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02 15:44: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婦科超聲診斷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急腹癥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患者出現急性的下腹疼痛,且患者的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 [1]。特別是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又有非常多的生殖器官,器官分布復雜。對患者的病灶診斷的困難性增多[2]。目前臨床上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的主要診斷依據是對患者的下腹部進行超聲影像學檢查,并根據患者的檢查結果觀察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現積水、器質性病變等問題。本文通過對所選98例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患者的年齡為18~59歲,平均年齡(48.25±6.29)歲。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并最后確診為婦產科急腹癥患者,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流產患者26例、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所選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為患者的下腹部出現疼痛、患者疼痛難忍,出現惡心、嘔吐癥狀。本次實驗前患者均簽署了相關同意書,本次實驗符合相關倫理學規定。
1.2方法 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檢查的儀器型號為飛利浦HD11型超聲儀,在檢查前將探頭選擇為C5-2,也就是具有3.5MHz的頻率的探頭。在患者檢查前對患者進行腹部檢查前的膀胱充盈,主要的方法是讓患者大量飲水,或是在緊急情況下通過導尿管進行1%的生理鹽水的注入。當患者的膀胱狀態能夠進行檢查時,對患者下腹部的掃描檢查。并觀察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患者是否出現盆腔積液或粘連現象等。
1.3療效判定 比較不同癥狀下的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并與臨床最終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計算超聲影像學檢查的準確率。準確率=檢查準確結果/診斷結果*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在所選98例患者中,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婦產科急腹癥的患者為90例,另8例患者出現誤診,診斷的準確率為91.83%,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28例,準確率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32例,準確率為91.42%,流產患者26例,全部檢查確診,準確率為100%,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4例,確診率為57.14%,見表1。
3討論
婦產科急腹癥的發病原因較多,但發病癥狀大致相同,都是患者突然出現下腹疼痛,嚴重者會出現休克癥狀[3]。當患者出現休克癥狀時,醫生無法通過患者主訴觀察和判別患者急腹癥的發病原因[4]。婦產科急腹癥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患者出現異位妊娠、流產、黃體破裂以及急性盆腔炎等[5]。如果不能及時的診斷和救治,患者極易出現多個器官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通過對本文所選98例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所選98例患者中,通過超聲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婦產科急腹癥的患者為90例,另8例患者出現誤診,診斷的準確率為91.83%,其中異位妊娠患者為30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28例,準確率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32例,準確率為91.42%,流產患者26例,全部檢查確診,準確率為100%,黃體破裂患者為7例,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4例,確診率為57.14%。超聲影像學檢查能夠有效的觀察出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現器質性病變、或是患者是否出現盆腔粘連以及子宮內膜厚度增加等癥狀,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的診斷具有非常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庫爾米拉,德文潔,等.超聲影像學檢查技術在婦產科急腹癥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7(15):51-52.
[2]孫惠.超聲檢查在婦產科急腹癥診斷中的應用[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4,26(02):52-53.
【關鍵詞】 婦科;超聲檢查;注意事項
一關于婦科超聲檢查前的準備工作
(1)對于所有需要檢查盆腔臟器的病人、早期妊娠者、妊娠晚期懷疑前置胎盤者、妊娠合并宮頸疾患者,例如宮頸機能不全,子宮肌瘤等,在進行婦科超聲檢查前應保證被檢查者的膀胱充盈,充盈的膀胱以充分暴露盆腔臟器顯示子宮全部輪廓、顯示子宮肌壁及子宮內膜、部分陰道為最佳。多項臨床醫療事例證明,如果由于病人急于檢查,而出現準備不認真,導致其膀胱充盈度不夠,最終會影響到超聲波顯像效果。因此在婦科超聲檢查前,醫生應該向被檢查者充分說明在超聲檢查中膀胱充盈的重要性,而被檢查者應該積極合作,以此來達到比較理想的顯像效果。
(2)具體方法步驟:①讓被檢查者禁尿4個小時或飲淡茶水700~800ml,在被檢查者出現尿意時及時進行檢查 ②對于某些急癥病人,比如出現大出血或者懷疑宮外孕等病人醫生應該先將病人的臨床癥狀進行糾正治療,等待其病情稍穩定后再進行婦科超聲檢查 ③對于年老體弱者及大量腹水病人無法自行憋尿者,可在常規消毒下使用導尿管向膀胱注入無菌鹽水300~400 ml,待膀胱充盈后再做觀察。
