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1:31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重要通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充分認識教育報刊在我省教育宣傳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定要充分認識教育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把教育宣傳列入年度工作總體規(guī)劃之中,認真部署,抓好落實。要制訂年度教育宣傳工作方案,構建完整的宣傳網絡,暢通信息渠道,保證中央和省上關于教育工作的精神能夠迅速傳達到基層,同時使基層和學校的好做法、好經驗及先進典型能得到及時宣傳,從而為全社會關心教育、理解教育和支持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中醫(yī)藥標準化是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對于促進中醫(yī)藥學術發(fā)展,提高中醫(yī)藥臨床療效,規(guī)范行業(yè)管理,推進依法行政,推動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加快中醫(yī)藥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不斷提高對中醫(yī)藥標準化工作的認識,加強組織和領導,將該項工作納入本部門重要議事日程。提高全行業(yè)人員標準化意識,組織好中醫(yī)藥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加大中醫(yī)藥標準的實施推廣力度,大力推進中醫(yī)藥標準化工作進程,加快中醫(yī)藥強省建設步伐,更好地為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服務,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
二、積極行動,制定方案
止痛中藥的應用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標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別對某些重度頑固性疼痛療效卓著,體現(xiàn)出中醫(yī)藥的特色與優(yōu)勢,因而受到歷代醫(yī)學家的重視。筆者經過廣泛調查古今對止痛中藥的研究概況,現(xiàn)歸納如下:
1.關于止痛中藥的傳統(tǒng)理論研究
止痛中藥傳統(tǒng)理論的原始記載,多見于歷代諸家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名醫(yī)別錄》《吳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中華本草》對歷代本草進行了一次大集結,其中關于止痛中藥的記載,散見于各類中藥的文獻中。這是迄今為止對止痛中藥的傳統(tǒng)理論最具權威性的總結。只因不是專門性的止痛中藥文獻專集,卷帙浩大,翻檢不便,對止痛中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意義。《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運用中藥止痛藥物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專著,廣泛搜集中藥各種止痛藥,分類進行各項研究,集中古今醫(yī)家用藥的理論、經驗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這不但可作為各種痛證辨證用藥與專方專藥的運用依據(jù)。而且對尋找研制各種止痛藥也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2.關于止痛中藥的現(xiàn)代實驗研究
關于止痛中藥的現(xiàn)代實驗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2.1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
隨著中西醫(yī)學的相互滲透,止痛中藥的現(xiàn)代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對近二十年的中醫(yī)、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的重要雜志及《中華本草》《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等文獻進行普查,發(fā)現(xiàn)已有300余種中藥被實驗證實有鎮(zhèn)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藥物是經古代本草文獻明確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吳茱萸、五靈脂、沒藥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靈芝、黨參、海參、土茯苓、天竺黃等,是在實驗研究中被發(fā)現(xiàn)有止痛作用。這說明止痛中藥的篩選十分必要。對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堿類鎮(zhèn)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堿的典型代表。呂富華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較”一文中總結:“實驗表明,延胡索總生物堿的鎮(zhèn)痛效價為嗎啡的40%,且鎮(zhèn)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類鎮(zhèn)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懷牛膝總皂苷鎮(zhèn)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總結:“對懷牛膝總皂苷采用化學刺激、熱刺激進行大、中、小3個劑量的鎮(zhèn)痛實驗觀察,結果顯示有明顯的鎮(zhèn)痛效果,且作用與劑量呈現(xiàn)一定的量效關系。”