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片免费观看影视大全,tube xxxx movies,最近2019中文字幕第二页,暴躁少女CSGO高清观看

周文化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3-24 15:07: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周文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周文化論文

篇(1)

由于揚州的地理位置處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區對揚州方言產生了些許影響。揚州方言音色甜美,這也是使揚州民歌在風格上都適用于各個地區的原因。主要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揚州民歌的曲調大都以是以級進和小跳為主,節奏稍微平穩,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會有大跳躍的音符出現,讓人記憶深刻;曲式曲風的多變,至揚州民歌的結構都是小巧玲瓏,單一樂曲的題材由上段和下段構成,但所有的樂曲結構形式都存在許多變化。

(二)揚州方言在揚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揚州地區的民歌豐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沒有了地方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講,唱歌的關鍵在于唱。揚州各個地方言不同,唱出來的字韻感覺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揚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對揚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處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揚州方言來演唱的。還有一些口語化的運用,一聽就知道是揚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嘴上常說的像“姑老太”、“哪塊”、“歇腳”、“甩上天”、“懶泥漿”、“伸懶腰”等等,就非常具有當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揚州號子》中:“緲窗捂在外,請問一聲姑老太,哥哥上揚州奔哪塊”;“爛泥漿”,都唱出了揚州本土特色,更能體現出原有味道。還有許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襯詞,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把襯詞的韻味唱出來,口腔要保持到位,當你聽到“楊柳青子青兒虐”“拔根蘆柴花”人們就能感覺到揚州民歌的風韻了。比如《拔根蘆柴花》中襯詞的繁多,使這首歌的曲調變的輕松歡快,更具有揚州民歌的獨特韻味。

二、揚州民歌的地域題材特色

揚州民歌的再一次繁榮時期是在明清的時候。皇帝為穩定和恢復當時社會的現狀,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發展生產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運河,用來方便農業灌溉;揚州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揚州民歌中得到了體現。在揚州民歌中便出現了描寫愛情,勞動以及風土人情等題材。對于揚州的民歌來說,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是長久流傳的主題,被人們一直吟唱,在多年以來保存在揚州民歌里,這類民歌有著揚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揚州人創造愛情的歷史氣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寫夫妻相親相愛的生活,以竹子來代替。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小小花傘真好看》、《打櫻桃》、《墻內開花等郎來》等。揚州是一個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遼闊的土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長江和運河貫通以后,大范圍的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推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紡織業、制茶業、編織業及其它手工業的發展。在對生產勞動的表述上,揚州民歌也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題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人情,揚州也不例外。揚州人喜歡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在這一天,有很多人都會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處,看看美麗的景色,沒有去登高的人就會在家里吃點重陽節做的糕點代表自己在節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陽》就是這個題材的民歌,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揚州元宵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萬眾歡欣的各色彩燈。

三、揚州民歌的地域音樂特色

揚州民歌的旋律特點就是柔和而又剛勁,揚州的傳統民歌分為兩種,一種是俗曲,它是清明時流傳到現在的,但途中經過多次修改,最終演變成特定的曲牌。一種雜調,是指人們在勞動或節假日,用來娛樂的小曲。這類民歌的旋律特點是音域比較小,音樂上的情緒起伏不大,但是曲調非常委婉動聽。在揚州歷年的節日里,通常會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節奏歡快跳躍,其為了增強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歡快的氣氛。在揚州的鄉村,春秋時節忙種是流行一種號子:插秧號子,它的曲調寬廣,其中襯詞比較有特色,豐富的描寫出農忙時的情形,田園風味較濃厚。“在揚州民歌中,潤腔與襯腔襯詞的合理運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潤腔在揚州民歌中的應用非常廣,在揚州小調中,潤腔的流動感能夠很好地刻畫揚州民歌的優美意境。潤腔在田秧號子中的點綴,同樣給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揚州民歌還與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合,使揚州藝壇上先后產生了香火戲、花鼓戲、維揚戲、評話、清曲等各色各樣的戲曲藝術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豐富,情緒到位,極好地表現了歌曲的感情內容,有時候還會隨著歌曲起舞。

篇(2)

中圖分類號:F59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7)07―0083―03

一、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貴州加強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打造了適應市場需求的貴州民族文藝品牌。貴州旅游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20多年中,由于沒有適合旅游者的晚間娛樂活動,“貴州旅游”這個品牌一直存在文化含量低、旅游活動要素缺失的重大缺陷,來貴州的旅游者只能“日游神奇山水”而多感不夠盡興。沒有日常性的旅游文化演出,使貴州旅游業收入體系不完整,損失巨大,并且不能有效地宣傳貴州,影響貴州旅游業的整體形象。2005年,被熱切盼望多年的《多彩貴州風》這個文化品牌終于誕生了。這臺演出一經問世,就取得了極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反響熱烈。

第二,民族文化旅游宣傳進一步到位。平塘縣的大型音樂情景劇《玉水不夜天》的開演、“貴州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多彩貴州民間能工巧匠大賽”等活動,為貴州民族文化旅游的開發利用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且推動了民族文化旅游的開展。

第三,鄉村旅游得到了有效發展。貴州省旅游業發展的體目標是把貴州省建設成為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旅游大省。屯堡文化旅游景區、岜沙苗族文化旅游景區、肇興侗族文化旅游景區、興義萬峰林鄉村旅游景區等民族文化旅游區域得到進一步支持和發展,尤其是建立了一批具有先進理念的生態博物館,滿足當代對古老文化傳統既要保護又要發展的要求。

在開展民族村寨旅游活動中,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學藝術得以挖掘利用,如屯堡地戲、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一方面增加了鄉村旅游的文化含量,提高了游客的游興,另一方面加強了民族藝術的傳播。

然而,目前貴州省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平衡。

雖然目前貴州省開展鄉村旅游的村寨有2600多個,并且數量在逐步增加,也樹立了一些典范,但開發利用明顯不平衡。主要是地區間的不平衡,民族文化旅游仍然集中在黔東南地區的雷山、臺江兩個縣,其次是“后起之秀”黎平、從江、榕江旅游區,其它地方則較少有開展;盡管有關部門設計了六條蘊含民族文化旅游元素的精品旅游線路,但實際上沒有一條是能夠完整地被廣大旅游者采納,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旅行社和游客為節省旅游成本,選擇了部分線路中的部分內容;二是旅游設施不完備,除了交通的原因以外,旅游住宿的分布極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

第二,民族文化旅游開發仍處于較低水平。

目前,貴州省開展鄉村旅游的地方仍然主要采取的仍然是初級階段的“農家樂”形式,民族文化演出也基本是簡單的歌舞表演,而其它的文學藝術形式以及紡織、刺繡、蠟染等幾乎沒有展示;出售的工藝品種類少、質量不高、價格高,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因此,雖然鄉村旅游游客數幾乎占了全省游客總數的三成,但旅游收入卻只占了全省旅游總收入的8%左右,效能較低。