(3)關于檢查中的準備工作:在婦科超聲檢查中,通常需要被檢查者仰臥,有時為了觀察方便,還要求被檢查者側臥或者頭低臀高,這就需要暴露恥骨聯合至劍突下,以利于不同角度的掃查,避免漏診的發生。然而有的病人因為不了解暴露的意義或者是羞于暴露身體,往往不配合檢查,這時在檢查中醫生應該向病人講明暴露身體檢查的理由,以取得被檢查者的積極配合。而對于腹壁掃描過程中,當出現盆腔包塊小而深的情況時,應該同時進行雙合診配合,將包塊托起,以有助于顯像,而為了排除腸道的干擾可達到清晰地顯示出內生殖器官以及盆腔內部病變,可以采用直腸后聲窗法進行掃查 。在使用直腸后聲窗法時,應該做好肛管排氣以及防止人為注入空氣最終影響到顯像效果。在向肛管注水時應該注意水溫 ,以37℃為最佳。醫生在進行以上操作時,應該保持動作的輕柔,并且應該用認真的態度,溫和的語言來消除被檢查者的恐俱和緊張心理,以在檢查中取得被檢查者的信任,得到其積極的配合。
二關于婦科超聲檢查的選擇
在婦科超聲檢查中,有黑白超聲檢查和彩色超聲檢查之分 。彩色超聲檢查與傳統的黑白超聲檢查相比較,在功能上存在很大進步,其具有更高的分辨力和清晰度 ,黑白超聲檢查是查腹首選,由于黑白超聲檢查的結構相對比較簡單,其通常只配備1~2個探頭,往往應用于腹腔器官的檢查,比如對胰腺、肝臟、脾臟、膽囊、腎臟、膀胱、輸尿管、前列腺、子宮及附件的檢查,而對于像檢查一般的胸水、腹水,膽結石、肝囊腫、腎結石、膀胱結石、前列腺炎、子宮肌瘤等不需要精確診斷的疾病,就可以用黑白超聲檢查;而對于婦科中的早孕者,以及想做流產者,通常也只需進行黑白超聲檢查即可。而與單一的黑白超聲相比,彩超圖像分辨力更優,功能更多,診斷疾病的途徑也更多,對疾病的診斷就更明確, 所以彩超檢查有“無創性血管造影” 美稱。彩色超聲檢查往往用于心血管疾病 的檢查,對于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硬化、 冠心病 、心肌病、血栓等疾病都適用,并且用于檢查淺表組織器官,如甲狀腺、乳腺、腮腺、等,而彩超檢查對于一些惡性腫塊的診斷則存在很高的適用價值。在婦科檢查中,當醫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子宮、卵巢以及其輸卵管和前列腺的細微結構的時候,會要求患者進行經陰道或者經直腸彩超檢查 。
在檢查價格方面,由于彩超的功能和技術高于黑白超聲,因此其價格也高于黑白超聲檢查,而在診斷范圍方面,彩超也勝出黑白超聲檢查。但是綜合考慮下,彩超并不能夠完全地替代黑白超聲,因此患者在選擇時應該在考慮自身的經濟狀況的基礎上,從具體病情出發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合理的超聲檢查方式。
三結論
超聲檢查無損傷、無痛苦、操作簡便快捷、準確性高,是診斷婦產科疾病時不可缺少的診療手段,可以為臨床選擇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可靠依據。而在婦科檢查中,醫生對經常出現的幾個問題進行重視,并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患者進行指導,有利于超聲顯像的清晰,有助于診斷準確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年齡28~55歲,平均38歲。臨床癥狀:經量多伴痛經40例,無痛經但月經量多14例,伴不孕4例,有人工流產史28例。婦科檢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宮增大。
1.2 儀器及方法 應用ATL HDI 3 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凸陣探頭(頻率2~5 MHz)及經陰式寬頻探頭(頻率5~9 MHz),常規采取仰臥位及截石位,暴露檢查部位,采橫切,縱切等多切面探查子宮大小、形態、肌壁回聲、內膜線有無前后移位、與周邊界限及其內彩色血流等情況。
2 結果
60例子宮肌腺病中,51例超聲診斷與術后病理相符,9例誤診為子宮肌瘤,超聲診斷符合率為85%,誤診率為15%。60例超聲掃查均表現為子宮增大,肌壁回聲粗糙,增強,不均勻。其聲像圖特征可分為四種類型:
彌漫型18例,子宮均勻性球形增大,子宮內膜線居中,肌壁回聲普遍增強(圖1)。不均勻的點狀、線狀強回聲增多,其中5例肌壁間見直徑約2~3 mm不規則液性區,此為肌壁內的小的內膜異位病灶。
后壁型20例,此型較多見,子宮不對稱性增大,子宮內膜線呈“弓”形前移,子宮前壁回聲正常,后壁明顯增厚,回聲增強,粗糙不均(圖2)。
前壁型10例,前壁普遍增厚,回聲粗糙,呈短線狀回聲增多,內膜線后移(圖3)。
局限型12例,子宮不規則增大,病灶集中在一局部,酷似子宮肌瘤,但無包膜,其回聲不均,有者呈不均質強回聲,有者呈衰減的低回聲(圖4),與正常的肌壁之間無明顯的邊界,有的病灶可局部向宮外突起,此型屬腺肌瘤。
本型9例誤診為子宮肌瘤,其中5例為病灶向漿膜下突起而誤診為子宮肌瘤,另4例為回聲衰減而誤診為肌瘤。
3 討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子宮腺肌病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異位于子宮而局限于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病。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子宮腺肌病發生率較高,多見于生育期婦女,發病高峰在30~50歲之間,本病可能與妊娠和分娩時的創傷炎癥或持續性高水平的雌激素過度刺激有關。也有人認為與經血引流不暢有關,如后位子宮、宮頸炎、盆腔炎、節育環刺激等。子宮腺肌病,尤其是局灶型子宮腺肌病易誤診為子宮肌瘤,應該予以注意及鑒別。12例局灶型子宮肌腺病中9例誤診為子宮肌瘤,兩者治療方法不同,子宮肌瘤多數有假包膜,可以手術剝離,大者可有兒頭大小,而腺肌病因無邊界而無法剝離,很少超過孕3個月子宮大小。CDFI可探測到肌瘤的環狀及半環狀血流信號,而腺肌病不能探測到病灶的環狀及半環狀血流信號,血流信號稀少,提高子宮腺肌病的術前診斷率,除認真應用經腹超聲及經陰道超聲聯合掃查,仔細觀察分析子宮腺肌病聲像圖特征外,還要結合患者痛經進行性加劇病史,提高對本病診斷的正確率。
參考文獻
1 吳鐘瑜.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2,5:318-323.
2 吳鐘瑜,焦彤,車國卿.婦產科超聲鑒別診斷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147-151.
3 錢蘊秋,王全華,張軍.實用超聲診斷手冊.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14-615.
4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277-1279.
