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社區治理的現狀及對策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30 10:18: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治理的現狀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區治理的現狀及對策

篇(1)

[6]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 [EB/OL]. .

[15]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Арктической з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 [EB/OL]. http://kremlin.ru/news/17539.

[16]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В.В. Путина на пленар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III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арктического форума Арктика C территория диалога[EB/OL]. http://rgo.ru/2013/09/vladimir-putin-my-namereny-sushhestvenno-rasshirit-set-osobo-oxranyaemyx-prirodnyx-territorij-arkticheskoj-zony/.

[17] 趙隆.北極治理范式研究[M]. 北京:時事出版社,2014:210.

[18] UN.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EB/OL]. http:///depts/los/convention

_agreements/texts/unclos/UNCLOS-TOC.htm.

[19]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СССР.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по трассам Север 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

http://forum.katera.ru/index.php?app=core&module=attach§ion=attach&attach_id=106243.

[20] [英]羅伯特?詹寧斯,亞瑟?瓦茨. 奧本海國際法[M]. 王鐵崖,譯.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7.

[21] 劉惠榮. 海洋法視角下的北極法律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142-145.

[22]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транспор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авила плавания в акватории Северного морского пути[EB/OL].http://nsra.ru/files/fileslist/20130725190332ru-ПРАВИЛА%20ПЛАВАНИЯ. pdf.

[23] Novatek. Final investment decision made on Yamal LNG project[EB/OL]. http://novatek.ru/en/press/releases/index.php?id_4=812.

[24] Northern sea route information office[EB/OL]. http:///NSR.

[25] 張俠. 北極航線的海運經濟潛力評估及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J]. 中國軟科學,2009(2):35.

[26] Aril Moe, The Northern Sea Route: smooth sailing ahead[J]. strategic analysis, 2014,38(6):34.

篇(2)

[3]李瑾.論城市化進程中的低端需求――以城市攤販問題為例[J].城市問題,2009(3).

篇(3)

【關鍵詞】

社區管理;老年;社區參與

一、研究背景

隨著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正處于快速老齡化時期。城市社區離退休老人在智力、情緒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大多數老年人活動參與的特點是:被動性、靜態性、個體性、穩定性,參與的活動類型則以康體、消遣型為主,提高、發展型的休閑比較低。導致心理發生變化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因退休而來的角色轉變、社會地位改變與收入減少和生活中的意外刺激打擊等。針對以上變化,有效調節老人心理狀態的方法為:退而不休、老有所為;量力而行、發揮余熱;加強溝通、鼓勵運動,使老年人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計劃,充盈退休時光。

二、我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在改革與創新上的現實困境

(一)社區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無管理保障

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準繩,包括社區民間組織在內的社會主體都要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事。制度是反應一個社會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標,它同時是制約社區治理能力的主要影響因子。一套較完善的社區治理制度是治理社區的基礎。當前我國的社區管理實踐中與法制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法律制度不配套等諸多問題有待完善,社區管理工作的混亂局面亟待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解決。

(二)社區自治能力低下,公民參與意識不高

社區治理的發展本質和根本要求是社區對社區自身的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我國現階段社區自治能力低下,是制約社區管理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根本因素。從當前社區自治的現狀上看,首先,城市社區居民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社區治理的主體,參與管理社區公共事務的意識淡薄,缺乏對社區公共事務的關注;其次,部分居民在社區建設中沒有實際權力,僅是參加一些無關緊要的座談會,并不能起到重大事件的影響作用。

(三)社區管理隊伍建設滯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社區居民委員會作為一個服務大眾的團體,團隊成員的能力與責任心是最為重要的條件。然而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社區管理模式政治色彩濃重等因素使得居民委員會的選舉變成了形式化選舉,許多都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核與考察,或是由行政職能部門直接分流出來,或是社會上招收的人員,當選的從業人員社會責任感不強,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服務理念和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意志,更不能切實維護居民的權利。這大大阻礙了社區建設前進的步伐,弱化了社區建設“自愿、自治、民主、合作”的原則。

三、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優化的對策與建議

(一)完善機構建設,拓寬社區參與方式

當前,我國社區參與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參與,并沒有將社區居民的主觀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對于居民需求認識程度不足外,原因還可能是社區在規劃設計方面有漏洞,如舉辦的活動沒有創新性與實用性等,或是居民參與方式過窄,不夠多元化。

(二)落實規章制度,推進管理體制創新

城市社區法制化建設是每個居民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是和諧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落實規章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即社區建設首先要制定適應社區現狀的相應政策。教育上,我們主張“因材施教”,同理,社區治理上我們也應主張“因區制規”。在有規章制度的支持下,其次需要做的是加強城市社區法制宣傳,大力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加強社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進行自我約束的同時也監督他人。

(三)提高人員素養,打造高素質團隊

社區作為一個組織團體,既是組織者,又是服務者。服務者的個人素質和服務態度極大的影響社區居民的體驗。作為一個服務型團體,社區需要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良好的服務態度、專業的知識儲備、靈活的工作方式、恰當的處事技巧都是一個高素質團隊應具備的品質。

作者:趙睿 單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1]卜萬紅.中國城市社區參與的新發展[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5(4):23-27.

[2]丁志宏.我國老年人休閑活動的特點分析及思考——以北京市為例[J].蘭州學刊,2010(9):89-92.

[3]孫利芳,林梅.淺談離退休老人的心理變化及干預對策[J].科技資訊,2010(7):223-223.

[4]姜振華.城市老年人社區參與的現狀及原因探析[J].人口學刊,2009(5):38-43.

[5]陳思.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的現狀與思考[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06:61-62.

