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與原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9-01 16:49: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與原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與原則

篇(1)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078―01

1 循證護理的概念與中醫辨證施護的概念的區別

1.1 循證護理即以有價值的、可信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提出問題,尋找實證,并用實證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措施。它包含了3個基本要素:①證據;② 護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實際情況。 這三個要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1.2 中醫治病強調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和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辨證論治”是中醫精神實質,“辨證施護”則是中醫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何病、何證。施護,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

辨證和施護在護理疾病的過程中是相互聯系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具體體現。辨證施護它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中醫護理的精華,是指導中醫臨床護理的基本原則。

中醫辨證施護是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及其他病情資料,通過分析、綜合、歸納、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即確定現階段屬于何證的思維過程,施護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來制定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措施,以體現整體觀念和辨證施護相結合。辨證施護注重三因護理及同病異護,異病同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中醫的辨證施護講究辨證求因即以疾病的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分析疾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的方法。

2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的關系

循證護理與中醫辨證施護在基本觀念和護理特點上都有著相通之處。循證護理以“證據”為原則,以“證據”為護理依據。提出問題,尋求證據、制定并實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尋求證據、應用證據。循證護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尋求證據,制定護理計劃與護理措施。

中醫的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中醫護理的整體觀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二注重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中醫辨證施護則以“辨證”為原則,以患者的“證”為護理依據。辨證的結果即作為中醫治療和護理的理論依據,是臨床確定護理計劃,實施護理措施的依據。中醫護理注重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及正護與反護但不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和癥狀不同 相同的病機或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或證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措施。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的護理方法就是辨證施護。中醫的辨證施護注重病情觀察和舌苔、脈象,循證護理重視整體觀,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醫學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核心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辨證施護不可缺少的內容。

3 循證護理對中醫辨證施護的影響

3.1 循證護理使中醫辨證施護走向科學化和規范化,循證護理為臨床護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是一個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循證護理將護理研究與護理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是一種指導臨床實踐的方法學,是一種科學評價臨床護理文獻的方法學,它強調的是有證據的科學思維方法。中醫的“辨證施護”、個體化護理原則與循證護理“從證據人手”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護理決策的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醫“癥”與“癥候”的復雜性,且中醫診斷客觀指標較少,主觀經驗居多,因此“辨證施護”對護士的要求較高。將循證實踐的方法運用于中醫護理,有利于中醫護理對自身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重視準確運用科學的證據去管理臨床實踐活動,通過臨床實踐辨證護理干預效果,為臨床人員實施中醫技能操作提供科學的理論證據,從而加快中醫護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進程。隨著現代護理學的深入研究,近年來詢證護理悄然興起并迅速發展,是護理領域發展的新趨勢,中醫護理的形成與發展與現代護理的發展走過了相似的歷程,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稱為護理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篇(2)

1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中醫護理具有中醫學的兩個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辯證施護。

1.1 整體觀念包括了人體自身,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現代特別重視的心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平衡與統一。這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相一致的[1],充分說明了中醫護理傾向于人的整體性、有機性、連續性;并且,“天人合一”這一樸素辯證的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1.2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本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則是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辯證的正確與否。辯證施護體現了臨床護理過程中著重透過現象看本質,因而采取了“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等方法。

2 中醫護理的現狀

中醫護理同中醫學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有了人類,有了疾病,就有了醫和護,醫護是同源的?,F階段中醫護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護理適合現代護理的發展方向,其效果也漸漸得到肯定。另外中醫護理在社區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擁有巨大的國際市場。近10年來中醫護理研究方向:1.開展中醫護理高等教育研究2. 開展中醫整體護理模式的研究;3.開展中藥外用藥護理的研究;4.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與方法在社區保健和康復的應用研究[2]。

3 中醫護理存在的問題

3.1 現有中醫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缺乏國際交流的水平;

3.2 現有護理人員還未普及中醫護理學知識、缺乏辯證施護的能力[3];

3.3 中醫護理的應用范圍不廣泛 、學科內涵還比較模糊;

3.4 中醫護理技術不普及、操作實踐機會少[4];