宮內節育器(IUD)是目前國內外應用廣泛的一種安全、簡便、可逆性好的長效避孕措施。我國應用IUD避孕占各種措施的40%左右,并規定在放置IUD后應作定期檢查,了解IUD有無變位及有無并發癥。B超檢查IUD是計劃生育服務、生殖健康服務的重要手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以其實時、動態、直觀的圖像清晰顯示IUD在宮腔內的形態、位置有無異常等,同時還可了解盆腔其他臟器的情況及有無并發癥發生,對婦科臨床分析診斷疾病有著重要意義,對243例IUD位置資料進行分析報告。
資料與方法
流動人口普查、體檢及門診超聲發現IUD異常243例,年齡20~51歲,平均35.5歲,產次1~3次,IUD放置時間1天~23年。
儀器與方法:采用SIEMENS SNOLINE prima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5.0MHZ。受檢者取仰臥位,適度充盈膀胱,于恥骨聯合上緣作縱、橫、斜等多切面子宮掃查。縱切面圖像必須清晰顯示膀胱返折處及子宮底頂部的聲像圖,橫切面顯示子宮的最大橫徑,了解子宮的位置并測量其大小,仔細觀察子宮內膜厚度、節育器形態、位置與子宮內膜、子宮肌層的關系,以確定IUD異常類型。
監測指標:超聲判斷IUD在宮腔內最佳位置應該是在宮腔中央緊靠子宮底部內緣,以子宮縱切面圖像上測量IUD上緣至宮底外緣漿膜層間的距離(FUD)正常范圍1.1~1.7cm,若FUD>2.0cm時,確定IUD位置下移[1],當子宮肌層較厚或子宮較大時需根據子宮的厚度、子宮長度、IUD下緣與子宮頸內口的距離綜合分析。若在IUD上方,見到子宮內膜回聲即可診斷為IUD下移[2]。節育器的最下緣不能低于宮頸內口,否則也說明IUD移位。
結 果
本組IUD移位216例,其中全部下移至宮頸管內27例,下移至子宮下段189例,下移者中帶器宮內妊娠14例,節育器脫落10例,嵌頓13例,異位于盆腔3例,宮內雙器2例。
討 論
IUD下移是最常見的節育器位置異常,臨床上可致IUD脫落,引起出血、疼痛、盆腔上行感染等,也是引起避孕失敗的常見原因。IUD的避孕作用一般認為是造成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干擾和阻礙受精卵著床而達到避孕的目的。如果IUD位置下移,受精卵易于在宮腔內上部的前、后壁著床生長造成帶器宮內妊娠。當FUD>3.0cm時,帶器發生率明顯增高[2]。本組IUD下移病例中發生帶器妊娠14例(6.48%)。
IUD脫落:宮腔內未見IUD回聲(置器后復查時宮腔內均見IUD)。
IUD嵌頓是由于IUD過大或光潔度不佳、放置時操作不當,損傷子宮壁或因接頭斷裂等多種原因導致IUD嵌入子宮肌層內,臨床出現腹痛不適,月經量增多,白帶增多等癥狀,聲像圖特點為節育器脫離宮腔的中心部位,偏于一側,且IUD周圍無子宮內膜所呈現的低回聲暈圍繞,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變形,提示部分嵌入子宮肌層。若IUD上緣距宮底外緣<0.9cm時,也可提示IUD部分嵌頓可能,需進一步檢查。
子宮穿孔至IUD外移是臨床上較為嚴重的并發癥,主要是操作者技術不熟練或經驗不足或責任心不強,對子宮大小和位置情況、解剖特點了解不清,放置時使子宮穿孔而至外移異常,子宮穿孔而致的節育器外移,超聲檢查一般比較困難,由于周圍腸氣的干擾,致節育器顯示不清,但當僅部分穿透或已穿透仍緊靠子宮周圍時,能出現節育器特殊形態的強回聲并伴有慧尾征。本組3例外移病例,均在個體診所置器后即感不適,出現腹痛、腹脹,尿頻、尿急等癥狀,隨即就診。超聲檢查示宮腔內未見節育器回聲,2例均在后穹隆處分別探及一包塊,內見明顯慧尾征。另一例在子宮左后方緊靠子宮壁探及類“T”型強回聲(呈不典型慧尾征),疑為異位的IUD,經追蹤病例,手術證實為IUD外移。
宮內雙器:常因人工流產手術時沒取出IUD而誤置引起,本組發現2例宮內雙器,一例為“母體樂”和金屬“O型”節育器,另一例為“T型”和“O型”節育器。2例均有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及下腹疼痛等癥狀,患者置器時間分別為8年和12年,均已取出證實。
超聲檢查IUD具有操作簡便、重復性好安全無創且準確率高的特點,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IUD檢查是超聲檢查在計劃生育方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超聲不僅可以了解IUD存在與否,而且判斷IUD在宮腔內的位置,直觀判斷有無移位、變形及嵌頓[3]。定期監測IUD可為育齡婦女及臨床婦科醫生提供可靠的醫療信息及診斷治療依據,一旦發現IUD位置異常,應盡快采取相應措施,以免發生帶器妊娠和其他嚴重并發癥。同時規范醫療市場,提高婦科執業醫生的理論和技術水平,加強責任心,杜絕人為因素造成的IUD異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4-117-1
急腹癥是腹部急性疾病的總稱,主要涉及消化、泌尿、膽道、婦科等系統疾病,在臨床急診工作中最常見,B超檢查具有簡便、快速、無痛、無創、可重復性、診斷率高等優點,是目前作為急腹癥較普遍可靠的檢查方法。現將2008年4月~2010年4月對240例因急腹癥就診B超檢查的診斷及臨床應用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240例急診患者,男138例,女102例,年齡8歲~85歲,患者均有突然發作的腹痛,部分伴惡心、嘔吐。發病到就診時間為1h~4天。全部病例中經手術和病理證實162例,其余78例由臨床證實。
1.2使用儀器及方法采用ALKSSD-1700型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MHz,SONLNE Adara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MHz。本組病例由于是急診檢查,所以無需空腹,檢查盆腔,仍按常規充盈膀胱,個別急需病例采用生理鹽水灌注膀胱充盈法。
