、各類康復醫療保健機構從事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吞咽治療等基本工作。
2山東省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從調研結果看,山東省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仍沿襲傳統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分段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培養模式多是考慮到現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師資結構、水平以及節約教學成本。該模式未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學生實踐操作能力較差。由于師資短缺、課程設置不合理、技能標準不規范、校企合作不緊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造成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存在著較大差距,嚴重影響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敬業精神差,需要在工作后的1~3個月才能適應工作崗位;學生畢業后實踐經驗不足、技術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要求,無法勝任企業崗位工作[2]。因此,加快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探索和研究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是非常緊迫且必要的。
3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
構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要從其構成要素入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教學資源、教學實踐環境、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及考核評價等內容[3]。
3.1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一線崗位需求,本研究將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康復治療發展需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畢業后能在各級醫療機構康復中心、社區康復服務中心、社會福利機構等從事康復治療工作的技術型和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3.2人才培養方案
實施一體化教學,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制訂該專業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打破傳統教學中分科學習、分科結業的模式,整合理論與實踐教學資源,徹底改變理實教學內容二元割裂的狀況,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將康復治療技術教學中的相關知識點和技能點合理分解成若干單元或模塊,采用一體化教學方法突出職業本位、強化技能訓練,真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
3.3師資隊伍
目前,山東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存在嚴重的理實教師兩極分化的突出問題,專業理論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而實踐指導教師缺乏理論基礎。建設一支專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指導能力強的一體化師資隊伍,應堅持優化結構、整體發展的建設思路,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1)提高現有師資水平,積極開展說課、講課、技能比賽等激發教師的學習動力,通過教學觀摩、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加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和實踐能力;(2)加強師資培訓,安排專業理論教師到康復一線參加實踐活動,實習指導教師參加學歷進修和專業理論學習;(3)推行理實教師搭配的主副帶形式,實行不同教學課題理實教師主副帶輪換制,做到理實結合、優勢互補;(4)有計劃地培訓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師,使其通過技能鑒定成為康復醫師和康復治療師;(5)積極引進高學歷、高技能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彌補師資的不足;(6)聘請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康復治療師作為兼職實習指導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4教學資源
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有與專業配套的一體化教學資源。傳統教學資源形式單一,且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度不高,很難適應新型教學模式的需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資源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就業崗位核心能力及職業素養為核心。努力開發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材、學材、PPT、視頻等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開發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遵循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認知規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幫助學生掌握所學內容。(2)實用性。以職業為本位、能力為標準,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3)應用性。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學生主動查閱資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信息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合理性。堅持“夠用”原則,盡量減少認識性、驗證性的教學內容,增加綜合性、創造性的實踐教學比重,將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融為一體。
3.5教學實踐環境
盡量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滿足理論和實踐教學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建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實踐場所,必須按照教學要求進行配置,實踐教學環境應具有以下基本功能:(1)符合模塊化教學要求,保證教學時各教學區域互不影響;(2)具有完整的康復實訓中心及配套設備,如康復功能評定實訓室、運動療法實訓室、作業療法實訓室、言語實訓室、物理因子實訓室、中國傳統康復實訓室等;(3)具有一體化教室,配備多媒體、實物展臺、模型、掛圖等。3.6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內外實訓基地是以場所裝備技術配置為核心內容,滿足全真或高仿真職業素質訓導、技能訓練、生產實踐等多種實踐教學要求,是全面提高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的重要實踐場所。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直接關系著實踐教學質量,在康復技能型人才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3.7考核評價在新型教學模式中,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的考核評價主要方法如下:(1)評價主體多元化,由學生、教師及用人單位三方共同考核;(2)采用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且以過程考核為主的方式;(3)考試內容以實踐技能考核為主;(4)大力推進“雙證書”制度等。
4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應堅持“實用、夠用”的原則,加強理論知識與技能操作的聯系,注重在崗位中進行現場傳授和訓練,提升技能水平,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相統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相統一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4.1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統一
