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8-14 17:09: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

篇(1)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54

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而做好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也具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影響著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應對和解決,以保證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

1 目前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管理體制跟不上農業經濟發展步伐

近年來國家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視不斷加強,農業生產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推廣和應用,使得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的同時,卻忽視了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革新與完善,總體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較低,不僅制約著農村農業經濟與社會結構的優化,也難以保證利益協調與分配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1.2 農業經濟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

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涉及到農業經濟相關的各方面內容,而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開展過程中,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對明確的管理規章制度,但還沒有建立起專門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執行的監督體系,導致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實際執行中,規章制度內容與相應管理措施落實不到位,影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實效性。

1.3 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素質能力不足

許多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都存在著綜合素質能力不足的問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相關知識以及管理知識都有所掌握,然而多數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在知識體系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單一性,綜合素質與能力相對缺乏,加之多數管理人員自我提升和完善的意識不強,導致管理工作難以與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經濟形勢相適應,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速度。

2 加強農村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與時俱進,加快管理體制的創新與完善

為適應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求,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必要手段,只有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跟上時代以及社會的發展,才能掃清農業經濟發展路上的障礙,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平穩發展。因此,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政府和國家也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國家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加大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不斷開發先進的農業技術,適當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立足現狀,完善農業經濟管理的體制,指導農業經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最終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加強監管,保證農業經濟管理規范到位

為了保證農業經管理工作的切實規范落實,還需要盡快建立與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管理需求相適應的配套監管體系,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執行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化的監督與管理,在確保各項管理制度措施落實到位的基礎上,還要針對利益分配不均,管理不規范,以及違規操作的行為,予以查處并及時糾正,要嚴格監督農業經管理工作中相關資金的使用情況,避免農業經濟管理中各類不規范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阻礙。

2.3 以學促管,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要加快完善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和渠道,加強對農業經濟管理的專業人才教育與培養,高校方面主要是開設農業經濟管理相關專業,通過系統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社會方面,可以借助社會教育機構提供成人教育資源與課程,既可以作為人才自學的途徑,也可以作為現有隊伍成員再教育的有效措施,兼顧農業經濟與管理兩方面的重要內容,打造一支由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M成的優秀工作隊伍,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未來的發展儲備人才力量,以科學完善的教育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

3 總結

篇(2)

在我國的農村經濟增長過程當中,需要對農村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的關系做出最大限度的研究,金融的發展在我國現代化的經濟增長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金融的發展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需要對其做出全面充分的研究,對于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研究,從而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金融制度的約束和農業經濟制度的約束,保證農村金融的發展可以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起到一個良好的促進作用。

一、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約束效應的制度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都具備了特殊的地位和性質,因此在兩者當中在擁有農村經濟共性的同時,在特殊性方面也是具備的,其中在對兩者的關系做出探析的時候,需要根據制度變遷的理論,來對我國的整體金融和農經濟制度做出分析,通過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在兩者當中具備著不同的基本特點:首先,在制度的變遷主體方面存在著不同。在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的變遷過程當中,可以分為政府和農村經濟主體兩大類,其中的主次和內部構成并不相同。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主體都主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決策層,農村的經濟屬于一個從屬的地位當中。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變遷,對制度的執行者和信息的反饋者也出現了不同的特點,需要進行權力的集中體現。在現代化的市場經濟體制當中,農村經濟制度變遷中農村經濟主體和地方政府的地位顯著提高,對于制度變遷也已經參與到了其中,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因此農村經濟主體推動的金融制度變遷還處于被抑制狀態。其次在制度的變遷過程當中是出現了不同的情況。在計劃經濟時期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制度變遷都是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變遷,因此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上表現更加嚴重。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制度則表現出了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制度變遷的過程。最后在進行制度變遷的動因也存在著嚴重的不相同。在計劃經濟的時期當中,我國的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制度變遷都是政府為實現其發展戰略而強制推動的結果,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其主體是完全不相同的。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主要是政府推動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市場化的改革方面僅限于停留在了經濟發展戰略的初期當中,因此需要對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的關系做出平衡,因此需要逐漸的面向農村經濟來進行發展。

二、農業經濟和農業金融的關系

在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和農業金融之間的關系當中,需要對兩者的關系做出分析,在本文當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出了分析:1.農業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農業的經濟發展當中需要建立在完善的財政補貼制度基礎上進行分析。在我國很發達的地區當中,對于農業的經濟比重是相當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仍然對促進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相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地區,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當地的比例中是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的,因此農業而經濟的發展和農業金融任然是我國地區當中的重點研究對象。2.農業金融研究在我國的農業研究過程當中,需要對我國的金融體制做出充分的研究,其中農業金融屬于對非農業部門金融體制的一種擴展,需要是現在農業部門對資金流動和運轉的良好操作。因此在不同的經濟體系下,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業金融的支持需要保持全面的推動,利用不同的角度來實現不同。在我國的農村金融研究過程當中,通過對金融資產總量和經濟金融程度進行研究之后可以發現,我國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還要低。

