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09:58: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類風濕的醫療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7
中圖分類號:R2-05;R277.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11-0016-04
醫學信息量的不斷增長催生了一項目前在醫學信息學領域的活躍分支——醫學數據挖掘/知識發現。在該領域中,聚類方法是一項核心技術,是探索性數據分析和模式發現的一種重要手段[1]。聚類分析是一個將數據集劃分為若干類的過程,其結果是使得同一類內的對象具有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類中的對象是不相似的[2]。在統計分析和模式識別領域,聚類已被廣泛研究,提出了大量的理論和方法,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3]。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科研課題(L2012345)
雙向聚類(biclustering)源于Hartigan[4]提出的同時聚類算法,是一種對數據矩陣中的實例和變量同時進行聚類的新型數據分析方法,可同時使用對象及其屬性來提取它們的聯合信息,對稀疏和高維矩陣尤其有效,在應用上具有很多優勢[5]。該方法在生物醫學領域的首次應用見于基因表達譜的分析,隨后在微陣列和生物信息學中得到廣泛應用[6-8]。而將雙向聚類方法應用于中醫信息分析則剛剛起步,相關研究較少,筆者以中風病中醫治療組方配伍規律知識發現為例,對該領域內方-藥兩方面數據進行雙向聚類,在對復方聚類的同時反映其配伍信息,以揭示其組方配伍規律。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源數據采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開發的《中國方劑數據庫》和《方劑現代應用數據庫》。預處理采用BICOMB(http:///m/user_content.aspx? id=300020),雙向聚類分析采用gCluto(http://glaros.dtc. umn.edu/gkhome/cluto/gcluto/overview)。
1.2 數據采集
登錄中醫藥在線()多庫融合平臺,檢索策略為“主治=中風”,年代不限,命中記錄情況為《中國方劑數據庫》中1758條、《方劑現代應用數據庫》中91條。套錄后轉換為文本格式的待處理源數據。
1.3 數據預處理
納入資料標準:主治病證中明確出現針對中風、半身不遂、偏枯、神識昏蒙、言語蹇澀、口眼歪斜及其同義詞或近義詞等主癥,或與已知的中風病因病機符合的方劑。排除資料標準:所治癥狀可明確為其他因素所引起偏枯、偏癱等,無主癥或主癥不符合,以及屬于治療外感表證和類中風的中風方劑。
經標準過濾及整理后,共得到有效記錄648條。首先對文本進行處理得到方名和藥物組成兩項信息,再對部分藥名后不相關信息進行清洗,最后對藥名進行規范和統一。本文涉及的中藥異名,主要參考《中藥學》[9]及《中藥大辭典》[10]進行規范處理。
1.4 信息抽取
使用BICOMB的提取功能[11]進行方名和藥名的識別和抽取。通過頻次分析,初步歸納出不同藥物在診療中使用情況。為確定核心藥頻次閾值,使用Donohue[12]根據齊普夫定律推導出的高頻低頻詞界分公式進行計算。
其中,I1為詞頻為1的詞個數,T為高頻詞中的最低頻次數。再使用BICOMB系統的進行藥方和藥名統計,構建“方-藥”向量矩陣,矩陣的行為高頻藥名,列為相關方號。
1.5 雙向聚類
采用gCluto對上述矩陣的行和列同時聚類。將之前導出的高頻矩陣導入gCluto中,聚類算法采用重復二分法(repeated bisection),類數量設置先后測試了從10(默認)到2,本著ISim(表示類間的緊密程度)盡量高而Esim(表示類間的離散程度)盡量低的原則,經對比發現4類效能最佳。相似性函數(similarity function)采用相關系數。判別函數(criterion function)采用I2。
聚類結果的類內和類間特征以描述度和區分度屬性表示。根據各類對象中描述度(descriptive)較高同時區分度(descriminating)較低的原則來篩選效能最佳的各類代表方,作為方證對應判別的主要依據。
2 結果
2.1 預處理結果
預處理后得到有效記錄648條,如:NO.1[方名]化風丹。[藥物組成]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風,撫芎,人參,陳皮,石菖蒲,荊芥,甘草。NO.2[方名]化風丹。[藥物組成]白附子,天麻,防風,荊芥,羌活,獨活,人參,細辛,川芎,木香。NO.3[方名]化滯丸。[藥物組成]荊三棱,蓬莪術,桔梗,大黃,陳皮,半夏,白術,旋覆花,鱉甲,葶藶子,紫蘇葉,木香,沉香,麥芽,檳榔,舶上茴香,硼砂。
2.2 統計結果
Cluster 0類:191號方-龍珠丹(描述度2.3%):[藥物組成]川烏,虎骨,牛膝,敗龜,全蝎,白芷,附子,楓香脂,躑躅花,獨活,藿香葉,僵蠶,麻黃,當歸,白花蛇,地龍,萆薢,金毛狗脊,天麻,川芎,凌霄花,犀角,沒藥,朱砂,牛黃,麝香,乳香,龍腦。
Cluster 1類:567號方-再造丸(描述度7.8%):[藥物組成]蘄蛇肉,全蝎,地龍,僵蠶,穿山甲,豹骨,麝香,水牛角濃縮粉,牛黃,龜甲,朱砂,天麻,防風,羌活,白芷,川芎,葛根,麻黃,肉桂,細辛,附子,油松節,桑寄生,骨碎補,威靈仙,萆薢,當歸,赤芍,片姜黃,血竭,三七,乳香,沒藥,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天竺黃,制何首烏,熟地黃,玄參,黃連,大黃,化橘紅,青皮,沉香,檀香,廣藿香,母丁香,冰片,烏藥,豆蔻,草豆蔻,香附,兩頭尖,建曲,紅曲。
Cluster 2類:341號方-獨活湯(描述度5.8%):[藥物組成]獨活,芍藥,遠志,薏苡仁,甘草,麻黃,丹參,陳皮,熟地黃,桂枝,,人參,防風,茯神,山萸肉,天門冬,厚樸,牛膝,五加皮,羚羊角,麥冬,山芋,白術,秦艽,黃芪,川芎,附子,石膏,升麻,防己,地骨皮,石斛。
Cluster 3類:207號方-奪命還真丹(描述度3.0%):[藥物組成]天麻,人參,木香,白術,菟絲子,藁本,獨活,川芎,僵蠶,黃芩,全蝎,半夏,熟地黃,蔓荊子,甘草,桂枝,生地黃,地骨皮,薄荷,黃連,,防風,茴香,知母,杜仲,茯苓,柴胡,桔梗,陳皮,枳殼,石膏,當歸,羌活,白芍,麻黃,細辛,蛤蚧,金箔。
gCluto生成的可視化矩陣中,水平方向為高頻藥物聚類,垂直方向為這些藥物的方聚類。方藥矩陣中的四類樹結構對應生成的山峰圖見圖2。
3 討論
3.1 方藥對應判別
將高描述度代表方和該類結果中的高區分度方進行藥物組配比對,并結合可視化矩陣的類內藥物聚類樹結構分布,挖掘該類方中的核心藥/藥組,最后查閱文獻進行方解和功效分析,梳理出方藥證治規律。
以Cluster 0為例,將191號方-龍珠丹與類內區分度最高的341號方-獨活湯進行組配比對,得到獨活、牛膝、麻黃等藥物為非該類代表藥,排除在外。方解如下。
191號方-龍珠丹出自《楊氏家藏方》卷一,316號方-金汞靈丹出自《續易簡》卷四,此二方都有祛風化痰、活絡通經、開竅止痙的功效,主治風中經絡,口眼斜。主要成分有犀角、牛黃、麝香、朱砂等,該配伍應用的代表方為安宮牛黃丸。方中牛黃、麝香為主藥。牛黃味苦甘,性涼,氣味芳香,具有清心豁痰、開竅、涼肝、熄風解毒的功效;麝香辛散溫通,為開竅之首藥,與牛黃配合突出了清熱解毒、芳香開竅的特點。藥性上,牛黃與麝香一溫一涼、相反相成。朱砂鎮靜安神通心竅,龍腦芳香開竅,能化痰墮痰,輔佐主藥加強鎮心、定驚、安神的作用。
同類內描述度次之的316號方由牽正散加味轉化而來,其主要成分為白附子、僵蠶、全蝎等。主要針對風痰阻絡、經隧不利之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方中白附子辛甘而熱,功能祛風化痰,為君藥;全蝎、僵蠶有祛風搜風、通絡止痙之功,其中全蝎長于通絡止痙,僵蠶優于化痰驅絡中之風,共為臣藥。三藥合用,藥少力專,使風除痰消,經絡通暢,則病證可愈。
其余方也都側重于祛風化痰通絡,共同點為都重用牛黃、麝香、龍腦、白附子、僵蠶、全蝎等祛風化痰、開竅通絡的藥物。該類方藥適用于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體現了清熱化痰、熄風開竅、急下通腑的治法治則。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雖有本虛之證,但以風、痰、火等標實之候為主。此時邪盛,證偏實,按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當治以熄風化痰通絡、清熱通腑之法,速去其邪。
其余類別均可按此法進行比對分析。
3.2 證治配伍規律
①外風初中經絡證:治法治則為祛風扶正、活血通絡,標本兼顧。組方以祛風通絡、辛溫發散藥為主,配伍養血調血活血益氣藥。代表方為奪命還真丹、保命延壽燒酒方、大秦艽湯。常用藥對為:半夏+陳皮、羌活+防風、蒼術+白芷、當歸+川芎等。②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治法治則為清熱化痰、熄風開竅、急下通腑。組方以側重祛風化痰通絡。代表方為龍珠丹、金汞靈丹、安宮牛黃丸。核心藥/藥組為:朱砂+麝香+牛黃、僵蠶+全蝎+白附子等。③氣虛血瘀證:治法治則為益氣活血。組方側重用補氣藥,并伍以活血化瘀藥。代表方為再造丸、神效活絡丸、大活絡丹。核心藥對為:大黃+黃連、熟地黃+肉桂等。④肝腎虧損,陰虛風動證:治法治則為滋補肝腎、熄風潛陽。組方重用牛膝、杜仲等補益肝腎藥,輔以丹參等益氣養血藥,攻補兼施,標本同治。代表方為獨活湯、茯苓浸酒。核心藥對為:附子+干姜、遠志+石菖蒲、牛膝+杜仲等。
結果表明該方法可成功抽取中醫方劑數據庫中的方藥信息、結合不同證型配伍用藥特點探索方劑制方要素,梳理出中醫中風病方藥證治規律。
4 結語
目前,中醫藥信息處理與分析中的數據挖掘方法種類繁多,本研究試用雙向聚類方法探索疾病最為廣泛有效的治療方法和組方用藥規律,從多維角度分析了中風病中醫方藥間的聚類關系,總結出針對4類證型的中風證治規律,是中醫藥數據挖掘領域的一次新的嘗試,希望對后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并預期為方劑配伍理論研究、藥性理論研究、中醫臨床用藥研究提供新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
參考文獻:
[1] 劉春鶴,趙玉虹,張相蘇.試以雙向聚類法分析肩周炎治療熱點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2(19):107-108.
