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3 15:45: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區醫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我國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發展的起步較晚,為了符合我國國情,我國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吸收了國外的經驗,經過近幾年得到了初步的發展,一些中心城市已經意識到社區護理中產后訪視的重要性,并將其建立成為社區產后訪視服務中心,通過社區護理,實現一種綜合性的社區產婦產后服務模式,為社區的產婦產后提供健康教育、康復和保健。
(二)發展水平不均衡
社區護理產后訪視服務的開展預示了社區護理的發展,每個社區具有各自不同的社區護理產后訪視模式和護理形式,部分大城市由于受到政府的重視,政府給予的資金投入大,進而促進了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一些不發達的小城市,由于外部條件的限制,導致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受到阻礙。綜上所述,經濟發展不同的城市之間,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發展水平也不平衡。
(三)組織管理不完善
關于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的具體文件,衛生部已經發展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文件,可是沒有約束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促進發展的具體方案。對于這個新成立的社區護理機構,還沒有完善的、獨立的社區護理管理體系。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缺乏明確的分工和系統的管理。
(四)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較為專業性的社區護理產后訪視教育,所以沒有一所學校能夠培養需要的專業人才。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和中等學校通常不會開設相關專業的課程,同時,社區護理產后訪視需要工作人員的知識體系也和學校培養出來的護士不相符,這更導致了學校培養出來的護士無法適應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工作內容,所以在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的大部分護士的專業性較低,素質也相對不高。
二、做好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己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因此,做好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與人民群眾的健康質量息息相關。根據我國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現狀,筆者就如何做好社區護理產后訪視提出幾點措施與建議。
(一)加強宣傳認知
由于我國的社區護理產后訪視起步較晚,因此,應加大對社區護理產后訪視工作的宣傳力度,使人們尤其是產婦們認識到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提高社區衛生的服務質量。
(二)均衡護理水平
醫院應對口支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支援社區的需要,安排相關資歷的護理人員定期到社區進行業務指導和知識培訓,并定期接受社區護理人員到醫院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方面政府應從待遇、編制、軟硬件建設等各方面對社區護理工作予以政策支持,通過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社區護理的認識;另一方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實行公開的全員招聘,競爭上崗,聘用理解并熱愛本職工作,有較強專業水平、溝通技巧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的人員充實到社區護理隊伍中,服務社區居民。
(三)健全管理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社區衛生的工作進行統一規劃,制定統一的工作目標和詳細的社區護理產后訪視標準和管理規章,定職定崗,互相督促,健全社區護理產后訪視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及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大力宣傳,提高居民健康促進意識。
(四)重視訪視方法
1、重視在職培訓。
針對我國護理人員知識結構的狀況,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能力,建立綜合的醫療衛生知識結構,社區護理人員要與社區居民建立持久的服務關系,不因居民的疾病或轉移而終止,提供主動性、人性化的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推動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
2、科學訪視方法。
(1)床前訪視
床前訪視,只是給產婦和社區護理人員一個互相了解的機會,護理人員需要在床前訪視過程中,詢問產婦的生產情況,收集相關的信息,記錄需要幫助的事項、聯系電話,建立個人檔案。
本文作者:張君隆符永鈺胡豪梁少偉工作單位: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
研究對象在美國紐約、中國澳門、中國珠海三地隨機選取30間社區藥房,對30名藥房藥師和70名消費者進行訪談(表1)。三地藥師的情況在美國紐約地區,訪談地點分別在法拉盛及唐人街,訪談的時間5min~3h;在中國澳門,訪談地點分別在中國澳門半島及凼仔島,以中國澳門半島為多,訪談的時間30min~1h;在中國珠海,訪談的時間30min~1h。三地消費者的情況在美國紐約,消費者年齡23~75歲,職業以退休占大多數;在中國澳門地區,消費者年齡23~73歲,工作范圍廣泛;在中國珠海地區,消費者年齡21~53歲,工作范圍廣泛。訪談問卷設計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問卷,分為藥師和消費者兩部分。藥師部分的主要問題包括:①你在藥房如何熟悉藥品情況及特殊藥品的使用管理辦法?②消費者來藥房主要詢問哪些藥品的信息?③在銷售藥品時,向消費者詢問哪些信息、介紹哪些用藥信息?④你是否遇到過不良反應的情況以及如何處理?⑤藥房是否建立回訪制度、藥歷制度、藥物預訂服務?⑥無法回答消費者咨詢的何種情況?⑦藥房是否提供藥物預訂?消費者部分的主要問題包括:①你來藥房主要會詢問哪些相關藥品的信息?②購買藥品時,藥房人員主要向你介紹哪些用藥信息?③你是否遇到不良反應的情況以及如何處理?④藥房有建立回訪制度嗎?有沒有詢問過用藥情況?⑤藥房有建立藥歷制度嗎?配藥時是否了解你的病史?⑥你在藥房是否遇上不快經歷以及原因?⑦藥房人員在何種情況無法回答你的咨詢問題?⑧藥房是否為你提供藥物預訂?
美國藥師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美國,藥師主要通過上課、實習及工作來熟悉藥品的使用情況。大部分藥師認為足夠應付平日工作。政府規定藥師需進行持續教育,每年必須取得一定學分,才可繼續執業。藥師主要回答消費者關于藥物療效、用法用量、價格等問題。銷售藥物時,藥房人員首先會詢問消費者的基本資料,然后根據患者用藥情況觀察處方是否正確,如處方正確,藥房人員根據消費者的保險狀況決定藥物價格,核對藥物標簽進行配藥,將藥品編碼進行掃描以確保正確給藥。為了防止藥品分發錯誤,藥師在分發藥物時會詢問消費者的住址。藥房人員除了口頭上向消費者說明藥物情況外,藥瓶上附有標簽,說明藥物禁忌及注意事項,部分藥品包裝上還會附有警告標志,向消費者詳細說明用藥后反應,凸顯藥房的專業性。藥房未建立回訪制度,無法了解消費者用藥情況,但藥房會建立消費者的藥歷制度,可在電腦上查閱消費者的用藥史、過敏史,更好地監管消費者用藥情況;藥房缺貨時,會為消費者提供藥物的預訂,隔天便可領取。中國澳門藥師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中國澳門,藥師主要通過工作經驗、查閱說明書和書籍熟悉藥品的使用情況,特殊藥品設立專門的鎖柜及專人記錄藥物數量,藥師認為這些學習可以應付平日的工作。銷售或調配藥物時,在處方藥方面,藥師主要憑醫生處方來說明藥物的情況;而非處方藥方面,主要詢問消費者病癥,再根據消費者病征給予合適藥物。中國澳門地區大部分藥房未建立回訪制度和藥歷制度。缺貨時,藥房提供藥物預訂服務,一般取藥時間1~7d。中國珠海藥師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中國珠海,藥師主要通過工作經驗熟悉藥品使用情況,藥房還設有培訓,增加藥師專業知識。藥師認為這些學習尚可應付平日的工作。大部分藥房不設特殊藥品,因為銷售特殊藥品需要執照。銷售調配藥物時,在處方藥方面,藥師主要憑醫生處方來說明藥物的情況;而非處方藥方面,主要詢問消費者病征,再根據消費者病征給予合適藥物。絕大部分藥房沒有建立回訪制度,不會致電消費者詢問其用藥情況,小部分藥房設立回訪制度,在消費者再次消費時,詢問他們的用藥情況。小部分藥房設立藥歷制度,把消費者的用藥情況記錄在案。在藥房缺貨時,藥房會為消費者提供藥物預訂,一般取藥時間為7d。美國消費者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美國,消費者較少主動詢問藥物有關信息,其藥物信息由醫生提供。當遇到藥物不良反應時,消費者會即時向醫生求助。藥房沒有建立回訪制度。藥房人員有時無法回答消費者關于藥物保險的問題,但大部分消費者認為藥學服務基本滿足他們的需求。中國澳門消費者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中國澳門,消費者普遍認為藥房人員較被動,不會主動詢問消費者用藥情況。部分消費者出現過藥物不良反應,但程度較輕。雖然藥房提供藥物預訂服務,但大部分消費者不知曉。藥房人員沒辦法回答消費者的用藥情況很少,但部分消費者認為藥房人員的專業知識不足,小部分消費者因為藥房硬售藥物而感到不滿。中國珠海消費者對藥學服務的評價在中國珠海,大部分消費者自行選擇購買藥物。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認為藥房人員會推薦貴的藥物,若消費者有問題,便自行查閱藥品說明書。部分消費者出現藥品不良反應,但程度較輕;部分消費者因為藥房人員專業知識不足、等待時間長而發生不快經歷。藥房人員無法回答消費者關于藥物作用、不良反應以及缺貨藥品的到貨情況。雖然藥房提供藥物預訂服務,但大部分消費者不知曉;當藥物缺貨時,藥房人員會推薦其他藥物,而不會主動提供預訂。三地的對比分析通過對中國珠海、中國澳門、美國紐約三個地區的訪談分析發現,國內外藥房的藥學服務差異顯著。美國藥學服務已積累了一定經驗,而中國的藥學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藥學服務水平低且服務深度不夠(表2)。主要體現在:①藥房藥歷制度差異,美國藥房已建立藥歷制度,記錄消費者的用藥情況及過敏史,中國澳門及珠海均沒有或極少有;②藥房人員藥學服務水平差異:在銷售藥品時,美國藥師會首先詢問消費者的基本資料,然后根據患者的用藥情況觀察處方是否正確再進行配藥,向消費者說明藥物情況時,會在藥瓶上會貼上標簽,說明藥物禁忌及注意事項,而中國澳門及珠海藥師主要憑醫生處方來說明藥物情況,并未提供藥物的標簽;③專業知識水平差異:美國藥師通過上課學習、實習及工作經驗學習熟悉藥物使用及管理,再學習和后續考核不斷提高藥劑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中國澳門和珠海的藥師主要通過工作經驗來熟悉藥物。
