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7: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practice; humanistic value
在物?|世界豐富的今天,在形形的物質至上、金錢至上等種種思潮充斥的今天,人在金錢世界、物質世界面前喪失了自我,甚至于變為了奴隸,如何匡正這一錯誤的觀念,為現代社會重塑現代人文精神價值,成為當今思想界不得不應對的一問題。
本文試從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出發,認為馬克思哲學實踐觀中的“實踐的自覺能動性”的觀點,有著重要的現代人文價值。本文試從馬克思實踐觀對現代人自我理解提供的新思維方式、重建生活世界提供的新思路以及為現代社會提供人文價值追求的新視角等三方面試對此一一闡述之。
1 實踐觀念開啟了對人自我理解的新思維
西方傳統哲學從柏拉圖開始到黑格爾發展到巔峰,一直以追尋存在者背后真實的終極存在為哲學的最終目標,并因此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傳統哲學的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存在,在于人之先在存在的本質性,人之本質性決定了人的一切,人的發展也受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實體的制約。在此意義上,知性化的實體本體論代表著一種從“原則”出發的“教條主義”思維方式。[1]這樣的思維模式只看到了人的本質性,結果勢必瓦解分裂了人的現實生命,抹殺了人的多樣性,導致了對人理解的抽象化。
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這一劃時代的觀念,開啟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模式,一種對人現實性理解的新的思維模式。
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認為,實踐是一種人自覺能動的創造的目的性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人不僅僅創造了人的外部世界即人的對象世界,而且也創造了人改造了人自身,也即是實踐不僅僅創造了人的生活資料,也創造了人的生存價值,從此方面來說,實踐是人之為人的基本規定性,人從事什么樣的實踐,何種實踐方式,也就有什么樣的生存特性和生活狀態。
從以上理解,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中實踐觀念為正確真實理解人的生成本原提供了最強有力的基礎。因為在馬克思哲學實踐觀念中人為其自身的生存提供了所有的創造物,也可以說人是其自身活動的創造者,同樣基于實踐觀點的這種理解,人不再從先驗就存在的實體那里去尋找存在的根據,而是自己創造自己的一切,自己就是自身的創造者。
這種創造了人自身的實踐,是一種集各種矛盾為一體的一種人的創造性活動,包括物質和精神、個體和社會、目的和因果、過去和未來等等。在這種種實踐中,人通過實踐,改造了自然對象客體,使自然對象也即是客體打上了主體的烙印,不再是原來單純的客體;同時原來在傳統哲學思維中屬于自然一部分的,在自然界面前被動的人,在經過實踐活動,使自然相反變成了從屬于人這一主體范疇的客體。故正是實踐,改變了自然與人原有的順序,這與原來傳統哲學中實體決定并給出了人及其一切的思維方式大大不同,可以說正是實踐觀念給出了人,人是把握人自身并給出人未來空間一切的主人。人的這種集種種矛盾為一體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也使人集種種矛盾為一體,使得人具有了鮮活的現實性,而不是原傳統哲學中抹殺人的多樣性,只從決定人真實存在背后的唯一存在去理解人的單一、抽象的存在,而使其人這一動物即與其他動物一樣有著本真的存在,但又有本質的不同,人與自然同時存在,但又高于自然,超越自然,人是自然和其他動物的主宰。
2 實踐提供了重建“現實生活世界”的新思路
在西方傳統哲學視域中,一直以來哲學都是將世界作為客觀對象去思考,因而形成了這種固定的對象性思維,這種對象性的思維方式在整個哲學史和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哲學對現實生活世界的遺忘。因此,現代哲學史上“重返生活世界”是現代哲人的廣大呼聲,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對這一領域有著更為合理和深沉的思考。
首先,馬克思實踐觀所關注的研究領域是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這也與哲學的一個重要傳統分不開的,哲學的重要傳統即是歷史生活本文和文化本文的緊密結合,如馬克思哲學的重要著作之一《資本論》,即是馬克思在對他所生活之前的歷史生活文本的深刻剖析。再如馬克思哲學另一重要著述《德意志意識形態》,則是對“文化文本”所做的權威性批判。并且,歷史生活文本剖析和文化文本批判在其著作中均不是彼此隔離,單獨使用的,而是相互交織和交相呼應的。因此,正是馬克思哲學把人類生活實踐和人類文化作為其哲學理論的關注主題,才使得馬克思哲學獲得了存在和發展的生機。
其次,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開辟了新的對生活世界的綜合研究方式。之所以稱這種研究方式是綜合的,因為它既非單一抽象的理性思辯,也非唯一片面的經驗分析,而是此兩者的結合。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是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把握,而人類的現實生活世界把人類實踐活動特征、屬人世界諸存在精細的事實描述和結構分析是其重要內容。并且這種綜合的研究方式也一定是開放的,因為人類歷史生活實踐和現實生活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是豐富流動的,這種不斷發展變化和豐富流動性要求理論必須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與現實文化各部門加強對話與交流,由此才能不斷校正和深化自身的理論內涵。故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現實生活世界作為哲學世界,意味著哲學不再是神秘的,獨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而是從屬于現實生活世界和人類實踐。從這個意義上,“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2]也即是我們說哲學也不再是單單追求對世界的解釋,而是對生活世界的改造。
3 實踐觀念提供了人文精神重建的新視角
當代哲學在對傳統哲學的激烈反叛中,充滿了懷疑、敵視與嘲弄,其后果是直接造成了人文精神在哲學中的喪失。因此,直面人文精神的危機,重構人文精神,是當代哲學中不可回避的主題。馬克思哲學提出了實踐觀點,并把實踐活動作為人最基本的價值創造活動。為當代人文精神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視角。
首先,馬克思哲學實踐觀點把內在的精神追求規定為人文精神的價值理想。一直以來,傳統哲學以超驗實體為終極支撐,追求對極端超越的絕對化價值理想追求,這種絕對化的價值理想追求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精神追求。馬克思實踐觀點與此不同,馬克思實踐觀點從生活實踐出發,認為人自身就是創造者,人需要價值追求,但自身的價值理想追求已不再需要與外在超越實體做支撐,甚至不再需要與這個實體相關,而是認為人立足于現實生活世界,樹立對生活世界的自覺理解,并在對有關生活現實的批判中,就可以樹立其真實的價值理想。因人的本性就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這意味著,人首先是一種“自由”的存在,他具有永遠不斷超越束縛,追求自身幸福、創造自身價值的一種“自由精神”。由此,與此不同,正像“人則通過實踐活動把生命變成了“自我?定”的自由存在,使生命擺脫了自然的絕對控制和主宰,可以說,“人就是那個其行為無限‘面向世界’未知者”。[3]由此可見,在這一點上,哲學的實踐觀念,與其他哲學觀念對人文危機的消解不同,是深扎于現實生活世界中,遵循現實生活世界自身的順序,在批判中發現新,在批判和改變中,去樹立真實的人的價值理想。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依據哲學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短峋V》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提綱》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本質。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依據哲學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綱》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短峋V》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本質。