篇(4)

作者簡介:李明珠,天津市濱海新區胡家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一、“村改居”的內涵

“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具體指的是:撤銷以往的農村組織,更改為城市居民社區委員會,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對“村改居”展開管理。從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屬于對社會利益的一種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劃定進程農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從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屬于城市人;但從實際利益角度而言,他們與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實保障“村改居”人員的基本權益,提高“村改居”人員的社會地位,使其享受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高品質、高水平的生活,最終實現“村改居“追求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目標。

二、新型社區基本環境、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現狀

在城市化過程中,“村改居”社區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農民轉變為居民,農村轉變為社區,集體土地轉變為國有土地,集體經濟轉變為股份經濟的“四個轉變”。雖然“村改居”在形式將村委會的牌子換成居委會,在角色上宣布農民變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變成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層小區,但在社區形態又表現出諸多鄉村社區的特性,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異質性和不穩定性。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村改居”社區的數量及其集聚的規模也將越來越龐大,并將成為未來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與治理狀況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發展和社區管理的水平。通過對“村轉居”社區調研發現,其“亦村亦城”的特點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制約和影響著社區治理的轉型和發展以及社區居民的政治經濟利益的實現。因此,發現目前“村改居”進程中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從而為探尋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社區治理對策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二)新型社區治理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村改居”這種新型的管理組織,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其成員由失去土地后的農民組成。“村改居”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組織,在實際運作過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村改居”是農村向城市過渡的一個特殊階段,此時的“社區居委會”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組織機構行政化。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府對居民委員會的定位實際上有偏差,居委會在內部設置和職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對口模式,被納入政府的管理體系之內,并沒有體現社區的實際情況和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設置,而居委會無論履行何種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級結構的組織特征,使居委會儼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機構,而不是群眾性自治組織。有的政府部門,打著“某某工作進社區”的旗號,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區,社區居委會便成了一根針,萬事都要從這個根針的“針眼”穿過,于是居委會常常忙于上級督辦的任務,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間不斷減少。

第二,人員安排的行政化。在實際工作中,現在社區居委會主要人員存在著“民選”和“街聘”的雙重身份現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顯提高了居委會干部的文化素質文化,使年齡結構年輕化,增強了居委會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應聘人員年紀輕、社會經驗不足以及就業求職心態的影響,存在對社區工作的責任心不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等問題,因而得不到社區成員的認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對下派和招聘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替代原有居民認同度高的工作人員,有被強加的感覺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致使“街聘” 在選舉中落選;此外,“街聘”的社區工作人員享受的待遇和保障與其他非聘人員之間的反差較大,也導致這些居委會干部的思想波動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組織職能的行政化。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機關部門把社區居委會當作下屬單位,把社區當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務和社會事務集中在社區居委會頭上。長此以往,居委會也從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組織屬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組織的一員,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內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會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滿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為居民群眾需求考慮的職能越來越少。目前社區居委會所有工作幾乎年年都有評比和考核,考核部門涉及黨委、政府的幾十個有關職能部門。這樣,社區居委會及其成員的工作業績主要取決于政府及各部門的認同,而不是社區居委會和居民群眾的認可,這樣就偏離了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自然屬性和本質要求,與居委會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遠。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區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社區問題、服務居民群眾,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居民群眾的意見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務居民,也不能很好地與居民溝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區居委會的部分工作人員不適應社區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著機關化傾向,習慣于8小時坐班制,積極主動服務的少,在無形中拉大了社區同居民群眾的距離。時間一長,這樣的社區居委會也就得不到廣大居民的認可。

2.居住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居民參與自治的意識和熱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城市改造建設,居民的流動性加大,人們漸漸離開原來熟悉的生活環境,新的居住模式從客觀上限制了社區居民之間能廣泛而頻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況。同時,社區居民在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有很大差異。這也是現代社會人們很難象原來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環境那樣維持較長時間的聯系,社區內鄰里間的情感淡漠,影響了居民之間的交往,進而影響了居民的社區參與意識和熱情。盡管“村改居”后,設置了社會為居民提供各項服務,但村民并未完全擺脫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賴。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備較強的政治參與意識,但卻未將意識付諸于行動。 3.社區自治組織發展速度比較緩慢。“村改居”社區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農民,該群體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對規章制度缺乏正確的了解,參與自治組織管理活動的意識不強。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區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來人口,導致社區事務缺乏關注度。自發性的群體組織大多由具有共同愛好的居民組成,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其管理過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單位制”的體制環境影響了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單位制”的后續影響制約著我國居民社區參與,由于各種利益和資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屬的單位中,個人的利益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單位來實現,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賴上基本沒有“社區”的概念,居民的社區意識淡漠,導致普遍的社區參與積極性不高。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居民的利益關系逐漸由單位轉入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個人對單位的依賴。但居民的單位情結不會立即消逝,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居民社區參與的積極性。

三、“村改居”社區問題的主要解決對策

“村改居”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組織,“村改居”隨著社會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應運而生。從當前“村改居”社區管理狀況來看,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規劃。相關管理人員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好社區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區的政治色彩,強化社會的服務功能

從街道社區當前的管理模式來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領導與被領導管理原則,即:社區受街道辦事處的領導,按照街道辦事處安排的任務行事,這不利于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對此,應該按照“政社分開”原則,重新定位政府與街道、社區之間的關系,為社會服務功能的有效發揮,提供良好環境。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在于:通過行使管理職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項服務,同時重新構建社區與基層政府之的關系。政府應轉變自身對社區的指導方式,從政策、財務等方面支持社區工作,而不應該過度地干涉社區事務。作為社區服務管理人員,不僅要認真完成上級安排的各項任務,更重要的是強化自身的服務管理職能,切實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努力做好社區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區居民政治參與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體系

篇(5)

一、街道重點調研課題

1、街道發展資金平衡問題的思考與對策。

要點提示:針對街道建設發展資金流量大、平衡難的現狀,圍繞街道長遠發展建設資金平衡要求,分析街道資金平衡現狀,提出街道短期以及長遠發展資金平衡的途徑和對策。

2、在太湖新城快速推進形勢下,如何做好企業穩心留根工作。

要點提示:圍繞太湖新城建設,加快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解決發展所面臨的難題等方面,提出思路與措施,提升穩心留根的實效性。

3、街道功能業的布點、策劃與爭取。

要點提示:根據太湖新城規劃要求,統籌考慮街道范圍內功能業的布點,提出項目策劃爭取的途徑及建議。

4、提高街道集體資產管理運營效益的研究。

要點提示:在總結街道集體資產清查登記工作的基礎上,思考分析制約街道集體資產運行效益的各類因素,以“規范、完善、有序”為要求,從規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入手,研究提出加強管理、提升效益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