第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異化現象”。

這方面,最為突出的是一些“假民俗”表演和假冒偽劣民族旅游商品的出現。民俗活動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之上,適當進行藝術加工是可以并且必要的,但一些“民俗表演”的編排、演出中,由于業者不懂得這些民族文化真正的審美價值,錯誤迎合旅游者的庸俗需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異化,失去了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成為失去自我甚至媚俗的“大雜燴”式的“假民俗”。

二、合理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打造貴州民族文化旅游

如何使貴州民族文化旅游體系更加健全,從而保證貴州特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一)適度開發與適當“反哺”并舉。

首先,開展民族文化旅游必須堅持“細水長流”的原則。民族村寨既不能完全封閉起來,也不能完全一下子放開,政府在這方面的引導、控制作用非常重要。對旅游資源的評價要以空間容量、經濟容量、社會容量、生態容量為標準,其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生態容量。與之相關聯的旅游環境應以同樣的標準評判。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只看到了貴州旅游資源的豐富性,卻忽視了它的脆弱性,更極少顧及旅游環境的承載力。現在,文化旅游者人數已大大超過少數民族旅游村寨的接待能力,一些村民疲于應付,對旅游者越來越麻木,甚至厭倦;在一些地方,商品意識被空前放大;思想狀態的改變還導致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出現斷層現象。應對這樣的危機,除了制定合理承載量,采取限量辦法外,對游客應當進行適當引導、教育,要使他們了解貴州少數民族的特點。

其次,對于民族文化,旅游業必須補償性地利用,“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是民族文化開發、利用中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在實踐中要有意識、有組織地搞好民族文化的傳承,不論是“博物館”內,還是“博物館”之外,對民族文化,應有專人研究、整理、培訓、傳授,使之不致失傳。這決定了旅游業對民族文化生態必須盡到“反哺”的義務,要有必要的投入。只有適度的“反哺”,才能實現民族文化旅游的長久發展。

篇(3)

1.1科學的培訓理論欠缺,不能對培訓給以正確的引導

我國很多田徑項目的教員進行訓練時安排的訓練方案對運動員來說,是不符合運動員身體訓練規律的,在處理田徑運動中步頻和步長的訓練時,通常會根據訓練實際需求來改變訓練方案,從而無法形成固定模式,更無從談合適的指導。尤其突出的一個現象是教練往往不將運動員自身的身體以及技術現狀作為考量依據,相反卻根據那些具有領先技術的外國運動員訓練時得出的數據來對我國運動員進行訓練,完全忽視了體能、競技運動水平等必要因素。

1.2訓練沒有達到系統化要求

無論是田徑競技運動員還是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其培養都不能根據賽場上得出的成績來衡量運動員,也不能只關注短期效果,正確的方式是觀察訓練時運動員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從本質上發現運動員的體質及其在體育方面的潛力,田徑運動員的培養不是關注暫時利益,是始于青少年時期,接受正規、系統、全面、科學的培訓,然而這也是我國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1.3缺乏體育綜合能力方面的培訓

在田徑訓練過程中,一旦只是重視運動員的技巧上,那么只不過僅可造就一批田徑工具而已,在倡導“和諧”的社會大環境下,運動員的訓練必須更加以人為本,教練在制定培訓方案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運動員文化教育及心理素質培養,根據教育部規定,對運動員進行文化課及心理素質教育的訓練是常規科目。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各個運動項目的適應能力的培訓,目的在于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進行有效的調節,以保障全方位開發及提升運動員身體素質。當前僅僅局限在田徑能力方面這一做法毋庸置疑是錯誤的。就當前我國在田徑項目的培訓方式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都將對運動員進行的文化課及心理素質培訓忽視掉,單純考慮訓練體能方面,功利性十足,從而造成了運動員也只從心里把田徑運動看成是一種任務,甚至是一種謀生手段、一個職業而已,無法從內心認同這是終身事業。在這樣既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又缺乏正確的訓練訓練態度的條件下,必將不會提升我國田徑事業在世界上的水平。

2詳細討論田徑運動中訓練周期

2.1準備期

在準備期中,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含耐力訓練、爆發力訓練、超重恢復訓練等等)是必備的,同時應該將田徑訓練中的不同任務和要求考慮在內,根據特殊情況設定不同訓練階段,例如,每個訓練階段可以設定為1~2個月,在這期間可以高度集中某一項訓練科目,對運動員進行專項的基礎的訓練,這種方式極具目的性,能夠得到較好的訓練效果。由于時間較長,準備期的特點主要是訓練節奏長、訓練周期大、訓練強度低、項目數量多等等。

2.2比賽期

比賽期,一般以半個月左右為限,這是一個比較短的實踐周期,通常它會以適應性訓練為主,目的在于調整身體基本狀況,使之適應比賽而進行賽前適應性訓練。這一時期運動員的主要訓練特點體現是訓練強度低,主要開展適應性和穩定性訓練,重點是田徑競技項目起步階段的讀秒反映訓練、比賽階段的起速保持和呼吸調整訓練、沖刺階段的加速訓練、臨近終點階段的凋整恢復訓練等,另外也不應忽視對運動員進行心理調整訓練以及抗壓能力訓練等等。

2.3恢復期

恢復期是一個短節奏的訓練期,在這期間運動員的訓練內容集中在調整、恢復上,它是保證運動員能夠恢復身體機能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特點是訓練負擔較輕,通常來說都是一些基礎性訓練,難度小、時問短、科目小,但這是一個溝通各個訓練周期和環節的保障期間。

3田徑運動員訓練方案的制定

3.1訓練方案的制定要彰顯周期性理論

田徑競技運動訓練的周期主要就是上述的準備期、比賽期和恢復期,在制定訓練方案時必須要按照項目周期性理論來制定各個階段的訓練方案。按照田徑各項目比賽回合之間相隔的時間,田徑訓誡周期中的準備期、比賽期、恢復期再加以詳細的劃分為各不相同的小階段、小周期,再根據每個項目特點的不同分別制定各小階段、小周期的訓練內容的強度。如在各小階段、小周期的訓練中制定相應項目運動員所需輸出的力量值及技巧的訓練方略。

篇(4)

對機械中的各個滑輪,先假設通過滑輪作用的物體被拉動,對照物體被拉動時滑輪轉軸的情況進行判斷:

①物體拉動時,滑動轉軸位置靜止不動時滑輪是定滑輪。如圖1—(a)

②物體拉動時,滑輪轉軸位置隨差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的是動滑輪。如圖1—(b)

 

 

 

 

