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5 11:00: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一大半的時間是生活在居住區里,居住區的設施,環境直接影響人們的視覺,心理以及精神生活。人們下班回家希望走進一個和諧的社區,早上起來希望小區安靜,綠樹環繞,空氣清新。休息的時候有廣場,有欣賞景觀等等。一個好的居住區園林設計會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流連忘返。
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在整個小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居住者來說,小區是他們的生活場所,也是主要的活動場所。居住者需要的是好環境,怎樣才算好環境,那就是滿足了居住者視覺感官,心理狀態以及精神需求的環境,一個休閑,安逸的社區。并不是一個放眼望去只有樓和車的小區。居住小區景觀生態建設的目標就是要保證給居住者一個良好的生活休息環境,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將自然環境和小區建筑有機結合。從經濟效益上看,也只有具備良好園林景觀設計的小區才能滿足居住者的需求,能吸引居住者投資。同等條件下,居住者更青睞于一個園林景觀設計良好的居住區。
二 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存在問題
(一)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形式化
目前,在大中城市,很多已存在或正在開發的居住區把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當成一個任務去完成,而非用心將園林景觀設計融入到小區建筑當中。建設者一味地追求土地利用率,大大減少居住區景觀園林的投入。造成現在很多居住區的樓房很高,很密集,所謂園林設計也就是樓地下的草坪和幾棵樹而已。并沒有花心思將園林設計與樓盤開發結合,也沒有充分考慮到居住者的整體利益。
(二)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隨意性強
我們居住的小區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草地和樹,但一般沒有整體性,絕大多數是小區建設完成,在部分沒有用到的土地種樹或花草,隨意性非常大。這樣的植被不能完全算是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居住者也不可能從中體會到園林景觀設計能帶來的身心愉悅,充其量是簡單的綠化。
(三)小區植被種類單一
在很多小區里,我們只能看到一種或兩三種植被,在整個小區或者園林景觀設計中顯得非常單一,毫無新意。有些小區只有樹木,有些小區只有草坪,或者再好一點的綠化是樹木和草坪結合,依然沒有創意新鮮感。走到每一個地方都不會引起人的注意。這樣的小區景觀怎么會讓居住著流連忘返,陶醉其中,更別說帶來視覺,身心和精神的滿足了。
三 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一)要高度重視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
無論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還是從居住者角度出發,小區內園林景觀設計都已經在現在小區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等條件下,居住者更愿意選擇小區園林規劃較好的小區居住。同時,居住者對小區園林景觀的欣賞能力逐漸提高,簡單的植樹種草早已滿足不了居住者對生活的要求。所以,建設者在今后的小區開發中必須在小區園林景觀設計上加大力度。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打破傳統空間布局,在園林景觀設計上有創意性的發揮,增加居住者與地面植被,水流的親密接觸。
(二)加強生態建設
生態建設就是環保為主的綠色建設,主要宗旨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保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健康自然的居住環境。生態建設可以節約原材料,大量使用再生資源,無用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亂丟棄。這樣,在建設過程中可以降低環境污染,不會對水資源和生物資源造成巨大破壞。當今,評價一個居住區是夠適合人居住,不僅僅是房屋結構合理與否,樓層建設是否華麗美觀,居住者更多地考慮到居住環境是不是清新,環保,活動空間是不是夠寬闊等等。所以居住區園林景觀的建設實際上已經成為能否吸引居住者購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居住區園林建設加強人文關懷
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本身就服務于小區內的居住者,那園林設計就應該以居住者為主,在設計理念上更加注重人文關懷。一切設計是為了滿足居住者的要求,設計是否“親人”就是設計的最終理念。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應符合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不能違背。這就要求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一方面要協調居住區環境資源的合理分配共享,在設計規劃上盡可能利用現有自然環境,讓所有居住者都能感受到優美的景觀,另一方面,園林景觀的設計要安全,安靜,功能明確,營造良好的歸屬感,從而建設出溫馨祥和的居住環境。
總結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自我意識不斷覺醒,對傳統理論道德,文化,藝術的需求不斷提高,以及對健康的追求,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在形態,功能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此,要構建滿足人們視覺,身心及精神需求和實際需求的現代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就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
參考文獻:
[1]現代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初探 吳建芬 上海農業科技 2008/05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現代居住小區環境作為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的生活環境相關。景觀規劃師作為居住小區景觀環境的創造者,應不斷地尋求外部空間環境與人之間樹立杰出聯系的辦法和意義。現代居住小區景觀的“形”和“勢”是對住區景觀規劃的提煉和概括的一種規劃手法,這種規劃手法傳承于中國傳統規劃的精華。現代居住小區景觀效勞的目標已經發作底子改變,對景觀空間的需求和使用也不同于以往,空間從隱私過渡到公共,場所也從單一的造景僅供觀賞改變為與功用化的聯系使用。因而,咱們要用景象的言語,通過改進居住小區室外的物質環境,推進居住小區內助與人之間的溝通,以使更多的居民在心理上有認同感,內行動上有參與性,使居住小區作為大家日子的載體,成為真實滿意大家物質需求和精力需求的理想家園。
1.城市居住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理念
1.1設計主題
影響城市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因素.不僅包括美學因素功能角度和空間環境構成要素角度!而且還包括各種影響景觀設計的自然,社會因素。 因此,在小區景觀環境設計過程中要盡量突顯出各個要素的核心環節,設計理念以及獨特的設計立意,從而在建筑布局中彰顯出合理的小區特色主題。此外,在布置頗具創意特征的小區環境時,要將小區的獨特自然環境格局與本社區文化完美結合起來,而相關園林景觀設計人員要賦予社區環境構思新穎,獨具匠心的設計理念!讓小區居民在無形中感受到潛在的藝術性和體現的詩情畫意特性,有利于從根本上提升小區的外在設計形象與核心載體的各項綜合功能。
1.2設計范圍
能夠構成和影響城市小區內空間環境組合要素的方面有很多。不僅包括小區環境內的各種環境因素的協調性配合布置情況,基礎性健身娛樂場所,休息娛樂設施,區內植被綠化規劃情況,區內地下停車車庫配置情況,地面道路和地上停車場位置,公共服務便民基礎設施樓層及房屋采光布置情況以及居住用戶的視野等方面。還包括環境設計者所體現的組織設計理念與創新思維,通過對區內各環境要素組成部分進行重塑和設計,營造出獨具特色的環境氛圍與獨具魅力的空間環境,在空間形態和樓房占地布局設計上體現出科學合理,人性的設計理念!對于構建有機城市組合環境以及協調城市環境具有重要作用。
1.3設計過程
城市小區內環境設計模式的不斷升級,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的設計理念,需要環境設計策劃者綜合考慮建筑物與環境整體協調程度的分配情況。從而根據不同的環境背景設計出創意方案,對居住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布局進行整體規劃與協調性統一設計。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區域內自然地形地貌與綠色植被的合理運用。
2.居住小區的綠化設計
在建造城市居住小區環境中融入較多的綠色生態理念元素,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小區住宅建造的歸納目標功用與生態學意義,對于恢復城市住宅的自然生態功用具有重要意義。因而,環境計劃理念要杰出“以人為本”的計劃準則,融合小區綠色生態功用、休閑文娛功用、游玩景觀賞識文明功用等方面,而且緊密結合小區的當地文明特征與共同個性。為此,城市居住小區綠洲景觀計劃要表現以下計劃準則。
