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4: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律法規合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推出各類集合理財產品。2004年,我國商業銀行加快推出人民幣理財計劃;2005年,券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面世;2006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和券商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進入快車道,集合理財競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金融市場上交易的金融產品或者金融工具都是體現一定權利義務和責任關系的合約,明確金融產品的法律關系是金融活動有序展開的基礎。對同一類產品應該統一立法,為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風險進行明確劃分和適當分配,目的是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防范風險。把當前眾多金融機構開展集合理財產品統一到信托軌道上來,可以滿足投資安全和投資效率的雙重需要,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秩序。
信托的擴展運用
上世紀初,我國模仿英美法系國家導入信托業,信托投資公司即脫胎于銀行業,其功能定位的爭論從未停息。改革開放以來,信托業繼續被引入金融投資領域,之后信托投資公司雖然歷經五次整頓,甚至《信托法》頒布實施多年,我國信托業的定位問題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理論兼實踐問題。
事實上,信托與公司、委托-等一樣,屬于一種制度性“公共物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理財市場的競爭加劇,出現了對信托制度進行拓展運用的客觀要求和趨勢,從而信托制度的內在價值和功能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有所張揚。在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制度的確立是信托制度拓展運用的典型。此后,企業年金等引進信托制度,社保基金、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產業投資基金、房地產信托基金以及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都有運用信托制度的要求。銀行集合委托貸款以及券商集合理財計劃限于委托制度框架內,不過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管制結果。
信托制度拓展運用可以看作金融混業的一種因素或征兆。同時,表明信托業已經朝著打破“制度壟斷”和“行業壟斷”的方向邁進,信托公司面臨的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不同機構之間、不同金融行業的競爭,還面臨如何運用信托制度的競爭。具有典型意義的是,中國證監會于2004年10月21日《關于證券公司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原則規定的基礎上,對證券公司設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開展集合資產管理業務的具體操作及監管事宜進行了詳細規定。2005年3月,經證監會批準的光大證券“光大陽光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和廣發證券“廣發理財2號集合理財計劃”相繼成立。
《通知》內容在多方面出現了與信托公司的資金信托管理辦法內容相似,甚至接近的地方,為防范道德風險和變相融資,設置了明確而詳盡的規則。該產品實際上是基金產品與信托產品的共生物,形式上偏重于基金,實質上則是信托關系,而名義上卻是委托關系。從設立專門的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來看,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具有信托特征。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不管是以證券公司的名義設立,還是以集合資產管理組合的名義設立,標的所有權都發生了轉移,從而超越民法對于委托理財的規定,符合信托法的規定。因此,如果對集合資產管理業務按信托法的要求進行規范,更有利于發展。
從監管層面來看,如果將信托定位于信托投資公司從事的信托業務,而否認社會上已經存在的以委托面目出現的信托樣態,容易人為制造制度性風險。在我國當前金融經營分業管理的模式下,不能以主體身份判定營業特征,其他金融機構從事的信托業務也應該劃定為信托范疇,防止剝奪他們存在的合法基礎,尤其是信托機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脫法功效,管制之間的空白和沖突反而為其所用,這就可能釀造普遍的脫法行為,令大量交易行為處于非法與合法之間的灰色地帶。應當允許信托的多元化,否則這種“地下”信托容易引發新的交易安全問題。
立足信托關系的集合理財產品
我國金融機構選擇信托模式競爭理財市場的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原因,即信托模式本身就是“好用”的金融工具。“好用”主要是說信托產品具有靈活性和規避管制的“自由基”,具有高度彈性空間,在打通不同金融市場以及金融與實業領域的間隙方面具有特別深刻的穿透力,同時又具有良好的集資效應,可以迅速覆蓋社會的機構投資者和自然人投資者。金融機構的金字招牌,吸引眾多停留在存款認知水準的百姓大眾的注意力。
在各類金融產品推出之際,監管機構應預先以法規形式明確禁止不當行為,防止和最大限度地減少逆向選擇的可能性。例如,防止假債券回購、假委托存款委托貸款、假信托業務等。否則,一旦問題暴露了時尋求解決辦法,往往代價沉重。尤其是利用信托機制集合投資或集合理財類的產品,因其規模大且善于規避管制,如果不強制安排交易結構和規范標準的法律結構,否認其信托性質和潛在的巨大風險,等待證券業、銀行業的將是信托投資公司已經走過的重重困難。
作為表外業務的理財產品本來應當由投資者承擔投資風險,但前提是金融機構作為受托人已盡法定和約定的善良管理和誠信義務。如果金融機構未盡義務,則應承擔信托責任或者最低也是違約責任、過錯賠償責任,由表外強制轉化為表內。金融企業的表外業務并不一定是無風險的業務,事實證明,大量的表外業務可能是風險過大或者在一定觸發因素、誘導因素出現時容易轉化為現實風險。我國普通投資者對投資風險意識比較淡薄,同時,他們并不能有效區分表外和表內金融產品的風險度,在選擇金融產品時往往是依據金融從業人員的解釋和廣告,甚至僅僅憑借金融機構的看板和條幅來購買。而事實上,很多銀行集合理財產品從一開始就已經走樣,例如規定收益率;券商的集合理財產品亦未脫此窠臼,例如在文件中規定“客戶在封閉期內可優先獲得3%的凈值增長率,低于部分管理人用投入資金補足”,在措辭上使用“優先獲得”,也就是對投資者在封閉期內的收益作出保證,實為隱性保底條款。
信任制度下的集合理財產品滿足投資安全和投資效率的需要
集合理財產品按照信托法所規定和塑造的信托關系進行規范,不僅僅是因為我國已經頒布了《信托法》,引入了信托制度,而是因為信托制度所固有和特有的功能以及制度張力可以滿足集合投資所必需的投資安全和效率的要求。相反,基于委托關系的制度,則不如信托制度提供的安排更加具有安全性和效率性。
信托制度對投資安全性的保障
信托財產獨立性是信托制度的最重要法律原理。信托財產的獨立性原理,使得信托財產與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以及其他的信托財產之間的風險隔離開來,大大減少了信托財產所面臨的法律風險,是一種有效的破產隔離財產保護方式。