一、提綱的中心內容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哲學誕生的重要標志,在哲學發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恩格斯稱它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薄短峋V》論述的中心內容是實踐問題,馬克思完成了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批判,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或者說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就是科學的實踐觀,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實踐觀的內涵,運用科學實踐觀揭示了唯物史觀一系列的基本觀點。這些都標志著哲學與舊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徹底決裂,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建立起了一種嶄新的哲學體系框架。
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釋的實踐觀
第一,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思想的局限性。他指出“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痹诖?,馬克思明確的揭示了舊唯物主義的缺陷是不了解實踐的意義,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看不到實踐對人的認識的作用,必然對事物的認識只是直觀的、相似的反映,而不能把事物看作是被人們改造過的對象,沒有看到實踐在認識事物,檢驗理論上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說明理論的本質。馬克思將實踐引入認識論,并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認識來源于實踐,理論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證明、區別真偽。因此馬克思的結論是:“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p>
第二,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注意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然對社會的認識,只是一種純客觀的、經驗的直觀,而未把人類社會看作是實踐活動的過程,沒有看到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認識社會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社會生活領域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既生產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首先,社會的起源,基礎是物質實踐。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社會,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其次,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實踐,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它制約著人類的其他活動,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學、藝術都是這樣。再次,社會規律的形成離不開實踐。自然規律、社會規律都具有客觀必然性,但各有特點,社會規律離不開人的參與既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人的實踐。
第三,關于人的本質,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與人的本質。但是,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無。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人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人的本質的作用。必然對人的人是只是一種抽象的生物學的理解,而未把人看作是實踐中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產物,沒有看到實踐對人的本質的作用,因而不能說明人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人的問題,表明了這樣的一個基本觀點:人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生存、發展,才能證明、實現其本質。首先,人的實踐活動,是對象化的社會活動。人要生存,就必須時時刻刻從事實踐活動,人作為主體,是能動的社會存在物。社會活動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必然表現為作為活動主體的人與他人形成的各種關系。因此,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只能從其對象化的社會活動,也就是實踐中尋求。其次,人是實踐內容,是多樣化的社會活動。人的實踐活動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活動一集一切生活活動等。這樣多樣性活動的總體結果,表現為個人與他人的各種關系,既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外化了的人的本質的全部內容。最后,對人的本質及其人性的考察,必須置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
第四,實踐是歷史的本質。馬克思指出,“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碍h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人類歷史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人類歷史的作用,總是用抽象的人性論、人到注意去說明社會歷史,因而不能說明人類歷史的本質。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歷史表明了,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歷史,沒有物質生產實踐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馬克思劃時代的貢獻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論的理論陷阱,從歷史的實踐出發,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認為兩者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才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正是實踐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實現了由低到高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人類歷史。
總之,《提綱》在哲學的行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闡明實踐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決定性作用,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在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標志著哲學同舊哲學的決裂,一種嶄新的哲學體系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建立了起來。
三、馬克思實踐觀確立的意義