現今藥品銷售競爭激烈,作為藥品銷售終端之一的藥房競爭也十分激烈。藥房管理者可以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藥房藥學服務內容、提高藥學服務水平,增強藥房競爭力。相比之下,我國加強藥房藥學服務可以借鑒以下幾點。①增加藥師服務水平: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資料,全球1/3的患者不是死于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藥[10]。推薦合適藥品,介紹科學用藥方法有利于患者理解治療措施,并做出治療決定。通過對藥師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在銷售藥品的過程中,提高服務水平以及減少硬售藥品行為;②增加藥房的藥歷記錄制度、回訪制度:通過藥房咨詢熱線電話或上門服務進行問候,特別是特殊性疾病、慢性病、孤寡老人用藥問題等[11]。藥歷記錄制度可以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基本用藥情況,可以就患者用藥情況對藥品處方進行積極調配干預,有效避免患者用藥不良反應;③增加藥師的藥學專業知識水平:藥師的專業水平將直接影響藥學服務的開展,提高藥學服務質量的關鍵在于增加藥師的再學習和后續考核。
1.1臨床教學模式局限性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衛生人力開發教育處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級醫生”[2]的概念,1999年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均確定醫生不只是診療疾病,更應承擔健康教育的任務,主動、有效地增強群體的健康保護意識,能參與社區保健決策,平衡與協調個人、社區和社會對衛生保健的需求。21世紀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于2010年12月在《柳葉刀》雜志提出未來的醫學教育要求[4],所有醫學衛生人才都應掌握運用知識、批判性思維和注重倫理行為的能力。對于醫學生而言,既要培養其專業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操作技能以及一定的實踐能力,還需培養為患者和人群服務、與人溝通、關懷他人和管理疾病的能力。一直以來,醫學教育的著眼點放在疾病診治方面,因此,傳統的完全依賴教學醫院的臨床實踐教學方式,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床邊診療技術的訓練,為醫學生提供了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場所,其作用是不用置疑的。但是,這種模式容易忽略對醫學生臨床職業勝任力的培養,尤其是社區保健能力、意識及慢性病管理能力的培養,社區實踐教學幾乎為零,使醫學生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社區保健方面了解甚少,醫學生多數缺乏公共衛生觀念,缺乏預防為主和群體觀念。隨著醫學模式轉變和現代社會對臨床醫生要求的轉變,暴露出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1.2臨床教學資源局限性
師資力量不足。教學醫院臨床教師在醫院中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并且需要完成科研任務,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屢屢發生、醫鬧現象不斷涌現,致使醫務人員面臨的壓力和風險越來越大,如何在完成繁忙醫療及科研工作的同時,高質量地完成臨床教學任務并不是每一位臨床教師都可以做到的。目前,我國大多數教學醫院臨床教師接受的均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關于社區保健及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教學意識不強,使得內科學現行臨床教學關注的重點仍為實踐技能學習,例如:病歷規范化書寫、體格檢查、病歷匯報、腰穿、腹穿、骨穿、胸穿等每個醫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訓練。醫患溝通能力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學習通常停留在理論授課及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觀摩感悟,關于社區保健、慢性病管理能力及群體健康保護意識的培養幾乎為零。教學病種不足。教學醫院每天面臨大量從各基層轉診的危急重癥患者,醫學生從急性病診治中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并不完全適用于慢性病的評估和管理,這個矛盾隨著醫學生進入社區醫療機構工作而凸顯出來。處理急、慢性病的策略完全不同,比如對于急性疾病強調的是病人的疾病及其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相比較而言,對于慢性病則更加強調患病的人和對病人的評估與管理,評估是一個比診斷含義更寬廣的概念,包含了對病人的生理、心理、社會以及構成健康危害狀態的其他因素的綜合評價。
2社區實踐教學融合內科學臨床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社區醫學是確認和解決有關社區群眾健康問題的一門科學,是以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基礎、預防為導向服務的學科,是以社區為立足點,關注常見病、多發病,應用人類學、流行病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
2.1社區實踐教學補充內科臨床教學資源不足
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的服務目標、對象、診斷依據、治療措施及預后評估均不相同。社區醫院更多接觸常見病、多發病,更多依賴臨床癥狀、體征、體格檢查作出診斷、鑒別診斷,對常見急癥的處理原則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識要求較高;對慢性疾病的管理、預防有更多經驗,可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和大衛生觀念,為將來在專科醫療實踐過程中開展全科醫療協調打好知識、能力、素質基礎;社區醫院的危重癥患者相對較少,醫患關系比較融洽,患者往往樂于配合教學工作,學生可以獲得很多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其實習效果遠非模擬人和標準化病人所能達到。
2.2促使醫學生綜合能力提高
臨床教學需全方位接觸臨床,早起臨床教學階段以社區醫院為主,教學醫院補充,進行問診、體格檢查、醫患溝通和交流技巧等訓練。結合社區病例、病種特點,將內科學中部分常見病、老年病、慢性病以及惡性腫瘤等病例的學習及管理放到社區進行;而對內科學中的危重、急癥病的診療常規以及醫院醫療常規、日常工作常規等技能的掌握、熟悉和了解安排在教學醫院進行。目前,我國多所醫學院校嘗試社區醫學教育與教學醫院相結合[5-6],我國醫科大學醫學本科生實行2周社區實習,90%以上的學生認為實習有助于了解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發展的現狀,有助于增強對慢性病和三級預防觀念的理解,有助于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臨床技能培訓中心強化訓練相結合的臨床實踐教學模式可使臨床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既有利于訓練臨床思維及技能,也有利于提高溝通技能、信息獲取與管理能力、職業態度與法規知識、危急重癥病人的確認和救治等方面的能力,成為合格的醫學人才。
3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相融合的臨床教學模式的實踐
從2009年9月起,武漢大學醫學院與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合作進行的醫學教學改革,對新入校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行臨床病理生理及治療(Clinicalpathophysiologyandtherapeutics,CPPT)教學模式,理論學習階段結束后,總結發現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高。目前這些學生已進入臨床學習階段,作者借助教學改革的契機,結合本院具體情況,探索了構建社區醫院與教學醫院相結合的臨床教學模式。
3.1建立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培養基地骨干教師
采用衛生主管部門與教研室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了7個社區實踐教學基地,并組織教學基地的主管領導、教學秘書、骨干師資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教學基地管理制度、本科生實習管理制度、全科醫學教育現狀、社區師資培養、社區基地建設、全科社區師資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等內容。學校根據社區實踐教學基地的規模和師資情況,在每個教學基地安排5-15名學生。
3.2制定教學計劃及考核方式
將社區實習作為畢業實習的部分內容,每名學生到社區醫院實習2周,根據臨床基礎技能(問診、體格檢查)、臨床資料分析能力、臨床溝通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臨床科研能力五方面制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制定考核方式,開放式考核方式為主,采用現場考察、調查報告、臨床資料分析、實習體會等方式。帶教教師應熟悉每次實踐的目的、內容,本校教師定期與社區教師聯系,現場共同做好實習的業務指導,檢查并考核學生學習情況,以提高社區實踐的帶教質量。
3.3教學形式多樣性,提高學生積極性
以講座形式開展社區健康教育與衛生宣傳工作,促使學生團隊合作、收集醫學資料及提高表達能力;參與流行病學調查與預防接種工作,學習如何與社區人群進行交往、如何收集調查資料及統計分析調查資料;參與社區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門診及預防保健工作,查閱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居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門診及預防接種卡片等資料;運用社區醫學理論發現社區居民常見衛生問題,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應用循證醫學的觀點和方法為社區居民解決衛生問題,提高醫學生作為“醫生”的職業榮譽感。