在信托制度確立的權利架構中,受托人雖然是以自己的名義對信托財產進行投資運作,但是受托人所擁有的權限并不是無限度的。委托人可以在信托合同中明確規定受托人管理、運用、處分信托財產的方法,或者對受托人運用信托財產提出明確的風險保障標準,對受托人的管理權限作出明確規定和限制。委托人對信托財產運用標準的限制,可以大大提高投資的安全性。
在信托制度確立的義務架構中,信托關系中的受托人法定義務比委托關系中的受托人法定義務嚴厲,受托人管理信托財產,必須恪盡職守,履行誠實、信用、謹慎、有效管理的義務。信托法要求受托人將其個人財產與信托財產分離,使信托財產形成一個獨立的財產實體,免受當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債權人追索,保持其相應的獨立性和穩定性,這是委托制度所不能具備的。
信托制度對投資效率的保障
信托法規范為信托當事人進行交易提供了訂立信托契約的標準,并為建立信托關系提供了“一套強制性的標準化約款,可以大大降低締約的交易成本。”通過提供受托人義務,包括忠實義務和善良管理義務等信托法的默示規則,為交易主體提供了效率。信托法中,許多任意性條款為當事人確定權利義務提供了極大便利。而投基資金領域信托契約的標準合同形式,大大減少了基金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成本。
信托法以信托財產的獨立性為核心,整體安排與信托財產有關的諸多法律關系,以便實現設立信托的目的。信托法不但使信托當事人通過信托合同的方式,建立信托結構妥善處理,相互間權利義務變得相當方便,并且對當事人與信托財產、各當事人自己的債權人與信托財產,及信托財產與交易第三人之間復雜的責任體系作出了整體妥當安排。尤其是信托通過受益權的分割、分層等與證券市場有機結合起來,在資產證券化領域巧妙運用,促進了金融資產的交易效率。
委托關系中的委托人并不是以所有權人身份運用的信托財產,因而在交易時往往需要提交授權文件等,并履行必要的確認手續,這樣做往往持續時間較短,往往是一事一委托,受托人的自在委托法律關系中十分脆弱,受托人常常缺乏對受托財產中長期投資盈利的戰略考慮,因而交易效率不高。在信托制度中,受托人運用信托財產時,是以所有權人名義進行交易,而且受托人往往是基于受托財產的中長期戰略目標進行管理、運用、處分,故交易效率顯然高于制度。
受托人的管理運用權和財產托管權能分化,產生了投資基金的法律架構。此外,賬戶管理的職能也可以由專門銀行負責,出現了年金分權制衡模式。這種法定化和定型化結構是市場長期選擇的結果,也是法律強制擬制的產物。將金融市場上出現的集合投資或理財計劃規范為信托,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信托法原理調整和規范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保護當事人權益,并促使監管部門統一監管信托業務。
隨著我國普通民眾財富的累積,人們日益要求金融機構豐富和發揮代客理財的金融功能。信托與證券、公司、等最普遍的交易手段日益結合,融入現代金融市場,成為規范和引領投資、融資和理財行為的基礎性制度單元。因此,運用信托完善我國集合投資制度是一種優質的選擇。目前,券商理財、銀行人民幣理財尚游離在信托之外,反映了在分業經營格局下不同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關系協調性尚嫌不足,各監管部門應摒棄過去作為行業代言人的角色,將監管目標始終定位于保護投資人利益之上,從界定集合理財的信托關系入手,拋棄分業監管門戶之見和利益之爭,統一對集合投資行為定章立制,防范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盛學軍.中國信托立法缺陷及其對信托功能的消解[J].現代法學,2003(11)
2.王文宇.新金融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現場有隱患,自己發現不了,檢查不出來,這是基層安全員,尤其是剛剛從事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員面臨的普遍問題,也就是大家說的能力不足的問題。按理說,安全員自身能力欠缺,是不能從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由于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通常以應付湊合的態度,安排一個人或幾個人擔任安全員就可以了。企業負責人很少過問安全員的知識、能力問題。
我從2007年起兼任單位安全主管。當時由于自己對安全生產管理了解不多,還感覺不到安全生產的壓力,總以為把上級的安全生產文件傳達到位,自己多下幾趟現場就可以了,就可以保證單位的生產安全了。
但事實卻遠非我想得那么簡單,在赴任不久,單位的一個工人就被剪板機切斷了手指。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下決心學習《安全生產法》等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并對照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現狀,查缺補漏,建章立制,從管理層面上杜絕安全隱患,并將安全操作規程匯編成冊下發到班組,督促班組開展安全培訓學習,檢查并糾正一線工人的不安全行為……。
通過近十年的努力,自己才逐步提升了自身的管理能力,解決了生產一線違章指揮、違章作業問題,使單位基本實現了安全生產。
用法律法規推動企業制度建設
有隱患不整改,這是企業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執行力不夠的問題,也是安全員最為撓頭的問題。怎么辦?作為基層安全員,一要有法律意識、紅線意識,要根據新《安全生產法》賦予自己的權限與職責,健全企業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確隱患排查治理的責任部門、責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落實整改所需資金與整改不力的處置措施,學會用制度管人管事。二要嚴格執行制度,對超過整改期限仍未整改的,要及時向上級領導或企業負責人反映,聯合單位有關部門,實行停產整頓,實施處罰措施,在關鍵時刻要敢于扮演“黑臉包公”角色,不怕得罪人。
筆者從2008年起,對單位所有施工項目實行了備案交底制度。其目的是將安全培訓、安全防范措施落實到位。起初,大家對這項制度不理解,很少有出工前主動備案登記的。為了將這項制度貫徹下去,一是同生產部門積極溝通,要求他們進行項目備案登記;二是與財務部門實行連鎖制度,對超過一周不進行項目備案登記的,立即停止借款停產整頓;三是對備案交底制度超過一周貫徹不到位的,對生產部門負責人實行3000~5000元額度的罰款。如此三管齊下的保障措施,才使單位備案交底制度得以貫徹執行。
學會用法律法規保護自己
其實最讓基層安全員頭疼的問題,并非是安全員的能力和現場隱患整改問題,而是企業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工作認知程度、重視程度和對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尤其是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勞動防護問題,當需要企業拿出一部分資金完善安全設施,配齊勞動防護用品時,企業主要負責人往往會一推再推,總會以企業資金緊張來搪塞我們基層安全員。這時基層安全員怎么辦?我們能否用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定說服上級,說服企業主要負責人,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核桃腐爛病又稱爛皮病,黑水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核桃的枝干樹皮,因樹齡和感病部位不同,其病害癥狀也不同。幼樹主干和骨干枝感病時,多深入木質部,病斑近梭形,發病初期呈暗灰色,水漬狀,稍隆起,用手指按壓時,溢出帶有泡沫的汁液,腐皮組織逐漸變褐色,有酒糟味,后期病組織失水下陷,并散生黑色小點粒。天氣潮濕時,小黑點涌出橘紅色膠質絲狀物。病斑沿枝干縱橫進行擴展,后期皮層縱向開裂,流出黑水(俗稱黑水病)。病斑環繞枝干一周時,導致枝干或整株死亡。