[2] 崔雷.醫學數據挖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6-68.
[3] 趙恒.數據挖掘中聚類若干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
[4] Hartigan JA. Direct clustering of a data matrix[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2,67(337):123-129.
[5] Banerjee A, Dhillon IS, Ghosh J, et al. A generalized maximum entropy approach to bregman co-clustering and matrix approximation[J].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2007,8:1919-1986.
[6] Kluger Y, Basil R, Chang JT, et al. Spectral biclustering of microarray data:Coclustering of genes and conditions[J]. Genome Research,2003,13(4):703-716.
[7] Cho H, Dhillon IS, Guan Y, et al. Minimum sum squared residue based coclustering of gene expression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4th S/A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SDM’04).2004:114-125.
[8] Cho H, Dhillon IS. Co-clustering of human cancer microarrays using minimum sum-squared residue co-clustering[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2008, 5(3):385-400.
[9]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10]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一般資料:全國第三次風濕會議紀要診斷的標準我們在2000-2004年共治療住院和門診病人共33例。在所治療的33例病人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20-60歲為23例,18歲以下3例,61歲以上7例。
生理檢驗:類風濕因子(+)血沉加快≥25mm/h者26例,X線片顯示,33例中關節骨質疏松,骨破壞9例。以膝關節為主,行走困難者為11例,同時有關節腔積液者7例。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抗“O”陽性,以上患者均有明顯體征癥狀,關節疼痛,節段性呈游走性串痛,肢體沉重肌膚麻木,手足拘攣,遇寒則甚得熱則減。
治療方法: (1)關節腔有積液者先行抽取積液,然后再進行穴位注射。取穴:主要以膝關節一膝眼穴位配陽陵泉。肘關節一曲池加內關。肩關節一肩貞加三角肌。穴位注射方法:取施沛特一玻璃酸鈉注射液(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公司生產)20ms/支,分4-6處穴位注射,應先回抽無血液后再注射,注射時應避開血管和神經。每間隔5天注射一次,2次為一個療程。
施沛特一(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份。是軟骨基質的成份之一。在關節腔內起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發揮應有的生理功能。關節腔內注入高分子量、高濃度高粘彈性的玻璃酸鈉。能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鈉含量。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五色澄明的粘稠液體。用于改善膝關節、肩周炎等癥的改善藥物。
蒙藥珍寶丸由:藏紅花、牛黃、麝香、珍珠、沉香等29味藥組成,具有清熱、安神、舒筋活血,除“協日烏蘇”功效,臨床多用于風濕、類風濕,肌筋萎縮,神經麻痹、白脈病、瘟疫久治不愈等癥。
用法:每日兩次,一次13-17粒,溫開水送服。
療效標準:
痊愈:關節腫痛,晨僵全部消失,關節活動自如,血沉正常“抗O”類風濕因子轉陰,原走路困難者能持續行走,各項指標1年內無復發者。顯效:具備以上痊愈標準,各項指標基本正常在半年內無復發者。
有效:關節腫痛減輕,活動度增大。各項指標在1-6個月內有復發者。
無效:關節腫痛及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
什么藥膏治療風濕骨病最拿手?
答案就是――杜氏懶膏!
為什么叫懶膏呢?因為杜氏藥膏具有的“懶”字特點。而且藥物在5分鐘之內可透過皮膚直達病灶,迅速治療風濕、類風濕、頸椎病、肩周炎、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四肢麻木、關節炎、足跟痛、落枕、急性腰扭傷等癥。
杜氏懶膏傳承至今,已歷七代。傳人杜云昌先生在祖傳秘方和前人手稿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行醫經驗,自1998年至今,相繼開發出了治療糖尿病的“健糖散”;特效治療燒燙傷的“萬神膏” (無論是水、火、油、汽、酸、堿腐蝕傷、電擊傷、手術刀口、潰瘍、褥瘡、凍傷、糖尿病傷口不愈合、靜脈曲張潰瘍、疤痕增生等,用“萬神膏”治療后都不會留下疤痕);專治坐骨神經痛的“五年康”;專治骨質增生的“除根王”;專治風濕、類風濕的“祛風靈”等五大新品。而不論是歷史悠久的“杜氏懶膏”,還是杜云昌研發的五大新品,都是純中藥制劑,屬于自然綠色療法,對人體毒副作用極小,但見效卻非常快。
雖然杜氏祖傳醫技秘方歷來是一脈單傳。但從2009年起,杜云昌先生本著“造福社會,還惠于民”的宗旨,公開辦班授課。至今已培訓出一批又一批醫技高超、醫德高尚的學員。
湖北學員劉忠的母親患有嚴重的肩周炎,用過很多治療方法都不太見效。后來,劉忠的舅舅不知道從哪里搞來了一個療程的“杜氏懶膏”,劉忠的母親才用了半個療程就有了明顯的好轉。劉忠在報紙上曾經看到過關于“杜氏懶膏”的介紹,但一直將信將疑。看到困擾母親多年的病這么快就治好了,正在琢磨學一門技術的劉忠在對杜氏醫技深信不疑的同時,立即報名參加了2010年的第七期培訓班。學成技術的劉忠回到老家開起了杜氏醫館分店。開店之初,劉忠用學到的技術治好了兩位分別患有骨質增生和關節炎的街坊。于是他的小店立刻火了起來。由于劉忠店面較小(不足20平方米),來就診的人多了排不開隊。因此,在最忙的時候竟然要打電話預約就診時間。才開店不到半年,劉忠就賺到了12000元。
杜氏祖傳醫技醫藥具有成本低、痛苦小、綠色天然的特點。培訓全部醫療技法(診治手法,點穴按摩技術及各色藥品制做方法)2800元,包教包會,學員可獲贈一款藥品。購買4000元產品即可獲得加盟資格。加盟杜氏醫館將獲贈掛圖及開業證書并對加盟商進行經營指導。
地址:河北省永清縣電視臺對面中醫按摩館
電話:0316-6626667
13722625228
疾病概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我國《黃帝內經》把風寒濕三氣雜合稱為痹。因為風濕病大多累及關節而引起疼痛,所以風濕一詞一直沿用至今。在現代醫學概念中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病脈證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癥。《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于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癥狀體征
一、常見癥狀的特點
(一)疼痛 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必須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
(二)僵硬 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 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五)乏力 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由于乏力常與其他癥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癥狀。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
(六)疲勞 疲勞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纖維肌痛綜合征等。
二、系統癥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系統受損的表現以助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干燥綜合征。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于青年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于育齡婦女,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于中老年者。
疾病機理
風濕的致病機理在本質上是:神經末梢炎癥與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壞死交替或并發出現,引發的關節、肌肉、臟器等神經末梢集中處持續疼痛和僵硬甚至組織壞死。
一、神經末梢過度疲勞引起的單純型神經末梢炎癥(假性風濕)
1.長期處于濕熱或寒冷等不良生活、工作環境。
2.勞作過度引起的神經末梢疲勞。
3.長期過量吹風扇、空調等引起神經末梢過度疲勞。
應對:及時改進居住生活環境、避免不良生活習慣,休息調整;用麝香等藥物配合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待末梢廢棄物充分排泄,即可解除該種風濕癥狀,癥狀消失且不復發。
二、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堵塞引起的神經末梢炎癥(風濕)
1.假性風濕不及時采取措施,神經末梢炎癥引發的神經末梢周遭毛細血管局部發炎、堵塞,造成風濕癥狀加重,且不易恢復。
2.長期不當坐姿,引起腿、肩、頸等處關節附件血流緩慢,形成毛細血管堵塞,末梢神經處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泄,從而造成神經末梢發炎,引起持續疼痛。
應對:用麝香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按摩等物理手法促進血液循環。配備消炎類西藥治療,去除毛細血管及神經末梢處炎癥。
三、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堵塞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炎癥引起的頑固性風濕性(頑固性風濕)
神經末梢炎癥長期交替出現,導致關節、肌肉、臟器附近毛細血管大面積堵塞從而神經末梢大面積壞死,造成患病部位長期疼痛。
應對:持續的消炎藥物治療配合神經末梢恢復所需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治療,配合適當恢復性物理治療。
四、神經末梢長期炎癥引發的周遭毛細血管末梢大面積壞死導致的神經末稍大面積壞死引起的風濕性殘疾(致殘性風濕)
應對:切除部分壞死組織,配合藥物消炎及高蛋白、維生素營養補充;適當的恢復性物理治療。
治療方案
一、藥物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藥 此類藥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藥 此類藥物多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藥物 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 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
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代替療法
鑒于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傳統醫療只是緩解疼痛沒有根治的療法,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各發達國家(美日歐等)盛行代替療法――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大青鯊)軟骨粉治療各種關節炎,并取得臨床上的療效驗證。現在,它已被發達國家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實施前瞻性研究,并且被廣泛推廣于臨床之中。
四、其他治療
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藥治療
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于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癥,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
2.能迅速減輕癥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濕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癥狀之力雖稍遜于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并減輕其毒副作用,溫經散寒,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4.成藥建議用骨痛靈酊。適用于腰、頸椎骨質增生,骨性關節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外用,一次10毫升,一日1次。將藥液浸于敷帶上貼敷患處30-60分鐘,20天為一療程。用藥部位3小時內不得吹風,不得接觸冷水。
5.目前國內研制出一種“藥灸”療法。針對病灶進行電頻針灸按摩,促進病灶的血液循環,讓中藥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
理療
物理療法可以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減輕疼痛,是一種不錯的輔助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物理療法有:
(一)離子導入。
(二)紅外線照射:腫痛部位照射,每天1次,每次15到20分鐘。
(三)蠟療:先將蠟袋加溫軟化,放到發病的部位,每日1次,每次15到20分鐘。
(四)按摩療法:可以先用推、理、揉手法,輕輕按摩,先使患部肌肉松弛,氣血暢行;繼而使用點、按、捏、拿手法、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最后用搖、滾、揉等手法。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2到3天一次。