3.5 中醫護理學與現代護理學的磨合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

4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護理的特色與優勢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從飲食、情志、病情觀察、生活起居和診療技術等諸方面講述了中醫護理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也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這里著重探討辯證施護,中醫認識和護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辯證的。辨證著眼于證的分辨,如一初起發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的病人,初步印象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不同,常表現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證,只有辨別清楚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才能確定施護的方法。如屬風寒感冒,根據“寒者熱之”的護理原則,應采用避風寒保暖,室溫宜偏高。飲食上可給生姜紅糖水等辛溫解表之護法;苦屬風熱感冒,根據“熱者寒之”的護則,應采用室溫宜低,使病人感到涼爽舒適,減輕心煩、口干之不適感。飲食宜給綠豆湯、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熱生津辛涼之品。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護”。但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所謂"異病同護",就是指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護理。比如,久痢脫肛、子宮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都可采用升提中氣的護理方法。如用黃芪、黨參燉母雞,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氣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勞,以培育中氣;采用針刺百會、關元、長強穴,以補中益氣;保持會清潔,用五倍子、白礬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納等。由此可見,中醫護理主要的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和“證”的不同。相同的病機和證,可采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和證要采用不同的施護措施。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于“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護法,就是辨證施護的精神實質。

5 中醫護理的展望

中醫護理要發展,要走向世界,就必須要走科學研究的道路,走繼續教育的道路。在護理工作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傳統醫學內容豐富多彩,療效顯著,中醫護理有待于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實踐、整理、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理軍,中醫基礎,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

篇(3)

護理人員應具備中醫素質

中醫院的護理人員大多畢業于西醫院校或護校,對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和中藥知識缺乏了解,中醫護理技能操作生疏,因此就要培養護理人員對中醫文化的興趣與認同,通過中醫護理知識的講座,融會貫通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施護的中醫護理理念,引導護理人員學習中藥知識、煎藥技巧、服藥護理,定期進行護理病案討論,加強辨證施護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中醫素養。

護理人員應創建中醫護理氛圍

中醫護理應著重體現患者的護理要求:順四時、調陰陽,避時邪、養行神。生活起居有常,情志護理要求調和情志,平靜心情,飲食護理則以清淡有節,不偏食嗜食,護理記錄中正確合理的使用中醫護理用語,規范性的使用中醫護理技能操作,創造一個良好的中醫護理氛圍。

護理人員應遵循中醫護理原則

整體觀念和辨證是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人體與自然的辨證是中醫護理的前提和依據,辨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醫護理則以辨證施護為指導,根據不同癥候,遵循并應用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護、異病同護、因時因人因地制宜及治未病的護理原則,對不同患者進行相應的適宜的中醫護理,以求達到最好的護理效果,盡早解除患者的病痛。

護理工作中應凸顯中醫護理特色

將辨證施護正確應用在整體護理過程中,通過望、聞、問、切,收集患者的癥狀、體征、病史,以中醫護理學的演繹思維方法,比較、演繹,以表知里、由果析因,凸顯中醫特色。結合臨床,從整體觀出發,用中醫理論進行詳細的辨證分析,判斷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盛衰情況及各個病變的關系,然后提出準確的護理診斷,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使疾病得以早日痊愈。

篇(4)

1 中醫護理觀符合現代護理理念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學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進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發展階段,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不謀而合。

中醫十分重視養生護理,強調對健康人的養生防病護理,中醫護理具有養生保健上的優勢――養護統一。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養生護理理論和獨特的方法,很值得借鑒。在康復護理中,中醫中藥、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熱熨、熏洗和氣功等都有很好的療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逐漸增加,許多老年疾病更適合用中醫方法治療。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患,用中醫一個處方往往有多種藥效,可克服用西藥增加用藥數的弊端,老年人的慢性病多需要長期服藥,中藥相對不良反應小,可安心服用。老年人機體防御機能低下,易感染、易患癌,中藥中具免疫激活作用的物質較多,老年人的個體差異非常大,而中醫非常注重個體,根據患者的體質及病態用藥及護理。

2 中醫在護理理論及方法上有獨特的優勢

其基本特點是整體觀和辨證施護?,F代的整體護理模式與中醫護理有著十分相似的內涵,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過程。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所以在治療護理時,必須考慮影響平衡的相關因素,如體質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和環境因素等,中醫護理的這種模式符合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