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之后,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注。這是一種歷史進步。但在理論界和社會上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一些需鄭重申明-文秘站網本資料權屬文秘站網,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網更多資料為本文原創網站要澄清的認識。有人認為,現在我國經濟發展水準還不是很高,提出以人為本有點為時過早;有人指出,以人為本具有人本主義的嫌疑;有人強調,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的同義語,最好用以民為本代替以人為本。
一、什么是“以民為本”。
“以民為本”或者說“民本”思想,在不同歷史時代是有不同含義的。在封建社會中,“以民為本”即“民本”,這里的“民”是與“君”相對的,有時“民”則是與“官”相對的。封建社會開明人士所說的“以民為本”,沒有超出維護君權統治的范圍。在現代社會中,使用“以民為本”的理念,或者用“民本位”提法,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我們目前的社會主義中所說的“民”一般也是與“官”相對的。所謂“民”就是人民群眾,而“以民為本”或者“民本位”這樣的表述是要說明,在我國社會中干部要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以這樣的原則來正確處理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這里說是“民”,并不是指全體社會成員,而是指社會成員中的“人民”這一部分人。在目前我國社會中,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之為“人民”的。一個人能不能稱之為“人民”的一分子,這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是有一定限制的。因此,就是在目前我國社會中,“以民為本”與“以人為本”這兩個提法也是有明顯區別的。
二、什么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中的“人”應包括:類存在意義上的人、社會群體意義上的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個人以及一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勞動者。以人為本中的“本”,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相對于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而言,它把人當作主體。在今天我國的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人的依賴和物的依賴現象。所謂人的依賴,就是人對狹隘的“人情關系”和權力意志的依賴,人喪失其獨立人格,成為依附性的人。物的依賴,就是人對金錢、物質財富和交換關系的依賴,人成為物的奴隸,成為只為物而存在的人,見物不見人。這兩種人的存在方式阻礙人的健康發展,也對社會發展產生著消極影響。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強調人鄭重申明-本文來自文秘站網本資料權屬文秘站網,放上鼠標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網更多資料的主體性。當然,這里的主體,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責任的主體。第二,相對于人被邊緣化而言,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終的本質和根據。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人被邊緣化的傾向,許多人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缺乏人的意識、人的觀念和人的維度。其實,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和承擔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終根據和本質。社會的發展,內在地要求明確把人理解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質。第三,相對于把人作為手段而言,它把人作為目的。過去我們往往較多地關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對人本身的世界關注不夠,認為人總是為人之外的某種東西而存在,而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社會發展進一步要求關注人的生活世界,關注人本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命運。
所謂“以人為本”的本來意義就是以人為根本,就是以人為中心,因為人是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語)。今天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人們更加充分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保護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幸福,促進人的發展,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政黨來說,都是第一位的任務?!耙匀藶楸尽?,從其近代形成以來,本身一直包含著這樣一個實質性內容,即不能把人僅僅看作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必須把人本身看作目的。尊重人的人格尊嚴,在任何場合中,都要把人作為人來對待。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尊重人”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做起,對于提高我國社會的文明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三、“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
(一)“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反映的主體的內涵不同。“人”和“民”這兩個概念,“民”是人相對的、特殊的概念。作為一種社會主體,它是特指的,或者說“民”是整個社會中的一大部分人。而“人”是個普遍性的概念,它是指任何一個現實的、有自然生命的、從事著實際活動的個人。這就是說,“以人為本”中的“人”沒有社會身份、不分社會等級,沒有“官”“民”區別,所以,“以人為本”理念中“人”這個主體,是指任何一個人而言的,是所有的人,它比“以民為本”更具包容性,外延更寬。
(二)“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理論基礎不同。“以人為本”是以人人平等的唯物史觀為基礎,它是唯物史觀的一種價值取向?!耙悦駷楸尽笔且浴熬龣嗌袷凇彼枷霝槠淅碚摶A?,F在提出并堅持“以人為本”從根本上擺脫了歷史局限性,對于反對特權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極為重要的。
(三)“以人為本”與“以民為本”在制度設計上的區別是出發點不同?!耙匀藶楸尽卑鴮€人價值的尊重,它意味著對任何個人的合法權利都應給予合理的尊重;也意味著對人的活動所面臨的對象,都應注入人性化的理念?!耙悦駷楸尽本S持嚴格的封建等級秩序,發展“民”的群體性,限制“民”的個性的道路,并以此為“民”建立生活原則和行為規范。
下面結合結合新交通法的爭論說明“以人為本”怎樣落實在制度建設中。
今年5月1日起,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施。連日來,全國許多城市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這部法律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與民方便的原則,與每一個行人、駕駛員和家庭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給中國老百姓帶來了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對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對交通執法人的懲戒。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上,遇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這些規定否定了“撞了白撞”,體現了對行人的充分尊重,與國際上通行的規定一致,是一個重大的進步。同時,為了敦促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更好地遵守交通法規,《道路交通安全法》大幅提高了相關處罰標準。
為體現 對生命的尊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國家實行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并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基金將用于搶救車禍中的傷者。如果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發生交通事故,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且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這些條文都充分體現了對行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這一交通弱勢群體合法權益的保護。
為了保障機動車駕駛人和乘客的生命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駕乘人必須系安全帶,否則罰款二百。守法的駕駛人將受到獎勵。一年內沒有違章,無累計積分的司機,可以延長機動車駕駛證,也就是駕照的審驗期。
這部法律對違章駕駛員的處理,也體現出了“以人為本”,駕駛員在現場的,按規定處罰,不得拖車。拖車不得向當事人收取費用。如果拖車不當造成損壞,還要依法賠償。
北京青年報在評論新交通法行人通行為先這一原則時是這樣寫的:“《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機動車行經沒有交通信號的道路時,遇有行人橫過道路,應當避讓。’這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立法體現。對行人在人行橫道以及沒有交通信號的情況下賦予優先通行權,主要是考慮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參與者,在我國人口眾多,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大多城市還是以混合交通為主的交通現狀下,行人作為弱勢群體相對于機動車來講,沒有相應的保護設備和防護措施,一旦發生事故,行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將受到巨大威脅。從立法本意的角度來講,相對于機動車的通行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則是更為重要的?!逼鋵崳匾氖菍ι腿烁竦淖鹬?。