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以技能實習實訓為主線,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解決理論和實踐教學不匹配的問題,減少課程之間的知識重復,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理論知識并用于指導實踐,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為使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熟練掌握康復實踐技能,在康復功能評定、運動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疾病康復等核心課程中,實行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將課堂教學與生產現場緊密結合,使學生感受真實的職業情境,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4.2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相統一
基于就業導向的教育理念,對康復治療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工作任務或項目進行篩選、分解、歸納,按照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提出五年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和標準,在此基礎上確定人才能力培養的課程、課題或項目內容,建立校內外康復專業實訓基地,以實現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4.2.1校內教學實踐方面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思想,采用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分組討論教學、啟發教學、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使課堂教學更加靈活、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崗位能力和社會能力。4.2.2校外生產實踐積極推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4],壓縮理論教學時間,加強實踐教學,交替進行理論教學與技能實訓。選擇一些管理好、技術水平高、效益好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簽訂長期的工學交替合同,保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實踐提升綜合實踐能力,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適應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使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高職業崗位能力,力求做到與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工學交替可分兩階段進行:(1)在大部分專業課程完成后,把學生分配到教學實習基地,采用“師帶徒”的方式[5],進行為期半年的工學交替實踐活動,使其獲得大量康復治療方面的實踐知識和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后續學習時理論聯系實踐,便于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和掌握;(2)在專業理論課程和綜合實訓教學完成后,再把學生分配到實習醫院進行綜合課題實踐,達到頂崗實習要求,并進一步提高其實踐能力和掌握康復相關理論知識及最新進展。整個學習過程按照“2.5+0.5+1.5+0.5”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改變傳統的“4+1”教學模式。
4.3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相統一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基礎上,申請增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順利通過省教育廳、衛生廳專家組的評審,成功申辦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努力探索本專業建設思路。
我們擬通過3~5年的努力,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完善康復治療技術實訓中心的基本條件,提高專業教學團隊教學水平,達到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一是制定科學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行業開展社會調研,并與行業一線專業深入交流,明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三年教學,培養具備必需的醫學理論基礎及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知識,具有必要的社會人文知識,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熟練掌握康復治療技術技能,能用任臨床PT師、OT師、言語治療師、傳統康復治療師等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復治療技術人才。
二是實施“校院一體,雙證并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學院附屬醫院、康復治療機構合作開發課程,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內教、學、做一體化——臨床見習——頂崗實習”前后貫通的技能培養模式。通過雙證書制度的制定與落實,實現技能考核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接軌。要求學生畢業時除獲得畢業證外,還要取得保健按摩師(二級)證。
將課程標準與職業技能鑒定、職業資格考試有機結合,將職業技能鑒定及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圍繞康復功能評定、制訂康復訓練計劃及實施康復訓練三大專業核心能力開設康復療法評定學、運動療法技術學、臨床作業學、言語治療學、傳統康復治療學、理療學等專業核心課程,確保康復治療技術技能的培養。
四是推行以康復治療技術崗位工作任務為引領的項目導向教學法。秉承高職教育以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宗旨的辦學理念,突出早期接觸臨床,實現課堂教學與臨床見習相結合,校內仿真訓練與真實崗位學習交替,教學做一體化,切實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轉貼于
五是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根據培養實踐型、技能操作型康復治療人才的目標要求,本專業配置了設施先進齊備的康復治療實訓中心,內設PT實驗室、OT實驗室、ST實驗室、康復評定室、針灸實驗室、推拿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主要實驗設備有平行杠、站立訓練器、電動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牽引床、訓練階梯、各種上下肢關節訓練器、肌力訓練器、磨砂板、輪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滿足康復治療專業的實踐教學需要。在原有中醫一個實訓室和一個老年康復中心的基礎上,投入資金100萬元擴建康復治療技術實訓中心,并與學院附屬醫院資源共享,使其滿足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需要的同時還具備社會培訓、技能鑒定及康復治療服務功能。現與襄陽周邊多家二級甲等以上綜合醫院和康復治療中心有長期協作聯系,充分滿足了本專業學生的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的要求。
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要重視專業教育、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加強人文知識教育,塑造人文精神。衛生類職業學校開設的康復治療技術主要是為各級綜合性醫院及中醫院的康復科、社區服務中心的康復治療所等機構培養從事康復治療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康復治療師。康復治療師工作中的文明禮儀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過程。但目前在學校教育中禮儀教育仍相對薄弱,難以適應當前患者對康復治療服務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加強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中融入美德與禮儀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現狀
目前衛生類職業學校開設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大體是兩大類,一類是公共基礎課,包括德育、體育、語文、英語、數學、物理、醫用化學以及信息技術等;另一類是專業核心課,包括康復醫學導論、醫用生物學、功能解剖生理、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病理學、藥理學、人體運動學、人體發育學、診斷學、臨床疾病概要、康復功能評定、醫學影像學、康復心理學、運動治療、理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康復工程、中國傳統康復、臨床康復醫學等。課程設置偏重于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禮儀教育是個被忽略的“角落”,課程設置中傳統美德教育和禮儀知識教育的缺陷,影響了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醫患溝通,從而容易引發一些醫患矛盾。