中醫有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多樣的護理方法。中醫藥對疾病的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療法,運用內治和外治進行整體綜合調節和治療。中醫的辨證施護,注重人、病、證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人體的特殊性與差異性,常采取同病異護,異病同護的護理方法。注重飲食護理、精神護理。護理中根據人體氣血盛衰變化,陽藥用于陰時、陰藥用于陽時。升藥用于降時而降藥用于升時;根據八綱辨證確定服藥的溫度,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服藥原則,以提高藥力。非藥物療法有針灸、推拿按摩、氣功、太極拳、拔罐、刮痧、熱熨、熏洗等方法,這些技術操作具有使用器具簡單,操作方便,適應范圍廣,見效快的特點。既適合在條件較好的大醫院實施,也適合在家庭護理及社區護理中操作。

3 在中醫護理臨床護理實際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特別是現在臨床上很多疾病是中西醫配合治療的,作為護理工作者沒有一定的中醫護理知識是很難做好護理工作的。內科疾病中不管是象感冒這樣的常見病還是象腫瘤等疑難疾病中醫治療占有相當比例,同時有很多獨到的護理方法,比如對風寒感冒的病人護理時可讓病人睡在比較溫暖、風寒侵襲不到的屋子里,同時讓病人蓋得暖和些,多吃點熱粥、熱開水之類,以幫助發汗祛邪。這樣配合治療,往往能事半功倍。對于腫瘤病人,采用扶正祛邪的護理方法,在病人接受放療、化療后指導病人合理進食益補類藥品和食品,如果不知道藥物食物的四氣五味、寒涼溫熱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在小兒疾病護理中提倡“吃熱吃軟、吃少”。反對“吃冷、吃硬、吃多”。所渭“忍三分饑,吃七分飽”,是一句民間流傳很廣的小兒防病要訣。注重脾胃護理,認為發病與疾病的康復過程與小兒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是中醫護理的寶貴經驗。在婦科護理中更是注重婦女的經、帶、胎、產特點有一套完整的護理方法,這些方法很值得借鑒。

篇(5)

1 中、西醫護理學的特點

1.1 西醫護理 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三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護理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護理操作技術更為科學、規范、實用,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科學。系統化整體護理成為現代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是把服務對象視為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慮人類存在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并通過護理程序來解決這些問題,直接服務于整體的人。但西醫護理,大多采用對癥護理,即見效快,療程短,但難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損傷;西醫護理在康復、強身、健體等方面也應充實和發展。

1.2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理論和方法。

1.2.1 中醫護理的原則 (1)扶正邪:護理的目標是增強人體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標本緩急:急則護標,緩則護本。(3)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視臨癥表現施護癥候相同,護理方法一樣,癥候不同,護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預防為主,強調觀察病情,防止發生并發癥。這些理論與方法正是整體護理要納入的重要內容。

1.2.2 中醫護理的特點 (1)整體觀:中醫理論以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對待人體和疾病。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經絡將人體各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體現臟腑之間,臟腑與各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反應。尤其是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天人合一論,表明人與所處的外部環境,又是一個整體。外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生理與病理反應。因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自身的情緒變化都與健康有關。所以,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不謀而合。(2)辨證施護:根據陰陽、五行、四診、八綱、臟腑辨證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實施護理原則與方法。總之,中醫護理在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護理等健康養生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

但長期以來,大量的中醫護理經驗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種中醫古籍之中,雖然也出版了許多中醫護理書籍,但是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護理操作程序,影響了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如一些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進一步規范化,在繼承傳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同時吸收現代護理操作中先進的、科學的、實用的內容來充實自身,不斷完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1.3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護理學,其特點是:它從人體與自然界的整體觀、辨證施護與現代護理醫學模式相結合,開展以人為中心的中西醫結合系統化整體護理[1];在護理理論上,中西醫匯通,有機結合,構建新的護理理論,豐富中國護理學的內涵;在護理實踐上,西醫的先進護理技術與中醫的辨證施護相結合,實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為服務對象解決恢復健康、維持健康、促進健康的實際需要。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點,進而相互學習,吸取兩者之長,確定兩者結合點,從而融會貫通,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它不同于中醫護理現代化,更不同于傳統中醫護理。它是醫學新理論的真正結合,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是一個重要趨勢。

2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醫護理觀符合現代護理模式,奠定了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結合的基礎 整體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的發展模式,體現了生理-生物-社會-心理的整體護理觀念,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是將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西醫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進行辨證施護及護理效果評價。