以上療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結合使用。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其抗御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干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最重要。
3.注意勞逸結合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于疾病恢復期,往往由于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于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后,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很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后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很重要的。
6.在日常生活中,風濕病的注意事項:
(1)居住的房屋要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2)洗漱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藥洗方湯藥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3)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臥床休息2-3周,腎虛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4)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干毛巾及時擦干,衣服汗濕后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5)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6)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癥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7)風濕病在病情控制后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并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8)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只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黏液,由腦流向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家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以下介紹兩種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薏仁山藥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藥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藥渣,吃豬肚、山藥,飲湯。
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故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產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后,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癥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堿度值,則會使體內酸堿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癥狀。同樣,若吃過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癥狀。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
合理鍛煉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簡單易行,應于起床后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1.頸部運動:放松頸部,頭各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肩部運動: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后,雙肘盡量向后拉。
3.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手指運動:手指分開、并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5.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如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早期可治愈,晚期能控制
一般來說,類風關患者有3種不同的轉歸:(1)約10%的患者在疾病首次發作后,可自發性消退,多發生在第1年,若超過2~3年就沒有自發消退的可能了;(2)約10%的患者表現為一種惡性病程,對各種治療反應差,最終造成各種致殘畸形;(3)約80%的患者表現為一種慢性病變過程。即使在治療期間,疾病的活動與靜止會像波浪一樣起伏,反復折騰,每一周期約需數月。但事實上,即使這部分病情反復的患者,經長期合理治療,炎癥也會逐漸減輕、消退而獲病情緩解之效。由此可見,從單個患者病情來看,疾病可能是嚴酷的,但從整體上分析,其病理過程似乎無需悲觀。
類風關病程2年者骨侵蝕的發生率為50%,5年為75%;致殘率10年為50%,15年80%,20年高達90%,并使患者的預期壽命縮短15~20年。美國醫生發現, 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能使類風關的并發癥和死亡率降至最低。尤其是在初次發病后2~3年內,關節軟骨未破壞前,早期治愈是可能的。一旦病情發展到侵入性,引起嚴重的滑膜炎,骨及軟骨受到侵蝕,治療就很困難。
影響治療4因素
不過,臨床上類風關的確十分麻煩,甚至久治不愈,這是為何呢?分析發現,這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主觀來講就是心理因素,類風關屬于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性疾病,有些人-旦患了類風關,受種種傳言的影響,落入憂慮、恐懼的深淵,使免疫力降低,用藥不靈,可以說是心理上先吃了敗仗。客觀來說,類風關久治不愈與4個原因有關:
1.西藥起效慢療程長。治療類風關的4類西藥,無不起效慢、療程長。最快的非甾體抗炎藥, 如布洛芬、消炎痛等抗炎鎮痛藥也要足量服用3~4周。其他病情緩解藥均為慢作用藥,需數周數月見效。如甲氨喋呤要連用4~6個月;環磷酰胺療程在3~6個月至1年以上;硫唑嘌呤療程為3~12個月,維持量要持續2~3年;金制劑中的硫代蘋果酸金鈉,國外有用維持量多年至終身治療者。有些患者服藥未到足夠療程,一看無效就頻繁換藥,造成無效治療,耽誤疾病還白白浪費錢財。
2.毒副作用多。患者沒長期堅持治療,或與藥物副作用多而沒有針對性有關。大多數西藥均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角膜損害、視網膜炎、心肌損害、心律失常、傳導阻滯、血壓下降、神經系統損害、血紅蛋白尿、腎功能損害,甚至會導致胃出血、胃穿孔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后果。這么多毒副作用,若沒有應對措施,長期服用誰都難以耐受,患者往往中斷治療,使療程冗長。
3.濫用激素。迄今尚無哪種藥物止痛效果能與激素媲美,類風濕患者用了激素幾乎都可收到藥到痛除之效。有些患者就誤以為激素是特效藥,甚至當成“救命稻草”長期濫用,不僅病沒治好,還吃出-身毒副作用,其危害甚至比類風濕本身更為嚴重。
4.見好就收。類風關病程特點是活動期與靜止期會反復交替,每個周期持續數月。當進入靜止期關節疼痛緩解,血沉下降或正常,患者往往被假象蒙蔽,見好就收,擅自停藥,以致“死灰復燃”。
突破治療“4大壁壘”
對于類風關,其實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它在目前的醫療水平下很難根治,但它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堅持規范治療,疾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類風關一般都沒有生命危險,患者大可不必過度擔心。堅持治療不發病,就是戰勝了類風關!
鑒于影響治療有4大因素,類風關的治療也需要突破“4大壁壘”。
壁壘1:不能根治
破解方法:面對現實,帶病也能長壽
很多類風關患者都會問醫生這樣一個問題:“我這個病能不能根治?”當醫生告訴他“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或者更直接地回答“治不好”的時候,患者往往會變得沮喪、絕望,甚至自暴自棄,放棄治療,這對類風關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
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已經證實,僅5%的類風關患者可以做到病情長期穩定甚至停藥,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服藥。如果早期發現,早期進行規范的治療,病情多能得到控制,癥狀得以改善,預后也大多較好,生活質量也不會很差。這就是說,類風關患者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樣,帶病同樣能長壽。所以,即使得了類風關,我們也不要灰心喪氣,而應該勇敢地面對這一現實,并做好長期與病魔作斗爭的思想準備,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堅持進行規范治療,才能控制好病情,保護好關節,避免因關節損傷或畸形而影響關節的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因為難以根治就不治療。類風關如果延誤治療,或者不積極治療,會嚴重損害關節,致使關節功能障礙,引起肢體活動障礙,最后導致殘疾。類風關屬于一類致殘率較高的疾病,在女性患者中,類風關的致殘率甚至超過腦血管疾病。所以,一旦發現,就要積極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發現得越是早,治療越是及時,預后就越好,長期緩解的可能性也越大。
壁壘2:藥物副作用大
破解方法:合理用藥有技巧
很多患者反映,服用治療類風關的藥物之后,他的胃“吃壞了”。也有患者說,他的肝功能受損了。的確,類風關的治療藥物的副作用似乎比治療其他慢性病的藥物副作用更大。比如,治療類風關經常需要用到一些免疫抑制劑,這類藥物對肝腎功能的損傷往往比較明顯,副作用的發生比例也相對較高。還有經常會用到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比較大,發生惡心、嘔吐、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幾率也比較高。
有些人覺得中藥副作用小,比西藥安全。但事實上,雷公藤、馬兜鈴、木通等治療痹證(類風關在中醫屬于“痹證”的范疇)的中藥,對肝腎功能的損傷或胃腸道的刺激也不小。有些人長期吃湯藥,一兩年下來,導致消化不良或惡心不適等時常會發生。
其實,不少患者治療后出現肝腎功能損傷,或者胃腸道反應,往往與治療不規范、濫用藥物而不定期隨訪有關。如果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規范治療,合理用藥,就可以大大降低藥物性損傷,減少不良反應的幾率。
1.合理用藥
首先,要嚴格按照專科醫生的醫囑用藥,不要自己隨意增加或減少藥量,也不要自己偷偷購買其他藥物同時服用。在病情發生變化時,如急性期或病痛緩解后,要及時就醫,根據醫囑增減藥量,而不是一成不變地繼續原先的治療用藥,或者盲目停藥。如果同時罹患其他疾病而服用其他藥物時,一定要告知主治醫生,充分考慮不同藥物之間是否有影響,是否有重復,要整體考慮,合理用藥。
2.巧用中藥
在中藥的選擇方面,也應該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在緩解期間選擇一些相對溫和的、適合長期服用的藥物。中醫藥的規范治療,已經不再使用某些明確的肝腎毒性較大的藥物。而且,聯合中藥治療,可以減少激素等藥物的用量,靈活應用還能緩解某些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3.服藥技巧
在服藥的時候,掌握一些有用的技巧,也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比如,服用藥物前10~20分鐘,吃一兩塊蘇打餅干,可以緩解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如果是餐后用藥,建議間隔半小時以上再服用(某些服藥時間有特殊要求的藥物除外)。再比如,同時服用幾種藥物的時候,建議間隔20~30分鐘后再服用另一種藥物。特別是中藥和西藥,最好分開時間服用,可以避免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藥物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藥效,或產生胃腸道等的不良反應。目前有很多藥物的相互作用都不明確,也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所以,服藥時間最好有個間隔,可以減少藥物相互作用的發生。
壁壘3:依從性差
破解方法:醫患合作,堅持治療
依從性差是很多慢性病治療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在類風關的治療中也比較明顯。通常存在這樣幾種現象――
1.好了傷疤忘了疼:不少類風關患者缺乏長期治療的觀念,疼痛發作的時候接受藥物治療,一旦不痛了,就自己停藥,也不去醫院。這種情況下,病情就很難控制好,給治療帶來難度。
對策: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認識到類風關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病。即使病情穩定,關節不痛了,也要堅持低劑量維持治療,避免復發。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識,遵從醫囑堅持治療,即使可以停藥也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逐漸減藥。同時,患者要信任醫生,加強醫患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戰勝類風關。
2.濫用偏方:醫生說這個病很難根治,需要長期治療。但是,患者道聽途說有可以根治的偏方、特效藥物、特殊治療方法,就自己買藥來治,或去不正規的、非專業的機構采用不被認可的治療方法。有些所謂的特效藥物,里面可能非法添加了激素成分,不僅會干擾正常治療的效果,甚至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對策:治病不能道聽途說,一定要到正規醫療機構,配合專業醫生的治療。遵從醫囑用藥。