5、提升城市建設品位內涵的思考。

要點提示:以全力打造與新城核心區相吻合的建筑精品為目標,從建筑的形態、建筑的品質、建筑的內涵、環境的協調等方面,研究提升城市品位、建設水平的策略。

6、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路與對策。

要點提示:圍繞城市管理“精細化”的要求,制定城市管理的目標,以及思路舉措,切實提升街道城市管理水平。

7、社區管理的思路與措施。

要點提示:按照現代化城市新型社區的要求,研究街道社區管理模式,在社區管理創新上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對策措施。

8、促進街道、社區集體財力穩定增長的方法與途徑。

要點提示:隨著太湖新城快速推進,街道也將處于加快發展的最后機遇期,突出以項目為抓手,對如何促進街道、社區集體財力穩定增長提出思路和對策。

9、打造街道社會事業亮點品牌。

要點提示:圍繞為轄區居民提供給高質量、高水準的配套服務,重點研究如何抓好社會事業的發展,分析現狀,提出打造社會事業品牌亮點項目的思路與途徑。

10、在轉型轉軌條件下的干部隊伍現狀及對策研究。

要點提示:在分析街道現有干部隊伍結構的基礎上,圍繞轉型轉軌的新要求,按照打造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目標,提出街道中青年干部隊伍建設的思路與對策。

11、干部隊伍作風效能建設的思路與策略。

要點提示:針對當前工作對干部隊伍提出更高要求的實際,治理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一些慵懶散慢等作風,明確干部隊伍作風效能建設的要求,研究推進落實的思路、舉措。

12、提升街道內外宣傳影響力。

要點提示:結合街道實際,重點從題材挖掘,宣傳報道,建立機制等方面入手,研究提升街道內外宣傳影響力的方法與途徑。

13、街道維穩工作機制研究。

要點提示:針對街道目前維穩現狀,在分析原因基礎上,按照“一般問題不出社區,突出問題街道解決”的原則,重點研究如何加強矛盾預防、化解、穩控工作,建立維穩工作新機制。

二、社區發展特色課題

各社區要著眼明年發展以及自身的發展特色,調研本單位明年必須抓好的重點工作,不要面面俱到,切實做到: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亮點、可供操作,調研題目自定。

三、相關要求

1、調研課題要緊密結合街道實際,突出明年工作重點,體現時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各調研課題的分工領導要高度重視,對調研課題認真研究和部署,抓好調研中的把關、協調、組稿等工作。

篇(6)

一、臨盤社區供暖失水現狀及危害

1.臨盤社區供暖失水狀況

表1 2011年11月~2012年3月臨盤區域供暖系統日失水量統計

供暖系統失水主要為管道漏水與用戶系統失水,也就是故障或缺陷失水和人為失水。如管網維修放水及室內暖氣維修放水(即部分居民因裝修等原因自己更換暖氣片在正常供暖時泄露,需放空 整棟樓系統內的水方可正常維修)屬于故障失水,用戶私自放水屬人為失水。

2.供暖失水造成的危害

暖網失水造成的損失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主要由原水成本、加熱水的燃煤損失和耗電損失、水處理成本和人工維修成本等組成。間接損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系統失調、系統補水造成的供暖溫度降低對收費工作的影響、加速水泵等設備老化及對單位形象的影響的間接損失。

二、臨盤供熱系統失水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況下供熱系統完全封閉,供熱系統壓力處于穩定工作狀態,但是由于管網中管道和附件的熱水泄露或熱水體積在發生變化,造成供熱系統工作壓力下降,所以需要向系統內補水,也就是系統失水。要加強失水治理,標本兼治,就要從對供熱系統穩定的影響要素入手,用系統枚舉方法找出產生失水的原因:

1.教育、宣傳不夠;

2.巡視不到位;

3.缺少系統分析,培訓不夠;

4.失水位置隱蔽復雜;

5.檢查、處罰措施不夠;

6.部分時段供暖質量差,用戶私自防水。

三、治理供暖系統失水的對策

1.加強人員教育與人員管理

1.1對各級人員進行失水危害和治理失水重要性的專題教育;

1.2確定失水控制指標,制定發現失水獎勵和責任失水的處罰規定;

2.優化運行管理和操作方法,保證管網查漏和防范效果,使管網處于完好和可控狀態

2.1提高管網水質管理要求,完善水質管理規定,及時檢測循環水質,除保持合理的PH值8.5-9.5;

2.2形成換熱站暖網用戶的鏈式管理體系,提高供暖生產的管理水平。

2.3在管網檢修和檢查基礎上,加強原始數據和情況積累,總結經驗,分析現狀,確定供熱檢查與搶修預案;

2.4把查漏時間放在非運行期集中進行,打殲滅戰,采取滿水查找等方法,集合改造盡量采取明鋪設管道方法;

3.加大計量和統計控制力度

3.1安裝流量計,精細管理。對各回路加裝流量計,根據每條回路的流量計數據,確認重點巡查區域。失水量每天統計一次,改為每小時統計一次,進一步精細管理挖潛增效,爭取更大的節水空間。通過統計數據發現,由于各支路所供熱用戶的性質不同,發生失水量高峰的時段也不同。如純粹的居民用戶,發生失水的時段一般在晚18:00一22:00及早6:00—8:00;而所供熱用戶中有餐飲、服務單位失水一般在午、晚就餐的時間。據此,除每天兩次的常規巡檢外,由隊干部帶頭在失水量高峰時段加密巡視。此外,還發現日失水量與室外溫度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即當室外溫度升高時,日補水總量亦相應的減少。因此,以臨盤社區為例,在運行季中期每小時補水量超過9方,后期每小時補水量超過7方,立即組織突發巡線;

3.2加強部分暖氣不熱等原因住戶回訪工作,減少住戶私自放水;

3.3加強失水工作的對比分析狀況,使用數據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況,及時上報;

4.堅決打擊用戶放水現象,進行廣泛宣傳和稽查

4.1結合測溫、維修服務檢查用戶供熱設施,制定用戶設施檢查制度,填寫用戶設施檢查記錄;

4.2對居民加強放水危害性和相關處罰政策的宣傳;