二、分析轉軸確定動滑輪上的力的作用情況

在人教版教材中,分析動滑輪實質敘述為“是一個動力臂(L1)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桿”。(如圖2)根據力的平衡條件“動滑輪可省一半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常誤解為“只要是動滑輪,動力就是阻力的一半。”筆者嘗試以下方式說明,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現說明如下:“作用在滑輪邊緣上的力F1的力臂(L1)是作用在滑輪轉軸上的力F2的力臂(L2)的二倍。根據杠桿平衡條件,作用在滑輪轉軸上的力是作用在滑輪邊緣上的力的二倍”。

下面結合例題示范說明。

[例一]力F作用在滑輪上,使重物G勻速上升,滑輪安裝如圖3所示。不計滑輪重量及摩擦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這是動滑輪,F=1/2G。

B、這是定滑輪,F=G。

C、這是動滑輪,F=2G。

D、這是定滑輪,F=2G。

解析:首先,因為重物被提升時,滑輪轉軸跟隨向上移動,所以判斷這是個動滑輪。其次,由于力F作用在滑輪轉軸上,重力G通過繩子作用于滑輪邊緣,所以F=2G。應選C。

錯解1:誤認為是定滑輪,不省力,而選B。

錯解2:認為動滑輪省一半力,而選A。

 

[例2]分別用如圖4—(b)所示裝置勻速提升相同重物。不計滑輪重力及摩擦力,那么F1F2大小關系和滑輪屬于情況是(    )

A、(a)圖中滑輪為定滑輪,(b)圖中滑輪為動滑輪,Fa>Fb。

B、(a)圖中滑輪為定滑輪,(b)圖中滑輪為動滑輪,Fa<Fb。

C、(a)圖中滑輪為動滑輪,(b)圖中滑輪為定滑輪,Fa<Fb。

D、(a)圖中滑輪為動滑輪,(b)圖中滑輪為定滑輪,Fa=Fb。

 

解析: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作用在杠桿左端上的力F是相同的。設想重物被提升時,(a)圖中轉軸位置發生移動,所以是動滑輪;(b)圖中滑輪轉軸位置固定不動,所以是定滑輪。(a)圖中作用在滑輪轉軸上的力F是作用在滑輪邊緣上的力F1的二倍,所以Fa<F。(b)圖中F=Fb,則Fa<Fb,應選C。

篇(5)

斷續增長模式是指兩個企業文化生命周期結合處,由于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企業文化創新,而使企業核心競爭力小幅下滑,如圖1所示。

1.2持續增長模式

持續增長模式是指在兩個企業文化生命周期結合處,通過進行合理、有效的企業文化創新,使企業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競爭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

1.3循環往復模式

循環往復模式是指兩個企業文化生命周期結合處,由于企業根本沒有處理好兩個周期結合點,沒有進行企業文化創新,而使企業核心競爭力下滑到企業文化建設初期的水平。企業文化建設與創新生命周期的三種模式,第二種和第三種是極端的兩種模式,一般不會發生,除非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第一種是中庸的模式,也是極易發生的情況。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與創新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企業文化的生命周期,并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規避其風險。

2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以及生態理論等相關理論。通過上面的企業文化建設及創新生命周期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生命周期三種關系模型,可以得到一些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的啟示,并可以利用上述理論模型進行企業文化建設和創新[5-6]。

2.1企業文化建設的思路

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圍繞如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展開。2.1.1企業文化建設要突出企業價值觀的核心作用企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員工的精神歸宿,企業的一切行為都與之緊密相關。同時,企業價值觀又決定著企業的戰略定位、經營管理,以及經營支持能力,進而影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在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時一定要圍繞核心競爭力展開,突出企業價值觀的核心作用。2.1.2企業文化建設要為企業的戰略觀服務戰略是一個公司長遠的目標,決定著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有什么樣的戰略觀就有什么樣的戰略規劃,戰略觀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戰略定位能力的高低。很好的戰略定位能力有益于企業根據自己目前的情況和以后可能發展的狀況,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引導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企業文化建設要圍繞這一目的,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才能把企業文化建設落到實處,使企業有一個動態、匹配的戰略觀。2.1.3企業文化建設要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觀服務經營管理是企業盈利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企業離開經營管理就如一架沒有運轉的機器,毫無生機可言。經營管理是一項經常性的事務性工作,它是企業戰略觀在經營管理層面的細化執行。經營管理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企業運轉效率的高低,從而影響著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圍繞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展開,使企業有一個動態的、協調的經營管理觀。2.1.4企業文化建設要為企業的經營支持觀服務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處于社會的大環境當中,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周圍良好的經營環境。比較友好的經營環境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使企業的運轉更有效、更靈活;相對較差的經營環境使企業處于窮于應付的窘態。因此,企業不僅要注重經濟效益,這是企業生存的根本;還要注重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是企業生存的前提。使二者共同達到一種平衡,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企業文化建設是為企業的發展服務的,因此,企業文化建設要促進企業經營環境的改善,使企業有一個融合的經營支持觀。企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要圍繞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來建設。以企業精神文化中的價值觀為核心,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方面——企業戰略管理能力、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企業經營支持能力——進行建設。

2.2企業文化創新的思路

企業核心競爭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企業環境、規模等條件的變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如果按照原來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企業文化建設,而不顧企業所處環境的變化,則會使企業陷入危險的境地。企業文化建設的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和發展規律,上面列舉的三種簡化模式啟示我們: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要盡量規避其不好的情況,促使企業文化動態發展,以適應企業環境變化引起的核心競爭力的動態變化。為實現這一目的,就要進行企業文化創新。只有進行企業文化創新,才能改變企業落后的管理方式,及不適應企業環境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創新的目的是使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不斷地適應企業環境的變化,使企業能夠順利地度過企業文化建設的兩個生命周期的交接時期,不至于在企業文化生命周期交接處由于處理不當而致使企業核心競爭力喪失或者大大降低。因此,我們在進行企業文化創新時可以參考以下思路。第一,企業文化創新要結合企業文化的生命周期進行。企業文化的生命周期揭示了企業文化的發展規律,為我們進行企業文化創新指明了方向:要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進行。企業文化生命周期包括文化探尋階段、培育階段、發展階段、固化階段。在各個不同的階段,要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以及易出現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進創新,并在兩個周期交會處進行創新,以防止企業在結合點處核心競爭力的大幅喪失。第二,企業文化創新要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是企業進行競爭的源泉。企業文化創新就是要不斷地根據企業環境的變化,跟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變化而變化。第三,企業文化創新要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個方面——企業戰略定位能力、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企業經營支持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第四,企業文化創新要把創新的內容有機地統一起來。企業文化創新的內容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目標創新、要素創新、組織創新、環境創新。創新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單個內容的創新易陷入極端,只有各個創新內容有機地統一后,再進行創新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實現企業核心能力的提升。