綜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也就是說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與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說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征。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實踐是我們理解哲學體系的金鑰匙,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工具和手段。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意義。如果不從主體實踐活動的視野出發,不運用實踐思維方式,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哲學中的自然、社會規律和人的本質,所以把握實踐的內涵不但是我們不斷深入解讀的需要同事也是基于現實的需要。從現實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更離不開馬克思實踐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關注的是“改造”而不是“解釋”,所以社會注意國家要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注意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我們每個人立足人類現實生活,從實踐出發,實事求是,在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親身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注意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隊伍中去。
關鍵詞 人化自然 實踐 自然界 感性
隨著19世紀自然科學全面發展,馬克思從實踐出發,提出人類的活動不斷改變著外部的大自然,即自然界不斷被人化的本質。他的自然觀,以實踐為橋梁使人類和自然界之間形成了相互聯系,產生了相互影響。
一、馬克思對人與自然對立關系的揚棄
把自然抽象化、直觀化的形而上學自然觀,對復雜的自然界僅是從客體的方面去認識,而不是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去理解。這樣,人和自然就對立了起來,自然是離開人的自然,人是脫離自然的人。
舊唯物主義者只看到了眼前的、靜止的自然,卻沒有看到他生活其中的自然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自然,而是人類實踐改變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也就是說,只要人生存著,自然界就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主分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自然觀的直觀性,論述了自己的觀點。
馬克思從人類的實踐去思考人類生活其中的自然界,把現實的自然與原始的自然作了區分,肯定了原始自然是人類存在的自然前提。因此,馬克思把全部歷史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人從自然中分離出來與自然對立,人又依靠自然生活。正因為自然界進化出了人,自然界也就成了人改造的對象,自然史再不是沒人參與的歷史,而是和人類史交織在一起的歷史。所以,馬克思所關注的不是抽象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
二、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
我們知道,馬克思哲學的產生之所以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關鍵在于他的哲學是建立在科學實踐的基石上。那么,我們怎樣理解他的實踐本質呢?
首先,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不但它的辯證性、歷史性本質得到了科學的解釋,而且它們之間實現了真正的內在統一。原因是自然界對于人類的產生而言具有客觀性、先在性,但是人類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馬克思強調用人類發展、實踐的眼光去觀察先在的自然,只有以人類的歷史實踐活動為參照系,它們才能表征出先在性和客觀性。
其次,馬克思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去解讀人生活其中的感性世界。人類的具體實踐,引起了自在之物向屬人的對象性存在物的轉變,人是生活在經過人的活動改變過的自然界中,那種遠離人類之外的,未被人的雙手所觸及過的存在物,對人類來說那只是潛在的、抽象的“孤獨無用”之物,人類只能生存在在歷史中形成的感性的現實世界中。
再次,馬克思從實踐中去認識現實中有意識的人。人的實踐活動是人的一種本能,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標志。人是從自然界中進化而來,人具有與其它各種物相同的自然屬性――自然的人,但真正現實的人必須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實踐的人。馬克思把現實的人看作是“有形體的、賦有自然力的、有生命力、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等于說,人只有憑借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才能表現自己的生命”。
三、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自然觀
馬克思從人的對象性、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自然,論述由于人類的實踐對世界的影響,使人與自然界發生了聯系。在這里,馬克思所說的人化的自然是作為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對象的自然界,即被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打上印記的那部分自然界。
這樣,實踐成為聯結人與自然的紐帶,自然再不是孤立的、與人無關的自然界,實現了人和自然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化的人。像其它物一樣,人從自然界進化而來,有著相同的出現過程和物質本源性。并且人為保持自身機體的能量,維持生命的存續,需要不斷與自然界相互交往,自然界猶如是人身體的一個器官在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正由于此,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是自然存在物。
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人化的自然。人類為生存和發展,必須要與外界自然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即人類把自然作為自己生產生活加工的對象和材料,使自然界按照人類的目的改變著它原初面貌。
總之,馬克思的自然觀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歷史的、實踐的統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同時還是人的產物,人不僅是有意識能思維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時,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
四、對馬克思人化自然研究的理論價值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滿足,但是對地球資源的無限索取也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危害。諸如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生態失衡等危機人類生存的問題,迫切要求人類重新思考關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的人化自然觀,在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發展的困境上提供了理論的指導:人的本質力量作用于自然界,自然力又反作用于人,這種相互作用與反作用的力量正是人類要深深思考的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人民出版社.1998:21―22.