2.1因地制宜的原則
小區環境規劃設計師要盡量做到合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等自然條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施工維護和裝修成本費用,還應對園林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減少資源浪費,節約建筑成本。 因地制宜原則首先要突出小區植物配置的綠色設計理念和原則,可以將植物分為不同層次和等級,對青草,地被,灌木,喬木等進行設計,營造出更加豐富多變的綠色空間。
2.2小區內外協調一致性原則
在規劃城市小區綠色生態環境氛圍時,應該堅持植物造景的設計理念,營造生態,綠色化生活環境,科學合理地將小區內外綠地面積連接起來,形成一定的過渡帶。因此,小區內部景觀要突出環境設計的層次性和空間多樣性,而小區外部景觀要設計成居民放松休息的場所,對于減少區內噪聲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2.3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
城市小區環境景觀設計要凸顯出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主線原則,通過綠化居住區內環境來促進人們融入大自然的水平和生活質量。 因此,環境設計者必須要不斷吸收國內外先進的設計理念。對小區環境進行創新發展,有效將現代化設計理念和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到設計作品中去。
3.小區景觀設計的“形”與“勢”
“形”與“勢”是大家對事物近觀和遠觀時的空間視覺感受的描繪,也是我國古修建系統傳承下來作為外部空間構成的衡量標準,主要是對空間組織和標準的操控。“形”的空間標準規則,主要是對單體性的空間構成具有體量制約的含義,即如修建單體或景象空間區分的合宜標準。“勢”的空間標準規則,通常用于限制群體性的大范圍空間圍合及遠觀視距,注意營建大規模修建群的全體規劃 和由此所刻畫的景象藝術空氣。基于此,傳統造園形勢說在結合外部空間近景、中景和前景的構成方面提出重要的處理準則:對千尺之勢的大型空間組群,要從大局和全體性上操控其具有特定的氣勢,即文中所說的景象全體風格刻畫。另外,要在此基礎上,以百尺之形為率,把全部空間組群區分紅相互獨立、互有不同而又有機聯絡的多個局部性空間,將局部性空間個性化處理,讓空間組群呈現出特征明顯的、有機統一的整體,即文中所說的經過設計出標準的景觀小區。
4. 景觀設計的“形”與“勢”在某小區的應用
4.1某小區景觀設計的思路及理念某小區景觀設計
從某小區空間的使用功能角度劃分區間,根據小區景觀使用頻率和開放程度的不同,將小區景觀分為入口空間、中心花園和宅間庭院。在尺度上,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空間組合方式為整體設計思路,結合當代景觀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庭院文化的精神內涵,構建一個生態宜居、溫馨和諧、高尚典雅的現代居住小區。某小區根據建筑空間布局的特點,形成以東西向的中心庭院為景觀發展軸線,精心打造縱向深度延伸、中軸對稱的創意“山水園”小區組團空間景觀庭院化、功能化處理,并注重景觀文化品性的應用,構成自然生命特質的主要因子作為景觀文化,融入功能和形態的景觀布局中。
4.2“形”與“勢”在項目中的第1 層體現
某小區景觀設計方案整體以“自由式”的路網結構布局,局部以“軸線式”景觀,構建住區景觀整體的“勢”。在總體“勢”布局下,各組團空間根據不同的功能定位獨立存在,每個獨立的組團空間和景觀場地可能都有不同的“形”,但是這些形式不同、功能各異的景觀場地( 形),通過自由的主路( 勢) 串聯貫通,融合,構成住區景觀中的“形”和“勢”。
結束語:現代居住小區不再像以前那樣,僅僅只是用來供給擋風遮雨的場所,而是欣賞、游憩、往來、歇息等功用于一體的多用的公共場合。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不只要供給各種類型的功用服務場所,也要從當下文明考慮,設計出更加豐富、令人愉悅和滿意的休息場所。既要建立全體的景觀特征,經過計劃發明小區的歸屬感;又要將規劃與功用聯系。
參考文獻:[1]周剛. 南昌市居住小區環境與景觀設計[D].湖南大學,2012.
[2]李曉慶. 居住小區入口景觀的人性化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3]鄭強,黃銳兵,鄢前飛. 試論高品質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和風格[J]. 林業調查規劃,2007,06:161-164.
Abstract: the author from the topographical model, walks system, community square, plant configuration, basic afforest, waterscape aspec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existing in some weaknesses, and the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are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從單純追求一套住宅,逐漸轉向對居住區外部景觀質量的更高要求,而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辦公家庭化的發展趨勢及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人們需要一個在工作之余能充分得到體息和放松的居住休閑景觀。這些對人類住區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21世紀的居住區,必將對居民的休閑景觀更加重視。
1.地形起伏應追求自然
在小區內結合地勢,創造地形,最易形成自然休閑的氣氛。國內的居住小區,由于建筑的朝向要求及密度要求,圍合出的景觀空間大小雷同,形態相似,缺乏變化。地形的塑造,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矩形起伏綿延,富于生氣。隨而營造出大大小小的人性空間,其間以散步小徑婉轉相接,平添意趣。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居住小區建筑的標高皆由建筑師在規劃階段設定。景觀師縱是能工巧匠,如果不參與豎向設計的確定怎么能因地制宜?筆者認為居住小區的建筑標高,皆應由景觀師按照整體地形塑造的原則謀篇設定。這樣有利于把握整個小區的地勢走向,水勢流向,從而設計出跌蕩轉折的休閑景觀。
2.步道設計適宜即可
近年來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中,有一股流行風。到處出現所謂“景觀”大道、“世紀”大道。有的步行道長幾公里寬幾十米,不但尺度嚴重失控,缺乏細部的推敲,而且道路兩旁充斥著不知所謂的雕塑、不會噴水的噴泉,不能遮蔭的色帶。這種只追求視覺效果的做法,既勞民傷財又缺乏實用性。可怕的是這一類市政設計的手法目前在居住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大行其道。現在還被很多開發商和設計師視作高檔的標志。
小區的步道設計應以業主的舒適度為最重要指標,不可一味追求構圖,過直過寬。在滿通功能的前提下,應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寬。加寬一米,休閑效果可能差之千里,這些微妙之處是景觀設計的關鍵。當然,步道設計也不可太窄,應做到有收有放,樹影相蔭,以創造休閑的氣氛。
3.休閑廣場結合綠蔭
居住小區的廣場稱之為休閑場地更為適合,這一類場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滿足居住區的人車流集散、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在居住區中盡量不搞市政設計中常出現的集中式大型市場,越是高檔的居住區越不應該出現。別墅區中則絕對不要設,不僅尺度不合適,而且也難于適應居住區的休閑、交往等功能。
居住小區廣場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場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應考慮多用一些不規則的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與周圍的居住區環境有機地結合,共同創造休閑氛圍。首先,居住區內的建筑與環境為一整體,由于公寓樓的外形一般簡單而強烈,若景觀場地一味強調木身的平面構圖,則極易與其周邊的建筑線向產生沖突。放棄鮮明的構圖訴求,采用折線式的外延處理,有時候更有利于植物景觀與硬質景觀之間的相互穿插,更富于生氣,更顯得休閑。
其次,隱形廣場的處理更易于將其他的環境因素(地形、水體、植栽等)有機地組織在廣場空間內,使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望之無骨,用之怡然,設計無痕是也。
此外,居住小區內的廣場設計,一定要避免城市廣場設計中缺乏綠蔭的通病。我們見到太多的廣場,地面上的鋪裝樣式各種變化應有盡有,各種鋪裝材料也百花齊放,可就是不見綠蔭。每當站在曝曬的烈日下,走在光禿禿的廣場上,沒有人會覺得愜意。沒有了樹蔭,就沒有舒適;沒有舒適,就沒有人氣。廣場上的林蔭用好了不但不會削弱構圖的形式美,還會使其得到加強。例如有序排列的樹陣,就可以使廣場的線向更加明確,有益于烘托主題,增加層次,其簡潔而不失于單調,親切而不乏氣勢,實應在廣場設計中多多應用。
4水景可用自然坡岸
居住小區中有水景可以使房子賣得更好,用戶更喜歡。原因就在于水的引入,可以使居住區環境充滿靈氣。做好了,平添休閑氣氛。問題在于水景該如何做?在居住區有限的空間內,水景與觀賞者的空間關系應該如何考慮?水面越大越好嗎?