2結果
本組240例中,檢出泌尿系結石共73例,婦科急癥49例,膽系疾病41例,急性闌尾炎39例,閉合性腹腔實質性臟器損傷28例;其他:急性胰腺炎7例,腸梗阻3例。其超聲診斷與臨床及術后診斷符合率為超聲診斷符合率達93.8%(225/240),225例急腹癥患者超聲診斷與臨床及術后診斷符合率。
3討論
急腹癥在臨床上較常見,超聲診斷在急腹癥中起到很大作用,且操作簡便,可反復觀察,無痛苦,能及時給臨床提供診斷依據。超聲診斷是一種較先進的影像技術,現已成為急腹癥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隨著高分辨率彩超的廣泛應用,對急腹癥診斷的準確性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臨床剖腹探查手術率[1]。
3.1泌尿系結石本組共檢出73例,以臨床最為常見,其臨床典型癥狀為腎絞痛并尿中檢出紅細胞,B超檢查可顯示出一個或多個特殊結石影(強回聲團)、結石大小、結石部位及數目、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患者腎結構改變或腎積水情況。超聲在檢查泌尿系結石時,只要了解臟器的解剖如輸尿管的三個狹窄部位[2],運用B超探查技巧,基本上不容易漏診,除輸尿管中段因腸道氣體過多干擾顯示較困難外,如出現這種情況,可囑病人排便排氣后復查,一般可以顯示。
3.2婦科急腹癥宮外孕是婦產科常見的急腹癥,由于超聲影像技術的發展,為宮外孕早期診斷,選擇治療方案及療效的觀察提供了新的途徑。超聲檢查能直接顯示:(1)附件包塊,其聲像圖在不同階段表現各異,早期未破裂時呈厚壁環狀高回聲,中心為無回聲,有的可見胚芽和原始心血管搏動。流產或破裂后則呈實液混合性回聲。若破裂出血時間短,包塊回聲偏低。出血時間長,血塊凝結多為實性回聲;(2)子宮內膜增厚,宮腔內無孕囊;(3)盆腔積液暗區;(4)彩色多普勒顯示部分包塊內或周邊有較豐富的血流信號,脈沖多普勒可顯示為低阻力動脈血流。超聲診斷宮外孕簡便、迅速、準確率高。
3.3膽系疾病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癥、膽囊炎是引起腹痛的主要原因,超聲檢查可顯示膽囊增大,壁厚呈雙邊,膽道內見強回聲團,大部分有明顯聲影。結石的部位、大小、數目及梗阻引起的肝內外膽管擴張程度,均能清晰顯示;膽道蛔蟲癥時,超聲可顯示膽道內見兩條平行光帶。本組共檢測出膽系疾病41例。
3.4腹腔閉合性實質性臟器損傷腹部閉合性損傷臨床較多見,聲像圖最先探測到的常常是腹腔積液,根據腹腔積液的部位及量的多小、結合創傷的部位可提示損傷的臟器及程度。最常見的疾病有:脾破裂超聲檢查所見:①被膜下破裂:包膜完整,包膜連續性好,包膜下見半月形或似梭形無回聲區,內見細小點狀回聲;②脾中央破裂:部分脾臟稍大,實質內可無明顯改變,僅有局部回聲呈強弱不均或呈不規則、邊緣不整、內部回聲均質的血腫;③脾真性破裂:包膜連續性中斷,脾內出現局部不規則無回聲區,并與實質內回聲不均質區相連續,嚴重的破裂脾臟失去正常輪廓。脾周及腹腔內可見積液,積液多少視破裂情況而不同。
3.5急性闌尾炎本組共檢測出39例。大部分患者有腹痛、轉移性右下腹疼痛及麥氏點壓痛等癥狀,部分合并有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大便次數增多等。聲像圖表現為:闌尾變粗,壁增厚,闌尾腔內呈無回聲,短軸呈靶環征,闌尾穿孔時可見闌尾壁連續中斷,闌尾腔內見無回聲區與周圍無回聲相連續。超聲診斷闌尾炎還需與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腸套疊及右側宮外孕、黃體破裂及卵巢腫瘤蒂扭轉等疾病相鑒別[3]。
超聲檢查在急腹癥診斷中為疾病的治療爭取了時間,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挽救患者臟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超聲檢查對急腹癥的預后估計有指導意義。對急腹癥患者治療后進行超聲復查,可以了解病變的恢復情況、有無并發癥,從而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可見,超聲顯像具有安全、簡便、價廉、快速、可重復、無痛苦、無損傷、無需特殊造影劑等特點,對急腹癥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已成為首選輔助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8.01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175-02
本文對自2003年6月至2013年1月來我站及協作醫院就診的800例異位妊娠患者進行超聲檢查,并對超聲聲像圖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均為臨床及病理證實的800例異位妊娠患者。年齡16-39歲,平均26歲,已婚已育492例(61.4%),有流產史者148例(18.5%),已婚未育者206例(20%),其中經手術治療者為720例(占分析病例90%),余為保守跟蹤治療患者。其中54例為原有異位妊娠后再發患者(占分析病例6.75%)。
1.2儀器超聲檢查儀為阿洛卡SSD-3500型、菲利浦-IU22、菲利浦-IE33等超聲檢查儀,使用陰道及經腹探頭,頻率為3.5MHz-7.5MHz。
1.3方法檢查經腹及經陰道掃查,清晰顯示子宮及周圍結構,觀察子宮大小、形態、子宮實質回聲、附件回聲及子宮旁有無異常包塊回聲。并對部分第一次檢查聲像表現不明顯的病例進行多次復查,結合其他相關檢查,對已手術患者進行病理(跟蹤)對照。保守治療者進行延續性觀察。
2結果