另據(jù)研究證實,人參皂苷、白芍總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顯的鎮(zhèn)痛作用。⑧酚、酮、醛類鎮(zhèn)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藥理學研究”文中說:“桂枝醛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關さざ藥理學研究”文中說:“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shù)減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藥鎮(zhèn)痛機制的研究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止痛中藥的鎮(zhèn)痛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不僅找出了止痛中藥的許多有效鎮(zhèn)痛成分,而且也闡明了止痛中藥的一些鎮(zhèn)痛機制。吳承艷在“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口文中,對止痛中藥鎮(zhèn)痛機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為6個方面:①中樞鎮(zhèn)痛;②麻醉鎮(zhèn)痛;③抗感染鎮(zhèn)痛;④解熱鎮(zhèn)痛;⑤解痙鎮(zhèn)痛;⑥抗凝鎮(zhèn)痛。
3.關于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以專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編的《止痛中藥臨床應用》,收錄止痛中藥88味。對每一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應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實用。張卓主編的《疼痛中藥特效秘方大全》,董連榮主編的《古今止痛驗方大全》螂則以止痛方劑為重點。在論文方面有:肖金撰寫的“止痛方藥的臨床應用”,將止痛方劑分為:清熱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溫經止痛方、祛風除濕止痛方,亦是以方為主、以方帶藥的論述。王順成撰文“痛癥的病因病機與止痛中藥的臨床應用”,首先分析痛癥的病因病機,然后將止痛中草藥分為:解表止痛藥、祛風濕止痛藥、活血化瘀止痛藥、行氣止痛藥、溫里止痛藥、麻醉止痛藥、清熱止痛藥7大類。每類舉出4~5味代表藥物,論述其止痛功能與適應證吲。以上研究是以實用舉要為主,缺乏全面、系統(tǒng)、深入的文獻研究。
還有一些關于古今名醫(yī)治痛經驗的評述:如趙天才等撰文“張仲景治痛十四法”,總結了張仲景治痛癥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濕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雙解治痛法、嘔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溫補治痛法、行氣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針刺治痛法等。該文對止痛的治療法則及給藥途徑進行了發(fā)掘㈣。韓學杰等撰寫“沈紹功教授痛癥辨證論治經驗”一文,對沈氏從醫(yī)四十余年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辨證分為虛實、部位劃分7類、病性分為寒熱等思路與經驗。
4.關于毒劇止痛中藥的研究
止痛中藥雖然毒性較大,但生物活性亦強,止痛效果好。若臨床應用恰當,確能起沉疴頑疾。若用之失宜,則禍不旋踵。為了充分發(fā)揮毒劇止痛中藥的獨特療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醫(yī)者對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論文“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體會”,總結出臨床應用的幾條原則,如:①宜于頑痛;②作用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劑量;⑥選擇劑型;⑦煎服相宜。該文對臨床應用毒劇藥物止痛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作用。朱建偉撰寫“馬錢子堿鎮(zhèn)痛作用及其藥效動力學研究”一文,認為馬錢子堿具有肯定的鎮(zhèn)痛作用,藥效強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
5.對止痛中藥研究的動態(tài)綜述
吳承艷撰文“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中,將該領域里的研究總結為4個方面:①古代文獻對止痛中藥的收錄研究。②古代醫(yī)家對止痛中藥用藥特點研究。③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藥鎮(zhèn)痛機制的研究。吳氏在“對止痛中藥研究的思考”這部分內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須加強中醫(yī)藥文獻的系統(tǒng)研究。”她說:“在大量的方劑文獻中能尋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藥。本草文獻更是直接記載前人使用中藥、研究中藥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進行中醫(yī)方藥文獻的系統(tǒng)研究,對加快止痛中藥的研究與開發(fā)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吳氏之說確為真知灼見。
1胃脘痛的診斷
胃脘痛的部位在心下胃脘,尚可分為上脘、中脘、下脘,其位置明確,為劍突下至臍上的中腹部位,起病或急或緩,常有反復發(fā)作的病史,其疼痛性質常因病因病機不同而異,脹痛、刺痛、隱痛最常見,其痛受飲食影響直接而明顯,除疼痛之外,并常伴有惡心嘔吐、吞酸腹脹、大便不調等癥,胃脘痛甚者雖可掣及肩背部,但一般不向左手臂擴散。而心痛則多兼有胸悶,心悸短氣,痛甚常向左前臂放射。發(fā)病常號隋志不暢、飲食不當、勞累緊張、季節(jié)變化等因素有關。一般根據(jù)病史、體格檢查,結合上消化道X線檢查、纖維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見有胃、十二指腸黏膜炎癥、潰瘍等病變,即可明確診斷。