水本身是不具形態的,水給人帶來的感受完全由裝水的載體形狀所決定。居住區水景帶給人的感受同樣取決于設計師對于岸線的處理。有的小區內造了點水景,生怕別人不知道,生怕水的出現不夠隆重,于是廣場磚鋪地大理石水池包圍,喧賓奪主,就是用錯了水的容器。居住區中的水景,應盡可能用緩坡與植物營造出自然的坡岸,即使是廣場中央的噴泉水景也可以在其周邊先設植床,再圍以廣場鋪裝。水面是造出來給大家看的,如何處理步道系統與水景的關系至關重要。步行道貼水而行,水的邊界勢必變成硬質的豎向坡岸。這類垂直坡岸在水面不夠大時,往往顯得突兀、生硬、做作。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兩條原則以供設計師在居住區內做水景時參考:第一,步道不宜一味臨水,步道與水面應是若即若離、時隱時現。這樣人在小路上行走,不但能夠體驗到多層次的景觀感受,而且也使自然坡岸的長度和沿岸植物群落的厚度得到了保證。第二,臨水步道不宜貼水。在居住區環境中,除重點處理的親水平臺外,其余臨水步道皆應與岸線保持一定距離(建議1.2m以上)。在這小小的間距內,用不阻擋觀景視線的灌喬木裝點自然式坡岸。這樣既提供了親岸賞水的方便,又推系了水景本身的質量。前文提到,水景是營造居住區休閑氣氛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使房地產的價值得以提升。然而營造水景的造價及后期高昂的管理費用,往往使開發商們猶豫再三。
特別是在水資源奇缺的城市,要創造自然式水景的感受,更是難上加難。要給人帶來親水的環境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很多水,自然狀態下的水景帶給人的感受是綜合的,是水體與其周邊多種環境因素共同形成的。設計師如果能夠把人們對自然狀態下水環境的經驗與感受考慮進去,結合在設計中,即可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在居住區設計中,哪怕沒有很大的水面,只在著意水環境的營造,也可使人如沐山澗清風。
以上是對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一些建議,小區的綠化是為業主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的,并不只是用來觀賞的,不少開發商對自己小區的綠化成績引以為豪,卻忽視了業主的真正需要。同樣,設計師也要結合小區業主的居住舒適程度來進行設計。
[1] 李寧. 創造以人為本、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J]. 河北林業. 2010(01)
1 目前小區園林景觀的現狀
園林景觀發展的歷史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適應現代園林景觀研究只有四十幾年。所以,很多人對園林景觀的認識很膚淺。他們認為園林只是種花種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開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國的機會,看到歐洲的幾何對稱的園林,開闊的大草坪很壯觀。于是出現歐陸風、草坪風。隨著房地產的興起,中國園林風、歐陸風吹進了居住小區,他們不考慮小區人性化空間和功能性。
2 東方園林的風格和特色
從古至今的世界園林景觀基本上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類,各有典型的傳統風格和特色。中國自古就有營造園林的傳統。歷朝歷代都有杰出的園林作品。這些作品具有鮮明的中國特征。由于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的差別就如同表意文字的漢語和表音文字的西方語言的差別一樣巨大。歐洲園林最具代表性的--法國"規整式園林"。在建筑物前后是幾何造型的像地毯一樣的園林,它作為建筑的陪襯,使主體建筑高大雄偉,整個構圖嚴謹完善。由于其圖案的完整性,造成了事實上的將人排斥在園林之外。人們只可從外面欣賞,一但步入園林,人的存在則會破壞了園林構圖的完美。在西方傳統園林中還有一種較具代表性的重要的風格,就是英國"風景式"園林。與"規整式"相反,其強調的是田園與自然。它把自然與人工做了明確的劃分。這里的主角是自然風光,其造景嚴格按照風景畫構圖設計,如同"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建筑成為了風景中的點綴。實事上,這里仍然不屬于我們,這里仍屬于自然,如同自然保護區一樣。現在我們認識到事物具有"非加合性",每個要素值之間的簡單相加,不等于整體的系統值。而中國傳統園林則具有某種前瞻性。因為其是在系統思維方式下產生的, 如同中醫把人看作一人系統一樣,園林是一個在地球這個大系統中的開放的子系統。而中國的園林卻強調人的參與。如果身處中國傳統園林之外,無論是誰也無法探清其中的奧妙。人們也只有身處其中,才能在瀏覽的過程中體會到造園者的苦心。瀏覽的過程形成了流動的空間,這是一種三維空間加上時間形成的四維空間。這一空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空間中的每一點既是三維坐標中的一點也是時間流線上的一點。它們形成了一個整體。錢詠說"造園如作詩文"。如果從一句詩中出任何一字,那么它也就不再是句詩了。
3 居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探析
為了創造出具有高品質和豐富美學內涵的居住區景觀,在進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硬軟景觀要注意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值得指出的是,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景觀基本上是建筑設計領域的事,又往往由園林綠化的設計師來完成綠化植物的配景,這種模式雖然能發揮專業化的優勢,但若得不到溝通就會割裂建筑、景觀、園藝的密切關系,帶來建筑與景觀設計上的不協調。美國設計紐約中央公園的"景觀之父"阿姆斯德(Flederic Law Olmstead)于 1957 年首倡"景觀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 " 概念, 此后, 景觀建筑成為專業的研究對象。 這些年,境外事務所參與居住區規劃設計時也帶來這一概念。其最大特點
就是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之初即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與構思,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這樣從一開始就把握住硬質景觀的設計要點。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之中,景觀設計師、建筑工程師、開發商要經常進行溝通和協調,使景觀設計的風格能融化在居住區整體設計之中。因此景觀設計應是發展商、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動的過程。
3.1 規劃設計原則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
3.2 空間組織立意原則
景觀設計必須呼應居住區設計整體風格的主題,硬質景觀要同綠化等軟質景觀相協調。不同居住區設計風格將產生不同的景觀配置效果,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地方風格的住宅則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 當然, 城市設計和園林設計的一般規律諸如對景、 軸線、 節點、路徑、視覺走廊、空間的開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時,景觀設計要根據空間的開放度和私密性組織空間。
3.3 體現地方特征原則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居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如青島,"碧水藍天白墻紅瓦"體現了濱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風海韻"則是一派南國風情;重慶, 錯落有致那應是山地城市的特點;而蘇州, "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的韻致了。同時居住區景觀還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
3.4 點線面相結合原則
環境景觀中的點,是整個環境設計中的精彩所在,這些點元素經過相互交織的道路、河道等線性元素貫穿起來,點線景觀元素使得居住區的空間變得有序。在居住區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區,線與線的交織與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區中景觀匯集的。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系列是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在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傳統空間布局手法已很難形成有創意的景觀空間,必須將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從而構筑全新的空間網絡:①親地空間,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②親水空間,居住區硬質景觀要充分挖掘水的內涵,體現東方理水文化,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③親綠空間,硬軟景觀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后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綠色環境。④親子空間,居住區中要充分考慮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培養兒童友愛、合作、冒險的精神。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區景觀設計是人類的一種能動行為。是以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堅持可持續發展,為人類創造進而設計更加美好舒適的生活空間的一項活動。以科學為核心,以藝術為形式,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方向,目的是為城市小區居民創造一個舒適更易于人們生活的環境。上文探討了城市居住小區景觀功能化設計的內涵、原則、以及環境、建筑、道路、設施、 綠化和水體的設計思想。