3.經濟困難:類風關不像痛風、糖尿病等被稱為“富貴病”而是一種“貧窮病”,過去窮人更容易得這種病,與居住環境潮濕陰暗、體力勞動量大、飲食營養差等因素有關。我國有些偏遠山區的患者,治療這種疾病就存在較大的經濟問題。還有些嚴重的類風關患者,由于關節畸形或功能障礙,喪失了勞動力,家庭經濟來源就減少了。再加上疾病的治療,有時需要手術置換關節,費用就比較大,經濟負擔就更重了。
對策:那些經濟困難、喪失勞動力的類風關患者,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和幫助。患者也可以尋求社會慈善機構的幫助。
壁壘4:鍛煉誤區多
破解方法:以不累、不痛為標準
得了類風關后還能不能鍛煉,怎么進行鍛煉,是一個困惑很多患者的問題。有些患者不敢鍛煉,生怕鍛煉之后骨關節會受傷。而有些患者則刻苦鍛煉,希望通過鍛煉能增強體質,使肌肉、骨骼更加強健。
其實,運動鍛煉屬于康復治療的內容之一,中醫學也將運動作為養生防病的方法之一。類風關患者是可以進行鍛煉的,但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關鍵是適度,即不要參加劇烈的運動,運動量也不要太大。那么,怎么掌握這個運動量呢?患者在進行鍛煉時,以運動時關節不痛,運動后第二天不覺得累、沒有關節不適為衡量的標準。如果運動時出現關節疼痛,則應停止此類運動。如果運動后第二天覺得累,就要減少運動量。
另外,下蹲、負重等鍛煉方式不適合下肢關節病變的患者。對于太極拳之類需要屈膝的運動類型,可以因人而異地選擇,只要不引起關節疼痛,就可以進行。
>>相關鏈接
中藥是類風關的克星
借助中藥可標本兼治,副作用少,耐受性好,起效較快并可顯著縮短療程的獨特優勢,采用中藥內外兼治療法等,不僅可制服頑疾類風關,且對過去稱之為中樞型類風濕的強直性脊柱炎,同樣有顯著療效。具體方法為:
(1)早期患者可取生地90~100克切碎煎湯,早晚分服。其抗炎作用較強,用藥1~2個月即顯效,用藥5個月左右關節腫痛多可緩解或明顯減輕,肢體活動障礙改善,即使停藥抗炎作用仍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2)久治無效的中期患者,可采用中藥內外兼治療法。即內服中藥神鳳丹和通痹丹,并在關節腫痛部位外敷磁藥貼。中藥內外兼治使藥效殊途同歸,藥力疊加,療效較單純內治或外治顯著為佳;
股骨頭壞死已經成為當今常見的疑難病癥,致殘率較高。在西方,人們認為股骨頭壞死“十病九癱”,把它稱為“不死的癌癥”。目前,我國的股骨頭壞死發病率呈直線上升之勢,而且預后不好,很多人最后落得拄著雙拐出門――變為殘疾人。因此,一聽說是患“股骨頭壞死”,人們聞之色變。
“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自1888年世界醫學界首次認識股骨頭壞死至今,這個“不死的癌癥”已經轉變為常見病、多發病,無論是兒童、中青年或者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病。據統計,全世界股骨頭壞死病人有3000萬左右,我國有400萬左右。在美國,平均每年有1萬多個新發股骨頭壞死的病例。目前,我國已經把股骨頭壞死和冠心病等列為六種大病之一。
股骨頭壞死誤診多
由于目前股骨頭壞死發病率越來越高,治療者也越來越多,其中難免真偽莫辨,股骨頭壞死的誤診也居高不下,很多不是股骨頭壞死病正在被當作這種病來治療,使治療擴大化。
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有一天發現走路時左腿大腿根部以及膝關節有點疼,當時以為是不小心扭傷所致,也沒太重視。可疼痛持續不斷,十分痛苦,一個月后便到附近一家醫院就診,拍了X線片、CT片,說是患上了股骨頭壞死,這位女士當時嚇了一大跳。這家醫院的醫生告訴她:需要住院十天,用用藥就會好。她便去住院治療,結果,半個月過去了,藥沒少用,錢也沒少花,腿卻疼得更厲害了。沒辦法,她趕緊到大醫院找專家,經過診斷,這位女士患的不是什么股骨頭壞死,而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這種病的癥狀與股骨頭壞死很相像,年齡大了,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了,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可以緩解疼痛,恢復髖關節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還有一位老爺爺80多歲了,早年做伐木工人,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不嚴重,用藥就可以緩解,一直維持得不錯。前一陣子天氣比較涼,老爺子突然髖關節疼痛,一走路就疼,行走困難。就近到一家股骨頭治療專科醫院去看,醫生做了例行的CT檢查,就診斷是“股骨頭壞死”,并勸他在那里住院治療,家人也勸老爺子住院。老人有點不信,也不想讓自己風燭殘年了再殘廢了,就到我們醫院找專家診斷。經過多方檢查,老人患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類風關),類風關是一種全身性的多關節疾病,可以影響到髖關節,X線片上早期可以看到股骨頭內脫鈣現象,后期股骨頭也會變形塌陷,因此誤診為“股骨頭壞死”。對于類風關,只要早期發現、早期得到正確正規的藥物和康復治療,是可以得到緩解的。它是與股骨頭壞死完全不同的疾患。
目前,髖關節發育不良和髖關節類風關的病人經常被誤診為“股骨頭壞死”,由于誤診誤治,耽誤了原發病的正確治療。因此,懷疑或者被說成患股骨頭壞死者,最好不要在小醫院治療,一定要到大醫院找專家確診,專家診斷無誤以后,再進行對應治療。
預防股骨頭壞死的發生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理醫學界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家公認與一些生活細節有極大關系。
首先,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激素是引起股骨頭壞死的一大原因。近年來,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皮膚病增多,在醫療上使用激素藥物的病種增多,如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類風濕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激素的濫用,導致股骨頭壞死患者增加。
第二,與酗酒成癮有極大關系。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股骨頭壞死約占患者的10%。
第三,風濕也是一個原因。股骨頭壞死由風濕引起的約占10%。如果長期處于陰冷寒濕的環境中,且不注意自身干燥保暖,就容易患上風濕性關節炎。這種病北方患者多,因為北方寒冷,好多人喜歡“美麗戰嚴寒”――不愿意多穿衣服,成為風濕發病的原因。
第四,創傷導致的股骨頭壞死約占10%。人活一生,受點創傷似乎難免,傷及骨質的創傷,如髖關節脫位、股骨頸骨骨折、髖臼發育不全使血管受損等,可能導致股骨頭缺乏營養、發生壞死。這就需要我們平時提高素養,舉止文明穩重,不要使用蠻力或打架斗毆;在施工中注意安全、文明施工。
總之,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這就需要我們提高警惕,改掉不良習慣,保持健康的體魄。
江蘇 何原
何原讀者:
根據你的描述,你出現頭暈無力等不良癥狀應為低血糖所致。長期反復發作,建議去醫院做個B超,檢查一下肝功能,化驗一下胰島素、血糖的濃度、C肽的釋放水平等。
低血糖癥是指血葡萄糖(簡稱血糖)濃度低于正常的一種臨床現象,病因達100多種,發病機制比較復雜。低血糖通常分兩種:一種是自發性低血糖,這種情況在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中都會發生,主要是與體質有關,也與膳食纖維含量少、碳水化合物過精或油脂含量偏多等有關。比如,有的人會在吃了早餐兩三個小時后出現明顯的饑餓感,或伴有心慌、頭暈等癥狀。此外,運動量過大也可導致低血糖。另一種是藥物性低血糖,主要是超量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導致的,也有的是患者沒有按時進餐或加餐造成的。
很多疾病都可能導致低血糖,比如糖尿病、胰腺瘤、肝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對于低血糖患者,要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癥施治。對于功能性低血糖癥患者,要避免各種誘發因素,防止精神刺激,且要合理調節飲食習慣,少食多餐;對于胰腺瘤引起的低血糖,可采取手術治療,切除腫瘤;如果是因嚴重的肝病引起的低血糖,則應積極治療肝病;如果因內分泌功能減退引起的低血糖,可給予激素補充治療。
另附低血糖的危害
1.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對人體是有害的,尤其對老年人,低血糖的危害更大于高血糖。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1)低血糖時,體內的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長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造成血糖波動,讓原病情加重。
(2)長期反復嚴重的低血糖發作可導致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的損害,引起病人性格變異,精神失常、癡呆等。
(3)低血糖還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統,促發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腦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過久未被發現可造成死亡。
江西 紅予
扼殺冠心病于萌芽中 控體重是防冠心病的重要環節
冠心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種嚴重后果也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在這些威脅生命健康的事件發生以前,有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所以,這一切都是可防可控的。冠心病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是指減少或控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降低發病率,這是真正的預防,也是中老年人進行的主要預防。
血脂是體內脂肪代謝的產物,主要成分是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異常是指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無論哪項異常都伴有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血脂異常也是冠心病重要獨立危險因素。 膽固醇的高低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聯系。高密度膽固醇有著清潔疏通動脈的功能。預防冠心病應長期低脂飲食,如食用魚類有效減少飽和脂肪攝入。
高血壓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冠心病的發病及其合并癥所造成的死亡,是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增加的。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較血壓正常者明顯,且血壓水平越高動脈硬化程度越重。研究證明,無論是收縮壓還是舒張壓,都能夠強有力地預測冠心病的危險性。因此,盡早把升高的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對預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鈉離子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因此倡導低鹽飲食。
吸煙對心血管系統毒害嚴重。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使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血管和冠狀動脈收縮,從而使血壓升高。另外,還可使血中一氧化碳濃度增高,導致血液攜帶氧的能力下降,以及促進血小板黏附和纖維蛋白原含量升高,促發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吸煙還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加速冠心病的發病。大量資料表明,吸煙是冠心病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與同時存在的其他因素有協同作用。呼吁吸煙男性戒煙,以預防冠心病的發生。
因此,控制體重是防止冠心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多的食物如動物脂肪及內臟、蛋黃、奶制品等攝入過量,是導致高血脂的主要膳食因素,高血脂又是冠心病的主要誘因之一,所以低脂飲食可預防冠心病的發生;蛋白質的質和量應適宜,適當增加植物蛋白,優質蛋白中動物蛋白和豆類蛋白各占一半;應將脂肪熱量占總熱量的比例相應減少,增加復合碳水化合物比例,以米、面、雜糧等食物為主,盡量少吃純糖食物及其制品;多吃蔬菜、水果,因蔬菜,水果是維生素、鈣、鉀、纖維素和膠的主要來源。食物纖維和果膠能降低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少量多餐,避免吃得過多和過飽。總之,不吃過于油膩和過咸的食物,多吃五谷雜糧蔬菜水果。(南京腦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盧轉娣 《揚子晚報》)
英國藥管局計劃2014年起全面禁止中成藥銷售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繼英國藥品管理局日前警告提醒中藥毒性風險后,境外媒體報道,英國藥管局表示,計劃從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藥在英國的銷售。
8月20日,英國藥品管理局在其官網了一個警告,提醒大家謹慎選用一些沒有經過英國官方注冊通過的中藥,說這些中藥含有高含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鉛汞還有砷。這次被警告的產品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像牛黃解毒片等。就在最近,英國當地媒體報道稱,英國藥品管理局已通知各中醫學會和一些較大的中藥店公司,要求上報中成藥的庫存數量。藥管局表示計劃從明年初會全面禁止中成藥在英國的銷售。據了解,中成藥因為安全質量問題在英國已經是很多次遭到了警告和封殺。
在今年年初,加拿大衛生部發出了通告,警告公眾不要購買、服用多款含有超標汞、鉛等一些重金屬的中成藥,包括像天麻頭痛丸、內障明眼丸、天麻丸、白鳳丸等等的藥品。
進口藥80%價格超港臺
進口藥在內地如何定價?有多少暴利藥在壓榨著百姓的錢包?進口藥天價的根源究竟出在什么環節上?本報道為您詳解。
高價亂象1:進口與國產的價差高達9倍
劉女士,58歲,患高血壓5年,一直吃一種進口藥“絡活喜”,一片5塊錢,血壓控制穩定,但最近她去北京一家小醫院開藥時,醫生卻告訴她,這里開不了“絡活喜”,只能開國產仿制藥“安內真”,有效成分都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療效一樣,但價格比“絡活喜”便宜很多,一片不到1塊錢。張女士于是便果斷地試著吃了一段時間,血壓竟然也能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張女士疑惑的是:同樣成分的降壓藥,國產和進口為何價格如此懸殊?