2證侯
在臨床上,胃痛當先辨寒熱、虛實,而后尤要分氣、血、痰、火、濕、食的兼夾。胃痛隱隱,纏綿不已,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勞累或受冷飲寒后發(fā)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屬虛;食后痛甚,拒按、劇痛,初病者屬實。用補法治療無效多實,用攻法治療無效多虛。寒痛者,局部多寒冷畏寒,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多喜熱飲,大便溏薄,嘔吐清水,舌苔薄白,脈弦緊。熱痛者,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心煩易怒,嘈雜吐酸,口干口苦,大便于結,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若濕熱中阻,則兼見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納呆惡心,小溲色黃,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氣滯者則以脹為主,散漫無形,時作時止,攻竄脅背,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加劇,舌苔薄白,脈弦。血瘀者則以痛為主,劇痛固定,持續(xù)不已,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劇,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痰飲必吞酸、吐涎、脘痞、腸鳴,局部有振水聲。食積常噯腐,脘痛腹脹,便下不爽,苔膩而脈滑。臨證宜詳盡周全、系統(tǒng)全面地進行分析。
3治療
胃腑主納谷,喜潤惡燥,以通降下行為順,胃痛論治,衡以“通”為關鍵,治療以通為主,所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者。然“通字須究氣、血、陰、陽”,常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但必須結合審證求因,審因論治,辨證地運用理氣和胃之通法。這里的通法不是狹義的通下之法,而應當廣義地去理解和運用。理氣、散寒、消食、清熱、除濕、化瘀、溫陽、養(yǎng)陰等均可起到“通”的作用。
3.1氣滯證
胃脘脹痛,脹甚于痛,或先脹后痛,引及兩脅、胸背、腹部,痛無定形,時作時止,攻竄移動,每因情緒變化誘發(fā)或加劇。胸悶、嘆息、噯氣,或有吞酸、嘈雜、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舌苔白或薄黃,脈弦。病因七情失調,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而胃痛引及胸脅,胃氣不和故噯氣、吞酸、嘈雜。治以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本證為木克土,肝氣失疏,橫逆犯胃,病性為實。證為氣滯,而氣滯因于肝郁,理氣、疏肝相輔相成;就癥狀與病機的關系而言,肝氣犯胃之病機為本,疼痛癥狀為標,標本俱急,故應在疏肝理氣治其本的基礎上,輔以止痛治其標。
方劑選擇可選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越鞠丸等加減治療。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功在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適合于肝氣郁滯、氣郁化火證;越鞠丸重在行氣解郁,適合于氣、血、痰、火、濕、食等郁結證。臨床應根據(jù)六郁的偏盛加減運用。常用藥物柴胡、白芍、枳殼、陳皮、青皮、香附、木香、佛手、香櫞、川芎、丹參、甘草等。引及臍腹作痛者,加烏藥、木香;引及兩脅者,加郁金、降香;引及胸背者,加瓜蔞、薤白。有痰滯、食積者,加半夏、神曲化痰消食;兼火郁口苦吞酸、嘈雜不舒,舌紅者,加姜汁炒山梔、黃連清熱瀉火;兼寒濕嘔吐清稀者,加吳萸、干姜、姜半夏溫中;疼痛較劇者,加延胡索、川棟子理氣止痛。
3.2瘀滯證
疼痛日久不愈,呈持續(xù)性或無規(guī)律可循,胃痛如刺如割,痛有定處而拒按,或引及胸背,食后痛甚,谷食俱減,便秘結,或有黑糞,或有嘔血。舌質紫黯,有瘀點(斑),脈弦、澀而細。因久痛入絡,血瘀阻滯,絡脈不通則痛。治法活血化瘀,通絡和胃。本證為瘀血內阻,胃之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治以活血化瘀之法以“瀉其有余”;血瘀常因氣滯而成,血瘀又可致氣機不暢,故活血化瘀常與理氣法同用,氣滯瘀血得除,則胃氣自和。
方劑選擇參飲合失笑散加味、活絡效靈丹。
失笑散功專活血祛瘀,散結止痛,吐血黑便不止者加三七粉,白及,大黃炭;心煩口干者,去五靈脂、檀香、砂仁、加銀花、丹皮;因出血而致虛證者可用調營斂肝飲化裁:當歸,川芎,阿膠,枸杞,五味子,茯神,棗仁,大棗。活絡效靈丹有活血化瘀作用,又不苦燥傷陰。乳香、沒藥、五靈脂、延胡索為活血定痛有效藥物,降香、川棟子有理氣作用,所謂氣行則血行。疼痛重者,加三七粉(吞服),或用炙刺猬皮、九香蟲(董建華經驗方);便血黑糞者,加制大黃化瘀止血,并用伏龍肝煎湯代水。方中尚可選擇加入香附、郁金、川芎、當歸、白芍等,以加強理氣和血、通絡解郁藥力。大便秘結者,加桃仁、柏子仁、杏仁潤腸通便。
3.3虛寒證
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泛吐消水,納差,神疲乏力,甚則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治法溫運脾陽,健胃和中。本證為脾胃虛寒,中陽不振,胃氣失和,病性屬虛,“虛則補之”,“虛者補其不足”,故予溫運脾陽之法補虛扶正,脾得健運,胃氣自和。
方劑選擇理中湯或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
泛吐清水較多者加降逆止嘔的陳皮、半夏、茯苓等;若酸水較多者,宜去飴糖,加清熱疏肝,和胃降逆的左金丸合烏貝散;若胃寒痛甚者,加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良附丸;陽虛氣滯疼痛不緩者,加行氣止痛的佛手、木香、枳殼等;寒凝夾瘀,證見痛有定處,舌質紫黯,脈澀者,加祛瘀止痛的莪術、丹參、紅花等;若胃中虛寒而兼食谷欲吐,甚至頻繁嘔逆者,加溫胃降逆止嘔的吳茱萸、生姜、大棗、半夏等。