篇(6)

二、繪畫商品化的發展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作為繪畫商品化最大的需求方商人尤其是鹽商,他們雖然處于“四民之末”的社會地位和形象卻是希望按照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來改變自己,特殊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面對“喜新尚奇”的社會風尚,繪畫商品的需求方對作品個性的推崇以及繪畫藝術市場嚴酷的規律性,使得這些憑借繪畫借以謀生的畫家們只能按照市場的供求關系進行藝術的變革。正如薛永年先生所云:“新經濟因素的滋長與由之而來的繪畫供求關系是導致八怪藝術新風尚形成的根本原因。”畫家們從藝術觀念、繪畫題材以及繪畫語言等各個方面進行創新來迎合聚集于揚州的大量儒商的審美趣味。

1.受市場化影響在藝術觀念上更具創新精神

繪畫作品作為商品在市面上流通一定程度上一定要遵守商品的特質,同樣都是畫家用勞動力創造出來的作品,為了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畫家就需要讓自己的作品從內容和風格上更加新穎、獨特來吸引消費者。例如金農尤擅墨梅,作品有《墨梅圖》等,他還有一個獨創的隸書體,自謂“漆書”十分有代表性;黃慎以草書入畫,多以神仙佛道和反映社會貧困人民生活為題材,作品有《醉眠圖》《蘇武牧羊圖》等;鄭燮他對繪畫創作頗有創見,能做到以詩出畫詩畫相通,擅畫竹、蘭,他還創造了一種六分半書體既集真、草、隸、篆于一體,代表作品有《墨竹圖》《蘭竹圖》等。揚州畫派中除了上述提到這幾位畫家還有李方膺、汪士慎、華嵒、李鱓、羅聘、高鳳翰、高翔、閔貞、邊壽民等諸人,他們每一個都以其極具創意個性鮮明的作品吸引著購買者的注意。

2.受市場化影響繪畫題材及創作手法的轉變

篇(7)

滑稽戲,俗稱“江南滑稽戲”,屬喜劇和鬧劇范疇。作為中華民族的喜劇藝術樣式,它以其雅俗共賞的品位得到了中外學界的認可與欣賞。它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諷刺滑稽”“幽默滑稽”等類型,而以張宇清為代表的常州滑稽戲拓寬了滑稽戲的藝術表現形式,開辟了“抒情滑稽戲”的新天地。張宇清在《滑稽戲與文學性》中明確表示“讓生活中一句平凡的話變成一首動聽的歌。這就是滑稽戲的文學性。……滑稽戲是最迅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好劇種。”[1]以真情實感、優美動聽的詩意化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平民化的現實人生,這是張宇清所理解的滑稽戲觀。他反對無意義的滑稽逗笑,注重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喜劇因素和詩情畫意,豐富了滑稽戲的表現手法和風格形態。“抒情滑稽戲”的誕生不是劇作家一人一時之作,而是深受江南文化的熏染而成。

江南一馬平川,山清水秀,自古人杰地靈,其本土文化具有濃厚的詩性意味。東晉王室的南渡,使中原士族貴族精神與本土精英文化的結合,產生以“審美-詩性”[2]為核心的江南文化。邱江寧指出,“士族精神”的特質在于重性情、貴神韻;“書生氣質”的特征是儒雅、重情趣,二者的契合點是以審美為核心的“詩性”特征。因此,“詩性”遂成為江南文化的本質特征。它和北方文化的不同之處在于,“北方文化是以實用理性為主體的文化形態,強調道德與倫理的價值取向,而江南文化則以詩性審美為價值取向。”[3]可見,在江南詩性文化的熏陶下,作為土生土長的江南劇作家,張宇清深諳江南式的幽默和詼諧,他在創作中自覺地以抒情化手法來表現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在他的筆下,沒有犀利如匕首的諷刺,也沒有純粹為逗樂的搞笑,他的作品宛如一條歡快的小溪,波瀾不驚,清澈見底,卻有幾尾拔動心弦的小魚在嬉戲玩耍,使人在不經意間讀懂魚之樂,會心一笑而過。

首先,江南文化的詩性傳統體現為常州滑稽戲強烈的文學性。正如張宇清在《滑稽戲與文學性》中所說,將街頭巷尾的鄉間俚語轉化為委婉動聽的詩意化的表達,這就是滑稽戲的文學性。《多情的“小和尚”》第三場“穿針引線”中,宋巧音在窗下繡枕套,仰望天上的一輪殘月,觸景生情,唱道:“春季到來綠滿窗,巧音我窗下繡鴛鴦,忽然一陣無情棒,打得鴛鴦各一方。”小和尚唱道:“夏季到來柳絲長,父母雙方打相打,過去貧窮講情義,如今發財卻不賣賬!”宋巧音又唱:“秋季到來荷花香,夜里做夢哭一場,夢見多少冷酷的心,夢中盼望出太陽。”小和尚為她打氣:“冬季到來雪茫茫,大雪紛飛紅梅放,情感總有回歸日,大地一片暖洋洋!”最后是兩人合唱:“四季如春鮮花香,人間晚晴有希望,只要留得真情在,青山綠水也會唱。”[4]這曲詩意盎然的對唱化用了周璇的《四季歌》(詞 賀綠汀曲),同時也借用了江蘇民間小調《孟姜女》的“四季體”寫法,歌曲的旋律情緒壓抑而感傷。歌詞與《詩經》中的很多愛情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運用“興”的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每段都以詠嘆季節開頭,四季的更替象征了人生命運莫測,傳達了愛情的一波三折以及戀人的情意繾綣。“柳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內涵,喻示離別。古人詠柳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就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思念。而在漢唐更有折柳送別的風俗。友人折柳贈別或吹奏《折楊柳》曲,以表達惜別之情。李白有詩《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在滑稽戲中插入這么一大段頗具古風古韻的《四季歌》,既讓人聯想到周璇歌聲中的哀怨思念、纏綿悱惻、堅貞不屈的愛情,又在結尾進行了適當的改編,寄希望于美好的未來,符合滑稽戲的整體氛圍,真可謂神來之筆。正如錢念孫在《朱光潛論中西戲劇的異同特點》中所述:“從美學上看,詩歌不像散文,更不同于日常說話,它是一種‘更形式化的藝術’,因而常常能和實際人生拉開‘距離’。詩歌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講究音韻格律,其功用是把人們從現實生活的實用態度中拉開,引導到純粹的審美意象世界里去。正是如此,像中國戲劇這樣‘以詩入劇’,則可以使戲劇語言由于拉開了與現實的距離而增強其審美感染力。”[5]滑稽戲受到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以詩入劇”,具有詩情畫意般的抒彩,在強調幽默詼諧的同時也能調動觀眾的審美情感,給人美的享受。

