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4:50:4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改名字申請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老師發下了保險單,而我和媽媽又在姓名欄里犯了愁,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聽我慢慢說吧!
話說1998年8月9日這可是個特殊的日子,那是我來到這個美麗世界的第一天,媽媽給我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李珈璐”,后來聽媽媽說,珈璐代表著古代的美玉,她希望我能夠像玉一樣,潔白無瑕,經過日后的精雕細琢,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媽媽又姓李,所以大家順其自然的叫我李珈璐。
1、變更姓名需要去本人的戶口所在地進行辦理,需要帶著變更之前的戶口本以及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還要有變更申請書和單位(街道辦或者學校)開的變更姓名證明信,收養關系變更的要帶著收養證。
2、上述材料準備好了,就向派出所戶籍科提交,然后是派出所自己經過調查審核,確認無誤后,上報地方分局進行再次審核。還有就是之前的名字會在戶籍頁“曾用名”一欄中體現。
3、改名字的審核結果會在20個工作日內完成,申請人會得到通知的。
(來源:文章屋網 )
我知道這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原戶籍室人的粗心大意所致,這些話現在說也沒有意義,于是準備打道回府。
“我確實再沒有時間了”,妻子絲毫沒有回家的意思,“你看能不能找個熟人”?于是我就給我的一個熟人打了電話,熟人態度很明朗,說是辦不成,他可以給主管副所長打個電話,滿足我“先把像先照了”的要求。一聲道謝后,我們重新走進戶籍室,一個梁姓的女民警讓人給照了像,并把戶口本給復印了,說是過一兩天開上村子證明,讓所長簽字后拿來。
回到家我還沒來及開證明就因健康原因把這件事放了下來。前天晚上出院后,妻子說:你歇一天,后天把身份證的事能辦給辦了。
今天上午,我穿上棉衣,戴上口罩,迎著刺骨的寒風,騎車到戶縣余下派出所,徑直到了主管戶籍的陳所長辦公室。
“請問誰是陳所長”?我弓腰低聲細語的問著,一站著的民警指了指坐著的民警說:“他是”.
我遞過帶有公章的村委會證明,所長瀏覽了一眼證明后,就扔在了桌子邊說:“要本人申請呢”。我支吾了一句后,便出了門,來到余下鎮政府。
約摸10多年沒有來過鎮政府了,這里的一切對于我來說都很陌生。偌大的院子人來人往,竟找不到一個認識的人。說實話,我來到這里的目的是不想回家讓妻子寫申請,況且妻子這時也沒在家。
突然我想起了18年前的一個熟人在這里上班,懷著這僅有的一絲希望,我就四處打聽,好不容易找到了。真是熟人好辦事,他明白了我的意思,隨即讓他的同事姐代我妻子寫了申請書。
滿懷著希望將申請書雙手遞給陳所長時,想不到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戶口本呢”?所長問。
“上一次把戶口本拿來后交給戶籍室復印了”。
“我現在要戶口本,你叫改名字,不看戶口本咋改呢”?陳所長斬釘截鐵的說。
“上一次董韶給說了,說是……”,還沒等我說完,陳所長又將證明和申請扔在一邊說:“你,你叫董韶給你辦去”。
董韶已調離余下派出所半年多了,即使他在,這件事也不由他負責辦理。無奈,我再一次出了所長的辦公室。
冬日的太陽泛著白光,可怎么就是不見熱量。不知是我穿的單薄還是我內心的冷漠,看著派出所四周冷色調的藍漆墻面和黑色的牌子,渾身不禁打了個冷顫!
我給正在上班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讓她請假回家把戶口本取出來,我也立即騎車再次返回。
一個小時后,當我再次出現在派出所時,只見兩排民警在門前列隊站著,顯然是有上級領導來余下視察了。我斗膽走進隊列,雙手將所有資料呈給陳所長,陳所長立即到戶籍室取出筆簽了字。遲疑幾秒后又問:“這戶口本名字好著呢”?我拿過戶口本,指著姓名和曾用名一欄對所長說:“這個任淑霞應該是戶主卻寫了個曾用名,任順利是曾用名卻寫了個戶主,弄顛倒了”。
此時我才明白,陳所長當時在辦公室根本沒看清村委會證明的內容,根本不知道我是辦身份證,而不是換戶口簿、改名字來的,根本不知道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余下派出所自己!