北京市在制定新交通法實施細則時召開了首次立法聽證會,其意義深遠,它標志著北京在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政治參與、保證立法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方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對新交通法中大多數的規定是應該得到大家的肯定的。至于最敏感的是第76條,即有關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人方面的規定,還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既然這次立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立法宗旨,為何還有如此之大的爭議?我想,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積極的,是應該提倡的,但新交通法在這方面的處罰和責任判定,令車主們牢騷滿腹。我們不應該以此來全面否定新交通法。但是,嚴格約束機動車不應該等于放任行人和非機動車,否則,交通法就真的成為機動車法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交通法的實施還應有相應的宣傳、教育相輔。
一是加強學習、教育,不斷提高各類人員的交通意識和綜合素質,特別是提高行人和非機動車人員的交通意識,加強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目前,在我國只有司機學習交通規則,而行人、非機動車均不用學習,以至于他們成為交通法盲,經常違反交規。
英文醫學期刊,應該說,兩者刊載的論文的水平,總體 上存在不小的差距。撇開其中反映的研究水平本身的 差距,僅從論文的形式上,中文醫學論文首先需要重點 提高寫作質量的部分就是方法學內容。目前我國醫學 學術期刊刊載的論文,方法學部分普遍存在著內容過 于簡單、關鍵細節描述不清甚至闕如的問題,以致讀者 對研究工作無法作出評價,甚至不能判斷它報道的工 作是否可靠。
學術論文“交流”的最基本的作用,是向讀者一 主要(但不限于)是與自己專業相同或相關的同 行一報道自己完成的工作,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使 自己在專業方面的工作能夠對同行未來的工作有啟 發、有借鑒、有幫助。其中,需要報道的一個重點是自 己的課題組是“如何”完成一項研究的,反映在論文 中,也就是在“方法學”部分,要用恰當的語言,詳細、 清晰地描述整個研究實施的過程,以能夠讓讀者對該 研究選用的方法是否準確、由此得出的結果是否可靠 作出判斷,并能夠讓讀者借鑒甚至完全重復該研究的 方法,用于自己未來的研究111。
具體描述研究的實施過程,能夠經得起同行對研 究質量的“評頭論足”能夠讓讀者以這些描述為依據 完成相同質量的研究,是方法學寫作的基本要求。
方法學的科學性問題,如研究設計的合理性,測評 方法或工具的適當性與可靠性,數據統計處理方法的 適當性等,可以由在相關專業領域工作的編委或特約 審稿專家來幫助把關;但編輯應做好基本的形式審查 工作一只有符合基本形式要求的論文,才有必要進 一步請專業人士對其科學性進行評審。
2方法學部分形式審查的基本要求
方法學部分一般應包括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 步驟工具)、數據處理(統計學方法)等內容。
2 1研究設計 用簡潔的語言,首先說明該研究的具 體設計方案。醫學研究中常見的設計12 75—146 31有:觀 察性的研究設計有橫斷面研究(crosssecicnal sud e)病例一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ies)和隊列研 究(ahOTtsudieS),實驗性的研究設計有隨機對照試 驗(andonized connied rials)、交叉試驗(cosover ttl)診斷性試驗(diagiostc trials)以及病例分析、個案報告等敘述性研究。編輯應熟悉醫學研究中這些 常用的研究設計方案的基本要點,做到基本概念準確、清晰。
不同研究設計方案的科學論證強度、實施難度均 有不同,每種設計方案的數據處理也往往有相應的統 計學方法121 175—146;因此,在方法學部分首先說明該研 究的設計方案,可以讓讀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該研究 的基本特點有一個總體的簡要評價,引導讀者決定是 否繼續閱讀全文。
2 2研究對象 一般而言,一項研究的意義是將在樣 本的發現推導到對總體特征的認識,因此,對研究對象 的描述,須具體交代如下信息121147—1S,以讓讀者能夠 對樣本總體的代表性作出評價111。
1) 抽樣地點。是在社區對一般人群的抽樣,還是 在醫院對就診的患者及其陪診親屬的抽樣,還是到某 一特殊地點(如煤礦、災區)完成的抽樣,等等。在何 種地點對何種人群進行抽樣得到的研究對象,是由研 究目的和設計方案決定的,在這里應當作清晰、準確的 描述。
2) 抽樣方法。作者應清晰地描述抽樣的方法及 其實施的具體過程。例如,對于隨機抽樣,許多作者僅 僅描述一句話,“采用隨機抽樣,從XX市X X區抽取 老年人XX名”,這樣的內容幾乎沒有提供任何有價 值的信息,無法讓讀者判斷作者是否真的進行了 “隨 機”抽樣。編輯在提修改建議時,首先應請作者明確 該樣本是否是通過隨機抽樣獲得的,如果是,需要請作 者補充抽樣的“總體”是什么,是整個市的人口還是某 個區的人口 ?確定的最小抽樣單位(是“個體”“戶” “居委會”還是其他)是什么?根據哪些指標估算的樣 本量?對最小抽樣單位如何進行編碼或分組,然后再 用哪一種隨機抽樣方法最終抽取到目標樣本?其中應 抽到的樣本量是多大,實際抽到的樣本量又是多少,其 中沒有訪談到的原因有哪些?對這部分數據是如何進 行處理的?只有將這些信息一一交代清楚,才能讓讀 者真正理解“隨機”抽樣的過程,才可能對該樣本的代 表性作出準確的判斷。
例如,《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的來稿,雖然許多作 者在初稿中寫的是“隨機抽樣”,但大多沒有具體描述 隨機抽樣的過程;因此,在退修意見中應要求作者補充 這些信息,若不是真正進行隨機抽樣,那么作者往往難 以“自圓其說”
關于抽樣,另一個常被誤用的概念是“整群抽 樣”如“整群抽取X X醫院的全部住院患者”或“整 群抽取XX社區的全體居民”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 描述,但這種對“整群抽樣”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對的。 這樣的抽樣實際上都是非隨機取樣?!罢撼闃印笔?隨機抽樣的一種方法,需要參照上述對隨機抽樣過程 的描述要求來具體說明抽樣的過程。
無論采取何種抽樣方法獲得的樣本均應描述樣 本的基本特點,包括樣本量、性別構成、年齡等人口學 基本特征,以及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的其他基本信息, 如受教育程度、職業、病情特點、治療情況等。
3)入組和排除標準。醫學研究的對象常常是身 患各種疾病的患者,需要明晰而準確地描述具體的入 組和排除標準,特別是所采用的診斷標準應該是專業 領域內公認的工具,以及負責作出診斷的研究者應具 備的相關資質等。
4艙理學原則?,F代科學研究中,越來越注重研 究的設計和實施是否遵守倫理學原則,而總體上我國 生物醫學學術期刊對研究中涉及的倫理學問題的要 求,與國際優秀學術期刊存在不小差距14。作者應明 確說明研究可能涉及的有關倫理學問題的處理方法, 如是否設計了書面知情同意書,研究方案和知情同意 書內容是否獲得了相關機構倫理委員會的審查通過, 等等151??紤]到我國的現實國情,許多地方的醫院和 研究機構還沒有設立規范的倫理委員會,要求作者至 少要說明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尊重、慈善和公正的倫理 學基本原則的要求,研究對象入組時是如何獲得知情 同意的|4—61 121272 —281。對經歷重大心理應激的研究對 象和參加藥物治療試驗等實驗性研究的對象,更要特 別重視作者對相關倫理學問題是否作出符合倫理學規 范的處理。
在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不少作者比較重視疾病 組(在文中往往稱為“研究組”)抽樣過程和一般人口 學資料及病情的描述,而對照組(尤其是以健康者作 為對照)的取樣過程常常語焉不詳,這是錯誤的。如 果對對照組的抽樣過程、一般特點等缺乏清晰的描述, 讀者便無法判斷“對照”的代表性以及與“研究組”的 匹配性,同樣會影響整個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而且,健 康對照的入組同樣需要符合倫理學的基本原則要求。
2.3 研究步驟這部分內容主要介紹研究使用的測 評方法及工具,以及具體實施步驟。
1)開究工具。常用的研究工具有以下類型,每種 類型需要說明的基本信息包括:①生物學指標,要說明 具體的測定指標,血液等樣本的收集過程(如采血的 具體時間)初步處理的步驟、存儲條件等,采用試劑 盒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批號)測定操作步驟,主 要儀器的名稱、型號、生產廠家等。②診斷工具,在以 各種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的研究中,要明確說明作出 診斷所依據的標準。③其他評定工具,如輔助評估病情程度或病情演變的各種量表,需要說明量表的來源, 引自國外其他語言版本的量表要經過規范翻譯,中文 版應經過效度和信度檢驗并達到適合評定的基本要 求。同時應說明量表施測過程中的質量控制171。
也就是說,對該研究涉及的所有測量指標(即變 量)作者應清晰描述它們的測評工具、測評的流程、 測評中的質量控制方法,以及這些指標的取值范圍、單 位及其專業意義。
2) 研究步驟。主要看作者對整個研究的操作性 過程描述是否清晰。好的寫作,可以讓整個研究過程 清晰地擺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特 別是對于臨床試驗等有干預措施的研究,需要具體描 述分組的方法(如果研究對象部分已有清晰介紹,則 不必重復)干預的實施過程等。
這里特別強調一下“隨機分組”的描述問題。對 于多數臨床試驗而言,分組要采用“隨機”方法是一個 基本要求。與“隨機”抽樣的情況類似,因為沒有報告 隨機分組的具體過程和方法而無法判斷是否真正做到 了 “隨機”同樣是中文論文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 題|8|;因此,編輯對“隨機分組”應同樣要求作者具體 描述“隨機”的過程和方法。
2 4統計學處理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的來稿 中,只有“用X X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一句話的描述, 并不少見,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進行統計學處理, 至少應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129|?1) 描述分析。根據數據的類型和分布特點(用的 是什么檢驗方法)選用哪些指標來進行統計描述。 例如,定性(分類)數據常用的指標是比和率,而定量 數據一般首先要確定是否符合正態分布,符合的數據 常用算術均數(mean)描述集中趨勢,用標準差(sandard deviation 3))描述離散趨勢,不符合正態分布的數 據,則常用中位數(media)、眾數(mode)描述集中趨 勢,用全距、四分位數間距描述離散趨勢,等等。