老齡樹主干上的初期病斑一般在韌皮部下方隱藏發展,不易發現,當刮開皮層時,可見許多小島狀病斑,其周圍集聚著大量的白色菌絲;當發現由皮層向外溢出黑色黏稠物時,病斑已經發展較大。發病后期,病斑可擴展到20~30厘米。樹皮縱裂,沿樹皮裂縫流出黏稠的黑水,干后發亮,好似刷了一層黑漆。
枝條感病后常出現枯枝狀,主要發生在營養枝、徒長枝和2~3年生的大枝上,而且遭受凍害的枝條上易發生此病,表現為枝條失綠,皮層與木質部剝離,皮下密生許多黑色小點粒,使整個枝條干枯。在有修剪傷口的枝條上發病時,多從剪口開始感染,有明顯的褐色病斑,沿枝梢向下蔓延,環繞枝干一周時,引起整個枝條枯死。
2 侵染循環
2.1 侵染特點
該病菌在枝干上的病組織內越冬。來年春天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病原菌可從凍傷、日灼傷、機械傷、修剪口和嫁接口等傷口處侵入樹體,引起病害發生。
2.2 侵染條件
成年樹在結果盛期易發病,在土壤瘠薄黏重,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有鹽堿的地塊易發生此病。形成大量徒長枝和營養枝的植株,易受凍傷或干旱失水,可引發此病。肥水不足,尤其因凍寒害、鹽堿害及不合理的整形修剪造成樹勢衰弱時,發病嚴重。
2.3 侵染時間
生長季節病菌可發生多次侵染,因此從早春至樹體越冬前均是該病發生期。春秋季發病最多,4—5月為主要發病期。
3 防治方法
3.1 加強栽培管理
加強土肥水管理,提高樹體營養水平,增強抗寒抗病能力,是防治腐爛病的基本措施。對于土壤結構不良,土壤瘠薄,鹽堿重的果園,應先改良土壤并增施有機肥料。同時進行合理修剪,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3.2 清園
核桃采收后,結合修剪,剪除病蟲枝,刮除病皮,收集燒毀,減少病菌侵染源。
3.3 樹干涂白
新植幼樹,注意冬夏進行樹干涂白,防止凍害和日灼發生,減少病菌侵入通道。
中圖分類號 S435.6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190-01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原物為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該病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尤其在長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區經常發生,一般年份發生10%~30%,甚至80%,損失十分嚴重。
1 危害癥狀
油菜菌核病病菌初期侵染花和老葉,繼而入侵莖桿、分枝和角果,損失最為嚴重的是莖部被害。該病多發生于油菜盛花期,盛發于終花后。苗期發病時莖基部和葉柄出現紅褐色斑點,逐漸擴大變白,莖葉逐漸腐爛,出現白色絮狀菌絲,甚至病斑繞莖致幼苗死亡。莖稈常由受害葉柄、葉、花瓣貼附而感染,病斑初呈黃褐水漬狀,后擴張大成長條形、梭形或繞莖,中間白邊緣褐且略帶凹陷。潮濕時整個病部腐爛易折,中空,外部皮層易碎裂。病部里外生白毛狀菌絲,后在內部形成橢圓形黑色菌核。植株葉片感病,從下部開始出現葉片衰老,初為暗綠水漬狀,逐漸擴大,后期呈中間褐色外緣具黃暈的圓形或不規則形。若氣候干燥,病斑擴展迅速直至整葉腐爛。花瓣染病病斑初呈水漬狀,后成易脫落褐色小斑。濕度大時受害花瓣迅速腐爛,掉落至植株其他部位再侵染。受害角果內多為癟粒種子,受害后為水漬狀,逐漸變白。氣溫較高時外層可生出白色菌絲,進而形成小菌核。
2 發生規律
菌核遺留在土壤、種子和殘株中越夏,翌年再次侵染。秋季溫暖潮濕的地區,部分土壤中菌核萌發長出子囊盤或菌絲,侵染幼苗。但多數地區菌核在土中休眠,翌春旬均溫在5 ℃以上,開始萌發產生子囊盤,2—4月旬均溫8~14 ℃期間為子囊盤盛發期,放射的子囊孢子如一股白煙,肉眼可見,然后隨氣流傳播。這個時期正好是油菜最容易感病的開花期,再遇到多雨的天氣,病害就可能流行成災。一般先侵染花瓣,落花后花瓣上菌絲蔓延至葉片,株間相對濕度大于85%時,病葉上菌絲迅速增殖,侵染莖枝和鄰株。
3 流行因素
一是開花期降雨量。平均日降雨量5 mm以上發病重,1~3 mm發病較輕,1 mm以下極少發病。同期月均相對濕度80%以上發病重,60%~75%發病較輕,60%以下基本不發病。花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盤形成、子囊孢子侵染和菌絲再侵染,因而發病嚴重。二是田間菌原量。旱地菌核存活數量大、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殘渣、播種帶菌種子,均將增加田間菌核源量。菌核在干燥條件下可以存活4~10年,但在30 ℃水中30 d就會腐爛。油菜重茬地,由于土壤中菌核量大,也易發病。三是油菜長勢。施肥過多或過遲,尤其是氮肥施用不當,使油菜枝葉茂盛,田間通風透光差、濕度大,發病率高。四是開花期與子囊盤發生期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愈高發病愈重,一般種植品種二者吻合程度均較高。
4 綜合防治技術
4.1 農業防治
實行2年以上稻、油輪作或旱地油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以減少菌源。條件好的地區,可遠離上年的油菜地和油菜堆集脫粒地。油菜菌核病重發地區,建議推廣種植目前對菌核病抗(耐)病性表現相對較好的品種,如秦優10號、秦優7號、皖油19、皖油24等。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用10%鹽水選種,汰除浮起來的病種子及小菌核,選好的種子晾干后播種。冬油菜區,移栽油菜于9月中旬播種,直播油菜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種,適時間苗、定苗,培育壯苗;移栽油菜選用大、壯苗,適時移栽。均衡施用氮磷鉀肥,增施硼、錳、鋅等微肥,穩施薹肥(僅占總施肥量的20%),不使用未腐熟有機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開花結莢期徒長、倒伏或脫肥早衰。應于開春解凍后清溝瀝水,保證雨停田干;應于開好“三溝”,做到溝溝相通,蕾薹期及時中耕,降低田間菌源量;應及時清除油菜基部的老黃病葉,同時還能改善植株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油菜盛花期、終花期各摘葉1次,帶出田外銷毀,減少病菌侵染幾率。
4.2 化學防治
油菜菌核病預測偏輕發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二次分枝開花枝率30%左右)進行防治;對于易感品種或中等以上發生年份,要在油菜盛花初期(一次分枝開花枝率20%左右)開始第1次用藥防治,盛花期(二次分枝開花枝率30%左右)進行第2次防治[2-3];大發生年份,高產栽培區第2次防治后7~10 d再防治1次。可選用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 kg/hm2,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125 kg/hm2,或50%煙酰胺顆粒劑360 g/hm2,機動噴霧器對水450 kg,手動噴霧器對水900 kg均勻噴霧。注意在下午施藥,使油菜全株上下受藥均勻[4]。
5 參考文獻
[1] 石鴻文,晏士義.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J].河南農業科學,1993(10):39.