高價亂相2:香港與內地的價差近1萬元
此外,進口藥的內地價格與香港也存在著巨大差距。此前,《人民日報》報道,以治療乳腺癌的藥品――赫賽汀(生產廠家:羅氏)為例,440毫克的赫賽汀北京價格為24500元,而香港地區的最低價則僅有14800元,兩者相差近萬元。而赫賽汀在內地多數省份并未納入醫保目錄,屬于患者自費藥。
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療政策研究分析員鄭宗美介紹,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1種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進口藥物價格平均是英國的兩倍。
而一項由西安交通大學在2012年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進行的調查稱,去年陜西省有49種藥品,采購機構以接近1.9倍于國際基準的價格,向原始制造商購買專利已經失效的品牌藥,而價格最低的仿制藥也仍達到國際基準的1.5倍。
高價亂相3:印度抗癌“神藥”成為不能承受之新痛
畸高的藥價成為很多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痛,無路可走的他們只能鋌而走險。今年70歲的張大爺被查出肺癌晚期,手術做不了,癌細胞已多處轉移,病人身體狀況差,難以接受放化療。于是,醫生推薦可以嘗試靶向藥物,但這些藥每粒要五六百元,一天一粒,一個月下來就要一萬多元。一個工薪家庭哪能承擔得起?
后來,經病友推薦,印度版的易瑞沙可以嘗試,在網上就可以買到。于是病人的家屬不得不“鋌而走險”。原來,印度版抗癌藥價格只是正版歐美藥的1/10左右。如一種名為易瑞沙的肺癌靶向藥物,正版一個月要1.5萬多元,而“印度版”一個月還不到2000元。
為何“印度版”的價格會如此低?事實上,這主要與印度的專利保護法律有關。印度政府1970年通過的《印度專利法》只提供“工藝專利”,因此從1970年起,印度仿制藥快速增長。直到2005年,印度才恢復了“藥品專利”,但只針對1995年以后發明的新藥或經改進后能大幅度提高療效的藥物。現在,一些印度藥商依然一邊生產仿制藥,一邊與歐美廠家進行專利法律戰。再加上印度還有人力成本、資源等優勢,所以原理幾乎一樣的藥物,價格卻有天壤之別。
《廣州日報》2012年報道指出,靶向抗癌藥物是近年來頗受醫學界推崇的癌癥治療方式,其中以肺癌靶向藥物易瑞沙、特羅凱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藥物格列衛賣得最火。而這些抗癌藥物目前在國內并沒有生產,完全依靠從歐美醫藥公司進口。據一家正規國營藥店的報價,易瑞沙每盒5400多元,一個月需3盒,至少15000元;特羅凱每盒19800多元,一個月需服用一盒;格列衛每盒11500多元,一個月服2盒,至少23000元。
相比之下,“印度版”抗癌藥就便宜得多。印度第一大藥業公司Natco生產的易瑞沙、特羅凱、格列衛等,價格大約是正版歐美藥物的1/10~1/5。如“印度版”的易瑞沙價格約為1800元一盒,特羅凱為4500元一盒,格列衛為1800元一盒,且每盒均為30天的藥量。
然而,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這些看似便宜的印度版抗癌藥物,由于沒有相關的藥物進口批文,運到國內出售屬于走私行為,并被藥監部門定性為假藥。而且,購藥渠道的安全性和藥物療效均無保障,風險極高。
因此,醫院醫生很少會公開推薦“印度版”藥物,但出于“同情”患者,好心“暗示”者也是有的,其中種種艱難著實令人唏噓無奈,也只有親歷者能夠體會。
(記者 垅青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慢粒”可實現功能性治愈
當前“慢粒”已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成為一類可控慢性病,患者應積極接受正規藥物治療,按時隨訪,實現功能性治愈。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簡稱“慢粒”)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并列稱為四大類白血病。目前確切致病原因尚不清楚。隨著2001年治療“慢粒”的靶向藥物獲得FDA批準上市,“慢粒”患者的預后已從5年生存率60%增加到了10年生存率85%~90%,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可以通過靶向藥物成功治療的癌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血液科江倩教授介紹,功能性治愈的含義是通過藥物治療,使腫瘤以低水平在機體內能長期存在,且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記者 摘自《健康報》)
研究顯示:家長經常打罵增加孩子患癌風險
“兒時常遭毆打,患癌風險增加70%以上。”日前,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院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新發現,在中國各大論壇里被網友瘋狂轉發,中國的家長們吃驚于打罵孩子竟然有這么大的危害。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對沙特40歲到60歲的癌癥和心臟病患者調查顯示:‘頻繁毆打(每月一次以上)和侮辱與心臟病、癌癥以及哮喘危險大幅增加有關。’在沙特,毆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見的教育方式。”
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較,那些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癥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研究人員推測,患病危險增加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壓力所致。(《華西社區報》實習記者 蔣整理)
《2013中國骨質疏松骨折防治藍皮書》提示―― 骨質疏松骨折患者治療嚴重不足
在10月20日“世界骨質疏松日”來臨前夕,《藍皮書》披露,近年來,我國骨質疏松骨折發病率居高不下,但由于認識不足和診斷條件所限,只有約1/5的骨質疏松骨折患者得到了相應的抗骨質疏松治療。與會專家呼吁,關注骨質疏松骨折,提高骨質疏松診斷率和治療率,尤其是對已發生骨折的患者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預防嚴重致殘甚至致死。
《藍皮書》顯示,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年齡增長,患病風險增加,嚴重者可導致骨質疏松骨折。目前, 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癥總患病率為15.7%,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骨質疏松癥發病率呈快速增長態勢。
專家呼吁,應建立有效、規范的治療模式,對骨質疏松骨折進行全程管理。首先,中老年人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BMD)檢測,以便進行早診斷;其次,對已有骨質疏松癥、已發生過骨質疏松骨折或已有骨量減少并伴有骨質疏松癥危險因素者,可通過補鈣和藥物治療,阻止骨丟失并降低骨折風險。
(記者 譚嘉 摘自《健康報》)
家用燃氣熱水器最多只能用8年
“國家標準明確規定,從售出當日起,使用人工煤氣的快速熱水器的判廢年限應為6年,使用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的快速熱水器的判廢年限應為8年。”10月8日,國家質檢總局家用燃氣快速熱水器質量安全風險提示:超齡熱水器會成“超級殺手”。
2011年11月,湖北省十堰市的小林在洗澡時發生燙傷,經查其家熱水器已使用了10多年。2012年11月,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李女士在洗澡時,熱水器突然爆燃,致其全身燒傷面積達40%,經調查,該熱水器為上世紀90年代的產品……
專家表示,超年限使用燃氣熱水器可能會出現4個安全隱患:熱水器熱效率降低,耗氣量提高;熱水器結垢嚴重,換熱速度減慢,還可能導致爆炸;燃燒器結灰,噴嘴堵塞,不易打火,易引發燃燒不完全和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安全裝置老化失效,存在燃氣泄漏爆炸及燙傷等隱患。對此,國家質檢總局提醒消費者,及時更換老舊熱水器,不要超壽命使用。
(記者 陳飛 摘自《健康報》)
保健品違法添加化學藥物現象普遍
佳節臨近,在“送禮送健康”理念影響下,保健品市場再度火爆。家在山西長治的王大媽往日在這個時候最熱衷去醫院或者藥店買一些保健品,比如百合粉、茯苓山藥茶等,不僅用來輔助治療自己的糖尿病,還經常買很多送朋友,但今年王大媽一反常態,再也不去光顧保健品了。
原來王大媽看了最近的新聞報道: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久前向社會通報了山西防爆電機(集團)有限公司職工醫院銷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案。據悉,該醫院銷售的標示“陜西秦晉中醫糖尿病研究所監制出品”的桃紅粉片、百合粉片、澤安茯苓山藥茶等保健食品,宣稱所有產品均為純中藥保健食品,但經山西省食品藥品檢驗所檢驗,四種產品中非法添加了格列本脲、二甲雙胍和硝苯地平等化學藥物成分,王大媽平時常買的百合粉片和茯苓山藥茶就在其中。
“可不敢再買了,據說身體會吃出來毛病。”王大媽現在說起來還心有余悸。
數據顯示,2012年國家監督抽驗共抽取695批次,其中就檢出違法添加145批次。此外,全國多個省市近期均查出違法添加案件。今年8月14日山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了21起保健食品典型案件,有18起涉及非法添加化學藥物案件。去年以來,因制售非法添加藥物的成人保健食品,杭州已有242人被判拘役或有期徒刑。
(《經濟參考報》)
美國科學家:女性肥胖可能與缺鐵有關
近日,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女性肥胖可能與缺鐵有關。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對1999~2006年《美國國民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后發現,肥胖與缺鐵有關。在控制其他個體特征的條件下,體質指數與血液中鐵的含量呈顯著負相關。這也就是說,人越胖,身體內鐵元素的含量就會越低。因此,肥胖的女性,不妨適量補充鐵元素。
膳食中的鐵主要分為動物性食品中的血紅素和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紅素兩種。其中,動物性食品中的鐵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通過強化鐵醬油這樣的載體來補充鐵元素,更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據《大眾健康報》)
專家:轉基因不意味不安全 個別商家誤導消費者
回顧過去幾十年,全球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年增長率大約1%。張啟發說,其中作物育種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在過去幾十年中,以約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是,特別是本世紀以來,中國消耗掉了大量的農藥、化肥,用量約占到全世界的35%。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卓勤告訴記者,根據功能,目前轉基因產品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環境適應性的轉基因產品,比如抗蟲、抗病、抗鹽、抗霜凍的產品,目前絕大多數的轉基因產品都是這種類型;第二類是品質改良型的轉基因產品,能夠改變營養成分,提高產品中的營養品質,比如一些高賴氨酸的玉米和高油酸的大豆;第三類是免疫藥用類型的轉基因產品,用它來生產疫苗和藥品。
現在比較成熟的轉基因產品,有脂肪酸改良的轉基因產品,可以降低血中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脂,但同時跟多不飽和脂肪酸相比,又可以維持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普通大豆油酸含量大概是20%,有的通過轉基因技術可以把大豆油中的油酸含量提高,促進大豆營養品質的提高。
賴氨酸本身是重要的必需的脂肪酸,人體不能合成,它在玉米、稻米中的含量比較低,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卓勤介紹,現在可以通過轉基因技術,把賴氨酸含量提高。高賴氨酸玉米2005年在美國批準使用,在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都有食用的記錄。此外,轉基因技術還可以改良微量營養素,如“黃金大米”,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大米中β-胡蘿卜素的含量。
(胡其峰 摘自《光明日報》)
“輸液大國”背后的“過度醫療”魅影
據報道,中國目前每年人均8瓶的輸液量將發達國家拋在了身后。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其中,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保守估計,每年我國最少有10萬人在輸液后喪命。