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康復治療師的服務對象為殘疾、殘損及殘障等一切需要得到康復治療的患者,在為患者提供專業治療的同時,要對患者做到關心和照顧,要求尊重患者,體現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從而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師治療,促使疾病早日康復。強化美德教育與禮儀教育是提高康復治療師思想修養和整體素質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及禮儀知識教育能有效地體現康復治療的核心和人文精神,使畢業生今后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施禮儀教育的幾個著力點
康復治療師在臨床第一線工作,與醫院其他醫務人員一樣要與患者密切接觸,康復治療師的修養及禮儀可直接影響患者的情緒,進而影響康復過程。美德教育及禮儀教育是康復治療師樹立良好職業形象的重要途徑,加強美德教育與禮儀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禮儀教育要以課堂教育為主導
學生在入學初,常對專業缺乏認識,這時對學生進行以“關愛、鼓勵”為核心的當代康復理念強化教育,以理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行為;針對2-4年級學生進行美德教育與禮儀教育,以鞏固禮儀教育效果,實現學生美德教育與禮儀教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全程教育。課堂教學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加強學生的禮儀教育必須以課堂教育為主導。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缺乏禮儀教育內容。因此,從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及實踐中美德的素材和禮儀要求,將學生的美德教育與禮儀教育滲透于教學全過程。同時,可編寫具有人文特色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校本教材,讓學生充分理解康復治療師掌握必備禮儀知識的重要性。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禮儀教育
當學生處于具有“美德與禮儀”環境中時,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加強在學校校園、班級、宿舍環境中的文化建設,對培養有文明禮儀的現代康復治療師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班級布置時,可充分運用環境美化、海報圖片、宣傳資料等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熏陶。同時,定期開展班級板報比賽,邀請優秀康復治療師和先進工作者到校開展講座,與學生進行面對面溝通,讓學生感受榜樣的力量,讓他們在接觸專業知識的同時,接受美德教育與熏陶。授課教師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深刻體會美德的內涵,特別是年輕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更好地起到教師的示范效應。
(三)日常管理中引導文明禮儀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力,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而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評價作為對教育質量的考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畢業生職業能力的社會評價是教育評價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評價,不僅可對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客觀的判定,而且所獲得的反饋信息是分析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教改方案的重要依據。目前,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中,對畢業生職業能力的社會評價少之又少,而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的研究尚屬空白,依據評價學、教育學等理論與方法進行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研究,已成為高職教育急需開展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現狀
目前我國對職業教育的評估較少,其評估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領導和專家進行,而且評價內容大多集中在辦學水平,即校舍、設備等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上,對教學質量的評估僅僅停留在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狀況的考察等較淺的層面。欠缺在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跟蹤調查和社會反饋等方面的評估。
我國尚無針對高職畢業生的評估體系,畢業生是否符合社會需要,現在并無科學的、可行的和專業的指標評價,雖然陸續已有一些本科醫學院校在進行教育質量評價的初步研究與探索,但真正依據評價學、教育學的方法和理論進行畢業生職業能力的社會評價的研究和實踐未見報道,目前高職教育管理與評價更是一項空白,急需彌補與完善。很多高職院校已意識到了社會對人才培養效果反饋對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性,逐漸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但苦于目前還沒有科學、有效、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因而迫切需要量化、可測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是在高職教育中引入新的教育評價管理方法與手段,其目的在于通過用人單位和社會對本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評價、鑒定,衡量和檢驗畢業生是否達到了教育目標所規定的質量要求,與社會需求是否吻合,通過調查研究找出衡量本專業畢業生工作成績的主要因素,進一步探索高職教育質量社會評價的方法及途徑。
二、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意義
1 理論意義
通過對國內近期相關文獻的檢索與考查發現,對醫學本科畢業生質量評價、護理人才的臨床能力評價以及對學位質量的社會評價的相關研究存在有一部分,相對于以往已有很大的發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關于高職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研究與論述目前還鮮有報道。本研究以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的研究為切入點,建立本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并注意在研究中通過多種研究方法與實證方法相結合,力求多角度多層面地驗證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合理性,這些是以往研究所欠缺的。同時對現有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進行職業能力評價,以豐富高職應用型技術人才質量評價的研究成果,進而對其他相關醫學類高職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與發展奠定基礎。
2 實踐意義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十余年,由最初的懵懂探索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與年俱增,就業形勢看好,甚至有許多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要求提高生存質量的需求帶動著我國康復事業的蓬勃發展,各地衛生事業單位紛紛創辦康復專科,因而相關康復人才緊缺。相對于康復醫師,從事具體治療工作的康復治療師更為搶手,因而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但不能僅僅滿足于現狀,越加快發展,越應該把質量建設放在首位。因此,認真總結經驗,加強評價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大力開展多層次和多種類的評價活動,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思考
在社會的快速進步、經濟的迅速騰飛、科技的大力發展的形勢下,對于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于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用人單位對非智力因素的重視度逐漸增加,如誠信品質、適應能力、創新能力、敬業精神、吃苦精神、腳踏實地的心態、合作溝通能力、靈活變通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等。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它有關內容的研究,不僅是教育學、管理學和教育評價領域的重要課題,也可以通過對畢業生職業能力問題的研究,為當前的教育實踐與導向提供評價依據和反饋信息,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和價值。