師:請大家觀察這個圖形,開動腦筋想一想。
(多媒體出示)
例1 如圖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M、N分別是AD、BC的中點, 延長BA、CD、NM交于點E,請盡可能多地找出圖中正確的結論。
生1:EB=EC,EA=ED。
生2:∠AEN=∠CEN ,∠EAM=∠EDM。
師:同學們仔細想一想,除了有跟邊和角有關的結論,還有別的結論嗎?
生3:EAM≌EDM。
師:還有其他結論嗎?
生4:EAM∽EBN。
……
師:今天這堂課我們著重來關注這么兩個結論:EA=ED,∠AEN=∠CEN 。
【賞析】例1的基本圖形是等腰梯形,也是學生最熟悉的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圖形,教師讓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中成功地獲取等腰梯形的相關知識,從而找到知識的生長點,這樣的處理源于“數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的理念。
【片段二】合作研討,探索規律
師:同學們對等腰梯形中的結論掌握得不錯,接下來的背景仍然是在等腰梯形當中,請大家積極思考。
(多媒體出示題目)
例2 如圖2,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P、Q分別是對角線BD、AC的中點,直線PQ分別交AB、CD于點H、K。求證:①EBC是等腰三角形;②∠AHK=∠DKH。
師:這個圖形中的正確結論有哪些?
生1:AC=BD,∠ABC=∠DCB,∠BAD
=∠CDA,ABC≌DCB,BAD≌CDA。
師:能得到EBC是等腰三角形嗎?
生(眾):能。
師:有了這些結論,能得到∠AHK=∠DKH嗎?
生(眾):不能。
師:若它們相等,能得到什么結論?
生2:HK∥BC。
師:已有的結論能說明它們平行嗎?
生3:不能。
師:既然如此,我們再返回題干看看還有什么條件?
生4 :中點。
師:中點我們會想到什么知識點?
生5:中位線。
師:那么要怎樣作中位線才能使問題迎刃而解呢,請同學們好好思考一下。
生6:取BC的中點O,連接PO、QO。
因為P、Q分別是對角線BD、AC的中點, AB=CD,所以PO∥CD,QO∥AB,且PO=QO,所以∠OPQ=∠OQP,∠OPQ=∠DKH,∠OQP=∠AHK, 所以∠AHK=∠DKH。
師:非常好!通過取BC的中點O就能一箭雙雕地得到兩條中位線,使得問題巧妙地得以解決。這道題目的輔助線還有其他的作法嗎?
生7:還可以取AD的中點。
師:很不錯,同學們的反應非常迅速。
【賞析】在等腰梯形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背景下探索∠AHK=∠DKH,由于學生已經了解了等腰梯形的一些常見輔助線的作法,他們可能會運用HK∥BC得出這一結論,若有學生這樣考慮,教師要給予肯定,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從中點入手喚起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另一方面為后面“解決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四邊形問題的基本思想是化為用三角形中位線來解決”埋下伏筆。
【片段三】再接再厲,拓展規律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在上面這個題目中有沒有哪個條件沒用到?
生1:有AD∥BC沒用到。
師:那么把這個條件去掉,上面的結論還成立嗎?
生(眾):成立。
師:那么接下來請大家看下面的題目。
(多媒體出示題目)
例3 在四邊形ABCD中,AB=CD,P、Q分別是對角線BD、AC的中點,直線PQ分別交AB、CD于點H、K。 那么∠AHK=∠DKH還成立嗎?
生(眾):成立。
師:請一位同學來敘述一下。
生2:取BC的中點O(或者是取AD的中點),連接PO、QO。
因為P、Q分別是對角線BD、AC的中點, AB=CD,所以PO∥CD,QO∥AB,且PO=QO, 所以∠OPQ =∠OQP,∠OPQ=∠DKH,∠OQP=∠AHK,所以∠AHK=∠DKH。
師:這個四邊形是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四邊形,解題過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從特殊到一般的圖形,在證明中往往可以自然地延續或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去解決,如由全等到相似等。
【賞析】本環節為本節課的重難點之一,對例2中的等腰梯形進行變式,保留其中的基本條件: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不相等,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探究∠AHK=∠DKH。意在讓學生領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片段四】深入了解,感悟規律
師:前面我們已經探究到在一組對邊相等另一組對邊不相等的四邊形中,取對角線的中點,會保持等腰梯形中的兩個角相等,那么在這樣的四邊形中,取一組對邊的中點,再延長這幾條線段,這個結論還成立嗎?
(多媒體展示題目)
例4 如圖4,在四邊形ABCD中,AB=CD, M、N分別為AD、BC的中點。 當AD與BC不平行時,延長CD、NM交于點E,延長BA交NE于點F。那么 ①∠BFN=∠CEN、②AF=DE成立嗎?若成立,證明你的結論。
師:在例1中,我們延長等腰梯形中的線段BA、CD相交于點E,得到了很多的結論,其中有兩個結論是:EA=ED,∠AEN=∠CEN 。那么現在在這個題目中,這兩個結論是否依然成立呢?