參考文獻:
[1] 郭淑芬編著 . 小區綠化與景觀設計 [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3-4.
[2] 王國斌,張斌編著 . 景園設計 [M]. 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時也激化了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現代化的城市居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甚至苦心孤詣地將花草樹木調教的背離了本原,人類本身也越來越趨于可笑的工業化,這是一種悲哀,更是—種恐怖,因此繼承小區的特色景觀,構筑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追尋將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間,進行人工環境內部的調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歸。
人類從古代就開始對其生存環境作了許多的研究。西方羅馬時代的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曾對空氣中陽光、風向、水流等環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著重闡述了建筑選址的要素。我國明代記成所著《園冶》一書也是一本環境學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園、作景、選石和四季種植以及利用自然環境來選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敘述。中國古代的“上林苑”“阿房宮”及至后期的“圓明園”“頤和園”等都創造了帝王建筑的經典,這是人類利用自然景觀創造美好生活空間的真實寫照。
“環境”的涵義范疇十分廣泛,有生態意義上的、景觀意義上的,也有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上的。從建筑學領域研究環境,-般都是指城市景觀環境。城市景觀環境一般也是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諸如山川、河流、樹木、建筑、小品等等,是城市比較固定的物質存在物,是人們的視覺可以感受到的,身心能夠進行體驗的室外空間。所以現在的設計師開始尋求與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和綠色和諧的方法,不斷地在追尋將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間,進行人工環境內部的調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歸。
人們每天的活動都離不開自己生活的空間——住宅小區。在其進行生活、休息、工作,在街道上行走、乘車,在廣場上休息、娛樂,小品供人觀賞、評價,樹木草地調節氣候、使人心情愉快等等。同時人們生活在小區內,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這些環境設施為他們的日常交流提供一個空間載體。城市景觀環境設施正是為了滿足這種交流而進行布置的。布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人們對空間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建筑、街道、廣場等環境設施的設計,也將各種自然因素融入其中形成宜人的環境。這些足以表現人對自然的重視,使人生活的環境中時時透露出“面臨小河;臨倚群山”的自然造化之工。
1、山、水是自然中最重要的元素。
人類對山的感情始于幾千年前,從獵人巡山,農人開山,到慧人擇山而居,僧人臨山筑廟,詩人游山玩水,山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所以在現代住宅的娛樂場所中,山中架亭,既能體驗爬山的樂趣又能坐亭觀景。
水又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既能夠滿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態給予美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態的自然水環境誘使人類從被動的利用水資源發展到按主觀意識用水體造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營造了各異的人工水景。但處理上從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韻味。環境水體設計中水的流體造型正是模擬水的這些自然形態以人工構造的方式限定出來的,來達到希望取得的自然效果。
2、植物也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城市居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嘩、擁擠,越來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重新沐浴大自然的陽光、空氣、鮮花。越來越多的人去農村尋找自然,尋找綠色,從而出現了鄉村別墅。但在現代都市中,自然景觀越來越少,到處都充斥著人工環境,人們體味不到大自然的陽光、空氣、鳥語花香和宜人之景,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我們可以這樣設想,雖然住宅區中不允許更多的自然風光,但人們采用了象征,融入,引入等手段,利用點、線、面的空間布局形式,在有限的空間內引入自然景觀,領略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清新愉悅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不一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嗎?在室內外種花植樹、盆景點綴、模擬自然、聯想自然,創造“小中見大”“壺中天地”的自然景色,取得和自然協調的生理、心理的平衡。
假如不是真山,花木配置更嚴格,仍應“深求山林意味”,植物配置以模仿自然為主。土多石少的假山,喬灌木錯落配置,品種多些,構成濃蔭蔽目的自然山林,石多土少的假山,花木配置宜疏,使人觀賞疊石和樹姿的美。植物與其他組景不同,它是有生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色彩、形態不斷變化發展。因此在實際栽植中,在樹種的選擇與配置上應以足夠數量的—種或幾種花木成片栽植形成“氣候”,加強藝術感染效果,突出各景區的風景特征,造成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小區景色。其中,果實也可以作為植物配置的主題,尤其是深秋,忍冬的紅果象紅色瑪瑙掛滿枝頭,形成一幅幅豐收的畫面。
一個小區,甚至一個城市,無論現代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樓閣,而必須依托大地,與自然結緣。人們是現實生活的主角,同時也是環境的主體,一切環境都是為人服務的,人們應該有能力、有義務保護環境。
[參考文獻]
[1] 章俊華.日本景觀設計師戶田方樹[m].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人工環境
隨著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同時也激化了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現代化的城市居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甚至苦心孤詣地將花草樹木調教的背離了本原,人類本身也越來越趨于可笑的工業化,這是一種悲哀,更是—種恐怖,因此繼承小區的特色景觀,構筑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追尋將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間,進行人工環境內部的調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歸。
人類從古代就開始對其生存環境作了許多的研究。西方羅馬時代的維特魯威在《建筑十書》中曾對空氣中陽光、風向、水流等環境因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著重闡述了建筑選址的要素。我國明代記成所著《園冶》一書也是一本環境學的重要典籍。他在造園、作景、選石和四季種植以及利用自然環境來選景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敘述。中國古代的“上林苑”“阿房宮”及至后期的“圓明園”“頤和園”等都創造了帝王建筑的經典,這是人類利用自然景觀創造美好生活空間的真實寫照。
“環境”的涵義范疇十分廣泛,有生態意義上的、景觀意義上的,也有政治、經濟、文化意義上的。從建筑學領域研究環境,-般都是指城市景觀環境。城市景觀環境一般也是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諸如山川、河流、樹木、建筑、小品等等,是城市比較固定的物質存在物,是人們的視覺可以感受到的,身心能夠進行體驗的室外空間。所以現在的設計師開始尋求與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和綠色和諧的方法,不斷地在追尋將自然元素引入居住生活空間,進行人工環境內部的調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向自然回歸。