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研究的思考:(1)目前尚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為了了解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掌握行業發展動向、本著專業建設依托市場需要的原則,完善在校教育體系,探討并構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的結構體系――適宜于用人單位和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且科學、系統、全面、簡便的畢業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可以通過對往屆畢業生職業能力進行系統的評價研究,能更深刻地了解和分析畢業生與工作實際及與其他同類院校之間存在的差距,從而逐漸完善培養目標,更有效地制定培養計劃,設置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探討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另外,本研究能幫助本專業及時掌握行業需求及發展現狀,便于有效地幫助畢業生提前做好擇業、就業準備、和諧融入社會。(3)建立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能豐富高職教育評價的理論研究,充實教育評價領域的內容,為其他相關醫學類高職專業畢業生的評價奠定基礎。(4)在研究中,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實驗法等多種方法,并運用統計技術來驗證評價指標體系的信度與效度,應該從多層面、多角度論證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殘疾兒童康復專業現狀
根據2011年中國殘聯等有關部門公布的我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約有0~6歲殘疾兒童139.5萬人,每年新增19.9萬人,而殘疾兒童入學率僅為60%。專業的學前特殊教育師資力量有待增強。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事業的重視,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陸續建立,但是滿足不了眾多殘疾兒童需要康復的現狀,出現這樣的供需矛盾,半公益半盈利性質的民辦兒童康復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無論從公立和私立康復機構來看,師資力量是最需要加強的。培養殘疾兒童康復教師是一個長期的、科學的培訓體系。這個體系既有普通教育的特點,也有特殊兒童的特點,與普通教育一樣,甚至超過普通教育對實訓的要求。一般的兒童康復師資培養,需要建立專業的師訓室,如感統實訓室、沙盤心理觀察、錄播實訓等,但是校外的真實崗位訓練也必不可少,這樣校內和校外的結合訓練才能保證師資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質量。但是隨著實訓建設的深入卻帶來了一些問題:
1.校內實訓教學與校外實訓教學不能有效融通
我校的殘疾兒康專業實訓方式是:學生在校內實訓室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在感覺統合實訓室了解各個器具的使用以及效用,然后到校外實訓基地接受實踐教學。校外導師按照課程安排開展實踐指導,但對學生在校內實訓的情況不能全面地了解,如學生是否能對某些重要器具熟練操作等,這樣校外導師會在指導過程中對學生的能力有所懷疑,而不愿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最后校外實訓環節并未達到預期效果。
2.校內教師不了解學生校外實訓的情況
隨著兒康專業的生源擴大,師資力量卻有限,學生校外實訓時,校內教師不能時刻跟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不到及時的指導,最后教師只是根據校外導師的評語對學生的校外實訓給出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和分數。這樣的評價顯然不能客觀評價學生整個教育實踐的表現,也不利于提高學生技能。
3.校外導師不能有效指導學生校內實訓
校外導師往往是具有豐富經驗的一線骨干教師,如果能讓校外導師指導校內學生的實踐教學,必將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為下一步的校外實訓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我校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等原因,校外導師不能對校內實訓活動進行指導。
以上問題,導致實訓教學效率下降,使用人單位希望職業教育達到零距離上崗就業的需求難以實現,也給學生就業增加難度。
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型移動設備和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也為我們的實訓教學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微型移動設備主要是指:智能手機、帶有PC性能的上網手機和PDA等,這些設備具有便攜、實時性和流媒體功能的特點。綜合我校殘疾兒康專業實訓的問題,主要就是實訓過程中缺乏及時“溝通”的途徑,如果我們采用微型便攜設備輔助實訓教學解決上述問題,必將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殘疾兒童康復實訓平臺建設的必要性
利用移動技術支持的實訓平臺將滿足學生實訓階段產生的必要需求:
1.滿足了學生實訓中適應性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職業教育必須面對的事實是擴大生源,學生學習能力差異比較大,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采用傳統的實訓方式不只會給教師的因材施教帶來困難,也使部分學生失去了獲得專業技能學習的機會。以移動設備和技術輔助的實訓方式將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相結合,將學習聚焦于為恰當的學習者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提供恰當的內容。同時,實訓平臺的學習模式也是建立在協作學習的基礎上,使全體成員可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可以實現實時關注學生實訓活動并即時點評反饋。
2.滿足了教師對傳統實訓模式與以移動設備、技術輔助的實訓方式整合的混合學習模式的需求
本實訓平臺的研究是建立在項目教學法這個成熟的實訓模式之上,將移動設備的優勢與這種實訓模式有機整合而形成的學習模式。通過移動設備、技術構建的實訓方式,將整個校內外實訓資源統一整合,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點播課程學習,并記錄其各個實訓階段(從校內實訓室的學習情況到校外實訓基地的學習情況)的表現,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及時對每個學生的實訓活動進行指導,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
3.滿足了學校與企業共育人才的需求
以本課題來講,通過移動設備、技術輔助的實訓教學,減少了學校和企業在各自發展中建設的成本,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企業從學校不只能獲得優秀的員工,還有先進的康復器具與教學理念,學校則從企業獲得真實的實踐環境和經驗。只有通過各種方面建立這種互相促進、共同成長的途徑,學校和企業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三、殘疾兒童康復實訓平臺的設計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是基于計算機技術將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結合的研究。在教育理論方面深入研究兒康專業的教學理論和其實習實踐的每個環節,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其規律模式,并逐漸由傳統的實踐實習方式轉變為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現代化的實習實踐模式。其次,充分研究和論證平臺的實現技術、架構,考慮平臺的可擴展性。
1.實現技術研究
本平臺的開發由于資金和開發人員的限制,在技術上采用了成本低廉、技術難度小的平臺和數據庫。在開發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各項功能的實現目的和操作復雜性,因此平臺分兩部分開發,我們將業務復雜的部分放在基于B/s結構的web實現,將業務簡單但是及時性較強的部分開發成手機等智能移動終端上實現。因此,其技術采用了Asp、Html、wml語言,數據庫采用了Sqlserver數據庫。
2.功能設計
本平臺應滿足教師、學生、企業導師和相關人員的需要,做到對學校人員、場地、物資設備等資源的合理調配。據此,我們根據系統實際情況將系統分為相關通知、實習安排、實踐安排、學生區域記錄、教學活動觀察記錄、過度環節教學記錄、學生教學活動設計、學生日常活動設計、見結、實習評價、疑難問題討論、實習資料等功能。
(1)相關通知模塊:在這個模塊教師和企業導師可以有關實習的通知;
(2)實習安排模塊:在這模塊教師實習各個環節的資料和要求,實習目的、實習要求、實習相關電子資料以及相關參考資料;
(3)學生區域記錄模塊:在這個模塊學生添加區域記錄的內容,并可進行編輯和查看等操作;
(4)教學活動觀察記錄模塊:在這個模塊學生添加教學活動觀察記錄的內容,并可進行編輯和查看等操作;