其次,江南詩性文化體現為常州滑稽戲重抒情而輕戲劇沖突的詩性氣質。江南詩性文化的核心特征是以審美情感去觀照世界,重主觀抒情,輕客觀敘事。雖然滑稽戲重視喜劇情勢的組織,但常州滑稽戲的戲劇沖突不是大奸大惡、大是大非,而是生活中的靜水微瀾,而且最終沖突雙方總會冰釋前嫌、握手言歡。抒情性是常州滑稽戲的一大特色,劇作家善于運用歌曲、環境、物象等元素去營造詩意化的氛圍,達到一種“人在畫中游、情在心中留”的獨特意境。滑稽戲的音樂,也大多采用江、浙、滬流行的地方戲曲調、電影插曲及流行音樂,講究“九腔十八調”。為眾多評論家所贊揚的《土裁縫與洋小姐》中“采桑舞”那一段,就是將人情、物景、舞蹈有機地融為一體的典范。江南桑林的美景、兩個青年萌發的美好戀情、婀娜動人的舞姿,此情此景,景不醉人人自醉。該劇結尾處小裁縫因為誤會洋小姐另有所愛,一怒之下決定離開歌舞團,而洋小姐卻蒙在鼓里。于是一對有情人因為誤會有了爭吵,舞臺沖突達到了頂點,眼看一場愛情悲劇即將上演,劇作家妙手回春,情節峰回路轉,用抒情化手法贏得了破鏡重圓、兩情相依的完美結局。洋小姐流淚唱一曲哀婉幽怨的《小妹妹送情郎》:“小妹妹送情郎,送到大門旁,淚珠一行行,落在我胸膛。天南地北你要捎封信,別忘了,同志們把你掛心上。”此時,小林一愣。“小妹妹送情郎,送到大門旁,晚風吹來陣陣寒,小林哥,你在外面要注意冷和暖,夜晚被子要蓋好。”這時小林眼一熱。“小妹妹送情郎,送到大門外,難舍難分心好傷,希望你今后多珍重,我的心伴著你四方。”此時,小林停住了離開的腳步,說:“我走不動了。”[6]小林復雜的內心通過他的動作和神態表露無遺,真是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此處以歌舞烘托舞臺的抒情氣氛,讓人物在有限的時空內將復雜的感情展現為可觸可感的肢體語言(舞蹈)和口頭語言(歌曲),化無形為有形。言為心聲,曲更以其委婉柔美、優雅精致擁有了牽動情絲的力量。

最后,江南詩性文化還體現在常州滑稽戲善于以兒女情長為切入點傳達社會變革的時代主題。劇作家充分挖掘江南詩性文化的內蘊,選取男女愛情的角度來把握時代脈搏。《多情的小和尚》、《土裁縫與洋小姐》等均獲得全國優秀劇本獎的殊榮,它們共同的秘訣就在于以情動人、以情喜人、以情感人。兩部代表作誕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已吹綠江南岸,革新意識已深入人心,而以老和尚、王呆板為首的保守派依然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在事業上停滯不前;在感情上封建保守、膽小怯懦。他們的兒子或徒弟作為新生力量的代表,應時而生,機智果敢地與保守派周旋,不但成就了自己的美滿愛情,還促使了保守派結成愛情碩果。老和尚從與冷月眉的水火不容到兩情相悅、情意綿綿;王古板從講究男女授受不親的“老封建”到大膽追求晚年幸福的“夕陽紅”,這里不但反映出婚戀觀念的轉變,而且折射出社會寬容度、社會觀念的巨大變革。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嚴肅的社會問題在舞臺上以嬉笑怒罵的形式諧謔化地展現出來,不但具有春風拂面的清新感,而且切中肯綮、鞭辟入里,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

由此可見,常州滑稽戲深受江南詩性文化的熏染,劇作家用江南方言俚語所傳達的江南細膩婉約的風情、江南淳樸善良的民風、江南人至純至真的性情,共同描繪出一幅幅江南獨特的“新風俗畫喜劇”。德國洪堡大學舒瑪赫爾教授在講學時專門談到了《多情的“小和尚”》,他說,“這出戲很有意義,父子沖突是現實的,戲劇的形式有很強的民族特色,演員對角色有深刻的認識,布萊希特喜歡有民族特色的戲劇。”[7]可見,常州滑稽戲的民族特色是一筆潛在的文化財富,尚待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常州滑稽戲將以其獨特的江南詩性文化特色走向世界。

注 釋

[1]張宇清.滑稽戲與文學性[J].中國戲劇,1997(10):40.

[2]劉士林.江南與江南文化的界定及當代形態[J].江蘇社會科學,2009(5):230.

[3]邱江寧.江南文化與吳偉業的戲劇創作[J].浙江社會科學,2008(8):110.

[4]張宇清.多情的“小和尚”――張宇清劇作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5]錢念孫.朱光潛論中西戲劇的異同特點[J].安徽新戲,1996(2):30.

[6]張宇清.清麗淡雅描風情――滑稽戲創作談[J].上海戲劇,1995(1):36.

篇(8)

文化資本化;生命周期;文化旅游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00704

1 引入

文化旅游資源怎么開發,學者們有非常深入而廣泛的探索,也有學者借鑒了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值得借鑒的觀點。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以借鑒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為基礎,參考旅游地生命周其理論邏輯,以動態研究方法,從時間尺度上提出了旅游文化資本化生命周期理論,以期能夠從動態的時間變換角度,豐完善文化資本化的理論,并為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提供新思路與方法。

2 理論基礎

布迪厄雖然對文化資本的形式與轉化方式做了詳盡論述,有助于我們對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與保護的文化的獨特路徑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

布迪厄有關文化形式的劃分值得借鑒,見表1。

具體化的文化形式主體投入時間、精力、勞力,如教育、修養身體化的文化資本/文化能力哈薩克族傳統體育項目 賽馬哈薩克族的傳統舞蹈黑走馬

客觀化的文化形式主體投入時間、精力、勞力,獲得的文化內容有了可替代的、可轉移的物質載體客觀形態的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哈薩克族氈房

哈薩克族奶茶制作工藝、流程與器皿

體制化的文化形式將個人層面的身體形態文化資本轉換成集體層面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經過某種制度確認的文化資本/文化制度哈薩克族馬上競技、哈薩克族皮革制品藝術、哈薩克族民歌等9個項目入選本批“非遺”名錄

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的演進是從人類的勞動實踐開始的。在人類的勞動實踐過程中,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不斷生產文化產品,同時創造文化價值,雖然社會進步與發展,一部分的文化產品的形式得以保存下來,而文化價值則伴隨歷史進程而逐漸積累與豐富,共同積累轉化成了文化資源。只有在現代社會分工的機制下,文化資源的主體占有、憑借和使用文化資源的使用權,來滿足不同類型的需要,并憑此獲得相關利益,才能真正促使文化資本的顯現。