面對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困境,有不少人對研究的前景持消極悲觀的態度,有的甚至否定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意義。在這種背景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反思》出版了。該書作者認為,盡管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其歷史意義和理論意義不能被抹殺,所取得的理論成果也不能否定,更沒有理由因存在的問題和出現的困難而放棄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相反,應該在總結和反思30多年來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基礎上,吸取經驗和教訓,認真思考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該著作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從實踐需要和理論需要闡述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歷史背景,突出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第二章回顧了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發展歷程及理論焦點,概述了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取得的理論成果;第三章以問題為導向,對如何走出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困境進行哲學反思。
筆者認為,該書不僅對于正確認識和評價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及取得的成果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該書結合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重大問題,對走出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困境、推動實踐唯物主義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做了深刻思考。本文對此作一簡要的分析與評價。
第一,作者明確堅持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立場,并從理論上闡述了實踐本體論的理論困難及實踐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與舊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的質的區別。
首先,作者指出,實踐本體論者關于“物質本體論是舊唯物主義的本體論,是舊哲學思維方式的表現,是恩格斯、列寧的思想,實踐唯物主義應該是實踐本體論”的觀點無法實現理論自洽。堅持實踐本體論勢必產生與哲學基本立場和觀點相悖的理論困難,也不利于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哲學一樣,同樣屬于唯物主義哲學,都必須堅持物質本體論的基本立場。
當然,在堅持實踐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立場的同時,該書并沒有忽略實踐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對舊唯物主義物質本體論質的超越。作者認為,舊唯物主義不能科學地說明物質本體論,是不徹底的物質本體論,而哲學把實踐的觀點引入物質本體論,對物質本體論做出了科學的論證,使物質本體論獲得了科學的形態,從而科學地說明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以及物質對于精神的本原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形成了嶄新的、科學的哲學物質概念,并從實踐出發去考察社會歷史,創立了唯物史觀,使物質本體論成為了徹底的物質本體論。
第二,作者批評了學術界一些人泛化“實踐”概念的傾向,再一次從理論上界定了實踐范疇的內涵與外延,尤其是強調了實踐范疇的客觀實在性。
首先,作者指出,無論是從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形成史,還是從馬克思對于實踐概念的多次使用及多角度地內涵界定來看,馬克思理解的實踐是一種人類有目的的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馬克思正是把這種實踐確立為自己創立的新哲學最基本的核心的范疇,把實踐泛化為人類生活并把它說成是馬克思的觀點這是缺乏理論依據的。
其次,作者認為把實踐泛化為人類的生活觀點將導致許多理論的困難:一是把實踐泛化為人類的生活,勢必混淆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差別,是一種邏輯混亂的觀點;二是如果把實踐泛化為人類生活,其結果將違背哲學的基本認識路線;三是把實踐泛化為人類的生活,將會導致實踐范疇應用的混亂,不僅不能凸現實踐范疇在哲學中核心地位和作用,而且將導致整個哲學話語系統尤其是哲學話語系統的混亂。
第三,作者堅持了哲學的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反對一些學者將實踐唯物主義理解為“超越哲學”的錯誤。
在實踐唯物主義研究過程中,有一些學者為了突出實踐對于馬克思創立新哲學的重要性,將實踐超越了物質范疇和意識范疇對立的超越性概念,主張實踐唯物主義哲學超越了唯物主義哲學與唯心主義哲學的對立。針對此觀點,作者認為,將實踐歪曲成具有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本性,進而把哲學錯誤地理解為超越唯物論與唯心論對立的實踐哲學,既犯了折中主義地解釋實踐概念的錯誤,也不符合馬克思的本意。無論從馬克思本人的觀點來看,還是從哲學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方法來看,實踐的本性、本質都是指主體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理解為“主客觀統一”的活動。
第四,在批評實踐本體論、實踐泛化傾向和實踐超越論的理論不足的基礎上,作者詳細闡述了哲學物質觀和實踐觀的關系。
作者認為,在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無論是實踐本體論與物質本體論的爭論,還是對哲學性質理解的分歧,從深層次的原因來看,都源自于對哲學物質觀與實踐觀關系的不同理解。傳統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片面地抬高了物質觀在哲學中的地位,沒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哲學在哲學史上變革的實質。“實踐本體論”和“超越的實踐哲學”則把實踐觀與物質觀絕對的對立起來,用實踐觀取代或否定了物質觀。這種偏頗或錯誤的理解荼囟搖哲學的唯物主義基礎。
鑒于此,作者指出,實踐范疇已經上升為哲學的核心范疇,科學實踐的觀點已成為整個哲學基本的和首要的觀點。一方面,實踐觀的地位、重要性高于物質觀。物質觀是建立在實踐觀基礎之上的。實踐觀的建立,為哲學物質觀建立提供了科學說明和理解的基礎;另一方面,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是實踐觀的必要理論前提。馬克思自覺地以唯物主義物質觀作為科學實踐觀創立的理論前提,并把變革的重點放在創建科學實踐觀以及以科學實踐觀為核心創建新唯物主義哲學上。
第五,作者就如何全面、辯證地看待傳統哲學教科書的歷史價值和理論局限性做了較深刻和全面的闡述。
作者認為,傳統的哲學教科書無論從內容到結構難免具有局限性以及存在著對哲學理解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地方,尤其是它不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當代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巨大變化對哲學提出的新要求,對其進行必要的理批評與反思非常必要,但不能借批評傳統教科書的某些錯誤全面否定其歷史價值和理論價值。我們既要反對借批評傳統教科書的某些錯誤全面否定其歷史價值和理論價值的傾向,也要反對借批評傳統教科書否定辯證唯物主義的傾向。
第六,作者從理論上論證了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致性,揭示那種或是將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立起來,或是將實踐唯物主義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的理論缺陷。
在梳理了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關于實踐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的不同觀點的基礎上,作者認為用實踐唯物主義來否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者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否定實踐唯物主義,都是不對的。
作為個性化理論的馬克思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明確地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以區別于舊唯物主義。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不足,對人類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最終建立起完整的實踐唯物主義體系的。我們認為。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邏輯路徑包括萌芽、確立、構建核心內容三個重要的階段。