(5)過渡環節教學記錄模塊:在這個模塊學生添加過渡環節教學記錄的內容,并可進行編輯和查看等操作;
(6)學生教學活動設計模塊:在這個模塊學生教學活動設計記錄的內容,并可進行編輯和查看等操作;
(7)見結模塊:在這個模塊學生添加見結的內容,并可進行編輯和查看等操作;
(8)實習評價模塊:教師根據學生表現對學生進行網上的實習評價;
(9)問題討論模塊:教師和學生隨時通過智能設備對實習問題進行討論。
3.數據庫設計
數據是系統的基礎,數據庫設計是系統設計的中心,是系統實現的保證,也是衡量系統可行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礎數據”,系統數據庫的設計應遵循實用性、可擴展性、安全性、集成性和規范化原則。
兒康專業實訓實踐平臺系統數據并不龐大,但關系復雜,為使數據處理、統計、分析、計算更方便,要將系統數據進行分類。根據需要,完成設計包括表(63個,表略),其主要業務表如下:
表1.區域活動記錄表(area_active):學生學號、區域名稱、記錄日期、使用頻率、區域標牌、材料布置、觀察重點、觀察記錄。
表2.教學活動觀察記錄表(teach_observe):學生學號、授課教師、班級、時間、活動名稱、教育活動觀察記錄、分析、活動評價。
表3過度環節―教學活動觀察記錄表(teach_observe_detail):學生學號、授課教師、班級、時間、活動名稱、教育活動觀察記錄、分析、活動評價。
表4教學活動設計(teach_design):學生學號、執教班級、日期、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延伸、思考效果、思考心得、思考不足、改革方式。
表5融合活動設(mix_act):學生學號、領域、主題、班級、設計思路、能力基礎(選擇是普通幼兒或特殊幼兒)、普通幼兒能力基礎、特殊幼兒能力基礎、普通幼兒活動目標、特殊幼兒活動目標、環境創設、活動準備、普通幼兒活動過程、特殊幼兒活動過程、普通幼兒活動評價、特殊幼兒活動評價、普通幼兒活動小結、特殊幼兒活動小結。
在殘疾兒童康復專業實訓平臺的研究中,我們從教學模式探索和平臺構建兩個方面出發,在教學模式探索方面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通過觀察、試驗、調查和統計等方法研究教育現象,注重研究的嚴密性和客觀性,在定型研究中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活動第一手資料。在平臺建設階段將通過不斷實踐和反復測試,逐漸完成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蕭成起,蘇孝正,呂n杰,林永勝,黃永強,黃龍翔,陳文莉.無縫式學習環境中的知識建構[R].臺北:2008年臺北全球華人資訊教育論壇,2008.
[2]李玉斌,劉家勛.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5,(1):31-32.
PBL教學方式的應用優勢明顯,是一種以問題作為導向的教學方式,在該種教學方式指導下,需要以問題作為基礎,采用小組討論病理的方式進行。康復治療是整個醫療體系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實踐課內容較多,康復治療對象多以老年患者為主,體質比較差,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做好康復護理工作,提升患者身體素質。為了分析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臨床帶教中PBL教學法的應用效果,選擇78名康復專業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別給予常規教學方式和PBL教學方式,教學結束后,總結教學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78名康復專業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詳細資料如下:
兩組分別都是39例患者。對照組中男和女分別是4名和35名,年齡在18-24歲,平均年齡(21.6±1.9)歲。試驗組中男30例,女36例,年齡在20-25歲,平均年齡(22.5±1.9)歲。根據上述數據可知,兩組學生的常規性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組間數據可以進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教學方式,按照教學安排進行。試驗組采用PBL教學方式,如下:強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4-6人左右,在一周前指定案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大致了解,對問題進行分析。小組成員需要各自收集相關病例資料,發現問題后及時查找問題,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和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和交流。課程結束后,各個小組進行知識總結,主講教師對案例教學的成果進行最后的總結。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起到引導性作用,講解實踐操作的流程和注意事項,讓學生自行操作。學生操作結束后,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和主講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結合量化操作評分進行實施[1]。
1.3 評價方式 本次研究中對兩組的實踐成績和理論成績進行分析,分數越高,說明成績越佳,滿分100分,60分以下說明不合格。
1.4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檢驗,當P
2.結果
在本次研究中對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理論分數和實踐分數進行分析,實踐證明,試驗組的理論分數和實踐分數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PBL教學方式以問題作為基礎,在實踐中以學生作為主體,開展小組討論的方式。輔導教師需要積極參與到其中,提前制定案例,讓學生對案例熟悉后,進行實驗指導。PBL教學方式的落實,能最大程度提升學生自身想象力,提高創新能力。本次研究中將PBL教學方式落實到實踐中,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學習,進而提升教學效果[2]。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PBL教學方式能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能力考核分數也隨之提升[3]。
Quality Gao Zhuan is restored to health analysis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aises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uang Yi Yu Jinglong
Abstract: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s the medicine important branch,is promotes sickness,the wound,the remnants recovery medicine discipline,with the health care,the prevention,clinical and calls four big medicine.The 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ty is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clinical demand important supplement,its raise cycle is short,may fill our count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quickly treats personnels vacancy,the development is rapid,the potential is huge.The quality high specialist only then raises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mainly to manifest in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take the application as the master line,take serves as the objective,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Whi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specialized technology ability rais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these idea infiltrometer curriculum,the plan of i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really teach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 quality Gao Zhuan to raise the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words: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0)12-0175-01