世界是出于萬千變化之中的,社會也處在不僅的變化之中,這種變化實質是社會結構的調整,而文化資本作為影響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也身處不斷的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之中。旅游文化資本化的歷程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發生變化,為了能夠更深刻的把握這種變化,并指出在主要階段旅游文化資本化的關注重點與要點,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時間尺度綜合分析旅游文化資本化。

3 旅游文化資本化生命周期理論

旅游文化資本化也有其路徑依賴,如同其他類型文化資本化,也必須經歷從活動積累到旅游文化資源的形成再不如文化資本化的階段,為了能夠動態的展現旅游文化資本化的發展歷程,并在時空尺度上展現出文化資本開發程度與階段性特征,筆者將借鑒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來進行論述,不過筆者只借鑒其曲線表達方式與思維邏輯,詳見圖1。

如圖所示,筆者認為文化資本化的發展歷程能夠用途中的曲線加以描述。坐標軸的橫軸描述時間尺度,縱軸表示文化資本化的綜合表現(如程度、規模、豐富程度、積累程度等)。坐標軸上的曲線代表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資本化綜合表現的變化情況。根據文化資本化綜合表現的變化的特征,筆者認為可以將其劃分為六個階段,并在坐標軸上以虛線進行劃分,并以Ⅰ、Ⅱ、Ⅲ、Ⅳ、Ⅴ、Ⅵ加以標示,而五角星標志則為文化資本化的原點與起始的原點。坐標左部虛線框內的內容則旨在以簡潔抽象顯示文化資源演變為文化資本的關鍵環節。時間軸下部的三項指示內容揭示的是在Ⅰ、Ⅱ、Ⅲ階段文化資本化進程中的顯性表現。接下來筆者將進行詳細闡釋,以揭示理論內涵。

首先,從時間的尺度來衡量,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文化資本都是社會建構的內容,隨著時間推移社會也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文化資本也會隨著社會建構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轉變,這一過程可能非常的漫長,也可能非常的短暫。比如明清古建筑群由于時代較近、保存相應完好,得到了較好的恢復與維護,并從國家層面予以肯定與保護,成為了中華文明有代表性的客觀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本,并在可預計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長期延續與保護,類似這一形式的文化資本就能夠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同樣都是客觀形式的文化資本,卻無法長期存續,可能短暫的興起,就迅速沒落,比如在主題公園建設之初,就有批量的同質化項目投入運營,但是在熱潮退卻后,很大一批主題公園都紛紛倒閉,比如說日本長崎的豪斯登堡。因此筆者需要在此闡釋的是相當于生命周期“短周期”、“雙周期”的類似含義,文化資本化從一定的時間尺度來看都呈現出如圖1所示的發展歷程,但是時間的尺度有短有長,也有的未必會走完全部歷程,有可能因為種種因素,而只歷經其中的部分,或者呈現跳躍發展。筆者肯定有獨特的案例存在,但是堅信,絕大多數的文化資本化都可能經歷途中所示的發展歷程。

其次,要解釋曲線的變化,必須從根本上把握文化資本化的本質,因此筆者在坐標軸的左部使用虛線框,旨在討論文化資本化的變化過程之前,探根溯源,即文化資本化的起始之處。在上文中筆者已經借鑒布迪厄的理論做出表述,即人們勞動的實踐成果隨著時間推移,儲存了有形的文化產品,積累了文化價值,當所有權區分與明確后轉變成為了主體的文化資源,但是如果沒有交換,資源就只能是資源,永遠無法成為資本,因此,要激活文化資源成為文化資本,必須要實現文化資本市場化運作,這一關鍵步驟,或者說是起始點,在圖中以五角星作為標示。這一原點對于生命周期研究至關重要,文化資本化的發展歷程的探索,都必須基于這一起始點。但需要解釋的是,這一抽象意義的原點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在圖示中坐標軸的交叉處有星形標示,在第Ⅵ階段的起始處也有標示,筆者認為從歷史發展觀的角度來看,應當認識到在文化資本化與社會發展一樣也會經歷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歷程。

再次,不同階段劃分的文化資本化綜合表現都具有其典型性的特征,也都有在該階段存續文化資本化成果,提升文化資本化質量的關鍵任務。

第Ⅰ階段,可以被稱為初始階段,類似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該階段的特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被動性強、程度低、規模小、質量差,這是因為社會建構的變化是緩慢的,再旅游發展過程中來看這一階段旅游者的活動以自發性為主,規模小,與旅游區居民接觸也較弱,影響程度不高,這個時期可能出現少量專門為旅游者服務的設施,或者有部分資源所有者意識到自身占有的資源的稀缺性,并與旅游者實現交易等等。在這一時期,文化資本化外顯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文化資源的產品化。

第Ⅱ階段,可以稱為發展階段,該階段特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主動性驅動力增強,變化幅度巨大,這種變化可能是規模的迅速拓展,也可能是內容越來越豐富,也可能是質量的迅速提升等等。出現該表現的原因是文化資本化的巨大經濟效益產生了示范效應,主體的增多代表可選擇性的增強,文化產品可替代性的增強,市場的開發與培育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在這個時期,文化資本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文化資本的市場化。

第Ⅲ階段,可以稱為成熟階段,該階段的特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進程相對穩定,市場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產權歸屬也有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在這一時期的關鍵任務在于如何把控所占絕的文化資本市場地位,因此這一時期文化市場的重心從開發轉移到了運營上,這一時期也是文化產業形成與塑造的關鍵時期。成熟階段文化資本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化市場的運營。

第Ⅳ階段可以稱之為衰落階段,該階段的特征可能體現為文化資本化的迅速貶值、規模銳減,造成這種情況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可以從內外部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分析,內部因素比如資本化的不合理、社會價值的轉向、可替代性強而個性化程度低等等,外部因素比如突發事件的不利影響、物質性景觀遭逢天災等等,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時間較長,也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衰落,但是無論時間長短,衰落的文化資本化都將是毀滅性的的打擊,代表著文化生命力的衰竭。

第Ⅴ階段可以稱之為持續性階段,該階段的特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成熟階段的延續,可能是優勢的延續,也有可能是衰落的開始。之所將其識別為獨立的階段是出于對嚴格保護型的文化資源開發的有益思考,針對此類型文化資源的資本化,這一階段的持續起始就是一種對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貫徹與實施。但其同樣也可能是某區域文化產業地位鞏固的表現,也可能是某文化資本化衰落的初期表現,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