患者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聲像圖表現,大都與術后病理作對比,保守治療者與后穹窿穿刺、CT、MRI、腹腔鏡結果對比,表現為盆腔積液、子宮體實質回聲分布不均勻、宮旁團塊、輸卵管積液、子宮增大并宮旁團塊、子宮角及子宮頸部妊娠表現。其CDFI及PW表現均在早中期不同程度出現子宮內外病灶血流信號及子宮血流信號增多,經治療后血流信號恢復正常。其中經手術治療者宮外團塊消失,子宮血流信號逐漸恢復正常;保守治療者宮外包塊逐漸縮小,異常血流信號逐漸消失,子宮血流信號逐漸恢復正常。
2.1盆腔積液共492例,占61.5%;聲像圖表現為子宮直腸窩見深淺不一的液性暗區。有的在48小時以后出現盆腔包塊。
2.2子宮體實質回聲分布不均勻共61例,占7.6%,聲像圖表現為子宮肌層回聲增粗,分布欠均勻,并有子宮內膜不同程度增厚,甚至有類似妊娠囊回聲。但未見明顯的占位性病變。早期子宮內外均無法探及妊娠囊,多次觀察,部分患者于48小時后在雙側附件區探及不同程度包塊。其中14例異位妊娠破裂出血,出現腹腔積液聲像圖。
2.3宮旁包塊共554例,占69.2%,聲像圖表現為雙(單)側附件區見大小不等的實質不均質團塊或混合性回聲團塊,其中30例不均質包塊內可見卵黃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
2.4輸卵管積液25例,占3.1%,均為單側,聲像圖表現為子宮旁見索條狀無回聲區或大面積形態不規則的分隔狀液性暗區(左側18例,右側7例),周邊見不均質包膜,內部透聲不佳,部分后方可見回聲增強效應。
2.5子宮增大并宮旁團塊6例,占0.7%,均為剖宮產術后70-80天患者,聲像圖表現為子宮明顯增大,回聲分布不均勻,內膜增厚、分離,附件區見不均質團塊(左側4例,右側2例),形態欠規則,其內回聲均以不均質顯示,部分含有液性暗區存在。子宮直腸窩內可見液性暗區。
2.6子宮角及子宮頸部妊娠表現80例,占10%,聲像圖表現子宮增大,宮腔內未見明顯妊娠囊回聲顯示,于宮角或宮頸處見妊娠囊回聲,宮角妊娠占10例,其中7例婦女存在雙角子宮畸形,其中5例宮角妊娠者可見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
3結論與討論
凡受精卵在子宮腔以外的任何部位著床、發育者,均稱為異位妊娠[1],是婦科常見急診之一,其發病快,病情重,如不及時診治,將貽誤病情而危及生命,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多見,而輸卵管妊娠的發病部位以壺腹部最多。
3.1異位妊娠的病因①慢性輸卵管炎,炎癥的時候有一個滲出、吸收、粘連的過程,造成了輸卵管管腔狹窄,黏膜破壞,管形扭曲,影響孕卵在輸卵管的正常運行和通過,是造成輸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②輸卵管發育異常或畸形。③輸卵管絕育術后,形成輸卵管瘺管或再通等。④輸卵管絕育后復通術或輸卵管成形術。⑤輸卵管子宮內膜異位。⑥宮內放置節育器或宮內節育器異位。異位妊娠可發生在輸卵管、卵巢、腹腔、闊韌帶、子宮殘角等處,其中以輸卵管妊娠為最常見,約占發病數90%-95%以上,慢性輸卵管炎,能影響孕卵的正常輸送,是發生輸卵管妊娠最常見的病因。[2-3]
3.2臨床癥狀①停經;②腹痛;③不規則陰道出血。為異位妊娠最重要三大臨床癥狀,其中大部分患者均因這三種癥狀的一種或多種而入醫院就診。[2]
3.3輔助檢查
3.3.1異位妊妊娠的超聲表現B型超聲檢查對異位妊娠的診斷尤為常用,陰道B超檢查較腹部B起程檢查準確性更高。異位妊娠的聲像特點為:①子宮雖增大但宮腔內空虛,宮旁出現低回聲區,該區若查出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可確診異位妊娠。②B型超聲顯像一般要到停經7周時,方能查到胚芽與原始心管搏動,而在停經5-6周時宮內妊娠顯示的妊娠囊可能與異位妊娠出現的假孕囊(蛻膜和血液形成)發生混淆。③輸卵管妊娠發生破裂或流產時盆腔可發現液性暗區,宮旁可發現強弱不等不規則回聲團塊。時間較久可形成內部回聲雜亂,邊界增厚,并與子宮黏膜連的團塊。④彩色多普勒顯示子宮內及病灶周邊血流信號增多。[2-3]
3.3.2異位妊娠其他輔助檢查HCG測定、孕酮測定、診斷性刮宮、后穹窿穿刺、腹腔鏡檢查等均可以協助診斷,但均有特異性不高或有創性等特點,不如超聲檢查方便。
異位妊娠(宮外孕)破裂多數發生在妊娠6-8周,以為突發性腹痛為主要癥狀,如撕裂樣,隨后波及全腹,發生率90%以上,陰道有點滴狀流血,呈深褐色,有管型組織排出,出血量多會導致休克,面色蒼白,陰道流血與體癥不符,血壓下降,脈搏細速。
宮外孕患者在早期與正常妊娠沒有明顯區別,但隨著胚胎的逐漸長大并發生流產、破裂,造成腹腔內出血,甚至因失血性休克威脅孕婦的生命,所以要盡早作出診斷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臨床處理,搶救患者的生命。在急診超聲檢查時表現如下:①子宮稍增大、附件區包塊。②盆腔積液,甚至出現腹腔內大量液體,并見腹盆腔內器官飄浮于液體中。③子宮內膜增厚。④宮體實質回聲分布不均勻。出現這些聲像圖表現時可考慮為急性異位妊娠可能。
如異位妊娠未出現破裂出血,病情延續發展為慢性,此時癥狀易與慢性盆腔炎癥以及盆腔包塊相混淆,應進行多次反復對照性復查,并與其他檢查相結合,其超聲主要表現為:①盆腔積液;②宮旁混合性團塊及輸卵管積液,且輸卵管積水常為單側性,而且積水的輸卵管與宮旁包塊為同側。
異位妊娠作為婦科常見病,也是婦科急癥中最常見疾病之一,根據超聲檢查所見聲像圖表現,結合病史,以及結合相關檢查,可以有效診斷,與其他檢查相比特異性及敏感性均可,并有重復性高、無創性等特點。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340-01
宮腔積液是一組疾病的表現,對積液性質及病因做出正確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文回顧性分析了52例宮腔積液各種病因的彩色超聲表現及特征,旨在更好的提高診斷符合率。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52例為2008年6月-2011年7月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均經臨床及病理證實。年齡12-83歲,平均46歲。臨床表現:停經、痛經、絕經后或接觸性陰道流血及腹痛等。