脾胃陽虛,脘腹脹痛,嘔吐清涎者,可用大半夏湯加減,藥如人參、半夏、茯苓、干姜、益智仁、姜汁,即通補胃陽常用方。若大便秘結,脘腹痞痛,四肢不溫者,可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藥如當歸、桂枝、白芍、吳萸、細辛、通草、甘草、姜、棗。本癥穩(wěn)定后,必須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等,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血之劑緩調鞏固,以免復發(fā)。
3.4陰虛證
中上腹隱隱灼痛,連及兩脅,口干咽燥,煩渴,手足心熱,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苔剝,脈細數(shù)。滋陰養(yǎng)胃,理氣和胃。本證為胃陰不足,胃失濡潤,不榮而痛。病性屬虛,“虛者補其不足”,予滋養(yǎng)胃之陰液法扶其正氣,并理氣和胃緩急止痛,標本同治。
方劑選擇益胃湯,一貫煎
益胃湯以養(yǎng)陰益胃見長,適用于陰虛為主的胃痛;一貫煎功善滋養(yǎng)陰液,疏肝理氣,適合于肝氣犯胃,郁熱傷陰,陰虛而兼氣滯者,證見胃脘脹痛,連及胸脅,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
疼痛加丹參、川棟子,理氣活血止痛;嘈雜、吞酸、嘔吐,胃陰虛而肝氣旺者,加烏梅、木瓜、吳萸、黃連酸甘化陰,辛苦通陽。大便秘結者,加柏子仁、瓜蔞仁、火麻仁、黑芝麻潤腸通便。兼氣滯者,加綠萼梅、玫瑰花、佛手片、厚樸花、枇杷葉等疏理氣機而不香燥者。若日久兼肝腎陰虛者,加滋補肝腎的山萸肉、熟地黃、女貞子、枸杞子。
集中整治“瘦肉精”等違禁藥品,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一項重要舉措,其涉及面廣、難度大,但意義深遠。各鄉(xiāng)鎮(zhèn)(辦)及相關部門要高度認識“瘦肉精”等違禁藥品的危害性,加強領導,靠前指揮,周密部署,務求實效。要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明確監(jiān)管職責,確保工作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堅決防止“瘦肉精”生豬流入市場。
二、加強排查,消除隱患
各鄉(xiāng)鎮(zhèn)(辦)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查找“瘦肉精”監(jiān)管薄弱環(huán)節(jié),堵塞漏洞,嚴密防范。建立最嚴格的產地準出和銷區(qū)準入制度,實行“瘦肉精”檢驗與檢疫同步。立即啟動生豬養(yǎng)殖重點地區(qū)排查工作,確保出欄生豬質量安全。
三、重點突破,依法嚴打
1.取獨活、防風、杜仲、牛膝、威靈仙、香附、當歸、元胡及桑寄生各等量。將上述藥物一起炒熱,用布包裹數(shù)層。將此藥包貼在患處熨半個小時,藥冷即重新加熱,可每天用藥1~2次,每劑藥可連續(xù)使用3~5天。此法對寒濕型腰痛有很好的療效。
2.取熟地、山藥、菟絲子、牛膝、當歸、黑豆各等量。將上述藥物一起炒熱,用布包裹數(shù)層。將此藥包貼在患處熨半個小時,可每天用藥1次。此法對腎虛型腰痛有很好的療效。
3.取荊芥、防風、秦艽、丁香、肉桂、乳香、沒藥、胡椒各等量,醋和95%的酒精各少許。將前8味藥物一起研成細末。每次取適量的此藥末,將其撒在患處的皮膚上。將2~3塊白布用醋浸濕,覆蓋在藥末上。用20毫升的注射器吸取95%的酒精,然后將酒精噴灑在白布上,并用火將其點燃,待病人感覺灼燙時吹熄火焰,等患處皮膚略涼時可再度將白布點燃,可反復點燃4~5次后結束治療,一般應每隔1天治療1次,也可每天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10天為1個療程。在用此法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應停止治療5天,再繼續(xù)下1個療程的治療。此法適合急慢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關節(jié)扭傷、肌肉風濕病、骨折及處于關節(jié)脫臼復位后功能恢復期的患者使用。
二、中藥濕敷法
1.取生附子適量,醋少許。將生附子烘干,研成細末。將此藥末用醋調成膏狀,敷在命門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和涌泉穴上。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2.取生川烏、生草烏各15克,食鹽、醋各少許。將生川烏、生草烏一起研成細末,用食鹽和醋調成膏狀。將此藥膏敷在腎俞穴、腰眼穴和腰部的疼痛點,用塑料薄膜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日換藥1次。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3.取吳茱萸、黑附子、肉桂、干姜、川芎、蒼術、羌活、獨活、威靈仙、地鱉蟲、冰片、全蟲各10克,細辛6克、紅花15克、皂角刺9克、川椒30克,生姜汁或酒少許。將前16味藥一起烘干,研成細末。用生姜汁或酒將此藥末調成膏狀,敷在腰眼穴、腎俞穴和脾俞穴上。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4.取絲瓜子適量,醋少許。將絲瓜子研成細末,用醋調成膏狀。將此藥膏敷在命門穴上,用塑料薄膜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天換藥1次。此法適合寒濕型腰痛患者使用。
5.取廣木香、川椒、大茴香(炒)、補骨脂、升麻、肉桂各30克,黑附子15克,蔥汁、姜汁各適量。將前7味藥一起烘干,研成細末。每次取20克此藥末,用姜汁和蔥汁調成糊狀,敷在腰眼穴上,可每天用藥1次。如果用點燃的艾柱在此藥糊上進行熱灸則收效更快。此法適合寒濕型及腎虛型腰痛患者使用。
2腰痛靈膠囊:腰痛靈膠囊具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腰痛靈膠囊4粒,黃酒適量。將腰痛靈膠囊用兌入少量溫開水的黃酒送服,每天服1次,在睡前半小時服用。另取腰痛靈膠囊2粒,去掉其膠囊外衣,將藥末用黃酒調成稀糊狀。先用清水洗凈患處,再將此藥糊敷于疼痛點上,用敷料覆蓋,用膠布固定,可每天換藥1次,連續(xù)用藥7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個療程即可痊愈。