三、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業金融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的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的發展過程當中,需要對其在制度約束下的發展做出充分的研究,從而可以實現在相關的制度研究當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則原則來進行分析和研究。第一步,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建立其對應的模型,其中一般的經濟計量方法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的計量,但是經濟理論并不能詳細地說明變量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步,需要進行指標的挑選,在對我國的農村GDP數值進行挑選的時候,需要對農村的金融關系做出分析和研究,對于全部的農村金融總資產來說,需要除以農村的GDP值,就可以得到其發展的數值。第三步,是需要對農村的信用社貸款和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的總和進行統計和計算,其中的農產品進出口的總和是指農產品進口總額和農產品的出口總額,在對數值進行計算的過程當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來做出分析,方法分別是基于回歸系數的檢驗和基于回歸殘差的檢驗。第四步,需要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金融發展的各項指標之間的關系來做出研究,其中需要利用模型結構來對其數值做出有效的檢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對于我國的農業經濟會產生相當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區分,由于在制度約束下的農村金融在資本方面就缺乏一定的配置效率,因此可以通過對制度進行減小約束來做到減少農村金融發展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并且可以通過對農村金融的發展途徑來不斷的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政策,對于不同的地區要進行不同條件的考慮,最終可以從根本上來對約束制度所產生的影響進行減少。

參考文獻:

[1]殷紅霞.我國家村金融發展的制度約束及其化解[J].商業時代,2008(8):71-72.

篇(3)

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來,農業對于促進金融發展的作用逐漸弱化。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的發展占了較大的比重。目前,我國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不足,進而導致農村金融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國經濟整體發展過程中,部分學者認為農業是經濟體系中的基礎,其他工業產業的發展會彌補農業發展的不足,進而帶動農村金融的發展。實際上,其他工業產業的發展會使得從事農業的相關人員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的發展,導致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

(二)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

通過計算分析可知,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相互關系雖然存在不平穩現象,但總體來說,是一種平衡關系。也就是說,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村金融是否發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村金融的發展并不完全呈現正比例的關系,但是前者的增長會對后者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與農村金融發展相比,農業經濟的規模對農業經濟的增長并無明顯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滯后性,從而阻擋了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若想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解決現有的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

(三)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的關系存在問題

由于我國農村發展較為落后,以至于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夠完善。農村的金融機構最初是由政府扶持與當地支持相結合的金融體系,但由于農村經濟以及金融觀念的落后,導致當地政府的扶持力度減小,農村金融機制的穩定性失調。加上農村金融服務形式單一,金融發展偏向邊緣化,這些對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業經濟結構不協調。農村金融機構存在嚴重的區域化特點,具體表現為東部地區較為密集,西部較為稀疏。同時,不同地區不同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進程以及發放條件沒有統一。

二、加快農村金融發展的建議

由于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村金融的發展息息相關,而目前農村金融存在諸多的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落后的問題,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決。在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改善時,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是至關重要的。構建農村金融體系是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只有構建好農村金融體系,才能保證農村金融有較好的發展。因此,在對農村金融體系進行構建時,要通過一定的手段如利用金融機構、金融政策等,對于非正規的金融機構定期進行規劃整理,形成一種相互扶持的體制,共同促進彼此的發展,從而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實現金融體系的現代化、科技化目標。同時,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平臺,搭建農村金融體系,將信貸等金融業務與網絡相連,達到構建信息化農村金融體系的目的。

(二)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

在對農村金融機構效率進行提升時,尤其要關注區域問題。提升農村金融機構效率的首要問題是要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政策能夠有效的落實。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利用互聯網技術,根據農村各地實際情況建立統一科學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從而有效的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同時,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讓農村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更加規范化,提升其內部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業務的處理水平,這對整體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工作水平有較大的積極作用。

(三)加強政府科學合理干涉

加強政府科學合理干涉,主要是讓政府采用合理科學的手段,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進行管理、干預,而不是忽略市場因素和農村實際金融情況,讓政府進行強制性的干預。在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政府干預時,要充分考慮到政府干預的優點與缺點。在清楚政府干預的特點之后,要盡量避免其弊端,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活化農村金融資本,順應世界金融發展的大趨勢,從而提高整個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促進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

篇(4)

國外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上主要存在三種觀點: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二者呈正相關關系;金融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被過分夸大,它并沒有推動經濟的發展;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互為因果。國內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也得出了不盡一致的結論。國內對整個中國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是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在對區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為負相關關系。結論的不同可能與學者采用的實證檢驗方法和度量指標不同有關。盡管在關于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上有不同的觀點,但主流的結論是金融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根據金融發展理論,農村金融體系作為一種金融制度安排,是連接農村經濟發展中資金供給與需求的重要渠道,對農村經濟增長應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國外研究普遍認為農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對農村金融實施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國內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于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也大多認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落后,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明顯。

2我國農村金融和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我國農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縣成立我國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可持續發展為優先目標,完全由市場主體自愿參股,政府主要發揮監督、管理與引導作用。新型金融機構的引入不僅開放了農村金融市場,也給農信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促使其改革。我國農業的發展相對于整個國民經濟來說處于劣勢狀態,函待提高。同時,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幾經改革,但發展水平一直以來都比較低。我國貸款幾乎全數投向了工業和服務業,而農業僅僅占據了極小的比例。這些現象顯示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夠完善,在對農業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顯著,即農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顯示農業并不存在資金供給不足的問題,農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與前面進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村金融規模時得出的結果相反。但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農業貸款的余額大于農業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對于農業存款是有效率的;但這并不表示在農業的發展上,農業貸款的供給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為農業存款余額本身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所以農業貸款與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對優勢。

3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1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在農業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這種抑制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業貸款的供給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農業的農業貸款不足,它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即農村金融發展沒有顯著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那么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為何存在抑制,即農業貸款為何不足。我國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供給型金融抑制,即我國農業貸款不足,主要是因為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農戶對該部門資金需求不足導致我國農業貸款規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從屬現象。

(1)正規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資金的供給不足目前為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主要有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郵政儲蓄所,但是它們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向農村尤其是向農戶提供充足的資金。