2.2 疾病譜的改變,健康需求的提高,促進了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學在養生方面有著豐富的理論和經驗隨著社會的進步,疾病譜也相應地改變,癌癥、艾滋病以及免疫遺傳和代謝疾病,盡管西醫診斷明確但防治無力,另一面由于化學藥物的廣泛應用而帶來的現代醫學災難等因素,使得人們對中醫、中藥、氣功、針灸等中醫養生學更為關注,對人的起居、飲食、服藥、精神活動、康復鍛煉等諸多方面有針對性的護理,如飲食調護。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無論在理論和技術手段上盡管都有其優勢,但護理對象是人,單純中醫護理和單純西醫護理不能滿足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將中醫護理的內涵和西醫護理的理念、方法相融會貫通,以助于恢復健康、促進健康、維護健康。

2.3 培養新型、實用型的復合型護理人才,是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發展的動力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我國護理教育發展的方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身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應用更為廣泛,而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尤為重要。中西結合護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結合點為主線,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以培養出更多的中西醫結合型護理人才為重點,促進中西醫結合護理不斷發展,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3 發展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的策略

3.1 提高認識,充分重視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擺脫舊護理模式及思維方法、發展中國護理學的必然趨勢,我們有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世界上唯我國有兩種護理體系。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醫學―中醫學、中醫護理學,又有比較發達的現代醫學―西醫學、西醫護理學。尤其是新的護理醫學模式為古老的中醫學又一次新發展帶來機遇。所以在挖掘、整理、發揚中醫護理資源優勢的同時,汲取現代護理醫學的先進理念與技術,采兩家之長,結合創新,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整體護理新理論,而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則是最佳途徑。

3.2 轉變教育觀念,培養中西醫復合型護理人才 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培養什么樣護理人才的關鍵。因此,作為一名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者,首先應該轉變和確立正確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觀念,這是搞好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的根本保證。要充分認識和肯定中醫護理和西醫護理的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運用于臨床的方法和重要意義作為教學重點講解,給學員樹立起牢固觀念,為進一步學好本項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護理人才的不同位需求,拓展服務空間,增加知識點。

3.3 編寫中西醫結合護理教材,形成新的護理理論 將中醫護理理論、技術建立在現代科學,現代哲學的認識基礎上,使中西醫護理理論融會貫通。編寫適合我國國情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教材,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在校學生及在職護理人員的中西醫結合護理教育,提高中西醫結合護理人員的素質。

3.4 運用現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將中醫護理理論、技術與現代護理相結合,做到“去粗取精,去異求同,循序漸進”。如學習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同西醫觀察病情的方法對比學習,吸取其共同之處,很容易記憶。

3.5 結合臨床護理,加速中西結合護理教育發展

3.5.1 基本技術的中西醫護理結合應用 在臨床實踐中,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在不斷吸收西醫護理的長處,并加以不斷改進,相互融會。如:無菌技術方面,隨著廣譜抗生素的大量應用,耐藥菌株增多,中醫科50%以上的患者需靜脈給藥,及其他各種換藥或灌注治療均需嚴格執行無菌持技術操作原則,從而彌補了中醫方面較簡單的消毒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感染、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確保治療更加安全可靠。

3.5.2 基本護理的中西護理結合應用 世人歷來認為凡病“三分治七分養”。養即是調理、侍疾、護理。在中醫古籍中載有飲食、起居、情志、勞逸、夜寐、藥物等方面的調護理論與方法,例如:在飲食調護中有“食藥同源”、“四氣五味”等重要學說;講明合理的飲食不僅能促進疾病早日康復,而且能調治疾病。彌補了西醫飲食護理方面的不足之處。

3.6 護理研究是推動中西醫結合護理發展的動力 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有相應的科學研究,也應從經驗型走向科學型,護理人員應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內容、方法、管理及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運用現代醫學研究手段逐步完善自身的科研體系,推動中西醫結合護理向縱深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現代科學的高度分化和廣泛綜合,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學交匯程度的加深,兩種護理的“神似”將會更清晰,將為護理事業發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動作用。

篇(6)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肛腸疾病病人越來越多。有效解除肛腸疾病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縮短治療時間,預防復發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一大課題。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模式也正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在中醫整體觀基本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護理提倡護理,與現代護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隨著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系統化的中醫護理已廣泛應用于臨床。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在肛腸疾病病人的治療中應用中醫護理,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肛腸疾病病人2536例次,治愈率達99%以上。