3小活絡丸:小活絡丸具有祛風除濕、活絡通痹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小活絡丸1粒,壯骨關節(jié)膏1張。將小活絡丸壓成藥餅,貼在壯骨關節(jié)膏的中央。將患足用熱水浸泡10~30分鐘后擦干,將此藥膏敷貼于足跟疼痛處,可每天換藥1次,連續(xù)用藥7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即可痊愈。
4獨角膏:獨角膏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的功效。用該藥治療足跟痛的方法是:取獨角膏適量,將其加熱軟化。將患足用熱水浸泡10~30分鐘后擦干,將此藥膏敷貼于足跟疼痛處,可每隔5天換藥1次,連續(xù)用藥20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3個療程即可痊愈。
1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頭痛屬于“頭風”、“厥頭痛”等范疇,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頭面風候》首先提出“頭風”的病證。李東垣《東垣十書·內外傷辯》把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中醫(yī)認為頭為神明之府,“諸陽之會”,“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能上注于頭”,凡能影響臟腑精血、陽氣者皆可成為頭痛的病因。頭痛病位在頭,但與肝脾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風、火、痰、瘀、虛為主要致病因素。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情志郁怒肝氣郁結為頭痛基本病機。在經絡辯證上,張樹彪等[1]則認為主要是六之邪傷及三陽經,而其中又以少陽經、太陽經多見。
2 治療
2.1 中藥治療。
2.1.1 辨證論治。張丁芳[2]在辨證立法用藥上多從肝入手,久病肝血不足血虛生熱,火動生風上擾清竅致經脈阻滯而發(fā)為頭痛,取辛芷四物湯治療偏頭痛56例療效顯著,諸藥合用使得陰血足,肝木生,頭痛自除。何建飛[3]從風論治,以祛風止痛湯治療偏頭痛46例,藥用:川芎、細辛、藁本、蔓荊子、玄胡等,結果顯效30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93.5%。胡家富[4]從痰論治,用自擬化痰趨于通絡湯治療偏頭痛42例,藥用:川芎、桃仁、葛根、天麻、赤芍等,苔白膩者加茯苓;舌紅者加北沙參;舌淡者加羊藿;失眠者加遠志、夜交藤;總有效率97.6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口服尼莫地平加谷維素對照組(P
2.1.2 專方治療。趙保國[5]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治療組76例服用溫膽湯,對照組50例口服苯噻啶片,10天為1個療程,經過兩個療程治療觀察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1%,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兩組療效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2.1.3 中成藥治療。干氏[6]用七葉神安滴丸口服治療偏頭痛,對照組給予山莨菪堿口服。結果治療組顯效26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37%,對照組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26%。
2.2 針灸治療。楊傳崇[7]針刺董氏奇穴(董景昌先生獨創(chuàng))側三里、側下三里、中九里治療偏頭痛42例,總有效率92.8%。
2.3 其他治療。
2.3.1 耳穴刮痧。詹小平、鄧小微等[8]采用耳穴按壓、刮痧,配合情志護理治療偏頭痛,取穴神門、交感、內分泌等,兩耳交替隔3天更換1次,10天為1療程。刮痧療法從頭患側發(fā)際開始,由前向后刮至風池穴,從太陽穴起沿懸厘、率谷向后刮,從百會向下刮至天柱穴。每組刮痧約3分鐘,7天刮痧1次。同時采用一種對緩解病情有利的情志活動,均獲得顯著療效。
2.3.2 中藥制劑吸入法。孫麗華等[9]用川芎茶調散霧化吸入治療偏頭痛,將藥置于砂鍋中,加水500ml,浸泡15min,煎至200ml,用紗布過濾倒入霧化吸入器內,將霧化器對準鼻子做深吸氣,每天1劑,每天2次霧化吸入,每次20min,每次100ml,治療7-21天,共治療28例,其中治愈10例,好轉17例,無效1例,有效率96.4%。
2.3.3 穴位植入。田立瓊等[10]將羊腸線植入風池、太陽、百會治療偏頭痛42例,結果總有效率97.6%,療效顯著優(yōu)于尼莫地平對照組(P
3 小結
中醫(yī)藥治療頭痛療效較為肯定,方法多樣,但存在一定的不足:①頭痛治療方法多樣,療效評價標準不統(tǒng)一;②現(xiàn)代藥理方法對治療頭痛的中藥研究較少。今后在本病的治療中,應對中醫(yī)診斷、療效評價標準等進行統(tǒng)一,使中醫(yī)藥治療頭痛更加標準化。加大對療效好的方劑及方藥藥理的研究,改良中醫(yī)藥劑型,拓展中醫(yī)藥發(fā)展前景。此外治療頭痛的其他中醫(yī)藥方法也應當受到重視,統(tǒng)一診療標準及療效評價標準,把中醫(yī)藥特色方法合理運用于臨床,將是頭痛治療的一個廣闊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樹彪,王景閣.偏頭痛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5(1):5
[2] 張丁芳.辛芷四物湯治療偏頭痛56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14(9):820
[3] 周國民.清宜蠲痛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33例[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1,23(11):29
[4] 胡家富.化痰祛瘀通絡湯治療偏頭痛42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3,12(1):18