(2)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發展受到嚴格管制,減少了農業資金供給來源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存貸款利率普遍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組織的數倍,使借款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影響了農村經濟主體的發展后勁。同時它的組織行為不規范,部分經營混亂,容易產生金融欺詐,存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甚至擾亂金融秩序,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另外,由于農村地域范圍廣,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對農村金融組織監管的運營成本較高,難度很大,因此政府對農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嚴格的金融管制,限制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發展,減少了農村資金的供給來源。

(3)農業貸款風險高,農戶缺少貸款抵押物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資金回收期長,收益率低且風險較大,因此農業貸款涉及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農民收入低,借款之后還款的風險較大。金融機構從規范經營規避風險的角度出發,設置了繁雜的抵押擔保等手續。由于農戶本身資產較少,其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并不能作為抵押物,金融機構缺乏放貸必需的擔保物,再加上服務對象較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貸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因此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金融服務中多存少貸、或只存不貸的現象相當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機構逐漸退出農村市場。這樣一來,農戶無法進入融資環節,嚴重影響了其融資能力。

(4)農戶融資需求不足

市場交易中,風險大成本高。面對這些風險,在缺乏克服風險的政策工具的條件下,多數農戶選擇經營傳統農業,不敢也不愿意改變,如改種植經濟型農作物,發展牧業漁業等,從而減少了農戶對資金的投資性需求。

3.2對策分析

篇(5)

一、相關文獻回顧 

針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國內外學者已做了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將對相關的文獻進行回顧總結。 

和張懿(2006)建立ECM誤差修正模型,檢驗了1991~2005年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間的互動關系。曹協(2008)結合結構建模靜態分析與時間序列動態分析,從一個綜合的視角來考察我國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的關系。于斐(2013)選取變量、查找數據和指標來構建計量模型從而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山東省的農村經濟增長與金融的發展在長期穩定相輔相成的關系。張宇青、周應恒和易中懿(2013)結合空間計量方法,通過測量在不同的省域,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業經濟增長在空間上的相關性和異質性,得出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從顯著到不顯著,農業經濟增長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作用在方向上從負效應轉為正效應等結論。劉榮剛(2014)選取山東省作為樣本研究,利用1986~2009年的真實數據分析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得出農業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是農村金融結構和農村金融效率,農業金融深化率的格蘭杰原因是農業經濟發展。田紀華(2014)從金融功能論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出發,分析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實現路徑,得出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基本態勢。 

綜合上述學者的研究結論,不難得出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回歸方法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研究兩者之間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和因果關系。 

二、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一)指標的選取。金融發展的度量指標,考慮到農村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金融統計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獲得性,我們決定選取時間系列相對完整、可信度比較高的全部金融機構存貸款年末余額,即存款余額與貸款余額之和與農業名義GDP的比率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的指標。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能充分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的指標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采用人均農業名義GDP增長率作為衡量安徽省農業經濟增長的指標。 

(二)數據來源。選擇2000~2014年的全國人均農業名義GDP增長率R代表經濟增長系數,金融機構存貸款年末余額與農業名義GDP的比率P代表金融發展系數,分別來衡量農業經濟增長水平和農村金融發展狀況。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對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以判斷其平穩性,由檢驗結果表2可以看出Pt和Rt均為平穩序列。

(二)OLS回歸和統計特征。建立回歸方程:Rt=20.93009+0.256975Pt,模型的R2接近1,P值為0.0000,可以得出方程統計量均很顯著。金融發展系數的回歸系數為0.256975,與經濟增長系數有著強的正相關關系。 

(三)Granger因果檢驗。為了對兩個變量的因果關系進一步研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滯后期為2時,R是P的格蘭杰原因,P不是R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期為3時,R不是P的格蘭杰原因,P不是R的格蘭杰原因;在滯后期為4時,R不是P的格蘭杰原因,P是R的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起決定作用,但是金融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于經濟發展之上。在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金融隨即產生并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商品經濟對金融有著不同方向的需求,這一點也決定了金融發展特定的結構、特殊的階段和特別的層次。與此同時,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金融結構的不斷優化無疑使得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大幅度提高,進而也會促進經濟增長的要素效率相應提高。但是,最終達到這一目的卻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 

(二)政策建議 

1、調整和改善經濟結構是實現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真正重視三農問題,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加工業。與此同時,積極推進農村改革,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性障礙。

 

2、倡導和鼓勵更多的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為了打破對農村貧困、偏遠地區金融服務成本高的偏見,需要合理制定定價策略,從而在實現規模經濟的同時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并保持適當的盈利性。此外,充分發揮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比較優勢,抓住農村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機,建立村鎮銀行、社區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通過提供多樣性金融服務滿足農村地區不同的金融需求。 

3、在農村經濟發展初期,需要投入很高的資金進行生產,而且資金的回收期一般較長。此外,農業還存在著很大的自然風險。農村經濟的資金嚴重短缺,農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資金自給能力存在明顯不足,經濟發展尚不成熟。因此,通過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農村金融服務的作用,從而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當然,政府通過各種政策促進各類金融機構擴大對農村資金的支持,例如采取稅收減免政策,進行風險補償或實行利率優惠等。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懿.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安徽省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 

[2]曹協和.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1. 