第Ⅵ階段可以稱之為復興階段,該階段的特征體現在文化資本化在“量”與“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彰顯出的是文化的生命力與活力。歷經了一個生命周期的積累,文化資本化將基于更高的起點即星形標示處,進入高質量的另一端生命周期。這一階段可能表現為某區域文化產業的提檔升級,新型文化資本化的融合、產權的科學配置、文化制度的合理設計等等。文化資本化將重新注入新的活力、散發無限生機。

4 基于旅游文化資本化生命周期的戰略思考

4.1 積極的文化資本化態度

全球一體化大趨勢難以阻逆勢,信息化更是緊密的將世界聯結在了一起,文化的沖擊對文化的獨特性與可持續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應對沖擊與挑戰,必須要將文化主體置于優勢地位,才不至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沖蝕,要占據優勢地位,就必須把握話語上的主動權,占據優勢場域,而要做到這些,合理的文化資本化是重要的決策參考。主動參與到全球化的語境之中,積極主動、友好包容的文化資本化態度,將使文化主體占據更具優勢的地位,也同樣影響著文化資本化的進程與效率。

4.2 思維模式的轉換

學界對巴特勒生命周期理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滯后性的這一缺點上,當基于有效證據得出階段判定后,再做補救措施可能已經為時已晚。筆者認為這一滯后性的判斷基于順向的思維模式,也是一種靜態的思維模式,即先找到定位階段在做策略選擇,筆者建議在旅游文化資本化生命周期模型的適用上,應當采取逆向的思維模式,而且選擇一種動態的思維模式,即先規劃定位階段再做策略設計。在理論模型分析中,筆者已經提到,階段的時序推進只是一種普遍性的描述,仍然可能出現階段性的跳躍,規劃的思維在于提前設定未來的目標,并采取相應的策略從而實現效率的提升。這一思維模式的運用將有助于提升文化資本化的效率與質量,旅游產業設計、旅游產業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等等其實都是這一思維模式的具體運用。不過使用時還必須時時對照目標進行質量檢測,以實現動態化的推進。

4.3 文化能力的提升與目標性匹配

篇(9)

二、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義命觀”在《周易》中的具體體現

先秦儒家的“義命觀”在《周易》所記載的旅游文化事象中有著生動的展現。“易”原為上古筮書的泛稱。卜筮在古代是國之大事。因其他筮書相繼亡佚,而傳世者僅為《周易》,故“易”又專指《周易》。《周易》是我國古代最具價值的文化經典之一,深受后世知識階層的珍視和推崇。《周易》一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而是成于歷代眾人之手。它分為經和傳兩大部分。《易經》是西周前期巫史們對積累的大量筮辭進行篩選整理而成的。它由卦爻符號系統和解釋卦爻符號的文字系統(即卦辭、爻辭)構成。《易傳》是后世儒生對《易經》的理解和闡釋,古稱“十翼”,約成于戰國至秦漢之際。《易經》總計有64卦,384爻。其中有29卦含有旅行內容。全部卦、爻辭涉及一般旅行的條目有100多條,其中包括專講商旅的“旅”卦。如果加上游獵、出入、往來、涉水、待客、商旅、遷徙等,就有220個條目,相當于其他內容條目的總和[4]。可見,《周易》對人們的旅行預測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對于素有安土重遷習俗的農耕民族而言,出門旅行是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當時人們的旅行活動會受到許多客觀因素制約。這些因素自然是屬于“命”的領域。先秦旅行者對這些客觀限制十分重視,因此在《周易》中留下了大量的關于旅行占卜的記載。從相關的卦爻辭中可以看出,先秦時期人們旅行活動的客觀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道路狀況、交通工具、旅行方位和旅行時間等。道路方面,《周易》涉及水路和陸路兩個方面。《周易》對作為水路的“大川”尤為關注。“利涉大川”成為《易經》的卦爻辭中最常用的詞匯。所謂“大川”,是指大河巨流,它橫亙于大地,形成難以逾越的天塹。據統計,“利涉大川”在“需”、“同人”、“蠱”、“大畜”、“益”、“渙”、“中孚”卦的卦辭與“頤”卦上九爻辭、“未濟”卦六三爻辭中出現,共9處;“謙”卦初六爻辭的“用涉大川,吉”,取譬與“利涉大川”亦同。而“訟”卦辭“不利涉大川”及“頤”卦六五爻辭“不可涉大川”這二則反面訓誡之語,則與“利涉大川”形成鮮明對照[5]。其具體情形如表1所示。由上可知,當時人們在出門旅行前十分關注和擔憂是否“利涉大川”。這是因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一個農耕民族來說,旅行的最大障礙莫過于大川巨流。這種情形顯然是由水上交通工具落后所造成的。《易經》中唯一一條記載渡河工具的是“泰”卦九二爻辭中的“包荒,用馮河,不遐遺”。包,借為匏,葫蘆。荒,空。把葫蘆挖空。馮河,渡河。這句話的大意是:將葫蘆挖空,用來渡河,不至于沉沒。此外,從“既濟”卦初九爻辭中“曳其輪,濡其尾,無咎”,可以判斷當時的牛車或者馬車也用于水上交通。用如此落后的交通工具涉川渡河,其危險性可想而知。