2) 統計檢驗。結合研究設計和數據分布特點,說 明具體的統計方法。例如:對于檢驗,應具體說明采 用的是2個獨立樣本均數比較的檢驗,還是同一樣 本自身比較的檢驗;對于方差分析,采用的是單因素 方差分析、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還是重復測量數據的 方差分析、拉丁方設計的方差分析,相關分析是用 Peaso相關還是SPeamar相關分析等。對于多因素回歸分析,應說明因變量和自變量各包括哪些變量,這 些變量是如何賦值的|W|。
3 結束語
1通過簡單舉例說明預防醫學對臨床授課內容的不足起到補充作用
臨床醫學生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擴大了知識面,對提高其業務水平很有幫助。一般來說,臨床課教材只從臨床的觀念側重對常見疾病進行講述,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會遇到其他涉及預防醫學問題,這時候就可以將預防醫學的概念及其所涵蓋的主要內容做一個大體的介紹,即傳統的預防醫學主要包括三大衛生(職業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以及兩大工具(衛生統計學和流行病學)。而在行醫過程中涉及到的與預防醫學有關的最常見的問題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導以及注意事項,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營養學知識方面的技術支持進行膳食治療與食譜設計;對于食物中毒的正確診斷、治療及處理,也需要食品衛生學的知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食品衛生學的常識才會及時地對防疫部門進行匯報,從而控制病例進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進行常見或是疑難的職業中毒的診斷治療時,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識,就會對病人的職業史進行詳細地詢問,從而減少誤診;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現,又涉及環境衛生學的知識等等,類似這些問題在臨床講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經常遇到。尤其在基層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對疾病的認識,發現重大事件
通過對比明確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區別和聯系。臨床醫學一般只談個體,即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而預防醫學則研究群體,即疾病譜、流行規律和預防措施。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可以對疾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臨床上的診斷治療都有較大幫助。例如,一個以主訴為咳嗽、咳痰、胸悶的病人入院后經胸部X線初步診斷為粟粒性肺結核,但是結核菌素試驗結果并不支持結核診斷,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后發現該患者曾參加過小煤窯的開采,患者描述當時開采時灰塵極大,非濕式作業又無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鄉也有類似的癥狀,經診斷為煤工塵肺,該病為法定職業病。為此,對農民工的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依法取締了許多非法經營的小煤窯,而發現這一重大事件的還是工作在第一線的臨床工作者。當臨床醫生變換從預防醫學角度看問題時,不僅能較為容易地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還能成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的一線發現者,如2003年發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線的臨床醫生發現,早發現、早診斷及早治療避免了更大的災難。
3有利于基層全科醫生的培養,培養實用型的基層醫學人才
目前培養的臨床醫生,主要面向基層,尤其是農村和社區,而適應基層的需求主要是全科醫生。我國現在正在進行社區醫療改革,全科醫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醫生培養過程中更是需要克服傳統醫學教育所存在的預防與臨床醫學相脫節的現象,應建立預防醫學的新理論體系,對醫學生進行宏觀指導。該理論體系包括:預防醫學貫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過程、三級預防的概念、全科醫學的涵義和在我國的可行性、醫學模式轉變理論與健康觀、整體醫學的觀念、初級衛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會層面有著不同的衛生需求,如:很多山區和農村常見營養缺乏癥;衛生環境差導致的傳染病盛行;有些地區微量元素過多或過少導致的地方病。高級社區出現的某些心理問題,不健康的行為導致某些疾病的高發,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腦血管疾病、腫瘤將成為主要衛生問題,類似這些問題,往往需要一定的預防醫學知識。作為一名實用性人才,防治應該是一體的,通過預防醫學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防治的辨證關系,防為本、治為標,防治之間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因此,預防醫學教育不僅對培養實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對將來的社會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過預防醫學的學習,有利于醫學論文的閱讀與撰寫,培養科研思維
張敏建以“盆骶經絡揉推法”治療前列腺痛的經驗彭明健(777)
學術探討
溫病的辨證技巧龐秀花周耀庭(指導)(780)
論橋本甲狀腺炎當從肝、脾、腎三臟論治張亞董健棟(784)
鄭欽安《君相二火解》之我見葉曉光(786)
吳鞠通對仲景養陰法的運用與發展賴明生楊禪中陳潤東楊進(指導)(788)
強筋逐痹中藥口服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顧力軍張志強(791)
中西醫結合治療頑固性不寐40例呂翠巖丁舟(793)
手法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8例趙凱(795)
北京中醫 對炙甘草湯方證及煎服法的思考周平安(797)
蘆薈在皮膚科臨床的應用楊頂權白彥萍吳榮國邱顯榮(799)
淺談中藥飲片臨床應用的常見誤區吳春華陳誩王和天(802)
光緒皇帝與御醫(下)梁峻(804)
董德懋老師和《北京中醫》月刊徐凌云高榮林張綱(806)
劉沈林醫案研讀商洪濤劉沈林(808)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肝郁血熱型功能性子宮出血黃傳發(810)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醫治療進展鄒沖司曉晨朱文靜(811)
帶狀皰疹的中醫藥治療進展陳慧文(813)
腰背肌功能與慢性腰痛的康復治療概況呂俊玲林志葦(指導)(816)
拓寬中醫藥專業學生就業途徑的建議李淵吳至鳳吳盛(818)
中醫藥院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初探劉雋徐茵(820)
高校兼職班主任的工作體會張秋云張瑞新王欣苗季巍巍(823)
《北京中醫》2007年總目次(826)
傳承·傳播·共享——記2007年“中醫中藥中國行”工作交流會(F0003)
京津冀地區中醫醫院重癥感染中西醫結合診治策略論壇在京舉行黃毅(F0003)
2008年《北京中醫藥》新設欄目(M0002)
首屆國際中西醫結合內分泌代謝病學術大會暨糖尿病論壇征文通知(380)
“第三屆世界中醫藥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會議通知(第一輪)(392)
臨床研究
C反應蛋白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血瘀證的相關性研究孫文軍田金洲時晶李林森倪敬年蔡藝靈(328)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60例臨床研究諶潔(331)
中藥穴位貼敷對美施康定所致便秘的療效觀察楊中王笑民徐詠梅胡鳳山張青(334)
五味消毒飲加減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李躍武士芬(336)
學驗傳承
謝鳴運用六味地黃丸治療雜病的經驗薛珂謝鳴(指導)(339)
王新陸治療肺病用藥經驗淺識李鑫朱文浩于磊(341)
王寶玉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經驗北京中醫 李藝(342)
邱模炎用柴胡劑治療尿路感染的思路與經驗李楠孫慧王萎(344)
學術探討
急性胰腺炎的中醫藥研究現狀及思路楊晉翔韓海嘯張學智馮軍安李志鋼(348)
妊娠期高血壓病產后蛋白尿的證治探討劉政王小燕孫震(351)
簡述《華氏中藏經》之學術價值及影響于曉武冰嚴季瀾(353)
對“腹痛宜和”的認識李永紅嚴季瀾(355)
臨證縱橫
健脾化痰補腎法治療13例重疊綜合征患者療效觀察譚素貞張燕萍(357)
益氣活血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50例臨床觀察陳光李文華任紹林(359)
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膝骨關節炎孫學東姚華姚杰高天好(361)
加味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的臨床觀察周紅梅(363)
杏丁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30例臨床分析李莉芳(365)
疏風祛邪、利濕固澀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朱麗霞(367)
薏苡竹葉散加味治療脾經濕盛型蛇串瘡療效觀察周淑桂高春秀(369)
以補為通治療正虛血瘀證冠心病心絞痛150例臨床觀察劉寶山(370)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水腫性胰腺炎63例易春生(372)
實驗研究
腦絡欣通對局灶腦缺血/再灌注大鼠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GFAP表達的影響陳業農王鍵唐巍胡建鵬(374)
新加良附方影響小鼠肝癌組織VEGF與MVD表達的研究雒琳馬成杰陳信義(378)
讀者·作者·編者
醫學論文不宜用的字和詞(377)
文獻綜述
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現狀(381)