種種數據和案例說明,“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一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在我們的醫療界已被顛覆。就拿輸液來說,其療效快是眾所周知的,但是,輸液是一把典型的“雙刃劍”――醫學研究表明,輸液超過一定的程度,就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并且可能讓患者產生耐藥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重癥感染無藥可用”的危險境地。可是,在有的醫院和醫生那里,就連普通的感冒,最終診斷往往是“建議”進行輸液,即使開了口服藥,他們仍會“循循善誘”地以一個專業人士的口吻告訴患者,如果選擇只是服用口服藥,很可能達不到快速治療的效果,抓住患者的病急心理,最終選擇輸液。
與過度輸液類似,非合理用藥、非合理檢查等“小病大治、大病久治”屢見不鮮,過度醫療在不斷坑害廣大患者。過度醫療,除了會讓患者身體受傷、錢包受損,惡化國人體質狀況之外,也給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造成了巨大浪費和流失。據估算,醫療機構濫開藥、濫檢查等現象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在20%~30%,如再加上藥品回扣、藥品虛高定價、亂收費等現象,醫保基金浪費和流失比例不低于50%。可以說,過度醫療百害而無一利。
(李光金 摘自《廣州日報》)
加拿大風濕專家提醒 警惕類風濕的7個征兆
如果身體一些部位經常出現疼痛、僵硬等癥狀,要警惕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先兆。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教授風濕病顧問沃爾特?馬克西姆維奇博士,在近期《讀者文摘》撰文,提醒讀者留意類風濕關節炎的7個征兆。
肩膀和肘部疼痛僵硬。肩膀最易受到類風濕關節炎的影響,癥狀常表現在夜間上臂疼痛,抬臂困難,胳膊僵硬,無法正常洗澡、穿衣,日常活動受限。肘部關節處還可能出現結節。
膝蓋腫脹發炎。膝蓋關節的發炎導致關節滑液的大幅增加,進而發生腫脹,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膝外翻、膝內翻等骨骼變形問題。
眼干澀發炎。約1/4的患者還會遭遇眼干澀的困擾,其他可能出現的眼部問題還有角膜炎、鞏膜炎等,引起患部發紅疼痛。
頸部和下巴疼痛。類風濕關節炎還會導致頸椎不適,以及連接上頜下部的顳下頜關節也會發生紅腫、壓痛的情況。
心肺循環系統問題。80%的患者會出現貧血導致的疲勞癥狀,因為血液中攜帶氧氣的血紅蛋白數量下降。類風濕關節炎還會引起肺部功能障礙,如纖維化肺泡炎,由于肺內肺泡壁受到影響導致。有時,心臟外膜也會受到炎癥影響而演變成心包炎;還可能出現雷諾氏病,即在天氣冷時,血管變窄,供血不足而引發手部刺痛和麻木。
手和腕部腫脹疼痛。類風濕關節炎會對手部產生嚴重影響,導致手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發生畸形。腕部可能發生腕管綜合征,即按壓腕部神經會出現手部麻木、疼痛和無力等癥狀。
足部和踝骨異常。足部和腳踝也是經常受到影響的部位,尤其早期癥狀可能體現在足部,雙腳可能變寬,出現疼痛,甚至走路困難。
(郭靜超 《揚子晚報》)
調查顯示,1/6的癌癥由可防治的感染引起
一項新調查顯示,全球癌癥病例中約1/6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這凸顯了通過防治感染來減少癌癥發病率的重要性。
這一調查由位于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完成。該機構調查了2008年全球184個國家的27種癌癥的數據。當年總計有1270萬個新發癌癥病例,分析顯示,其中約200萬個病例是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的。
在感染原因中,位居前列的有幽門螺桿菌、乙肝和丙肝病毒以及人瘤病毒,這4種病原體就導致了約190萬個新發癌癥病例,它們引發癌癥的種類包括胃癌、肝癌和宮頸癌等。
這些病原體引發的感染,現在基本上都有預防或治療的方法。(據《健康文摘報》)
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可能導致結腸直腸癌
據美國《醫學日報》報道, 美國學者發現:引起牙齦疾病的一種口腔細菌可能會引發一個更致命的健康后果――結腸直腸癌。哈佛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學者分別進行的兩項獨立研究證實了上述結論,該研究發表在《細胞宿主和微生物期刊》上。結腸直腸癌是世界上第二種最常見的癌癥形式,它在發達國家中的發病率會高達30%。
原發性:分Ⅰ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和Ⅱ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繼發性:內分泌性皮質醇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等;妊娠和哺乳期;胃腸性吸收不良胃切除;其他:如廢用性全身性骨質疏松、肝病、腎臟病、遺傳性成骨不全染色體異常、類風濕關節炎、腫瘤、短暫性或遷徙性骨質疏松等。
臨床表現
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的原因是由于骨吸收增加,在吸收過程中骨小梁破壞、消失和骨膜下皮質骨吸收均會引起疼痛[1]。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身長縮短、駝背:脊椎椎體為松質骨組成,且負重量大,尤其在胸腰段易受壓扁形,使脊柱前傾,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老年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節椎體可縮短2mm左右,身長平均可縮短3~6cm[1]。
骨折:這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它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嚴重限制患者的活動,甚是縮短壽命。由于骨質疏松者骨質丟失量的30%來自脊柱,因此患者常因發生脊柱骨折而來就醫,但有20%~50%的脊柱壓縮性骨折患者并無明顯的癥狀[1]。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均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不少老年人有肺氣腫,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若再加骨質疏松癥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1]。
骨質疏松診斷
結合病史與臨床特點:女性患者應注意詢問妊娠哺乳及月經情況。病因不同可有其相應的癥狀及體征。但其共同點有周身骨痛以脊椎、骨盆區及骨折處為主,呈持續性疼痛且與骨質疏松程度相平行,蹬樓梯或改變時尤甚。久病脊椎壓縮性骨折、下肢肌肉萎縮,致身長縮短;胸廓畸形,肺活量減少可影響心肺功能。
實驗室檢查:血鈣血磷、血堿性磷酸酶(AKP)及尿磷在Ⅰ型骨質疏松患者可正常,血漿骨鈣素升高,尿鈣可偏高,尿羥脯氨酸可能升高。如伴有軟骨病時血、尿生化指標可能有相應改變。據統計Ⅰ型骨質疏松患者約60%的骨AKP升高,血清AKP升高者僅占22%。Ⅱ型骨質疏松患者進展緩慢,變化不明顯[1]。
X線檢查:當X線呈現骨質疏松時骨礦物質的減少已在30%~50%以上。主要改變為皮質菲薄,骨小梁減少變細或稀疏萎縮,類骨質層不厚,以脊椎和骨盆明顯特別是胸、腰椎負重階段尤重。早期表現為骨密度減低透明度加大,水平方向的骨小梁呈垂直的柵狀排列。后期縱行骨小梁也被吸收抗壓能力減退,胸椎呈楔狀畸形。近年來,多種新技術已應用于骨質疏松的檢測,如中子激活分析法測定全身體鈣,單光束骨密度儀測定前臂骨密度,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測定脊柱骨密度,椎體用計算機斷層(CT)以及放射光密度計量法等。
診斷標準: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結合我國國情,1999年我國第一屆骨質疏松會議制定以下診斷標準,該標準以漢族婦女DEXA測量峰值骨量(M±SD)為正常參考值,不同民族、地區和性別可參考執行該標準:①>M-1SD正常;②M-1SD~M-2SD骨量減少;③<M-2SD以上骨質疏松癥;④<M-2SD以上伴有一處或多處骨折,為嚴重骨質疏松癥;⑤<M-3SD以上無骨折,也可診斷為嚴重骨質疏松癥[1]。
骨質疏松的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治療和體育治療。
藥物治療:是比較傳統的方法,是針對骨質疏松患者的體內代謝異常,采用藥物進行調整。①性激素補充療法:是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首選藥物。雌二醇1~2mg/日;乙烯雌酚0.25mg,每晚;復方雌激素0.625mg/日;尼爾雌醇2mg/半月;利維愛2.5mg/日。②降鈣素:如密鈣息(鮭魚降鈣素)。③維生素D:羅鈣全、阿法骨化醇。④鈣制劑:無機鈣,如氯化鈣、碳酸鈣、碳酸鈣;有機鈣,如葡萄糖酸鈣、乳酸鈣、門冬氨酸鈣、活性鈣、鈣爾奇D。⑤氟化物:主要有氟化鈉和單氟磷酸鹽;⑥異丙氧黃酮:近年來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的一種非激素類藥。⑦骨肽片:此是值得推薦的一種治療性的藥物,該藥是用來治療風濕類風濕的,是惟一的口服骨肽制劑,能直接到達發生骨質疏松的骨骼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骨肽在臨床上的應用非常廣泛,具有較好的療效。
研究表明,骨肽中含有多種促進骨代謝的活性肽類及鈣、磷、鐵等無機元素,具有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促進新骨形成、以及調節鈣磷代謝作用;具有明顯增強骨鈣代謝沉積,防止骨質疏松的作用;并且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的作用,在骨組織的修復和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討 論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因此導致骨的力學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骨質疏松癥分原發性Ⅰ型和原發性Ⅱ型骨質疏松癥。原發性Ⅰ型骨質疏松癥屬高代謝型,是由于絕經后雌激素減少,使骨吸收亢進引起骨量丟失,因此應選用骨吸收抑制劑如雌激素、降鈣素、鈣制劑。原發性Ⅱ型骨質疏松癥,其病因是由于增齡老化所致調節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應用骨形成促進劑,如活性維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諾龍)、鈣制劑、骨肽片等。
絕經后婦女骨丟失大約經歷快速丟失、穩定及再丟失三個階段。絕經前月經正常時年齡增長的骨丟失,平均每年丟失0.3%~1%。快速丟失發生在近期絕經與絕經早期,因雌激素迅速降低而發生骨的加速丟失,平均每年丟失1%~6%,持續約10年左右,與此相關的骨質疏松癥即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部分婦女骨加速丟失的速度較快,累計丟失量在短期內較多,可能在絕經10年內,即<60歲時,骨量低到可診斷為疏松癥。多數婦女丟失的速度較慢,在60~65歲以后骨量才低到可診斷為疏松癥。也有部分婦女骨量儲備較多,即骨峰值較高,丟失速度較慢,可能到老也不會發生骨質疏松癥。若將老年人定義為60歲以上,發生骨質疏松癥的人主要是老年婦女,即絕經后婦女,因此,骨質疏松癥的防治,首選性激素補充療法(HRT)。
性激素補充療法價廉、物美,引起了醫療界極大的職業興趣,并喚起了科學家探索的熱情。卵巢功能自中年之前開始衰退,引起臨床的表現不同,可偶感不適,也可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對卵巢功能衰退,究竟應不應該實施性激素補充療法,至今仍爭論不休。多數學者認為,符合適應證的并且患者要求時,給予性激素補充療法。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對絕經后婦女應用性激素補充療法,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是合理的,可增加骨密度,減少骨折的發生率。
聯合用藥防治骨質疏松癥是近年來的新趨勢,其目的是更有效的降低骨折發生率。目前認為降低骨折率不僅需要提高骨密度,同時應改善骨的質量,增加骨應力,并減少跌倒的機會。因此,一種藥物顯然不具備上述多種功能,而聯合用藥可從不同的環節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增強骨骼抗骨折的能力。HRT+氟化物+鈣+活性維生素D是降低骨折率的最理想聯合方案,氟化物是骨形成刺激劑,同時補充足量的鈣時,BMD上升,骨的質量正常,并降低骨折率。HRT抑制骨吸收,主要因減少骨激活頻率而降低骨折發生率,氟化物則促進骨形成,以增加骨量而減少骨折率。
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原則為整復、固定、功能活動和必要的藥物治療。骨折的整復和固定在實施上有兩種方法,手術和非手術治療,應根據骨折的部位和損傷情況具體而定。骨折的整復和固定的目的是為骨折愈合創造有利條件。無論哪種治療方法都應以不影響骨折愈合為前提。對老年骨折的治療標準應以方法簡便、創傷小、達到骨折愈合后關節不受影響、生活能夠自理為目的。