人們每天的活動都離不開自己生活的空間——住宅小區。在其進行生活、休息、工作,在街道上行走、乘車,在廣場上休息、娛樂,小品供人觀賞、評價,樹木草地調節氣候、使人心情愉快等等。同時人們生活在小區內,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這些環境設施為他們的日常交流提供一個空間載體。城市景觀環境設施正是為了滿足這種交流而進行布置的。布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人們對空間的利用和交往的效果。建筑、街道、廣場等環境設施的設計,也將各種自然因素融入其中形成宜人的環境。這些足以表現人對自然的重視,使人生活的環境中時時透露出“面臨小河;臨倚群山”的自然造化之工。
1、山、水是自然中最重要的元素。
人類對山的感情始于幾千年前,從獵人巡山,農人開山,到慧人擇山而居,僧人臨山筑廟,詩人游山玩水,山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所以在現代住宅的娛樂場所中,山中架亭,既能體驗爬山的樂趣又能坐亭觀景。
水又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既能夠滿足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又能以自身特殊的形態給予美的精神享受。千姿百態的自然水環境誘使人類從被動的利用水資源發展到按主觀意識用水體造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營造了各異的人工水景。但處理上從形到神都追求自然的韻味。環境水體設計中水的流體造型正是模擬水的這些自然形態以人工構造的方式限定出來的,來達到希望取得的自然效果。
2、植物也是自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城市居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喧嘩、擁擠,越來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重新沐浴大自然的陽光、空氣、鮮花。越來越多的人去農村尋找自然,尋找綠色,從而出現了鄉村別墅。但在現代都市中,自然景觀越來越少,到處都充斥著人工環境,人們體味不到大自然的陽光、空氣、鳥語花香和宜人之景,希望在生活中能重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我們可以這樣設想,雖然住宅區中不允許更多的自然風光,但人們采用了象征,融入,引入等手段,利用點、線、面的空間布局形式,在有限的空間內引入自然景觀,領略大自然給人們帶來的清新愉悅的美感,感受大自然的芬芳,不一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嗎?在室內外種花植樹、盆景點綴、模擬自然、聯想自然,創造“小中見大”“壺中天地”的自然景色,取得和自然協調的生理、心理的平衡。
假如不是真山,花木配置更嚴格,仍應“深求山林意味”,植物配置以模仿自然為主。土多石少的假山,喬灌木錯落配置,品種多些,構成濃蔭蔽目的自然山林,石多土少的假山,花木配置宜疏,使人觀賞疊石和樹姿的美。植物與其他組景不同,它是有生命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色彩、形態不斷變化發展。因此在實際栽植中,在樹種的選擇與配置上應以足夠數量的—種或幾種花木成片栽植形成“氣候”,加強藝術感染效果,突出各景區的風景特征,造成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小區景色。其中,果實也可以作為植物配置的主題,尤其是深秋,忍冬的紅果象紅色瑪瑙掛滿枝頭,形成一幅幅豐收的畫面。
一個小區,甚至一個城市,無論現代化程度多高,都不可能是空中樓閣,而必須依托大地,與自然結緣。人們是現實生活的主角,同時也是環境的主體,一切環境都是為人服務的,人們應該有能力、有義務保護環境。
[參考文獻]
[1] 章俊華.日本景觀設計師戶田方樹[M].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Abstract: advocate diverse, form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ional style of the space art, with nature as the main line, open up the person and nature fully clos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continu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design ably confluence for an organic whole, make a one of the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nature of the better get to enjo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residential district;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部分,其目的是解決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過渡和協調 ,包括綠化 ,地形地貌,氣候條件、自然能源的利用,道路 、圍墻、大門、平臺、山石水池、照明等各種建筑小品的配置,以及人流車流的合理組織等 ,以豐富建筑的情趣 ,營造溫馨和諧的綠化氛圍。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應突 出地方特色、樓盤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 ,使其發揮最佳 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一、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內涵
1、確立以人為本思想。 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 以人為本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致尺度上(如各種園林小品等),可謂于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 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并以這作為設計原則。
2、融入生態設計思想 。生態設計思想的融入,使環境設計將城市居住區環境的各構成要素視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轉向居住區整體生態環境的設計;使居住區從人工環境走向綠色的自然化環境。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如棕櫚植物 、喬木、 灌木、 滕本植物 、地被植物等科學的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3、追求生活情趣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閑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 ,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位,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
4、強調可參與性。 居住區環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營造人的視覺景觀效果,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居者的使用。 例如,御景園居住區通過噴泉、 流水等水環境,營造可觀 、可戲的親水空間,受到人們的喜愛。
5、觀賞性和實用性。 居住區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布局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空間,如兒童游樂區;使人輕松自如地融入家園、 群體。 讓每一個居民隨時隨地都享受新鮮空氣、 陽光、 綠色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居民理想中的樂園。
二、居住區景觀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 強調對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強調人間和諧的意義。人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景觀, 應該讓人的活動參與到景觀中來, 加強對人的關懷、 加強對人性的關注, 使人與景觀有機融合, 才能達到親地、 親水、 親綠、 親子的目的, 才能使景觀真正的服務于人, 這樣的景觀才更有意義。
2、社會性原則: 賦予景觀環境親切宜人的藝術感召力, 通過美化生活環境, 體現社區文化, 促進人際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設。把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與整個社會大背景和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聯系起來, 使居住區富于社會性和人性。
3、生態性原則: 人居環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態結構健全, 適宜于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小區景觀的規劃設計, 應首先著眼于滿足生態平衡的要求, 為營造良好的小區生態系統服務。提倡社區植物景觀以鄉土植物為主, 且應盡量保持現存的良好生態環境, 提倡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環境景觀的塑造中去。