傳統按摩療法與現代康復訓練結合治療腦卒中偏癱概況譚毓虞立勤劉香弟(384)
中醫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情緒概況迮興宇張捷(指導)(387)
從氣血論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研究現狀趙小敏李艷麗(389)
教育改革
對中醫本科專業境外人才培養的思考喬靜華(393)
北京中醫 推拿手法學的教學體會楊曉仙(395)
高等院校校重點學科建設評估研究進展姚捷(396)
中西醫結合治療胃食管反流?。ㄏ拢┪甘彻芊戳鞑≈嗅t證候流行病學研究劉汶王仲霞韓偎偎夏志偉(243)
中醫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與辨證陳誩劉汶(245)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醫治療李軍祥張廠(248)
臨床研究
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的病因論治姜良鐸張曉梅肖培新(252)
自擬補脾除痹湯聯合甲氨蝶呤和柳氮磺胺吡啶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觀察肖正華高京榮林長喜(255)
外用通絡散治療奧沙利珀化療致周圍神經毒性的臨床研究婁彥妮賈立群鄧海燕李利亞李學萬冬桂(258)
中老年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療效觀察臧鑫(261)
首都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系揭牌暨學術論壇舉行(254)
《北京地區中醫常見病證診療常規》最近出版(257)
中醫藥的科學性已成為共識(260)
“全國新安醫學研討會”征文通知(285)
“第三屆世界中醫藥心血管病學術研討會”征文通知(314)
北京市政府2008年“折子工程”——社區衛生中醫藥服務在年內將實現三個100%(317)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性病科北京市趙炳南皮膚病醫療研究中心(F0003)
學驗傳承
鄒本貴教授治療慢性腰腿痛用方選介魏戍高小勇王瑩鄒本貴(指導)(264)
火針為主治療頑固性面肌痙攣李群張麗玲常虹程海英(指導)(266)
學術探討HttP://
《醫學心悟》的學術特點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謝芬(268)
對《金匱要略》“陽微陰弦”的認識及應用體會鄭虎占(270)
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的用藥規律與特點王玉鳳李雪琴縱橫黃學武(271)
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石散蔡松穆廖培辰(273)
郁證淺析趙東(275)
臨證縱橫
活血化痰通絡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痰阻心脈型的臨床觀察周紅梅(277)
425例住院老年病人死亡病因分析白愛萍劉元元李小娟(279)
按摩手法治療陰虛火旺型不寐的臨床觀察北京中醫 黃曼博(281)
關于臨床醫學論文寫作中的摘要(283)
電針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張樹新(284)
按動結合手法配合中藥熏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體會張志國(286)
基層園地
久年夜熱出汗治驗柳育泉任妙琴(288)
方藥經緯
脂質體在皮膚局部給藥系統中的應用車曉平趙小偉李衛敏(289)
金水寶聯合活血通脈膠囊治療早期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秦秀榮范津生(292)
實驗研究
茶多酚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實驗研究武紅莉陳信義韓冷崔巍(294)
綜合法復制大鼠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模型形態學觀察及早期細胞凋亡分析張玉祿李軍祥魯香鳳戴欣朱陵群(296)
文獻綜述
北京中醫 帕金森病的中醫藥治療李軍艷楊明會竇永起趙冠英(300)
針灸治療銀屑病的研究進展王俊慧劉瓦利(303)
黃芪對免疫系統的作用研究進展邵佳駱殊(306)
近10年針灸治療經前期綜合征的評價性綜述崔燦元于金娜于英偉(309)
教育改革
中心建筑面積7 616 m2,占地面積10 253 m2,核定床位50張(涵蓋舒緩療護床位10張),下設2個醫療服務站、1個村衛生室。中心坐落于三林世博家園東北角,緊鄰北蔡鎮,服務范圍為5 km2,肩負著轄區內5.2萬居民的預防保健、基本醫療、計劃免疫、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康復“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全科、中醫科、口腔防治室、預防保健科、臨終關懷科、臨床心理科及5個醫技科室。
近年來,中心成功創建為“上海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榮獲“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上海市平安單位”、“健康促進示范單位”、“上海市關愛生命奉獻愛心先進集體”和全國“關愛生命奉獻愛心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殊榮的獲得離不開醫務人員的辛勞付出,中心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先進工作者們,他們是愿做患者“人生最后一公里拐杖”的全國舒緩療護工作先進個人、新區十佳杰出青年蔣申貞;以“平凡的腳步”走著醫改“偉大行程”的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徐高潔;為社區護理,尤其是老年護理、舒緩療護工作做出杰出貢獻的第二屆“左英護理”提名獎劉穎顏以及2016年上海市舒緩療護先進個人,在基層衛生工作中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的主任醫師劉榮輝等。
中心秉承“以人為本、關愛為懷、精中融西、興院惠民”的服務宗旨,堅持“仁者愛人、和諧共謙、精研醫術、誠實守信”的醫院文化,希望更好地守衛社區居民健康的“大門”。
2 中心臨終關懷工作開展情況介紹
為落實《2012年市政府要完成的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滬府辦發(2012)6號]和《關于做好2012年市政府實事臨終關懷項目的通知》[滬衛基層(2012)10號]的文件精神,作為全市18家臨終關懷試點單位之一的迎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浦東新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浦東新區紅十字會等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6月注冊臨終關懷科,2012年10月科室正式運行。
中心的臨終關懷科建筑面積350 O,設有臨終關懷科門診及臨終關懷病區,臨終關懷科門診共30 O,臨終關懷病區設3個功能區,分別為生活輔助區、服務區和管理區。病室3間共10張病床,關懷室1間共1張病床,護士站、治療室、處置室、活動室、談心室(評估室)、關懷室、家屬陪伴室、醫務人員辦公室、配膳室和沐浴室各1間。
2 . 1 合理布局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臨終關懷科在裝修裝飾上充分體現了臨終關懷的特色??剖也季志o湊,合理設置臨終關懷三大功能分區,室內采光、色彩設計符合臨終關懷的溫馨特點和衛生要求。
病房裝飾注重環境建設,通過內部裝飾和宣傳傳播臨終關懷知識,介紹臨終關懷方法,體現樸素、溫馨、幽靜的服務特點,營造良好的臨終關懷教育氛圍。
科學設計人流和物流通道,合理確定進口和出口路線,走廊寬暢;病區設置電梯,病房走道符合消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設有扶手、欄桿;樓梯、走道及浴廁使用防滑地板,并有防滑措施。
2 . 2 就診流程合理,隱私保護措施完善
就診時臨終關懷科醫生會介紹臨終關懷的內容和服務方式,根據患者病情確定是否符合收治標準。有床位時臨終關懷科工作人員會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電話聯系,約定辦理住院手續。中心的居家舒緩服務對象榫幼詒鞠角內、具有上海戶籍或上海居住證的晚期惡性腫瘤患者。依據中心預防保健科腫瘤防治網提供的患者名單,居家舒緩人員還會上門征求家屬意見(家屬知情同意書),了解患者病情,進行“生活質量調查”及腫瘤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標準(KPS)評分。居家臨終關懷服務為符合居家臨終關懷條件的癌癥晚期患者上門提供基礎性醫療服務,包括上門查房、了解病情、進行疼痛評分、調整治療方案和提供鎮痛藥物,并對家屬的護理進行指導和心理支持。
2 . 3 轉介制度完善,實現全程無縫管理
中心與上級醫院之間建立了臨終關懷轉介制度,對惡性腫瘤患者實行全程無縫管理,通過腫瘤卡和卡式評分法對晚期惡性腫瘤患者進行轉介、居家和住院臨終關懷雙向轉介制度。
規范轉介轉診服務,如遇有疑難、急重癥或受條件限制需要轉上級醫療機構診療的患者,家庭醫生及時為契約家庭成員提供轉診網絡內醫學??聘骷墝<业霓D介、轉診服務,讓契約家庭享受到快捷、方便、專業的就診及健康保健服務。
2 . 4 團隊人員配置合理,照護能力出眾
臨終關懷科配備科主任1名、護士長1名、獲得上海市臨終關懷崗位培訓合格證書的執業醫師6名和執業護士5名。臨終關懷科由不同學科相互整合,團隊人員由臨終關懷科醫生、臨終關懷科護士、心理咨詢師、心理護理師、營養師、臨終關懷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和臨終關懷科護理員等組成。
2 . 5 試點示范效應突出,特色工作贏得各方好評
中心先后選派7名醫生和8名護士參加了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和上海市臨終關懷崗位培訓,并選派業務骨干赴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芬蘭、加拿大等地進行參觀考察培訓;2014―2016年,中心作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上海市臨終關懷崗位培訓臨床實習基地開展了實習培訓;2014―2015年參與對浦東新區第二批臨終關懷13家單位醫護人員的培訓;同期對上海交大護理學院見習生和上海健康醫學院志愿者進行了臨終關懷知識培訓,并與社會組織合作培訓臨終關懷社會志愿者60名。
通過連續3年參加上海市臨終關懷崗位職業資格培訓,中心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帶教老師,蔣申貞被聘為浦東新區臨終關懷質控組成員;總護士長劉穎顏受邀分別在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上海市醫院協會、上海市護理學會等主辦的國家級一類繼續教育“社區老年護理新進展研修班”、“社區護理科研能力建設學習班”上進行了“社區臨終關懷的進展與實踐”授課,并受邀在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中國社區健康聯盟護理中心主辦的“醫養結合與護理適宜技術”培訓班上進行“臨終關懷理論與實踐”授課;主任醫師劉榮輝參加國家級一類繼續教育項目―社區臨終關懷新進展和適宜技術并進行“癌癥疼痛與護理”授課,同時受邀擔任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全科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抗癌協會第一屆姑息治療年會大會顧問。