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的研究起步最早的是中國,東南亞和西方國家對苗族這一領域的關注在現有文字的文獻中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偶有見到。在類似的研究中,重點從認知的角度去說明苗族醫藥的功效、使用方法及醫用特點的如著作類有陸科閔著<苗族藥物集>(專著),歐志安著《湘西苗藥匯編》、《湘西苗醫史考》,陳德嬡、羅廷華、張厚權共同主編《苗族醫藥學》,包駿、冉懋雄主編《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中國苗藥彩色圖譜》,邱德文、杜江等主編《中華本草•苗藥卷》,唐海華《苗族藥物學》,滕建甲、黃愛群《苗家實用藥方》,祝均輝主編《風濕病苗藥本草薈萃》等;論文類有田振華《苗藥功效分類的探討:》,嚴一鋒等《苗藥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王友《苗藥苦參的臨床新用》,麻福昌《淺談苗藥針角灸》,楊漢梅《苗藥熏蒸治“末病”》,彭繼鐵、周德忠《苗族藥“乙肝散”治療乙型肝炎320例小結:},張東海、田華詠等《苗醫骨傷科史略》,鄭曙光等《中苗醫熏蒸療法述略>,文明昌等《苗族醫藥治療牛皮癬188例臨床觀察:》,杜江<苗醫用藥的基本規律》,龍金光{:雷公山苗藥治療白內障》,張繼德<苗藥雪冬花合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25例臨床觀察>,張厚良<貴州苗藥研究與開發戰略》等等。從文化的層面去建構苗族傳統醫藥理論體系的成果中著作類有雷安平等主編《苗族生成哲學研究:》,陸科閔<苗族醫學>,杜江等<中國苗醫藥>,杜江、張景梅等主編<苗醫基礎>,胡成剛《苗藥資源學),田興秀<苗族醫藥學>,杜江、田華詠、張景梅主編<苗族醫藥發展史>,田興秀<三本論》,滕建甲《苗家養生秘錄》,彭再生、祝均輝主編《湖北苗藥》等;論文和專題調查報告有馬太江《川黔滇鄰區苗族醫藥文化探析》,冉懋雄等《略論貴州苗族醫藥的發展歷程與醫理方藥特色》。唐海華《論苗藥學九大特色》,吳元黔《苗族醫藥學發展簡史述略》,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萬昌發《論貴州苗族醫藥》,唐永江《苗醫學體系研究》,冉懋雄《苗族族源與苗族醫藥溯源探討》,龍光橋《苗族醫藥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制》,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識衍生的醫藥邏輯詮釋——以湘西方言苗族為例》,修洼倒《美國苗族巫師和草藥的傳統用法》、老撾傳統治病藥方(Tshuajkhumob))等等。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中,許多研究者不僅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在技術層面上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梳理,而且從具體的技藝中也歸納出苗族在這一領域里通過長期實踐而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如《苗族醫藥學》除了在藥物上對各地苗族所使用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的使用特點以及單驗方等情況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外,還對苗族醫藥形成的歷史與源流、醫理與癥治等作了詳細的概括和歸納。此外,《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苗族藥物學》等既有苗族的傳統醫藥理論的建構。又有對藥物認知技能的分類介紹。
二、苗族醫藥從傳統技能的文化疊加到苗族醫藥學的理論建構過程
在苗族的傳統認識觀念中。“醫”和“藥”是兩個互為依存的整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中國,還是定居在越南、泰國和老撾等國家的苗族都普遍認為,“醫藥醫藥,離醫藥無本,離藥醫無根。”“醫”和“藥”在各方言區的苗語中屬于動詞和名詞的兩個不同語法詞性的詞。“醫”在西部方言苗語(又稱川黔滇方言苗語)中稱為kot,如說“他去貴陽治病”NilmolGuifYangxkotmaob;“藥”在西部方言苗語中稱為guab。如說“你吃藥嗎?”Gaoxbuafnaoxguab。在苗語黔東方言區。“醫”稱為diot,如說“去找藥來醫治”monglqabjabloldiot;稱“藥”為jab。如說“這個藥好得很”Laibjabnongdvutbongtwat。“醫治”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chot,如“醫病”在這里的苗語中說chotmongb,“他去吉首醫(治)病”:wudmongljibshuidchotmongb,“他的藥可以醫治你的病”:wubnangdnggabkotchotrutmongxnangdmongb等。“藥”這個詞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nggab,如“我們家里種植的草藥很多”boubbloudjiangsmexjitdudnangdnggab,“用這個藥去醫治你的病很適合”Geudadlaibnggadnendzhotmongxnangdmongbhensrut等。在苗族的社會生活中,從醫藥文化的結構上講,既需要“醫藥一體”、“醫護一體”、“醫養一體”,同時也需要“防養一家(即指預防和食物療養)”、“醫巫一家”、“醫護一家”、“醫武一家”,這三個“一體”與四個“一家”是苗族傳統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技術基礎。事實上,無論是“一體”還是“一家”,都彼此存在著對這些傳統技能文化的疊加現象。
如果我們以一種技能文化(指治療一種單一病癥的本領)來界定每個苗族民間醫藥師對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醫、巫、武、技、療、養”兼通是他(她)們既有醫治一種疾病的專長,同時還兼顧懂得其它病癥醫療方法的重要技能基礎。在我們接觸過的苗族醫藥師中,從他們所治愈的各種病例里可以看出他們每個人都是集各種苗醫技能文化于一體的“多面手”。如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苗醫龍道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用苗藥治愈多種癌癥患者116例,其中肺癌38例、肝癌3l例、乳腺癌15例、子宮癌5例、骨癌5例、食道癌5例、腸癌5例、腦癌4例、鼻癌3例、陰道癌1例、白血病4例…(P.”;在貴州省貴陽市開設濟眾診所的苗族民間藥醫呂世祥至今堅持行醫50多年,他個人熟知使用的草藥有3000多種、單驗方2000多個,經過他治愈的各種疑難雜癥重病患者達上萬人,據這位70多歲的苗族老醫師不完全統計,他先后僅以苗藥治愈的各種病癥中,有白血病17例、肺癌170例、各種腫瘤300多例、紅斑狼瘡12例、皮肌炎3例、類風濕500多例、母豬瘋60多例、乙肝200多例、糖尿病500多例、緩解中風偏癱1000多例、哮喘500多例、男女不孕不育癥200多例、腎病綜合癥100多例等【2j。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具有一專多能的超強本領。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巫一家”這種現象雖然已經越來越少,但這種精神療法在苗族聚居區依然隨處可見,從人類學的角度講.巫祀療法更能體現苗族社會中群體性的人文關懷。比如在老撾、越南、泰國以及移居美國的苗族中,每當人的身體狀況不佳.都要請巫師到家里來做UaNees(譯意為“敬家神驅惡鬼”)儀式,然后殺豬宰羊,讓其精神獲得鼓舞,通過飲食調節、環境療養等多種方式使其得到慢慢的康復。又如,在貴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上游的苗族村寨,當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身體不佳時,同樣要舉行AitWukyis(譯意為“敬娘娘神”)的儀式,而對于身體不佳的成年人,則要舉行的是JenlNzes(譯意為“栽生命樹”)的儀式等等。用苗族人對這~問題的理解,即所謂的“神藥兩解”。值得注意的是,苗族的這種“神藥兩解”文化建構方式,我們從早期的漢文獻史籍中均可找到相關的記載。如西漢劉向在《世說新語》的《說苑辨物》中稱:“吾聞古之為醫者日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5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近人劉鏡如在《中醫史話》里解釋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師”,也就是當今各種苗族傳說中的“苗藥師”。從上述這些實例中充分說明,苗族對藥物知識的認知和醫療技藝的文化形成都是一個經過長期積累和技能性文化疊加的建構過程。
三、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對苗族傳統病患觀念的影響及醫藥文化體系的建構
Discussion on Home Oxygen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HONG Hou-yu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108-111
【Abstract】 Objective:Advocat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patients with long-term oxygen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family.Method: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rough telephone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bout 450 cases, to understand the family oxygen therapy of oxygen tim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oxygen use device, put forward the oxygen therapy in family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Result:Family patients every day adhere to the oxygen in 15 h above, can improve lung function, strengthen the body immun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Conclusi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every day adhere to long-term home oxygen therapy, can reduce the economic burden of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to reduce the medical cost and expenses,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It is worth the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COPD; Home oxygen therapy; Oxygen supply equipment;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Anhui Provinci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Hefei 23005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36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越來越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發病率逐年上升,國家經濟負擔逐年加重,已成為公共醫療重要問題。COPD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且具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病情嚴重、病程較長且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1]。如何改善COPD患者的預后已經受到醫學界的廣泛關注。經實踐及研究表明,家庭長期氧療不但可以減輕COPD患者經濟負擔,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筆者從合肥醫用氧氣廠獲得資料,合肥地區自1994-2014年在此廠開戶吸氧家庭患者累計達20 000人,其中采用問卷調查和通過電話隨訪了解到患有COPD的約有450例,現將COPD患者家庭氧療調查結果及氧療需要注意事項報告如下。
1 患者資料
通過調查和隨訪的COPD患者思維清楚,能夠進行語言溝通,主動配合病情調查。450例患者都有醫院明確診斷患有COPD,均符合COPD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診斷標準[2]。430例曾住院治療過,其中男310例,女140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81歲,60~70歲最多;病程最短5年,最長28年;家庭吸氧時間大于15 h 80例,6~14 h 100例,2~5 h 180例,感到不適或胸悶時間斷吸氧90例;364例除患有COPD,還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松等,僅有86例單純患有COPD。