使用儀器為飛利浦HD11,探頭頻率3.5MHz,陰式8MHz 。重點觀察宮腔積液的范圍,內膜的厚度及邊緣情況,宮頸厚度及回聲的改變。雙附件區是否有包塊。必要時用陰式檢查,并用CDFI觀察病灶血流分布情況,PW計算RI值。
2 結果
2.1 診斷符合情況
積血病例:①處女膜閉鎖9例;②陰道橫隔3例;③宮頸粘連4例;④上環或環下移2例;⑤宮外孕宮腔假孕囊8例(呈梭型4例、類似枯萎卵型2例)。積膿病例:①宮頸癌6例;②子宮內膜癌12例;③子宮內膜炎8例。
診斷符合率95%以上(50/52),誤診2例。一例處女膜閉鎖誤診為卵巢巨大囊腫;一例宮外孕宮腔假囊誤診為宮內外同時妊娠。
2.2 引起宮腔積液疾病的臨床表現及圖像特征
2.2.1 積血病例:①處女膜閉鎖和陰道橫隔或閉鎖:臨床表現均為青春期無月經來潮,周期性腹痛。前者子宮呈葫蘆狀包塊,宮腔陰道擴張時,其內見液性暗區,有點狀回聲,重者雙輸卵管積血,盆腔積血;后者宮腔及陰道上段擴張,其內見液性暗區,陰道下段呈條索狀高回聲。②人流術后宮頸粘連:人流術后40天左右月經來潮時腹痛。宮腔可見梭形液性暗區。③上環或環下移后:有少量陰道流血和腹痛,宮腔見梭型或近圓形的液性暗區。④宮外孕宮腔假妊囊:停經,HCG(+),腹痛,一側附件區可見厚壁囊性包塊,內見卵黃囊,有的可見胎心。破裂型見混合包塊和腹盆腔積液。宮腔假妊囊分兩種類型:一種為少量梭型積液暗區;一種呈大的張力低的空囊型,兩型均壁薄,位于宮腔中央,暗區內見較多的光點,未見卵黃囊及胎芽。CDFI:外孕包塊周邊呈彩環狀血流信號,PW探測是滋養層血流頻譜,宮腔假囊壁未見血流信號。
2.2.2 積膿病例:①子宮內膜癌:絕經后陰道有血膿性分泌物。子宮增大,宮腔中央見中強回聲團塊,回聲不均,邊緣向宮壁浸潤。積膿時,宮腔見不規則積液暗區,內見點狀回聲。發生穿孔時,宮外見腫塊及腹水甚至有遠處轉移灶。CDFI:侵潤處內膜邊緣見豐富血流信號。②宮頸癌:有接觸性出血。宮頸增大呈結節狀,回聲減低且不均,內含強回聲光斑及光條。頸管阻塞時引起宮腔積液。膀胱受侵時后壁粘膜突起,表面不平,如果侵及輸尿管可引起雙側腎積水,還可見肝內和淋巴結轉移灶。③子宮內膜炎宮腔積膿:臨床有高熱、寒戰及白細胞升高,下腹痛。宮腔呈梭型擴張,積液內見點狀回聲,但內膜邊緣規則,宮頸正常。
3 討論
宮腔積液分為積血和積膿兩大類。積血多見于青春期生殖器畸形。其病理是泌尿生殖竇上皮未向前庭貫穿及雙側副中腎管匯合后的尾端與泌尿生殖竇相接處未貫通或部分貫通所致(1)。本組有一例11歲女孩痛經三年,因宮腔積血太多,宮壁薄1.0cm,未查到子宮影像,膀胱后方顯示為巨大囊腫,將其誤診為卵巢囊腫,后經婦科檢查才確診為處女膜閉鎖。因此對青春期女性,無月經來潮和痛經,超聲未探及子宮,僅在膀胱后方見一巨大囊性包塊者,要考慮為宮腔積血太多,宮壁薄而形成囊腫假象,需與婦科醫生配合檢查,防止誤診。
宮腔積血積膿CDFI血流信號不豐富,但宮頸癌和內膜癌血流信號多豐富,說明腫瘤有新生血管,有動靜脈分流,供血豐富。宮頸癌圖像中病灶內顯示有強回聲光斑和光條,其機理為癌組織壞死、機化或鈣質沉著所致(2)。此特征多見于菜花型或結節型,但浸潤型宮頸癌超聲無特異性改變,應結合婦科內診涂片病理檢查。
本組一例宮外孕宮內假囊,圖像酷似枯萎卵,診刮后證實為積血和蛻膜。此圖像特征應當引起同行重視。最好用陰式超聲及CDFI協助鑒別,同時結合婦科診刮以明確診斷。
4 結語
綜上所述,彩色超聲不僅能顯示宮腔積液的范圍,還能顯示原發病灶的圖像特征和異常供血情況,為臨床醫生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提供科學、有力的依據,同時具有無痛、方便、可重復檢查的優點,實為首選診斷方法。
醫院作為醫療單位,承擔著接治各類病患集中的場所,工作繁忙又緊張,隨著國家醫保的覆蓋面更廣,醫院接診的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工作量明顯增加,而作為女性醫務人員,特別是一線工作的女性醫療及護理人員更是工作繁雜沉重,為保護及尊重女性醫務人員的個人權益和身體健康,我院近年來每年定期組織所有在職女性醫務人員做婦科超聲體檢,針對近年來全院女性醫務人員婦科超聲體檢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所有女性醫務人員,包括醫生、護士及護工及女性行政后勤人員,總計234人,年齡25~53歲,平均年齡(37±2.3)歲。
1.2方法 采用意大利百勝魅力2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日本東芝ssd-350型超聲多普勒診斷儀,凸陣探頭頻率為3.5~5.0MHz,所有檢查者均適度充盈膀胱,仰臥位,充分暴露下腹部,于恥骨聯合上方多方位、多平面掃查子宮及附屬器官,肥胖者適度加壓腹壁掃查。主要觀察子宮及卵巢形態,肌層回聲是否均勻,宮內節育環位置,雙側附件情況及盆腔有無包塊。
1.3診斷標準 參考錢蘊秋等[1]主編《臨床超聲診斷學》診斷標準。
2 結果
所有234人中,查出異常為80例,總陽性率為34%,其中子宮肌瘤32例,占總陽性人數的40%,主要超聲表現為子宮形態失常,部分局限性隆起,肌瘤呈偏低回聲或者等回聲,邊界清晰,部分造成宮腔線偏移,肌瘤出現變性和鈣化時,可出現無回聲和強回聲影;卵巢囊腫21例,占總陽性人數的26%,主要超聲表現為,附件區見圓形或者橢圓形無回聲區,大小10mm~30mm,壁光滑,部分有房性分隔光帶,單側或者雙側,囊壁及分隔處均無彩色血流信號;子宮內膜增厚7例,占總陽性人數的8%,主要超聲表現為子宮內膜厚度超過15mm,并且結合月經周期情況綜合判斷,宮頸腺囊腫6例,占總陽性人數的7.5%,超聲主要表現為,宮頸前后唇見單個或者多個不等大的無回聲,邊界清晰,部分后方回聲增強;子宮節育環移位8例,占總陽性人數的10%,主要超聲表現為IUD上緣距離宮底肌層下緣超過20mm,盆腔積液6例,占總陽性人數的7.5%,主要超聲表現為子宮后方直腸子宮凹見前后徑大于10mm的液性無回聲區,周邊未見彩色血流信號。
3 討論