2 . 6 科研常抓不懈,創新驅動發展前進
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應加強同醫療企業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豐富課程內容。從語文教學的口語交際訓練來看,改變原來以文學教學為背景的口語交際訓練,嘗試與醫療企業合作,或者利用醫療實訓基地的模擬環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口語交際訓練的內容。
1.醫學類口語交際訓練的教材與教學內容
目前,醫學類高職院校使用的口語交際訓練主要教材是劉重光主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該教材在二十四個單元中安排了十七個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這十七個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和單元的教學內容緊密配合,是單元教學內容的口語化訓練,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文體類口語交際訓練,包括記敘文單元的《聽話訓練》,通過聽取記敘類文章的段落朗讀來捕捉文章蘊涵的信息,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說明文單元的《介紹》,選文是《杜甫草堂》和《朝鮮族辣白菜的制作》,旨在訓練學生口頭說明事物的能力;議論文單元的《演講》,是一種口頭議論訓練。
第二類是朗誦訓練。古代詩歌單元的《古代詩歌的朗誦》,現代詩歌單元的《新詩朗誦》,戲劇單元的劇本臺詞朗讀,都屬于這一類。
第三類是討論交流類。這一類包括討論交流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兩個部分。理論學習有行政公文單元的《會議主持》和專題閱讀單元的《小組研討交流》,《會議主持》的訓練內容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幾次討論會,組內同學輪流擔任主持人”,《小組研討交流》提出小組研討交流的要求、交流態度和組長職責,其別提出了“溝通中應有的態度要求”,為正式的小組研討交流做了準備。討論交流的實踐訓練則是配合單元教學內容進行安排的,如小說鑒賞單元的《小說評析發言》,文藝評論單元的《閱讀心得交流》,文化散文單元的文化散文語段討論,科技文書單元的專題討論,專題閱讀單元的課后習題研討,醫學論文單元的醫學論文寫法的交流。這些都是屬于討論交流類的口語交際訓練。
第四類口語交際訓練可稱為其它類,包括事物文書單元的《采訪》,研究性閱讀單元的《辯論》,求職文書單元的《求職中的聽說技巧》,等等。
以上是教材提供的十七個單元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
2.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以上教學內容來看,該內容工學結合不夠緊密,不是根據職場需求來安排的口語交際訓練,很難激發職業院校學生的言語沖動和言語欲求。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教學效果,已經勢在必行。具體分析如下:
2.1朗誦類訓練僅僅是口語訓練,不是交際訓練。
交際訓練應該是在家庭、社區、職業環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交際活動的訓練,交際不能單方進行,它必須是雙方或多方共同進行的,是信息的不斷傳遞與反饋,完整的交際訓練必須有信息的發出者、信息的傳遞途徑、信息本身、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環境和反饋六個方面。
詩歌、散文朗誦只是口語訓練,不是交際訓練。在朗誦過程中,只要有信息的發出者(朗誦者)和信息本身(詩歌、散文)就可以,朗誦者獨自在原野上也可以進行朗誦訓練,它不強調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反饋,所以不是完整的口語交際訓練。
完整的口語交際訓練應該有相應的交際環境、相應的交際對象,是交際雙方或多方通過一定途徑不斷地傳遞和反饋信息的過程。只有既是口語訓練,又是交際訓練的訓練,才能稱為口語交際訓練。
2.2討論類訓練的內容缺乏職業特色。
從教材的口語訓練內容來看,朗誦類訓練的內容主要是詩歌、散文、劇本之類,是通過口語訓練來提高文學作品的朗誦能力,討論類討論的對象主要是小說、散文、文藝評論及論文寫作方法之類,通過討論來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這些訓練內容不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工作實際,還不能“供謀生應世之需要”(出自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業教育應該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應該和實際工作相一致。小說評析、閱讀心得、文化散文語段討論,這些內容應該放到文學類院校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學生以醫療為職業,他們將來要面對的主要是患者和醫療機構的其他工作人員,醫療交際才是該類院校區別于其他院校的交際特色,醫療交際的口語訓練才是醫學類職業院校口語交際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
2.3口語交際環境與職業環境不匹配。
從教材提供的訓練內容來看,無論是文體類、朗誦類還是討論類訓練,基本上都可以在理論授課教室里完成,有些教師甚至在選文教學中穿行,沒有為學生提供職業性的交際環境。
職業性的交際環境就是學生畢業后將面臨的企業環境,對醫學類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主要是醫療環境。
醫療環境是該類學生口語交際的主要環境。在醫療環境下,同特定交際對象通過一定途徑,不斷傳遞和反饋信息,是醫療口語交際的主要特色。例如,護理專業學生在住院部的環境下同患者、患者家屬、醫生及其他醫技人員進行口語交際,眼視光專業學生在眼鏡店環境下同近視的學生和家長進行口語交際,這些都是醫療環境下的口語交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真實或者模擬的醫療環境,是醫學類院校口語交際訓練成功的前提之一,只有在這樣環境中進行的口語交際訓練,才能有效遷移到將來的職場環境中去運用。而教材恰恰缺乏這種交際環境的創設。
3.解決以上問題的對策思考
3.1從交際的角度來安排口語訓練。
交際成功的關鍵,不是會朗誦或者會作文學評論,一個人無論詩歌、散文朗誦得多好,無論對文學作品有多么深刻的見解,如果沒作職業化的口語交際訓練,在醫療職場上,便很難進行成功的口語交際。
從教材的口語交際訓練來看,主要是通過朗誦訓練和討論訓練來完成口語交際訓練,而不是從醫療職場交際需要的角度來安排口語交際訓練。由于該內容同醫療職場的口語交際實際相去甚遠,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因此很難有效激發學生的言語欲求和言語沖動,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成功的口語交際訓練,應該從交際的角度來安排訓練內容。交際是雙方或多方通過一定途徑不斷地傳遞和反饋信息的過程。只有正確設定了交際對象,才能有效提高交際訓練的效果。在醫療職場上,主要交際對象是患者和同事。面對患者及其家屬,成功的醫療交際應該是把醫療專業術語口語化、通俗化,讓醫患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的溝通。在同事方面,只有通過口語交際協調工作,才能共同完成醫療服務。因此,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只有預設相應的交際對象,根據不同對象確定交際訓練內容,才能成功地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3.2從職業的角度來深化教學內容。
醫學類職業學院的口語交際內容,應該根據職業需要來確定。對醫學類職業院校來說,醫療交際才是學生最主要的口語交際訓練內容。那么,如何豐富醫療交際訓練的內容呢?首先,教師要深入醫療企業進行調查研究,弄清楚在醫療實踐中,哪些是最常見、最實用的口語交際活動。其次,教師要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初步了解相關醫療知識,這樣才能有效組織治療性口語交際訓練。另外,還可以聘請相關企業的專家到學院授課,請“雙師型”的教師進行交叉上課。
教材中原有的文學類討論內容,應該用醫療交際內容予以替換。在討論訓練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醫療交際過程可能出現的情況,并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出預案,討論分角色訓練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在以后的訓練中不斷改進。只有從職業角度來深化教學內容,口語交際訓練才能適應生活之需,適應職業之需。
3.3加強校企合作,在企業環境中實現做中學。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7
AbstractTo improve the three-yea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law and medical trends-oriented,form “a special,three prominent,three reinforc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l,build compulsory,elective course group,to form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 hospitals,community,grass-roots need “the next was to go,stay and useful”,practical ability,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higher technology talents.
KeywordsClinical medicineCurriculum Programm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臨床醫學專業在我國已有一百多年的建設歷史,在建國前主要以5年制教育為主,建國后,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需求,根據我國的特有國情建立三年制??茖哟稳瞬排囵B并持續發展。平涼醫專臨床醫學專業是在原蘭州醫學院1988年平涼大專班的基礎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按照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改革的規劃和平涼醫專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為進一步提高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效果,經過認真探討,對現有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改革目標