一、萌芽:《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勞動”理論
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發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馬克思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手稿》中的“勞動”理論的提出,可謂是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萌芽。
在《手稿》中,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在馬克思看來,人是類存在物,人的本質是勞動,而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構成了人類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在《手稿》中,馬克思把人類的勞動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勞動,另一類是私有制下的異化勞動。對象化勞動是指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它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的本質的集中體現。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活動就是類生活?!薄皠游锖妥约旱纳顒邮侵苯油坏?。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這樣就明確地把人的生命活動與動物的生命活動、人的勞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別開來了。人在類本質的支配下,通過勞動創造對象世界,在創造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完善自我。正如馬克思所說:“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人是類存在物,對象化勞動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在對象化的勞動中,人的對象化勞動的終點,不是創造外部世界而是創造自己。但在改造對象世界的同時,人也將自己的本質凝結到勞動產品中,因此,人們可以在勞動中確證自己的本質,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
勞動理論的提出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創立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成為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萌芽。馬克思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社會是在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類社會的歷史,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歷史。馬克思在這里看到了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為馬克思提出科學的實踐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確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實踐”理論
馬克思在深入分析國民經濟學之后,得出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的結論。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紐帶,人通過勞動與自然發生關系。馬克思的新哲學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改造世界不能憑空想象,必須以勞動為基礎付諸實際行動。后來,馬克思進一步意識到改造世界的活動不只是作為人類早期活動形式——勞動。因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就順理成章地提出了實踐的概念,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實踐的基本觀點,標志著實踐唯物主義的真正確立。
《提綱》的第一條馬克思就重點闡述了實踐的觀點?!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在這里批評舊唯物主義只是把客觀事物作為自在存在之物,是與人的實踐沒有任何聯系的、孤立的直觀對象:沒有從人的實踐方面去理解客觀世界以及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沒有看到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動性。人的能動性被舊唯物主義忽略了,但卻被唯心主義大肆發揮?!昂臀ㄎ镏髁x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人的能動性被唯心主義抽象的發展和片面的夸大,人成為無所不能的人。在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誕生之前,所有哲學的共同缺點是沒有真正理解實踐。針對舊唯物主義,其學說具有直觀陛的缺點,馬克思明確指出實踐具有能動性;針對唯心主義不理解“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其學說具有抽象性的缺點,馬克思明確指出實踐具有客觀性。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就是主體的“能動的”“現實活動”、“感性活動”、“客觀活動”。
理論來源于實踐,但實踐又需要理論的指導。人們從事實踐活動時,總是以一定的思維活動為前提,而思維活動又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區分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是什么?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實踐,也只能是實踐?!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瘪R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實踐性,“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馬克思強調哲學家不能僅僅滿足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變世界。從《提綱》來看,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實現的變革是對傳統哲學的總體性變革,用實踐把主體與客體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克服唯心主義只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和舊唯物主義只從客觀方面去理解的不足。實踐從此成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首要觀點和理論基礎,同時也標志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
三、構建核心內容:《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物質生產”理論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對象世界的雙向對象化活動,物質生產是人們為了能繼續存在和發展而進行的改造(下轉第207頁)(上接第203頁)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對象世界活動的總稱,而物質生產只是人類實踐活動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是實踐的具體化。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時就明確指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薄斑@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基本形成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形態》)中對實踐的最基本形式——物質生產作了系統的闡述,建構了實踐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物質生產理論。這既是實踐唯物主義理論的完善,也是馬克思創立實踐唯物主義的真正目的、理論旨趣和關鍵所在。
現實的人的存在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離開人來談人類社會是毫無意義的。在馬克思看來?!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對現實生活中的人來說,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生存問題,也就是解決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就很難想像人們會有心情去做別的事情,就談不上創造歷史,更談不上追求自由,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明確告訴我們,“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顯然在這里,馬克思關于人類歷史的發展基本條件的思想,已經超越了自己先前提出的作為人的自由自覺活動的“類”,而是現實生活中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實際生活需要和日常生活。