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能力為本位、以應用為主線、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把這些理念滲透于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實訓中[1]。因此,有必要對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色進行分析探討。
1 建立“三橫兩縱”康復治療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教學體系和思維方法
以康復基礎醫學、康復治療技術、康復臨床醫學為三條橫線,以傳統康復醫學、現代康復醫學為兩條縱線,以臨床需求為導向,以實用技術為要點,建立起“三橫兩縱”的課程建設和技能訓練體系。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技術核心課程,[2]包括:康復評定、傳統康復治療技術、運動治療技術、物理因子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康復心理學等。依據核心課程搭建本專業的課程結構,理論課與實訓課的比例接近1∶1。教學內容涵蓋了物理治療師PT、作業治療師OT、語言治療師ST等應掌握的內容。
2 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特點
凸顯深度“工學結合”,利用教學模擬醫院實行課堂教學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即“院校結合”;推行“實訓-見習-實習”一貫式教學模式,貫徹“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專業技術實習、實訓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實踐性階段,我們給學生選擇了全部有康復科二級甲等以上醫院作為實習單位。為學生的課間及畢業綜合實習、職業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另外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帶教教師。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最先進的康復治療技術。我們說臨床見習、實習是康復醫學教育的重要環節,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康復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應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及臨床實習教學管理,整合當地各醫院的醫療優勢,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全面地實踐[3]。同時專業實訓中心建設要切合市場需求,在專業課程基礎上,構建模擬、仿真實踐教學體系,課堂教學以外,業余時間開放實訓中心,學生通過康復技能的模擬實訓、專業臨床見習和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專業技能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為培養技能型高級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3 形成“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并重、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
學生主要學習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康復醫學的臨床治療技能,掌握一定的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等方面知識,接受中醫傳統康復技能和現代康復治療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常見疾病和殘疾的康復治療、評價及預防工作的基本能力,懂得醫學的、工程的、教育的、職業的、社會的各種綜合康復手段,在校期間取得“高級按摩師”資格證書,成為康復領域內的技能型人才。與國外康復專業人員相比較,我國康復醫療機構專業人員的結構有兩個特點:一是配備有中國傳統康復醫療專業人員,為患者提供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康復治療;二是提倡一專多能的康復治療師(士)[4]。
4 畢業考核模式與康復治療師考試模式接軌
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應附合康復治療師考試的要求。使學生畢業后能夠迅速順利地通過康復治療師資格考核,以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附合社會需求。為了能使“以服務為宗旨,與就業為導向”這一特色在高職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專業教學計劃制定中結合專業資格考試――康復治療師(士)資格考試所涉及的考核內容,修訂中應該緊緊圍繞各種康復治療技術和康復訓練方法以及相關醫學基礎知識。[5]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康復評定、物理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言語治療技術、臨床醫學概要、臨床康復學、針灸治療技術、推拿治療技術等是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技能課程。
5 構建“可持續性”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通過網絡和畢業后培訓,延伸學生教育時限,進行畢業后技術技能培訓,指導學生職業生涯,實現一次入學,終生學習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及創業能力。
6 結語
康復醫學教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既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的理論知識,又要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很好地應用與實踐。[6]高職高專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是康復醫學臨床需求的重要補充,其培養周期短,可以較快填補我國康復治療人員的空缺,發展迅速,潛力巨大。[7]2002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民政部、財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15年,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8]康復治療技術專業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國內各院校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都在摸索之中,本專業的特色應在注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把這些理念滲透于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實踐實訓中。
參考文獻
[1] 馬金 《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模式探討》 衛生職業教育 2006.24(11) 11-12
[2] 藍巍《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探討》 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 2005.23(15)109-110
[3] 吳小平《對康復醫學專業醫師學歷教育的思考》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05.Sept22
[4] 金安平.強剛.高職高專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思路探討[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0(2):24-25
[5] 尹憲明.呂俊峰等.高職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設置的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1):1036-1037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在康復產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的強勢拉動下,近五年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的發展態勢蓬勃,各相關院校紛紛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但作為新興專業,其專業建設相對欠成熟,尤其是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因受資金、場地、師資、經驗等因素的限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普遍存在著校內基地匱乏、基地對實踐教學的適用性不強、軟硬件不配套、開放力度不夠、實訓師資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等特點與現狀。
1 校內外實訓基地設置欠均衡