本院全院在職職工總數為450人,其中女性醫務人員占絕大多數,臨床工作中,女性醫務人員承擔了大量的臨床急救護理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同時由于醫院工作的特殊性,一線女性醫務人員經常夜間加班工作,強度極大,女性是社會工作主流群體,更是醫院工作者中的主要人群,健康狀態受到各種方式的影響[2-3],特別是醫務工作者,經常工作時間晝夜顛倒,精神緊張,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女性的各項生理器官的功能衰減,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造成女性內分泌功能失調。這些成為了女性醫務人員患病增加的內在因素。本次檢查中女性醫務人員出現子宮肌瘤的比例最高,占40%,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為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在育齡婦女中,尤其是在40~50歲發病率最高[4],有學者認為子宮肌瘤是由于FsH、T、E2等多種性激素綜合作用的結果[5],隨著年齡的增加,女性絕經后部分出現肌瘤萎縮或者是消退,這個多半提示子宮肌瘤的發生與性激素有關。在檢出的卵巢囊腫中,多半為濾泡卵巢囊腫,少數經手術證實為囊性腫塊,其中1例后證實為卵巢巧克力囊腫,濾泡囊腫是卵巢生理性囊腫,多單發,一般較小,體積較大者易產生卵巢蒂扭轉,卵巢巧克力囊腫為子宮內膜異位到卵巢,如果內膜異位到子宮體時稱為子宮腺肌病,多半表現為痛經,月經紊亂,早期容易被發現,但是也有部分沒有臨床癥狀[6],有報道,子宮內膜異位卵巢囊腫有惡變的傾向[7],所以早期診斷是預防并及時治療的關鍵,而超聲檢查因為檢查方便,并對含液性的腫塊比較敏感,所以一般是首選超聲檢查。宮頸腺囊腫較小的一般不做特別處理,個別突出到宮頸外口的可以進行局部治療;宮內節育器是最常用的節育器具,超聲可以觀察節育器在宮腔內的位置,有無脫落、變形、嵌頓或者是穿孔,同時監測宮內節育器是我國婦女計劃生育重要的內容,超聲不受節育環材質的限制,可以清晰的顯示節育環的基本情況;盆腔積液一般在子宮后方出現,小于16mm多半為正常生理現象,但是對于大于16mm的積液就要考慮慢性盆腔炎癥的可能,女性醫務人員高強度的工作,時常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有時連續工作數十個小時,都可能造成對自我健康情況的忽視。
通過對本院女性醫務人員的婦科超聲檢查發現,相當部分的女性醫務人員存在著婦科疾病,由于自己職業工作的特點,經常在高強度的工作,同時還需要兼顧家庭、生育的事務,往往忽視自身的健康狀態,加上目前醫院工作人員緊張,大多數人沒有自覺癥狀就不會在意等因素,都造成身體健康狀況出現問題,近年來醫院本著關注女性健康,保證職工正常的工作為出發點,每年三八婦女節期間組織女職工進行婦科超聲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保障女性醫務人員身心健康。超聲檢查作為便捷快速的檢查方法對預防與治療女性醫務人員的疾病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錢蘊秋,等.臨床超聲診斷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121-235. [2]崔秀琴,李金平,應月紅. 婦女病普查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273-275.
[3]馮琪,韓春艷.不同職業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狀況分析[J].廣東醫學,1999,20(7):557.
[4]師,姜琳.子宮肌瘤,非要切除子宮不可嗎[J]. 健康,2006,06:52-53.
【中圖分類號】R71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103-01
子宮發育異常是常見的婦科疾病,近年來經超聲檢查發現率明顯提高。子宮發育異常關系到患者的生育和婦科健康,超聲檢查是診斷此病的首選方法[1]。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檢出各類子宮發育異常患者43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3例,年齡19~51歲,平均27.6歲,其中
1.2 方法 取仰臥位,墊高臀部,按輸卵管通水操作,先從宮頸注入生理鹽水10~20ml,再注入2%雙氧水20ml,同時經腹掃查并實時觀察[2]。
2 結果
超聲檢查與手術和婦科檢查一致者43例,占92.2%,誤診4例,占7.8%。誤診病例為:殘角子宮妊娠誤診2例,殘角子宮宮腔內積血誤為巧克力囊腫1例,雙子宮并發子宮肌瘤誤為子宮肌瘤1例。本組分類及檢查結果見表1。
3 討論
在各類子宮發育異常中,先天性無子宮、始基及幼稚子宮均以原發閉經或不孕就診,超聲結合臨床檢查容易診斷。
對稱性子宮發育異常患者多以妊娠檢查而被檢出,本組22例中18例(81.8%)因早孕就診,其中6例(33.39%)在外院做人工流產漏刮。超聲對此類患者檢查準確率高,雙子宮為兩個并列的宮體及宮頸;雙角子宮底部增寬向兩側突出,橫切面呈鞍狀,雙(角)子宮一側妊娠時可見該側妊娠征象,雙側同時妊娠時兩側均可探及孕囊及其中的胚胎組織;雙角子宮一側早孕應注意與間質部妊娠鑒別,妊娠中期應警惕將未孕側宮角誤為子宮肌瘤的可能,縱隔子宮外形正常,它有時可見宮內條索狀間隔。實時觀察下子宮聲學造影時,雙角子宮表現為造影劑強回聲迅速向兩側角部充盈,橫切面呈帶狀;縱隔子宮可顯示縱隔結構及被分隔為兩部分的宮腔。
先天性陰道斜隔,系苗勒氏管向下方延伸時未能到達泌尿生殖竇而形成一個盲端,其解剖特點是:有陰道隔膜,多伴有雙子宮、雙宮頸畸形及斜隔側腎臟缺如[3]。本組1例因附道流膿2年就診,系因閉鎖側陰道隔膜上方有一小孔,其中積血伴化膿性感染。本病聲像圖有以下特征:探及雙子宮、雙宮頸;穹隆部囊性包塊;陰道斜隔側腎臟缺如。