一、當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實踐的不足
(一)當代大學生自身的不足,導致在志愿服務實踐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形式主義
三十年前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獨生子女成為當今在校大學生的絕對主體,這些“天之驕子”享受了太多的關愛甚至是溺愛,以至現階段大學生人格現狀不容樂觀,自身的不足清晰顯現。筆者曾對某高校697名大一和大二的本科、??粕M行人格問卷調查,涉及性格特征、社交能力、協調品格、意志力、耐挫力、進取精神等方面的測試。從測試的結果看,顯現了大學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情緒呈兩極狀態,自負、自卑的性格特征明顯。如當被問“你的性格傾向于哪種情況時,選擇“總是以為是”、“不能容忍他人”、“缺乏自知之明”、“放縱自己,苛求他人”四項的占26.8%。第二,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協調品格尚不盡人意。如當被告問及“在與別人的接觸交往中,你屬于哪種情況”時,選擇“總對有些人看不慣”、“總喜歡讓別人聽自己的”、“喜歡獨來獨往”三項的占22.1%。第三,有一部分大學生的意志力水平欠缺,耐挫力較差,進取精神不強。如當被問及“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難題時,你常采取哪種態度”時,選擇“不想再干下去”、“焦躁萬分,無法思考”的占15.9%。以上三個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它凸現了大學生自身的不足,這些大學生自身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往往流于形式。
(二)高校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志愿服務實踐的有效開展
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的由“精英階段”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大量涌入高校的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經濟、政治條件的家庭,使他們在學業基礎、能力結構、人生經歷、思想道德狀況等方面的差異日趨明顯,這不僅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和強度,而且對高校的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特殊背景下,大多數高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狠抓教學質量上。于是,課堂教學就成為高校提升教學質量、培育“四有”新人的唯一有效的途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作為第二課堂的志愿服務實踐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使得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有效開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高校對志愿服務實踐的重視、支持與宣傳缺乏應有的高度和力度。特別是有些院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存在著“作用不大,可有可無”等錯誤思想認識,以至在具體工作部署中,不能給予志愿服務實踐活動應有的重視的支持。筆者曾在幾所院校摸底調查,獲悉大多數高校對志愿服務重視、支持的程度都比較低,即使是比較重視、支持志愿服務的院校所占的不重視或一般重視、支持的比例也只達19.8%。
二、實踐觀對青年志愿者服務的啟示
實踐觀對青年志愿者服務的啟示是深刻的,多方位的,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里從唯物論和歷史觀的角度,著重揭示以下兩個方面。
(一)正確把握實踐的“客觀實在性”,深入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
1.忽視實踐的“客觀實在性”是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一種思想傾向
按照實踐觀的要求,當前高校大學生對志愿服務這一社會實踐的認識程度如何,對實踐觀基本觀點的認識如何,直接關系到這一社會實踐能否堅持開展下去的問題,因而也關系到實踐觀在當代大學生頭腦中是否能扎下根的問題。對此,筆者在某大學作了一次典型問卷調查。對實踐觀的基本觀點的認識程度也不一致,如對“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標準”的觀點表示理解的大學生比例占81.8%;而對“認識論和歷史觀是統一在一起”的觀點、對“世界在本質上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觀點、對“實踐是哲學思維應有的立足點”的觀點表示理解的大學生的比例僅為38.2%、45.2%、37.2%。
那么如何看待大學生的認識現狀?通過深層座談調查發現,一部分大學生口頭上雖然表示要以理論為指導,而在行動中卻摒棄的根本出發點,將認識作為實踐的前提和基礎,從而在根本上忽視實踐的“客觀實在性”。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占總數12.9%拒不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據了解大都是對志愿服務這一社會實踐有抵觸情緒,對實踐觀的基本觀點不理解甚至模糊不清。上述情況告訴我們,在現實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中,注重實踐的“客觀實在性”,是實踐觀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2.從唯物主義和歷史觀的高度把握實踐的“客觀實在性”
馬克思的實踐世界觀告訴我們,世界在本質上就是人的實踐活動,人與外界客體在世界中是以實踐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人類的社會歷史既不是精神發展的歷史,也不是事物客體的機械運動的歷史,但它也不是對人類的精神、價值以及客觀對象的拋棄,它是以人的實踐的方法把上述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的因素統一在一起的過程。通過實踐,人在改造外部對象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生活方式,從而體現了人作為主體的價值的不斷實現。透過實踐觀,馬克思并不是把人的實踐看成是外在于認識的,而應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實踐原則應是唯物主義內在要求,堅持客觀性必然要堅持實踐性。因為實踐觀既不是如傳統的唯物主義那樣只從客觀存在方面理解,也不是如唯心主義那樣只從主觀方面看待世界,而是實現主觀性與客觀性雙向性的統一。
從上述內容,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第一,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必須承認和順應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但決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無能為力的,恰恰相反,承認和順應的目的是在于能更好的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去改造自然,重塑“人化自然”,并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時改造自身。第二,要堅持開展青年志愿者服務,就必須以客觀實在性為前提的,在此基礎上,自覺地把青年志愿者服務納入實踐觀指導的視野,才能使志愿服務這一社會實踐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從科學實踐觀的高度把握實踐的“雙向性”,弘揚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的主體性
1.從科學實踐觀的高度正確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的“雙向性”
科學實踐觀表明,實踐是人類特有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是一種感性的客觀的物質活動。也就是說,實踐是主體見之于客體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或物質活動。這種實踐的“雙向性”,就青年志愿者服務這一社會實踐而言,是大學生這個主體見于社會環境這個客體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或物質活動。在志愿服務實踐中,大學生主體與社會環境客體是相互滲透、相互引導、相互轉化,雙向互動的,這是實踐的本性,也是實踐觀的題中應有之義。由此可見,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中應注重實踐的“雙向性”,這是科學實踐觀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兩個尺度即對象的尺度與人的尺度、客體尺度與主體尺度相統一的思想”,是對實踐的“雙向性”的最好的詮釋。依馬克思之見,“人的實踐活動之主體尺度和客體尺度的統一表現為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價值原則與科學原則的統一?!币簿褪侵黧w的需要和目的與客體的規律和本質的統一,即實踐“雙向性”的統一。結合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來說,一方面大學生作為主體方面對于社會環境客體方面必須合乎規律,另一方面社會環境作為客體方面對于大學生主體方面又要求合乎目的性。這表明,只有合乎客體規律和主體需要的志愿服務實踐,才合乎人之本性的志愿服務實踐,才是真正的實踐。所以說,志愿服務實踐是社會環境和大學生自身的改變的共同基礎,是典型意義上的主體見之于客體的對象化感性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在改造客觀世界,改變周圍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