本來戶籍室電腦里有我妻子的戶口資料,也有上一次民警用我們帶去的戶口薄復印的證件,加上村委會蓋章的證明,已經足以證明了,再說所長你是管這件事的,你可以把所需材料給人講清,不要來一次少個這,再來一次少個那的,讓人在路上來回折騰40多里路。禿子頭上的虱——明擺著就這么件小事,讓我折騰了一個上午。
@北大特勞特定位中心:人人網定位模糊股價大跌。改名字后,人人希望自己成為一家通用社交公司,服務于各個年齡段的用戶,但它的定位不僅沒有吸引到社會用戶,反而流失了不少大學生用戶。人人不如重返校內,并不是說人人應該改回校內的名字,而是應收縮戰線,重新以在校大學生為中心再造。
行業小聲說
@西山書客譚旭東: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給我啟發:一、把寫作當業余愛好最快樂;二、別以為寫長篇才算厲害;三、書不必出太多,關鍵是質量要保證;四、優秀作家并不需要開各種研討會;五、不在作協、文聯和刊物任職,寫作更獨立;六、不要一天到晚在文學圈子里混,反而寫得從容;七、熱愛生活,相信自己,尊重讀者。
@藍鯨財經記者內參網:每次要寫稿時,感覺大腦里有兩個小人。一個小人說:算了今天不寫了,先玩會電腦聊會天或者吃點東西吧!而另外一個小人則說:好呀好呀!
@中國網絡外交研究中心:智庫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中的高端行業,國際問題智庫更是其中的前沿行業,沒有國際關系學科背景或從業背景的非專業人士在這一行業的發展將大大受限,因為專業細分和研究深化的要求遠遠不是北京出租車司機的侃大山水平所能滿足的。如何建設高水平國際問題智庫隊伍,是中國面臨的戰略挑戰。
@英尼卡伯爵-Gryphon:由麥克斯韋方程推導出兩個解,發現在數學上,一個在時間中正向前進的負電子和一個在時間中逆行的正電子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反物質不過是在時間中逆行,即從未來向過去前進的正物質而已。反物質和正物質的對消泯滅,實質上是正物質在時間軸上的突然掉頭,回到過去的同時變成了反物質。
社會@大學
@熊丙奇:一組豪華西餐廳的照片在網絡上流傳,照片據稱是開在中國人民大學內的一家俄式餐廳,被網友大呼“高端大氣上檔次”、“人大真土豪”!怎樣看待大學校園里出現“豪華餐廳”?有人將這和大學的豪華校門、建五星級酒店相提并論,認為這是大學精神的迷失;還有的將這和有的大學將宿舍樓分為不同檔次供有錢學生選擇聯系起來,認為大學不重視平等教育,激化學生貧富差距問題;當然,更多的則覺得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節儉的消費習慣。
這把大學向學生提供服務選擇,與大學精神、大學教育不恰當地聯系起來。就如近年來有高校為培養大學新生的獨立意識,居然把原來在迎新期間在車站接外地學生的服務也取消了——到車站接來報到的新生,是學校提供的一種服務,這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沒有多大關系。大學開設不同“檔次”、提供不同地方風味飯菜的餐廳,這是給學生提供服務選擇,只要學校不強制學生消費,就無可厚非。換句話說,如果人大叫停所有其他餐廳,只開這家餐廳,那才有嚴重問題。
@沉沉片:最近幾天,有好幾個新生發信息問我:“老師,我們可以去自修室嗎?”“哪里可以自修?”“晚上可以去嗎?”“飯堂什么時候關門?”“圖書館幾點開門?”親,你們都是大學生了,要學會獨立想辦法解決一些問題了。這些問題,有空多去逛逛校園就知道了。
@一加一殘障人:近日,廣州一名低視力大學生將一封申請書寄至廣東省教育廳和廣州市教育局,她希望在今年12月份進行的英語四級考試時,獲得一份大字試卷。《殘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國家有義務采取措施,為殘疾人信息交流無障礙創造條件。