4、共享性原則: 使每套住房都獲得良好的景觀環境效果, 首先強調居住區環境資源的均好和共享,規劃時盡可能利用現有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 讓所有住戶平均享受; 其次要強化圍合功能強、 形態各異、 環境要素豐富、 安全安靜的院落空間, 達到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 創造溫馨、 樸素、 祥和的居家環境。
5、經濟性原則: 既要兼顧造園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 也要考慮長期的養護成本, 這關系到物業管理費用。景觀規劃設計應順應市場發展需求及地方經濟狀況, 注重節能和節材以及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使用新技術、 新材料和新設備。
6、 文化性原則: 崇尚歷史和文化是近年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一大特點, 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規劃和策劃, 通過建筑與景觀藝術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把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統一起來。
7、設計手法多樣性原則: 在規劃設計初期, 對居住區整體風格進行策劃與構思, 對居住區的環境景觀作專題研究, 提出景觀的概念規劃。景觀規劃設計要求平面與空間相結合, 有適宜的景觀層次安排, 設計上要講究節奏, 注意動靜節奏、 軟硬鋪裝、 種植規則式與自然式、 材質節奏、 水系節奏、 豎向節奏等變化。
三、 居住區景觀建筑設計
1、總體布局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空間的營造合適的尺度。在整體規劃設計中,應始終將城市大環境與居住區的小環境相結合, 創造出移步換景, 小中見大的庭院, 將小區的景觀設計作為對城市綠化功能的延伸和過渡,讓人們始終置身于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居住環境的設計原則應該是環境的內容和尺度要適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 景觀的核心是生態; 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是地方的、 民族的、 現代的、 樸素的和簡單的。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建設要堅持以取悅于人、 方便于人、 服務于人為宗旨, 遵循以人的感知為設計依據的原則。
2、科學、 藝術配置植物景觀, 營造出 “雖由人做, 宛自天開” 。綠地作為居住區景觀的一個元素,是居住區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態系統, 它對保障一個可持續的居住區環境, 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在配置植物材料時, 應按照自然、 生態原則進行設計, 通過明顯的季相變化讓人們感受到四季交替, 要合理搭配喬木、 灌木、 花草地被植物。
3、園林小品的合理配置。通過園林小品、 建筑物、 園路充分融合, 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活、 文化的有機聯系, 并在空間組織上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山石其本身的形態美、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堆山疊石不僅在傳統的造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且在現代園林中的地位也是無可取代。環境景觀小品在居住區景觀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城市住宅區空間環境形象在城市景觀點、 線、 面構成中, 屬于量大面廣的 “景觀面” ,其景觀環境建設對于城市整體景觀環境質量至關重要。
城市發展背景下的景觀設計,相對于具體存在的自然造化景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們的藝術創作活動,是人們通過設計手段有意識地物質化自己的審美理想。在景觀中,物化形象和抽象功能與藝術空間是并存的。具體到城市景觀環境,所謂的物化形象,指的是賴以構成城市居住區環境的界面和相關物品:建筑、休閑廣場、庭園、綠化,雕塑、壁畫及公共設施等。是一種群眾化的藝術,同時又是物質形體與抽象空間關系處理的藝術。兩者便構成了景觀本身,并決定了這一藝術對象的質量。它依據眾多使用者的需求,在不斷地發展與持久的協調中形成了人類聚集居住的人類聚居環境。作為構成城市景觀重要組成部分的居住區景觀,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特點。
1 城市居住小區景觀現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迅猛,歷經30多年,城市景觀發展已日新月異,國外各種建筑景觀思潮的引進使得我們周邊景觀環境更具多元化,在不斷地驗證與嘗試的同時,城市住區景觀設計融入生態化、人性化、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逐漸體現出來。城市中的人們渴望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與自然親近、相融。因此,高質量的居住環境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這種形式影響下,城市住宅區景觀設計的優劣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在這一進程中,許多住宅區的景觀設計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以蘭州市區的居住小區景觀為例進行考察分析,總結出設計中問題所在,引發我們去認真思考,并探尋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1.1受地產利益驅動,戶外空間逐漸壓縮
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特別是位于市區的許多老舊住宅區,建筑形式多是磚混結構,順應城市發展,逐漸在被新的樓盤所取代。二次開發的住宅區地址有著很強的區位優勢,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和人口密集地段。面對市場競爭,大多數開發商注重的是自己的經濟效益,盡可能的去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忽視對住宅小區景觀環境的營造,小區綠地缺失,居民無休閑、鍛煉的天然場所等。導致小區景觀配置單一、缺乏層次性。許多開發商在居住區建設中違背了最初的設計意圖,縮減綠地,增設停車場,住區景觀消失殆盡。
1.2過度追求視覺效果,地域特色缺失
景觀環境對于發展中的城市來說,是地域文化難得的保存地。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和文化積淀,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自然景觀、植被水體、視覺結構和生態結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居住區景觀設計也應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然而,出現在許多住宅區的景觀卻與我們本應該遵循的原則背道而馳,為了追求“賣點”、提高“品味”,景觀樣式盲目跟風,照抄模仿,所謂“歐陸風格”、“北美風情”就是最為典型的現象。適用于紀念性建筑的硬質景觀材料如各類缸磚、花崗石等石材被大量的用在了住宅景觀當中,忽視了對自然環境要素的營造。這樣的景觀環境很難有持續的生命力。
1.3不切實際的追求景觀綠化,忽視后期植物維護
城市所在區域的氣候和地質特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具體特定地方的土壤和水系,土壤和水系又決定了在該地區生存的植物。從生態的角度去看城市居住小區景觀綠化,它在景觀環境系統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茂盛的植物不但凈化了空氣,更是為居住區營造了寧靜的休憩環境。但居住區建設往往進入到樹種灌木的選購栽培環節,開發商為了標新立異,加強賣點宣傳,提高房屋銷售額,采取一些“高端”策略,忽視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大量的選用栽種不適應本地水土的熱帶、溫潤地區的名貴樹種花卉,最終結果導致植物不能適應北方氣候及水土而導致成活率低下。再者,住宅區機構設置中對于景觀維護及專業的園藝人員配置嚴重缺失,引進的花草樹木得不到有效維護,從而造成資金的大量浪費。
1.4居住小區景觀規劃單一,整體性缺乏
目前,城市居住小區建設現狀大多是由開發商委托建筑設計院及規劃設計公司,先依據現場勘測所得資料做總體設計,布置建筑單置,劃分主次交通道路,接著開始投入建設。部分住宅區在建設過程中并沒有去尊重自然生態環境,遇坡鏟坡、見樹伐樹,往往到最后建筑即將完工,圍邊工程實施階段時才邀請園林設計師進場,在建筑之間做填充式綠化,見縫插綠,稀稀拉拉種上三年五載還不一定能見效的珍貴樹木,綠化成為了建筑的花邊,其作用僅是為居住區“涂脂抹粉”。住區景觀規劃缺乏整體性,景觀沒有在最初被完整的設計,卻成了樓與樓夾縫間的點綴。
2 城市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2.1開發商、設計師、業主三結合的人性化景觀設計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改變過去的以建筑為核心的傳統人居觀,建立以城市、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的現代人類聚居觀。要從“以人為本”為出發點,去為業主著想。根據開發商對小區環境營建的目標,引導開發非單純營銷的、積極的、人性的社區景觀環境,最大限度地去打造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人性化的、具有高生活品質的人居環境。因為居住景觀最終是為人服務的,人的活動與小區景觀融合在一起才是居住區中最為生動、最有意義的一種景觀。