[5] 趙保國.溫膽湯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76例臨床觀察[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07,21(2):144-145
[6] 干超士.七葉神安滴丸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10)1599-1560
[7] 楊傳崇.董氏奇穴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16(2):125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089-1
中醫(yī)藥理論中把痛經原因歸納為氣血兩虛、氣滯血瘀、肝腎虧損、寒濕凝滯[1]。所以中藥治療痛經采用了辯證施治的方法。
1 氣血兩虛
女性在行經前后的表現(xiàn)為小腹綿作痛,月經量稀少,體乏無力,自汗,并伴有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或蠟黃,心悸失眠,脈搏細弱。則辨證為氣血兩虛型[2]。痛經原因是脾胃虛弱,化源不足,行經后血海空虛,氣虛血滯,無力流通。
氣血兩虛型患者需補氣養(yǎng)血,應用膠艾湯和圣愈湯加味:黨參15g 、熟地6g 、黃芪12g 、當歸10g 、艾葉10g 、芍藥10g、川芎6g、阿膠12g、香附10g、肉桂6g、補骨脂10g、炙甘草6g[3]。服用10 劑后小腹痛止能眠,再服用10劑后自汗、目眩、頭暈、心悸癥狀消失。為鞏固療效,再服用5 劑善后。
2 氣滯血瘀型
女性在行經前5天或者在行經期間小腹劇烈疼痛, 時長半個小時以上,經常是陣發(fā)性絞痛,面色蒼白冒冷汗,手腳發(fā)涼,經血暗紫夾有血塊或肉物等,惡心嘔吐,甚者會昏厥虛脫,脈澀。則辨證為氣滯血瘀型[4]。痛經原因為平日心情抑郁, 經期或經期前后復傷于情志,肝氣更為拂郁,郁則氣滯,氣滯則血亦瘀滯血海氣機不利,經血運行不暢。
氣滯血瘀型患者需調氣活血, 化瘀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當歸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焦三仙各10g、 紅花10g 、元胡6g、牛膝6g 、香附10g 、枳殼6g、甘草6g、木香6g[5]。服12 劑后小腹絞痛好轉, 又服10 劑癥狀減輕。月經干凈后服食少量的腹逐瘀丸, 每天2次, 每次1丸, 連續(xù)服用20 天。每次月經來潮前3 天服藥, 連服服用3 個療程癥狀消失。
3 肝腎虛損
由于女性天生體質較弱,肝腎本虛,沖任不足,胞脈失養(yǎng),精虧血少,行經時精血更為虛弱虧損,導致子宮卵巢缺少相應的營養(yǎng)補給,從而產生痛經。女性行經后一二日內,小腹隱隱作痛,腰髓部酸脹痛,經色暗淡之稀薄,脈搏微弱。則辨證為肝腎虧損[6]。
肝腎虧損型患者以益腎養(yǎng)肝止痛為主,方藥為調肝湯:黃芪18g,黃精160g,白花蛇舌草150g,虎杖30g,黨參20g,白術12g,白芍12g,仙靈脾9g,大棗10g,枸杞12g,甘草6g,柴胡8g,當歸9g[7]。服10劑后腰部酸痛減輕,12劑后癥狀消失,又服10劑經量稍增且顏色轉深。
4 寒濕凝滯
女性行經前后稍感小腹疼痛,形寒肢冷,經期延遲,經色紫暗并夾有血塊,懼寒,手腳冰涼,舌淡暗苔白,脈澀。則辨證為寒濕凝滯型[8]。多是因女性在經期淋雨、涉水、洗澡,或者在經期食用生冷食品、內傷于寒,或在濕地,風冷寒濕的地方生活。
寒濕凝滯型需溫經散寒, 燥濕化瘀, 方可用溫經湯加味: 黨參15g、川芎12g 、炒當歸12g 、白芍12g、香附10g、肉桂6g 、小茴香3g、丹皮10g 、蒼術10g 、莪術10g、牛膝10g、淡吳茱萸6g、甘草3g, 水煎服[7]。服用16 劑后形寒肢冷, 小腹疼痛減輕, 再服用10 劑后癥狀消失, 連服上藥2 個療程鞏固療效。
5 討論
中醫(yī)理論認為痛經的最主要原因是氣血運行的不暢通,于是就形成了不通則痛的病癥。之所以會氣血不通,則是由于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肝腎虧損這四點最根本的原因,所以應該根據(jù)病情選擇不同方法進行治療,不可一概的化瘀行血。虛性痛經應當先補而后通之, 實性痛經則應行而通之, 寒性痛經應當先溫而后通之, 熱性痛經則應先清而后通之, 純虛無滯宜補養(yǎng)氣血使氣血充足則痛經自愈[9]。由于經血得溫則行,通則不痛,所以治療時所使用的用藥宜偏溫性。選擇藥物時應優(yōu)先選既能夠理氣化瘀又可以緩解子宮痙攣收縮從而止痛的藥物。痛經患者長伴精神緊張,對疼痛十分敏感,所以安定心神非常必要,在用藥治療時需配合使用鎮(zhèn)靜安神的藥物[10]。此外,痛經患者應注意少吃寒涼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經期不宜游泳,淋雨,涉水,起居生活應有規(guī)律,避免做劇烈運動。
除了相應的有效治療法之外,還要結合防治措施, 以預防為主,預防疾病發(fā)生, 減少痛經的發(fā)病率, 是好頂防工作的關鍵。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認為痛經是一種女性經期的正常現(xiàn)象,而并非疾病,對其不以為然,護士病情,沒有盡早診治, 導致病情加重, 病程延長,增加痛苦。因此抓住時機, 及一早治療是治愈本病的關鍵, 所以醫(yī)務人員平時要作好宣傳和更深入人心的研究探討對痛經的治療, 使對痛經的療效取得更新的成果, 為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照國.成培莉.中醫(yī)婦科學[M].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2:326
[2] 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們衛(wèi)生出版社,6 版2005:347
[3] 張軍平,王筠,鄭培永.對傳統(tǒng)中醫(yī)藥臨床療效評價問題的思考[J].中西醫(yī)結合學報.2005(03):123-124
[4] 羅元愷 主編.中醫(yī)婦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78
[5] 于萍,黎清嬋,譚寶蓮. 附沒痛經方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35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3(08):466
[6] 李立.中藥加減治療原發(fā)性痛經證屬寒凝血瘀型患者50例[J].中外醫(yī)療.2009(17):211