生(眾):成立。
師:我們先解決問題1,由中點我們自然會想到什么?
生1:中位線。
師:但是AD、BC都不在三角形中,如何把它們所處的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呢?
生2:連接對角線AC或BD。
師:三角形已經有了,那么要如何作中位線才能使得這個問題得以解決呢?
生3:取AC的中點O(或取BD的中點),連接MO、NO。
因為M、N分別是AD、BC的中點,AB=CD,所以MO∥CD,NO∥AB,且MO=NO,所以∠OMN=∠ONM,∠OMN=∠CEN,∠ONM=∠BFN,所以∠BFN=∠CEN。
師:很不錯,取AC的中點把分散的條件AB=CD聚攏到了一起,使得AB的一半等于CD的一半。
師:接下來看問題2,要證兩條線段相等,通常證明三角形全等,顯然 AFM不全等于DEM,但是AM=DM,∠BFN=∠CEN。能否有效地利用它們呢?
生4:構造全等三角形。
師:如何構造呢?
生5:作DH∥AF,交EN于點H,則AFM≌DHM。所以∠DHM=∠AFM,DH=AF。因為∠BFN=∠CEN,所以∠DHM=∠CEN,所以DH=DE, 所以AF=DE。
[中圖分類號]S8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3-1650(2013)02-0157-01
一、傳染病概念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床表現,并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稱為傳染病。
二、傳染病流行過程
1.傳染源
傳染源(亦稱傳染來源)是指某種傳染病的病原體在其中寄居、生長、繁殖,并能排出體外的動物機體。具體說就是受感染的動物,包括傳染病病畜和帶菌(毒)動物。
2.傳播過程和傳播途徑
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后,經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動物所經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在傳播方式上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播兩種:直接接觸傳播是在沒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被感染的動物(傳染源)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舐咬)而引起的傳播方式。如狂犬病,這種傳播方式一般不易造成廣泛流行;間接接觸傳播必須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參與下,病原體通過傳播媒介使易感動物發生傳染的方式稱為間接接觸傳播。大多數傳染病如口蹄疫、牛瘟、豬瘟、雞新城疫等以間接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
3.畜禽的易感性
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指家畜對于每種傳染病病原體感受性的大小。該地區畜群中易感個體所占的百分率和易感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傳染病是否能造成流行以及疫病的嚴重程度。家畜易感性的高低雖與病原體的種類和毒力強弱有關,但主要還是由畜體的遺傳特征、特異免疫狀態等因素決定的。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飼飼養管理衛生條件等因素都可能直接影響到畜禽的易感性和病原體的傳播。
三、傳染病流行特征
1.散發性
發病數目不多,并且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只有個別地零星地散在發生,稱為散發。如豬瘟本是一種流行性很強的傳染病,但在每年進行兩次全面防疫注射后,易感動物這個環節基本上得到控制,如平時補防工作不夠細致,防疫密度不夠高時,還有可能出現散發病例。
2.地方流行性
如果一種病在一個畜群單位的出現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新病例的頻率變動較少,這可稱為在畜群中的地方性流行,或謂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地區性。例如牛氣腫疽、炭疽的病原體形成芽胞,污染了這個地區,成了常在的疫源地,如果防疫工作沒有抓好,每年都可能出現一定數量的病例。
3.流行過程的季節性和周期性
某些家畜傳染病經常發生于一定的季節,或在一定的季節出現發病率顯著上升的現象,稱為流行過程的季節性。出現季節性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3.1季節對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響:夏季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這對那些抵抗力較弱病原體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是不利的。
3.2季節對活的傳播媒介(如節肢動物)的影響:夏季炎熱季節,蠅、蚊、虻類等吸血昆蟲大量孽生,活動頻繁,凡是能由它們傳播的疾病,都交易發生,如豬丹毒、日本乙型腦炎、炭疽等。
3.3季節對家畜活動和抵抗力的影響:冬季舍飼期間,家畜聚集擁擠,接觸機會增多。季節變化,主要是氣溫和飼料的變化,對家畜抵抗力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對于由條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傳染病尤為明顯。
四、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增強畜禽的機體的抵抗力。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2.擬定和執行定期預防免疫程序和監測及補免計劃
2.1常規預防免疫。免疫前,應當被免疫的畜禽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調查了解,特別注意其健康情況、年齡大小、是否正在懷孕或泌乳,以及飼養條件的好壞等情況。成年的,體質健壯或飼養條件較好的家畜,接種后會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反之,幼年的、體質弱的、有慢性病或飼養管理條件不好的家畜,接種后產生的抵抗力就差些,也可能引起較明顯的接種反應。懷孕母畜,特別是臨產前的母畜,在接種時由于驅趕、撲捉等影響或者由于疫苗所引起的反應,有時會發生流產或早產,或者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泌乳期的母畜或產卵期的畜禽預防接種后,有時會暫時減少產奶量或產卵量。所以,對那些幼年的、體質弱的、有慢性病的和懷孕后期的母畜,如果不是受到傳染的威脅,最好暫時不接種。
幼畜的免疫接種須按合理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過的懷孕母畜所產仔畜體內在一定時間內有母源抗體存在,對建立自動免疫有一定影響,因此對幼齡畜禽免疫接種往往不能獲得滿意結果。據試驗,仔豬在45-50日齡以上接種豬瘟或豬丹毒疫苗才能獲得較為堅強的免疫力,雛雞在一周齡以上接種雞新城疫疫苗才能獲得較可靠的免疫力。