2.2住區景觀設計應強調該地區的地域性以及文化性
城市的發展是人們在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城市居住小區景觀的發展隨著城市結構、功能的發展而變化著,人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需求由單一的功能需求轉向涉及社會、自然、歷史、地域文化等審美方面。住區景觀設計應強調每個城市都有的自然和文化歷史,運用地域文化基因展現城市居住空間的歷史延續。這種表達絕不僅僅是形式,更不是單純的移植外來的文化景觀符號去堆砌,而是一種體驗,一種居民的歸屬感。
2.3順應自然法則,保護和發展鄉土物種
住區景觀綠地系統是鄉土植物和鄉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后堡壘之一,其生物進化能力不容小覷,它要比人工設置循環系統的效果更加有效、持久。設計要尊重土地原有風貌,順應自然法則,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盡量選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和花卉,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質等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設計手法,特別是對于本土植物的運用。應節制引用外來物種,保護和發展鄉土物種,不但可以降低綠化費用,而且對恢復生態環境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2.4住區景觀設計把握調整體性原則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方案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總體環境布局;硬質景觀規劃設計;綠化等軟質景觀規劃設計。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最為重要,是大的骨架。在這一階段首先要了解居住小區的開發強度,清楚容積率是多少,建筑密度、層數是多少,等等。其次要考慮居住區景觀的建設強度,考慮道路交通、地形、朝向、周圍的景觀等。一個完整的環境設計,不僅可以充分體現構成環境的各種物質的性質,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統一而完美的整體效果。沒有對整體性效果的控制與把握,再美的形體或形式都只能是一些支離破碎或自相矛盾的局部。
結語
城市發展背景下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變化飛速,五花八門,很多新想法是基于大眾化、群體化的,但最為核心的還是如何回歸到人的基本需求中。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建設注重的是對人文性、生態性、多元性和地域性的強調,景觀設計不僅僅要從感覺上給人以滿足感,同時還必須具備基礎的功能性。如何滿足人的需要,這既是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出發點,也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常青.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學[M].上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103-105.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86.
場所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環境的概念,也不是一種單純的視覺環境的概念。它是一種人們對環境的綜合要求,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需求及精神寄托。丹麥城市設計專家楊.蓋爾在《交注與空間》一書中將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分為三種類型,即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在這三種類型當中,必要性活動是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的基礎,即當空間中包含了居民的必要性活動如上下班、買菜、做家務等日常生活行為時,其他兩種類型的活動如散步、曬太陽、攀談、打招呼等也就自然被引發了。空間自然地被生活賦子了豐富的含義,空間的功能是多元的,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是含蓄的。但當前我國居住小區現狀是功能分區過于明確,居住空間的功能被劃分為住宅、道路、綠化、服務設施,空間互不相交。人的居住生活對應的是一種含混的復雜的內在機理。簡單劃一的物質空間缺乏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空虛感和孤獨感。這也是現代居住區中容易出現的城市病“鄰里老死不相往來”。公共活動空間的場所景觀設計正是要打破這種簡單劃一的物質空間,通過創造多元化、多層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間,來反映生活含混復雜的內在肌理。場所景觀對于人的感受主要通過空間的不確定性,多義性及含蓄性來表現。現代居住小區場所精神的營造主要通過院落空間,廊道空間及交往空間來體現。
1、院落空間
內向的院落空間符合中國人對于傳統空間的認同。它的內向性與宜人性符合大家對于場所景觀營造的要求。現代意義上的院落空間與傳統民居的院落空間有著很大的不同,它己經不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空間,而是屬于一個集合體的公共空間。但是傳統民居院落的公共特質仍是值得借鑒的。院落空間相對于城市和整個居住小區而言是內部空間。相對于組團內的住宅而是外部空間,是住宅與外部空間之間的過渡空間。院落空間對于組團內的居民來說,具有較強的歸屬感和領域感。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領域空間對集體活動內聚力的形成至關重要,而集體內聚力又是場所得以維護,鄰里關系得以和諧的基礎。院落空間功能具有含混多義性,它既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場所,也是兒童嬉戲的地方。它也可以是人們集會、娛樂的場所,還可以是臨時停車的地方。院落空間同樣是重要的景觀要素。人們透過窗外,最直接的景觀就是院落景觀。院落空間有比較明確的空間界定,但空間并不閉合,而是一種有效的圍合,空間是建筑的延伸,或作為前景,或作為襯托、或作為視覺焦點,每一個這樣的限定開放空間是一個完整的實體,它更是相鄰的空間和構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院落空間也是一個類型空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個組團一個圍合的院落空間也可以是一個由植物、水體、景觀構筑物等圍合而成的一個內向空間。
2、廊道空間
廊道被廣泛地運用在現代住宅景觀的設計中,如廊式住宅的外廊、外部環境的風雨廊、或底層的綠化步道、棟與棟之間的連廊等等。廊道空間是一種有效地能促進形成人們日常生活經歷和交往樂趣的空間誘因。廊道空間的邊界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透空的柱形成的邊界使得廊空間與外部空間之間是流動的,相互滲透的廊道空間既是交往空間,又是交通空間。廊道空間能夠有效地劃分出不同的空間領域,增加空間的層次感。廊道空間的功能也具有不確定性,人們在此的活動可以是多樣的,攀談、曬太陽、家務、游戲等等,能夠最生動地反映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以及含混復雜的形態。因此人們對空間的感受超越了純物質的狀態,而引發出人們對這一領域的有意識、有情感的精神意識。廊道使建筑得到一個內外交接的過渡性區域,建筑的實體感被削弱,空間顯示出整體的獨立性和多義性,使空間具有流動性和廣泛的適應性。在心理層面道保持著傳統與環境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形成超越物質的精神意象,使人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
3、交往活動景觀空間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因此,設置各種小品、設施等造景要素,不僅在功能上要符合人們的行為模式,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味,打造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
誠然,現代居住小區環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營造動人的視覺景觀效果及精神享受,其目的還是為了居者的使用。所以,要注重交往空間的設計,創造親地空間、親水空間、親子空間,從而構筑全新的空間網絡。
結論
正確的景觀設計介入模式及環境營造,能夠完善居住小區乃致于城市的生態系統,提高居住小區環境的質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于開發商而言,景觀環境良好的居住小區有著更好的市場前景;于消費者而言,人們更愿意選擇環境好的,能實現自身居住理想的住宅,營造好環境己經是居住小區開發的重點,也是市場銷售不可缺少的賣點。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希望能找到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合宜的介入模式及環境營造模式,為實現城市居住小區環境建設中的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的統一及環境營造手法的提升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