科學合理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設置是實現康復治療師人才專業技術技能培養目標的依托。而多數院校專業實訓的開展主要依賴校外實訓基地即各級各類醫院的康復科及各類康復機構,缺少完備的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兩者應優勢互補,短板互償。校外實訓基地,受醫院規模、專業發展水平、醫院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對學生康復治療基本技術的培養欠缺全面性,其實訓項目的具體開出類別和水平差異較大,因此不能以校外實訓基地代替校內實訓基地。為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必須要建設涵蓋所有必須基礎實訓項目的校內實訓基地,以校內實訓為基礎,通過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提升和補充學生的專業實訓技能。
2 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欠完備
2.1 實訓室設置欠完備
為了使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達到康復治療能力目標,校內實訓基地需要開設運動療法技術、作業治療技術、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傳統康復治療技術實訓室,康復評定技術實訓室、言語治療技術實訓室,各院校根據實際情況還可開設運動學、康復心理學、康復工程技術實訓室。①已經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院校都在建設或完善校內實訓基地,但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有的院校只有一個綜合實訓室,獨立設置康復評定、理療和康復工程實訓室的院校較少。實訓室面積差異性也較大,有的院校只有幾十平米,有的院校可達一千平米。實訓室的硬件設施明顯落后于行業發展水平,設備投入力度較小,除個別院校,如南京醫科大學康復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總資產達500余萬,多數院校投入較少。高職高專類院校,剔除個別投入較大的院校,其余院校平均儀器設備總值僅為46萬余元。②實訓室配置的不完善和實訓設備的欠缺,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實訓項目的開設受限。
2.2 管理體系不完備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受其起步較晚的限制,師資也相對匱乏,專業教師中真正具有康復醫學和康復治療學背景的教師比例較小,大部分教師是從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和中醫類其他專業轉行而來。專業教材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也有待提高。受以上因素的限制,對實訓基地的管理缺乏科學的規范,因此亟待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加強對學生實訓規范、儀器設備和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的管理。
2.3 社會服務功能實現不良
康復醫學服務的對象主要是殘疾人和有各種功能障礙以致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慢性病者和老年病者,據中殘聯報道,我國以上三種康復對象的人數已超過了2億。③龐大的康復服務群體急需各級各類康復服務機構,而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是其社會服務功能,康復的社會需求巨大,現有的各級各類康復機構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社會需求,而多數院校沒有開發與醫院、殘聯、社區的康復服務合作模式和職能,校內實訓基地設備儀器利用率不高、大量閑置,浪費了能夠提供社會服務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3 討論
培養合格的康復治療師是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的唯一目標,實訓基地是培養康復治療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硬件支撐,是辦好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只有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才能達到培養社會急需的,符合康復治療師執業要求的技能人才的目的。
3.1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
對于校外實訓基地的選擇,要嚴格篩選,深入了解,不同的醫院或康復機構專業優勢不同,如有的擅長神經康復,有的擅長骨科康復、兒童康復等,要在選擇過程中有意識地使校外實訓基地的專業優勢形成互補,給學生提供一個高水平的綜合實踐平臺。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中,要加強前期調研和科學論證,校內康復實訓基地的選址要利于其日后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取得經濟效益;實訓室的配置要布局合理,滿足教學需求的基礎上力求仿真,參考真實的康復機構進行布局;實訓設備的選擇首先應做到“廣覆蓋”,常規的各科康復治療設備均應配備,在此基礎上,參考行業發展水平量力配置。
3.2 強化軟件水平提升
師資問題是實訓基地建設的核心問題之一,在師資培養上,注重從行業引進專門人才的同時,要給予專業教師更多的專業培訓,教師的成長意味著專業發展的可能性;要根據實訓基地情況開發系統實用的實訓指導教材;要注重實訓基地的專業文化建設,用文化的人文性來影響人,規范并提升師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行為;要制訂科學規范的實訓基地管理制度,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確保實訓基地的良性運轉。
綜上所述,客觀分析和看待現實狀況是科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辦好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使專業教育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建設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多方考量,軟硬件兼顧,以實現培養康復治療技術專門人才的目標。
注釋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plan.Methods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bout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iscipline from all military sanatoriums since "Eleventh Five-Year"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Since "Eleventh Five-Year",the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in our army had realized combination of natural remedies and modern technologie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and Western medicine technologies,and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Technology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mbined past and present,Chinese and Western,and theory and practice.ConclusionThe three "combinations" showing special features is not only one characteristic that different from other medicine disciplines,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new developments of recu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Key words】Professional Technology;Natural Remedies;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Evidence-Based Medicine
療養康復醫學是療養醫學與康復醫學交叉、滲透、整合而成的一門新型的邊緣學科。在核心技術上療養醫學與康復醫學有所不同,一個偏重于自然療法和傳統療法,一個偏重于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療養康復醫學”將二者,使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融通重整,形成了鮮明的專業技術特色。
1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古今之間
“自然因子療法”是療養康復醫學最主要、最古老的技術之一。俄羅斯對自然因子療法研究的深度和日本對自然因子應用的廣度有目共睹。近年來,全軍療養院在四醫大陳景藻教授的倡導下,興起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自然因子療法進行研究應用的熱潮。