@雷軍:我反對大學生創業,因為這事過,沒有哪家國內大企業是大學生創業做成的。我相信過很多東西,比如聰明加勤奮天下無敵,但40歲時發現,有時1%的靈感超過了99%的汗水。主流教育告誡大家要勤奮,我覺得勤奮是基本功,重點還是要把握大勢。
@美團網王興:菲茨杰拉德曾說,一個作家應該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而寫,為下個時代的評論家而寫,為此后世世代代的校長們而寫。他做到了。雖然《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他在世時并不成功,但后來卻成為很多國家的在校學生必讀書目。
@阿保:上大學期間一定要多去圖書館多去自習室。很多書你現在不讀,一輩子就再也沒有機會去讀了。雖然不是每本書看了都一定有用,但是,因為你不知道究竟哪本書以后會有用,所以只好多看書,并且拋棄那些過于功利的想法。盡管每次網到魚的不過是一個網眼,但要想捕到魚,就必須要編織一張網。
就業漫聲談
Q:簡歷中使用學校logo以及附加個人照片是一件可取的事情嗎?前幾天和教授聊到這個問題,并產生了爭執,教授的看法是使用學校的logo是某種程度上的侵權;而在求職企業沒有明確要求的情況下在簡歷中附照片是一種不正當競爭的行為。想請教一下這兩個問題。
@Hugo(人力資源顧問)A:未得學校授權而使用其logo,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算得是侵權,但是應該說這個存在比較大的爭議,就算你用了,學校也不會為這個跟你打官司。從HR的角度來說,你用不用學校的logo根本沒人在意,在意的是你簡歷的內容。但是如果你用公司的logo做簡歷,除非是申請內部職位,否則有可能產生一些法律問題,而且不見得能討巧,能免則免。至于放照片的問題,如果放上老爸或老媽的照片,那才叫不正當競爭。
(內容選編自知乎問答)
人人網大聲公
@戴卓:《求職“鍍金”可行嗎?》
小劉是國內一所普通211高校的大三學生,暑假結束之后,他一直處于一種自信滿滿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里。老師讓上交假期經歷,別人都幾百字草草了事,他洋洋灑灑寫了三大頁稿紙。開學的暑假交流會上,數他的聲音最大,最驕傲。
在這個假期里,他參加了某教育機構的赴港商業體驗項目,項目雖然很短,但回來的時候,他的行李箱里多了一份500強的實習證明,一封企業高管的推薦信,還有一封全英文的,看上去很有質感的香港大學交流證書。離港的時候,小劉覺得,這下行了,找工作不愁了。就像當時項目宣傳的那樣:“實習,推薦,境外學習經歷,通通搞定。”
回到學校,正遇上招聘季,小劉拿著簡歷自信滿滿地問了幾個大公司的HR,想求得一份實習工作。HR看到簡歷的第一眼大多眼前一亮。聊了不久,就發現簡歷上標注的一個月的實習,真正也就只有三天。說是香港交流,其實是在港大下屬的三本學院一個教室里,上了幾堂課。其實,小劉參加的項目一共五天,兩天港大交流,三天公司實習。拿著項目開出的一個月的實習證明的小劉本想蒙混過關,沒想到HR們會問這么細,一下就暴露出原形。
隨著HR們的不斷發問,小劉只能顧左右而言它。在懷疑的眼光里,他的聲音一點點小了下去。
事實上,小劉發現自己的人人網好友里,越來越多的人在推介這樣的項目。某些機構甚至已經形成了全國性的網點,在各大高校建立了分支機構。
其實,與小劉有相同經歷的同學不在少數。某此類機構的網站上赫然宣布已經為16000位同學提供此類服務。近兩年來,該類項目從清華北大等一流名校到二三本院校,走得順風順水。清華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名校的教務處網站上赫然掛上了他們的項目名稱。“3700元項目費,550元申請費,1600住宿費,總計不到7000元即可換來一份世界500強企業實習證明,企業高管推薦信,香港大學交流證書。”這是某公司香港項目在人人網站上打出來的宣傳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