篇(6)

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1、金融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不協調

最近幾年,農業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對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資金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中:首先,農村企業和鄉鎮企業等中小企業占據了農村農業資金的絕大多數,大部分都是需求類生產資金;其次,農民群眾的資金需求,這部分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生產和生活中,相對來說所占比例比較小。在農村經濟結構中,金融貸款需求一般包含了農業生產需求,中小企業貸款需求和農村貸款需求。上述三種不同的貸款需求給農村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所以地區的金融機構需要對不同的信貸進行科學分配,直接推動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能真正做到科學分類,重視鄉鎮中小企業信貸投入而忽視農業信貸投入,和現階段的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不適應的現象。

2、農村金融機構工作效率不高

農村金融機構是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和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于農村金融市場比較滯后,導致金融機構的服務范圍不集中,需要金融機構不斷擴大服務范圍。此外,在金融機構中,相當一部分工作人員都是來自農村,其專業素質不高,不能緊跟時展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老化,從而影響到農村金融發展和進步,對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分析

1、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

要想實現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就應該盡量保證農業和農村之間的供求關系維持平衡,農村金融發展,使得農業的各個生產要素得到了很好的劃分和配置。農村金融隨著農業經濟發展逐漸尋求全新的發展,需求也會不斷增加,但是現階段,全國農業金融供給還得不到滿足,發展還不是很平衡,因此,農業經濟增長必須依靠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發揮好農村金融的支撐作用。但是從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看,農村金融量在持續減少,主要因素就是因為農村金融供給不合理,造成這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業貸款額度無法滿足農村經濟的發展需求。

2、農村金融結構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農村金融結構能夠真實反映出其實際現狀,對金融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對促進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經濟增長有著很大的幫助。金融是經濟行為的核心,農村金融是農業經濟增長的關鍵點,投資者通過減少費用來獲得更多的資金,從而更好的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此外,對農村金融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還能夠更好發揮金融各項功能,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從農村金融發展角度分析,農村和城鎮發展相比還比較落后,農村金融的發展依賴于農村金融機構的規模和數量,而對農村金融結構進行優化,使得農民群眾、農業生產大戶以及農業企業有更多的渠道進行融資,從而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更好的激發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

3、農村金融效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衡量農村金融效率的高低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儲蓄動員能力;其次,儲蓄資金投入后轉化率;最后,投資投向效率。在廣大農村地區資金不平衡的現象經常發生,所以需要使用相應的金融手段將閑置的資金進行有效的分配,保證各個環節資金分配均衡。在農村金融體系發展過程中,資金的供求現狀直接決定了利率的高低,投資者要想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應該選擇收益較高,風險較低的投資項目。在這個過程中,農村金融體系對資金分配進行科學配置,保證資金能夠得到高效利用,同時還對更好的促進資金流動創造了必要條件。農村金融在發展規程中,常常伴隨著金融制度改革,改革更好的促進了農村金融市場不斷趨于完善,同時,還會誕生更多新鮮的金融工具種類,這些金融產品能夠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多投資方式和儲存方式以及途徑。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功能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更好解決儲蓄和投資者不對稱的問題,從而促進農村儲蓄轉變為農業投資,最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尹希果,陳剛,程世騎.中國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再檢驗-基于面板單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計[J].當代經濟科學,2007(01).

[2]王虎,范從來.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影響機制的研究-來自中國1980-2004年的經驗證據[J].經濟科學,2006(06).

[3]張立軍,湛泳.金融發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三大效應分析及其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12).

篇(7)

一、研究背景

“三農”問題一直是近年來中央農村經濟工作的主題。在“十三五”良好的開局之時,實現現代新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面對國外綠色貿易壁壘,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與金融相交相融,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離不開農村金融的發展與資本要素的不斷投入。因此,要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金融資本在農村資本市場的充分涌流,使農村金融資本實現“1+1>2”。

二、文獻綜述

縱觀國內相關文獻對農村金融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研究,大部分是圍繞以下幾個觀點來闡述的:第一,農村資本的引入和運作問題,農村金融信用社化。這類學者認為融資難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資本的有效引入必須借助一定的外力。這個外力在農村的話主要就是發揮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作用,合理地發放農業信貸,解決農民融資難、門檻高的問題。同時,將農村金融的界定十分狹窄,將信用社理解為農村金融,忽視了一些準正規和非正規的金融機構。侯憲華、玄承穩(2010)在臺前縣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機配件產業發展情況調查中分析了臺前縣農村信用社職能發揮情況和該縣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第二,區域經濟差異導致的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即城鄉兩個區域生產力及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金融規模大,流動性高,受金融結構和金融風險的約束小,監管充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金融規模小,流動性弱,金融效率低,信貸資金的流動性較差。羅飛(2012)就曾以四川省為例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分布點、效率、資金外流等做過分析,認為農村金融服務農業的成果不足。第三,農村金融的法制化、規范化及監督和實際運作的探索。金融二元性使農村處于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雙軌運行的狀態。農村信用社的內部機制及放貸程序等問題導致難以滿足農業發展需求,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利率、借款門檻及借款渠道是困擾農民的一大問題,這就使農村金融多以民間借貸、個人集資等為主。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交互發展難免導致金融亂象。易遠宏(2012)認為,在正規金融難以滿足有效需求的情況下,非正規金融是對農村金融的一種補充,農村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善法律法規、改進監督管理體制等。四、農村金融的創新和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發展。農村金融要發展就必須創新,依靠互聯網將傳統金融與現代金融相結合,創建農村經濟發展更大的平臺。何玲、朱家明(2016)指出,通過加大農村互聯網普及、提高農民群眾的互聯網知識水平和健全農村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來推動農村金融創新。就目前現實情況看,農村金融與農業經濟發展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目前的研究離目標的實現還有一段距離。