1.1地處溫泉的療養院對礦泉療法的研究應用 臨潼療養院徐莉等[1]深入分析了臨潼硫酸鹽、氯化物、重碳酸鈉、氟水弱氡復合型礦泉的溫熱效應、力學原理、理化性質及其對人體多項生化指標、微循環、血流變、腦血流等的影響,研究了臨潼礦泉對亞健康軍人、高原作業后軍人、抗震救災人員的心理、疲勞狀態、睡眠質量、頸腰背痛等方面的作用療效,近3年在《中國療養醫學》上發表的系列論著13篇;武漢療養院范平等[2]對咸寧硫磺石膏低氡溫泉進行綜合分析,并對近4 000例皮膚病患者進行了大樣本人群專病治療的療效觀察和作用機理研究;昆明療養院黎英[3]對重碳酸鈣、鎂高熱型溫泉和氯化物及硅酸礦泉進行了骨關節病的療效和作用機理研究,探討了自然因子治療頑疾的新路;興城療養院劉欣等[4]用全身溫泉水療法加腰背肌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方法獨到;230醫院五龍背療養區張衍波等對溫泉泥療的機理深入探討,利用地表深1.5 m的紫黑色火山泥通過溫泉數年浸泡滋養,加熱至22℃~24℃,制成溫泉泥,對軟組織傷、風濕類疾病、創傷、訓練傷后進行康復治療,療效喜人。
1.2地處海濱的療養院對海水療法的研究應用青島一療朱紅宇等[5]探討了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心率變異以及對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北戴河療養院段利平等[6]觀察了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降壓療效;鼓浪嶼療養院鄭芳等[7]分析了海濱康復療養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做功指數、左心室功能以及心率變異的影響,李秀增等[8]進行了鼓浪嶼療養區微小氣候觀測;煙臺療養院高鷹等[9]研究了海水浴療法在保健養生防治疾病中的機理作用。多元化的研究加深了對海水療法理性認識。
1.3地處湖濱的療養院對景觀療法的研究應用西湖之濱的杭州療養院趙瑞祥[10]研究了景觀療養因子對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神經系統調節、生物反饋效應、心理血壓調節等作用及景觀文化內涵;東湖之濱的武漢療養院余紅英等[11]用濾膜采樣等檢驗檢測方法研究了氣候、湖水等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觀,并對慢性下腰痛、頸椎病、飛行疲勞等飛行員航空性疾病進行了自然因子和人文景觀治療的療效觀察;太湖之濱的總裝無錫療養院也發表了關于湖濱景觀治療各種疾病和亞健康狀態的有關報道。
1.4地處山林的療養院對森林療法的研究應用廬山療養院、峨眉療養院、武漢療養院雞公山療區分別對所在地的自然療養因子進行了分子水平的量化檢測分析研究以及療養康復臨床應用。
古老的自然因子療法在現代高科技檢驗檢測和離子水平的研究中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中西之間
中醫療法是療養康復醫學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被美國西醫界稱作“創造奇跡的中醫師”的田小明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中心創建了第一個中國針灸診所,成功醫治了很多疑難病癥患者,2007年被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授予“國際杰出醫師貢獻獎”,成為首位由美國總統親自任命擔任白宮醫政委員的中醫專家。我國著名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學敏教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立了“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卒中、“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以及針刺治療老年期癡呆等研究,構成其學術成就的主要內容,他帶領的“全國針灸臨床研究中心”以世界先進設備、當代高新技術研究發展中的中醫針灸學,充分發揮中醫針灸、推拿、藥物、洗浴、氣功等療法的獨特優勢,促進了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的發展[12]。他們的成功經驗,為療養康復醫學指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結合的道路。
與國內外醫學發展趨勢一樣,近年來我軍在療養康復技術的中西結合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大連療養院“全軍軟組織病診療康復中心”杜杰等將針、刀、藥結合的中醫治療方法與磁振熱、低周波、高射頻等西醫物理治療技術相結合,創造了“非手術軟系療法”用于軟組織傷治療康復,中心研制的“功能數顯脊柱治療機”創造性地將中醫、物理治療與現代高科技技術相結合,治療脊柱損傷性疾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青島二療“全軍神經疾病診療康復中心”陳慶華等創造的“六位一體序貫療法”、“三針兩藥一整脊”(神經阻滯注射針、一穴多針平衡針、小針刀,內服外用中西兩類藥,手法整復關節解剖位置)與康復治療的PNF技術、大腦功能重塑技術等相結合,促進腦卒中康復,充分體現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興城療養院“中國軟組織疼痛研究會”第五臨床診療中心和“全軍軟傷疼痛治療與康復研究中心”潘德金等,將中醫整脊調衡、穴位壓痛驗證小關節錯位等中醫技術與激光射頻等微創介入技術相結合治療軟傷疼痛達到新水平。
3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療養康復技術融通于理論與實踐之間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來醫學發展中的流行詞匯,其含義為:充分、正確、明智地利用最新、最可靠的各種醫療手段為病人制定最有效的醫療方案。20世紀末,康復醫學界又提出了“循證康復”(evidence based rehabilitation,EBR)的觀點,認為在臨床醫療實踐中如何采集到客觀科學的臨床資料、如何利用相關的數據庫、如何收集和正確分析文獻資料以及正確的統計學方法等“循癥”過程,是獲得最佳康復效果的關鍵[13]。
近年來隨著療養康復醫學科技工作者學歷的不斷提高和對“循證醫學”的共識,采用“循證醫學”方法從事療養康復醫學實踐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北戴河療養院邢建華等[14]用“循證醫學”方法收集中醫癥候動物模型研究進展,為腎病的中西結合康復治療打下可靠基礎;青島第二療養院侯建明等[15]用“循證醫學”研究銀耳多糖對免疫功能和脂代謝的影響以及酶法逆向提取工藝,為心血管代謝異常、各種疾病導致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中藥康復做好充分準備;臨潼療養院王忠波[16]用“循證醫學”探討TCD對模擬失重下腦動脈血流的檢測,為航天員療養康復尋找正確依據;廣州療養院鄭軍等[17]用“循證醫學”分析腰身指數、腰臀指數、體重指數、踝肱指數、脈壓指數等“五指數”對心血管代謝危險的早期評估價值,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康復提供明智方法。
綜上所述,療養康復醫學的自然療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中醫療法與西醫技術相結合、經驗醫學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新的基礎上達到融通重整的專業技術特色,是療養康復醫學專業技術有別于其他醫學學科的特點之一,也是“十一五”以來我軍療養康復醫學學科新進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徐莉,王紹林,仝武軍.臨潼自然療養因子礦泉的臨床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6):530-531.
[2]范平,劉曉君,劉明橋,等.咸寧療養區自然療養因子調查與應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1-3.
[3]黎英.溫泉浴療法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分析[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11):645-646.
[4]劉欣,王梁一代,張寧.全身溫泉水療法加腰背肌鍛煉輔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28-30.
[5]朱紅宇,王珩.青島海濱療養因子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07,16(3):133-134.
[6]段利平,李娟,宋麗,等.海濱療養因子對老年高血壓病降壓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7):
387-388.
[7]鄭芳,戴蓉,林玲.海水浴體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8,17(5):452-455.
[8]李秀增,余濤,戴明,等.鼓浪嶼療養區微小氣候觀測[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7):578-579.
[9]高鷹,王慶濤.海水浴療法在保健養生防治疾病中的作用[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1):11-12.
[10]趙瑞祥.景觀療養因子對機體作用的研究[J].中國療 養醫學,2009,18(3):195-196.
[11]余紅英,張奕.武漢自然療養因子治療飛行員航空性 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08,17(4): 193-194.
[12]石學敏.中國康復醫學的發展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 [J].中國臨床康復,2002,6(3):329.
[13]范建中.物理醫學與康復的百年進展[J].人民軍醫, 2002,45(1):49-50.
[14]邢建華,翟紅莉.中醫證候動物模型研究近況[J].中 國療養醫學,2007,16(2):68-69.
[15]侯建明,藍進,郭樹興,等.酶法逆向提取銀耳多糖的 工藝研究[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4):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