2 中醫護理

2.1 中醫護理評估

①評估病人的職業、飲食、排泄習慣及誘發因素;②評估排便有無疼痛、便血、便后有無腫塊脫出等;③評估直腸檢查結果;④評估社會狀況。

2.2 中醫護理診斷與原則

中醫護理是在中醫辨證施治原則指導下進行的,依據病人證候及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出各種護理診斷;針對不同的護理問題應用“扶正祛邪”“標本緩急”“三因制宜”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等原則來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有針對性、有分析、有目的、有計劃、有措施、重效果地解決各種護理問題,是中醫護理的實質所在。

2.3 中醫護理措施

2.3.1 扶正祛邪

扶正是輔助正氣,扶正多用補虛的方法;祛邪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瀉實的方法。肛腸病人多因飲食不節,燥熱內生或肺、脾、腎虧虛,濕熱下注大腸所致。扶正可用藥補,并配以精神調攝、飲食調養、體育鍛煉等,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祛邪使用祛除邪氣的藥物,并采用手術、中藥坐浴、針灸或指針按摩、溫水足浴等措施,以祛除病邪,達到邪祛而正復的目的。在護理過程中,注意掌握“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傷正”的原則,注意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通過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轉化。

2.3.1.1 情志調護

依據評估資料,可通過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運用談心、釋疑、開導、講解、暗示、適應、鼓勵等方法來影響和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使情志舒暢、氣機調暢、氣血平和,以利扶助正氣,促進疾病早日康復。

2.3.1.2 飲食調養

過食肥甘、辛辣、酗酒、勞倦太過,均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郁而化熱,燥熱內生并下注大腸,導致肛腸部位的痔、癰、瘺、裂等疾患。故肛腸病人應給軟、精、細食物以調養虛弱的脾胃,術前、術后3 d內應給流食或半流食,盡量避免排便,有利于切口愈合,以后可進普食。忌辛辣刺激,指導病人足量飲水,每日至少2 000 mL[1],清晨空腹飲用1杯溫涼的淡鹽水或蜂蜜水更為有益,多食水果蔬菜,保持排便通暢。

2.3.1.3 動靜相宜

動和靜視病情輕重而定。急性期或術后初期,應靜臥休息,以培育正氣和減少氣血的耗損。隨著病情的好轉或傷口愈合,逐漸增加活動量,以調節氣機,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增強體質和抗病的能力。

2.3.1.4 指針按摩

依據中醫經絡理論,利用經絡的傳注功能,治療肛腸術后癃閉[1]。病人俯臥,操作者以拇指或中指指峰為著力點,分別點按環跳、秩邊、腎俞、氣海、腰俞、三陰交及阿是穴,點按與點揉、點顫交替進行,力度以感覺酸、脹、麻、困為度,每個穴位操作持續1 min左右,穴區有痙攣現象者配合魚際肌揉、按手法。傷口邊緣忌大幅度揉按,以防出血。全部揉按需15 min~20 min。此法避免了因誘導排尿無效的導尿術,病人易于接受,既減輕了病人痛苦,又加強了護患溝通,向病人說明癃閉是術后暫時現象,經過按摩后大多能順利排尿,使其解除思想顧慮,樹立排尿信心[2]。

2.3.2 標本緩急

急則護其標,如新入院病人的手術治療。緩則護其本,如病人恢復期,在標證不甚明顯時,護理工作以護本為重,加強精神情志的調攝,適當食補,增強鍛煉力度以增強體質。

2.3.3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根據四時氣候變化特點、不同地區的環境特點、病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和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制訂其護理原則。

2.3.4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加強精神調攝、鼓勵體質鍛煉、注意飲食起居,避免過度疲勞和適當的藥物預防,對防止疾病的發生具有十分積極意義。

2.4 出院指導

①保持清潔,堅持每晚熱水或中藥液坐浴。②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排便時間過長,習慣性便秘病人,多食粗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③避免局部刺激,便紙宜柔軟,不穿緊身褲和粗糙內褲。④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使用軟坐墊。⑤勿負重遠行,防止過度勞倦,進行適當鍛煉??芍笇Р∪诉M行提肛運動,對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鍛煉括約肌功能有積極作用。⑥發現排便困難,應及時到醫院復診。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8-0103-01