2.2緊急預防免疫。緊急預防免疫是在發生傳染病時,為了迅速控制和撲滅疫病的流行,而對疫區和受威脅區尚未發病的畜禽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在疫區應用疫苗作緊急接種時,必須對所有受到傳染威脅的畜禽逐頭進行詳細觀察和檢查,僅能對正常無病的畜禽以疫苗進行緊急接種。對病畜及可能已受感染的潛伏期病畜,必須在嚴格消毒的情況下立即隔離,不能再接種疫苗。
3.定期殺蟲、滅鼠、消毒、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
4.藥物預防
要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含有一定的植物性抗菌物質中草藥如:蒲公英、金銀花、敗醬草、馬齒莧以及大蒜、蔥、韭菜等,來防治某些傳染病的發生。中草藥即能預防家畜疫病,又防止藥物殘留;即保證動物食品源性安全,又保證人體健康。
五、發生疫病時的撲滅措施
1.認真觀察畜禽兩便,及時發現、診斷和上報疫情
桑樹褐斑病又稱焦斑病、爛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桑樹葉部的主要病害,6月~9月份高溫多濕季節、通風不良的桑園發病較重。近幾年,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的實施,姚安縣成片規模密植桑園迅速發展,結合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項目、桑樹病蟲害測報點在我縣實施,通過三年的定點、定時調查,基本掌握了我縣桑樹褐斑病的發生規律,桑樹褐斑病在成片密植桑園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并有逐步蔓延之勢,為減輕桑樹褐斑病的發生危害,提高桑葉的產量和質量,為我縣桑樹褐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定點、定時測報時間
2009年5月1日~2009年10月31日、2010年3月1日~2010年10月31日、2011年3月5日~2011年10月31日。連續三年,每5d測報一次。
1.2 測報方法
1.2.1桑園及田塊的選擇
在姚安縣桑園面積較大的棟川鎮長壽村委會、龍崗村委會、光祿鎮后營村委會三個點選擇6.67㎞?以上連片桑園作為3個野外測報點,在3片桑園中隨機選取1塊或2塊桑園作為褐斑病的定點調查點。
1.2.2 取樣方法
在選定的桑園中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設置5個重復,每個重復調查5株,共調查25株,在25株桑樹樣本中每株定點調查4個枝條,共調查100個枝條的葉片受害數、總葉數。
1.2.3 測報記錄與統計
在田間調查的同時,認真填寫調查表,調查信息內容,記載相關數據,以5個重復的25株桑樹為調查樣本量,每株定點調查的4個枝條,共100個枝條上葉片總數,病葉數,受害枝率,受害株率,以株發病葉片數確定病情級別,按病情級別分別計算出病情指數、病株率、以25株的葉片總數,病葉數計算病葉數。
2 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姚安縣3個觀測點每5d一次的調查數據統計分析和發生消長圖可以看出,危害我縣桑樹褐斑病發生與立地條件、氣候環境、栽植的海拔、密度、品種、桑園管理的管理程度有直接的關系。(見圖1)
2.1 影響桑樹褐斑病發生的相關因素
(1)海拔較低的地區,桑樹褐斑病要比海拔高的地區早5d 左右發病,雜交桑發生危害相對較重,農桑等嫁接桑發病相對較輕。
(2)由于各地管理水平有所差異,褐斑病發生程度差別較大,桑園內套種作物較多,褐斑病發生相對較重,春伐條桑園比夏伐條桑園的褐斑病發生較重;肥水條件不足,桑園長勢差,褐斑病發生相對較重。
(3)在栽植密度大的桑園發病也相對較重。
(4)立地條件差、低凹田塊、雨季排水不暢的田塊,褐斑病發生相對較重。
2.2 姚安縣桑樹褐斑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2.2.1桑樹褐斑病發生規律
據調查:姚安縣桑樹褐斑病的發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相繼蔓延,直到晚秋落葉,多次循環浸染時間較長,從調查的三個觀測點的消長圖可以看出,桑樹褐斑病自6月1日開始零星發生,7月30日左右達高發期,病葉率達23%,病株率達88%,病情指數達62%,9月~10月隨氣溫降低及桑園用葉等情況,發病率逐漸降低,2010年由于百年一遇的干旱影響,其病害發生有所推遲,桑樹褐斑病自8月份開始零星發生,至10月初為高發期,病葉率達23.7,病株率達84%,病情指數達54.4%,8月、9月、10月為盛發期。(附:2009年至2011年楚雄綜合試驗站姚安測報點桑樹褐斑病測報折線圖)
圖1 姚安縣三個測報點2009-2011年褐斑病測報消長圖
2.2.2 防治措施
(1)冬季在桑樹冬耕前后,用3波美度~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0.7%波爾多液噴施樹體;
(2)春季疏芽前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500倍~1000倍液或多菌靈和40%氯化樂果混合1000倍液噴施桑樹樹體;
(3)發病初期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2000倍液噴霧;
(4)結合防治蟲治病于7月中旬毎667㎡增施尿素40kg+40kg復合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桑樹抗病能力,同時加強桑園田間管理,及時開溝排水,清除桑園內及其周圍雜草。
3 討論
(1)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為病蟲害的發生蔓延提供了十分適宜的環境條件。
(2)桑園肥水管理不科學,夏秋季采葉過重,導致樹勢衰弱,抗性降低,以致褐斑病危害嚴重。
(3)部分桑園栽植密度過大,春伐、夏伐后留枝過多,導致桑園密度加大,以致通風透光較差,7月份以后,正值我縣雨季,高溫多濕,導致褐斑病為害嚴重。
(4)發病初期被忽視,以致到發病來嚴重時才使用農藥治療,同時在農藥使用上藥液濃度配比隨意性大,缺乏科學性。如蟲害防治主要依賴于樂果、敵敵畏;病害防治主要依賴甲基托布津、多菌靈等,導致病蟲害產生抗藥性而防治效果不佳,上述因素均為桑園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43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6-0168-01
近年來,隨著普洱市低熱河谷地區反季節蔬菜冬辣椒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發現青枯病為害辣椒的成株至采果期日益嚴重,嚴重影響椒農的經濟收入,為此,我們在長期田間調查的基礎上對病害的癥狀、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研究和總結,現報告如下。
1 癥狀