2.把握實踐的“雙向性”,發揮大學生作為主體的自覺能動性
把握實踐的“雙向性”,不僅注著重志愿服務實踐在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看到大學生在志愿服務實踐中的自覺能動性。因為自覺能動性是大學生志愿服務這一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性的重要標志。而要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中把握實踐的“雙向性”,發揮大學生作為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又必須找準切入點,這樣才能實現主體與客體雙向對象化的良性互動,以達社會環境的改變和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一致性。
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青年志愿者服務,其精神、宗旨、口號、行動,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尤其是對仍處于貧困狀態的弱勢群體、對需要幫助的人們的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當今時代,人文關懷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它著眼于生命的關懷,注重人的存在、價值、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因而,大學生志愿服務把傳遞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作為目的,就能在志愿服務中發揮自覺能動性,就為弘揚大學生的主體性找到了切入口,就能夠以此實現主體與客體的雙向良性互動。
在傳遞人文關懷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渴望自我表現、追求人生價值的強烈愿望,從而弘揚了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的主體性。大學生借助志愿服務這個社會實踐平臺,從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助人為樂出發,伸出友愛之手,為需要幫助的群眾排憂解難,送去黨和政府以關懷和溫暖。通過這些平凡而具體的志愿服務,使大學生逐步加深了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情感,激發了大學生的道義、良知、同情心和責任感。他們在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時,也得到了別人的關心和尊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294-02
實踐觀是哲學的理論基礎、核心內容和精髓所在。在這個被恩格斯譽為"包含著新的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下簡稱《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實踐"這一哲學范疇?!短峋V》雖然篇幅短小,但內容卻高度凝練,馬克思在《提綱》中,從實踐的角度說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即把實踐的觀點運用于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闡發了新世界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觀的理論基礎。在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發展史乃至在整個哲學發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實踐問題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于《提綱》的始終,成為其所論述的中心。
1.馬克思之前的實踐觀
實踐作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在哲學史上,哲學家們對實踐的認識也各有所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學的實踐,繼續教導、勸勉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1]亞里士多德主張:"實踐是包括了完成目的的內在活動。"康德把實踐看作人的道德踐履。黑格爾的實踐觀的基本觀點有:"它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本前提和框架,以自由為實踐的目的,把實踐與邏輯聯系起來,運用辯證法考察實踐,強調實踐是以自由為目的的有意識的中介活動,強調實踐包括理論并高于理論,強調實踐是一個對象化與異化相統一的辯證過程。"[2]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在原則上與康德、黑格爾的實踐觀相對立,但他不理解實踐與生活的真實關系,認為生活不過就是吃喝、享用對象,不理解實踐與人的、實踐與世界的真實關系,"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馬克思批判地借鑒和吸收了先哲思維的精華,特別是在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實踐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實踐觀。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釋的實踐觀 ;(2)實踐是主體的對象性活動。
馬克思在《提綱》中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區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3]在這里,馬克思從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出發,把實踐規定為主體的對象性的活動,并以此作為劃分哲學與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的界線:即哲學把"對象、現實、感性"理解為主體的對象化,理解為主體對象活動的結果,理解為勞動的產物,理解為主體對象性的活動所創造的客體,不僅要看到在場的事物,還要看到不在場的東西(例如面對一張桌子,我們要能看到它是作為主體的人通過對木頭這一對象,經過一定的加工(勞動)所創造的)。這就是感性活動,即實踐;唯心主義把主體的對象性的活動抽象化為純粹的精神活動,不講感性,不了解實踐活動的意義("現實的感性活動"就是實踐活動);一切舊唯物主義不理解客體是主體對象性活動的產物,他們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僅從直觀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只能看到在場的東西(現成的、即成的東西,例如:擺在人們面前的桌子,在舊唯物者眼中它就只是一張木頭桌子),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系的純客觀的東西,究其原因,就在于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主體的對象性活動,主體對象化必須通過對象性活動才能實現。
2.實踐是認識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4]在這里,馬克思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實踐和認識統一起來,或者說把認識問題也看作是一個實踐問題。認識源于實踐或者認識生成于實踐,無論是認識的主體、內容和過程都離不開實踐;并且,認識又是在實踐中獲得發展的動力。同時馬克思認為一個人的認識是否正確、一種意見是否真理,這個問題不可能在思維的范圍內得到解決,它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解決。馬克思將實際引入認識論,并表明里這樣一個基本觀點:認識來源于實踐,理論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才能證明、區別真偽。因此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5]
2.1實踐是歷史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教育和環境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了人類歷史與實踐的關系,必然看不到實踐對人類歷史的作用,總是用抽象的人性論、人道主義去說明社會歷史,因而不能說明人類歷史的本質。例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只要改變了環境,改變了教育,人就能改變;同時又認為,教育和法律是由人來制定的,人的好壞影響著環境和教育制度的好壞,即環境的改變、教育者的知識和才能依賴于少數天才人物,由此便陷入了唯心史觀。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歷史,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一部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發展的歷史,沒有物質生產實踐,就沒有人類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馬克思劃時代的貢獻,就在于他跳出了抽象人性論的理論陷阱,從歷史的實踐出發,理解人與環境的關系,認為兩者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才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正是實踐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實現了由低到高的發展,從而構成了人類歷史。