4.3供暖前期,兩次對主管網的各處和入戶的過濾器進行集中清理,以消除過濾網堵塞對暖氣不熱的影響;同時,對部分不熱區域也落實針對性處理。如:進行單線拆沖試驗以解決支線進出水閘門的堵塞情況;

4.4供暖前期,即進行暖網冷態循環,并對各住宅樓進行三次集中排氣。根據居民供暖回訪調查情況開始集中解決暖氣不熱的會戰,解決部分樓房因暖氣片堵塞嚴重導致的多年不熱的難點問題;

4.5供暖管網中加入臭味劑進行防盜水。

四、供暖系統失水治理效果

表2 2012年11月~2013年3月臨盤區域供暖系統日失水量統計

1.經濟效益

供暖初、中、后期的失水量比實施前共降低了5345方,直接減少損失約11.67萬元。

2.社會效益

篇(7)

一、影響社區安定和諧的風險因素分析

風險總是無處不在,但風險主要潛伏在基層,也發酵于基層。社區作為社會結構的最基本單元,已經成為社會治理的重心和難點,也應當成為我們實施風險分析的核心和焦點。當前,影響社區安定和諧的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市民化引發的文化沖突。農民是城鎮化的主力軍,農民進入城市生活,轉化為市民,不僅僅意味著生活環境的改變,還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變遷。然而,文化慣性的消極影響是長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區,一些剛從農村搬遷進來的市民仍然習慣于在社區公共場所晾曬衣物,在社區空留地種植自家菜園,婚喪嫁娶依然沿用農村習俗,占用社區公共場所大操大辦。當這些無序的行為方式與社區有限的公共資源發生沖突,并給他人帶來較大的不便時,人際沖突不可避免。而當這些沖突被從農村搬遷進來的市民視作關涉尊嚴之爭時,暴力沖突就會偶有發生,給社區治安帶來挑戰。

2、個體能力不足誘發的意外傷害。農民向市民轉換,存在一個轉換成本問題。首先是職業轉換,部分進城的農民原來的職業是種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當他們進入城市后,當不得不向非農化生產方式的轉化時可能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因為他們一般學歷水平較低,技能單一,在剩余勞動力過多與就業機會壓力較大的矛盾比較尖銳的社會轉型期,他們進城后可能會處于不穩定的無業流動狀態。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勞動強度大、時間長、條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報酬與付出的勞動不成比例。這種強烈的反差可能會促使個別人鋌而走險,利用社區住所為據點去從事黃賭毒等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但有暴利的行業,既為社區治理埋下了隱患,也為他們日后的人生悲劇打下了伏筆。除此之外,他們剛到社區生活,由于對城市環境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財產被盜、火災事故、財產詐騙等方面,可能也會相對略顯遲鈍,受傷害的概率也會相對增加。

3、社區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災。社區是社會的縮影。當前社會面臨著的各種傳統的和非傳統的、自然的和社會的風險,這些風險絕大多數都能在社區感知得到甚至出現過。但無論是社區的資源、能力還是社區居民的心理,都與應有的抵御風險的需求存在著差距。諸如,以進城農民為主體的社區,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計,對涉及風險管理等社區公共事務,絕大多數都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態度;社區居民來自不同區域,相互之間缺乏類似于村民之間的長期聯系,缺乏互幫互助的前提;對于社區管理者,社區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認識狀態,缺乏對他們的必要信任和依賴。這種一盤散沙似的狀態,決定了社區居民在應對突發性災害風險時顯得孤軍奮戰,若再次發生類似“非典”那樣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在災害的初期社區居民會因社區組織不力而顯得孤立無援。

4、訴求渠道不暢導致的。農民進入社區獲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時,也面臨著真正進入市民社會的制度壁壘。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礙,他們可能暫時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的養老、醫療、保險、就業、教育、司法救助等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他們進入城市遭遇著職業轉換的艱難,市民身份與農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穩定的經濟來源以及不斷增大的日常生活開支等多重壓力。如果他們的境遇長期以來無人問津并無法改變,那么他們就難以真正融入市民社會,他們雖身在社區,心卻離游離于城市社會之外,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偏激的特殊社會群體。同樣的境遇及訴求易于促使他們心理上共鳴,行動上協同,最終可能會組織起來醞釀并發動一系列的,從而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風險預警系統可以為社區風險識別提供技術支持,為社區風險分析提供基礎支撐,為社區風險監控提供合理保證。但是,對于大多數社區而言,風險預警機制的建設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一般社區都設立了門衛制度,制定有發現重大風險后如何報告和進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區還在社區主要場所安裝有視頻監控設施。對于防火防盜,大多數社區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義務。但是,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也明顯存在防范范圍狹窄,防范手段單一,防范措施不力等問題。主要表現為:

1、缺乏對風險預警知識的重視。依據海恩法則,每次風險事件爆發都是量的積累的結果。長期以來,社區對居民的風險教育形式也僅僅是向轉述他們幾句風險防控口號,張貼幾張宣傳加以警示,對風險事件爆發前的多次出現的輕微事故視而不見,對事故發生前未遂的先兆視而不見、放任不管,最后風險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對社區居民的風險防控教育還任重道遠。

2、缺乏對風險事件形成機理的反思。每一次風險事件常常會造成社區或者居民的損失,但每一次風險事件的發生也為社區提供了一次絕好的審視風險預警機制缺陷、發現風險控制措施的薄弱點的機會。但是,目前多數社區更傾向于將風險事件的發生當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將風險事件簡單地歸咎于個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類似事件在社區反復重演。

3、缺乏對風險監控的必要條件。首先,擔任與風險治理相關的社區居委會干部一般都年齡偏大,風險意識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術手段匱乏。在他們主導下的風險控制,預警信息可能難于及時、有效地溝通、傳遞;其次,社區居民也缺乏對于諸如滅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練,在災害降臨時,居民控制風險事件的能力還無法預知;再者,一般社區出于管理經費緊張的事實,社區對風險預警及風險監控也沒有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在人力資源不足、信息傳遞不暢、制度激勵缺失的情況下,社區對風險的監控效果將打折扣。