辣椒苗期不表現癥狀,一般在成株開花期開始發病,一直到采果結束均會發生。開始發病病株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復正常,高溫時2至3天后毒株不再恢復而死亡,切開病莖纖維管束變褐色,用手擠壓有白色粘液流出。病菌通過雨水、灌溉水及昆蟲傳播,大雨后更易促成病害流行,連作重茬地、缺鉀、低洼地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發病。
2 病原
辣椒青枯病病原菌是茄科拉爾氏菌屬細菌,在10-40℃均可生長,以25-37℃生長最好,18℃以下,37℃以上生長受抑制,致死溫度為50℃條件下10分鐘。適宜PH值為4-8,最適PH值為6.6。
3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在病殘體上營腐生生活,即使沒有適當寄主,也能在土壤中存活14個月乃至6年之久。翌年越冬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傳播,從寄主的根部或莖基部的傷口浸入。病菌一開始就在維管束的螺紋導管
內繁殖,并沿著導管向上蔓延,以致堵塞導管致使葉片萎焉。病菌也可透過導管,進入鄰近的薄壁細胞內,使莖上出現水漬狀不規則病斑。當土壤溫度達20℃時,出現發病中心,25℃出現發病高峰,久雨或大雨后轉晴,氣溫升高,病情加重。刺莧菜、鬼針草等雜草是青枯病的重要寄主,不及時清理有利于辣椒青枯病的發生。
4 防治措施
4.1選擇抗病品種
目前我區種植的湘研2號、3號、早雜2號、京椒3號、福椒、甜雜1號等,均屬中早熟品種,果大、肉厚、結果多、采收期長,最大單果重100克,耐熱耐溫力強,耐寒性一般,不耐旱,宜在江河沿岸,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上栽培,一般畝產2000-3000公斤。
4.2 種子消毒
為了減少種子帶菌,播種前用溫水(52-55℃)浸種10分鐘,需不斷攪拌至冷卻,使種子受熱均勻,然后用1%硫酸銅溶液或100mlML農用硫酸鏈霉素浸種30分鐘,然后用清水洗凈催芽后播種。
4.3 培育壯苗
壯苗標準是苗高15厘米左右,葉6-8片,葉色深綠肥厚,子葉綠色完整,根系發達,無病蟲危害,植株粗壯不徒長,每畝大田用種量約50克,每平方米播種3-4克,每畝用苗床15平方米。播種后做好苗床管理,要求苗床表土經常性保持濕潤,晴天在早上或傍晚澆水一次;陰雨天適當少澆,遇大雨天及時排灌。出苗后,適當減少澆水次數,以防徒長或病害滋生,出苗后每7天澆清糞水一次,苗齡達25-30天移栽大田。
4.4合理密植、科學移栽
移栽地塊應盡可能選擇2年內未種過茄子、辣椒、蕃茄等茄科作物、土壤肥力較好、土層深厚、疏松、排灌好的地塊。及早深翻、曬垡、犁耙兩次,做到疏松細碎。種植冬辣椒前期雨水相對較多,中期溫度低。因此要求開溝起壟兼并地膜覆蓋栽培,具體規格是2.4米開溝,畦面2米,溝寬0.4米,溝深0.3米,每畦栽4行,行距50厘米,株距30-35厘米,畝定植2800株-3300株為宜。整地后于定植前選用50% 敵克松15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和噴施 48% 獨功殺蟲,然后用地膜覆蓋1-2天后可定植,畝大田需農膜3.5-5公斤。移苗前幾小時苗床要淋透水,以便起苗,定植時要求多帶土少傷根,隨起隨栽,栽苗在傍晚及陰天定植,栽后要澆足定根水。為提高成活率,可灌施根旺1500倍液淋灌,健壯植株,促進根系。
4.5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結合根外追肥、科學管水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74-1
1 二化螟
1.1 主要習性及發生規律
二化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北方地區一般年發生2~3代,幼蟲在稻草、稻茬、茭白及雜草中越冬,寄主有水稻、玉米、甘蔗、高粱、稗草等。初孵幼蟲先侵入葉鞘集中為害,造成枯鞘,到2~3齡后蛀入莖稈,造成枯心、白穗。水稻分蘗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侵入率高。
1.2 農業防治措施
秋季收割時盡量齊泥低割,秋翻、春前處理完稻草等,消滅越冬的幼蟲,可有效減低蟲源基數。在1代蛹高峰期深水灌溉1周,可大量殺死1代蛹,減少2代蟲源數量。但在大發生時,需配合藥劑進行綜合防治。
1.3 藥劑防治措施
防治第1代二化螟在6月中旬見幼蟲枯鞘,可施用18%殺蟲雙水劑,90%殺蟲單可溶性粉劑和20%氯蟲苯甲酰胺懸乳劑等,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噴霧施藥,維持田間水層2~3天,效果更好。上述藥劑也可用于防治2代二化螟,用藥時間一般在8月上旬至中旬。
2 潛葉蠅
2.1 主要習性及發生規律
潛葉蠅屬雙翅目,水蠅科,1~2生較重,第1生于5月上旬到6月中旬,第2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蟲潛入葉片啃食葉肉,并存留上下表皮,受害植株表現為葉片呈白條狀。野生寄主為禾本科和莎草科雜草,如稗草、莎草等。
2.2 農業防治措施
加強田間管理,采取淺水灌溉,避免深水漂苗、淹苗,可減少潛葉蠅落卵量。發生嚴重地塊采取排水曬田的辦法,也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3 藥劑防治措施
對于已侵入葉片內的幼蟲或孵化高峰期,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40%樂果乳油,或3%啶蟲咪乳油進行滅殺。在移栽前,對水稻秧田噴施藥劑,帶藥插秧,可使本田期基本不受潛葉蠅為害。
3 負泥蟲
3.1 主要習性及發生規律
負泥蟲屬鞘翅目、葉甲科,中性喜陰涼,在丘陵區、山地發生比較嚴重。北方地區負泥蟲每年發生1代,在黑龍江省是水稻常發性害蟲。負泥蟲主要發生于水稻幼苗期,以幼蟲和成蟲危害水稻,沿葉脈取食葉肉,造成白色縱痕,重者造成全株葉片枯死。一般葉片上可見背負糞團的背大而粗、頭小、多皺紋的乳白色至黃綠色寡足型幼蟲。
3.2 農業防治措施
及時鏟除稻田附近雜草,可有效消滅部分越冬害蟲。此外,插秧不應過早,尤其離越冬場所近的稻田更不宜過早插秧,以避免稻田過早受害。
3.3 藥劑防治措施
如成蟲危害不重,但幼蟲開始危害并有加重趨勢時,也應進行噴藥防治。藥劑可施用80%敵敵畏乳油、2.5%敵殺死乳油、2.5%功夫乳油、50%殺螟硫磷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
4 稻水象甲
4.1 主要習性及發生規律
稻水象甲,別名稻水象、美洲稻象甲,屬檢疫性害蟲,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均有發生,是值得注意的重要水稻新害蟲。稻水象甲一般以成蟲在稻田附近雜草覆蓋下的土壤越冬,每年發生1代,6月下旬和7月下旬為主要發生期。初孵幼蟲落入水層中蛀入水稻根部啃食,并有轉株為害習性。幼蟲蛀食基部,受害株易倒伏、漂苗。老熟幼蟲于活根上營造卵形土繭后化成蛹。
4.2 農業防治措施
稻水象甲為檢疫性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加強檢疫封鎖工作做起。應當適時晚移栽,培育健壯秧苗,對于減輕稻水象甲為害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4.3 藥劑防治措施