通過深入研究21世紀全球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思考實現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充分體現高職高專教育特色,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面向醫院、社區、基層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指導思想
堅持高職高專教育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教醫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導,積極推進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發展以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觀,建立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思想和教學思想,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專業學科發展,帶動師資隊伍建設;以師資隊伍建設,帶動課程、教材改革與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培養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具有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等醫學技術應用性人才。
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確立學校醫院合作,形成“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與本地區、本行業經濟建設發展相適應的集醫院、社區、基層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醫學人才,本著專業培養目標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原則,確立“一專、三突出、三強化”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一專”為主修臨床醫學專業;“三突出”為基礎理論突出雄厚性、專業理論突出實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突出綜合性;“三強化”為強化臨床專業實踐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與醫院緊密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體系,建立學生實習就業直通車,實現學校與醫院的無縫連接。
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圍繞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特色構建理論課程體系。本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合理兼顧的原則建立綜合課程群,既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淡化,也進行學科之間的縱向淡化,適應基礎、醫學、人文社會科學間的廣泛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構建必修課、選修課的課程群。必修課分為:“關鍵能力培養課程群”、“職業能力培養課程群”。選修課分為:“公共、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群”和“專業拓展課程群”,各課程群在時間、順序上相互交叉滲透。
落實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培養為主線,構建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根據專業特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定位,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與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本著加強三能力(臨床基本醫療操作、計算機、社會適應),加強人文基礎知識,淡化學科意識的原則進行課程的整合與優化,建立了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根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結合臨床醫療專業人才教育和國內需求情況及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狀況,構建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的理論教學新體系,使必修課總學時變為2121學時;選修課設置可選課學時296學時。
通過課程整合,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適應的理論教學體系?!恫≡飳W與寄生蟲學》由原來的《免疫及微生物學》、《寄生蟲學》整合而成;《人體結構學》由原來的一門課程變為《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新增課程:臨床基本技能、常用護理技術:使學生對醫學技術操作形成初步的職業素質和對專業的基本認識。全科醫學:適應現代社會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加社區衛生保健的知識和能力。急救醫學:適應農村社區基層臨床醫師實際應用的需要。
選修課體系
以拓展知識面,加強前沿、新興交叉學科知識為出發點,構建與素質培養相適應的選修課體系。適當減少必修課,教學計劃修訂過程中我們開設了公共、人文選修課、專業拓展選修課,使這些課程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使人文學科和醫學學科相互滲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道德。增加人文學科比例(如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公共音樂 、公共美術、普通話、醫德修養等),增加醫學相關課程(大學語文、醫學文獻檢索、社區衛生服務、常用護理技術、針灸推拿、全科醫學概論、衛生法律法規)等課程選修;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訓練,畢業實習前集中訓練,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拓展學生選擇空間和創新能力,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在課外舉辦計算機等級和英語四六級、AB級輔導班和競賽活動,增加了知識傳授的整合性、應用性、先進性和實踐性,實現了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廣泛交叉滲透,形成了以專業理論、綜合能力培養課程為主干,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理論教學體系。
先進檢查項目和方法列為自學或開設專題講座、補充講義,如“激素在臨床的應用和進展”、“心血管疾病常用臨床檢查項目”、“艾滋病的臨床診斷”、“醫學論文書寫規范”等講座以實現專業教學適應性和先進性的統一,解決了教材滯后于知識更新的狀況,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過多依附于理論教學的狀況,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素質能力培養的結合,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的培養貫穿于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增加實踐教學學時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加臨床見習(包括課后臨床見習、床邊教學)、課間實習、社區實習、畢業實習的時間,使試點專業的實踐教學總周數達52周,約占教學周數106周的49%;減少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課的開出,增加綜合性和學生自主設計性實驗課的開出率,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充分掌握醫療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同時把實踐教學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素質提高的主要渠道和切入點。
按照能力、技能的形成過程,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傳統的按課程門類進行實踐教學為按能力要求進行實踐教學,把各門類實踐課重組為3個部分,即基礎技能實踐教學、專業基本技術實踐教學和綜合應用技能實踐教學。
加強和完善實驗室及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建設本專業實踐教學需要的功能完備、設施條件完善的專業基本技能實驗室,綜合應用技能實驗室。目前已建成外科手術學實訓室,診斷學實訓室,婦產科實訓室,計劃建立多媒體檢體診斷實訓室。
加強院校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教學醫院建立教學、臨床科研協作,以相互依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原則,形成穩固的合作關系。
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緊緊圍繞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理念,通過開設選修課和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科技衛生三下鄉、預防保健、健康宣教等途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醫學生人數急劇增加,教學要求的病人越來越多,教學任務加重,教學病人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銳。有院校在教學課程及教學理念的改革基礎上,嘗試了多種教學模式:通過建立標準化病人(SP)庫,建立教學真實病人病例庫和建立教學多媒體病例庫來增加教學資源;同時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對醫學生臨床學習進行分流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人數急劇增加與臨床教學資源的相對減少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