[7] 容小翔.痛經的辨證論治與食療[J].東方食療與保健.2006(12):423-424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治療
胃脘痛系消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日常應診時,占消化科門診量的十之七八。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日提高,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發(fā)病率有所增加,臨床常見發(fā)病證型亦隨著發(fā)生變化。胃脘痛主要主要由長期飲食不節(jié),寒濕內侵,七情刺激,勞倦內傷所致。胃脘痛不僅局限于胃與肝脾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治療胃痛時,首先要辨明虛實,根據(jù)胃脘痛的不同分型而立論。正確辯證,抓住主要矛盾是中醫(yī)辨證治療胃脘痛的根本[1]。現(xiàn)對胃脘痛的辯證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病因病機
1.1 胃脘痛發(fā)生的常見原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有兩類:一是由于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所引起,肝喜條達惡抑郁,憂思惱怒,久郁不解,使肝氣不舒,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而發(fā)生疼痛;一是由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而導致。素體虛寒或感受外邪風、寒、暑、濕、穢濁之邪侵襲人體,或恣食生冷,寒積于中,寒主收引,致胃失和降而痛。
1.2 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損傷胃氣,或辛辣酗酒,損傷胃陰,或過食生冷寒涼,損傷胃陽使胃不能腐熟,食滯不化,濕熱內生,胃失和降導致胃痛。
1.3 情志失調:七情不暢,憂思惱怒,肝氣郁結,疏泄失調,橫逆犯胃[2],胃氣壅滯,氣滯日久,必至瘀血內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
1.4 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虧損,或勞倦過度,或久病脾胃受傷,均能導致脾陽不足,中焦虛寒,運化呆滯,無力和降而發(fā)生疼痛[3]。
2 中醫(yī)辯證治療
2.1 脾胃虛寒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面色不華,四肢不溫,納呆食少,體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法:溫中健脾,方藥:黃芪建中湯出入:黃芪30g,桂枝lOg,白芍18g,炮姜lOg,甘草6g,大棗5枚,飴糖30g(沖 )。
2.2 寒邪客胃型:臨床多見胃脘冷痛,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方藥:良附丸合香蘇散加減。良姜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寒重者加干姜、吳茱萸;氣滯較甚者,加陳皮、木香;惡寒發(fā)熱身痛等表證者,加蘇葉、生姜以疏風散寒。
2.3 寒熱錯雜型:寒熱錯雜,既有胃脘疼痛,喜暖喜按,得溫痛減之虛寒證,又見燒心、泛酸,舌紅,苔黃之熱象。治法:宜寒熱并用以和陰陽,辛苦合方以調升降。方藥: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黃芩、陳皮、半夏、枳殼、砂仁等),泛酸明顯者加用烏賊骨、瓦楞子;大便溏薄者加用藿香、扁豆;腹脹甚者加用大腹皮、川厚樸、木香;口干甚者加用知母、麥冬、蘆根。
2.4 肝氣犯胃型:證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喜嘆息,心煩易怒,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脈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香附、枳殼、川芎、陳皮疏肝理氣解郁,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痛甚者,加柴胡、川楝子、佛手以增強理氣解郁止痛之功。噯氣加白蔻、沉香、旋覆花以順氣降逆。
2.5 飲食不節(jié)型:證見胃脘脹滿疼痛,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方藥:保和丸。方中山楂酸溫善消油膩肉滯;神曲辛溫,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能寬暢胸腹,消面食積滯;陳皮、半夏、茯苓理氣和胃;連翹散結清熱。苔黃、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黃, 以蕩滌通腑。
2.6 胃陰不足型:證見胃脘灼熱疼痛,口于咽燥,渴喜冷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法:益氣養(yǎng)陰,方藥:烏梅玉精湯。烏梅l0g,玉竹l0g,黃精15g,白芍15g,山碴l0g,太子參30g,淮山15g,黃芪20g,甘草3g。
2.7 濕熱內阻型:胃脘脹滿,疼痛,胸悶納呆,口膩1:3苦,泛惡。舌苔黃厚膩,脈濡數(shù)。治法:清熱化濕。方藥:連樸飲加減:黃連5g,山梔lOg,厚樸l0g,姜半夏lOg,淡豆豉lOg,石菖蒲lOg,干蘆根lOg。
2.8 瘀血停滯型:臨床證見胃脘部針刺樣疼痛,痛有定處,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澀。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3 討論