三、實證研究

1.模型選取

本文通過截面數據建立重慶市各大區縣2015年的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農林牧漁業總產出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其形式為:

其中,Y代表農業總產值,X代表各區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隨機誤差項。

2.數據說明

數據來源于《重慶市統計年鑒(2015)》。其中,渝中區沒有農業總產出數據,故在進行分析時不計入。樣本觀測值見表1-1:

根據估計結果,模型雖然符合正相關的情況,但擬合優度不高,F值也較小,是因為市區貸款流向主要是工業和第三產業,農業比重小甚至完全無流入。因此,論證了前文的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潛在問題的分析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程中,中國農村金融對產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遠遠不足,農民融資難、資本使用效率低依舊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根據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1.政府職能的發揮問題。在一些農村地區,政府部門及官員之間或許存在相互推諉的情況,從而造成政府決策低效率,無法最快地做出有利于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和促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決策。

2.資源配置及財政投入及資源的使用問題。我國中西部、城鄉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資源配置和財政投入分配不均,在東部城市如浙江、上海、北京等,中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在鎮級地均設有網點。而在西部城市如湖北恩施,其最低機構就是縣級支行。同時,財政及農村金融等資源的使用也存在缺陷。農村多以民間借貸為主,利息低且建立在親情或者是友情的基礎之上。有相當一部分r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和文化知識缺乏,對銀行信貸了解甚少,在他們資金缺乏的時候,不會選擇銀行信貸,也會出現違約等問題。

3.金融機構的職能發揮及資本準入的問題。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作為農村金融中最主要的金融機構,由于體制難以創新,產權明晰度不高,并未發揮好政府政策與農民銜接的紐帶作用。貸款審查手續復雜、利率高、親情貸款存在、農村貸款抵押物難以變現……銀行與農民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抑制農村金融的發展的瓶頸。資本準入有門檻,一些金融產品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難以進入農村市場,這樣就損失了金融市場合理競爭帶來的農民效益。

4.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有待提高。正如前文所說,農民金融知識的缺乏使其在金融產品選擇時更偏好民間借貸,這樣銀行信用難以發揮,農村金融的建設有效需求減少,從而阻礙發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下,為合理地利用廣大的農村市場、實現農村農業經濟與城市經濟的協調和統一發展,我們該如何斡旋農村金融支撐和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又該如何把握和利用好現有的財政金融條件,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放寬限定條件,從實際出發來解決農民融資難、用資難的困境?

五、以農村金融支撐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1.創新傳統金融模式,提高金融機構效率

在我國廣大的中西部地區,信用社一直是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核心。但程序多、放款慢、利率等問題以及僵化的運營模式和內部管理體制阻礙著信用社在農村市場業務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需要改革和創新信用社的管運模式。如重慶地區改信用社為農村商業銀行,一方面處理了一些不良資產,又改進了業務質量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員工的薪酬與績效掛鉤,也提高了信用社運營的效率。但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管理者審時度勢并且相機抉擇。如果當地經濟發展條件不佳、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且自身的業務能力有限,則信用社的改革更需謹慎。信用社的創新和改革不僅能夠促進自身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高,更能夠扎根農村的廣闊市場,為自己贏得更多的客戶忠誠。以信用社自身的發展來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必將為農業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2.發揮政策性銀行作用,放寬資本準入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要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要加快政策性金融改革,釋放農村金融活力。地方政府可以單獨設立本行政區域金融改革的領導小組,完善工作責任制,同時完善績效管理以及業務執行機制。對政策性銀行要加大資金投入,以便更好地發揮其服務三農的作用。要促進農村發展,還必須得改變農村資本的現狀。放寬資本準入,允許一些有利于農村金融市場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本進入,這不僅能加大原有農村資本與新資本的競爭,也能有效的豐富農村金融產品。合理的資本數量及資本規模,必將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知識

農民受教育水平過低早已成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農民的知識水平必須提高是促進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些農村居民文化知識缺乏、金融素養不高,在融資問題上僅僅依賴于民間借貸,而這種建立于親情或友情基礎之上的民間借貸往往不能滿足其資金需求。資金的缺乏抑制著農民創新創業的活力,也阻礙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要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特別是金融知識水平,如建立農村圖書館、開設農民科學文化知識培訓等。使農民能拉到資本,會使用資本并用好資本。

4.以城帶鄉,城鄉發展“手拉手”

二元體制中,金融作為經濟發展一種因素,體現在農村與城市展現著不一樣的活力和面貌。要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光靠農村一個點來拉動遠遠不夠。需要將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相結合,以城市金融的發展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城鄉互助,更好的發揮金融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以重慶市為例,發展較好的區可以帶動發展較慢的區,充分發揮資本流動性,實現資本“手拉手”。

5.發揮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在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道路上,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我國政府具有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在十的號召下,為更好地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合理地發揮政府的職能,為農村的金融與產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應不缺位,不越位,以實際行動服務于農業經濟。地方政府更應該明確自己所轄地區的資源和優缺點,因地制宜促進產業發展與改革。既不能缺乏效率,又不能冒進,需要把握好政策力度,及時發現發展中的問題并改進。

農村經濟變革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資本作為支撐,推動農村金融發展與創新的改革勢在必行。金融發展的不健全要求我們需要重視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并加快改革和創新的步伐。只有農村金融水平提高,并得到充分的運用,農業經濟才能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我們要以政府牽頭,從全方位著力,用“以一個核心,向四周發散”的思維,從實際出發促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憲華,玄承穩.農村金融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臺前縣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機配件a業發展情況調查[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07)

篇(8)

 

一、我國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

 