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強化中醫護理內涵,進一步突出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發揮中醫護理優勢,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我科于2011年1月正式批準為《中醫護理示范崗》建設科室。在這一年的工作中,我科堅持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以整體觀念開展中醫特色護理,提高了中醫護理服務水平,豐富了中醫護理工作內涵。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滿足了患者的需求。

中醫特色護理服務內容:

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宣教:中醫認為七情治病,可直接影響相應的臟腑,使其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生或病情加重,故中醫護理應注重情志調養,避免其情內傷。指導患者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克服悲觀消極情緒。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保護性原則教育,使患者家屬在精神上給與患者支持和鼓勵,避免惡性刺激。做好情志護理,可增強患者抵抗力,對提高正氣、預防疾病的發生或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醫認為藥食同源,許多食物與中藥一樣具有“四氣五味”的性能,也具有治療、補體的作用。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耐心講解飲食療法的重要意義,讓患者從心理上接受、重視飲食療法。根據中風病的疾病特點,一方面大多數患者記憶力較差,另一方面臥床患者更換家屬頻繁,特制定了適合我科得管理辦法:主管護士在班時每天下午進病房給予健康指導。主管護士休假時則由相應的護士管理,確保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同時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通過實施,收到明顯的效果,得到患者的好評。

篇(8)

首先,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護理的健康觀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個具有生物、心理、社會等多方面需要的整體,強調家庭、社會以及心理對人的健康的影響,這與中醫護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體觀一脈相承。中醫護理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將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人體心身的和諧視為健康的基本標準,并貫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論與實踐之中。社區護理的主要內涵是向個人、家庭、社區人群提供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護理服務,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為要務,這與中醫護理的“治未病”的預防觀不謀而合,中醫護理的預防觀印刻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強調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適應自然變化、內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機體協調能力的養生原則??梢?,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預防觀在社區現代護理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社區人群對中醫護理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為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中醫護理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最后,國際社區護理蓬勃發展的背景以及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與成熟,為中醫護理快速進入社區護理提供了可能。

2.應用現狀

2.1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居家護理將成為適應大眾需求的一種主要的社區護理工作方法。居家護理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社區護士直接到病人家中,應用護理程序向社區中有疾病的個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長期家庭療養性的慢性病病人、殘障人、精神障礙者,提供連續的、系統的基本醫療護理服務。

2.1.1在居家護理評估中的應用中醫護理評估與社區居家病人評估的主要內容相似,包括病史、臨床表現、體檢及治療情況等。中醫護理評估技術是在整體觀和辨證觀的指導下,在現病史、個人生活史、家庭環境評估、癥狀與體征評估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中醫護理評估內容的引入加強了居家護理評估的深度與廣度。目前,進行居家病人護理需要評價時,常用居家病人護理需要評估量表。為了充分利用中醫護理的優勢,可以對此量表進行修訂,增加中醫護理評估內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社區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肺心病、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腎功能衰竭、骨和關節病變需要牽引和臥床者等。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在社區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能夠使用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下的中醫護理干預。干預項目的應用率依次為: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情志調護、健康膳食、康復指導,而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和情志調護的中醫護理干預,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項??梢姡嗅t養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護理、藥膳護理更貼近生活,因其護理方法簡便易學、直觀安全、效果顯著,更適合在社區普及推廣。

篇(9)

西醫學與中醫學分屬不同醫學理論體系,并且在治療方法與醫學思想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不過中、西醫學所面對的對象與最終目標是相同的。在《外科護理學》的教學中,恰當引入中醫護理理論,將中西醫優點相結合,可有效拓寬醫學學生知識面,養成中西醫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如膽結石、腸梗阻等病癥的治療措施講解時,可在西醫學病理講解的前提下,引用中醫里不通則痛,而通則不痛的醫學理論進行解釋。又如腫瘤治療措施講解中,可強調中醫的治療措施,同時結合西醫中的放化療及手術治療,這樣能有效減輕患者放化療中的毒副作用,積極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并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1.2中西醫優勢結合,更利于患者護理