2.2實踐是認識宗教和人的本質的橋梁。 關于宗教的本質的認識,是近代以來重要的命題。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是從宗教上的自我異化,從世界被二重化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這一事實出發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歸結于它的世俗基礎。"[6]在這里,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在宗教批判上的正確方面,即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而是人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上帝。但是,費爾巴哈卻無法對宗教產生的社會和歷史性根源及消滅宗教的根本途徑作出回答。費爾巴哈對宗教批判的不徹底性為馬克思的進一步思考提供了空間,馬克思認為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導致了宗教的產生,因此只有對世俗基礎進行實踐的改造,才能消滅宗教,這樣馬克思第一次從實踐的觀點上,清除了舊唯物主義者不徹底的宗教觀,為日后人們進一步認清宗教的本質和消除宗教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關于人的本質的認識上,費爾巴哈雖然肯定了宗教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但是費爾巴哈卻把人的本質描述為理智、感情、意志、愛,在費爾巴哈看來,人是理性的人,人具有道德意志;宗教本身就是聯系的,聯系就是相互之間的愛,宗教就是愛的宗教。費爾巴哈進而把人的本質看作是固有的抽象物,否認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針對費爾巴哈的說法,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獨立的、抽象的,而是社會的、時代的,與現實生產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共同性、普遍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看到的只是抽象的個人,沒有看到人的社會性,因而是不能認識人的本質的。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沒有對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的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并假定有一種抽象的——獨立的——人的個體。(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聯系起來的普遍性。"[7]
馬克思在指出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錯誤理解的同時,進一步分析了人與社會的關系。費爾巴哈雖然肯定了宗教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但卻否認"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他所分析的個人只是抽象意義的,與現實社會沒有任何聯系的人。人是具有二重性的,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它與其他動物沒有什么區別。而人的社會屬性則在人的生存和發展中更具有意義,人可以通過和其他人進行相互交流,溝通來組成各種組織,構成社會關系網,使個人在社會中得到尊重和能力的提高。因而人與社會之間形成了密切的關系,單獨的個人不能構成社會,因而也就無所謂社會屬性了。社會離不開個人的存在和活動,否則只是形式的社會,人的社會屬性是通過人的社會生活來體現的,表現為人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既然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那么不僅社會關系是實踐的,而且人的本質也是實踐的,這樣馬克思通過對人與社會進行論述,不但科學的回答了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也解決了有關人的本質的問題。
2.3實踐是社會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8]舊唯物主義由于割裂社會生活與實踐的關系, 必然看不到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然對社會的認識,只是一種純客觀的、經驗的直觀,而未把人類社會看作是實踐活動的過程,沒有看到實踐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因而,它不能認識社會的本質。例如,費爾巴哈雖然批判了黑格爾將人類社會視為絕對觀念產物的思辨性,雖然批判了宗教,但他由于沒有用實踐活動說明宗教產生的社會起源,最終仍然深陷唯心主義的窠臼中。馬克思通過將實踐引入社會領域,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即生產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首先,社會的起源、基礎是物質實踐。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了社會,沒有物質生產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其次,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是實踐。物質生產時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他制約著人類的其他活動,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科學、藝術莫不是如此。再次,社會規律的形成離不開實踐。自然規律、社會規律都具有客觀必然性,但各有其特點。社會規律離不開人的參與,即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也離不開人的實踐。
3.《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現實意義
《提綱》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馬克思實踐理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它要求我們必須能動地認識和探索社會改革和建設的客觀規律,深入思考、把握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短峋V》中強調的實踐觀點的原理,要求一切工作必須堅持實踐的觀點、實踐標準,從實際出發,從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用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去發展、完善和檢驗真理。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觀關注的是"改造",而不是"解釋",社會主義也要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壯大。所以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實踐思維方式的指導下,親身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隊伍中去。
參考文獻:
[1]《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68頁
[2]歐陽康、張明倉《在觀念激蕩與現實變革之間--馬克思實踐觀的當代闡釋》 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頁
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于主體性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從來沒有終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問題,人本身成了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人開始關注自身的需要、使命、本性、能力等,關注對自身行為的調控及其行為后果的預見,關注對自然和社會的把握,這一系列關注都是以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的認識和發揮為基礎的。主體和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暴露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主體和人的主體性以生成性的內涵,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的本質,實現了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根本變革。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档掳讶说谋举|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
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蓖瑫r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比伺c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瘪R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