胃脘痛病位在胃,與脾、肝、腎密切相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胃主受納,以降為順,脾主運化,以升清氣,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正常,則無疾也,病時則生理功能紊亂,氣血、津液、水濕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郁而化熱,胃失和降導致胃脘痛。調治使其恢復生理功能正常運行,胃氣以通降下行為順,濁氣得降,清氣才能上升,升降有序,氣機和順,自無壅滯之患。通降方法主要包括疏利,祛瘀、化濕、泄熱、降逆、消積等。因此在治療時首先抓住主證,辨證分型,審因論治。本研究將胃脘痛患者分為八種不同的類型,每型癥狀比較復雜,在診治時將所得的復雜資料認真分析,綜合找出證的產生原因、部位,從而抓住主要矛盾,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胃脘痛的發(fā)生常與情態(tài)失調,飲食不節(jié)密切相關,因此,日常生活中注意精神、飲食的調攝非常重要。防止暴飲暴食,以清淡易消化伙食為宜,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并盡量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緒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周挺燦.胃脘痛中醫(yī)辨證論治分析[J].健康必讀雜志,2010,9:177.
[2] 谷守敏,蔡春江.胃脘痛辯證淺析.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7):76.
[3] 王興志.胃脘痛的中醫(yī)辨證診治簡述.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育.2010,8(12):71.
作者單位:214534 江蘇省靖江市新豐衛(wèi)生院
(上接第308頁)
1.4 心理護理:骨折患者因活動受限,治療時間較長,或擔心肢體殘疾,而常常表現(xiàn)出不同情緒及心理變化。在護理過程中,應多給患者安慰和關懷,解釋長期臥床應注意的問題,指導患者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 科學指導功能鍛煉
2.1 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全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輔助療法。它可以進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環(huán),使患部獲得充足的養(yǎng)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進骨折愈合,先向病人宣傳鍛煉的意義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顧慮,主動運動鍛煉。
2.2 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病人的全身狀況、骨折愈合進度、功能鍛煉后的反應等各項指標不斷修訂鍛煉計劃,增刪鍛煉內容。
2.3 一切練功活動均須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隨著骨折部位穩(wěn)定程度的增長及周圍損傷軟組織的逐步修復,功能鍛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shù)由少漸多,時間由短至長,強度由弱增強。具體方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1)骨折早期,傷后1―2周內,傷肢腫脹疼痛,骨折端不穩(wěn)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縮運動,如股骨骨折做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原則上骨折部上、下關節(jié)不活動,身體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活動。此期間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以利消腫和穩(wěn)定骨折。(2)骨折中期,經治療后患肢腫脹消退,疼痛減輕,骨折端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部趨于穩(wěn)定。此期鍛煉的形式除繼續(xù)增強患肢肌肉舒縮活動多,在醫(yī)護人員的幫助下逐步恢復骨折部上、下關節(jié)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傷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夠的骨痂時,可以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jié)僵硬。(3)骨折后期,骨折臨近愈合后,功能鍛煉的主要形式是加強患肢關節(jié)的主動活動和負重鍛煉,使各關節(jié)迅速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正常力量。
2.4 功能鍛煉以病人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不發(fā)生疼痛為度。鍛煉時患肢輕度腫脹,經晚間休息后能夠消腫的可以堅持鍛煉,如果腫脹較重并伴有疼痛,則應減少活動,抬高患肢,待腫脹疼痛消失后再恢復鍛煉。
2.5 功能鍛煉以恢復肢體的固有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要圍繞增加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重點在訓練負重行走能力。功能鍛煉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尺橈骨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轉活動,脛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內外旋轉運動。
3 體會
蒙醫(yī)正骨手法治療骨折不同于手術治療,蒙醫(yī)骨傷很重視膳食治療、推拿按摩和護理,因此,骨折患者在行正骨手法治療期間,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抓好骨折患者的心理護理、病情觀察、臥床護理、飲食及起居護理,指導功能鍛煉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護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