在現代護理學中,向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整體護理是主要內容,外科護理教學中,將中醫護理理論引入護理程序當中,讓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更好地結合滲透,可為患者解除病痛打下堅實基礎,例如,我國中醫里的四診合參,可融入現代護理的評估環節,運用健康評估方法獲取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等資料,并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全面獲取患者資料,便于護理人員能及時發現病患問題。在護理方法上,可把大量簡便有效的中醫護理方法引入到外科護理教學當中,例如,乳癰可應用大劑量的炒麥芽水進行煎服,也可運用芒硝進行局部外敷,以終止患者乳汁的分泌。又如為了促進患者外科腹部術之后,恢復腸蠕動,除鼓勵患者進行早期活動外,還可用針刺患者的足三里穴位,以緩解患者的腹脹問題。

2中醫護理理論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2.1做好中醫護理理論與外科護理相結合的教學計劃

在教學當中,教學計劃是教學活動具體的預先安排,教師只有充分認真準備,教學才會收到預期效果,在外科護理學的各章節教學中,應仔細剖析每章節內容,尤其是基本的概念及重難點等,將中醫護理理論方面的知識有機融入其中,并盡量用最準確文字進行層次歸納整理,從生理解剖至健康教育、由淺入深、從理論至實踐,逐層展開,讓有關的中、西醫理論點充分展示,并且條理清楚。

2.2中醫護理理論知識的貫穿應用

在護理工作中,護理評估是項連續系統的資料記錄過程,其目的是為了解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將西醫學中的交談法、觀察法與護理檢查等和中醫護理中的望聞問切四診相結合,對外科護理學中的各章節進行護理評估,讓護理資料收集更為客觀全面。同時,可用中醫學里的護理知識對外科護理進行內容補充,尤其是中醫里的辨證護理及整體護理觀念,可與現代護理觀念相融合,便于護理診斷的確定。在護理計劃當中,可把中醫護理基本原則有效融入到護理計劃中,其實中醫西醫的護理診斷排序原則大致相同,都是根據首中次優來設置先后順序,把中醫的急護其標,緩護其本,標本兼治等原則有效融入外科護理講解中,對于患者現存生理心理及社會問題進行啟發,采用中西醫中的有效護理措施,并運用中醫護理方法對護理措施進行充實。同時,依據外科疾病特征,將中醫特色和現代護理理論的優勢進行結合,如飲食調護中,可突出辨證膳食護理,盡量做到藥食相輔,病食相宜,以提升療效。

2.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穿中醫護理理論

在《外科護理學》的護理教學中,其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及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對學生的護理認識起引導作用,教師可將中醫里的整體觀念與人本思想貫穿到外科護理工作中,將傳統中醫護理理念與外科護理理論進行結合,以培養學生在護理工作中的分析解決能力。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方法,在外科護理教學中,可運用情景模擬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等教學法,讓學生更有效地掌握護理知識,教學中,也可原文引用,激發學生對中醫理論學習的興趣,如說明飲食護理方面的重要性時,可引用中醫著作《素問•熱論》中的原句進行說明。又如講解腦卒中的護理知識時,可運用典型病例的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具體的病理,讓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對病例中的護理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在討論當中,能使學生的總結、分析歸納及語言表達等能力達到綜合運用,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2.4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中醫護理理論

外科護理學的見習與課堂教授大致是同步開展的,我校的見習醫院師資力量是較為雄厚的,也是經國家相關教育部門進行過教學評估的,其臨床實踐也更為規范,在各科室當中,均有教學秘書、專職教師來帶教,學校教師依據見習疾病特征與護理原則,對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進行合理設計,尤其是在實踐過程中,要合理貫穿中醫護理方面的理論,如乳癰疾病,學生對病患實施評估、健康教育及查體的時候,教師要給予指導,尤其是中醫里的四診八綱理論,教師要適當給予啟發,利用不同方法進行不同病情的辨證護理,把課堂理論知識應用至臨床實踐當中,以強化學生的護理知識,鍛煉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給畢業生奠定良好基礎。在學生畢業實習時,也強化中醫護理方面的知識,為外科護理教學提供中醫護理時間方面的可能,當學生在西醫醫院進行實習時,可側重外科疾病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后的護理工作,并參與重癥、急病患者的監測工作,積極參與腹腔引流管及胸腔閉引流管等管道護理工作。當在中醫醫院進行實踐時,要突出中醫方面的護理特點,如對于晚期的腫瘤患者,可用水針治療法,這比鎮痛劑注射效果好;對于肩周炎患者,可采取中藥熏蒸的治療法,讓中醫護理法在臨床上充分發揮優勢,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實踐結束的時候,讓學生用中醫理論思維書寫份外科護理病歷,以鞏固學生的護理知識。