三、如何建構群防群治的社區風險管理預警機制

未雨綢繆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區風險治理的重點必須放到“預防”上來。這就要求必須把“預警”放在首位,不斷發展和完善預警機制,提高預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減少社區風險事件的發生。

1、抓組織建設,建立全員參與的風險預警參與機制。個體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個體力量整合起來,才能形成預防風險的強大合力。社區居委會應將制定社區風險治理規劃,在風險預警建設機制上堅持把機構設置、人員分工、獎懲制度等落到實處。在參與主體上,堅持群防群治,全員參與;在機構設置上,依法成立治保會、調委會;在責任分工上,根據各社區面臨的不同的風險特點及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成立以治保會為骨干,組建不同類型群防群治預警隊伍,特別應吸納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觀念強,身體健康的復員軍人及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其中,力爭做到各司其職、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獎懲制度上,對表現突出,有及時發現風險苗頭且預防得力的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進風險預警全員化,才能增強社區風險預警能力。

四、抓平臺建設,建立常抓不懈的風險預警普教機制。

風險教育是建構社區風險預警機制的基礎性工作。社區應從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著眼,堅持把風險知識普及作為一項日常性工作來抓。在社區各主要路口設置消防宣傳欄、防范意外傷害知識宣傳欄,在社區培育一種重視風險預警的氛圍。同時,對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災害風險以及出現頻次較高的風險,應廣泛征求社區居民意見和建議,賦予他們更多的知情權和發言權,讓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風險的過程也成為廣大居民接受風險教育的過程。再者,定期開展風險教育活動,每月開展一次風險知識教育活動,通過召開風險管理座談會、發放預防風險知識宣傳冊等形式,讓風險意識始終與居民同在,讓風險預警活動始終與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設,建立高效便捷的風險預警情報機制。

情報信息是社區風險預警的前提。情報的來源除了社區居委會干部外,社區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為了增加信息來源,社區居委會應當鼓勵居民之間加強信息交流,可以鼓勵他們建立社區QQ群,舉辦社區居民聯歡制,建立“十戶聯防” 等制度。只有社區居民在風險預警信息上互通有無,才便于及時發現社區風險的蛛絲馬跡,進而采取預警措施。另外,社區還可以從居民對社區風險治理評價、群體上訪事件以及新聞媒體報道的其他社區輿論信息等渠道中審視本社區中風險預警機制的結構性缺陷,從而為從源頭上預防社區風險的提供有效對策。

六、抓硬件建設,建立科學可靠的風險預警監查機制。

硬件設施是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的基本依托。社區除建立必門衛制度,實施社區檢查登記制外,對于新設立的社區,也應當盡快安裝視頻監控設施,盡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但與事發后被動補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還是十分有利于社區居民的。除此之外,實行夜間巡邏、重點地段、重點事項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風險預警的必備形式。由此形成門防、技防和人防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風險預警模式。

七、抓系統建設,建立齊抓共管的風險預警升級機制。

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社區作為城市風險治理大系統中的基本單元,在社區風險預警機制建設方面不能唱“獨角戲”,它必須與社會其他單位及系統團結協作,才能實現風險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區有必要同街道(辦事處)等上級部門保持緊密良好的聯系,爭取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獲得它們的大力支持。社區有必要邀請公益律師走進社區,為社區群眾釋疑解惑。社區還可以與街道綜治辦聯合開展“和諧家庭,拒絕暴力”活動,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建立“健康進萬家”活動,與消防部門合作開展“消防進社區”活動,與交警部門合作開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必然為社區風險預警機制提檔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唯有如此,一個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幸福社區建設才會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王青山,劉繼同. 中國社區建設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楊雪冬. 風險社會中的復合治理與和諧社會[J].探索與爭鳴,2007,(02).

篇(8)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2-0101-02

近年來,我國濫用人數增長迅速,濫用呈現加劇態勢。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發現、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名,其中2014年新發現吸毒人員48萬名。參照國際上通用的吸毒人員顯性與隱性比例,實際吸毒人數超過1 400萬。全國涉毒縣市區增至3 048個,占全國縣市區總數9成以上,其中吸毒人員百人以下縣市區754個、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縣市區1 545個、千人以上縣市區749個。2015年,全國共查處有吸毒行為人員106.2萬人次,其中新發現吸毒人員53.1萬名,同比分別上升20%和14.6%。同時吸毒人員肇事肇禍案件多發趨勢明@。濫用不僅威脅人類健康,同時給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巨大社會風險。目前我國濫用問題的治理還遠遠不夠,因此,不斷加強和深入濫用問題的治理研究意義十分重大。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從社會學視角出發對我國濫用問題的研究熱點進行概要式梳理。

一、對以往研究熱點的綜述

國內學者對濫用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從社會學視角對濫用問題開展實證調查研究,則是最近十余年才開始的。目前,我國學者對濫用問題的社會學研究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濫用人員群體特征的調查研究

國內學者對濫用人員群體特征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主要有對青少年吸毒人群和女性吸毒人群等的調查研究。唐斌通過分析青少年吸毒群體特征時發現,亞文化的傳遞是青少年吸毒群體的主要特征,同時他調查研究了亞文化如何是在群體中得以習得與傳承及群體成員的相互認同[1]。隨著女性濫用者的增加,學者們對女性吸毒群體的特征進行了研究。劉暉等從女性社會學視角出發研究了女性濫用的特征,并認為相對男性而言,女性吸毒更有“被動吸食”和帶有男性吸毒助“性”的受害者特點[2]。萬志紅通過云南青少年吸毒群體的調查發現,邊疆地區青少年吸毒群體存在與內地濫用者不同的特征,其中包括年齡更加低齡化、受教育程度更低、民族多樣化等特點[3]。隨著新型濫用加劇,一些學者研究了新型濫用人員的群體特征。沈康榮首次對我國吸食新型的濫用者的群體特征進行調查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濫用人群凸顯“三多”――男性眾多,低學歷人員多,無業人員多;濫用種類相同――主要是冰毒、和;濫用人數增長迅速[4]。

