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0 09:37: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一篇綜合性醫院健康管理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健康管理是對個體及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預測、預防和維護的過程,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到“評價”(認識健康問題),再到“干預”(解決健康問題)循環的不斷運行[1]。健康管理的實質是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實行三級預防,它幫助、指導人們成功有效地把握與維護自身的健康。我國健康管理服務的宗旨是“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對于已患病的人則是“早診、早治及提高帶病生存質量”。
1我國健康管理現狀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健康管理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全民醫療服務體系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2000年以后,受美國、日本等國發展健康產業及開展健康管理的影響,在我國以健康體檢為主要形式的健康管理行業開始興起。由于我國健康管理學科起步較晚,各種規范、標準滯后,各類健康管理中心以盈利為目,缺乏統一的理論支持和技術標準,服務規范也有待統一。在我國,健康管理目前正處于“市場熱、醫院冷”的狀態,健康管理理念還沒有得到充分認可,醫院現行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構架還是按照疾病醫學模式設立[2]。保健品、保健器械等企業開展的健康管理項目在健康管理市場上所占份額更多。2005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三季度的新職業中確定了“健康管理師”這一職業,健康管理師培訓的熱潮由此在全國快速的掀起,隨后大多就職于私人企業的健康管理中心或健康體檢中心。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我國的健康管理師就已是六千人左右,但不足的是,這些“專業人員”往往缺乏醫學基礎,甚至高中畢業參加培訓即可獲得專業證書,其專業能力更有待考量。目前,高質量的健康管理專業人員在我國還極度缺乏,我們所定義的專業健康管理人員包括健康管理醫師(通過健康管理培訓的全科醫師)與疾病管理師(通過健康管理培訓的護士)。因此,醫院更具有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得天獨厚的優勢。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公立醫院開始創建健康管理中心,開拓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新道路。
從百姓角度思考,我國國民健康維護主要依靠綜合性醫院,將健康管理中心引入綜合醫院,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相結合,通過健康風險篩查與評估,對健康、亞健康、疾病高危及已患病人群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給予飲食、運動、心理及精神等生活方式的執行方案,盡可能降低個體患病風險。同時,也能降低患者疾病診治的費用。曾有為期5年對上千例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管理的數據研究發現,堅持進行健康管理的患者病情控制率均比未進行健康管理的患者提高30%左右,與此同時,進行健康管理的患者每人每月在醫療方面的費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有效的健康管理不僅可有效地延緩疾病的發生發展,并一定程度上降低醫療成本。從醫院角度考慮,健康管理是一種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是一個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任何時候健康管理服務都不能脫離醫療。特別是疾病譜的改變,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腫瘤等常見慢性病的井噴,迫使醫院由過去以急病、傳染病為主的醫療模式,向適合慢性病特點的醫療模式轉變。另外,過度醫療是目前社會評價醫院服務的重要缺陷之一,而健康管理服務中對患者健康風險的評估恰恰包含了基于患者醫保與家庭經濟狀況評估以及患者維護健康投入對親屬健康的影響。醫院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的創新、推廣與完善應當是建立健康服務型政府及搭建民眾健康服務平臺的基礎,也是盡快規避傳統醫療服務模式下醫患關系緊張,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健康夢的關鍵性措施[3]。
3存在問題
3.1政府對健康管理的投入不夠
大量財力物力投入到全民醫保當中,一次又一次醫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民眾就醫的部分負擔,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民眾就醫感受。
3.2符合我國國情的健康管理模式還不夠成熟,缺乏標準化的健康管理流程
國內應用的體檢軟件和風險評估軟件五花八門,健康管理信息沒有統一標準,大量數據無法實現大樣本統計分析[4]。現階段,雖然有很多醫院成立了健康管理中心,但其中一部分還停留在以健康體檢為主要內容的模式,重檢查輕管理的模式普遍存在,缺乏系統的、全面的、流程化的健康干預。健康管理技術水平、服務模式落后,在健康評估、健康維護和服務范圍上與國際水平還相差甚遠[5],雖然能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但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改善防治脫節的現狀,并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管理。
3.3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健康管理專業是我國醫療的新興學科,師資力量薄弱,專業人才更是供不應求。在我國,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人員配備,多是由各科室醫生、退休返聘人員、護士臨時兼任,不具備健康管理學科的相關知識,知識面窄,知識結構不合理,重臨床治療輕健康管理宣教現象比較普遍。人員流動性大,并缺乏系統性的崗前培訓,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滯后于社會需求,在學歷培養方面設有健康管理專業的高校中大都為專科學校,而且醫學類院校更為稀缺[6]。
3.4民眾對于健康管理缺乏認識
目前健康管理在我國還屬于新生事物,是一新興學科,發展時間較短,民眾對健康管理的內涵、外延存在著很多不清晰的認識,加之早期的健康管理服務營運不規范,在定位上出現了偏差,重體檢輕體檢后持續性的健康評估和健康維護,使部分民眾把健康管理等同于體檢,認為與疾病防治并無必然聯系。在我國相當一部分人員對自己的健康關注不夠,有病就醫,很少進行定期的健康體檢和健康管理,體檢人員大都集中在以單位集體進行的福利性體檢和經濟收入較高的個體體檢,普通民眾所占份額很少。健康管理是一項長期才能見效的工作,涉及對慢性病群體疾病譜的調查,人群心理特征的分析[7],只有民眾對醫療預防保健的認知提高,健康管理服務才能得以開展。
4加快我國綜合醫院健康管理發展的思考
健康管理是今后我國衛生機構的主要任務之一,政府應從政策和服務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宣傳力度,著重思想文化上的引領,在進行全員健康管理的同時,應創造一種健康文化,從而轉變民眾對醫院服務、對健康管理的認識。綜合醫院從傳統的“治病救人”到適應社會發展的“防治結合”,既要有大醫療觀,又要有大健康、大衛生觀,其模式的轉變需要普及到民眾當中。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具備醫學各個學科知識的全科醫生是健康管理師的主力軍。一位優秀的健康管理師除了具備豐富的學識,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醫院應當把健康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建立一套系統的流程化的標準課程,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同時大量培養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健康管理師。結合我國傳統中醫藥的理論實踐,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國外的健康管理偏于群體,中醫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的“治未病理念”[8]和辨證論治的指導思想,將健康管理賦予個體化。結合中醫科、康復科、治未病科,將中醫的理論、技術、方法應用到健康管理服務中,是我國健康管理區別于其他國家健康管理的獨特性。努力將健康管理服務做到“院前、院中、院后”一體化。充分了解病史及職業史,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及時評估健康風險、進行健康管理干預,使疾病在“院前”得到控制;醫院要加強醫務工作者對健康管理的認識,全面了解健康管理,結合自己目前工作崗位,找到新的突破點,將健康管理的“院中”服務做到極致;“院后”進行跟進,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生來.中國公立醫院創新發展的三大策略[J].中國研究型醫院,2016,3(3):5663.
[2]羅旭,陳博,羅莉婭,等.4P醫學理念下醫院健康管理體系重構思考[J].中國醫院,2014,18(7):6163.
[3]高紅旗.建設現代醫院離不開健康管理服務[J].中國衛生,2017,34(10):4849.
[4]王瑜,江小蓉,于海霞.醫院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建設之實踐體會[J].海南醫學,2014,25(11):16851687.
[5]李寧,晶宏.從我國健康管理現狀論大型綜合性醫院開展健康管理的優勢與發展前景[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0,13(6):564567.
作者:周輝 何媛 王麗丹 鐘成躍 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三中心醫院門診部