從后出的《易傳》中,我們可以看到,渡河涉川的交通工具有所改善,如“益”卦卦辭《彖傳》中的“木道乃行”,“渙”卦卦辭《彖傳》中的“乘木有功也”,“中孚”卦卦辭《彖傳》中的“乘木舟虛也”等,都說明當時已開始用木舟作為水上交通工具。木舟使用起于何時?儒生們在《系辭下》中作了回答:(黃帝、堯、舜)“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6]。這就是說,黃帝、堯、舜這些部落聯盟首領曾經挖空樹木做成船只,削制木材成為槳楫。船只槳楫的好處,在于可以用來渡過難以逾越的江河,并由此通達遠方而便利天下。他們進一步指出,黃帝等用木材制作舟楫大概是取法“渙”卦。“渙”卦上巽下坎,巽為木坎為水,猶如舟行水面,故有此推測之說。先秦時代,陸路旅行的主要方式是步行。如“履”卦九二爻辭“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走在平坦通達的大道上,幽靜安恬者守持貞正可獲吉祥),九五爻辭“夬履,貞厲”(剛斷果決、小心行走,守持貞正以防危險[7])。除步行外,乘車旅行在當時也是經常的事,如“小畜”卦九三爻辭“輿說輻,夫妻反目”(說,通“脫”。車輪輻條中途散脫,夫妻反目離異);“大畜”卦九三爻辭“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良馬在奔逐,利于牢記艱難、守持貞正;不斷熟練車馬防衛的技能,利于有所前往[8]);“解”卦六三爻辭“負且乘,致寇至”(背負沉重行李,乘坐華麗大車,招來賊寇搶掠);“困”卦九四爻辭“來徐徐,困于金車”(金車,用黃銅裝飾的車子。遲疑地緩緩前來,被金車困阻)。《易經》對旅行的方位也較重視。如“坤”卦卦辭“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往西南會得到朋友,往東北會喪失朋友);“蹇”卦卦辭“利西南,不利東北”;“升”卦卦辭“勿恤,南征吉”(不須憂慮,向光明的南方進發必獲吉祥[9])等。可見,先秦人們對旅行目的地的選擇十分關注。這是古人旅行重地利的表現。古人旅行對天時也很講究。如“蠱”卦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甲三日,辛日。后甲三日,丁日。弘大亨通,利于涉水渡河。但是必須于辛日與丁日啟程);“巽”卦九五爻辭中的“無初有終。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先庚三日,丁日。后庚三日,癸日。起初不甚順利,但最終必有好的結局。時日定在丁日或癸日,必獲吉祥)等。先秦時期的旅行,其基本條件大體具備,比如有車、馬等交通工具,有大路小道,有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和貨幣,還有專門的簡陋旅館。如“旅”卦六二爻辭“旅即次(旅舍)。懷其資,得童仆,貞”,其大意是說旅客住在旅舍,攜帶錢財,買得一男仆,應當守持貞正。但是,旅途中常常會遭遇到意外的危險或損失。如“坎”卦初六爻辭“習坎,入于坎窞,兇”(面臨重重險陷,落入險陷深處,有兇險);“旅”卦九三爻辭“旅焚其次,喪其童仆;貞厲”(旅途中旅舍失火,喪失童仆;應當守持貞正以防危險),上九爻辭“旅人先笑,后號咷,喪牛于易”(旅人先欣喜歡笑,后遭禍殃號啕痛哭;就像在荒遠的田畔喪失了牛,有兇險[10])。《周易》不僅對旅行者的客觀限制即“命”的領域較為關注,而且對旅行者的自覺主宰即“義”的領域亦屢屢申述。當然,這也是旅行者應當自行負責的領域,而人的主宰性正是在此得到了肯定。這主要體現在對旅行者自身的要求或告誡上。《周易》對旅行者的自覺主宰方面的觀點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要有耐心。如“需”卦,其卦辭的主要內容是占卜出行是否吉利,結果是“利涉大川”。接下來各爻辭是講某人在等待客人的到來:“初九,需于郊”、“九二,需于沙”、“九三,需于泥”、“,需于血(溝洫)”、“九五,需于酒食”。他在郊外等待、在沙灘等待、在泥灘等待、在水溝邊等待、在酒食旁等待,看來是在等待遠道而來的貴客[11]。整體而言,“需”卦實際上是提醒旅行者旅途多有險陷,不要盲目冒進,不要輕舉妄動,要審時度勢,要耐心等待時機。二是要有合作精神。“訟”卦中之所以“不利涉大川”,就是因為涉越大河巨川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而人心乖離爭訟不已顯然不利于共渡難關。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怎樣呢?“同人”卦卦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在遠郊之野,旅行者只有與人和睦共處同心同德友好合作,才能化險為夷,才能“利涉大川”。“同人”卦上九爻曰:“同人于郊,無悔。”(在郊外與人和睦共處,沒有悔恨。)這里再次強調了在旅途中與人和睦共處的重要性。三是要謙虛。謙虛的美德在普通旅途中利于涉越巨流大河。“謙”卦初六爻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也就是說,在旅途中,要時時刻刻保持謙虛的美德,才能獲得吉祥。謙虛的美德在軍旅征伐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同卦六五爻曰:“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虛懷謙遜,與近鄰一起都利于出征討伐,無所不利。)同卦上六爻曰:“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謙虛名聲遠播,利于帶兵作戰、征討相鄰四方小國都邑。)四是要講誠信。“中孚”卦卦辭云:“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其大意為,旅游者的誠信能夠感動無知的小豬小魚,因此利于涉越大川,利于守持貞正。同卦六三爻曰:“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由于缺乏誠信,樹立起對立面,忽而擊鼓進攻,忽而疲憊敗退,忽而因懼怕敵人反攻而悲泣,忽而因敵人不加侵害而歡歌[12]。此爻爻辭生動地刻畫了在軍旅中不講誠信者行動無常、不能自安的丑態。五是要守禮法。如婚嫁旅行時還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禮儀禮節,如“歸妹”卦卦辭“歸妹:征兇,無攸利”(嫁出少女:要是行為不當往前進發必有兇險,無所利益)。在商務旅行中,亦應如此。“旅”卦初六爻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這就是說,如果旅游者目光短淺行為猥瑣不守禮法,就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禍患。整體而言,“旅”卦告誡商旅者不要斤斤計較,不要驕橫不羈,否則就會樂極生悲不可收拾。六是要中庸。中庸是執兩用中,不走極端的意思。中庸是貫穿儒者生活的基本的方法論和處世準則。如田獵不一定都會順利,如“恒”卦九四爻辭云:“田無禽。”就是說,狩獵沒有獲得任何禽獸。但狩獵亦不可窮追不舍,如“屯”卦六三爻辭云“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其大意為追逐山鹿沒有虞人引導,只是空入茫茫林海中;君子應當見機行事,此時不如舍棄不逐,要是一意孤前往必有遺憾甚至會陷入困境。范仲淹對旅途中謹守中庸深有體會,他在評述“旅”卦時說:“夫旅人之志,卑則自辱,高則見嫉;能執其中,可謂智矣。”由上可見,《周易》對旅行者應當負責的領域即“義”的領域,有著較為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從要有耐心、要有合作精神、要謙虛、要講誠信、要守禮法、要中庸等觀點中,我們可以窺見先秦儒家對旅行主體的主宰性的充分肯定。總之,既要善于等待和把握時機,又要注意德智的涵養,要善于與人合作,要謹守中道,才能在充滿坎坷和荊棘的旅途中化險為夷獲致吉祥。

三、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義命觀”的現實意義

篇(10)

農村公共文化衰微的原因

上一篇: 教育教研論文 下一篇: 會計學年論文
相關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潼关县| 天峻县| 民乐县| 万盛区| 邢台县| 泰兴市| 巴塘县| 洪洞县| 平阳县| 且末县| 仁化县| 将乐县| 杭锦旗| 静海县| 黄浦区| 东乌| 运城市| 焦作市| 安塞县| 厦门市| 东丽区| 花垣县| 绥中县| 永年县| 金华市| 鸡泽县| 琼海市| 兴和县| 阿合奇县| 徐闻县| 习水县| 安庆市| 康平县| 苍梧县| 平阳县| 隆子县| 靖边县| 芦山县| 鸡西市|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