(二)濫用人員染毒成因及復吸歸因的調查研究

段偉、祝小慧從社會心理動機理論研究青少年的染毒原因,認為青少年不良的個體心理如不加以正當引導,則可能會成為導致青少年染毒的重要內在心理因素[5]。廖龍輝在對青少年吸毒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青少年濫用行為的成因進行了“社會-心理”因素的綜合[6]。夏國美在調查的基礎上從更深的文化和制度層次分析了青少年吸毒問題背后的原因[7]。莫關耀等通過云南濫用嚴重的八個州市的調查和訪問,分析了云南省新型濫用的朋輩群體因素,指出交友不慎成為35歲以下青少年濫用新型的主要外因[8]。楊玲等通過對吸毒者回歸社會后的認同感、歸屬感及復吸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戒毒人員回歸社會之后普遍缺乏親密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互動。不利的社會處境、社會支持的缺乏、歸屬感的缺乏等是導致復吸的重要原因[9]。

(三)濫用的社會危害的調查研究

國內研究者對濫用社會危害的研究主要從個人、家庭及社會等層面展開論述。秦和平的《西南民族地區的危害及其對策》一書是目前國內系統地認識西南民族地區的危害及禁毒對策的專門著作,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系統分析了西南民族地區的毒害,并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實際,提出了積極的建議[10]。夏國美、楊秀石等人所著的《社會學視野下的新型》一書,對新時期出現的新型濫用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新型吸食者與傳統吸食者的人口學特征、濫用特征以及風險的對比研究后,發現新型存在傳播快、心理成癮性高、治理難度大等社會危害性[11]。

(四)濫用的防治措施及禁毒政策實證研究

這類研究有的從總體上探索吸毒行為的防治對策,而有的注重研究地方特色的防治策略。馮麗平經調查分析認為,戒毒人員復吸問題和后續生存教育問題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她對如何降低復吸率,如何營造一個“潔凈”的社會環境和完善社區戒毒管理模式來鞏固戒毒成效等進行了研究[12]。錢寧借鑒了社會支持網絡的概念,調查訪問了昆明在戒毒幫教、創建無毒社區活動中所采取的一些舉措,從社會工作層面研究社區戒毒方法――即“金碧模式”[13]。韓丹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江蘇吸毒人群進行調查,提出“生理――心理――社會”為一體的社區戒毒綜合模式,從生理、心理、社會三重維度構建了吸毒人群的社會支持體系,以此有效干預和治療海洛因人群的成癮問題[14]。陳曦、何詠梅研究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禁毒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及提出了探索具有民族化、本土化特色的禁毒教育的一些對策[15]。鐘瑩、梁國勛研究了如何運用個案管理方法在社區戒毒人員中開展工作,如何整合社區資源,提升社區禁毒的專業化服務水平[16]。劉愛嬌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總結了昆明強制戒毒所經驗,提出了包括脫毒治療、教育管理等九個第一的“昆明戒毒模式”,探索出了一條戒毒工作的特色之路[17]。

二、研究現狀評析及展望

近十余年來我國濫用問題的社會學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我國學者在借鑒國外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與訪問,分析了濫用者的群體特征、吸食原因、濫用危害,提出了一些對吸毒人員的社會干預政策。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還存在如下缺陷。

一是國內學者多采用“現狀、特點與趨勢分析成因分析影響分析應對策略與結論”這一研究路徑,研究模式較為局限。二是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研究的嚴密性、客觀性、價值中立等方面還存在欠缺。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問題研究都以定量調查研究為主,濫用問題調查多采用簡單問卷數據調查,在問卷的設計科學性與時效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對吸毒人員的吸毒史、生命史進行深入持續性的參與觀察、訪問及行動研究等的質性研究還比較欠缺。三是我國學者的濫用問題研究缺乏對濫用問題進行社會學學理的探討,應加強從社學學理的角度出發,加強社會文化層面分析解決濫用問題的研究,通過多視角、多層次對濫用群體進行深入研究,最終找到濫用行為的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從而為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提供有益的借鑒。四是研究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展。目前國內關于濫用問題的研究集中在吸毒人群現狀、成因、濫用影響、防治干預措施等方面,例如吸毒人群的家庭研究、新型相關領域研究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濫用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濫用問題不斷演化與變異。濫用問題涉及政策、經濟、文化、社會、倫理等諸多方面,為進一步減少問題的社會代價,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根據國內外毒情的變化,并結合我國的國情、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利用社會學的學科在社會問題研究的獨特優勢,進一步加強濫用問題的專題實證研究,同時不斷深化拓展濫用問題的研究視角,進行跨學科的整合性研究,逐漸深化符合地方特色且有可操作性的濫用問題治理的社會政策研究,逐步構建我國的濫用的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唐斌.淺析青少年吸毒的群體性特征及防治[J].禁毒研究,2005(1).

[2]劉暉,劉霞.女性吸毒特質誘因的社會學述評――以新型為解釋視角[J].學術界,2011(6).

[3]萬志紅.云南青少年吸毒現狀分析[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7(1).

[4]沈康榮.新型使用者的群體特征[J].社會觀察,2007(6).

[5]段偉,祝小慧.當前青少年吸毒危險因素及治理對策[J].中國藥物依賴雜志,2008(17).

[6]廖龍輝.當前青少年吸毒行為現狀及其成因的社會學分析[J].青年探索,2001(4).

[7]夏國美.社會學視野下的禁毒研究[J].社會科學,2003(10).

[8]莫關耀,杜敏菊.云南35歲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的朋輩原因分析及預防策略[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4(6).

[9]韓丹.國外吸毒問題的社會學研究述評――以美國相關研究成果為例[J].唯實?社會縱橫,2010(3).

[10]秦和平.西南民族地區的危害及其對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11]夏國美,楊石秀,等.社會學視野下的新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12]馮麗平.對吸毒人員后續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06(1).

[13]錢寧.社區戒毒的控制與支持網絡――昆明市創建無毒社區活動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

[14]韓丹.吸毒與艾滋病問題的社會學研究――以江蘇吸毒人群為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篇(9)

[2] HulmePE, Py?ekP, NentwigW, etal. WillThreatofBiologicalInvasionsUnitetheEuropeanUnion?[J]. Science, 2009, 324(5923):40-41.