1.消費者的需求決定農產品的生產

 

在現在的市場農業經濟背景下,消費者的需求一直是農產品發展的關鍵,而且還會對農產品的生產結構、銷售情況等產生嚴重的影響。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農產品生產者為了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在大力銷售已經推出的農產品的基礎上,還在持續推出全新的產品,從而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雖然現階段農產品的種類一直在改變,但是消費者的需求仍然沒變,因此,我國市場農業經濟農產品的生產都是在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的。

 

2.農業經濟趨向國際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農產品也逐漸進入了國際市場,使我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逐漸轉變成為了國際化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農業經濟變的更加適應農業市場的發展,充分滿足了市場發展的需求,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3.對農產品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農產品的質量、產量以及價格等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而且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上升,對農產品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要想使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滿足人們的需求,提高其質量是最有效的方法。從農產品供求關系出發,在產品供大于求時,產品的質量通常都會對其銷量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市場農業經濟培育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

 

1.圍繞市場的需求不斷發展

 

對于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而言,一定要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開展農業生產,創建相關的農業生產基地,從而實現市場農業經濟的培育。另外,還要對市場的變化引起重視,如果市場的需求量比較大,就要根據地區的優勢來進行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創建,促進企業龍頭的建設,推進企業的持續發展。再有,還應該轉變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理念,在進行農產品的生產時,預測市場的消費水平,有一些地區由于受到傳統理念的限制,經常會忽略市場消費需求的作用,導致農村經濟不能實現持續發展。所以說,要想實現市場農業經濟的培育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一定要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農產品的生產,提高企業的銷售水平。

 

2.創建農業市場的種植基地

 

一般來說,消費者都希望能夠買到質量好、無公害以及價格合理的農產品,而且還要在人們需求的基礎上穩定供貨。因此,可以在適合的地區創建生產優質農產品的種植基地,可以專門向國外市場進行流通。拿吉林省來說,松遼平原地區是種植玉米最適合的地區,所以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該地區的土質、氣候條件以及各種優勢條件來創建玉米種植基地,從而提高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而且該地區的玉米還可以向國外市場銷售,實現農產品市場化的營銷,進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銷售效率,增強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

 

3.建立健全的農產品質量體制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受到市場規范化的影響,我國的市場農業經濟體制一直在不斷完善,但是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導致我國農產品質量體制還不夠健全。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農業經濟不能對農產品的質量進行有效的評價,而且也沒有相應的法律來保障市場農業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一定要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標準,建立健全的市場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尤其要對農產品質量體制的建立引起重視,對農產品的銷售情況進行控制,進而提高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4.加強工作人員的綜合水平

 

在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高素質、綜合型的人才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只有具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才會將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上正軌,提到更高的發展層次。在進行人才的選擇時,要采用競爭上崗的機制,避免出現腐敗的現象,而且對于綜合水平比較高、能力比較強的人才,要適當的給予物質上的獎勵,進而加強工作人員的動力。另外,企業要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使其掌握市場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與時俱進,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

 

三、結束語

 

篇(9)

一、引言

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么?筆者認為,兩者是相互依存在關系。農村金融的發展促進了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繁榮又為農村金融提供了業務需求。強化農村金融有利于解決農業發展、農民進步、農村安定問題。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了針對性政策建議。

二、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與實證分析

資本以及勞動力與政府投資、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正相關的。政府經濟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可以為某地區帶來資本投資,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農村地區儲蓄總量大于消費總量,農村金融機構吸收存款,轉化為貸款,推動了農村地區的資本投入,而資本投入是農村地區各項經濟活動的直接投資來源。有學者指出,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完善,使得農村金融配置無效,這是阻礙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一)指標的說明和相關數據的獲得

選擇農村投資比率(RI),農村儲蓄率(SR),存貸比(RLD),金融相關性(FIR)和農業總產出(RGDP)作為本文的基礎研究數據。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和第一產業增加值,這三個數據能夠直接反映出農村資本投入的邊際效應;農村儲蓄率,農村儲蓄和農村GDP比率,則是農村儲蓄水平的衡量標準;農村金融機構將存款轉化為貸款的衡量標準采用農村存款余額與農村貸款余額之比來表示;儲蓄投資差異公式運用三者之和(金融相關性,農村余額和農村貸款余額)與第一產業增加值之比,乘以100%。農業GDP作為衡量農村經濟指標的指標。

(二)實證分析

1、平穩性的檢驗

在數據處理過程中,首先取指標的對數,并在數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時間序列必須平滑,因此第一次檢驗的穩定性,防止偽回歸現象,結果,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序列在每個測試值中不穩定,但是其一階差分在10%顯著性水平下是穩定的,其中D(LOGRDL)和D(FIR)在10% 變量穩定在5%水平。

2、協整檢驗

原始序列的一階差分是非固定的,排列不整齊。但每個序列擁有相同的積分。顯著水平10%下,序列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平衡的。

3、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檢驗

結果表明,農村投資率是農業生產在10%顯著性水平下的格蘭杰因子,反之亦然; 貸款存款比率與農業產出的比率為格蘭杰因子; 農村儲蓄率,金融相關率和農業總產出不是格蘭杰因素。

4、實證結果的分析

格蘭杰因果的檢驗里,農村投資比率以及貸存比都是農業生產整體數值的格蘭杰因素。格蘭杰因素是保證內生經濟增長的AK模型一致性的基礎因素。公式表示為:

在此公式中,Y是常數,代表經濟增量;AK是投資邊際效應,代表農村資本的投資比率;公式的結果表明:RI是RGDP的Granger因子,反之亦然;RLD和RGDP是Granger因子;SR,FIR和RGDP不是格蘭杰因素,即農村金融發展和中國農村經濟穩定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農村存貸比率對RGDP的影響較小,即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而其投資信用存款比率。

三、結論與相關的政策建議

在不同的實證研究中,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都表現為一種穩定的、均衡的關系。這說明:農村金融與農業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經濟發展既得益于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反作用于農村金融,并起到正面推進作用。農村金融機構吸收農村存款,并將其轉化為資本的方式是經濟增長的資本來源。農村經濟增長,則可以擴大市場需求,增加農業經濟利潤,刺激金融產品需求,最終帶來金融市場的進步。

農村金融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樂觀,對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尚且不明顯。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問題。農村金融機構在數量上不能全部覆蓋全部農村地區,在質量上不能對農業經濟起到正面推動作用。

二是農村資本損失問題。中國農業經濟模式仍處于傳統模式,專業化和產業化程度低,存在高交易成本和高交易風險,投資回報率低。農村金融機構在吸收了農村存款之后,并沒有轉向投資農業,而是投資工業或高利潤行業。這實際上導致了農村資本的流失。

三是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規模。由于政策原因,我國的農業金融機構具有得天獨厚的政策優勢。農業合作機構占據了絕大多數的農村金融市場份額,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為75,900家,占銀行金融機構總數的39.3%;雖然在數量上比較可觀,但在資金實力和經營條件上,農村金融機構則不具有競爭力。貸款總額無法和國有銀行抗衡,真正能投放到農業農村中的資金總量限制于其資金實力,雖然機構眾多,但農業發展呢依然經常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

根據實證研究和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一是國家出臺資金流動指導性政策。給予農村金融機構更多優惠政策,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金投放到農業生產經營中,提高農村存款轉化為資本的比率;二是引入競爭機制,改變農業合作機構一家獨大的局面。降低農業金融的市場準入門檻,在合適的地區鼓勵私人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不少地區的個人融資渠道已趨完善,這不失為農業融資的一個來源。同時,個人金融機構的準入,也能起到調節市場的作用;三是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農村貸款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信息不通暢,缺乏技術指導。農村合作組織可以提高個體貸款的授信額度,降低貸款風險。

參考文獻:

[1]周小斌,李秉龍.中國農業信貸供給的區域分析[J].調研世界,2013(5)

篇(10)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理位置及發展環境存在差異,造成我國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與此同時,各地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同樣存在差異,那么各地區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是否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必然的聯系呢?本文通過運用面板單位根、協整檢驗以判別農村金融是否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1.文獻綜述

1.1 國外相關研究

第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如King和Levine(1993)從金融功能角度研究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證明了金融功能的確對長期經濟增長率的全要素生產率具有顯著貢獻。Levine和Zervos(1998)通過在回歸模型中加入反映股票市場狀況的一些指標而擴展了King和Levine對金融中介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第二種觀點恰好相反,認為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不產生影響。如Singh(1997)也得出了股票市場發展無助于經濟增長的結論。Buitle(1984)和Van Wijnbergen(1983)認為正式金融市場的發展爭奪了非正式的民間融資市場,從而減少了國內企業可貸資金數量,從而阻礙了經濟增長。

1.2 國內相關研究

曹嘯、吳軍(2002)、譚艷芝(2003)、沈坤榮(2004)認為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無關;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單向或者雙向因果關系,如賓國強(1999)實證證明了,實際利率、金融深化在Granger意義上構成經濟增長的原因。周立、王子明(2002)通過對中國各地區1978-2000年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促進金融發展,有利于長期的經濟增長。龍海明、柳沙玲(2008)指出農村正規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可能產生多重的、穩定狀態的均衡,運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分析了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村正規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多重均衡。

綜上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于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長期關系并未達成一致意見,本文通過運用分省面板數據,研究金融發展水平與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長期關系。

2.面板協整方法介紹

2.1 面板單位根檢驗

近二十年來,非平穩的面板數據在經濟計量學理論和應用領域引起了大量的關注,尤其以面板數據單位根的檢驗方法最為熱點,Levin,Lin,Chu(2002)、Im,Pesaran,Shin(2003)等人研究均表明了基于單個時間序列的計量檢驗顯現出了其低功效,而基于時間序列數據與橫截面數據混合形成的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日益受到青睞,尤其是當時間序列數據相對較短以及從跨越橫截面的單位獲取的類似數據。M、Pesaran和Smith(簡稱IPS方法)提出面板單位根檢驗具有較強的適用性,且分析結果較可靠,本文利用IPS檢驗方法去進行單位根檢驗。

IPS回歸模型如下:

(1)

其中i表示個體,為截距項,為獨立同分布序列,均值為零,方差為。面板單位根檢驗的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分別為:對任意的i以及(對所有的i)。令:

,,

其中為單位矩陣,,從而得到個體的DF檢驗統計量:

(2)

并據此構造IPS統計量為:

(3)

其中:。

2.2 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

面板數據的協整檢驗方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立在Engle and Granger兩步法檢驗基礎上的面板協整檢驗,具體方法主要有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另一類是建立在Johansen協整檢驗基礎上的面板協整檢驗。在小樣本的面板數據中協整關系的檢驗,Johansen檢驗的功能可能失真。為此,本文采用Pedroni(1999)面板數據協整檢驗。其檢驗方法如下:

考慮下面的回歸模型:

(4)

(5)

(6)