2 家庭氧療常見問題
家庭用氧患者采取租用或購買2~40 L不同規格的氧氣瓶,也有極少數患者使用醫用氧氣袋。氧療是通過吸氧增加動脈血氧含量、糾正缺氧狀態、促進組織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活動的一種治療方法[3]。家庭長期氧療被認為是最能影響COPD預后的治療,具有糾正低氧血癥,改善肺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生存率。筆者登門調查20例COPD患者,家庭氧療中常見問題如下。
2.1 不能堅持足時吸氧 家庭患者常采用鼻塞或鼻導管兩種吸氧療法,此種方法吸氧時有刺激鼻前庭黏膜,能產生異物感,甚至出現紅腫、充血等,而使用面罩方法時,有壓迫患者面頰、鼻翼等,引起不舒服感覺,同時還有妨礙患者說話、進食、活動等,都給患者家庭生活帶來不便,由于這些各種原因,多數患者不愿天天吸氧,吸氧時間也達不到治療要求,20例中只有5例每天堅持吸氧,時間控制在15 h左右;5例每天只吸氧1~3 h;10例病情重或感到不適時才吸氧。據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由于體內出現缺氧等情況,容易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引發一系列的并發癥。2011年《COPD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全球策略》中指出COPD患者進行長期氧療(每天吸氧l5 h以上)可以增加靜息狀態下嚴重低氧血癥患者的生存率。
2.2 不能正確使用氧量 有些患者認為吸氧越多越好,每天長時間大流量吸氧,晝夜吸氧不間斷,流量達3~4 L/min;而有些患者感覺不舒適、不方便,甚至自認為吸氧是病情加重的表現,而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等不良心理狀態。對于家庭拮據患者,長期吸氧費用較高,家庭經濟負擔過重,就隨意調小氧流量或擅自停氧或間斷吸氧,這些做法都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甚至加重患者病情發展。目前一致認為每天低濃度吸氧至少l5 h(氧流量1~2 L/min)可使動脈血氧分壓>8.0 kPa才能獲得氧療效果[4]。
2.3 不能正確使用供氧設備 有些家庭患者或家屬不會使用輸氧設備,不能準確調節流量表,造成吸入的氧氣流量流速過大過急或過小過緩,過大過急的氧量不僅能刺激鼻腔黏膜,也會增加氧中毒的可能,過小過緩的氧量對患者治療起不到效果。不能按時更換消毒濕化瓶,更換的濕化瓶要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 min后用清水沖凈晾干備用,吸氧管每天要更換或用一次性吸氧管。開啟氧氣瓶瓶閥不可用力過大,操作者應站在瓶閥出口兩側,關閉瓶閥應輕緩而嚴,避免關的太緊,造成損壞瓶閥。氣瓶及附件要保持清潔,勿沾油脂。如果瓶閥結霜凍結時,不得用火烤,可用50 ℃左右的溫水沖澆瓶閥進行化霜解凍,然后緩慢再打開瓶閥。濕化瓶保溫加濕不夠,造成氧氣溫度濕度不夠,特別是冬季家庭沒有暖氣的患者,家庭溫度過低,氧氣的濕度則更低。有學者研究在家庭溫度lO ℃以下濕度僅為21.4%[5],吸入的氧氣濕度過低,會加重患者上呼吸道的水分丟失,損傷黏膜,影響自凈功能等。
2.4 不能吸用工業氧氣 有些家庭拮據的患者吸用的是比較廉價的工業氧氣,我國明確規定工業氧氣禁止用在人體上,工業氧氣除含氧氣成分外,還含汽化酸堿,CO、CO2等各種雜質,患者吸入后會出現不適,容易產生損傷上呼吸道引起支氣管炎等病。而醫用氧氣是按照藥品管理,嚴格按照《藥典》標準生產,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于2014年6月27日《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醫用氧附錄驗收標準[6]。患者購買醫用氧氣應從正規醫用氧生產企業購買,以防假冒,并認準醫用氧供應商必須持有有效期內的《藥品生產許可證》、《藥品GMP證書》和藥品批準文號。
3 家庭氧療注意事項
3.1 保持氧氣適當溫度濕度 家庭患者吸氧要關注室內溫度,注意增加氧氣溫度濕化,適當的溫濕度能對呼吸道有多種生理益處。不僅能夠提高舒適性,也能改善氣道功能[7]。吸氧前要充分溫化和濕化可增加氧分子彌散能力,提高氧療效果[8]。控制氧氣溫濕度能夠改善鼻腔黏膜中血液循環,增強抵抗病菌能力,減輕或消除對呼吸道的不良刺激,解除呼吸道的痙攣;能夠稀釋痰液,促進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呼吸道通暢,提高肺的通氣功能,進一步增加有效呼吸面積,提高氧氣利用率,改善缺氧狀態。有研究表明,一般吸入氧氣的溫度要保持在36 ℃左右,濕度在8O%左右,近于生理上的要求[9]。目前醫療科研人員為了提高家庭患者氧療效果,正在研制具有加溫加濕的特殊吸氧裝置,來保證家庭患者吸氧的溫度濕度。
3.2 濕化液使用要多樣化 據調查家庭COPD患者吸氧使用的濕化液95%以上都是涼開水、純凈水、蒸餾水和滅菌注射用水,這些傳統濕化液在使用中易存有細菌,影響治療效果。有文獻報道,氧氣濕化液隨使用時間延長而污染加重。濕化液受到污染后,在氧氣濕化過程中,可以形成微小的顆粒狀氣溶膠隨氧氣進入下呼吸道,且大量生長繁殖,導致感染[10]。本次家庭調查有80%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了解濕化液的選擇和濕化瓶的消毒要求,隨便用液,甚至用自來水作濕化液,這對家庭氧療不利。目前臨床已開展應用一些安全、經濟、有效、無副反應的濕化液。如強氧化離子水、過氧化氫溶液、過氧化氫等,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甚至可以提高氧氣含水率[11]。
3.3 選擇合適的吸氧方法 鼻管吸氧法和面罩吸氧法適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鼻管給氧時,為減少鼻管鼻塞對鼻腔黏膜的不良刺激,家庭患者宜選擇長短、大小適宜的鼻導管和鼻塞使用,氧氣導管插入的深度為鼻尖到耳垂的2/3為宜;面罩給氧時,宜選擇使用大小、松緊合適的面罩。雙側鼻塞管給氧時患者容易接受,不需要固定;對于鼻腔有炎癥或鼻痂堵塞的患者,每天要給予抗炎治療和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吸氧時患者要讓頭部稍微后仰,便于呼吸順利;家人要多巡視、多檢查,防止吸氧管打折、扭曲等,影響吸氧。
3.4 每天吸氧時間和療程 家庭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氧療需要堅持吸入醫用氧至少要6個月以上,才能獲得滿意效果。家庭患者一定不能擅自縮短吸氧時間,因為縮短時間非但不能糾正缺氧,而且還會使缺氧更加嚴重,這對控制患者身體恢復反而不利。還有些家庭患者害怕長時間吸氧會引起氧中毒,不愿意長時間吸氧,僅僅在呼吸困難時才短暫用氧。研究證明,只有患者自己了解掌握了吸氧濃度,用氧時間,對患者恢復越好。臨床研究指出,患者每天氧療應在15 h以上,這對減輕癥狀,遏制病情,促進人體恢復有顯著效果。患者晚上睡眠期間用氧更要注意,因為睡眠中中樞神經興奮性下降、上呼吸道容易阻塞,這些作用都會加重缺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長期氧療可改善低氧血癥,降低血液黏稠度,減緩肺功能惡化,有利降低肺動脈壓[12]。
3.5 加強患者健康教育 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指出,COPD管理包括4部分,即疾病評估和檢測、減少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穩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管理,其中健康教育是COPD穩定期管理的重要內容。COPD患者多有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社區醫生和家屬應重視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教育,多安慰、多陪伴,以緩和緊張不安情緒[13]。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氧療知識系列教育,講解氧療的重要性,重點向患者家屬說明實施長期氧療可減少每年的住院次數,延緩病情進展、降低病死率,指導患者及家屬書寫氧療日記。COPD患者對氣候變化很敏感,平時要注意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特別在秋冬季節尤應保溫御寒,患者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家屬要幫助指導患者進行適當耐寒鍛煉,以提高患者的機體防御能力,一般耐寒鍛煉從秋初開始,開始時時間應短一點,以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勸告所有患者戒煙,減少有害氣體與顆粒的吸入,戒煙是唯一最有效和最經濟的降低COPD危險因素和終止其進行性發展的重要措施。患者一旦戒煙,其肺功能下降率明顯減緩[14]。社區醫生和家屬要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給患者多鼓勵多幫助,做好家庭護理,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6 注意家庭氧療安全 (1)患者在家吸氧用得氧氣瓶,其周圍不得有煙火,明火至少距5 m,冬季暖氣片也要1 m。(2)因為氧氣瓶是高壓容器,在搬運時千萬不能撞擊,防止爆炸。(3)氧氣瓶上面的氧氣吸入器及瓶閥口上嚴禁涂油,也不能用帶油工具如扳手拆卸瓶閥等,避免引起氣瓶燃燒爆炸。(4)供氧開始應先調節氧氣流量,然后連接鼻導管;停止用氧時,防止關開倒置,大量氣體吸入造成損傷肺組織,方法是應先分開鼻導管接頭,關閉流量表上的小開關,再關閉氣瓶大閥。(5)患者在家用氧中,家屬等人要隨時觀察患者的脈搏和精神狀態等。(6)必要時到醫院測定動脈血氣分析判斷療效。(7)為了安全和氧氣質量,氧氣瓶里的氧氣不能用盡,要留有5 kPa的氧氣壓力,以防止灰塵等進入瓶內,避免充氣時發生爆炸的危險。(8)家庭對未用氧氣瓶應掛上“滿”的字樣,對已用完的應掛上“空”的字樣,用完的氧氣瓶應及時儲備氧氣,以應急需。
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病發率較高,全球排名第4的死亡性疾病,僅次于癌癥、心臟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15],預計到2020年,該疾病將會上升為全球第三大死亡疾病。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高達8.2%[16],共有4300萬慢阻肺患者。患者一般急性發作期在醫院治療,病情穩定后多數在家中,于是家庭氧療成為該病治療的重要手段,長期家庭氧療目前被認為是影響COPD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每天堅持吸氧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降低醫療成本和費用,可提高生存率,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響玲,陶飛,吳曉第,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早期使用無創正壓通氣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1):26-27.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O(1):118-119.
[3]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35.
[4]張嵐,杭小華,賈東梅.COPD患者緩解期長期家庭氧療進展[J].護理雜志,2002,19(2):25-27.
[5]于森洋,張進川.當代呼吸療法[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123,146,170-201.
[6]《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醫用氧附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4,2014年第32號.
[7]莊淑梅,王春梅.氧療濕化液溫度對呼吸系統疾病病人氧療舒適度和效果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9A):2294-2296.
[8]石敏,劉璩.氧氣吸入療法的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2l4-216.
[9]李光仲,劉俊英.恒溫加濕吸氧裝置的研制[J].中國物理醫學雜志,1999,16(3):2.
[10]王一平,王慕云.醫院氧氣濕化瓶系統的污染調查及消毒管理[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5,22(1):l115.
[11]陳巧力,楊彩風.氧氣濕化液溫度和種類的研究進展[J].現代護理,2007,13(34):3395-3396.
[12]趙喜榮,王種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2,9(20):162-163.
[13]帥衛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0):77-78.
[14]成青,朱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非藥物治療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1,8(4):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