[3] 肖媛媛,中國因外來物種入侵年損失1200億,治理投入難估[EB/OL]:.http:///gn/2012/09-12/4176351.shtml, 2012-9-12.

[4]王茂鋒,廣東省以成為全國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省份[EB/OL]:.http:///ShowInfo.aspx?Id=13639,2010-11-30.

[5] 郎薦轅.廣東原生態警報:外來動植物種大入侵[EB/OL],http:///html,2009-8-3.

[6] 李霈韻.廣東惠州水浮蓮成災 兩江變成“大草原圖片來源于中新網新聞[EB/OL]:http:///tp/hd2011/2015/04-10/503519.shtml,2015-4-10.

[7] Bax, N., Williamson, A., Aguero, M., Gonzalez, E. andGeeves, W..Marineinvasivealienspecies: athreattoglobalbiodiversity[J].Marinepolicy,2003,27(4):313-323.

[8] Daab, M.T.andFlint, C.G..PublicreactiontoinvasiveplantspeciesinadisturbedColoradolandscape[J].InvasivePlantScienceandManagement, 2010,3(4):390-401.

[9] 柏成.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環境保護,2002,(8):21-23.

[10]陳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亞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策略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生物多樣性,2001,9(4):466-471.

[11]萬方浩,郭建英,王德輝.中國外來入侵生物的危害與管理對策[J].生物多樣性,2002,10(1):119-125.

[12]吳金泉.發達國家應戰外來入侵生物的成功方法[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32(5):1040-1055.

[13]黃澤文,練惠通,田麗粉,等.廣東農業外來有害生物空心蓮子草入侵的歷史階段與特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0(3):35-39.

[14]黃澤文,練惠通,王禾軍等.廣東地區重要農林入侵植物的防治與利用[J].農業科學與技術: 英文版,2014,15(5):846-849.

[15]練惠通,黃澤文,張波等.廣東農業外來有害生物薇甘菊入侵的歷史階段與特點[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0):6695-6698.

[16]練惠通,黃澤文,朱文忠等.廣東農業外來有害生物水葫蘆入侵的歷史階段與特點[J].古今農業,2014(1):17-25.

[17]張波,黃澤文,練惠通等.廣東重要農林有害外來生物飛機草入侵的歷史階段與特點[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7):114-118.

[18]張波,賴韋文,王美蘭等.廣東農林外來有害生物紅火蟻入侵歷史考察[J].福建林業科技,2015,42(3):147-152.

[19]王艷玲.農林外來有害生物紅火蟻入侵的問題建構與社會管理研究[D].廣州:華南農業大學,2014.

[20]張波,王日芳,賴韋文等.環境社會學視角下廣東外來入侵生物福壽螺的危害分析--兼談外來生物入侵的防治與管理[J].農業災害研究,2014,4(12):34-38+65.

[21]王超,李慎磊,陸永躍.基于認知程度評估的紅火蟻管理策略與方式探討[J].廣東農業科學,2014,41(10):232-236.

[22]Andreu, J., Vila, M. andHulme, P.E..AnassessmentofstakeholderperceptionsandmanagementofnoxiousalienplantsinSpai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43(6):1244-1255.

[23]Bardsley, D. andEdwards-Jones, G..Stakeholders' perceptionsoftheimpactsofinvasiveexoticplantspeciesintheMediterraneanregion[J].GeoJournal,2006,65(3):199-210.

[24]Colton, T.F. andAlpert, P..Lackofpublicawarenessofbiologicalinvasionsbyplants[J].NaturalAreasJournal,1998,18(3):262-266.

[25]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Socialperceptionsoftheimpactsandbenefitsofinvasivealienspecies: 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J].BiologicalConservation,141(12):2969-2983.

[26]IkedaT, AbeG. PUBLICAWARENESSOFINVASIVEALIENRACCOONS (ProcyonIotor) INJAPAN[C]// AbstractsofManagingBiologicalInvasionsunderGlobalChange――InternationalCongressonBiologicalInvasions. 2009.

[27]Vanderhoeven, S., Piqueray, J., Halford, M., Nulens, G., Vincke, J. andMahy, G..PerceptionandunderstandingofinvasivealienspeciesissuesbynatureconservationandhorticultureprofessionalsinBelgium[J].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11,47(3):425-442.

[28]Eiswerth, M.E., Yen, S.T. andvanKooten, G.C..Factorsdeterminingawarenessandknowledgeofaquaticinvasivespecies[J].Ecologicaleconomics, 2003,70(9):1672-1679.

[29]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Nunes, P.A.,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Analyzingthesocialfactorsthatinfluencewillingnesstopayforinvasivealienspeciesmanagementundertwodifferentstrategies: eradicationandpreventio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48(3):418-435.

[30]王禾軍,黃澤文,李桂友,等.廣東惠州主要農業外來有害生物入侵與防治史研究――以博羅縣為中心[J]. 古今農業,2015(2):9-21.

[31]PN050.廣東惠州十年鏖戰紅火蟻近千畝農田因蟻撂荒[EB/OL]:.http:///a/20141117/42488759_0.shtml,2014-11-17.

[32]呂君,劉麗梅.草原旅游發展中社區居民環境意識水平的調查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1):40-49.

[33]田萬慧,陳潤羊.甘肅省農村居民環境意識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年齡, 性別, 文化水平群體的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27(5):33-39.

[34]郝明月.垃圾分類中環境意識與環境行為的相關性探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類現狀及環保意識的調查[J].內蒙古環境科學,2009,21(2):5-10.

[35]劉麗梅,呂君.草原旅游發展中旅游管理部門環境意識的調查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2):160-165.

[36]唐學玉,李世平.安全農產品生產戶生態環境意識研究――以江蘇省321戶無公害韭菜種植戶為例[J].生態經濟,2012(4):104-106+117.

[37]周錦,孫杭生.江蘇省農民的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9(3):47-52.

[38]Beck U. World at risk[M]. Polity, 2009.