其中:,,,為模型中解釋變量個數,參數和是每個截面個體和趨勢效應。變量和被假定為一階單整。原假設為非協整,基本做法為:首先根據回歸方程(12)獲取殘差序列,然后利用下面模型(15)或(16)對此再進行估計,利用輔助回歸檢驗殘差序列是否為平穩序列,輔助回歸形式如下:

(7)

或(8)

Pedroni構造了不同的統計量來檢驗以非協整()作為的原假設。Pedroni面板協整統計量根據回歸模型(15)或(16)的殘差構建而成。由于尺度不同(不同的N和T)而總共生成了11個統計量,Pedroni進一步研究指出統計量服從漸近正態分布,即:

其中:和根據蒙特卡洛模擬產生。

3.實證檢驗及結果

3.1 樣本數據及變量的選取

本文選取2003-2009年全國31省市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業經濟增長的年度數據,數據根據有關年份各省統計年鑒整理而得,其中,文中的農業經濟增長是以第一產業GDP指標來衡量,表示第i地區第j年的農業經濟增長;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用各省農業存款、貸款之和占農業產值的比重來反映(單位%),為第i地區第j年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為了消除數據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對數據取自然對數進行預處理,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這里,記,,其時序圖分別如圖4.2和圖4.3所示:

圖1 全國各省市農業經濟增長自然對數時序圖

圖2 全國各省市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自然對數時序圖

根據圖1和圖2,可以明顯發現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呈現非平穩狀態,但需要從單位根角度進一步分析其非平穩特征。因此,需要進行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3.2 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

表1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業經濟增長的單位根檢驗

IPS Fisher ADF檢驗 Fisher- PP 檢驗 LLC檢驗

LGDP 2.29231 29.8494 57.7401 -4.50495***

ΔLGDP -2.78952*** 103.432*** 139.463*** -11.3712***

LJR 2.92347 39.2539 47.9304 2.68705

ΔLJR -1.90576** 92.8969*** 113.810*** -7.38086***

注:①***、**、*分別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顯著;②單位根檢驗過程中的最優滯后期數是按Schwarz評價標準(SC)確定的;③Δ表示該變量的一階差分。

由表1可以看出:全國31個省市的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業經濟增長均含有面板單位根,并且都是一階單整。這說明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可能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需用協整檢驗進一步確定。

3.3 面板數據協整檢驗

表2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業經濟增長的協整檢驗

組內統計量 組間統計量

Panel v-Statistic0.047598 Group rho-Statistic 3.593380

Panel rho-Statistic1.581881 Group PP-Statistic -4.251616***

Panel PP-Statistic-1.887927** Group ADF-Statistic-2.982212***

Panel ADF-Statistic-1.888375**

注:①***、**、*分別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顯著;②單位根檢驗過程中的最優滯后期數是按Schwarz評價標準(SIC)確定的。

通過上述檢驗可以看出:有四個檢驗統計量支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面板數據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4.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存在必然的聯系,農村金融的發展會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

鑒于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業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因此應加快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鼓勵農村正規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方式開辦農村金融業務,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加快培養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機構。逐步完成農村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形式能夠在功能上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引導更多資源投向“三農”,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2)積極發展農村小額信用貸款,開發產品多樣化,發展適合農村中小企業的債券產品,開拓農村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提高農戶的貸款滿足率,豐富“三農”貸款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3)加強農村金融市場建設。利用本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優勢,借助發達的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和扶持一些與金融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專業化中介結構,形成良好的中介職業規范。

注釋:

①具體構建過程請參見Pedroni,P.B.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tes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 with Multiple regressor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Special Issue),61,November 1999,pp.653-670.

②圖4.2和圖4.3中橫坐標軸上的標記,形如“4-06”表示的是第4個省市2006年。其中,31個省市的排序是按照全國統計年鑒上的排序。

③本文關于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主要采用IPS檢驗。這里表2同時也給出了其他檢驗統計量,目的是佐證IPS檢驗的結果。

參考文獻:

[1]Im,K.S.,Pesaran,M.H.and Shin,Y..Testing for 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3,Vol.115,pp.53-74.

[2]Jo¨rg Breitung and Samarjit Das.Panel unit root tests under cross-sectional dependence[J].Statistica Neerlandica,2005,Vol.59,nr.4,pp.414-433.

[3]Jörg Breitung.A parametric approach to the estimation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 in panel data[J].Econometric Reviews,2005,24(2):151-173

[4]King,R.,Levine,&,1993,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i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PP.717-738.

[5]王志強,孫剛.中國金融發展規模、結構、效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分析[J].管理世界,2003(7):13-20.

[6]曹嘯,吳軍.我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格蘭杰檢驗和特征分析[J].財貿經濟,2002(5):40-43.

[7]譚艷芝,彭文平.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3(10):3,12.

[8]沈坤榮,張成.金融發展與中國經濟增長――甚于跨地區動態數據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4(7):15,20.

基金項目:安徽工業大學研究生創新研究基金(2010032)。

上一篇: 風險管理分析案例 下一篇: 統計學的原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顺义区| 益阳市| 东阳市| 襄城县| 惠来县| 二手房| 芜湖市| 清流县| 公主岭市| 襄城县| 温州市| 晋江市| 垣曲县| 土默特左旗| 分宜县| 丹东市| 沁源县| 新平| 故城县| 洛川县| 定结县| 廊坊市| 西和县| 布拖县| 寿宁县| 大名县| 揭西县| 南京市| 宜兰县| 高州市| 绥滨县| 杂多县| 云梦县| 客服| 宁南县| 怀柔区| 淮北市| 蒙自县| 九江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