殘角子宮系一側副中腎管發育受阻所致,以往術前診斷較為困難[4]。本組9例中誤診3例,主要原因是初期對本病聲像圖表現沒有認識。臨床按殘角子宮有無宮腔以及是否與對側子宮相通分成三型,Ⅰ型相通,經血外流無阻,非妊娠期很少有癥狀;Ⅱ型雖有宮腔但頸管閉鎖,經血積滯時聲像圖可為充滿細小光點的囊性包塊,易與巧克力囊腫混淆;Ⅲ型無宮腔為宮外實質團塊,常無特殊臨床表現。殘角子宮妊娠是較罕見的異位妊娠,表現為:妊娠包塊位于宮外,外形規則,與子宮分界明顯,無延續關系,妊娠囊居中,多在妊娠中期發生破裂,子宮聲學造影顯示造影劑強回聲不能進入其中。因此,對探及宮外孕囊、具有上述聲像圖表現,臨床無宮外孕癥狀者即應考慮為殘角子宮妊娠。
子宮發育異常患者妊娠,產科并發癥多,妊娠失敗率高,人工流產時易發生漏刮及流產不全,或因判斷子宮方向和大小有誤而導致子宮穿孔,足月妊娠者易造成產道梗阻。殘角子宮妊娠如不及時診斷、處理,一旦破裂可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盡早發現、及時處理對于預防和減少母嬰并發癥,保障婦女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超聲顯像簡易無損,對絕大多數子宮發育異常能迅速做出正確診斷,是診斷本病的主要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張薛蘭.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J].2007,28(15):182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725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377-02婦科急腹癥是女性患者就診的常見原因之一,B型超聲診斷是一種快捷、無創地為臨床提供輔助檢查依據的重要手段。現將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58例應用B型超聲診斷婦科急腹癥患者所得體會淺析如下:1臨床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8例婦科急腹癥患者行B超檢查,年齡18-72歲,平均45歲。患者均因不同程度的下腹劇痛或鈍痛、墜脹而就診,或伴有惡心、嘔吐、陰道流血、休克及捫及盆腔包塊。其中異位妊娠76例,卵巢囊腫蒂扭轉50例,黃體囊腫破裂12例,子宮內膜異位樣囊腫12例,處女膜閉鎖及陰道畸形8例。158例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除2例卵巢囊腫蒂扭轉因扭轉血管破裂誤診為黃體破裂外,其余診斷均與手術及病理相符,診斷符合率98.0%。2結果
2.1異位妊娠(76例)超聲表現分為四種類型:未破裂型、流產型、破裂型、陳舊型。①未破裂型異位妊娠18例,B超顯示為環狀回聲12例(66.7%),其中2例可觀察到原始心血管搏動;非特異性包塊6例;未見明顯腹腔積液。②流產型20例,B超顯示為環狀回聲6例(30.0%),伴陶氏腔積液;非特異性包塊14例(70.0%),伴盆腔積液;③破裂型30例,B超均顯示為非特異性包塊,可見腹腔游離無回聲區,出血量多時,上腹腔也可見異常無回聲區。④陳舊型8例,B超顯示壁較厚、邊界尚清晰的非均質包塊,多位于子宮后方,4例見盆腔少量積液,4例陶氏腔積液。
2.2卵巢囊腫蒂扭轉(50例)B超顯示為附件區囊性包塊,其中38例位置較高,占76.0%;34例伴有雙邊影,占68.0%;8例可顯示蒂扭轉部位,占16.0%,扭轉部呈實質不均狀改變,囊腫部為液性暗區;有4例伴腹腔游離無回聲區,其中2例誤診為黃體破裂,后經手術證實為扭轉血管破裂。
2.3黃體囊腫破裂(12例)B超表現子宮內膜呈正常增生期改變,10例為附件區非均質性包塊,2例為混合性包塊,邊界模糊,無包膜回聲。均可見不同程度的腹腔積液。
2.4子宮內膜異位樣囊腫(12例)B超表現:10例顯示為無回聲包塊,內部伴細點狀回聲;另2例經腹部超聲顯示為均質性實質型低回聲,經陰道檢查可清晰顯示囊內光點浮動,證實為囊性包塊。
2.5處女膜閉鎖及陰道畸形(各4例)B超表現因閉鎖或畸形部位不同而異。前者可見宮腔擴大膨出,2例子宮體飽滿呈球型,雙附件區呈囊狀擴張,與擴大的宮腔相延續;后者B超表現除具備以上特點外,無陰道氣體強回聲,也無擴張延長的陰道積血改變。3討論
3.1幾種常見急腹癥的超聲診斷①關于異位妊娠的診斷需結合有無停經史及早孕反應。陰道不規則出血及臨床絨毛促性腺激素(HCG)測定,超聲探查官腔內未見胚囊及附件有無包塊得以診斷。如附件處探及胚囊樣結構,甚至可探及少許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則可確診。②急性盆腔炎除臨床HCG陰性外,需結合臨床癥狀及體征。如病人體溫升高達38-40攝氏度,有時有發冷寒戰,白帶多呈膿性,下腹部持續性疼痛,臨床檢查子宮有壓痛,炎癥蔓延到輸卵管、卵巢時,附件區有壓痛、增厚或包塊形成。結合超聲檢查,一般即可確診。③黃體破裂的超聲診斷除結合病史及臨床HCG陰性外,需仔細觀察雙側卵巢的大小,邊界及內部回聲情況。④卵巢腫瘤及附件囊腫扭轉,注意卵巢腫塊的定測錯誤,盡量顯示健在的卵巢,患者哪一側腹痛表示腫塊扭轉在哪一側。注意腫塊形態,內部回聲,塊壁厚薄及張力情況。
3.2誤診原因分析①病變超聲圖像相似而臨床資料提供不典型或病史采集有遺漏;②病變超聲圖像相似而未注意結合臨床資料;③超聲操作欠仔細,未充分顧及病變周圍鄰近關系。參考文獻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184-1187,1274-1277.
[2]吳乃森.腹部超聲診斷與鑒別診斷[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424.
[3]鄭懷美.現代婦產科學[M].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