篇(10)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微藻能夠讓氨氮轉化為蛋白,具有光合效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近年來開始在污水處理領域應用。

國慶前夕,大成食品集團、萬科集團、華大基因及凱達環保宣布合作,這4家在各自領域內堪稱翹楚的公司,聯手跨界進入環保產業。4家公司共同成立綠倍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綠倍生態”),試圖通過微藻技術為畜牧業提供生態環境解決方案。

霧霾、PM2.5、碳排放……隨著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這類污染熱詞幾乎婦孺皆知。然而,畜牧業污染也不容小覷。一項來自養殖業的權威調查顯示:我國現有7億頭豬、1500萬頭牛,一年的糞污就有31億噸。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這些排放物中相當大一部分未經處理。

大成食品集團董事局主席韓家寰表示,與因“冒煙”而備受矚目的鋼鐵業、煤炭業相比,畜牧業污染可謂悄然無聲,但實際上已成為國內僅次于鋼鐵、煤炭的最大污染行業。他呼吁,“畜牧業污染治理不能再退讓了,不能再抱有一絲僥幸了”。

畜牧業已成生態環境高危殺手

據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表明:畜牧業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的排放量分別為1268萬噸、106萬噸和16萬噸,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1.9%、21.7%、37.7%。化學需氧量越高,就表示水中的有機物污染越嚴重,僅從這一指標對比來看,畜牧業化學需氧量是農業總污染的95.78%,是工業污染的2倍。

而來自卓創資訊的一組研究報告顯示,畜牧業占與人類有關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5%,而一氧化二氮全球暖化潛能是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中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產生的糞便。

“畜牧業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水源污染、點源污染、土地污染、排放污染、空氣污染等幾大方面。這些污染如不能得到及時治理,不僅會制約畜牧業發展,還將加劇環境污染。”9月29日,在綠倍生態成立儀式上,韓家寰如是說。

眾所周知,養殖業的發展離不開種植業,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充足的有機肥,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農牧分離、種養脫節,無法實現西方發達國家土地與養殖場結合的大農場糞污還田模式,加劇了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大多數養殖場對糞便污水未經處理而直接排放。畜禽養殖業未經處理的廢水中氮磷含量很高,這種廢水一旦排入河流和池塘中,會造成對氮磷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如果廢水滲入地下水中,會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減少,有毒成分增多,當超出水體自凈能力時,便會造成永久性污染,并難以恢復。

一直關注環保的萬科集團董事長、阿拉善生態協會原會長王石也注意到這一危急現狀。與近幾年鮮有亮相地產活動不同,王石全程參與了綠倍生態成立活動,他表示,治理畜牧業污染刻不容緩,每個人都有責任去面對。他稱自己雖是外行,但愿意為此站臺。

四強聯手研發微藻廢水處理系統

“畜牧業不僅涉及三農,更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于畜牧業污染的治理,需要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共同來推動,即一方面需要國家意志的頂層設計,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用經濟手段,動員市場的力量共同治理,在達到抑制畜牧業污染目的的同時,還能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發展。”業內人士稱。

大成食品集團是一家有著58年歷史的食品企業,韓家寰告訴記者,“我們日常在盡力減少污染的同時,也在關注整個行業的現狀,我們認為,既然畜禽養殖的消費量越來越高,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業,那從業者唯有主動做出改變。”

該怎么改變呢?韓家寰的思路是,凝聚有核心競爭力的合作伙伴,通過開發新技術實現突破。最終,大成食品集團聯合華大基因、凱達環保、萬科集團,成立綠倍生態,將關注點聚焦在微藻科技上,試圖通過微藻技術解決畜牧業污染的問題。其中,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凱達環保擁有15年農牧業廢水治理穩定達標經驗,已建成遍布全國十幾個省市的200余座廢水處理工程;萬科則在環保社區生態方面有著卓越的實力。

據介紹,微藻至今已伴著地球走了30多億年,能夠直接讓氨氮轉化為蛋白,實現有機生物的逆轉化;有陽光時以自養模式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在黑暗時則以異養模式進行呼吸作用從而生長。

“了解到這一特性后,綠倍生態通過獨有的微藻技術、強大的基因研發落地能力以及專業的運營團隊,協助養殖、食品等相關企業設計及運營微藻廢水處理系統。該系統能夠克服傳統污水處理方法引起的二次污染,同時還能夠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有效去除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有機物質。”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徐迅表示。

根據綠倍生態的布局,未來將通過微藻處理系統,借助食物鏈的循環利用系統,以沼氣、有機肥和微藻系統為紐帶的生態鏈,將畜牧養殖生態、人類社區生態以及食品加工生態聯系在一起,從而做到資源再循環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綠色高效的目的。

對此,業內專家指出,生態養殖,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畜牧業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而無論是比較領先的微藻技術,還是目前其他制造有機肥等技術創新手段,都在朝這一方向發展,是市場的良性探索。

微藻治污費用

比所有傳統方式都要低

“目前畜牧行業的現狀是,很多畜牧業企業對于節能減排工作都覺得‘心有余力不足’。”有專家告訴記者,“不斷壓低甚至忽高忽低的產品價格和一再上漲的節能減排成本形成了一個剪刀差,令企業處境艱難。”

記者了解到,盡管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養殖、種植方面的新技術、新工藝,但在農村以及很多養殖場最后應用不了,因為很多養豬戶、種植戶覺得成本太高。那么,這種狀況下,微藻技術創新怎樣才能落地,獲得更大的市場呢?

對此,凱達環保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勛表示,用綠倍生態的微藻處理系統治理廢水,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運行費用比所有傳統的方式都要低,無論大型養殖場還是小型養殖場都有望達標。

上一篇: 電力工程事故案例 下一篇: 中醫基本理論基礎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右旗| 沈丘县| 平舆县| 宜兰市| 晋宁县| 濮阳市| 云浮市| 青神县| 望谟县| 元朗区| 和田市| 邻水| 孝昌县| 濉溪县| 庐江县| 鄱阳县| 商都县| 彭阳县| 麻江县| 新民市| 吐鲁番市| 会理县| 吴川市| 平远县| 石家庄市| 山丹县| 云安县| 泽州县| 大姚县| 昆山市| 江川县| 通许县| 搜索| 阳春市| 鲁山县| 柞水县| 宜丰县| 西宁市| 乐安县| 澄迈县| 肃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