在成蟲大量遷入稻田后尚未大量產卵前防治,可使秧苗免遭成蟲為害,也可有效控制幼蟲數量,可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按商品劑量25毫升/畝,或用有機磷農藥的混配制劑。對于越冬成蟲可用50%倍硫磷乳油,20%三唑磷乳油等。本田期則可使用21%醚菊酯膠懸劑、5%銳勁特膠懸劑或20%甲基異柳磷乳油等,均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5 灰飛虱
5.1 主要習性及發生規律
稻飛虱屬同翅目,飛虱科,單食性害蟲,有遠距離遷飛習性,喜溫暖高濕的氣候條件。主要以針狀口器,在稻叢下部刺吸汁液,消耗稻株養分,并從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質,引起稻株中毒萎縮。稻飛虱主要有灰飛虱、白背飛虱和褐飛虱三種。在東北地區,灰飛虱發生較為嚴重。
5.2 農業防治措施
應做到科學用水,適時進行曬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長貪青,抑制稻飛虱的生長繁殖。培育與推廣抗蟲品種,合理布局,并做到連片種植。
1.雷達技術的發展概述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雷達技術開始發展,從二戰時期起在各大戰役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經歷了實戰的洗禮之后,大大的推動雷達技術理論的完善和對應用的深入探索,現代雷達技術理論方法、體質機制及技術應用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雷達裝備技術在環境條件、目標任務以及雷達的研發生產技術等,均發生了變化。雷達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以電子管、非相參為主。為了勘探飛機等飛行物。2、以各項性能比較高的全相參為主。為了應對防空作戰的局勢。3、以大規模的集成電路、全固態為主。4、以多功能、自適應和對目標識別準確度的技術為主。為應對現代越來越發達的科技產物。
2.對雷達裝備技術發展產生影響的內外因素
2.1內部因素
影響雷達裝備技術的內部因素有三個方面:資源、方式、能力。資源指的是雷達在波形、極化、平臺等資源方面的所利用的程度。方式即是其獲得相關信息的各類方法及途徑,其中含括布設、運動、構型、配置等多種方式,另外這個因素對雷達技術的影響最大,在技術創新中有著主導性的影響。能力說的是雷達裝備技術運用到現實中最后所呈現出的能力。三個內部因素在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進程中,對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力,推動著其發展和完善。
2.2外部因素
對雷達技術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有三個主要的方面:環境、目標、任務。環境因素比較復雜且多變。雷達的工作環境,所處的生存環境和磁場環境、需要勘探的目標周圍的未知環境,都存在復雜性和未知性。雷達所需應對的目標是有著多樣性這一特殊點,主要表現在種類的構型、活動的空間、運動的特點、頻譜、極化等方面的復雜性。任務因素多元化,雷達技術在作戰方面的的應用范圍要廣,才可以滿足實戰的多元性。
3.雷達技術的發展規律特點
3.1頻譜資源的占用更廣
經過大量研究表明雷達技術在頻譜資源方面更加寬泛,這讓雷達的縱向分辨能力以及定位的精確度更高,另外所占的空間譜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雷達在橫向分辨能力以及定位方面的準確度。
3.2雷達勘探的方式從低緯度逐漸向高緯度發展
雷達技術的觀測視角覆蓋,探測器構型及信號的空間維度,這三方面是主要體現雷達探測維度的體現,其完善程度也充分代表著雷達裝備技術的成長階段。此外雷達技術在資源方面的消耗程度也在逐漸增多。
3.3內外因素對雷達裝備技術發展的綜合影響
在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中避免不了遭遇到內部外部因素的各種影響,其外部影響中環境、目標以及任務牽制著雷達裝備技術的進展方向,內部影響中雷達技術的資源、能力、方式,這涉及到雷達技術的可行性以及其認知程度及其他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也約束著雷達在技術發展上的步伐,有著決定性影響。
4.雷達技術的發展歷程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4.1雷達技術的發展歷程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二十世紀中前五十年。在這一階段中,戰爭頻發,飛機被廣泛用于戰爭,飛機靈活,在上空,不易察覺,所以當時對飛機的探測成了當時關注的一個重點,這就很大程度的推進了雷達技術在理論方面、技術方面、實踐方面的進步。在這個時期的雷達視角單一,呈點狀分布,單一勘測器構型和一維的信號處理,基本滿足當時戰爭需求。
2、二十世紀后期三十年。雷達技術在理論、技術等各個方面都有著突破性的進展,中遠程導彈及軍事衛星等很多高科技被研發出來,并且被大規模的應用到戰爭中,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在這一刺激下,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推動,并大規模的在軍事上應用。這一時期雷達的具有一維的多視角式布局、二維的信號處理、多類探測器的簡單式構型等特別點。
3、二十一世紀前后五十年。國家經濟的發展帶動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出現,這就造成了高科技的局部性戰爭的爆發,新型的軍事就要來了,這將是軍事的一個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雷達的具有二維度多視角的分布,多類探測器的共形式構型和多維度的信號處理等特點。
4、再之后的五十年。這是雷達技術目前所在的階段,此階段將是數字化的年代,雷達技術在此階段,將會有更多的創新,為了適應這一階段,將不斷的完善基礎理論及技術。數字共形相控陣式雷達、雙多基的SAR與三維的SAR等很多新研發的雷達技術可以會進行技術整合,在實際戰爭中進行檢測。這一時期的雷達技術也許會具有三維度的多視角式分布、多維度的信號處理和多類探測器的復雜式構型等特別地方。
結束語:
本文對雷達技術的影響因素、發展歷程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概述,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很大程度受到當時局面的影響,為滿足當時軍事需求,進行改進。近一步深入了解雷達裝備技術在發展中所呈現的規律,這給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走向提供了很有意義的重要依據,所以研究人員及研究機構,要對雷達裝備技術的發展歷程進行身日的了解及分析,總結其在發展中所呈現的規律,歸納其發展中的特點,與當今技術相對比,對未來的技術發展進行規劃,讓雷達裝備技術在研究領域方面對發展的主流的歷史、當今和未來的情況有把握,明確雷達裝備技術在未來的目標,確定科學的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式,從而推動來雷達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