[2]虎志強,城市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淺議,陜西林業科技,2009.4
居住小區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而居住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住區的綠化水平,是體現城市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居住區綠地在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分布最廣,是普遍綠化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區的綠化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因此,加強居住區綠化建設已經成為小區設計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小區環境設計應在尊重傳統、尊重科學基礎上進行,著重注意生態設計和景觀設計。下面從生態設計和景觀設計來探討環境設計的新思路。
一、生態設計
1.提高綠地覆蓋率和綠視率
在居住小區建立自然生態系統,要求小區提高綠地面積,綠色植物成為生態系統發展的基礎。
時下大部分居住區都多少存在內不透水的部分(道路、建筑廣場)比例較大,導致綠地面積很少。因此強調在提高綠地面積時,應合理分配園林各要素如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體等的比例關系,減少水石造景,重點突出植物造景,同時充分運用植物覆蓋所有可以覆蓋的黃土,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的綠地率和綠視率。如同樣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純鋪裝的道路地坪好;同樣是景墻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墻要比無攀援植物透空景墻更能發揮生態效益;同樣是休息、綠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綠視率。
2.提高居住小區綠化多層次性
改善植被的空間分布狀況,增強植物空間層次是提高綠化水平的有效途徑。運用生態園林原理,設計多層結構,喬木下加栽耐蔭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構成復層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視覺層次效果。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園林體系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環境的無公害無污染形態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園林是良性循環的園林,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在多層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過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代謝作用,實現無廢物循環生產。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種類的植物,不同深淺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質。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須氧性細菌使有機物迅速無機化,凈化土壤和增強肥力,并吸收空氣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適當多種女貞、槐樹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敵數量,從而加大對危害性大的害蟲的控制,以求達到利用天敵昆蟲、鳥類、動物等防治害蟲,以生物治蟲為主,盡量少用化學藥劑防蟲,使環境不受藥劑的污染。
4.綠色生態設計中的意境創造
綠色植物是綠色生態系統的根源,也是意境創作的主要素材。景觀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來體現。但他們都只能成為綠色植物的陪襯,因為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它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麗的芳名,同時它還是具有生命的活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
利用植物的姿態,松象征堅強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氣概;竹象征“虛心有節”;梅象征不屈不撓、英勇堅貞的品質;柳象征強健靈活,適應環境的優點。
利用植物的色彩,色葉木:秋的聯想;白花: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楓象征不怕艱難困苦,晚秋更紅。利用沁馨的芳香,桂花:甜香;梅花:暗香;荷花:清香。
利用植物的名稱,合歡:合家歡樂;桃花、李花:桃李滿天下;迎春:象征欣欣向榮,大地回春。
二、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在生態設計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將環境設計具體化,它也是實現綠色生態環境設計的根本。近年來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景觀設計,好的景觀設計儼然已經能夠成為各個房地產開發商售賣小區的活招牌,有一定特色的小區往往在景觀設計上都非常有代表性,如住宅景觀中的日本園林的枯山水、蘇州園林的移步換景等都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作品。
1.設計原則
居住小區內公園:主要設置應包括花木、草坪、水面、涼亭、雕塑、健身休憩設施、停車場和鋪裝地面等,各項設施不宜過多,功能分布應盡量按區劃分;園內布局應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和清晰的瀏覽路線;最小用地不得少于1公頃。
小游園:主要設置應包括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園內布局要有一定的功能劃分;最小面積不能小于0.4 公頃。
組團綠地:主要應設置花木、草坪、桌椅等,面積不應小于0.04頃。在設計風格上,綠地內部應協調統一,也要盡可能與城市綠化規劃協調統一。同時應根據居住區的規劃,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并適當保留和規劃改造范圍內已有的樹木和綠地。
2.設計要點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在內容設置上要健全,應注意方便居民前往,并盡可能和公共活動場所和商業中心結合。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平面布局設計與立面設計兩個方面。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在劃分上可分為規則式和均衡自由式。規則式即有明顯的主軸線、對稱或不對稱,或者呈規則的幾何圖形;均衡式則布局靈活,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自由分區,但在總體上要給人一種均衡合理的感覺,自由活潑但又不失嚴謹。平面設計中要注重色彩的處理,綠地雖然要以“綠”為主,但也不能太單一,可利用有色植物如紅葉小波、金葉女貞等或成片草花使綠地有一定的色彩變化。
立面設計:立面設計應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喬灌木、建筑小品、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面效果。大片綠地則可利用成片喬灌木、竹林等來塑造。同時立面設計也應考慮到動態透視效果,以取得移步換景的良好效果。
3.居住區休憩空間
公共休憩環境是整個小區景觀設計的焦點,往往能夠體現一個小區的人文氛圍,它可成為人們休閑聚會、娛樂和活動的場所。這些設施是否能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要從規劃設計角度,分析住區小尺度休憩空間的適用性。居住小區內部的大量日常休憩活動主要是居民的散步、逗留、觀望、交談等活動,多數都與室外公共休憩空間中的可坐設施有關,居住區休憩環境中可坐設施以及可以吸引人們駐足的小尺度空間,如臺階、矮墻、花臺,都可結合周圍的綠色景觀進行設計。一種基本的布置模式是在道路一側的凹入空間,或較大空間周邊與連通的“龕”狀小空間,這種布置能有效減少公共空間可能對座位的干擾,也避免座位區隔絕于公共空間之外。多種形式的布局形式在整個景觀設計的分布中已經成為了設計的亮點,同時很多設計師對于戶外座椅的設計也已經成為了一件藝術作品,展現小區人文特色的同時兼顧實用性,深得人心。
三、綜述
綠色生態環境設計將是未來幾十年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提高綠化面積、建立小區生態系統對于環境設計有著非凡的意義。而景觀設計是居住小區人文精神及綠化實用性的集中體現,只有將綠色生態環境設計貫穿于景觀設計之中才能更好地為人們生活提供舒適、安逸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武勇,黃o,劉青等.居住區規劃[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
出版社,2004
[2]西蒙茲著,俞孔堅等譯.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
業出版社,2000
[3]陳六汀,梁梅.景觀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