篇(10)

社區護理起源與西方國家,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社區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負擔得起的”衛生服務組織[1]。社區護理既強調疾病的預防,又強調疾病的護理,最終達到促進健康、維護健康的目的。構建順應我國國情、滿足社區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模式是推動社區護理發展的關鍵環節。相對于起源地西方醫學而言,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療法在社區護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鑒和發揚。

1中醫護理的發展前景:

中醫護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辯證施護、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護理方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中醫護理體系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五方面構成,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完成相應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護理等社區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驗、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2]。

2中醫護理的發展目標:

中醫護理在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在我國具有獨特的運用價值。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不斷豐富著居家護理的內涵。除此之外,中醫理論當中“治標和治本”的概念,實質可以通過中西醫療法相結合,相得益彰,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區護理的主要為社區人群提供以健康促進為目標的健康服務,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穩定病情為要務,這與中醫護理的理論不謀而合,中醫護理的預防觀印刻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強調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適應自然變化、內以促進機體抗病能力、機體協調能力的養生原則。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不斷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如運用得當,精巧結合,中醫護理將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不斷的完美融合。

可見,中醫護理的整體觀與預防觀在社區現代護理觀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護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3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工作中的優勢和功能: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飲食調護、中醫護理技術、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情志護理共同構成中醫護理體系。中醫護理在理論、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體,在養生保健、疾病護理、康復護理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些都與社區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醫護理以我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發展至今,一些中醫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詳,一些保健運動也正在任命大眾中普遍發展,這些都說明中醫護理在我國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貼近大眾生活,便于社區居民的認可和接受,這為中醫護理在社區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中醫護理技術還具有廉、簡、便、驗、效等特點,在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的區域,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3]。

對于不同的人群,中醫護理發揮作用的側重點不同,對于健康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預防保健為主;對于傷殘、疾病后遺癥、術后人群、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康復護理為主;對于急慢性病人,中醫護理的服務功能以殘病護理為主。無論中醫護理針對何種人群,發揮何種護理功能,都同時應用到多種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即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例如常見的對腦血栓導致的癱瘓病人,需要在中醫辯證的基礎上進行飲食調節,推拿按摩、中藥貼敷等中醫護理技術以及保健運動指導、情志護理等。

4關于現階段的中醫護理開展情況大力開展的意義:

我國的社區服務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尚處于萌芽階段,全國只有在大城市有較完善的社區護理服務組織,主要還是以給藥及治療為主,基本是醫院護理治療的延續,而社區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詢、行為干預等方面開展較少。針對居民特點及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還很欠缺,中醫護理開展的還不夠廣泛。

社區護理是護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中醫護理在社區護理中得到了一定的運用,但由于我國尚未制定中醫護士的執業制度、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護士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水平低下以及中醫護理健康教育體系尚不健全等諸多原因,中醫護理融入社區護理的步伐緩慢。因此,我國的社區護理應在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體系與法規;多途徑培養社區中醫護理專業人才;提高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中醫護理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利用中醫在預防、養生保健、康復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中醫護理現代化,開創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護理模式,促進我國護理事業與國際同步發展。

此外,在社區中開展中醫護理,不但有利于促進人民的健康,還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醫藥文化,促進民眾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在倡導回歸傳統、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同樣也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安全生產月安全培訓 下一篇: 小學音樂研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区| 杂多县| 景东| 时尚| 遵义市| 从化市| 周宁县| 蚌埠市| 乳源| 汉寿县| 怀柔区| 靖安县| 图片| 高州市| 大名县| 肇庆市| 浪卡子县| 吉首市| 乌兰县| 达拉特旗| 射洪县| 万全县| 济源市| 泽普县| 镇江市| 青神县| 宁津县| 洛扎县| 乌拉特中旗| 洪洞县| 温宿县| 建平县| 泸溪县| 饶平县| 嘉峪关市| 延吉市| 龙门县| 麦盖提县| 赞皇县| 泰兴市| 蛟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